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4-10-11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10篇)

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09-10-28 09:44:15 作者: 来源:铁岭县蔡牛中学 文字大小:【大】【中】【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允许提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时,正是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只简单地说一句:“不许插嘴”或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小绵羊”,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在一次有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我猜猜看,非洲为啥缺粮”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通过一番猜想后,同学们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同学的猜想是教材中讲到的,而有一位学生的猜测是“战争”,教科书中未提及,但事实上该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发生的战争也冲击了该区粮食的生产。我对这个勇于质疑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感到很愉快,学习兴趣大增。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去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从而扩大阅读面,关心国家,关注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地产生和提高。

二、提倡对话,鼓励争辩,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发表和自由参与,大胆质疑,并展开激烈争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对话、争辩,让学生学会探索、批判、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设计一些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争论中弄明白的问题,将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会激励他们不断观察、思考、读课外书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样做会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宽容“错误”,提倡“求异”,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错误,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是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多加指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地方保护,只讲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偷税漏税骗税、非法侵占耕地、台独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对策,都有惊人的收获。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个体情绪、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比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论事,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多给予他们思想上的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调动学生个体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些操作情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图形”、“自制图表”、“续写故事”、“编排导演”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透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等,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和热爱每一位学生,为他们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二

首先, 药品分析及扩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 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 价格是否便宜, 是否不污染环境, 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 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 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 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

(1) 改进实验方案, 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 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 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 火焰往往不熄灭, 这是由于蜡烛燃烧, 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 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 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 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 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 (2) 完善实验方案。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 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 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 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 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 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 (3)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 凡是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 我们尽量使它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初中化学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 每次做完实验教室里总有刺激性气味, 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改进了装置, 把适量的硫放在锥形瓶底部中央, 锥形瓶口塞带双孔的橡皮塞, 一孔引出导管扎一气球 (平衡气压) , 另一孔插入装有NaOH溶液的分液漏斗, 然后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 用酒精灯加热, 过一会儿, 发现硫开始燃烧, 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火焰熄灭后,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这样可以使生成的SO2被NaOH吸收。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4) 为了实验装置简约, 节省时间, 往往也改进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把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放在矿泉水瓶中 (此实验在常温下就能进行, 不需要加热) , 在瓶口塞一单孔橡胶塞, 瓶上方放一塞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 用导气管把矿泉水瓶和玻璃管接通, 在玻璃管内从下往上间隔装上湿润的有色布团和分别滴有NaBr溶液、KI淀粉溶液、饱和NaOH溶液的白色棉球。可以看到有色布团褪色, 滴有NaBr溶液的棉球变成橙色, 滴有KI淀粉溶液的棉球变蓝。滴有NaOH溶液的棉球吸收氯气, 防止污染空气。这样装置简单, 同时能做三个性质实验, 节省时间。

3.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提出问题;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44-01

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养成积极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这不仅需要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敢于大胆猜想、大胆质疑,还需要教师对他们的精心培养和帮助。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一、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有不当或错误,这时教师不应加以嘲笑、挖苦,而应肯定他们勇敢提出问题的行为。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主动地、妥善地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进行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教师都应和学生一起及时作出解答或说明。

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时,学生从课文上只能提出:“什么是同位角,什么是内错角,什么叫做同旁内角”等一些浅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给学生泼冷水,而是对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给予肯定的鼓励。接着帮助学生把概念作了层层剖析,深入浅出的点拨、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教给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启发和引导,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备课以及处理教材时,要善于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并精心设计对学生问题提出过程的启发和引导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列方程解下面问题:用一块长80㎝,宽60㎝的薄钢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长方体盒子,求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师用一块硬纸板代替薄钢片演示)。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得出方程X2-70X+825=0后,却被它的解法卡住了。如果教师急于挑明这是什么方程,学了哪里就可以知道,就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起不到创新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把它与以前的方程进行比较然后引导提出问题: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以前的方程有何异同?你能根据它的特点说出应该叫什么方程吗?有没有办法可解等。这样,既能够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引出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启发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那么能否写成x=ky+b呢?这时,y还是x的一次函数吗?为什么限定k≠0?又b=0时,出现什么情况?进而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总之,在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启发引导的方法,教会学生多提出问题,使之养成习惯和爱好,也就逐渐形成了学生创新的氛围与意识。

三、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数学问题能否得以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要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必须精心设计符合需要的适宜的问题情境。

如以下一道习题:

为了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某校计划购置一批电脑,已知甲公司的报价为每台5800元,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则从第11台开始可以按报价的70%计算。乙公司的报价也是每台5800元,优惠条件是为支持教育每台均按报价的85%计算。问:假如你是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在电脑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你如何选择?为什么?

本题联系实际,取材于实际问题,也是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数学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积极推测和探索。学生在思考解答时,可以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甲公司和乙公司的收费满足什么关系?怎样表示这种关系?

2、购买几台电脑时,两公司的收费一样?

3购买几台电脑,甲公司较优惠?或乙公司较优惠?

4、学校需要购买几台电脑?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自己心脏”,提出问题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根本措施,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5.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五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二、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红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6.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六

大柳家小学夏桂芬5321157

创新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加快,而要保持这种快速、稳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自主产业,人才是关键,只有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才才能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那么,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呢?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1、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特点,以游戏激发参与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好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求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找几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每个头饰上写一个分数值是1/2或2/7的分数,老师提问:分数班级要去郊游,需要排两排才能出发,前边一排的分数值是1/2,后边一排的分数值是2/7,请同学们按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吧。“这种形式促使学生都想赶紧找到 1

自己的位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动脑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前提。

2、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以问题激发参与兴趣

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少,缺乏经验,对感到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但与探索。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我会很快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了,争先恐后的想难住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数,结果老师一一做出准确判断,这时学生由于好奇,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动手探索,这样利用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动力。

3、根据小学生好胜、爱表现的特点成功激发参与兴趣。

每个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都喜欢表现自己,这些特点可以促使学生们积极求知、主动探索。成功是保持学生好胜心、求知欲,满足学生自我展现需要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促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出了准备。

二、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1、让学生动手,为创新创设契机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动手。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抽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动手操作,必须使之成为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物化。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角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进行物化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感知的知识呢?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里找角,以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在生活中很多物体如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都包含着角,以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其次

让学生用纸条做活动的角,以逐渐抽象出角的特征。

2、让学生动脑,为创新铺设通道

学生主体的发展必须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动脑,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动脑提供空间。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他人不能代替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以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学生动口,为创新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爱探索、喜争论的学生以及时表扬,对不善于发言,提问不明确的学生,要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的点拨与适时的指导,以增强他们发言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千奇百怪,只要学生肯说、肯表达,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只有鼓励,学生才会乐于动口。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的平方等于2乘,而5的平方不能等于5乘2呢?”,对于学生勇于提出疑问,教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自己解决这一问题。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平方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很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七

一、对创新意识有正确的认识

合情合理的一些发现或者是特别的观察视角都有利于得出创新的观点。创新不在于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提出过, 解决过, 关键还是看自己解决的方法是不是新颖高效。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深入挖掘, 把社会热点, 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一些观点看法引申到课堂知识当中, 融会贯通的去学习教材中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

创新思维是隐藏在主体思维中的思维形式, 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社会的创新发展很重要。学生心里的健康和思维的自由是创造活动的条件。要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生发出一些新的观点,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必须克服传统课堂当中的一些模式。教师是课的主角, 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模式只发挥了老师的创造性, 但却制约了学生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要改变以前, 利用新的教学手段, 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 打造出双向表达的互动学习效果, 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 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进而使学生开始乐于发表见解, 帮助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学生难免会出现服从意识, 形成依赖性, 导致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 这时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 以温和亲切的姿态, 打开学生的心灵和思维, 尊重、理解学生, 建立和谐的、良好的班级氛围, 使学生真正能够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懂得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同学要及时予以表扬或鼓励, 让班级同学能够争相学习,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驱动下, 尤其是对小学生这个思维发散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来说, 营造一个活泼向上的课堂氛围, 就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力, 使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三、激发智慧, 鼓励发言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标注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在解答学生问题时要耐心和热情, 使学生把提出疑问当作一种乐趣, 在解答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 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感觉, 进而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训练中, 教师要把握“上不封顶”的原则, 一方面在掌握程度上越为熟练越好,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设限, 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 调动思维积极性。同学之间促进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 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对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形成帮扶制, 使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形成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质疑才能让其思考更深入, 让学习热情被带动, 开始主动学习, 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

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

在创新思想当中, 充满着人不断进取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在科学知识当中, 积累了许多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些经验体现了人类的机智。同时, 这些又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刻认知, 对后世人们起着引导作用。这些需要我们利用自己的智力因素去挖掘开发, 为我们所用。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反对死记硬背, 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让他们不仅了解知识的表面, 还要深入研究知识的内涵, 深入探究, 打开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主动要求学生自由思考。教师要对教材重新认知, 从中挖掘出可创新的知识点, 创设适于创新的课堂情境, 喜欢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 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事物, 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运用, 使学生愿意思考, 开发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这么说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过程,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发现与解决的共同作用, 这样才能将创新意识深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一方面, 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靠老师的正确指导。在教学中要注重方式方法, 尤其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要尽可能的挖掘, 使学生反复思索, 掌握思考方式。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要予以及时的表扬, 使其他学生愿意向优秀同学学习。另一方面, 同学间的相互帮助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源泉。班级同学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每一个同学身边的其他人都会对自己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善用这种影响。利用同学间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动大家思维的同时, 也有利于打造良好班风。

六、创新也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传统中, 教师一直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 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这样做, 学生被动学习, 会没有兴趣, 积极性会不高。因此, 教师就要把教学观念改变, 实施创新教学。这时, 就需要教师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但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学生带有兴趣的去探索。教师在课堂上, 把新学到的知识要迁移拓展到现实生活应用当中, 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接触社会, 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这样, 学生的个性充分表现, 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的增强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光有语言的激发还不够, 还需借助一些现代教育的手段, 让学生能更直观, 更清晰的认知。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采用电视教学, 展示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材料, 把这些材料加以整合, 组织, 这样可以对学生开阔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八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创造性的前提是心理自由,心理自由的前提是心理安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心理安全的前提。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形成学生创新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确认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完全没有心理障碍的情绪中产生创新思维。

二、创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必须以打好基础为前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重点是以课本为范例,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发思维,推动联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创造和谐、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当学生进入自由、愉悦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发思维力,诱发创造力,让大脑得到解放。此时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如有一次,我在教《燕子》一文时,有个学生当堂发问:“燕子在水面上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沾水?”我马上说:“燕子想吃水里的小鱼和小虾的时候,先要用尾巴沾水缓冲一下,不然燕子会因惯性一头栽到水里。”我刚说完,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曾经观察过,燕子不吃小鱼和小虾,而是吃水面上的飞虫。”当时,作为教师,在众目睽睽下被学生将了一军,我不但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反而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有主见,善于留心观察事物,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个学生听到表扬,脸红扑扑的,既激动又兴奋。如果当时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迎头给这个学生浇一盆冷水,他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被浇灭,哪里还有勇气坚持己见?

三、巧用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因此,作为老师,应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把知识重新进行组合,从不同方向去探索。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引导学生:“除了文中这些语句可以描写桂林的山水特点之外,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描写?”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各说一句,内容都是描写桂林的山水特点,然后分小组讨论、评议,选出最好的一句并上台板演。于是学生都积极思考,涌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只允许一种声音,只能有一种答案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不同的回答中开拓了思路,得到了启发,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是被公认的最基本的教学思想,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同时,教师还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从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我首先介绍了课文的历史背景,然后由学生据题发问。不一会儿,有学生问:“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在三天之内造了十万支箭?”当时,我因利势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让学生依据掌握的方法,结合全文分段。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道: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全文分成三段。

这种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的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而且还在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要调控好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敢于争辩,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9.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九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为之做出努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概念本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有一位老师很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l;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3.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成的、口头的、操作的)。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l.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奶奶今年84岁,班上有56名同学等等。有一位学生还能说出,教室墙上有一幅瓷砖拼成的画,横着铺了13块瓷砖,竖着铺了7块瓷砖,一共是91块瓷砖。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2)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

例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调查一个书店的售书情况,如新苗书店一个星期内的售书情况如下:科技书208册,文艺书294册,工具书65册……

①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②根据制成的统计图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如果你是书店的经理,在进书时该怎样考虑。

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或树茎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3.突破教材练习“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

前面提到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如果习题都是唯一答案的标准化题目,那学生如何去创新呢?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曾研究过一道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几千米?这道题没有说明甲、乙学校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就使题目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呈现出创造性和开放性。所以我们应该对教材现有的习题和活动形式作一些必要的改革,适当补充一些非常规题、开放型题。

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仅仅通过简单模仿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

一位数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河的一边有一群牛和羊,其中牛有38头,羊有42头,一位船工要用船将这群牛和羊运到河的对岸。问:船工的年龄有多大?”使人惊讶的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答案,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船工40岁。特别是刚刚学过平均数的学生100%的回答是40岁。问他们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其答案又是惊人的相似:题目必定是有答案的,题目中的数据一定是有用的,想来想去,只能是这一答案了。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这就要在教学中突破这种封闭的习题模式,补充一些开放型题。开放型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唯一确定”的封闭型练习题而言的。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题:“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比一比,看谁的摆法多。”有的学生用六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用八根,十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还有的用更多的小棒摆出含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拓宽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

4.实现作业内容的开放。

10.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

09初等教育专业黄昌庆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发展

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的最初6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是啊,今天的孩子之所以被磨掉了天资,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的种种规则、制度、经验的制约,束缚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个性特点的发展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种种原因,剥夺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往往有不少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的依赖性很强,学习上有惰性,怕吃苦,不愿动手劳作„„这些表现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挥。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小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低下。我们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和发展需求,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育才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做好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最主要是做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江泽 1

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努力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故此,我们的教育要顺乎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创造促使学生发展的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挖掘他们的天资——创造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每个小学生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如何才能最好地挖掘这种潜质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环境,丰富的生活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果,这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要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首先,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

其次,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

再次,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最后,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二、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质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强烈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

2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一定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必须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在同中求异,遇问题多从几个角度思考,不被表象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强化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问,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猜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或错误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煞。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在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不合理的原因,再由本人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思自明。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新、质疑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再次,在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平等性,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差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不能只关注优等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对中、差学生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其优点、特长及创

3新的潜能。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无论用哪种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讲究创新方法总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色”,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小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首先,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知识。丰富的知识可以引发小学生创新的火花,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知识的难度、深度,而要从拓宽层面入手,从培养兴趣入手。其次,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打破教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尽可能培养 小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小学生提出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箱、评选最佳小问号等形式,形成一种能公开提问、感受提问很了不起的氛围,教师要耐心倾听、及时挖掘,鼓励和激发小学生探索的欲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帮助小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如:为了让小学生了解筛子的用途,我们会提供筷子、镊子、调羹等多种工具让小学生去尝试,在操作中小学生发现了筛子分物的快捷、方便。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个小学生积极思

4考,培养其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小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很重要。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振兴中华,也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其次,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再次,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最后,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我们的课堂抓起,在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绿化养护具体方案下一篇:机票业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