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新教学

2024-07-01

课堂创新教学(共8篇)

1.课堂创新教学 篇一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首先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价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与活动效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利用教学业务学习时间,选择优秀的课例进行集中展示,促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模式的进一步形成。例如语文组开展的课前三分钟演讲,鼓励学生按学号顺序,轮流走上讲台,对规定或自选的话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师生适时评价分析。这一做法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体育组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项教学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灵活训练,解决了体育技能培养中的难题。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校注重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特别是我校师资、设备优势,目前已编印成册的《写作心理教程》等18本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课程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组织实施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重新编排课表,重新组建校本课程教学班,并指定开课教师兼任教学班的班主任,学生按照课表走班上课。目前第一轮开课已经结束,第二轮正在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三、强化教育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创新水平

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实践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本着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宗旨,在课堂教学创新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在教学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要求全校教师都要坚持写教学手记,通过自我提问、教学诊断、案例研究、总结升华,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学校明确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每周不得少于2篇,中年教师每周也不能少于1篇。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许多教师以教学故事、教学随笔等形式从问题的预设和生成、科学设计问题等方面进行反思,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市学科带头人彭刚要老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极须解决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魏倩老师针对政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条、枯燥的现象,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突出时代性、注意生活化、选材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伍中意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轻视阅读的问题,从学生的阅读心理角度进行反思,提出了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自主择读、读中生情,以情促读、读后互评、评后再读的阅读思路。

学校还将教师的反思成果定期收集,组织专家组评审,对各类成果评选出一、二等奖并汇编成册,目前已有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艺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以及《教育叙事》编印成册。教师通过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批判反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四、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课堂创新素养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具体体现。我校紧紧围绕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展工作,遵循“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问题解决”的步骤,在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理性的升华,努力构建“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

地理组在县地理学科带头人彭建文、刘拥军等同志的带领下,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创造性的学习体验,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启发诱导——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课题。搞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深知,教学探索无止境,学校发展无止境,我们将在创新课堂模式,构建课程文化,发展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不懈进取,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2.课堂创新教学 篇二

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首先要会说, 然后再去记

课堂上, 老师不宜讲太多的知识点。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老师应把一部分时间让给同学们。有的老师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接受能力, 只是一味地灌输这个短语、那个单词, 一堂课下来, 老师过得很充实, 学生却云里雾里的。所以老师应适当缩减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发散思维, 努力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而空出来的时间应让同学们多读英语文章, 一定要读, 这不仅对他们的英语发音有所帮助, 而且对他们语感的培养很有用。我发现英语差的同学一般读的单词发音都是错误的, 而英语好的同学发音都很准。在我看来, 这绝不是什么偶然因素。

二、培养同学们的兴趣

所谓“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做老师的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我想过很多方法, 但效果都不佳, 最后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同学们放了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 发现同学们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就开始搜集一些比较著名的英文歌, 利用课余时间在屏幕上播放, 同学们看着歌词边学边唱, 场面非常热烈。记得有一次我给他们放了《地球之歌》, 他们情绪高涨, 学得非常认真, 听唱、跟唱、学唱, 完全没有以前听听力、读课文时排斥的感觉。有很多人坚持早上背课文的时候, 把歌词也背下来。就这样, 我们班的英语学习气氛一下子火了起来。

三、教师要认真备课, 筛选、整合知识

教师要认真备课, 努力想一些不同的点子让自己的课堂别开生面, 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现在的中学生虽然知道英语很重要, 但是觉得毕竟是文科, 重在记忆而不在理解, 上课听不听没关系, 只要课下按时完成作业就行了。记住: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课听不听都一样!而英语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这就是我们的一些老师上课不求变, 不求创新, 不想挑战自己, 只是照本宣科, 课本上怎么写、写什么, 自己就怎么讲、讲什么, 导致同学们觉得上课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作为教师, 筛选、整合上课所讲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告诉同学们词汇很重要, 但切不可把单词孤立起来背

从单词中学单词, 死路一条;从句子中学单词, 可行之道;从文章中学单词, 光明大道。所以我不大喜欢把单词孤立起来讲。如果把单词集中起来一起讲的话, 总觉得效率太低, 效果并不好。同学们不是睡觉, 就是记笔记记到麻木。于是我就改在课文里讲单词, 穿插起来, 这样效果就好多了。背单词也一样, 把单词放到文章里面, 记得最长久也最准确。

五、要让同学们紧张起来, 提高效率

英语虽不及数理化那么难学, 但它的知识点却相当琐碎, 在记忆的过程当中, 很容易让人生烦。做阅读理解也是这样。阅读理解是必须练习的, 速度和准确度, 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 拿捏好分寸。尤其是对于毕业班来说, 阅读理解更为重要, 而此时知识点也基本上都讲完了, 因此, 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开始发阅读理解, 下课就收, 限时阅读, 这的确能够很好地提高同学们的水平。但若是如此一成不变, 很容易让同学们产生厌倦心理, 从内心里抵制它, 从而效率降低, 做题质量也下滑。所以, 老师不能偷懒, 不能急功近利, 要努力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取得预期的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更为便捷。只要我们有一颗乐于创新、勇于思变的心, 我们就肯定能通过借鉴、摸索、实践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同学们学出轻松, 教师教出乐趣, 成绩取得突出。

3.课堂创新教学 篇三

关键词:自主;导学;分组;习惯;激励

进行“学案式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剖析教学现状,创新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诸多问题:问题一:刚上课,教师便直奔主题,学生感知不充分,不符合认知规律;问题二:课堂一般都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为主的方式呈现,导致学生课堂上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问题三:课堂缺乏学生的探究学习,导致课后作业量大,学生负担重;问题四: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自主学习的行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问题五:课堂上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没有激活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不符合教学相长的规律;问题六: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归纳、概括、总结、拓展、书写能力被弱化,教师缺乏对规律、方法的教学指导,造成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下。

针对以上问题,围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这一主题,确立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双自主五环节”课堂导学模式:“双自主”即教师自主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六环节”即“以趣激情——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自主检测,展示交流——点评引导,合作探究——深练拓展,作业点评——回顾小结”。

二、关注学生体验,实践课堂模式

1.合理优化学习小组

每个教学班都分有学习小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小组座位的摆放上,我们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改成茶馆式,各班根据本班学生数,按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把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小组内分工明确,有小组长,有管学习的,有管纪律的,有记录分数的等,每组中的人员都有“两人结对子”做到的一帮一、一带一,能把“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落到实处。组与组之间也有合作、有竞争、有评比,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教师在整个教室中自由移动,可走到每个学生面前,师生演示可放在讲台前,便于学生观看,当不需演示时,学生又能自如地面对面交流或与教师亲切交流,消除了距离感。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周围都有了活动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表演对话、自由展示,这简直就是一个天然舞台,当学生渐渐习惯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后,他们将不会惧怕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在课堂上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面广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感受到参与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开展了“激活学生思维、注重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实验。如,在布置作业方面嘗试由学生留作业的做法,收效非常明显。(1)学生自己留作业。课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确定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题内容及数量,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独立完成。(2)学生间互相留作业。课后,互助组根据复习过程的实际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或小组间共同批阅、探讨。(3)学生给教师“留作业”。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意识。每周,教师都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空白卡片,让学生根据学习、掌握的情况,就自己感到困惑或有新观点、新看法的问题写入卡片,课代表集中后,交给科任教师,教师抽时间就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级中集中“释疑”,同时,将那些有创新的问题提出,供全体学生共享。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产生了一些学生传输过来的“危机”感。

3.注重学习激励评价

采取平时等级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经常性地为困难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念,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课外,对困难学生教师还经常采用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起点,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发展空间,对学习上的困难合理归因,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在作业中采用关心鼓励性评语,既肯定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又指出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乐于接受,又感觉到教师的特别关爱,从而激励学生进步。

4.创新课堂教学反思 篇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4

学习内容:

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

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6.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篇六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之初,在社会上,甚至在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曾经出现过淡化和轻视,甚至是否定的倾向。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在过去的升学教育模式中,已不知不觉地充当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得力帮凶;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由于班级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具有统一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其组织方式和方法违背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完善和发展。但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加上对中西教育经验的深入比较,加上置身在世纪的大门清醒地反思过去,认真地设计未来,才进入了全面、正确、合理地认识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全新天地。

1、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

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纵向上看,有赖于胎儿教育、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的共同作用;从横向上看,有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从学校教育的微观上看,有赖于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内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学校环境感染等的共同作用;另外,还有广播教育、电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自学教育等众多教育渠道的共同作用。但在这些教育渠道中,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由于具有时间保证、组织保证、精力保证;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具有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多样性、交互性和导向性;具有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发展的综合性等特点和优势,这一切决定了课堂教学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渠道。

2、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重要途径

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作为人的高级能力并非是生来就具备的,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知识积累、情感培养、方法掌握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基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以最小的教育耗费(时间、空间、资金、人力、资源等消耗),求得最大效率(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收获。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正是高度集中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正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丰富情感的充分交流、感染和共鸣;正是教法向学法的逐步转换,学法的尝试、运用、熟练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能力的早期实践和成功体验。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最重要的途径。

3、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人类的学习活动无外乎直接认识活动和间接认识活动两种。在中小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外乎这两种活动,并且由于时间、空间和条件的限制,只能以间接认识活动为主,以直接认识活动为辅。但间接认识所得到的东西,远远没有直接认识所得到的生动、形象、深刻而持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创造尽可能多的直接认识活动的机会,变间接认识活动为直接认识活动或半直接认识活动;其次要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尝试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已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课堂教学担当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双重重任,必然成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

4、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形成和综合的重要熔炉

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人为本”,人的最大特点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就是要广泛进行思想、情感和个性的交流,就是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人要得到较好的充分的发展,必须使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较好地形成和综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信息交流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情感交流,还有大量的能力交流;在显性教育的背后,还有大量的暗示教育、隐性教育和潜性教育等。这一切相互促进,交替发展,最后得到整合而融为一体,人格就得以健全和完善。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形成和综合的重要熔炉。

5、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梯和环节

无数实践证明:人的发展与遗传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和早期实践因素的关系最为紧密。然而,遗传优势的发挥,早期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由于是以集体教育为主要方式,在集体比、学、赶、帮的环境中利于学生智商和情商的早期开发,利于学生潜意识、无意识的早期诱发,利于学生潜能的早期萌发。另外,中小学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课内外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劳动实践等;课内外各种教育活动、学习活动等为学生未来发展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体现基础教育,体现基础学科,体现学科的基础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梯和环节。

7.课堂创新教学 篇七

“语文是有生命力的学科。”笔者一直这么认为。但是, 应试的压力又无形地逼着每位教师有如强摁牛头饮水般地灌输学生各种知识, 教学上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任务化。为了完成高考任务, 我们要求学生去背诵他们最不爱背的句子;为了求得更高的平均分, 我们绞尽脑汁强迫学生写他们不爱写的文章。这样的教学, 和笔者学生时代的梦想相差甚远。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并不成熟的尝试, 且不论效果如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笔者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的做法是:给课堂洒点阳光, 给课文加点作料, 给课余增点味道。

一、走近真实语文, 给课堂洒点阳光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三尺讲台在上, 一方书桌在下;滔滔不绝之师在讲, 昏昏欲睡之生在听。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这门学科给学生的感觉便是哪怕几堂课不听, 几篇课文不看, 照样能够应付考试。语文的知识体系是树形结构, 拓展面非常广, 由语言和文学两个大枝丫分解出了不同的小枝丫, 相互辅承, 彼此依托。失去了任一枝丫, 语文的轴心还是存在。因此,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经常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听还是不听。实在困了, 就选择在语文课眯一会儿, 不太影响成绩。长此以往, 学生都会产生这种心态, 对语文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

究此现象本因, 笔者觉得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学生们感觉不到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和趣味性。所以, 笔者在执教几年后, 尝试将课堂搬到了阳光下、山水间, 用“阳光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中可以利用的阳光语文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阳光下的操场、绿树成荫的山腰、碧波闪闪的溪边, 这些都成了笔者的课堂。

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 笔者便带着学生跑到了校外的樟溪河边, 9月的阳光洒在小溪上, 波光粼粼。高一新生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做梦也没想到, 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 便是来到如此爽朗的景致之中。秋天还没完全来临, 夏日亦未尽数褪去, 在这样一个季节里, 我们翻开了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页:“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学生围坐在溪边的小石之上, 笔者独立于中心, 师生齐声朗读着毛泽东那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诗篇, 伴着点点波光, 学生们很陶醉这样的感觉。当学生们大声念起“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时, 笔者也被这种课堂氛围震撼了。以前上《沁园春·长沙》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阅读氛围。当时, 笔者抛开了传统的教案设计, 在学生们朗读完这首词后, 直接让学生们谈此时的感受。很多学生觉得, 毛泽东当年写此词时应该也是在这样的景致中, 才有感而发, 才会如此激昂澎湃。笔者在想, 没有阳光, 学生们能在课堂之中深深体会到即景抒情的魅力吗?笔者干脆直接和学生谈起了古代诗词的创作, 谈起了古人“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学生们也纷纷回忆起了以往所学诗歌。有一个学生, 若有所悟地发表言论说:“我现在终于明白刘禹锡当年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了, 他一定也是在秋天的田野里走着走着, ‘便引诗情到碧霄’了。很多东西都是有感而发啊!我们现在在这样的小溪边, 或许也能作上几首诗哦!”这个学生从此在笔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证明, 他的语文成绩也是在班里数一数二的。那堂课也给高一新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阳光下上语文课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呢。

课后, 笔者把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全部改掉了。这堂课除了来回10分钟路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小时, 但笔者的语文总体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学生们走出了初中学习语文的传统氛围, 明白了要看到真实的语文, 就要让自己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

高中后来的几篇课文, 笔者也尝试把学生带到课堂之外去感受。上《祖国山川颂》《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时, 笔者会抛开课文, 直接带学生到自然中去感受足下的土地。上《报任安书》《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物种起源绪论》等相对较为枯燥和难度较高的文章时, 笔者会带学生去操场, 一边晒着太阳, 一边讲着文章。他们席地而坐, 沐浴阳光, 总能够驱走课文本身带来的无趣。上《兰亭集序》《长亭送别》等古文, 则视天气情况带他们去小溪边上课, 这是让他们爱上古文的最佳手段。

总之, 阳光语文教学, 只能针对个别文章, 进行点滴创新, 其理念在于用语文的真谛和文学的美妙来感染我们的学生,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在自然中找寻文学的灵感, 找到学习语文的些许门路。当然, 教师在备课时, 也要懂得看天气, 抓时机。阳光不是随时随地伴着你, 但你却可以适时适地寻找阳光。

二、感悟魅力语文, 给课文加点作料

教材中课文的选择毕竟是有限的, 而语文的内涵却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文中感悟无限的魅力语文, 就需要给我们的语文课文加点作料了。

(一) 利用影视资源来给课文增色

在上苏轼的诗词时, 教师反复强调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可是学生无法体会豪放在诗歌中的体现:“为什么唱苏学士词必须用铜琵琶、铁绰板伴奏?为什么吟柳三变词却要用红牙小板相配?”于是, 笔者在学生面前播放用琵琶弹奏的《大浪淘沙》, 展现出惊涛拍岸的场面;又播放用二胡奏鸣的《翠湖春晓》以及展现杨柳微风的场景。一番强烈的对比, 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豪放的境界和婉约的境界。简单的影像、音乐风格的对比, 胜过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笔者在上《祝福》时, 刻意剪切了《祝福》电影中的祥林嫂改嫁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边是祥林嫂不愿改嫁, 奋力反抗, 怒撞香案;另一边是迎新的唢呐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颇为震撼, 也从此深深感受到了祥林嫂的“闹”, 到底是为了什么, 同样也可以很轻松地把握住“封建社会人吃人”这一主题思想。小小一段影视片段带来的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大段自我独白。在上《边城》时, 沈从文先生极尽描写之能事, 将湘西写得如此优美。但是美归美, 毕竟是文字, 学生们也很难感知一二。那么电影《边城》便是激活课堂的重要砝码。当影片中的青山绿水、人情风物完整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时, 不少学生真的产生了心向往之的冲动。笔者想, 沈从文先生也将感到欣慰。不少学生看完影片后, 也创作出了很不错的《边城后续》, 是电影的结尾——翠翠坐在船边, 那静静的场面震撼了笔者的学生, 他们纷纷为翠翠设计今后的人生。不仅达到了学生写作的训练目的,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影片中寻找自己心中那遗失的美好。

(二) 利用相关材料来给课文添彩

欧·亨利的艺术手法是跨时代的, 但光靠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似乎还不能很全面地展示出这位小说巨匠的艺术风格。将《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作为课文的补充, 再次深刻诠释了“出乎意料, 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小说结尾。还可以引入其他运用了该种艺术手法的文体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展示这些小诗:“我知道你走得很远, 远得与我不共一块蓝天。而我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马瑞麟《怀念》) 末句的“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既是前两句的自然深化, 又别有洞天, 并呼应诗题《怀念》, 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情感。若不是尾句的奇巧, 诗就平庸, 索然无味了。“你, 站在浪尖上。看日出。海瘦了。” (病天《渔翁》) 反差越是强烈, 趣味就越是隽永。“你”站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 看红日喷薄而出。如同宋朝诗人潘阆写下的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一幅惊涛骇浪中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形象跃然纸上, 以致海“瘦”了。小小的“你”被无限放大、华光四射;而气势磅礴、浩瀚无边的大海却“瘦”了。一个“瘦”字, 突如其来但却呼之即出, 可谓一字传神。诗歌当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和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相互比较, 互为补充, 能更好地把学生的知识点形象起来, 永记心间。

上《林黛玉进贾府》怎能不补充《红楼梦》相关知识?上《拿来主义》, 若不把针砭时弊的其他杂文罗列出来, 怎么能让学生明白杂文的力量?上“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 难道不应补充那些把乡思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散文、诗歌吗?利用各种补充材料来给课文添彩, 是很重要的, 但也必须要做到精挑细选, 宁缺毋滥。

三、体味生活语文, 给课余增点味道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 并不能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很多时候, 巧妙利用课余时间, 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 一直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常客, 很多教师把朱先生的外出散步的心情分析完之后, 也许就意味着这堂课的完结。“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 仅仅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的词汇, 学生并没有真正能够体会。加之千古不变地背诵课文4、5、6三段, 学生只道是朱先生妙笔生花之处, 却不知道背这三段的意义何在。笔者便在白天把课文讲析完后, 利用晚自修, 悄悄带着全班学生去了校外的小溪边, 月华如纱, 星斗满天, 溪水潺潺, 凉风习习。笔者要求每个学生不要说话, 就是静静地站在月光下回味上午课文的内容。然后, 笔者轻轻地念着课文里面的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半小时以后, 我们回到教室, 笔者让学生们模仿朱先生的笔调, 写一段“樟溪月色”, 很多学生照着课本的句子, 回想着自己的感受, 灵感纷纷, 下笔如神。当他们写完之后, 笔者笑了。背朱先生的名篇, 不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感觉吗?学生感受完后所写的文字, 虽然是仿写, 但毕竟是自己的感觉, 或许能够让他们铭记很久了。同时, 背诵这些句子, 也就水到渠成了。

必修课本中有不少的人物散文, 如《老王》《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品质》等, 这些课文写得再出色, 学生唯一感觉也就是:那都是别人的, 与我何干?如果不在课余进行一番体会, 这些课文等于白上了。要在课余增点味道, 便是要学生知道, 身边的轶事不少, 关键在于自身的观察和挖掘。笔者在课堂结束时大喊了一声:“体味生活去!”只要是想请假外出的学生, 笔者都会额外给他布置一份作业:到镇上去观察一个你觉得值得观察的人, 把他突出的地方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请假外出, 无非是在学校里憋得慌或者玩心四起, 但是笔者这个作业的布置, 就告诉这些整天埋头学习的学生, 抬起头来, 看看这个社会!对于完成出色的学生, 将额外增加一次请假机会, 继续观察;对于没有完成本作业的学生便失去下次请假的机会了。于是, 不少学生开始去城市、乡镇观察以往都会忽视的那些人。有些学生的观察文字, 其实还蛮有价值的。比如有学生关注到了镇上的一位外地人, 自己做蛋糕, 每回都是精益求精地做蛋糕。学生生日也多, 这位年轻人在蛋糕生意很好的时候, 还是认真地做着每一个蛋糕, 不少任何工序。这让笔者的学生想起了《品质》中的格斯拉先生, 而且他比格斯拉先生更可贵的是他还在不断创新, 将蛋糕做成各种样子。经过观察, 这位学生写出了很不错的一篇散文。还有学生观察了学校的一位花木工师傅, 也有学生观察了学校的清卫工阿婆……他们的取材开始广泛起来, 跳出了只会写同桌、教师、父母的范畴, 开始着眼于社会百态, 笔者想这才是这些课文要我们中学生掌握的。

不要忽略课余对学生语文思路的培养, 这是语文生活化的最好体现。让学生爱上语文, 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生活中的语文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笔者从教语文这几年, 谈不上经验丰富, 但至少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教无定法, 因人而异。只要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潜心教育, 以生为本, 笔者想, 语文教育一定能给学生整个人生带来莫大的帮助。同时, 也能提升自我修养, 重新拾起梦想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卢思.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浅析[J].中国科技教育, 2008 (6) .

8.课堂创新教学 篇八

一、营造一个创新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积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质疑。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鼓励学生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同时,要学会倾听不同的论点,善与学生切磋,共同探讨。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时间,独立阅读,思考,质疑,操作,做练习等。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创新。

二、变革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学中,尽管人们大多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但往往只重视提问的数量,而不重视提问的质量。学生探究的兴趣、动力、思维受到了抑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设置悬念和疑问,还是诱导和点拔,既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又要留有一段距离,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他们努力思考,促其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励他们以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主动探求,培养能力。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把“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换做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夏天同学在大树底下感觉凉爽,为什么呢?”让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探究,教师有针对性的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既知道了问题的结论,学到了知识,又洞悉结论的产生过程,学到了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重要意义。

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边倒,一言堂的现象始终难以消除。现代教育要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应运产生。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资源、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又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既是预设计划的执行,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围绕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形成和创新培养诸方面展开。课堂上,一切问题的结论尽可能的通过引导,让学生探讨争论找到。生物教材中既有大量的生物事实材料又有相当多的说理性内容,如:初二生物八年下册“生物的多样性”一节,其中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本节难点,师生可以编排课本剧,搜集资料,表演,展示,分组讨论,使学生获得对此有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去思考,区别其内涵和意义。这很好的凸显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教师的组织者特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变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改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方式,要以学定教,视教材实际,灵活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施行了“四段探论学习”,即“导——探——论——练”。生物教材在论述全球变暖将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时,列举了不少不利影响,并认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课堂分组探讨,写出结果;组织学生组内与组间交流讨论,教师参与;结合教材训练达标。针对学生疑问:气候变暖是一件坏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鼓励合理想象。如南极大陆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等。在这一资料的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比较、对照等逻辑方式,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高三国家助学金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比尾巴》优秀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