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10-26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共10篇)

1.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一

辩论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地理教研组

罗彩虹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辩论教学是将辩论引入到课堂,在辩论中学生为了解决争议问题就要用表达的技能分析他人的观点,据理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双方能达成共识。

辩论教学在高中地理理教学的应用,可使学生的地理价值观、各种地理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的把握程度得到深化或发展,具有较全面的素质教育功能。辩论中不同角色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辩论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先确定比赛规则和评分细则。教师为学生选好辩题后进行分组,辩手的具体安排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对辩题进行简单说明,并介绍资料的收集方法。辩论前需要讲清辩论程序和规则:首先由主持人简单介绍辩题和正、反双方的辩手;然后双方一辩先后陈词,双方二辩、三辩交替发言,进一步陈词(各3分钟);接着是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各4分钟);第四步,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词(各4分钟);第五步,评委评分,并作点评;最后主持人公布辩论胜负结果和一名最佳辩手。

辩论赛评分细则:(1)个人分数

辩论技巧:辩手语言流畅、分析、反驳和应变能力以及论点的说服力和逻辑性。(10分)

内容资料:论据内容是否充实、正确、引述材料是否恰当。(10分)

风度及幽默感:辩论员的表情是否恰当,是否有风度及幽默感。(10分)自由辩论:个人在自由辩论中的表现。(10分)(2)全体合作

全体论点合作的完整性,队员之间的默契与配合。(40分)总分=4*40+40=200(分)

地理辩论可以很好地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应用,在辩论中,各种地理观点交锋,使正确的观念在学生的认识中得到深化。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人们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其中学生的困惑发生在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当人类的生命与生物的生命发生冲突时,哪一个更重要,是要维护人类的生命安全,还是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些辩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野生棕熊是否该杀”的辩论。

实例:野生棕熊是否该杀

德国:野生棕熊被杀 环保人士不满

2006年6月26日凌晨一头在德国南部游荡了5个多星期的野生棕熊在巴伐利亚州施利尔塞地区被猎杀。这头棕熊5月20日进入德国境内,频频在人口稠密地区现身,而且捕杀了35只绵羊和山羊,还闯入农场吃掉了不少兔子和鸡,许多蜂巢也遭到了破坏。德国政府担心这只棕熊会伤人,专门请来芬兰猎手欲活捉这只棕熊,但过了两个多星期仍徒劳无功。“这头不怕人的棕熊是危险的动物,不能放任它在野外游荡。在保护动物还是保障人类安全的权衡取舍中,猎杀是唯一的选择。”(资料来源:新华网)

辩论题:棕熊该杀 棕熊不该杀

正方:棕熊该杀 反方:棕熊不该杀

先给学生提供材料“德国野生棕熊被杀 环保人士不满”,根据材料让学生进行“野生棕熊是否该杀”的辩论。整个活动由科代表负责,先进行正方和反方队员的确定,指导他们收集资料,组织辩论材料。在整个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是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他们能行,又要时时了解准备情况,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如评委老师的邀请,借计时秒表,确定比赛规则和评分细则等等。

辩论结束后,设计了“野生棕熊是否该杀”的调查问卷,在参与辩论的学生(实验班)与没有参与辩论的学生(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明辩论的效果,见表1。

表1 野生棕熊是否可以猎杀调查统计表 调查内容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前测 实验后测 实验前测 实验后测 86.3 52.8 24.5 47.1 13.2 13.2 3

86.8 54.9 51 66.0 21.6 13.7 7.8

46 31.8 66 20 2 2

86.4 45.5 34 65.9 9.1 13.6 13.4 认为棕熊不可以猎杀

理由 A.棕熊是濒危保护动物

B.棕熊在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C.可以采用麻醉枪捕杀或其他方法驱赶 D.是人类侵犯了棕熊的栖息地,而不是相反 认为棕熊可以猎杀 理由 A.棕熊破坏了地区安宁

B.棕熊造成了很大的经3 7.8 0 4.5 济损失

C.棕熊会伤人,人的生5 9.8 0 13.4 命高于一切

D.猎杀

一、两只棕熊并0 3.9 2 4.5 不会危害其种群的生存、破坏地方生态平衡

猎杀野生棕熊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的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有较大的变化,对不可以猎杀野生棕熊比对照组有更深刻的认识,有更多的学生认识到棕熊是濒危保护动物,在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野生棕熊闯入人类的居住地是人类侵犯了棕熊的栖息地,而不是相反,对闯入的野生棕熊可以采用麻醉枪捕杀或其他方法驱赶,而不是野蛮地猎杀。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地理辩论教学有许多的优点:从准备到辩论,始终以学 生为主体,整个辩论过程,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默契的合作。辩论中不同角色的承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地理辩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很充分,如利用各种资料、地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迅速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辩论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也要注意地理辩论教学的不足,参加辩论的学生参与面较小:一位主持、八位辩手、两位计时员。因此,应尽可能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辩论的准备等其他工作中。

责任编辑:张禾青

2.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二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讲新课之前, 请同学们先看下面一个问题: (幻灯片显示) 若一个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v0=2 米/秒, 加速度为a=10米/秒2

问: (1) t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2) t秒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 t秒内物体运动的位移是多少?

(学生感到很惊奇, 认为老师在教物理, 而不是教数学, 思考片刻)

学生1: (1) v (t) =2+10t;undefined; (3) s (t) =2t+5t2

师:你的物理学的很不错, 回答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若反过来,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s (m) 与时间t (s) 满足关系:s (t) =2t+5t2,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知道物体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能够知道物体在任何一个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及是否能够判断物体是以初速度v0=2米/秒, 加速度为a=10米/秒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感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具有挑战性, 稍等片刻。)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一步一步地研究。 (同时, 点出课题:变化率与导数的概念) (幻灯片显示下面的问题)

例 已知物体运动的位移s (m) 与时间t (s) 满足关系:s (t) =2t+5t2。

问题一:求物体从第1秒到第3秒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学生2:undefined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二:求物体从t1秒到t2秒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学生3:undefined

师:好!通过上面两个问题, 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思考片刻)

学生3:给出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可以求任意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师:你认为研究物体运动的平均均速度有什么价值?

学生3: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在任何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师:非常好!通过式子:undefined, 我们可以研究物体在任何段一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式子:undefined对于我们研究物体的的运动状态非常有价值, 因而我们特地称它为:位移s (m) 从t1秒到t2秒的平均变化率。我们继续看下面的问题: (幻灯片显示)

若一个发烧病人服药后有体温C (℃) 与时间t (min) 的关系为C (t) , 那么式子:

undefined表示什么意思呢?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吗?

学生4:上述式子表示病人服药后从t1到t2的体温的平均变化, 我们可以以此来研究该药品对于发烧病人的疗效。

师:理解的不错。由上面的事例,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函数y=f (x) , 式子undefined, 对于我们研究不同的实际问题, 富于不同的实际意义。因而我们给以特定的称呼:平均变化率。

从而引出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幻灯片显示)

一般地, 对于一个函数y= (x) , 我们将式子undefined称为从到的平均变化率。

(由特殊到一般, 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问题, 同时又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概括)

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下面的习题。 (幻灯片显示)

师:请同学们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 能否发现它有什么几何意义?

众生:象斜率公式。

师:能具体一点吗?

学生5:上述式子表示连接两点 (x1, f (x1) ) , (x2, f (x2) ) 的直线的斜率。

师:非常准确!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下面的习题。 (幻灯片显示)

习题: (1) 已知函数f (x) =-x2+4x, 求自变量从x1=1到x2=3的平均变化率。

(学生计算之后)

师:结果是什么?

众生:是0。

师:好!再看下面一题: (幻灯片显示)

(2) 已知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 其运动的位移s (m) 与时间t (s) 满足:s (t) =-t2+4t, 求t1=1s到t2=3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众生:还是0。

(让学生体会, 对于一个函数, 处于一实际问题的情境中,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师:对!那么, 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静止吗?

众生:不是。

师:那么, 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存在那些不足呢?

学生5:不够精确。

师:那你认为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学生5: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

师:非常感谢学生5的回答, 他的回答, 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 进行有意义的探讨。下面我们一起继续例1的研究。

问题三:求物体从t1=2秒到t2=2+Δt秒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学生演算后)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 结果是什么?

学生6:undefined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 你们哪位能通过问题三, 谈谈自己的启发和领悟吗?

(学生陷入思考中, 渐渐地有一部分学生的眼睛开始发亮)

学生7:对于式子:undefined取不同的值, 就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8:Δt取较小值时, undefined的值接近t=2秒时的瞬时速度。

师:非常好!那么, 下面让我们一起对Δt取一些特殊值看一看。若Δt=0.1秒, 那么undefined 它表示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众生:undefined, 表示t1=2s到t2=2.1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Δt=0.000001秒呢?

众生:undefined, 表示t1=2s到t2=2.000001s这段时的平均速度。

师:那么t=2s时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应该等于多少呢?

众生:22m/s。

师:怎么得出的?

众生:令Δt=0 (同时学生惊叹不已, 感到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已经有所突破)

师:太好了!由前面的过程, 我们发现, Δt越小, undefined的值就越接近t=2m/s的瞬时速度。Δt=0时, undefined的值即为t=2时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般情况。

问题四:求物体从t秒到t+Δt秒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演算之后)

师:结果是多少?

众生:undefined

师:那么t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多少呢?

众生:v (t) =2+10t (同时学生也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

师:不怕做不到, 只怕想不到。我们终于如愿以偿求出v (t) =2+10t。在数学上, Δt→0时, undefined用符号表示为:undefined。因而上述过程, 我们用下面的符号表述:undefined。

师:由上面我们研究的过程, 你们有什么启发和领悟?请谈一谈。

学生10:上述研究的方法, 太巧妙了!

学生11:求出v (t) =2+10t, 我们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 如:v (1) =2+10=12m/s。

师: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呢?

学生11:t=0时, v (0) =2m/s。

师:好!同学们, 我们可以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12:undefined

师:由上述结果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众生:a=10m/s2是常数, 说明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上述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太重要了, 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无比魅力。因而我们将之推广到一般情况。

(从而引出导数的概念, 并幻灯片显示)

导数的概念:一般地, 对于函数y=f (x) , 我们称:undefined为函数y=f (x) 在x=x0处的导数, 记作f′ (x0) 或y′|x=x0, 即:undefined

教学设想

对于《变化率与导数》这一节课,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 我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学生回答后, 紧跟着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 意在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愿望。而事实上, 确实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深入了解学生。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三亚市榆林八一中学高二 (1) 学生, 学生的基础较差, 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 面对这样的学生确实给我们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惑, 在启发学生的时候, 往往启而不发。因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一个的小问题, 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 让问题成为一个一个的小台阶, 学生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三、在教材的处理上。

新课程提倡, 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的处理上, 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虽然 在组织教学之前, 我认真阅读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教材, 但最终我还是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实际, 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组织了这节课, 所选用的例题、习题几乎都不是课本上的。

四、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去领悟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 都是让学生先做, 在做的过程中, 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在做的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来, 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做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引入平均变化率与导数概念, 让学生领悟到对问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3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国家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更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大力开发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要非常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结合,大力推动信息化的数学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感受老师创造性的思维,享受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从而使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为师生间交流提供了有效手段

从高中数学教学现实来看,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缺陷。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和每个学生课堂上单独交流时间非常少,或者几乎没有。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法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师生间交流提供了有效手段,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施。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地调动起来;我们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我们也能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生便捷地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由静止的数学思维过渡到动态的数学思维。

二、借助信息手段,学生有效地克服学习困难

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高中数学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平面解析几何等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象能力。第二,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要多,密度加大了。教师在教法上也随之有所变化,强调知识的“以旧带新”和“横向、纵向的沟通、联系”。第三,为迎合时代的需求,一些高等数学的内容渗透到中学数学体系之中,如算法、概率统计、导数以及向量。由于高中数学的这些特点,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克服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在信息技术面前,数学知识正以全新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展现在我们面前,文字、符号、数据、图形、动静图画等信息形态之间能够轻松实现转换,从而激发我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我们深入思考、不断追求;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享受数学美,数学具有很多美的因素,像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等,信息技术为数学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试验空间。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其他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已经成为了发现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

三、化抽象教学为生动教学

无论是多媒体设备还是电子白板技术都能够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多媒体设备的协助下教师也将更好地开展一些较为特殊的高中数学教学,从而能够变抽象教学为生动教学,能够让教学的实施更加充满趣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立体几何》这部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重要的定理,然后再通过练习来巩固对定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的方式是一种机械而死板的教学实施,很多学生其实对立体几何还没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灵活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进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立体几何”这部分的教学实施中,笔者就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有关立体几何的动态图象。在这个动态图象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观察到一个立体化的图形,并且在立体图形动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找到立方体中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以及找到相对面、垂直面等等。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立体几何这部分的知识就能够在一开始阶段就形成一个形像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在获得牢固基础的同时,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也将得以提升。再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能够联网的特点来拓宽教学实施的信息量。例如:在对《三角函数的应用》这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实施,在对这部分的知识的讲解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相关的高考真题导入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借助高考题来开展教学,而且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有关知识。由此可知,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特点来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实施的效率。

总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的深入,高中数学教师应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共同愉悦,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真正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4).

[2]堵秋苹.刍议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1,(7).

4.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迅速便捷地搜集各种教学信息,而且可以运用影音等设备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优化课堂结构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例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课件: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闪电象一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飞翔,越飞越高。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目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

3通过融入影视资料,加深学生的领悟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其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性情陶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感知实际,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汲取闪烁着思想火花的精神精华。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给人思想启迪的篇幅更是数不胜数。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章内蕴,仅凭文字字面理解难免单一枯燥,如果适当插入影视镜头,不仅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还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作品背景和文章的思想。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播放《上甘岭》的部分镜头,更能使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军人捍卫祖国领土和抵御外侵的民族气节,使学生透过直观的硝烟具体理解我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诗词,真正理解诗词深刻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影视镜头更是大有裨益。合理利用电化教学,适当插入影视剧情,提高学生感知、欣赏、鉴别作品情感的能力,使其文学鉴赏和人文素养同步提高。

4运用多媒体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学习中,首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落实生词,教师可以再把学生找到的生词呈现在屏幕上,再由小组交流读准,并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如文中用法特别的词、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5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累和运用信息,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5.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五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更是对中职学校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要选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配置课程要素,增强专业教学着力点,是提高使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能力,适应社会网络环境的有效路径。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是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作为培养面向地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向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生生源素质较差,因为招生困难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遍要求不高。这类学生普通存在的问题:

1.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性差,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厌烦灌输式的学习。2.学生耐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逃避。3.学生对非常理教学非常感兴趣。

其次 普通没有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也有以下弊端

1.单纯理论灌输为主、填鸭式死记硬背,不利于计算机能力的培育,从而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窘境。

2.考核形式僵化,理论知识与能力评价指标脱钩,当前中职学校的考试体制中仍然存在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的考核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而言,仅靠一张理论答卷来考核学生的成绩,考核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验证教师教学得失的模式,往往会与实际脱轨。

所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要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教育要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近年来,从社会反馈的就业信息看,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学生就不了业,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有关。大量的事实表明,要增强就业竞争力,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仿真的职业教育实训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强调实用,还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才,转岗能较快适应。要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教学中要构建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熏陶。在教学手段上笔者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教学时间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教学法有如下作用: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了案例练习法的实施步骤: 1.操作方法的理论准备

计算机实训课中包含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实施计算机实训课的前提。这些理论不适合用案例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讲授等方法。

2.引出案例练习案例

一般以题目的形式给出,其中附有必要的说明提示,具体实施过程则不作提示,并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并作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案例作分析的过程。案例的分析要把握几个角度:一是计算机实训课重点,即分析案例包含的主要技能方法;二是难点技能,明确案例的关键所在;三是计算机实训课的主题,确定该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相应理论之间的关系,即确定案例主题。

3.自主训练

“训练”是学生强化技能操作和积累操作技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指标是操作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由易到难地安排具有综合性技能的方案进行训练。学生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这一阶段是学生发挥创造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群体的学习兴趣。

4.课堂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案例练习法寓原理于讨论之中,这也是案例练习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主要地方。由于案例练习法采用的是过程开放的案例结构,所以案例的实践过程是讨论的主要内容。案例训练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而且通过讨论,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学生在讨论中分享不同的观点,这在课堂外的环境中是找不到的。同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会由于自己的创新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兴奋不已。通过对分歧的讨论可以加深对问题的思考,还可以解决操作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只要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开展,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

5.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可以由老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主要是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方法,而不是作最终的结论性意见。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推广好的方法和技巧。

当然还可以结合企业项目或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利用企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结合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点,详细给以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基本知识、设计步骤以及企业运作等。

(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强烈的“任务”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而学习,是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方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解决还会不断地使其获得成就感,这样也就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任务”可以是具体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为问题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掌握知识的要点,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如本人在讲授制作水滴效果时就让大家分小组讨论水滴下落的原理,场景等因素来制定不同的任务。

2.完成任务

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高标准地完成设计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在上面学生们分析完之后,只演示本节课要讲的技术,让学生们利用刚才的演示独立去完成自己制定的任务。

3.讲评任务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要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深化和提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如分小组进行一些问题的提问,让学生们明白这节课中重点应用了哪些技能。

4.归纳总结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记忆、理解,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例如:在教师巡逻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多共性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在课堂的最后对此类似问题进行强调、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促使知识的系统化。

四、小结

最后,信息技术不是固定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甚至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法。假如现在要建设一个服饰电子商务网站,教学可以采用虚拟顶岗操作的方式,教师是本项目开发经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是项目组成员,上学即上班,上课转换为做项目,一体化教学基地采用企业化管理,让学生逐渐适应企业员工的角色,角色的转换和扮演为学生毕业后求职、就业、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基础。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法,将学习任务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达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6.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六

摘要:直观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都已得到一定的推广,在新课程《生物学》的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所谓直观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深刻和理解的教学过程。它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三方面。

关键词: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在新课程《生物学》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每位生物教师都应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以便使直观教学法能更充分更合理的指导教学。

一、实物直观:

利用活体进行教学的形式叫实物直观。利用活体教学能真实的反应出生物的结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不妨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一朵月季花。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仔细观察,然后再归纳出花的各部分结构。

再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时,可提前准备一些草履虫培养液。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情况,然后再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物直观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比较生动具体的表象,从而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二、模像直观:

利用制作的教具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叫模像直观。它主要包括:挂图(或模型)和电化教学两个方面。

1、挂图(或模型):

挂图(或模型)是生物教学中最为常见的直观教学形式。它最大的优点:能将实物“放大或缩小”,最终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生物知识。

例如:它可以把细胞放大,还可以把巨大的生态系统缩小。最终使学生既能掌握微观的生物知识,又能掌握宏观的生物知识。

此外,挂图或模型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它能将复杂的生物结构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少走弯路”,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但正因为挂图或模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又使它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它毕竟不是真实的`生物体。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化”、“简化”的生物模式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已不再具有真实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与实物的结合。

2、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电器设备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它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录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A、录像教学:现在录像教学已在每个学校得到推广应用。运用录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录像教学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一些常规课堂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并且可以重复使用。

例如:在学习“蚂蚁的通讯”时,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实验研究“蚂蚁的通讯”。因此可先播放与此有关的录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为他们在课下亲自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运用录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讲授与播放录像相结合。若“只看不讲”,对学生来说,只能形成短暂的表象,只有及时地用语言来巩固,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B、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安装有这种设备。该设备集展台、电脑、投影等设备为一身,兼有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所有设备。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运用录像进行教学也许比较时尚,但现在看起来,已经落伍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运用这套系统进行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小的方面说,它能使教师在教学时,完全不必为“粉笔沫”烦恼,也不必为嗓子的沙哑所担忧。教师可在备课时制作一个电子课件,将板书输入微机。上课时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可佩戴无线麦克风,只要用平时说话的声音,就足以让所有的学生听清楚。整个课堂不像老师在给学生讲课,倒像是师生间的亲切对话。此外屏幕上不断变化的画面及优美的伴音,更能使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增长。

从大的方面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完成传统教学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与“尿的形成”这些内容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概述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尿的形成过程。要用传统的讲授法或挂图来描述这样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十分困难的。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师可将这部分内容制成动画课件。当讲的时候,可让学生反复观看这个动画,而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补充几句就够了。从学生反应来看,其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实践证明:运用这套设备进行教学,只要教室足够大,至少可容纳100多个学生同时听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用一节课的时间至少可完成两倍的教学任务。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应用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操作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能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熟练应用多媒体。

三、言语直观:

利用语言或板书进行教学的形式叫言语直观。语言或板书是生物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直观形式,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1、语言:

语言直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的形象化;一是语言与其它教具的结合。

形象化的语言要求在保持科学性思想性统一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化浅为深、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去记忆心脏的四个腔的位置,部分学生往往记不清“心房”与“心室”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打比方:上面的是“房子”,下面的是“地下室”;再比如说:要描述“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时,就可以说“大约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体重”

形象化的语言还需要辅助手势、表情等。这样会使内容更生动,更能增加直观的效果。

此外还应注意语言与教具的结合,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在这里不再多说。

2、板书:

板书也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直观形式。板书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其中最常用的是提纲式,这种形式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容易掌握。此外还有问题式、列表式等。例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或“血量与输血”时可采用问题式;在学习“花的结构”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可采用列表式。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几种板书形式综合应用,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们在运用直观教学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用直观手段,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同时避免直观的庸俗化。

3、注意直观教具与教师语言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注意避免直观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只重视感性认识而不重视理性认识)。

直观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希望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教学法》,周美珍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2.《新编教育学教程》,张筱良等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年12月。

7.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七

1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现状

1.1 学生方面

目前, 就读中职卫生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他们理论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不浓,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但是, 他们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接受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1.2 教师方面

中职学校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均是医学院校毕业生, 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相比, 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但是, 他们的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健康评估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同时也贯穿于护理程序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健康评估方法、常见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护理病历书写。健康评估是护士了解患者病情的第一步;身体评估及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检查则是护士进一步掌握患者病情的手段;心理、社会评估则是对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评价。

由于学生对患者的情况不了解, 所以健康评估的很多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枯燥, 不好理解,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不利于理解和记忆。

3 多元化教学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中职卫生学校的教学现状及健康评估课程的特点,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多元化教学的方法。本方法主要侧重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 充分利用各种资料,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培养综合型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1 运用多种复合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几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 有机、科学地融合到健康评估的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能够灵活而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如, 应用问题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归纳综合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应用导入式教学法,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健康评估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可将声音、图片、文字集为一体, 使教学内容简单化、直观化, 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想象之间的距离。如,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 可以运用动画形式演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通过声音播放出心音的改变, 同时与正常心音对比, 使学生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

3.3 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技能培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先运用检查器械、模拟人, 通过观看录像及角色扮演进行演示, 然后由学生亲自练习。如, 肺部的叩诊方法、内容, 叩诊音的特点, 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只了解了叩诊方法、肺界的位置、叩诊音的特点, 而对这些内容却没有实际的感官认识。学生在互相练习的过程中既能体会手法, 又能辨别各部位叩诊音的特点与不同, 同时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进一步巩固、理解和应用。

3.4 运用情景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后, 运用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病例进行分析。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患者家属、医生, 就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进行扮演。如, 由一名学生扮演感冒患者 (感冒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学生感受真实) , 其他2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 通过交谈、身体评估、辅助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治及护理。整个过程中, 学生既可以对发热、咳嗽、咳痰、头痛等症状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 也可以练习身体评估的方法, 扮演患者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景教学法在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团队意识。

3.5 运用病例分析, 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模式,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是在护患关系复杂的今天, 只有一技之长已不能适应当今护理工作的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应变能力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角色扮演后, 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分析、交流,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 时刻为患者着想, 急患者所急, 痛患者所痛,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恪守职业道德, 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患者。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枯燥的理论知识, 而是通过听、说、看、动等途径亲自去理解和学习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健康评估是开启临床护理学的“金钥匙”, 我们要不断提高健康评估的教学质量, 完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端正学习态度, 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实践技能, 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成为综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玉梅.内科护理仿真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构造[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 :81~82.

[2]张志贤, 罗丽娜.内科学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 :48~49.

8.实验教学在化学新课程中的应用 篇八

一、增加探究性实验比例,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实验相融合

长期以来,化学实验往往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常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新课程中化学教学必须恢复实验的探究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探究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不同的情景,探索某一化学反应实质、规律,从而有利于解释客观事实的属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实践技能,通过实验研究解决与日常生活中有密切关系的课题。探究性实验是同注入式化学实验相对应的,它能克服注入式的教学弊端。因此,实验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照方抓药”缺少创新的实验氛围,在实验教学的创新上加大研究力度,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变化规律。

二、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越前人。”传统化学演示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一直是“教师提问题—教师演示—教师归纳”缺少创新意识。因此,化学实验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中演示实验的缺陷,以此作为创新实验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设想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这时学生遇到问题很具体,因势引导,启发学生能改进实验装置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也能纠正不良操作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按规定完成分组实验,导致学生自主实验机会很少,严重影响化学实验功能,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做实验。

1.鼓励学生操作演示实验

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表演,学生只观察,为了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可以采取措施让学生自主实验,这样不仅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当然这时必须具备条件能在实验室完成化学教学。

2.开放学生实验

传统教学中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的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必须的用品,然后学生根据用品动手操作,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为此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添一些用品,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选择,并找到最佳的方案及实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3.设计适当的化学实验习题,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习题既是化学教学的一种特殊习题,又是有较高的特殊形式的学生实验。实验原理、用品、装置、操作均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习题可以是教材上的,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设计一些实验习题,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验得出相应的

结论。

总之,化学实验必须依照大纲的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并创造性地开展化学实验,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9.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九

扶风法门高中

张伟刚722201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本文从案例教学对地理教学促进;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等几个方面做了探讨。关键词:

案例教学

案例

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发展、特点

1、案例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案例教学方法首先兴起于美国,后来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在普通教育学中运用。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方法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2、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注重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使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常重视得出这个答案的分析过程。因此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 案例选择的多样性与生成性

学习所选的案例要因时、因地制宜,即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也可以是地理图象案例;可以选取当代的,也可是历史时期的;只要符合地理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行。 思维训练的多维度

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不受某一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可以是聚合思维,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 评价更注重过程

学生利用典型案例的学习,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符合常理的,也可以是不符合常理的,只要对自己的答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就可以,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让学生获得体验,就是成功的。

二、案例教学对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1、案例教学符合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地理科学具有全球性,又具有区域性,同时,现代地理科学门类众多,分枝愈细;上至天文、宇宙,下至海洋、地壳;自然、人文、经济、政治、军事都在研究之列,综合性很强,知识庞杂,时空跨度很大,在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具体到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才能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

2、案例教学促进了地理新课程教学

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要求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改革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新课程中大量采用,必将极大的促进地理课教学。

同时,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应用案例教学更符合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结构,以案例为中心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引用案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新鲜、生动的案例提出问题,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海水的运动》这一节,学习洋流之前,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二战中,英军严密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连苍蝇飞过都要仔细分析,但德军的潜水艇却照样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出入地中海,德军是怎样做的呢?”——设疑:进而提示德军正是利用了“洋流”的特性助战的,导入“密度流”的学习——启思、激发兴趣。再如:学习“洋流的运动”时,可由“秘鲁漂流瓶”、“中国小鸭历险记”设疑,“漂流瓶”和“玩具鸭”怎样环球旅行的?导入——洋流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2、列举案例,辅助解释、验证地理原理、规律

地理课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原理,有些很复杂、抽象、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因地制宜选取典型案例加以解释、说明;有些为加深理解,还要对所学原理加以验证。如在“地质构造”学习中,可列举“华山、泰山、庐山、东非大裂谷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直接感知断层;在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对“垂直运动”缺乏认识,可以出示“那不勒斯海岸石柱位置变化图”,让学生观察、验证。另外,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难点的学习中,可通过“长江三角洲的发育”验证“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通过对“本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与纬度的测算”来掌握。

3、类比、分析、探究案例,归纳结论、原理、规律

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这是当代地理教学的主旨之一,在这一方面,案例教学优势明显。它以案例为中心,注重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运用对比、类比、归纳、抽象思维与综合,通过探讨、调查、和实际验证,使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传授“真理”,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与体验。

四、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1、案例的选择——实施的基础

地理案例是案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文的、有自然的,有中国的、世界的,也有政治、军事、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在寻找时要选择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必须防止随意性、盲目性;防止“为学习案例而学习”;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全面性,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时就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案例,供学生学习时使用;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时,可选择“中国的石油安全”进行探讨。总之,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案例,要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要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2、展示、呈现——实施的手段、途径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德国鲁尔区”这一案例时,利用教材上的“鲁尔煤田剖面示意”“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鲁尔区的交通网”等图形或地图,以及“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的数据统计图等呈现方式,再配以高中地理图册上“莱茵河上的铁矿运输”“鲁尔区综合整治前后的对比”等景观照片。除此之外,在学校网络上,还能找到关于鲁尔区的教学录像资料。以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提前做好准备,将编写好的案例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行阅读,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作好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案例,独立思考,进行分析。

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案例展示方式,如阅读教材,分发材料、口头描述、挂图展示、实景模拟、电脑多媒体展示。教师在呈现和展示案例时,要注意方式恰当、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教学内容复杂、层次多,例如,鲁尔区的教学,可先展示鲁尔区的基本情况,再分段、分层分析,必要时可重新展示案例的全部或部分。

3、案例的分析、探究——实施的核心 ①研讨案例,展开分析

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分组讨论或公开辨论。对于复杂的案例,鼓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探讨。分析案例、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教师多鼓励,积极的实施引导,对学生要适当评价,力求分析透彻,全面。

②类比、分析案例,总结、归纳规律,提炼理论。

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这对老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和案例的基础上,依据教材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所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结构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层层分析,总结出理论。分析要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切忌强拉硬扯,牵强附会。如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时,在学生对本节课案例反映的问题有了较透彻的认识;理解了“石油的耗竭”、“煤炭开采和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后,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体系、结构进行剖析,分析教材是从那几方面安排组织的?对其他的矿产资源是否存在该类问题?应对有何共性?继而归纳出所有非可再生资源利用及保护中的普遍问题、导致资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应对资源危机的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

4、案例的拓展、延伸——能力提高的关键

在实现对案例的分析和原理的归纳后,要真正实现能力的提高,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要使学生能应用所学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思维的方法。如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后,又选择了“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⑴中国的石油利用现状如何? ⑵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有哪些? ⑶如何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

又如在学习了《鲁尔区的工业》后,①进一步安排对俄罗斯与美国、中国的传统工业区对比,分析他们的异同?②分析鲁尔区改造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五、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 师生教学观念的更新

师生教学观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地理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高,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精选案例、精心设计,要对教材、学情、课标非常熟悉,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运用。另一方面,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收效不佳。 课程、课时设置的保障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要求课时要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而由于地理课的现状,课时比较紧,课堂上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效果及效率不太好。安排合理的课程和课时才能有效保证它的实施。

 探究、合作、主动学习环境的营造

因为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学生分组完成之后,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下才能开展案例学习,这需要一个合作的环境。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研论文

谈案例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0.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成为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平等中的首席”,打造出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并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很好地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即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英语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这三维目标呢?

一:尊重学生主体,悉心传授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1)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主体。要学会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目标进行调整,如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进行评价和调整以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动起来,如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它能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使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还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知识探究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步骤,以及自己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英语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自编对话进行练习,或设置几个situations,让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情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过,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生去主动参与,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勇于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设问,大胆放心地去试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空间,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在英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才会逐步提高。二: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教学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贯彻统一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具体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尝试型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去初步解决问题,再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达到真正地掌握知识。经常让学生去主动尝试,学生会思路大开,灵感纷至,眼界大开。尝试教学能让学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即成功??喜欢??更成功??更喜欢„„ 2)探究型教学方法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性活动一般采用以同桌、小组、全班为单位或交替使用的形式开展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口,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完全改变了“你讲我听”的被动局面,而且由于学生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即研讨结果是他们自己“参与”、亲身“体验”所得,因而使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是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3)表演型教学方式

表演型活动方式即学生由自然型学习者向艺术型学习者的角色转换,这种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它可以调动学生投入情感,主动参与,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达到活跃思维,擅长才干的目的,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地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竞赛型教学方式

竞赛型活动方式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渗透竞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极易调动学生的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其方式可有①个人抢答②分组抢答等,这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不但起着丰富教学手段的作用,还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融情感熏陶与学习活动于一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辨证统一。

学习者的情感培养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情感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论述了语言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创设情景,创造氛围,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都知道: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产生,发展,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探究,并在探究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2)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一个态度、感情倾向的,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要善于发现和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把消极的情感态度变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具体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意志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

上一篇:车间工人职责内容下一篇:2023-2024年双语小学第一学期双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