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2024-10-12

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共6篇)

1.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篇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得到了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广泛认同。十五大以来,理论界对于法治国家的原则、要求、标准、标志、方向、道路等等问题已经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上,理论界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探索。

一、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党的领导

现代国家都是由政党领导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虽然领导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完善的政党领导体制则是各现代国家的共同特征。

一个国家要想建设成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坚强的政党发挥领导作用,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美国,如果不是联邦党、民主共和党、民主党、辉格党、共和党等政党先后对国家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美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强大,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民主和法治。在日本,二战以后,如果没有自由民主党的坚强领导,日本也不可能迅速从战争废墟上复苏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法治国家和经济上的超级大国。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政党,但真正强大的、发挥过领导国家作用的政党只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曾经强大过,但是它未能肩负起领导中国走上民主法治道路的历史重任。领导中国走向民主和法治的神圣责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它七十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得到过充分的展示和证明。尽管毛泽东说过,革命以后的历史任务更艰巨,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比革命更艰巨的历史任务,能够领导国家建成现代民主和现代法治。

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表率作用,是政党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民主共和党在遵守宪法和法律方面都发挥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等人都主动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传统的国家元首职务终身制划清了界限。华盛顿1796年9月发表《告辞书》时才64岁,杰斐逊1808

年离开最高领导岗位时也只有65岁,麦迪逊1816年离开最高领导岗位时也是65岁。他们不仅在独立战争和建国活动中功勋卓著,而且在担任总统期间也政绩非凡。无论是从资历、经验还是从声望、精力哪个方面讲,他们如果竞选连任第三届总统都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当时的美国宪法也没有“一个公民只能连任两届总统”的限制,然而,他们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从建设现代民主和现代法治的神圣目标出发,都在政治上的盛年时期放弃了总统竞选。这种表率作用,对于美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低估的。

在我们中国,由于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反民主、反法治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在民众和干部的意识中,人治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建设法治国家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集团发挥重要的表率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方面的表率作用是发挥得非常好的,得到了人民的公认,但在民主法治方面的表率作用则比较欠缺。

值得钦佩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领导制定了许多重要的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法律和政策,而且在学法、用法、守法方面也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最近几年,第三代领导集体经常举办法治讲座,在全党和全体公民中树立了学法、用法、守法的榜样。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二、党的领导需要法治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需要法治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所谓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是指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法律根据,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有具体的职权范围,有法定的活动程序。

法治国家要求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严格依法办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不例外),任何个人和组织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法律上的授权并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力量,也是执掌政权的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政党在其政治活动中不能严格依法办事,其他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就不可能严格依法办事。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首先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靠政策,靠政治运动,靠领导人的威望。这是一种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的领导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和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的领导方式的负面作用也很大,有的时候还相当严重。

五十年代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运动,六十到七十年代连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给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害。之所以如此,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党的领导方式的政策化、运动化、人治化不能不算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转变领导方式的新探索,逐步告别了旧的领导方式,初步确立了法治化的领导方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富强。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至关重要。

三、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法治化,要求党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明确规定党的具体职权和具体的活动程序。这就是党的领导法治化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党的职权及其程序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讨论。那么,为什么要在宪法和法律中具体规定党的职权和程序呢?这是因为:

(一)明确党的职权和程序是党的领导权的性质决定的。

我国的宪法理论和政治理论都承认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然而,这种领导权究竟是什么性质?是权利之权还是权力之权?宪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理论界也没有认真地讨论过。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应该讨论清楚,因为它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2.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篇二

关键词:人民政协,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纽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国新的旅程, 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既是一个理论的热点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的难点问题, 我们尝试分析人民政协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探寻人们对这一问题困惑形成的原因与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希求对澄清一些人思想认识上的模糊观念、坚定实践活动中的正确方向有所增益。

一、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党的领导, 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一) 党的宗旨和“法”的实质是一致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宗旨。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同的历史时期, 尽管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其所面临的直接任务有所不同, 因而实现党的领导作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也不一样, 但党始终坚持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且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党的这一宗旨始终没变。

我们知道, “法”历来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中国, 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中的“法”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了家作了国家主人的人民的意志, 党的意志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民的意志。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 也是人民的最大利益,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 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对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政权机关、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和基层组织等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起着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 离开了党的领导, 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它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依法治国, 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法治愈发展, 党的领导地位愈加稳固;党的领导地位愈稳固, 愈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是人民政协联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 为人民政协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二、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

既然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一致的, 为什么在实践上党与法的关系又是一个难点呢?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是指二者的发展不平衡、不一致的状况。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者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我们的事业就会迅速发展。反之, 就会发展缓慢, 甚至受到挫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如果说,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为人民政协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的话, 那么,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说明了人民政协作为联系二者纽带的必要性。

(一)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各自有着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把拯救深受水深火热煎熬之苦的中国民众, 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之一。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共产党被迫领导人民走上了武装夺取国家政权的革命道路, 并在革命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中国后来的政治体制, 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政治体制中当然地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这既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也是在为实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作准备的过程。

党的领导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时期, 现在正处在改革开放阶段, 而依法治国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国家政权之后才产生出来的执政方式问题。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第一次正式结合在一起是在建国时期。《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制度, 包括国体和政体, 明确提出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人民政协最初是以国家权力机构的形式出现的, 它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提出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党的八大确立国家管理将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但由于多种原因, 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能一贯坚持, “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 十分强调和重视法制建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并于1996年2月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党的领导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工作的力量核心,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 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作为执政党, 在治国理政上党逐步采取了依法治国的方式。由于人们习惯了过去的国家治理方式, 有些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时半会还转不过弯来, 心理上也有个适应期, 明显地感受到二者的不同。

(二)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发展不协调状况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 存在着一方领先另一方或者一方落后另一方的情况。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实践上总体运行也是很好的, 这可以用结果和民意来验证。但是, 二者确实也出现过不协调的情况, “法”或者严重滞后, 或者过分“超前”, 尽管原因是复杂的。

从建国后的六十多年的历程看, 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到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繁荣昌盛的世界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时间所走过的路程。其间, 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战胜了各式各样的敌人, 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这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显然, 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不容易的, 经历了一些曲折、反复与探索。毋庸讳言, 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也出现过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违背客观规律性的失误, 社会主义法制形同虚设, 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如果说这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误用了领导地位所致的话, 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我党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 放松了意识形态上的引导,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乘虚而入, 在民众中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法”的理念等思想, 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浪潮, 矛头直指“四项基本原则”, 则是“法”在中国的泛滥。

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偏离规律现象, 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法”的乱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终归是前进中的曲折。这曲折的矫正饱涵了人民政协的辛勤奉献, 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如果夸大这个曲折, 进而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加强人民政协建设, 推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回顾人民政协65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 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 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1]

(一) 联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要内容

随着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呼之欲出的时候, 由社会各界力量代表组成的当时执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人民政协应运而生。1954年9月, 第一次全国人大后, 人民政协不再是国家机关, 而是统一战线和各党派协商组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 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 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2]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政协的职能和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其主题是团结和民主。

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策力量, 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行力量, 这是党和人民在建设实践中所作出的科学选择;人民政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调因素、平衡力量。人民政治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其主要工作围绕着党在各个时期历史任务而展开, 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人民政协在组织上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在政治上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这一特点要求人民政协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 要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把不同思想、不同利益, 甚至不同信仰的人团结起来,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在反映社情民意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政协委员来自各界别, 广泛联系着各方面群众, 可以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真实的要求和呼声、意见和建议, 使我们能够得到通过其它渠道不易得到的情况和信息。这对于党和政府掌握全面情况, 进行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注意反映社情民意, 特别是及时反映领导或群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引起矛盾激化的问题。[3]实践证明, 人民政协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二)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面对新的党情、国情和世情, 如何更好地稳定推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人民政协, 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切实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提升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本领。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人民政协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 坚定理想信念, 增进政治认同, 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 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 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要提高联系群众能力,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提高合作共事能力, 发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良传统, 贯彻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工作原则, 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的存在和表达, 以民主的作风团结人, 不断增进思想共识、加强合作共事。[1]

人民政协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通过提案、委员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团结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对外交往、学习、文史、宣传等主要经常性工作和群众工作形式, 联系党群、服务党群, 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使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实现,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北京2014年9月21日电) .

[2]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87.

3.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篇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D25;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78-03

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思想,任何理论和思想都是一定时代下的产物,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可见,这一崭新论断的提出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

一、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国情是我国一切发展的依据,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我国国情的需要。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做出了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必须长期毫不动摇的坚持这一国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业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我们以前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改革先易后难,这就给当下的改革留下很多问题。今天,我国的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阶段,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分配不均,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想进一步的应对挑战,正确认识党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摆脱国家贫困落后的情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充满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排除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阻力,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风险和挑战并存。在信息化和时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遇到了挑战。当前社会“贪污腐败、道德低下”等违法乱纪的事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用法治的手段进行管理。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法制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有序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各国为了赢得在发展中的主动权,不惜损害别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做出违法国际条约的事。为了应对西化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向国际社会澄清“中国威胁论”的误区,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此外,国内外各种思潮也冲击着中国的政党理论,一些人士鼓吹“宪政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潮的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目的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实行所谓的西方模式,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民主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东欧剧变的事实再一次证明,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模式,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关于新论断“新”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论断,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崭新的论断。关于这个“新”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对“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十六大以来,党章对于党的领导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规定,指出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领导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层面,深化了对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党必须在人们和世界的考验中前进,要经得起时间的历练和人民的检验,所以坚持党,必须改善党。十八大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党的领导,要让人民充分信任党,提高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使党真正成为科学的政党和为人民服务的党。使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团结之中;还体现在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还体现在有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国,我们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凝聚作用,用党的力量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经济新常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绿色生态和文明生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丰富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在创建马克思政党观的实践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观和无产阶级专政观。从党长期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并非一帆风顺,是在波折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应用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中,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建设,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确保党始终成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这一论断,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科学的分析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国情,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并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个论断的提出,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结构趋于完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有机部分组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中,道路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开辟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首要之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都紧紧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始终贯穿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制度是根本保障,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来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三者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这是党领导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是不同于其他国家政党理论的独特之处。

(四)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刻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发展到现在还很不成熟,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消灭阶级”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本质决定特征,特征体现本质”,这一命题的提出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特征固定下来,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的特征这个保障,其他各个基本特征也无从实现。生产力发展需要在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领导下进行;没有党的领导,生产力的发展将没有保障。党的领导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究其根源,归根到底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命题提出的意义

(一)丰富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好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使我们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的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确定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本质的特征地位,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肯定。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和伟大民族的复兴。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社会主义各个国家的历史基础和实践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马克思从阶级斗争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马克思仅仅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阐述,并未指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习近平在总结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把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和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对这个理论的不断升华和总结。要理解并丰富完善这些特征,就必须在党的指引下前进,跟着党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特征,这也正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民族化,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不同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社会主义。我国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深化改革,加强系统部署,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政党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国家的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并能够最大范围和最有效的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坚定不移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出坚持党,就要不断改善党。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自身建设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怎搞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成为全国人民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永桃.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7〕朱力宇,万其刚.论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5).

〔8〕苏宏峰.依法治国—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4.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篇四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4年10月27日07:1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5.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篇五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编者按: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选编出版的《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分为“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关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关于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关于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关于群众工作主要任务”“关于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六个专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精神。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学习,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发此书全文,今天刊登第一部分。

一、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毛泽东:《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68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

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是看能否把大多数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实行对敌斗争,大多数群众发动起来了,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邓小平:《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我们党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三千九百万党员、领导着全国政权的大党。但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有了胜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

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1994年1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

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7页

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

江泽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1996年6月21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

江泽民:《高中级干部要意识到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1997年12月22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2000年10月11日),《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页

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594页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

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虽然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必须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做好工作,以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团结,促进党和国家事业更好发展。

胡锦涛:《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01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2010年9月30日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2010年10月18日)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认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2010年10月18日)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2011年1月10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2011年1月10日)

二、关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就是照顾多数的观点。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526页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4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毛泽东:《切实执行十大政策》(1943年10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

毛泽东:《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68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

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

邓小平:《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1950年6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现行政策只要一改变,人民生活肯定会下降。如果人民认为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谁要改变现行政策,谁就要被打倒。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174页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江泽民:《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领导干部》(1995年6月30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江泽民:《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1995年12月5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262页

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

江泽民:1999年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1页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须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的。

江泽民:2000年8月27日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党的建设和“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83—484页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

江泽民:《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1年9月26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页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370页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2004年9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5年1月14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4页

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

胡锦涛:《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2007年1月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3页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8年9月19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页

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8年9月19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9页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2011年1月10日)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1月19日)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2009年1月13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

年2

三、关于自觉贯彻群众路线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1013页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

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4年8月29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4年9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219页

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历来的解释,正如毛主席讲的,无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就是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

邓小平:《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288页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当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

邓小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1977年8月18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真正学会运用党的群众路线,需要经历一个端正立场、改造世界观、锻炼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长过程,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我们还要结合建设和改革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

江泽民:《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正是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才战胜种种困难,创造出种种奇迹。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应该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加强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7页

我们党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越是改革攻坚,越是面临困难,越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江泽民:《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江泽民:《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5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页

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

胡锦涛:《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2007年1月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4页

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群众,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

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1月19日)

6.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篇六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一个政党,毋庸置疑的其本身性质所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全心全意”关键就在“心”上,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有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坚持和践行好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成败。在共产党成立初期,遭遇军阀的镇压、国民党的围剿和迫害,但在多次面临险境的情况下,已然成为了人民爱戴与拥护的政党,这是为什么?因为共产党是以群众为基础,以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从群众利益出发去考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多次犯下一些错误,大搞“大跃进”、“共产风”,但是最终因为其本身性质,并在自我反思改进之中,解除危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这都是因为党始终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凭借其影响力带领我们中国人民踏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让人民走上一条致富道路。在国际共运史上,真正的共产党实际上都是以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我们党鲜明地提出党的宗旨,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如一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是为着人民谋利益的。70多年来,党以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践,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热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在工作上具体体现。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群众好比土地,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我们机关党员干部,要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拓宽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把党的宗旨贯彻到制定和实施的决策部署中,体现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上,真正使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贴近民情、合乎民意、顺应民心,努力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基层总结经验,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善于做基层改革创新的推动者、鼓励者、指导者和保护者。

为什么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宗旨呢?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从党成立的那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等原则,80多年来,党肩负着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伟大目标,在无数的艰苦困难中,发展到如今的共产党,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的宗旨。其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最终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取得胜利,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然而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这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根据自身的理解,在过去的年代中,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宗旨内涵主要指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饱穿暖,并且在土地、劳动方面等问题,小孩们要求上学读书,道路要求平稳,桥梁要求结实,生病了要想办法治疗,一切这些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问题开始慢慢优化改善,并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其体现为物质福利等等。然而在当今时代,随着基础生活保障,大部分人能够不愁温饱,并且有富余财富去经营致富、享受人生,党的宗旨也随之改变,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以群众为主要路线,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发展结果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以群众为基础出发,无论其本身的内涵如何的加深和丰富,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根本,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鲜许“漏洞”,在这样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被屡次提出。其主要目的便是提醒每一个党员,始终要铭记这一党的宗旨,不能让不符合党的宗旨的行为成为害群之马。由于生活环境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安逸而祥和,没有了战火硝烟,没有了列强入侵,没有了饥饿寒冷,新一代的党员干部观念中逐渐的少了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观点,开始以自身利益为根本行事,利用本身职务之权谋财谋利,很多官员走上了腐败的道路。显而易见,不断的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意义重大,不但是提心党员干部本身,也是在警告“走偏”的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不能没有人民群众,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这也便是多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的根本原因。

如何才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具体发挥其作用,让每一个党员和党员干部能够将这一宗旨深入内心,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当今情况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诸多的办法措施,不断的打压、消灭腐败现象,隔三差五的就能够从各种新闻渠道了解到某某官员被查、贪污等新闻,这些举动也是在告诉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始终不变,违背了这一宗旨的腐败行为,无论你“官职”有多大,都将受到最为严厉的打击。中央成立了调查小组,可谓是让腐败官员闻风丧胆,这些有目共睹的反腐行为,不单是为了打击腐败,更是为了不让人民群众寒心,要让人民群众知道中国共产党一直心系群众,依然有群众为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不允许有这样的行为出现,一旦查出便严厉打击。如果不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影响的是发展、失去的是民心、危及的是政权。然而仅仅打压腐败现象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党员和党员干部能够付出具体措施,下文将提出让党员和党员干部能够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传播方面和社会建设方面如何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些讨论。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哪?在发展初期“是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这种说法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然后在当今时代,经济方面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胡锦涛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国际竞争力。”从这段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发展予以很大的重视,邓小平曾经说过一段话,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裕带动后富,逐渐在发展中缩短贫富差距。每个人,包括共产党员,都可以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走上富裕之路。但是作为一个党员,决不能只顾个人富,忘了周围的群众。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在工作中时刻想到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和群众。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富裕起来;在个人生活上,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然而我们看见的情况是,有钱的越来越有钱、穷的越活越穷,社会学者分析这一现象属于转型时期的无法避免问题,因此,我们的党和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两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得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和发展问题,推荐农村的经济发展,让农民富余起来;统筹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区域贫富差距、从而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结构,这些都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应该去完成的。

其次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要维护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是这一切发展的根基,若是坏了自身的根基,谈何繁荣发展。所以我国共产党在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第一是建立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是建立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基层民主是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乎到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兴亡,如何在这一方面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重中之重。

我国的基层民主的建立较晚,但依然大大推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行使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的权力,并且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民主意识,进行普法宣传,让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入到群众和党员干部的脑子中,强化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而这些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基层建设,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应该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

在文化方面,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便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了先进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优秀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精神粮食,我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根本基础,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体部分,去粗取精,使优秀的文化底蕴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

最后在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始终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性质,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建设好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的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密不可分,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使得全体人民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在,一切以群众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在社会建设方面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群众,卓有成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首先要自觉维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共产党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正确对待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要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应集中体现在这个方面。共产党员要自觉维护全党工作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单纯的将这些措施、制度提出,却不能很好的去实施,那一切都是空谈,这些都在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是否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的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将广大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上一篇:《励志中国梦,感恩校园行》大型公益感恩演讲下一篇:奇思妙想-的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