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共10篇)
1.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一
2.1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产量有着明显帮助,促进粮食安全
我国土地辽阔,有着大量的.种植耕地,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人口也十分密集,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也会死我国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本耕地的利用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和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机的推广不仅能对产量进行有效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机设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文明建设,对促进现代城乡的和谐发挥将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加强对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要求[4]。
2.2农机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增强其收入,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
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这就使得现代农业中人力劳动将大大减少,而这部分人在收获农业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提升其经济收入水平。也就意味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得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和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发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的基础和帮助。
2.3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巩固农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重要帮助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保护其稳定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进行保障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化的必要条件,而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也是促进科学成果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很多地区,人们为了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选择外出打工,因此适当的对农机进行推广,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输出,同时还能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更好的实现农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纵观农业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单位和农业种植人员对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帮助。
作者:孟祥生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徐海平.浅谈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39(12):212-212.
[2]杨云凤.正确认识农机推广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大局[J].吉林农业,2015,155(22):43.
[3]徐鹤.山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6(21):48-48.
[4]孔祥平.如何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下做好农机推广工作[J].农家顾问,2014,122(14):104.
2.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二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 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 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 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 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 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立足市场, 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 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 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 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 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 其技术含量较高, 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 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 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 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 耕地越来越少, 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 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 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 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 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 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 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 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 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 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 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 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 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 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 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 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 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 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 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 是对民生的改善, 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 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 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 缺乏规模优势, 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 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 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 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 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 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 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 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 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 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 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 建立起风险基金, 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 用以吸引资金流向, 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 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 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 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 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 优良品种的培育, 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 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 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 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 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 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 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 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 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 可以形成一个产业, 打开一片市场, 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 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 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 并比较其发展速度, 可以发现, 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 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 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 播种时间集中, 且上市时间集中, 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 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 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 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 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 配套应用, 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 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 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 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 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 缓解供需矛盾, 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 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 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 上茬种植番茄, 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 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 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 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 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 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 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 在此基础上, 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 王学忠, 李小刚, 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1) :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1) :5-9.
[3]刘会想, 孙国兴, 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1) :18-22.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36-1
农业机械化发展使广大农民告别了传统的人力、畜力来进行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是利用现代的农业机械设备,保质保量、同时高效的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具有现实意义,甚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也将影响到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势态良好,各种农业机械走进了农民家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更是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推进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1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
农业机械化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取代人力、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和生产模式,同时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的融合更是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最大程度的使用农业机械来代替手工工具,如在种植业中使用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都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生产,省时省力,同时翻耕土地、灌溉、运输等等各个环节也几乎都运用了机械动力和电力,基本不需要人力或者畜力来完成。因此可以说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增强了对抗灾害风险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告别了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生活的时代,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的增长势必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近几年来,各种农业机械走进了农民朋友家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使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得到了更好的融合,可以说农业机械是农业技术的载体,只有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也将依托于农业机械来实现,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来说,任重道远。因此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普及农机具的使用,国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面对新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对于农机化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 樊日文.农业机械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4,(03).
[2] 王硕,朱德泉,王继先,李金才.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3] 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2).
[4]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5] 李成忠,陈玉娟,初杰.浅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J]. 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4.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四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幅员广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样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吸收传统农业好的做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各地区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18.95,0.00,0.00%)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如今,中国原生态的农业耕地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生态耕地成为生态资本。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落后地区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不足,但在生态资本方面,却具有相当的优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中西部落后地区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和强大发展的能力。
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发展?四川省蓬溪县给出一个漂亮答案:发展效率、和谐、持续的生态农业。
5.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五
郑辉玲
(甘州区水利工程队734000)
【摘要】根据甘州区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分析了甘州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对甘州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甘州区高效节水农业
1绪言
水是甘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最紧缺的资源。甘州区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2011年全区实际用水总量为83204万m,其中,利用地表水63424万m,地下水19780万m,所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79485.93万m,占用水量的95.5%,过高的农业用水严重制约了水资源效益的提高,加剧了用水矛盾,特别是黑河分水以来,每年向下游分水约9.5亿m,用水矛盾日趋显现。由此可见,甘州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3333甘州区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2.1 农业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甘州区是一个传统农业灌溉区,多年来,通过灌区改造、节水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规划指导、效益引导、投资带动、管理促动的节水灌溉体系。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处,干支斗农四级渠道衬砌率分别达到66%、73%、48.6%、15.2%,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体系。全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8.97亿m,其中,地表水6.74亿m,地下水2.23亿m,水资源人均占有量1800 m,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24m,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46%。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日协贴息贷款等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推广渠灌、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底,全区总灌溉面积131.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3.72万亩,累计发展高效节水面积28.5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5%,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4。33333
2.2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动力不足。我区农业用水水费价格远远低于供水成本价格,大水漫灌,农民缺乏节水积极性,节水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户的投资和管理费用,灌溉管理单位收入的水费入不敷出,节水效益下降。
二是投入严重不足。高效节水工程亩均投资2000多元,一次性投入大,运行费用高,中央补助不足,甘州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低,自筹能力差,区政府和大部分农民在资金筹措上都存在困难。
三是农业布局与高效节水的规模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甘州区高效节水农业用水户主要有三种类型,即: 1
国有或集体农场、农村个体种植户、农村分散用户,农场和个体种植户集中,适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量分散经营的种植户,由于现状农业种植结构繁杂,对灌水方式、时间、数量要求不一,使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
四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备。已实施的部分高效节水工程,重建轻管,输配水设施老化、丢失、损坏严重,维修服务不配套,系统运行不规范,没有建后专业技术服务单位。甘州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3.1是缓解甘州区水资源供水矛盾的需要
甘州区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完全依赖于黑河水和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由于黑河河流来水时空不均,干流上游无骨干调蓄工程设施,加之近几年为下游额济纳旗调水,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可见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甘州区2011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4,而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8-0.95,与传统方式相比可节约水量40%-60%。以甘州区计划实施的《甘肃省河西走廊及沿黄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为例,该项目计划从2012年到2015年发展高效节水面积40万亩,其中发展大田高效管灌25万亩,滴灌14万亩,喷灌1万亩。项目实施后将原渠灌面积40万亩(包括地表、地下水渠灌面积)建成为高效节水面积,由于灌溉方式的改变,其灌溉净定额由原渠灌、管灌的397.5 m/亩下降到220-300 m/亩,农业总需水量由88029.8万m减少为74610.5万m,节余水量为13419.3万m,将节余水量40%用于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60%用于发展生态面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33333
3.2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的需要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的过程。节水灌溉工程将管灌、喷灌、微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到田间,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管网输配水的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了精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及产业化农业的同时,积极实施土地流转,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整体转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增产。
3.3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使特色优势农产品向高档、精细、无污染、反季节发展,而且使种植业生产从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发展为适应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 “粮经草”三元结构,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2001年的67:33调整为44:56。近年来,设施蔬菜、葡萄、大田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4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甘州区现有水资源只能用于农田灌溉,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诸多措施,因缺水灌溉,举步维艰。通过发展高效节水节约的水量,可以一部分用于提高保灌面积,大部分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5有利于“乡风文明”和乡村“管理民主”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助于“生活宽裕”;实行水田路林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土环境,有利于村容整洁;通过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众组织建设,可以避免水事纠纷,有利于“乡风文明”和乡村“管理民主”。甘州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4.1 大力宣传节水灌溉意义,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以全省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为平台,开展节水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和节水意识。
4.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比传统农业需要更多的投入,建议采取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结合地方政府、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一是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按照甘区政发【2011】21号《甘州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见》,积极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三是充分利用村民“一事一议”,支持农民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完成自筹资金。四是广泛吸纳社会投资。
4.3建立健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制定鼓励管理机构发展节水灌溉的政策,如事业费与管理水平挂钩,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形成灌溉管理单位+用水协会+用水户三位一体的全新灌溉管理模式,提高村级末端涉水事务管理水平,逐步形成高效节水农业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4.4理顺农业水费价格,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节水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对超定额用水采用累进加价,对节约用水实现累进减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逐步完善定价、调控、监管相协调的水价管理机制,力争做到按供水成本加合理利润核定并收取水费。设立农业节水管理奖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促进节约用水。结语
甘州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只有坚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能够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6.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六
【摘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农民都是弱势群体。农民缺少组织化,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无法改变自身的贫穷和弱势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且宝贵的制度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是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可以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可以促进农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并保障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还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可见,合作社是保障和提高农民利益、平衡贫富两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构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满足农民的合作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建国之初的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供销合作社作为中国农民合作社的代表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的合作社运动曾经偏离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成为了影响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如今,合作社重新归来,在一些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不论其数量、规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等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重大的差距,人们对合作社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和偏颇,其本身具有的制度资源优势还远远未被开发出来。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借助相关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和完善澄清认识,使合作社这种宝贵的制度资源在中国农村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作用。本文的主体部分大概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合作社及其制度特点、合作社存在的理论依据以及国内的既有研究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合作社的特点和功能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和“三农”问题现状,来分析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在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当前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揭示到底是哪些因素限制和制约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思想认识方面的误解,外部环境中的经济体制、政府政策和法律以及其他诸如历史文化、舆论、人才匮乏等的制约,农业合作社自身及内部存在的产权关系、内部机制等方面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严重滞后。第四部分则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加强对合作社事业和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加快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的力度,先示范后推广,完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制度优势。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在农业合作社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将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和“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对我国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对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多角度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诸如经济体制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说明应该如何清除障碍,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合作社弱势群体“三农”问题产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321.42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导论13-171相关理论阐释与分析17-261.1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17-191.2合作社及其制度特点19-221.3合作社存在的理论依据——经济学角度的分析22-241.4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24-262我国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26-342.1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26-282.2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合作社在农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28-292.3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29-302.4农业合作社可以使我国农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30-312.5发展农业合作社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建立起桥梁31-322.6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32-332.7发展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33-343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34-583.1我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历史演变34-393.1.1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组织34-353.1.2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农村合作社事业35-373.1.3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村合作社37-383.1.4改革开放后的农业合作社38-393.2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状及特点39-463.2.1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39-413.2.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413.2.3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而农民专业协会数量较多41-423.2.4活动区域基本集中在乡镇以内42-433.2.5从牵头方式看基本体现出农民为主的特征43-453.2.6从行业分布看种植业所占比例最高45-463.3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46-583.3.1历史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因素46-493.3.2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49-553.3.3农业合作社自身及内部因素55-584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58-644.1注重合作社事业和合作社知识的宣传58-594.2加快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594.3政府应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59-604.4立法先行,加快合作社法的出台60-614.5先示范后推广,循序渐进61-624.6做好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62-64结论64-66参考文献66-68致谢68-6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7.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持续增长和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 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如何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已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 作为直接以生物和自然资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 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加重要。
旱作农业的定义是:狭义的旱作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 它是以自然降水为主要水源的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重点是种植抗旱性较强的作物, 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在北方的较为偏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还是以这种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广义的旱作农业, 不仅仅是雨养农业, 同时还要包括相对缺水地区在作物缺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农业。据统计, 北方旱区土地面积496.6万公顷, 人口2.6亿, 分别占全国的51.8%和21.5%。北方旱区光热资源丰富, 雨热同季, 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农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有关资料表明, 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6%, 其中小麦的70%和玉米的80%产在北方;全国61%的棉花和46%的油料, 糖料产量的10.4%和水果产量的31%也产在北方。由于北方旱区特殊的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形等条件, 生物资源丰富, 农林果牧的名优特产品驰名中外。
旱作农业在近些年来, 由于其生产能力相对低下, 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 发展潜力较水浇地小, 在生产中曾经被人们所忽视, 经过多年来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选择, 人们生活水平逐步的提升, 从而重新认识了旱作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 特别是发达国家经过现代化发展, 由于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 产出了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这种生产方式和工厂作业十分相似, 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 基本上成了工业生产的变种, 也就是从土地中榨取、剥夺有限的有机物, 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从而也带来一系列的破坏, 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 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劣、土壤肥力破坏、遗传的多样性减少、能源大量消耗等问题, 给社会、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相当严峻的问题。
从我国的农业生产总体来看, 过去也有过因为只重视水资源丰富的耕地, 把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应用到少量的地块, 单纯的重视提高单产和总产, 没有对整体结构产生足够的认识, 加上工业污染等其它人为的原因, 造成了农业整体水平不高, 自然环境条件下降, 农业生产进步速度变缓, 也出现了和发达国家相似的问题, 同时我国农业可种植人均分摊面积在世界上是较少的国家之一, 却要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 粮食的问题就越发严重起来。1994年, 有一个叫做莱斯特·布朗 (Lester Brown) 的美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 (who will feed China) , 声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 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虽然这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说法, 但也给中国人提了一个醒。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 旱地农业生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这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需求, 它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获取规模效益, 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 以及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等, 都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旱作农业, 从小处上说可以丰富餐桌上的食品, 例如, 谷子、绿豆、苦荞麦、糜黍等作物既有食用作用也有养生作用;旱作农业所要求的地域不严格, 可以在坡耕地上种植, 主要靠人力精耕细作, 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以种植耐贫瘠的饲草作物,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因为扩大了生产环节, 可以增加相关的生产加工产业, 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既能提供就业机会, 又能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发展旱作农业, 从大处上说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对现代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 也就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最不可替代的生存基础和最有价值的资源;遵循了生物循环规律, 农业生产本质上是利用生物规律进行生物生产的产业, 其可持续性在于遵循了生物的循环规律, 使人类和自然达到和谐的统一;稳定土地的经营收益是农业生产者最终目的, 发展旱作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者不仅在农产品的质量与品种上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还可以多方面发展, 增强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耕地承载力得到适度缓解, 只有扩大承载面积, 减轻单位面积承载的压力, 才可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 再逐步过渡到现代农业,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利用规模和数量不断加大。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将全面步入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有效解决产品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 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已是新阶段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如何协调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现阶段发展可持续农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而旱作农业又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发展旱作农业首先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和管理, 法律法规是耕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耕地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 保障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其次, 发展旱作农业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 并从法律层面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耕地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第三,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人口素质, 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第四,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把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化为多层面的生产, 借以提高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同时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形成结构合理的种植业生产格局, 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以提高。第五, 合理开发耕地生产资源, 对适耕地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使环境条件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第六,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服务水平。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科学、准确的信息服务体系下才能得到发展, 做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第七, 建立建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标准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依据, 也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 要提高农产品质量, 就必须有先进、科学、合理的标准;监督是使农产品质量持续的保证。第八, 建立建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 农产品信息使农业企业或农业生产者立足于消费者为中心,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着眼于市场, 也就是通过信息服务, 使农产品在质量标准、生产流通、价格方面、销售等方面来达到目的。
总之, 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准, 把有限的耕地资源充分利用, 最终达到和谐稳定的农业生产局面。
参考文献
[1]石磊.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M],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刘超川.浅谈赤峰市旱作农业现状与潜力[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4.
[3]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3) .
[4]毕进德.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节水农业[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 2005.
[5]陈阜.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8.银行才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手 篇八
农村的小型化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化。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农业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主要是能集中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农村每户种那么几亩田,不适合大型机械投入、人工投入、资金投入,所以产业化有节约各种要素功能,有提升竞争力的效用。农业的产业化也是现代农业必走的路径。
但农业产业化与银行有什么关系呢?我国的资本市场因为农业的特性而浅尝辄止,涉及农业的企业能得到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水平也凤毛麟角,因此资本市场与农业产业的市场之间难以融合。再说我国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为主导,银行融资在我国所占比重为80%以上,所以农业产业的资本需求目前还是离不开银行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银行资金向农业倾斜,银行支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因为农业与工业的剪刀差,农业向银行融资依然困难重重。
那么银行为什么对农业信贷设立门槛呢?这个主要从风险角度来看,农业并不是产业化了风险就消失了,农业风险来自于多方面,对于银行主要有生产风险、市场风险与抵押风险的三大风险来源,首先来谈一下生产风险,因为农业受天气影响极大,比如生产水稻,即使种子播种正确、肥料施加得当、农药喷洒得法,到了收获季节,满满认为丰收在望,若老天不作美,一场暴雨就可能使希望破灭;其次是市场风险,即使丰收了,市场因为同类产品太多,造成积压,生产的粮食价格猛降;最后是抵押风险,因为农村合格的抵押物不多,银行的“两权”抵押贷款只是在理论上可行,离真正的实施还有很大的距离。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大数据分析能力那么强,为什么银行非要抵押?首先讲一下大数据在农村市场到底能产生多少数据,农村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仅限于一些考入高校读过大学的学生,但这些人是不会搞农业的,几乎都进入城市成了城市市民,那些没有考上大学但有点文化的也都挤进城市打拼,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除了乡村学校有几个年轻的教师外,你很难找到年轻人在家里。一些承包大户一般也是上了点年纪,对电脑网络不是不想涉及,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入门,因为识字不多,操作无从谈起。所以农村的交易习惯还是喜欢现金交易,在网上有迹可查的大数据对农村不起作用,即使马云的淘宝下乡,也进展缓慢。笔者所描述的这些主要用意是突出农村的现实,要改变农村面貌并不是财政给点补贴就能弥补,激活农村活力最主要是农业产业要有利润,吸引人才吸引资金向农业产业聚集,就像现今房地产行业,为什么资金都向其聚拢?主要是其利润很高,比如银行贷款,贷给买房的客户利率很低,贷给农村小额客户利率较高,虽然如此,银行反而不想贷给农村,不想贷的原因主要是担心风险,风险越高利率越高,这二者成正比例。那么怎样才能使农业成为银行的最爱?就是要降低农业产业风险度。下面根据农村农业的现状从三个方面来谈谈降低农业的融资风险。
第一,建立农村诚信网络。对于小规模的农户,银行信贷的授信很大程度来自于诚信,诚信能拉低交易成本,在一个诚信的市场里,人们不需要设置多少防范的门槛来促成交易的安全。但近来农村诚信的崩溃来自于人员的流动,以前农民生活圈的小范围,如果不诚信,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基本就失去了生存活动空间。现在因为人员流动性很大,不诚信受到的影响有限,对失信者又没有什么约束,往往最容易施加于经济范畴,所以最先受影响的就是银行,一个村民躲债不还,在这种狭小空间很可能影响一大片人跟风。所以农村亟需建立诚信文化。当前国家也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对那些逃废债的人进行消费限制,但对农村这个不是很管用,因为农村那些失信者本来消费就有限,所以对失信人不能一刀切,其实国家应该对不诚信的范围要分门别类设限,对农村的失信者不光要限制其买房买车,各个银行要联动,限制失信者开户开卡,国家要对其社保补贴等降低补贴额度,给失信者真正感到得不偿失,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坏念头受到抑制,让农村不讲诚信也寸步难行,信贷之水才没有阻力流向农村农业产业。
第二,农业风险要设置担保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大规模生产的农户,银行的信贷基础来自于抵押担保,因为农业产业的经营风险和农村土地的特殊性,除抵押担保外,银行更在意农业产业背后有怎样的分担机制来减轻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政府要建立农村产业承包退出机制,建立农村产业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为那些无法偿还贷款的抵押承包大户进行再次组织流转交易,确保银行资金能放心投入到农业产业。
第三,对农业产业要推向市场化,任何产品只有竞争才有活力,农业产业概莫能外,农业产业的价格一直以“限”为主,以保护价进行限制。粮食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定,如果进行保护价,价格反映不灵敏,市场的秩序就被打乱,人们要生产什么就失去指导,所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农业产业市场中也会发生同样作用,只有农业也市场化了,银行的价格工具是利率,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才会与农业产业市场化更好地对接,有利于用价格机制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很成熟的今天,银行才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手。
9.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分析论文 篇九
关键词:农业科技 重要性 创新进步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
(1)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
(2)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并鼓励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或栏目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10.蜜蜂授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 篇十
《农民日报‚科教周刊‛》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同时也是蜂资源大国。但是,目前我国蜂业发挥的作用却与世界各国不同,‚流动放蜂、追花夺蜜‛是其主要特点,国际上非常重视的蜜蜂授粉功能却被忽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勇的文章让我们重新认识养蜂业对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养蜂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位臵
养蜂业的发展首先是蜂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当今国际上均把蜜蜂授粉作为蜂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蜜蜂在农业生态、农作物增产技术领域占有相当位臵,其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均得到广泛认可。
我国养蜂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和培育起来的新兴事业,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养蜂业与国际养蜂业差距较大,养蜂发挥的作用相对单一,其首要关注的是蜂产品,对于国际养蜂业广泛共识的蜜蜂授粉功能的研究、利用十分欠缺。
目前我国养蜂业首要关注的是蜂产品,其生产的基本方式是‚追花夺蜜‛。由于蜂群配臵主要为蜂产品生产服务,造成的负面效应相当突出:养蜂业与农业生产基本脱节,蜜蜂授粉增产措施基本搁臵,养蜂业真正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整个行业趋于农业生产边缘化;而单纯生产蜂产品‚追花夺蜜‛的习惯做法,放蜂路线长、风险大、时效差、产能低,基础非常脆弱。
面对上述问题,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去年9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蜜蜂授粉作为一项农业增产措施亟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蜜蜂授粉的‘月下老人’作用,对农业的生态、增产
效果似应刮目相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资源丰富,应采取有力举措,充分发挥蜂业的作用‛等重要指示为养蜂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增添了动力。
今年初,农业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等指导思想,揭开了我国养蜂业发展的新篇章。
蜜蜂授粉是农业增产不可或缺的技术体系
蜜蜂授粉‚月下老人‛的提法来自朱德同志,作为综合性学科,在完善现有学科建设的同时,必须从人类自我保护的高度重新开辟新的领域,研究的重点应当是蜜蜂授粉生态效应评价、授粉增产机理探究、蜜蜂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蜜蜂生物指示及预警作用的运用、设施农业授粉昆虫繁育技术的研究等,要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运用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高新技术完成上述研究任务,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所突破。
国内养蜂产业大有可为
养蜂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链环,同时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它不仅能够提供大量营养丰富、滋补保健的蜂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民身体健康,而且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养蜂业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目前每年我国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产值
超过500亿元。按蜜蜂为水果、设施蔬菜授粉率提高到30%测算,全国农作物年新增经济效益就可达160多亿元,蜜蜂为农作物增产的潜力十分巨大。
发展养蜂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8年全国蜂群数量820万群,蜂蜜产量超过40万吨,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发展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300元计算,每年养蜂年收益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发展养蜂业是满足蜂产品市场需要的重要保障。2008年全国蜂产品人均消费量仅0.3公斤,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发展养蜂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蜜蜂授粉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上已知有16万种由昆虫授粉的显花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籽种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我国养蜂业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是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依照2000年-2008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公斤,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其次是蜜蜂授粉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前景。美国240万群蜂,用于授粉的超过200万群,蜂农的主要收入来自出租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蜂产品只是蜜蜂授粉的副产品;但在我国,蜂农的收入主要来自蜂产品,2009年全国有偿授粉的蜂群比例不到蜂群总数的5%,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潜
力很大。第三是蜜源植物的承载量也完全能满足我国养蜂业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林业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主要的农业类蜜源植物约为28.5万平方公里,林业区经济林种植面积约为20.2万平方公里,理论可承载1.2亿群蜜蜂,即使按照实际利用率10%计算,我国现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够承载1000万群以上的蜜蜂。
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养蜂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我国养蜂业还属于小农经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养蜂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覆盖率不高,蜂群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养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很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农药现象普遍,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三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各地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削减弱化,蜂业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其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没有充分发挥,蜂农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因此,既要看到我国发展养蜂业的有利条件,也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提高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和蜂农的组织化程度,一方面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蜂产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一方面大力推广普及蜜蜂授粉技术,促进我国养蜂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养蜂业现状及前景
目前我国生产商品蜂产品的蜂群近500万群,年产商品蜜20余万吨,王浆近千吨,居世界之冠。在国际蜂产品贸易中,我国蜂蜜年出口量达七万余吨,王浆区年出口量达三四百吨,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1/3和4/5。
据记载,早在3000年前我国人们已开始取食蜂蜜。随着农业的发展,养蜂业和农业密切结合起来,蜜蜂授粉使农业大幅度增产,而且是增产潜力最大的措施。如蜜蜂为草莓授粉,不仅提高了坐果率,同时果实个大、饱满,畸形果少,产量高,口感好,特别是头茬果,仅头茬果收入就占全生产期收入的30%,而且成熟期集中,提早上市3~5天,亩增产700千克,亩增收2000多元。
蜜蜂外激素的应用,在控制分蜂、预防盗蜂、预防农药中毒、提高采集效率和授粉效率,以及生产王浆技术等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养蜂业的发展,养蜂技术的提高,将成为农业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天然营养食品和保健医药品,部分产品还是化工工业的原料;它为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有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目前我国养蜂生产极不稳定。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养蜂是野外流动作业,机械装备程序差,基本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其二是运输蜂群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偏远地区的蜜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之蜜源资源受制于自然因素,流蜜量难以预测,致使养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其三是产销分割,养蜂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蜂产品流通受限,加上蜂产品价格不尽合理,比较效益偏低,资金积累较慢,在经济发展地区不少蜂农已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影响到养蜂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同国外养蜂业相比,我国养蜂业有很大优势,因为养蜂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分布广、潜力大,生产能力强,但又存在差距,主要是机械程度低,生产手段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单位蜜源面积容蜂量少。每个养蜂劳力负担的蜂群,国外较高水平是百群至几
百群,我国平均仅30多群。单位农地面积每平方公里载蜂量,世界先进水平是3~4群,我国只有0.7群。
【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07-07
地理标志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06-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7-27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08-06
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08-08
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10-10
农业产业化项目10-17
农业产业投资报告10-27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