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2024-07-1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精选8篇)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与技法

【内容提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表明,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同时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关键词】:提问

策略

技法

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让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

一、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开展联想,积极思维。其次,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提问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粗效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为此,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教师亟待对自身的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的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点或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的再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2、完成上述发现后再提问: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独立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又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先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将18和30的公约数写出来,从中找出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将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这时老师提问: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他们与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提问,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能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较好的把握了知识整体结构。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问要有“三原则”

1.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黑板上的圆测量能用滚动法吗?”迫使学生不能不另开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者的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问的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

1.提问对象要明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获取完美答案,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他们人微言轻提问,或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为出发点而过多提问具有一般水平学生。由此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即无法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应此,课堂提问要尽可能宽广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问时所选的对象是对所提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答问对象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老师一般都设计一些复合型提问,由于它是由多次提问组成,要注意设计好提问的层次序列,这既是由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所要求的。

2.提问语言要精炼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 “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难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而对一般的问题,则应提倡只说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3.提问时机要灵活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叔叔今年30多岁了,可过的生日和他八岁的儿子一样多,你说他现在有几岁呢?”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王叔叔为什么还没有过第八个生日的原因时,我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我们学会这些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学生很快就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提问思考要留空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可先检查6的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在5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最后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能体现同类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运用这一规律推出6—9所有乘法口诀。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针对教学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斩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出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本上两幅画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四、在法则、定律、性质推导处的提问

针对法则、定律、性质的推导,设计探索性提问,有助于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时,按一定的思维顺序,捕捉事物的特征和数量间的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2008-12-17 10:34:0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二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讲授新课之前, 首先应深入备课, 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 应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偏到全, 即要设台阶, 循序渐进, 步步引入, 否则学生无从考虑, 要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 应力求难度适中, 太浅显的不必问, 太艰深的不宜问, 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例如,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 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精心地设计问题, 如课件出示一个月的天气情况, 让学生先求雨天、晴天等天气各占本月总天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根据信息, 问“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于是, 学生会根据信息, 提一些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 这样知识点就不知不觉的落实了。

二、教师要巧妙启发学生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 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 则往往启而不发, 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因此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以激起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提问的方式应该是循循善诱的,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即使是记忆性的检测与反馈, 也应尽可能有启发性, 简单的应答式提问要少用。开始的复习不一定要直接问。例如上“分数乘法的意义”时, 复习分数的意义不要直接问“什么叫乘法”, 可以放在一个具体的例题中提出来, 或隐含在例题中, 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好的提问方式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 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教师要活抓有利提问时机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 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 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一定的深度。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 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有专家指出,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注意停顿时间, 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或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 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 问题提出后, 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再增加问题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取得好的提问效果, 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 循序渐进到佳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数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就必须把数学教学的“面”扩出去, 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 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 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例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创新性题目, 启迪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创新,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在教“圆的认识”时,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 发现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时, 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问圆的各部分名称中, 什么叫半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半径的概念, 并且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 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随机应变地引导, 及时调控课堂节奏, 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误区;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课堂提问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大。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1、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新知识的重点处。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2、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知识的链接处。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3、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n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5、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提问要具体明确,不要使学生摸不着边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三、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老师设计问题要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思考性,难易程度要适中,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讲解“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同一个点上画几条射线,问到:除了几条直线,你们还发现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边与角的关系,还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等相关知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而有所领悟。在实際教学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老师的启发就显得犹为重要。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并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由表及里,由里及深。

四、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問,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为此,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 篇四

要注重课堂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注重艺术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艺术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提问设计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下面就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回答谈谈我的看法。

(一)艺术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口头交流信息的一种活动,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怎么样去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明确设计提问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科学性。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或答得没劲。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即设计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2.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提问是不成功的提问。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3.要注意广泛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现在,有些教师往往爱提

问少数“尖子”学生,不爱提问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对待,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这样才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

(二)艺术的提出问题

有人说相同的教案让不同的老师上,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一

样。我想相同的教学提问设计,不同的老师来问,效果也许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只有教师善问,才会有学生的善答。所以我认为,除了艺术的设计问题之外还要艺术的提问。

1.分式提问

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又不

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之后,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常能收到条理清楚的教学效果。

2.阶式提问

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

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爬上一层台阶,问题解决完了,思维便爬至顶点,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3.环式提问

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一连串的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括宽思路,促进学生深刻地认识问题。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的作业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于是解数学问题便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

内容。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

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习题课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

第二类习题课是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针对

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为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学完数学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

对数学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些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

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6的正数是­­­­­­­­­­­­­­­­­­­­­_____,绝对值等于6的负数是______,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

2、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绝对值大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_____,绝对值小于5而大于

2的整数是_____。

(二)、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就是要研究客观规律,而运用数学知识于实际,因其内

在联系也常常会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给学生以“规律”,数学题千千万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所得无几,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三)、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差

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B组:(1)(-a+b)(-a-b)(1)(-m+3n)(m+3n)

C组:(1)16(a-b)²-9(a+b)²

(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

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进行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

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地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巧妙地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断变化的题组,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之要领,也可使学生能从前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后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抛物线经过(1,3),(-1,4),(0,4)三点;

2、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2,4),且过原点;

3、已知抛物线经过(6,0)点,且x=4时,有最小值8;

4、把抛物线y=2x²-4x-5向左又向上各平移3个单位;

5、已知y=ax²+bx+c,当x=1和x=2时都有y=5,且y的最大值是14;

上例是不断改变条件来逐步加深研讨问题的。还有一些题目也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结论来加以研讨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五)、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教学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

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在习题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

5.小学语文如何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篇五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

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重情

6.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六

北门西小学

赵兰静

寒假期间读了《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巧与方式》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为我们讲述了课堂提问的概述,课堂提问的原则,课堂提问的方式,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的要点等。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思考。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在内,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提问,好像是在引导学生,但是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另外有些老师提问超出学生认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还有些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疏于引导,导致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教学中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出漂亮的问题呢?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必须明确,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才能把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很可能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老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好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有效性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流于形式、过于简单的提问,以及超出学生认识范围的过难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7.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七

江西瑞金●赖瑞华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目前很多的课堂提问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很好地发挥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由于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师过于注重分数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忙于疏灌, 急于讲解, 进行填鸭式教学。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来提问, 并且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对于此, 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 对课堂提问的艺术进行了探讨, 总结了一些基本策略。

一、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为中心揭示矛盾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以达到掌握知识, 训练思维的目的, 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一言堂”,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能改变师生的角色, 即变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主导作用,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讲活。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 能体现出正确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开阔,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

二、优化提问内容, 创设情境

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 应突出重点, 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对于提问要有计划性, 有目的性,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胡乱提问, 课堂将是一团糟。在提问中, 教师把基本的情况讲清楚, 把明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地表达出来。在学生问题回答后进一步回顾, “回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它并不完全是“检验”, 主要是有分析地讲解。

三、掌握评价的度, 激发学生潜能

谁都愿意听好话, 所以有教育家坦言: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常言道:玉不琢, 不成器。但要琢, 肯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可“阳光总在风雨后”。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积极评价, 多鼓励, 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促进师生的双边交流, 这样就能提高提问的效果。批评的声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或者怪异的提法, 不能挖苦或者讽刺, 应善于引导, 及时表扬。同时, 对于学生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就要严格要求。《三字经》上说:“教不严, 师之惰。”为人师者应从严治学, 从严治教。对待学生也应该严要求、严训练、严检查, 让学生明白“严是爱, 松是害。”对待学生的作业和测验, 要严格检查。因为检查每一件布置的任务都是一件费时耗力的事情, 所以有的老师也就不了了之, 虎头蛇尾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要松严结合。

当前, 要改变师生的角色, 善于引导,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提问, 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 才能把课讲活。

( (瑞瑞金金市市壬壬田田初初中中) )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学生认真地完成语文作业, 不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 也是在实践运用语言, 形成技能, 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通过作业这个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下面, 谈谈如何从课后作业入手,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端正对待练习和作业的态度

(1) 认真对待, 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既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学以致用,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措施, 那么每位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 努力完成才是。古人云:“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练习和作业也是如此, 只有自己真正动脑思考, 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才能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当堂布置的作业和练习, 都是与当堂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 对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将直接关系到该节课的学习效果, 因此不应该对付、蒙混, 必须认真对待, 独立完成。

(2) 准确、规范, 从严要求。所谓准确, 就是对练习或作业题回答的准确性。做到这点就要求对题意理解的准确, 知识掌握的准确, 对问题的表述也要准确。答后还要仔细检查, 不出任何纰漏。所谓规范, 就是要有专门的练习和作业本, 做题必须符合要求, 不能图省事而投机取巧。书写要按格式, 写字要规范、工整。从严要求, 就是一丝不苟, 严格按要求去做, 不能有一点迁就;要克服差不多思想, 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 是不允许马虎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往往因一个字的错误造成重大失误, 甚至因一个拼音字母或者一个标点符号造成错误。应提倡学习古人那种认真“推敲”, 反复琢磨,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精神, 高标准严要求才行。

(3) 知难而进。练习和作业的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些难题或比较复杂的问题, 是知难而进, 敢肯硬骨头, 还是逃避、退缩, 是对每个人学学习习态态度度的的一一种种检检验验。。要要想想真真正正地地学学到到本本领领, , 只只有有主主动动攻攻克克难难关关, , 才才一道难关能有大的进, 步学习。就会攻克从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课维和智力才会得到后这正像马克思说的更好地锻炼和提高。作那样有平坦:的大道“在科学, 上没只有江业不畏劳苦沿着陡峭苏入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州徐手点。希望”因此达到, 每位学生光辉的顶●戚提都应该树立知难而玮晓高二进的精神、和勇气新形势下。语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文 (策略1) 作业布置要教少而精, 要适量。学学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生写作业的目的在效的知识, 并将知识转果化为技能技巧解决

遇到的问题。适当适量的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是必要的。作为老师在布置作业前, 应首先在“题海里游泳”, 应该先认真考虑哪些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哪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哪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力等, 老师经深思熟虑后, 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 (1) 作业的量要少。一题、两题, 课余练一练起到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2) 内容要精。布置的作业每一题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要练到点子上, 不做机械重复的作业, 所做的练习都要有代表性。 (3) 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又要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

8.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八

一、提问的原则性

1.具体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是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有直观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形象。如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出示7个西瓜,提问:(1)这里有几个西瓜?(2)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3)正好平分了吗?(4)还余几个?(5)这剩余的一个叫什么数?通过这样直观演示,具体地提问,让学生在直观和表象中得出“余数”的概念,学生学得轻松,且易于理解。

2.趣味性原则。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可这样设计一组问题:上课时教师出示3个包,有分放3个苹果、4个苹果和5个苹果。(1)谁能说出包里有什么?(2)哪个小朋友能把三包里的东西分得同样多?(3)你能用几种方法把3份不相等的东西分成每份相等?(4)平均分得的每份叫什么数?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路,学生兴趣盎然地获得了“平均数”的概念。

3.实时性原则。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每份相等时,教师接着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苹果”的方法行不行?那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读课本,找出计算的方法。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的阶段性

1.铺垫引新,激趣见疑。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更要注重学生内在的认识需求。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可写4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分数”两个字,然后出示以下一组提问:(1)这支粉笔已写的字占这支粉笔的几分之几?(2)还剩下几分之几?(3)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怎样求?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知识基础,引入新课,有趣有效。

2.设疑授新,启发解疑。这一阶段是新授知识的开始,也是激趣见疑的继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保持并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新授阶段可继续提出以下问题:(1)怎样求剩下的粉笔还能写多少个字?(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各自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是怎样的?(4)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巩固新知,强化引疑。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方法后,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老师第二次写了这支粉笔的2/5,剩下的还可以写几个字?(2)第三次写了第二次的1/2,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学生在解答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能出现思维上的障碍,要通过学生讨论,作分析图,让学生深求解题的方法。

三、提问的启发性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提问。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形成“知识链”。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2)怎样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思路受阻处启发提问。教师应找准学生思路受阻的原因,作适当的启发提问,以使学生的思路上轨道。

3.在探索知识的规律中启发提问。小学数学知识间联系比较紧密,有些概念的揭示,可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或通过计算来发现新概念和新规律。在学生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后,为了使这一性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可继续提问:(1)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怎样?(2)商不变,若除数缩小了5倍,被除数又应怎样?(3)如果被除数、除数都增加或减少了相同的数,商会不会发生变化?

四、提问的双向性

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个性。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教师提问,学生的被动回答,而无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余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勇于提问,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积极提问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班主任对小学生期中考试评语下一篇:东华大学接收免试硕士研究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