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生活诗歌

2024-11-19

中学校园生活诗歌(精选9篇)

1.中学校园生活诗歌 篇一

初中的校园生活还是懵懂期当中,有单纯的美好时光,初中校园生活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初中校园生活诗歌【一】

啊,小时候,挂在高高的蓝天上

看见她,听到她

就好像

拥抱着满天的星星,都是

我的向往

入学了,挤进了我重重的书包里

也爱她,也恨她

就好像

追随着一条长长的小溪,让我欢乐也

让我迷茫

毕业了,长在了一棵茂盛的大树上

回味她,品尝她

就好像

告别着一位初恋的人儿,竟也令我黯然神伤

如今啊,终于

贴进了我美妙的画卷中

无论离她近,也无论离她远

都仿佛

高扬着成熟爱情的风帆,向着那

火红的太阳,在飞翔

初中校园生活诗歌【二】

我们相会在古中

每天一起共欢乐

一起学习和生活

快乐时光齐分享

奔跑在那跑道上

洒脱于那操场中

我们因学习而来

袒开豪迈的胸怀

溢满无限的期待

我们尽情地宣泄

放开火热的情怀

放射生活的多彩

我们是无知少年

张扬生命的光辉

领略知识的无限

那些年轻的容颜

满载丰获的知识

期待新的学期

大家互帮互助

大家永远友好

一年又一年

转眼间

时间飞逝

我们长大了

怀着累累硕果欣然前往

2.中学校园生活诗歌 篇二

一、探寻美体, 建立美感, 达到“应目”

“美体”, 这里指的是审美的主体。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 也可以是意境、人情甚至是哲理的。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种“美体”, 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在“美体”上, 达到“应目”的审美体验。

(一) 景物美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所选的诗歌描写了好几种景物。有四趟赤水、重渡乌江、喜踏岷山、志闯草地、望断飞雁的红军长征图, 有感时花溅泪、为国戍轮台、丹心照汗青、灵旗空际看的忧国忧民图, 有海内存知己、吟鞭即天涯的离愁别绪图, 也有一览众山小、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鸡鸣见日升的江山多娇图。诗人的情感和许多不相关的景物协调统一, 形成完整的机体。

(二) 韵律美

古诗词大都可以歌唱, 可歌唱者, 必有节奏音韵。例如诗经中的《蒹葭》, 整首诗借景起兴, 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以“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重章叠句的形式, 反复咏唱、委婉动人。首尾呼应的手法, 奠定了整首诗韵律的主调, 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构成全诗回旋的韵律美。诗文字里行间匀称严谨、以ang和i韵在全诗旋转、跳跃, 寓变化于统一, 充分达到了节奏舒缓、声韵和谐的艺术效果。即使是现代诗, 也具有韵律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此诗共七节, 每节单、双行错落有致, 无论是排列还是字数上, 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

(三) 意象美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 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具有象征功能, 是诗人“心像”的象征, 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 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体现。余光中的《乡愁》, 诗人在诗中创造了一个“乡愁意象”。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喻乡愁, 化无形为有形,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与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 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美文, 诗的意境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使春满人间的意境尽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用九个常见的物象构成萧瑟苍凉的秋之图———枯藤缠老树、昏鸦凄鸣瑟缩、古道西风瘦马、孤客漂泊天涯, 意境深沉高远, 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 人情美

诗有绘景状物、抒情议理的, 也有叙说人情、描写人间变化、反映生活的乐趣与现实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 使读者感受安适与恬淡的同时, 又表达了生活的乐趣与美好。贺敬之的《回延安》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爬山调而作, 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展示了延安淳朴的民风及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 都饱含着强烈的人世间情感, 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使人的情感与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六) 哲理美

古诗词语句优美, 仔细品味不但能领略到美妙的意境, 而且能从中看到哲理的光芒, 受到哲理的启迪和教益。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生”与“入”两字, 让人联想到:残夜将尽, 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 时令虽在旧年, 春意却闯入了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 表示时令的更替, 暗示时光的流逝, 蕴涵自然之理。

二、转化对象, 丰富美感, 达到“会心”

审美感知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随着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丰富和深化。因此, 我们不仅要探寻丰富的“美体”, 更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 转化审美对象, 使学生对诗歌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 感染诗人的情绪色彩, 达到“会心”效应。

(一) 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 教师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联系诗文内容讲解画面。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场面恢弘, 若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 上课时配以生动的语言可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 借助绘画

诗歌讲究画面感, 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闻一多诗歌的“建筑美”、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均可利用图画, 激活学生的思维, 根据语段说话或描述故事, 或据此作画, “文”“画”并进, 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与完善。

(三) 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教学《虞美人》《长征组歌》时, 可借助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美的同时, 领悟诗歌的丰厚内涵。

(四) 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 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情感饱满的意象, 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有一种押韵之美。《木兰诗》采用互文、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 句式长短相间, 节奏明快, 若借助美读得方法, 学生将得到教育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 借助移情

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 是因为“移情作用”。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事物, 把无生命、无生气之物看作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在“移情”时, 达到物我高度统一, 主客之间相互融合。在教学李瑛的《我是一棵树》时, 让学生专注于“这一棵树”, 他们心中便有了“这一棵树”, 看到了“这一棵树”的高洁品质, 甚至产生成为“这一棵树”的强烈愿望。

三、发挥主体功能, 增强情绪体验, 达到“畅神”

作为最能体现语文教学审美艺术之一的诗歌教学, 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愉悦, 使学生在观察中质疑, 在质疑中欣赏, 在欣赏中体验, 最终达到“畅神”的目的。

(一) 主动审美

欣赏是学生学会审美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欣赏, 感受诗歌作品的魅力, 可从审美价值、审美意象、审美意境方面着手。

1. 审美价值分析

学生对诗歌审美, 往往偏重于感性层面, 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隐秘”审美价值。如柳宗元的《江雪》, 诗人描写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孤钓, 这只是表层诗意, 而作品的“隐秘”价值却是表达他因政治革新失败后傲然不屈、深感孤寂的情绪。只有把审美价值深度挖掘, 学生才能对主旨有更高的认识。

2. 审美意象分析

对于“意象”, 学生比较陌生, 但却能通过诗词中的语言美、景色美, 拓宽想象空间, 从而领悟其中的意象美。如杜牧的《山行》:“远”说明山深;“上”说明山高;“寒”与“霜”呼应, 暗示红枫似火;“晚”说明诗人留连心态, 这是语言美。诗中如火的枫叶、盘旋的石径等, 这是景色美。“红于”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鼓舞力量, 这是审美价值中的“隐秘美”。借助熟悉与陌生两者的关系, 意象在学生心间无形中逐渐丰满。

3. 审美意境分析

意境不同于意象, 意象、意蕴封闭于诗歌自身, 而意境则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 无迹可寻。教学中, 如果教师善于携领学生根据意象, 超然于“象外之象”, 畅神于其中的“意外之意”, 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岑参诗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孟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由简明的意象构成直接境象, 一“空”一“尽”拓宽了学生想像空间, 从而构成两诗异曲同工的意境:友人虽越走越远, 诗人仍不忍归去, 全诗充满着浓浓的深情厚谊。

(二) 积极创美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利用多种方式再度创造美。教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可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 画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图画;教学冰心的《纸船》, 可现场制作纸船, 再交流感言;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可结合诗眼写篇评论……主旨在创造中得以深化, 审美在创造中得以升华。

3.试论中学诗歌教学 篇三

一、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通晓古今中外诗歌发展史,多读、多记、多背多写

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中学语文教师即使取得了大学文凭,只是走到了知识海洋的边缘,见到了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有的望洋兴叹。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渡海登上知识的高山,饱尝那“一览群山小”的壮丽奇观。只有这后一种教师,学生则敬佩不已,教学必然得心应手,名师必然出高徒。中外一切文学产生于劳动,诗歌则是文学的源头。我国《诗经》中记录和描写劳动生活的比比皆是,如:“伐木丁丁”(伐木)等之类是借劳动来兴起。随着社会发展,诗歌深人到社会各个领域。《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部分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所认为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史记》孔子世家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弘歌之”。诗歌发展到楚辞,有了很大进步,从屈原为代表把诗歌推向新的高峰,真是“一曲离骚万古新”。诗歌发展到唐朝,以诗取仕,举国学诗,真是成了诗的天下。

我国诗歌发展史汇成了—部金光灿烂的真正的史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极好教材,外国诗歌的发展和中国有不少相近之处,各国有各国的特点,在世界诗的花园里,真是万紫千红,群芳竞秀,使人目不暇接。象荷马、莎士比亚、拜伦、雪菜、叶芝、雨果、海涅、但丁、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泰戈尔等每个人都给人类留下宝贵的遗产,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我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精通中外诗史,同时多读、多背、多写,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才能振兴中华文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江山待有人才出,唯凭教师育后贤”。

二、讲诗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学生兴趣,产生共鸣和美感

要想讲好诗,在平时应广义背课,即多读、多背。在上课前应对具体诗篇进行认真钻研,即狭义备课,教师对所教诗篇要最好会背,深入理解首先自己要设身处地,进入角色。这样才能象导游小姐一样,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指挥棒一步一步,进入到醉人的诗的意景,象讲李白的《蜀道难》,就要让学生走进那奇峰破云、林梢戳天,人迹罕至的大山,古松倒佳,飞瀑鸣雷,百步九折,惊心动魄,从而体会到开路之不易,攀登之艰难有志者必能登上顶峰,战胜大山。象讲《木兰诗》,要让学生好象在织机上叹息,然后告别父母决然走出家门,跨过黄河,踏破燕山,风餐露宿,战胜强敌,凯旋而归的欢乐和惊友情景。从而学习一个弱妇女子能替父从军,战场立功,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其育皆出于吾之口,其意毕出于吾之心。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正是“师生共同人诗境教学效果必然佳”。

三、教诗歌要与写诗歌相结合。让诗歌充满生活

在教诗歌的同时要讲清诗歌技巧,学习立意、布局、谋篇。学一篇或一个单元就要仿照写一首或几首诗歌,这不要几年,学生的写作水平必然会大大提高。在整个中学阶段。诗歌教学要作为一整体,对每年级有不同要求,开始可以从写儿歌、打油诗,逐步提高使学生学会常用的比兴手法,会用对仗、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随年级提高逐步学会通感,是空转换,立体交叉等方法的运用到高中毕业应成为小诗人。出校门当个文教也应是称职的。在让学生写诗的同时,首先教师要带头写,给学生做个榜样,这样教学就活了,学生看到什么就能触景生情,脱口而出,最后学生能用诗写感受、写生活、写思想、写友谊,然后把生活变成诗。在最危险的时候能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在步步青云之时能想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让诗充满生活。伴随一生。

4.鲁迅中学国庆诗歌 篇四

这些诗算不上精美,但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年轻的思想。你说呢?本诗集目录国庆有感by王颖喜迎国庆by顾美瑾庆祝国庆49周年by陈李颖渔家傲·国庆兼颂抗洪胜利by王荣国庆by毛俊晖庆国庆by谈韵国庆有感by王颖红旗随风舞翩翩,灯光溢彩映亮天。

举国同庆数十载,千家万户习开颜。

迎国庆by顾美瑾

金秋十月好心境,举国欢腾迎国庆。

四十九年风雨径,共祝未来更光明。庆祝国庆49周年by陈李颖

礼炮声声震天下,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灿烂前景世人夸。

视如今,风雨过后更神气。

渔家傲·国庆兼颂抗洪胜利by王荣

华夏河山遍红旗,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念往昔,岁月峥嵘应有忆。

洪魔肆虐似无敌,众志成城经有计。

军民共筑卫国堤。国庆by毛俊晖

举国上下庆国庆,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皆出儿女爱国心。

庆国庆by谈韵

看世界沧海桑田,庆中华成立四九年。

中华美德源流长

5.中学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五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 诗歌的课反复上过多次, 也听过不少老师有关诗歌的公开课, 对于周围老师上课也了解不少。但真正“活”在心底充满“诗味”的课却不多, 甚至更多的是“死去”与“作秀”的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的原因:

首先, 是教学目标定位问题。在诗歌教学中, 相当多教师认为应围绕中、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功利性教学, 也即应试教学。在初中, 中考主要考查学生古诗文背诵默写识记情况, 数十年不变。毕业班总复习时, 两三份背默练习基本上就可解决问题。在平素的教学中,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重难词句的理解, 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情感分析等等, 尽管教得太死, 屡遭抨击, 但由于效果好, 仍有不少教师不想为而为之, 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心里造成这样一个印象, 诗歌即“背诵默写题”。于是课堂结构程式化、朗读随意化、理解文言化的现象就屡见不鲜了。在高中, 高考的古诗文考查基本选自课外, 题型以鉴赏为主, 且多是选择题, 分值也不大, 学生虽似懂非懂, 但在教师解题思路的指导下, 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普遍追求升学率的今天, 诗歌的教学现状可想而知。

其次, 是对诗歌教学相关理论知识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 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 它不仅含有语言的层面, 意象的层面, 还含有意蕴的层面。我们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过于保守, 常常止于语言层面, 释词、释句成了重点, 而对诗的意象与意蕴把握拿捏不到位, 进不到“诗心”里去。诗的形象大于思想,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 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立场, 经历的生活及其具有的思想倾向, 都会影响其审美情趣。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 墨西哥现代诗人帕斯认为“每一个读者都是另一着诗”, 这是很有道理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起以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去再创诗境的诗歌教学原则。可惜, 这种诗歌教学观, 在现实教学中, 仅是凤毛麟角。

最后, 还应当谈谈诗歌课文的定编问题。课文中的诗歌篇目面对的读者群当然是学生, 而中学生都有其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定编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普遍心理特点, 而不应以成人的眼光, 体系的眼光来选编诗歌教材。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们常会发现, 有些诗歌学生普遍不喜欢。难以产生共鸣, 而有些诗歌不待老师教, 学生却早已津津乐道。诗歌教材的选择应自下而上为好, 否则, 将陷入无诗可教的境地。

诗歌教学现状与中高考的指挥棒有关, 也与当前这个社会大背景有关, 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 这里就不再细述。但如何把握好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 却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虽则教无定法, 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下我从诗歌教学切入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诗歌教学策略

(一) 应用“泡”“找”“进”“猜”“补”的办法进入诗歌教学

诗歌的教与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人笔下的诗歌, 我们去阅读它, 并且接受它, 领略它传达的一种美感, 或忧或乐, 都得经过我们自己去解释, 作为教师要再创造, 作为学生更应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再创造。

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将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 欣赏时就要将它“泡”开来, 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去。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在张晓风的笔下就成了散文名篇《不朽的失眠》。所以,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有时让学生将诗“泡”成一篇散文, 或口述其意境, 应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再创造有时是“找”, 诗意是蕴藉的, 欣赏诗一定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如闻一多《死水》中“死水”隐喻的是当时中国的现状与历史, 学生在教师带动下“找”的过程即本课的核心所在。

再创造有时是“进”, 即带领学生走进诗人创造的境界中去, 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教诗也多年, 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诗是《关雎》《蒹葭》《陌上桑》, 也许是那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异性有朦胧好感的缘故吧, 特别容易产生共鸣, 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力也异常丰富。

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由于诗的形象简约, 就需要师生共同去阐发、去猜。如卞之琳的《寂寞》, 三言两语, 以极富跳跃性的艺术结构, 将乡下与城市里, 童年与成年, 古老事物《蝈蝈》与现代文明 (夜明表) , 生与死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整体, 如果不猜, 很难理解诗人对自己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

再创造有时是“补”, 由于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强, 因此需要加以填补, 连缀。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前后两句跳跃性很强, 须借助联想与想象将诗境补出来, 方能理解。

(二) 结合音乐、书法、绘画的方式进入诗歌教学

诗歌的教学是一种审美的教育, 美的氛围创设尤显重要。不仅要有“悦神悦志”的意蕴美。“悦心悦意”的形象美, 还应有“悦耳悦目”的形式美。以下介绍几种诗歌教学的情境创设。

1.音乐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不少教师在上诗歌课时会选择一些配乐进行教学, 这种做法非常好。例如, 在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配用《三国演义》主题曲, 那雄浑的气势立时会填满听课者的心胸;在教《致橡树》时以《梁祝》为配乐, 那缠绵悱侧与抑愤不平就会如潺潺流水流进听课者的心田。除却配乐, 音乐本身就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元素, 诗的和谐音调本身就是有强烈的音乐感, 诗中平仄, 押韵、重叠、复沓, 以及参差变化的句式, 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诗时, 应充分把握好诗中的音乐性, 或吟或诵或唱, 方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记得上高中时一位姓苏的语文老师在课上吟诵《雨霖霖》, 那种忧郁充满愁情的腔调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挥之不去。更清晰记得濮存昕在朗诵李白《将进酒》时的那种悲愁, 那种自信, 那种慷慨, 那种寻求解脱的情绪, 吟诵者的音乐形象即诗的形象之一, 有时已融合为一体, 不可分割, 所以诗的音乐性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2.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记得我高中时喜欢陆游《钗头凤》, 就是缘于电影中那书写于南园墙上龙飞凤舞的书法, 书法的笔意与诗意有时是相通的。毛泽东《沁园春·雪》书法比铅字要给人更多的美感。所以有时上诗歌时, 用优美的行草书将课文板书于黑板, 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感性认识, 也便于就诗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获得美感, 增强记忆。

3.绘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诗中有画”, “好诗如画”。教师如能根据诗歌内容创作或选用一些图画, 融进教学中, 往往会取得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 苏轼笔下的大江东去图;王维的“明月杉间照, 清泉后上流”, 李白“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些画面, 往往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想象, 从而达到识记诗歌, 理解诗歌内涵的目的。我教张志和《西塞山》时, 曾在黑板上绘制一幅速写画, 画中出现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渔翁等物象, 要求学生想境, 并快速记诵下来, 学生就图读一遍, 想一遍, 即能成诵, 且经久不忘。当然, 有些诗歌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联想诗中内容, 自行绘画, 体味诗意, 也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 从知人论世切入诗歌教学

孟子曰:“颂其诗, 诗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诗歌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同样,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存在, 这也就还需要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1.由知人论世来理解诗歌作品的情感

诗人所处的时代, 人生经历, 性格特点, 都会在诗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下了“三吏”“三别”, 李清照由于家庭变故写成的“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的缠绵悱恻。曹操《观沧海》慷慨悲凉的缘起, 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的个性背景。循着这些, 我们才能更好地触摸到诗歌中的真实情感。《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 不了解其人其事, 是无法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的, 戴写此诗时年方二十一。一年前, 他与同学施蛰存等一起从事革命文文艺活动, 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后因宣传革命, 被反动当局逮捕局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 他隐居松江, 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所写《雨苍》一诗自然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感伤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留下的投影。

2.由“知人论世”来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诗言志”, 诗人是通过意象世界寄寓情感的, 所以“言”何“志”, 就有必要对作者生平及其背景有所了解, 才能探知。

例如唐代诗人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诗中写道:“闺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女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诗本身似乎很容易理解, 但通过题目又可以窥知此诗绝不像字面所表现的那么简单。原来, 唐代选拔人才, 不仅要看卷子, 还要看应试者的社会地位、品行、名气等, 更重要的是看此人有无人推荐。因此, 唐士人应试常用诗文“千谒”朝中有名望的人, 希望得到常识, 此诗即典型“千谒诗”, 巧设比喻, 显得多么委婉含蓄, 如不用知人论世法切入教学, 是很难把握诗歌意境的。

(四) 从诗歌意象进入诗歌意境层面的教学

诗歌的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 个性化的读者必然有个性化多元的解法, 但多元有界, 所以对诗歌意象分析分寸的把握与拿捏至关重要。怎样才能分析好意象而进入诗歌的意蕴层面呢?

首先, 我们应该掌握好诗中常规意象的含义。如古诗词中的“柳”, “柳者, 留也”, 常表达分别时恋恋不舍的情怀, 而“晓风”“残月”则表示伤别情怀, 而“梅”呢, 则是“孤寂”“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 “蝉”则是“惜时”“痛别”“苦游”“感世”的同义语。古诗中这类意象是很多的。在教学中, 要注意让学生多加积累, 方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其次, 我们还应能分辨诗歌的意象类别。归纳起来, 有常见的四种。象征性意象:即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 使情感具体化, 引发读者深思。如梅的傲雪, 菊的清高, 塞蝉的凄清, 红树的热烈等。比喻性意象:即借助于比喻, 使情感具体化。如归雁表思乡, 长亭表离别, 鸳鸯表爱情等。描述性意象:即对形象作具体的描述。如“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菽洲”就是通过描述性的意象, 表达了思妇久盼人不归的心绪。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 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如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

最后, 我们还应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意象层面转入意境层面。意象是组成意境的一个个元素。我们在教学生欣赏诗歌时, 必须能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再加进自己的主观情感, 才能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意蕴, 才能获得精神上最高享受。“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诗里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 都是农村里常见的物象。我们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充分想象, 并设身处地再现图景, 这样才能让学生眼前浮现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踏霜而行的生动情景, 同时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旅人“道路, 羁旅愁思”的内心世界。

(五) 从诗歌专题切入诗歌教学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 从古代诗歌到现代诗歌, 有无数璀璨的名篇, 而中学诗歌所选的篇目是非常有限的, 仅冰山之一角, 而诗歌欣赏个性化特点非常明显, 学生喜爱的诗就更少了, 另外学生升学压力也非常之大, 真正让学生喜爱诗歌不容易。如何解决这种种矛盾?我以为诗歌专题研究可弥补上述缺陷, 以下介绍几种专题的研究方式:

1.对同类主题诗歌作品的专题研究

(1) 怀古诗:即怀念古代的人物与事迹, 它往往将现实与历史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之遭遇, 或抨击社会之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禹锡《乌衣巷》等。

(2) 咏物诗:内容上以某物为描写对象, 但最终由物及人, 托物言志, 如于谦《咏煤炭》等。

(3) 山水田园诗:从南朝谢灵运, 到东晋陶渊明, 再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4) 战争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诗作。

(5) 行旅诗与闺怨诗:多写羁旅之思, 闺中怀人, 或思念亲友或征人思乡的作品。

(6) 送别诗:古人由于交通不便, 送别时的离情别绪成了永恒的主题。

2.对同一个作家的诗歌作品进行专题研究

我国诗歌名家辈出, 风格鲜明, 流派众多, 教师可选择其中代表性人物作为范例, 指导学生完成他所喜爱的诗人的专题研究, 并在班级、年级、学校交流, 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发布专题研究。这样, 通过网上交流, 能变有限为无限, 变封闭为开放, 变呆板为主动。例如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的做法就值得推介, 他在自身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以《走进苏轼》为题, 带领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3.对诗歌理论进行专题研究

例如: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专题研究, 诗歌中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 诗歌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技巧, 都可以作为诗歌理论的专题研究。这些理论专题可在教师内部进行交流, 也可以形成讲座或专题课与学生交流。专题的深入性, 全面性, 必将能对诗歌教学起到极大的补充作用。

4.诗歌总复习专题指导

初、高中学生都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 这类专题是学生最受欢迎的。由于此类专题针对性强, 覆盖面广, 条理清晰, 面向全体, 是毕业班老师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初中, 诗歌名句的疏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在高中, 就应该针对答题基本方略, 基本考查内容, 对应答题点 (表现手法、内容、语言、常用意象、诗歌类别等) 进行指导。

(六) 将朗读融入诗歌教学中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赋诗也会吟”“读诗百遍, 其意自见”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诗歌是最适合朗读的作品, 因为诗歌节奏规整, 本身就具备音乐性, 诗歌押韵朗朗上口, 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那么怎样将朗读融入诗歌教学呢?

1.可以三步朗读法贯穿诗歌课堂

先是了解性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 进行理解性朗读, 最后要求能欣赏性朗读, 欣赏性朗读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与联想, 进入到诗境中去。

2.朗诵以法, 激情激趣融其境

朗诵方法很多, 但诗歌有自身的特点, 齐声读, 集体读, 小组读, 男女声读都可弃之不顾。下略举几例常用诗歌朗诵法。范读法, 即示范性朗读, 或由教师先读, 学生仿读, 或由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 老师点拨, 学生领会。如果范读得法, 不但了解了诗人说些什么, 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从而兴味盎然。指名读:教师指名一位学生来读, 读完一个诗节或几个诗节后, 另请一位同学接读。这样, 便于兼顾全体, 兼顾朗读较差学生的指导。自由读:这是一种最切合诗歌的朗读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不同, 必然有对诗歌不同的理解。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或高声朗读, 不必与别人配合速度、节奏、轻重都可不拘, 也可以边读边思考。表情读:课文如为韵文, 可让学生依字句的长短, 音乐的节奏, 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七) 从“言、象、情、志”四个方面切入教学

言指的是语言本体、表达方式、表现技巧体裁风格。象指的是人、景、物、事。情指的是人类情、自然情、社会情。志指的是人物性格及典型意义、景物特征及象征意义、物件特征及典型意义、事件的生活与思想意义、文章的主题意义。

此外, 还可以从情感与写作技巧切入诗歌教学, 这里不做细述。

总之, 教无定法, 却又有法可循, 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诗歌教学的春天必将来临, 在诗歌教学的百花坛里必将是百花争春, 百花怒放!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 从《诗经》到《楚辞》,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 名家辈出, 精彩纷呈。这些诗歌曾经陶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 是前人留给我们无上的宝贵遗产。但是, 曾几何时, 诗歌遭到了冷落, 诗歌的教学严重滞后, 诗歌在许多青少年的心里渐渐死去, 成了“背诵默写题”的代名词。所幸, 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真正开始了, 一个回归诗性、人性的诗歌教学即将来临, “拯救诗心”的行动得到了广泛而持久的呼吁和响应。

关键词:现状,知人论世,诗歌专题,朗读意象,意境,情感,泡、找、进、猜、补

参考文献

[1]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高中语文教材.

[2]佚名.诗歌欣赏.中学语文资源网.

[3]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教师用书》第二册.

6.中学诗歌教学法浅析 篇六

一、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诗歌教学尤其要遵循这一规律。因为,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其语言极为凝练、言简意丰,加之距离中学生时代久远,所以,阅读古诗常常会先遇到语言障碍。如果不清除这些拦路虎,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因而,学习诗歌第一步是疏通文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生可以自读,教师也可串讲。不仅要弄懂每一字每一句的确切含义,还要弄懂一些疑难字的读音。这样,文字障碍清除了,学生就会大致感知到诗歌的内容,难度也就有所降低。

现代诗歌的学习也是一样。虽然作者所处时代与学生相距不远,甚至与学生是同时代的人,语言习惯较为接近,但文字障碍依旧存在,疏通文字仍然不可忽略。另外,词义、词的感情色彩在诗歌中也常常发生变化,因此,熟读诗歌,不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教师必须注重文字的疏通,这是学习诗歌极为关键的一步,千万不可省略。

二、 把握诗歌意象,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

诗歌是通过描摹意象来创造意境、进而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的。所以,诗的字、句表面含义弄懂之后,就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了。

意象即作者塑造的具体形象。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为诗歌形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就是借助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来传达的。诗歌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景。

一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多个,它们可以是一个种类,也可以是多个种类。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就塑造了多种多个意象,有人:“独立”江边的抒情主人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有物:高飞的“鹰”、游动的“鱼”、“竞自由”的“万类”;有景:“山”、“林”、“江”、“舸”。这些不同种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全诗的内容。由此可见,明确了一首诗中的意象,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一首诗的浅层内容。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所以,学习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善于从诗句中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形象摘出来。这是教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象明了之后,并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因为,意象只是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和思想意义的客观事物。只有加入了作者的理解,经过再认识、再创造,才能传达出一个情感和思想。所以,作者笔下的意象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意象的,为何塑造这一意象?沿着这一思路深入探究下去,就可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内涵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由感官传导,在大脑中自行构成想象描摹的情景。与作者创作的先有想法、情感,再托物抒情正好相反。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都是饱含了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的典型之物。所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揣摩作者如何刻画一个普通的形象,使之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

四、 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领悟作品的主旨

诗歌的意境,不单纯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一个意象所构成的境界,更主要是指全诗所描写的所有意象,它们因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这是诗歌的整体意境。只有深入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才能对全诗所流露出的诗人情怀及主旨准确地把握。从语文教学的各种文体看,诗歌常常爱打破人们对人、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而显其个性化。所以讲诗词,一定要结合诗词中的整体意境去把握其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人创一种风格。故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是把握诗作整体意境特点的一个切入点,大有陶渊明遗风的诗人王维,渴望隐居,喜欢远离尘俗。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所描写的山水诗,其意境一定清幽明丽。《山居秋暝》就是一个证明,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所以,抓住诗中所描写意象的华丽特征,细细品味揣摩,作品的主旨、诗人的情怀就会不言而喻了。

五、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的相关的人或事。”世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只有善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够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才能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阅读诗歌,如果能展开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意象、意境与我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去品味,就一定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7.中学生诗歌朗诵 篇七

尽管我的力量可以拔起大山

尽管我的气势可以压倒一切人

可为什么

我却保护不了我的至爱,我的女人

苍天啊苍天

天河不常起

月河不长远

虞姬呀虞姬,到底为什么,香消玉殒舍我而去

我的至爱,我的女人

大风,你刮吧

你掀翻了我的梦,也卷走了我的吻

你搅翻了天和地

可你带不走我的泪,我的血

虞姬你一腔鲜血不会白流,他将融化于我的心,我的魄,我的魂;

千里宝驹乌骓马,切不要嘶鸣,不要嘶鸣

我已肝肠寸断,撕肺裂心

铁与血、剑与火、还有我的吻

早已在我的灵魂烙下深深的恨

早知道,是这样一个结果

为什么,我们不缠缠绵绵退隐山林

任凭那江山社稷归何人

我恨,恨苍天无眼,没有唏嘘的怜悯

我要用我的铁开印弓金劈剑把天射穿

我恨,恨大地不平

三尺功名千古愁

到头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号角烈烈,狂风凛凛

拔剑四顾,情茫然,心何感

我恨,恨地无门天无缓恨地不复天不翻

恨扪两肋无双翼,恨那腥风血雨透心凉

我恨,恨不能踏破万水和千山

我恨,恨那黑色的狂风漫卷,你有什么力量,你有什么胆色,何方神明将你保佑

你搭的究竟是哪条圣风的船

为什么、为什么

你要夺走我的女人、我的江山

为什么、为什么

我恨、我恨呐

可恨的乌云啊,你得意的翻腾吧,放肆的飞扬吧

我已经一无所有

可恨的`雷电,你自豪的轰鸣吧

我绝不低下我高贵的头

可恨的污浊、肮脏的乌江水

你嘲笑般的咆哮吧

我要用我的一腔热血把你满江染红

万股柔情千般爱

百度眷恋之留下

留下带血的唇

8.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26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悠久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陶冶情操等等,因此,诗歌教学理应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诗歌教学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守旧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诗歌教学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诗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改进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发挥诗歌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关于这一点,很多中外教育家都曾给出正确评价,例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个东西有了兴趣,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一点,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内部动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感情深挚、语言精练、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等特点,特别是古典诗歌,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深远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特别是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要求,同样的诗歌不同的语言讲述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诗歌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感情饱满的,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范读的重要性,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要做到感情真挚、情绪饱满,以这种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多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是因为觉得诗歌背诵困难,单纯记忆的过程枯燥无趣,很多教师又会经常布置背诵任务,学生逐渐就会感到厌烦。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转变学生背诵诗歌的方式,不再进行死记硬背,而是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诗歌背诵。在背诵一篇诗歌之前,不管是现代诗还是古典诗歌,都要让学生先理解诗歌的意思或者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能够提高记忆效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可以每天固定背诵时间,由学生轮流把诗歌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时刻接受诗歌的熏陶,也可以让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对每天的背诵任务进行相互监督和检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够轻松背诵诗歌,诗歌背诵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这样学生会对诗歌产生兴趣,会积极主动学习和背诵诗歌。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堂或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例如可以建立诗歌兴趣小组,举行诗歌背诵竞赛等,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必将有助于他们对诗歌的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式

课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场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形式,因此,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是上讲下听,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是沉闷枯燥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逐渐对诗歌失去兴趣,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质量。

(一)营造具体情境

营造情境是新课改中倡导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语言、图片等营造出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在学习诗歌时不再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通过营造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或者让学生听一些配乐朗诵等,让学生进入情境。

(二)让学生进行反复吟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学习诗歌过程中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忽略这一点,总是直接对诗歌进行分析,而没有学生自己体会这个过程。这种课堂讲解式的诗歌教学,把标准解读传递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灌注的容器,在理解诗歌时是机械僵化的,根本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长期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吟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探寻诗歌意境,引发学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李白诗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反复吟读,同时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体会诗中表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此理解李白诗歌豪迈的特点。

(三)注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解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把对诗歌的标准化解读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悟,重视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传授学生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怎样进行意境分析,怎样对语言进行揣摩等等,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分析。对同一首诗歌可能不同的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并且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保持学生的热情和信心。

9.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 篇九

一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

现代诗歌已成为语文教材里摆设的分行文字, 而那些现代诗人的名字, 却成了摆设在语文课本里的“偶像”。随手翻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从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到冰心的《纸船》, 再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及高中语文课本里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舒婷的《致橡树》等一系列选入中学课本的经典现代诗歌, 无论从思想还是形式, 都堪称现代诗歌的杰作, 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可是这些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现代诗歌, 又有多少教师引领学生真正用心地去欣赏过呢?虽然近几年高考作文对诗歌没有“诗歌除外”的限制, 有文采的考生“铤而走险”去写现代诗歌, 也有得高分的, 但毕竟凤毛麟角。中考一直还是排斥现代诗歌, 写作不允许学生用诗歌体裁, 这必将使学生的想象力枯竭, 扼杀了写作的天赋。初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一些现代诗歌, 但在中考、高考时却没有现代诗歌的立足之地。现代诗歌教学陷入尴尬的境界, 究其原因有:

1. 语文教师底气不足

教师诗歌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成败。然而目前语文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疏离与隔膜, 是一个的不争事实。首先是缺少知识储备。很多教师在校读书时, 阅读多是小说和戏剧, 诗歌很少。一部分语文教师, 在校期间接触过一点现代诗歌, 有的教师即便是读过大学, 也只是读过少量的诗歌作品, 对现代诗歌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认知, 对诗歌了解系统完整的甚少, 专长者更是少之又少。等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 由于中学教师经常埋身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等, 有一点儿时间, 大多语文教师也是浏览一些休闲刊物, 而像《诗刊》《文学评论》这些刊物很少有教师去翻阅, 也没闲暇去顾及诗坛。由于诗歌的创作流派众多, 所以即便是热心的读者都难以紧跟诗歌更新的步伐, 更不用说整天忙于教学工作的中学教师, 因此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微乎其微。其次是教师缺乏诗歌教学经验。由于教师缺少对诗歌文本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感悟, 所以在教学中遇到诗歌教学时只能简单照搬教参的“指点”, 或者照抄他人教案。而有的教师对诗歌的解读把重点放在诗歌意象、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理性分析, 而忽略了诗歌的音乐特征, 忽视了对学生性灵的启发;有的教师对诗歌教学的态度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也是点到为止, 对于诗歌, 学生只要会背,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 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低下

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心理和思想成长比较慢,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与父母交流得很少, 出去与他人、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减少, 加之外界各种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 整天对着手机、电脑上网玩游戏, 书面的阅读被视屏代替了, 即使偶尔有读书的时间也是读一些漫画或者以图画为主的一些快餐式书籍, 长此以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低下, 语言钝化思维僵化, 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也随之低下。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诗歌创作如此, 诗歌阅读更是如此。如在学习王家新《山的那一边》时, 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一下“山”和“海”的寓意有什么。有的学生竟然很平静地说:“老师, 我们那里没有山, 我没爬过山。”其实这个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由此可见平常他们的阅读量之少, 阅读能力之低下。只要平时稍有一点阅读量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的。而他们的想象能力已经枯竭, 把诗歌中的山看成自然界的山, 而忽略了作者赋予山特有的意义, 这需要教师从阅读诗歌的方法上进行指导, 当今的中学生本身就缺乏生活经历、缺乏生活热情和情趣, 加之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量极少, 他们已经缺乏想象、缺乏联想, 也不屑与他人交流沟通。所以再好的诗歌, 他们也难发现其中的诗情画意, 也难拨动他们的心弦。再好懂的诗, 他们也无法与作者对话, 无法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无法读懂诗歌也成为必然。远离、徘徊、拒绝, 也诚然成了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 诗性的光辉始终照不到学生的心灵。

3. 教师盲从教参

由于部分教师诗歌素养不高, 备课时盲目地参照教参, 也不管学生实际水平, 结果以讹传讹、贻误学生。如《在山的那边》, 诗歌中的“山”和“海”是贯穿全诗的意象, 要读懂诗歌就得先读懂“山”和“海”。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个思考题:“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教参上的答案是:“海, 是理想的境界;山, 是重重艰难险阻”。而作者在《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一边〉》一文中说:“这里的‘山’与‘海’, 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读解:山, 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 封闭、灰暗、压抑;海, 一个想象性的世界, 开阔、光亮、自由。”作者的这段话, 已经很明白地说明“山”的含义, 是现实生活中摆脱不了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但考试以教参的答案为评判标准, 所以少数教师还是按照教参上的讲解教学。

二让现代诗歌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在诗歌教学开始, 教师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在情感教育中有相似之处的诗, 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 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思乡诗。学生马上想起来李白的《静夜思》,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岑参的《逢入京使》, 然后引导他们注意品味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引入余光中的《乡愁》, 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思乡之情。最后比较本诗和前面诗的不同之处, 由此引出作者情感。在教学中, 因为知识关联性大, 新旧知识的良好迁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也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做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在当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不管考试对诗歌如何, 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 这是生活的需要, 更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需要, 缺少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悲哀的。不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去写诗, 也不是期待每个语文教师都成为一个诗人, 而是要让诗歌成为语文教师精神空间的甘霖, 在课堂上能脱口而出的经典诗句, 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准确认识和把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适当地表现出来, 这无疑能使学生对诗歌的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对诗歌的理解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 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读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而不是培养“解题高手”或“应试超人”, 更何况现代诗歌尤其是名家的作品还有待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去品味, 学生还需记得徐志摩、戴望舒、食指、余光中、海子、洛夫……不然, 当现代诗歌彻底从语文课堂上消失的时候, 诗意的语文课堂也就不复存在, 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过是语文教师心目中的乌托邦罢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是每个教育者共有的心声。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盲点,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现代诗歌素养不高, 中学生阅读能力尤其是诗歌阅读能力低下等, 导致现代诗歌教学陷入困境。

上一篇:十八岁激励自己的话下一篇:论文格式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