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2024-10-26

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共11篇)

1.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一

测 量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2.学习用厘米量。测量橡皮的长度。

叙述:量橡皮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橡皮的左端,再看橡皮的右端对着几,橡皮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橡皮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2)拿出一支新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

如果让我们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三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完成练习题1。(3)完成练习题2。2.发展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1角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可以互相想办法,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厘米”的含义了吗?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了吗?

2.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二

一、以学生的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为主线建构教材体系

教材的编排以及所选内容无论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且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册教材以可爱的小恐龙Danny、加拿大的Jenny、Li Ming等几位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线, 分四个单元, 共24课新授课和4课复习课。 (每单元包括6个新授课和1个复习课) 。用学习新内容加活动的形式首先呈现学习的新内容, 然后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 用以练习所学内容。Unit1 Hello Again!开学了, 从简单地介绍新老师, 到同学之间相互问好, 并谈论学校生活中的物品及他们所在的位置。Unit2 Days and Months写了一年中的月份及天气状况, 并包含了对春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的介绍。Unit3 Alabout Me从学生的年龄、住址、身高, 喜欢的事物以及如何上学等日常事情来介绍自己。Unit4 My Favourites衔接第三单元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颜色、衣服、食物、学科等。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既有实用性, 又具时代感。

二、内容丰富, 注重人文教育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小学《英语》在教材编写中丰富了这方面的素材, 既有介绍不同国家的社会习俗的素材又有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内容。在第4单元中学生可以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认识并了解世界各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 都喜欢玩游戏。中国的孩子一般喜欢在课余时间放风筝、打乒乓球。而加拿大的孩子则更倾向于滑冰、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教材的Unit 2 Days and Months中介绍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国际的节日, 如春节、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等。Lesson 24 The Diffos这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迪福奇怪的一家, 便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这样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反映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人文教育与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践行, 易于促进思维发展,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安排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安排了歌曲、游戏及角色表演等多种活动, 尤其是课本中的“Twelve Months”、“The Month Song”、“Story time”这些活动, 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动, 使课堂充满乐趣, 使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例如:每单元的第6课为故事课, 是以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和所学语句及词汇编写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单元所学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在教授Lesson 6 Little Zeke中, 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叙述故事的开头:从前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小男孩, 由于他个子矮小, 有趣让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大家想知道的话, 就一起来读读吧!学生带着兴趣在小组间讨论, 并把小组间的讨论讲述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们就在听听说说、唱唱跳跳、演演玩玩中复习了旧知识, 学到了新知识。更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在月份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了The Month Song。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 学生们会自然地跟着哼唱, 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温月份的读音, 及相对应的天气状况。在我最喜欢的颜色“let’s do it!”中, 学生可以认真听老师的指示语, 将1涂成红色, 2为黄色, 3为蓝色。当所有颜色都涂好后, 各自看a、b、c、d分别是什么颜色, 在小组之间相互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并填入空格中。这些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 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 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乐而好学。

四、设计新颖、形式活泼

冀教版英语教材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可读性强。除了文字精彩、也提供了大量精美图片, 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图文呼应、珠联璧合的效果。符合儿童心理, 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适合低年级使用。特别是顽皮小恐龙Danny, 孩子们非常喜欢。

五、教材栏目简单明了

栏目有:let’s do it、letters and sounds、listen and talk、look and write、Let’s sing、let’s play等。

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简单地配合, 完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通过考试。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 使学会学习, 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要转型。必须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求知欲, 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当成内在的需要, 学生的角色也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叙述式写法, 例如Let’s do it!这个环节是要学生通过不同情景中小组活动, 为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的语言实践活动, 例如, 在教授Lesson 9 When is it?这部分内容时,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之间使用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___.When is Children’s Day/New Year’s Day/Teachers’Day/National Day?等句型互相交谈, 让学生在说说笑笑中灵活掌握, 并能在各种情景中都能自如使用英语。Lesson 16 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中的let’s chant!环节, 我将全班分为4组, 当我大声读出单词时, 他们合作画出图片。之后小组之间进行, 一组读歌谣一组举出相应的图片, 一组读歌谣一组表演相应的动作。let’s do it!环节我先让每个孩子确定好自己是如何来学校的, 然后用Do you ___to school?No, I go to school____.How do you go to school?等句型与同桌进行问答练习。当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做练习后, 老师做动作, 学生说老师是如何上学校的。在活动中, 每个孩子都十分投入, 我夸张的动作能让孩子们大声喊出答案。就这样, 在教材提供的不同交际情景中, 孩子们能在游戏、唱歌中获得惊喜, 能在进行角色表演时自编对话。所以只有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在游戏、歌曲、角色表演中实实在在的英语讲得多了, 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就提高了, 也就由教师灌输式教转为了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 新修订后的冀教版《小学英语》是一套高质量的教材, 不仅给学生、老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也使得学生能创造性地学, 老师能创造性地教,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提高了学生英语运用的能力, 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0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及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加强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拍手游戏,先听清楚要求:听老师敲几下小鼓,你拍手告诉老师。老师敲6下,学生做出拍手的回答。

教师增加难度:请你们拍的次数比老师多一下!(教师敲8下)

你们拍了几次?(9次)如果你们再拍一次,是几次?(10次)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10的认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看图数一数

打开课本20页,请学生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桌听(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现在谁能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听?

学生汇报:

生:有6个女孩

生:有10个小朋友

生:有5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2个粉气球

生:有10盆花„„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数的非常正确。有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10盆花。

2.观察实物——读直尺上的数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试着把直尺上的数读给同桌听,然后说说有几种不同的读法,检查学生顺读、反读的情况。

3.实际应用——看数说一说

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这个数,愿意和10交朋友吗?让我们联系生活用10说一句话。(学生分小组活动)

交流:学生汇报用10说的一句话,如:

生:我有10个手指头

生:9月10日是教师节

生:我的生日在10月

4.临摹写数——照着写一写

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合成的。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左边一半先写1,右边一半再写0。(在田字格上示范)注意两个数字不要挨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近。(学生临摹写数)

三、实践运用

1.开火车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不错,老师奖励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游戏方法:在小组中第一个小朋友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0、1、2、3、4、5、6、7、8、9、10”或“10、9、8、7、6、5、4、3、2、1、0”。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等说对了再走。

2.捆小棒

刚才我们玩了开火车,下面拿出你手中的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请同桌合作完成。

提问:1根小棒表示几?1捆又表示几呢?

最后说一说: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3.课本21页4题。

四、总结回顾

4.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四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润年。

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大、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示生活经验图,说说下面每件事需要经过多长时间?

1、跑完100米需要()。

2、打一场篮球比赛需要()。

3、中央电视台演播《春节联欢晚会》需要()。

4、从开学到国庆节()。

5、从你上小学到现在()。新授:

1、通过生活经验,使学生知道: 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

2、出示2004、2005年的年历及知识窗。(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一年有12个月。

b、平年有365天,润年有366天。

c、2004年2月份是29天,2005年2月份是28天。

d、有的月是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腊)大月 有的月是30天:四、六、九、十一小月(2)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年份:用年份除以4,如果刚好整除,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闰年有366天;如果除完后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是整百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年份,必须除以400,如果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3)借助顺口溜识记每月的天数: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61800 2012年的上半年有多少天?

计算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一共是多少天? 填空:

(1)一年有()个月。

(2)一年有()天或()天。

(3)一年有()月()月()之分。(4)一个月可能有()天。

(5)平年全年有()天,闰年全年有()天。(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作业:

5.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一新的数字形式,也是以后学习分数其它知识内容的基础。通过对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进行“平均分”,知道了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母,分子,分数线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掌握分数的读写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确定使用哪个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要认识数学王国的新朋友。

读顺口溜,渗透“分东西要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齐声读:一个苹果分两半,你一半,我一半,我们上课要发言;一串葡萄重两斤,怎么分,平均分!你一斤,我一斤,我们听课很认真!

2,、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出示课件:一张在郊外野餐的图片。

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呢?

生:两个小朋友,四个苹果,两瓶饮料,一块蛋糕。

教师分别问:4个苹果怎么分?两瓶饮料怎么分?

生答:每人分两个苹果,一瓶饮料。教师板书:2

问:这块蛋糕要分给两个小朋友,你要平均分成多少份比较公平呢?

答:两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问:这一份是这块蛋糕的多少呢?

:一半!也就是半块蛋糕!教师板书:一半,半块

问:这半块蛋糕用数字该怎么表示呢?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出现1/2。(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也就是1/2块蛋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数学王国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3,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认识1/2。

问:这个数字和我们以前见过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学生答。教师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学生分别读这三部分的名称,老师教授读法。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教师巡视。

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生答:也是这块蛋糕的1/2。

总结:1/2在这里的含义: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块蛋糕的1/2。

动手做1/2

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教师巡视,并展示不同的分法: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沿对角线对折。并课件出示。

总结:1/2在这里的含义: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

认识其它分数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总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4,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如果把这块蛋糕分给四个小朋友,该怎么分呢?引出四分之一。并通过图示的方法直观比较二分之一与四分之一的大小。

学生自主做课后想想做做第五小题,比较五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大小。教师课件出示。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5,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个分数?(法国国旗,五角星,一盒巧克力)。

拔高练习;添加辅助线可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从而顺利写出分数。

介绍分数的产生。

6,结束语

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我们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你觉得有意思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作经指导老师唐红亚指点修改,并且在三(三)班试讲一节后,在本班正式作为公开课请全校评委来听评。经反馈,讲的整体还不错,教学设计思路很清晰,各个知识要点兼顾适当,练习题训练由易到难,阶梯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语言简练有力,教态大方自然。比着以前进步比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存着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语言设计上应更加生动;一些环节,比如比较二分之一与四分之一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再讲解;在认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分数时,在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表示时,还要说出分母是这个数的原因,分子是这个数的原因,加强学生在语言上的练习。总之备课还是没有备到“里”,只是备到了“表”,也就是说还是没有突出重点。这个问题以后要格外注意。

6.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7.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七

课时

授课内容:《

认识平均数》

综合目标预设

课时目标:

1、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学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预设

共案

个案

环节预设

师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5分钟)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王官庄小学,见到我们四年级同学。我很高兴,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小的见面礼物,现在请每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来领一下礼物。第一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开始你的选择。其他小组成员对选择结果满意吗?

学生可能会说:满意或不满意。

请不满意的组员说一下理由。

生1:不公平,你给每个小朋友的礼物不一样,有多有少,少的自然不高兴。

教师评价:你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额外送你一个礼物——代表奥城小学的绿星卡,并为你们小组加上宝贵的一分,其他同学也要努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会评选两个优胜小组,颁发团队卡,大家要加油啊!现在开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平均数。(出示学习目标)

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5分钟)

(3分钟)

(3分钟)

(10分钟)

5分钟

自学课本85页例2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看课本85页例2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2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

生2:刘杰投中的最多,投中了9个。

生3:王丽投中的最少,投中了3个。

.....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火眼金睛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一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8+7+6+7

生2;二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9+8+5+3+5

生3张华比王云多投进几个球?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或(老师有一个问题谁来帮我解答)

师:哪个小组成绩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对子交流)

生1:一组成绩好,理由.....师:同意吗?为什么?

生2:二组成绩好,理由.....师: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结:每个小组参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再比较?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1)

移多补少......(2)

先总后分

一组(8+7+6+7)÷4=7(个)

师:8+7+6+7指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除以4?

师总结:7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组(9+8+5+3+5)÷5=6(个)

师::9+8+5+3+5指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除以5?

师总结:6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总分数

7>6所以一组成绩好些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优化方法)

生:移多补少:比较直观、数据较小、容易理解。

公式

生:算一算,数字较大或较多时用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独立完成课本86页例3兔博士提出的问题。

生板书:(1+3+2+3+2+6+4)÷7=3(个)

师:议一议“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师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是我们计算的结果,不一定实实在在存在,它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每一个数字都可以影响平均数的大小,有些比平均数大,有些比平均数小。

4、生活中的平均数(幻灯片)

自学打分5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总结,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堂清检测

四、3分钟

课堂小结

1、第一关,明辨是非

2、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3、问题讨论“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师::你觉得这节课自己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个分,最高分10分。(学生商量打分,小组内记录下来。)能求出我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学习表现打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评价的理念,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体会到课尽却意未了。)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

先总后分法

8.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

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

克用“g”表示

千克用“kg”表示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9.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

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

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

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

(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

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10.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十

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第4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初步体会“倍”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3、在用已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学会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猜谜语激趣,教师口述大象的谜面。让学生猜谜。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谜面是: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鼻子粗又长,帮人把活干。学生猜出谜底是大象。师:对!是大象。你们知道吗?

二、了解“倍”的概念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草地上有2头大象头小象。

课本第80页就有大象一家人观察图 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2头有大象,1头小象。它们一家在草地上玩耍。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象和小象的多少关系,结合讨论,教师介绍2头大象、1头小象。就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使学生较道观地感受“倍”的含义。

师:他们家有2头大象,1头小象,大象多。还是小象多? 生:大象多。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比小象多这件事吗? 学生可能说:

1、大象比小象多一头。

2、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3、小象的头数是大象的一半。

第二种说法学生说不出,教师道接讲授。如果第三种说法没有出现教师不予介绍。

师:2头大象1头小象,我们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教师板书:2头大象1头小象,大象头数是小象的2倍。

3、提出用“倍”来说一说自己家大人和手。小孩人数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师:哪个同学家是3口人?请举手。谁能用“倍”来说一说你们家大人和小孩的人数关系?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三、理解“倍”的含义

1、让学生看书中的情境图,说一说

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使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师:我们学会了用“倍”来说明三口之家大人和小孩的人数。还有许多事情也可以用“倍”来说明。请同学们看课本80页下面的图。图中有谁? 生:小兔和兔妈妈。

师:它们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生1:它们在拔萝卜。它们拔了一些萝卜、在说话。

生2:小兔说:“我拔了3个萝卜”兔妈妈说:“我拔了6个。” 师:根据兔妈妈和小兔了拔萝卜的个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到:(1)兔妈妈拔的多,小兔拔的少。(2)兔妈妈比小兔多拔3个萝卜。

(3)兔妈妈拔的萝卜的个数等于2只小兔拔的萝卜的个数。(4)兔妈妈拔的萝卜的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2倍。(3)、(4)两种说法出现后,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鼓励学生提出与兔妈妈和小兔拔的萝卜个数相关的数学问题。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问题的机会。最后教师概括兔妈妈拔了6个,小兔拔了3个,我们就说兔妈妈拔萝卜的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2倍。师:小兔子拔了3个萝卜,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是2个

3、也就是说一个兔妈妈拔的萝卜个数等于2只小兔拔的个数,我们就说兔妈妈

拔的萝卜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2倍。板书: 兔妈妈6个(3+3)小兔3个兔妈妈是小兔的2倍

师:6里面有2个

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谁知道8是几的2倍10是几的2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出8是几的2倍。10是几的2倍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的2倍。

生1 :8是4的2倍,因为8里面有2个4.生2:10是5的2倍,因为10面有5个2。

师:现在。请同学们举出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的2倍。学生独立思考、写数。然后交流。

4、提出“举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

数3倍”的要求。鼓励同桌讨论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最后。让学生写出除法算式。

师:刚才例子举得都很好。现在老师提一个比较难的要求、谁能举出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的3倍。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同桌讨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写的数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案: 12和

4、因为12里面有3个4 所以12是4的3倍。15和

5、因为15里面有3个5

所以15是5的3倍。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举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再计算出来。学生写算式,然后交流。

四、丰富“倍”的概念

小黑板出示问题和信息图,让学生了解两种球的价钱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看小黑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1:有两个球,篮球28元,排球7元。生2:问题是买一个篮球的钱可以买几个排球? 师:买一个篮球的钱可以买几个排球呢?想一想,并请你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式是什么?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买一个排球7元,买两个14元 买三个21元,买4个28元,所以买 一个足球的钱可以买4个排球。算式 是:7+7+7+7=28(元)2、4个7元是28元,买一个篮球 的钱能买4个排球,算式是:4×7=28(元)

。买一个排球7元,28元里面有个7元,就能买4个排球。算式是:}28

÷7=4 师:买一个篮球的钱,可以买几个排球,就是看28里面有几个7元。8里面有4个7元就是说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4倍。求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8÷7=4 师:下面做练一练第1题,请同学们拿出蓝色和红色花片,摆一摆再填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用小黑板呈现下面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 第二行摆10朵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倍。

师:请大家看第2题,先看图再独立解答,自己完成。师:谁来说一说你写的算式,是怎样想的? 生:算式是:8÷2 =

4、因为母鸡有8只,公鸡有2只,S里面有4个2,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

师:第3题,请同学们自己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摆再计算,然后回答问题。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些同样填空的练习。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交流时鼓励学 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教学反思

11.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让学生通过体验1小时、1分钟的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观念。

过程和方法

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难点:通过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1、课件演示:天安门升国旗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天安门升国旗的情境图。哪位同学知道天安门的国旗每天什么时刻升起?请同学们讨论交流,然后再说一说。

生: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天安门开始升国旗。

师:对,每天日出的时刻,就是升国旗的时刻。时刻就是某一时间。

2、师: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下面6幅图。

(教材80页例1,课件演示亮亮一天的生活)请你们把这六幅图按时间顺序排上序号,然后再说一段话。

生:昨天,亮亮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后吃了饭就去上学了。八点钟时正上课,亮亮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中午十二时刚过的时候吃午饭。下午快五点的时候在操场上打羽毛球,放学回家后六时刚过开始看电视,吃过晚饭后认真写作业,九点时上床睡觉。

3、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时间用得很准。像六时刚过这样的时间,到底六时过了多长时间呢?你想不想知道?(想知道)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认识时、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出时刻,并让学生理解时刻的含义,然后以看图讲话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还有12个数字和一个个小格。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钟面上的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小格有60个。时针走一个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钟走1个小格的时间是1分。

(板书:时针走时一个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钟走1个小格的时间是1分。)

2、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把1时叫做1小时,1分叫做1分钟,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

小红:一节课加一个大课间是1小时。

小刚:夏天中午要睡1小时。

……

3、师:我们知道了1小时有多长,那1分钟又有多长呢?下面我计时,同学们数数,看你1分钟能从1数到几。

小红:我数到了135。

小亮:我数到了149。

小刚:我数到了152。

师:1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事情,所以同学们要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活动中掌握要学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一)体验1小时、1分钟的长短。

1、师:1分钟到底能做哪些事情呢?下面我们做一些活动亲身体验一下。同学们分成四组,一组读语文,二组跳绳,三组走路,四组做口算题。(给学生)

师:请同学们汇报活动的结果。

一小组:我们1分钟读了约210字。

二小组:我们1分钟跳了约110下。

三小组:我们1分钟走了约160米。

四小组:我们1分钟做了约15道口算题。

2、师: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进行跑步练习,看1分钟能跑多少米。跑步前先测一下你的心跳1分钟跳多少次,跑步后再测一次。

3、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看1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了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知道1分钟时间虽短,但很重要,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练一练,提高所学知识。

1、填一填

(1)钟面上有()针、()针和()针。

(2)钟面上有()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个小格。

上一篇: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自荐信精选五则下一篇: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