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奥数教学计划

2024-11-10

初中奥数教学计划(共12篇)

1.初中奥数教学计划 篇一

有理数奥数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②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③一个整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④一个分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 A.1

B.2

C.3

D.4

2.a,b是有理数,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a

0

b 把a,-a,b,-b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A.-b<-a<a<b

B.-a<-b<a<b

C.-b<a<-a<b

D.-b<b<-a<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0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②相反数大于本身的数是负数;③数轴上原点两侧的数互为相反数;④两个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若a+b<0,ab<0,则

()A.a>0,b>0;

B.a<0,b<0;C.a,b两数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D.a,b两数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大于正数的绝对值

5.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6.若ab≠0,则 的取值不可能是

()A.0

B.1

C.2

D.-2

二、填空题: 1.已知 ︱a︱=3,︱b ︱=2,且ab<0,则a-b=

。2.已知a=25,b=-3,则a99+b100的末位数字是。

答案:

一、选择题:1-6:BCADBB

二、填空题:1.5或-5;2.6

2.初中奥数教学计划 篇二

奥数的学习要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上进行, 换言之就是奥数是要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学习的知识。但是现实中,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 在没有分析自己家孩子学习的具体情况下就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去学习奥数知识, 这样不但不会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而且会物极必反。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学习会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兴趣, 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还会使学生厌恶数学, 讨厌学习数学, 对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地影响。

奥数学习是一把双刃剑, 选择对了就会使学生拥有灵活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超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错了, 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我们想要让奥数知识更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服务, 就需要我们家长和教师正确地看待奥数。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不要把是否学习奥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

当很多家长和教师听到某家的孩子在学习奥数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 并且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就夸奖这个孩子学习好。久而久之, 就会使得家长、教师以及孩子在脑海里形成错误的观点——只要是学习奥数的学生都是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在这样错误的观点下, 学生及家长就很容易盲目地选择学习奥数。而很多孩子也就因此扭曲了学习奥数的实际目的, 用奥数学习这件事来显示自己的优异。

在我的学生中就有诸多这样的孩子, 当我课下和他们交谈时, 不难发现他们会用自己的奥数学习达到了哪个级别来显示自己学习的优异程度, 而不去用平时考试成绩和表现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分不清楚学习的主次程度。在颠倒了主次之后, 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例如:在很多试题中, 很多学习奥数的孩子确实能列出解答的式子, 但是却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 缺乏计算能力而计算不出结果。

鉴于如此的情况,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要把奥数学习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 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情况下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奥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使非奥数学习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奥数学习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 我们教师在课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学到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学完大数的除法和简便运算律之后, 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 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能够简算, 但是又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运算律就能达到简算目的的习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习题的规律或是教师给出解题实例, 经过思考和对比得出习题的答案。例如, 在学完“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不变”这条性质之后, 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600÷25= (600×4) ÷ (25×4) =2400÷100=24, 并找出相应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阐述自己得到的规律, 最后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其规律: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 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4, 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00, 这样再除就很简单了。然后教师给出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这种方法。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奥数中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三、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度, 摆正对奥数的态度

近几年, 很多考试都是100+10分制, 在100分的基础知识测试后会有10分的奥数培优题。它的出现也使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奥数学习更加重视。当然, 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相当好的同学来说, 学习奥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让学生因在乎那附加的10分去盲目地学习奥数。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叮嘱和教导学生, 100+10分重头在前边基础知识的100分上, 而奥数部分只是附加的10分, 两者比起来还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基础知识和奥数培优好比一棵大树, 基础知识是树根, 奥数培优题好比是繁枝茂叶, 如果大树的根须不旺盛牢固, 枝叶再怎么旺盛微风轻轻一吹也会被吹掉。只有我们有了坚固牢靠的根须, 才能经历暴风雨的洗礼, 才能长出更加茂密的枝叶。

例如, 四年级学生用尝试法解决奥数培优题:三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120, 求出这三个数?解答过程:第一步:假设这三个数是2、3、4, 则2×3×4=24, 24<120, 所以这三个数不是2、3、4;第二步:假设这三个数是3、4、5, 则3×4×5=60, 60<120, 所以这三个数不是3、4、5;第三步:假设这三个数是4、5、6, 则4×5×6=120, 120=120, 所以这三个数是4、5、6。在解决这道题目时我们必须会熟练准确地运用乘法运算, 才能在尝试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不会乘法运算, 即便知道这道题的解题方法也只能是干着急。

四、巧用数学广角, 渗透奥数思想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中新增了“数学广角”版块。本人认为这个板块的设计,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广角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奥数培优思想的传授, 使学生在普通课堂教学中就能感受到奥数的解题思维。

例如,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问题”,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 对于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成握手的游戏,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2+1=3次;4个人握手的次数3+2+1=6次;5个人握手的次数4+3+2+1=10次, 6个人握手的次数……以此类推, 得出多个人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通过这个握手游戏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奥数培优中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感受到奥数培优与课本内容的紧密联系。

3.奥数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奥数 数学教学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引言:提起奥数,相信无论是学生、老师或是家长,都不会陌生。在当今的小学或中学学校中,以及一些校外的辅导学校都设有相应的辅导课程,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希望在竞赛中获得名次从而对升学比较有利,也有一些学生非常喜欢探索奥数这种应用性和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奥数的现状如何,如何在奥数与日常的数学学习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正是笔者所关心、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奥数的过去与现状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Olympiads)简称IMO,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由中国数学理事会发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

尽管奥数题目都比较难,数学奥林匹克活动在全国各地仍是蓬勃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引导少年积极向上,主动探索,健康成长的一项有益活动,这其中不仅涉及到获奖所带来的有益影响,更多的是奥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奥数的题目中有许多涉及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如计数、图论、逻辑、抽屉原理等。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都需要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然后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在这一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揭示实际问题中隐含的数学概念及其关系的能力等等。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奥林匹克数学的这一教育功能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奥数对日常数学学习的作用

奥数题目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实用性强、问题涉猎范围广泛、抽象又具体,决定了它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分析与归纳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应用方法的理解与印象,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感觉与实际应用能力,而这些正是普通的日常数学教学过程所无法涉及到、或者说收效甚微的领域。

另一方面,思考比较困难的问题的同时,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回顾所学日常知识、将各类所学灵活运用与发散思维协同作用的过程。这对于对平时的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大有益处,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开阔思路,对于现行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的教学制度现状也能够较好的适应,简单来说,就是能在提高学生本身学习素质的同时提高考试成绩。

第三,顺利的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本身即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收货一种对自己十分满意于赞赏的满足感。即使是因为受到旁人的启发或是教师的点拨才将问题解决,仍然具有一种自我激励的作用存在,学生将会对奥数或者具有相似特点的问题增加钻研的兴趣,而这种对于学习的兴趣正式现在许多学生所缺乏的,对于学好知识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反的,如果学生本身力所不及或者对这类题目没有兴趣,也不能勉强学生学习,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收到促进日常学习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

三 奥属与日常数学教学配合促进的可行性

从现在的奥数教学状况来看,大多数奥数正规教学或者训练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承担的公制学校本校的数学教师进行培训教学。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承担奥数教育的教师们十分了解普通数学教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该如何根据该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进度。通过奥数教师与数学教研组的相互反馈,奥数与日常教学配合的教学计划方面是可行的。

担任日常授课的教师很容易找到一些适合多数学生理解思考的奥数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一道题目留为思考题,让学生尽量试着解决问题,再在下次授课时解答,逐渐由浅入深,可以使多数同学在思考与回顾中受益。

在家庭方面,现在学校特别是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联系沟通,这也就将过去学校与家庭沟通不利的不足补充了。家庭的支持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包括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奥数作为孩子学习的一部分,家庭若不支持,应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金钱,但现在学校内进行的奥数培训,多是义务性质,如果收费也是购买学生的培训资料与教师的加班费用,价钱并不昂贵,如果家庭比较困难,学校可以视情形给予考虑,如果学生希望学习奥数,可以进行适当帮助。另一点,即是时间方面的考量。学生日常学习已经排满了整个时间表,许多家长都担心孩子每天学习时间过长不利于健康成长,这点需要学校协调培训时间与时常,最好是能够进行每期短,总期长的培训方式,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时间,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四 总结综述

4.奥数训练题初中一年级数学 篇四

【初中奥数试题】

1.方程|1990x-1990|=1990的根是______.

2.对于任意有理数x,y,定义一种运算*,规定x*y=ax+by-cxy,其中的.a,b,c表示已知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减、乘运算.又知道1*2=3,2*3=4,x*m=x(m≠0),则m的数值是______.

3.新上任的宿舍管理员拿到20把钥匙去开20个房间的门,他知道每把钥匙只能开其中的一个门,但不知道每把钥匙是开哪一个门的钥匙,现在要打开所有关闭着的20个房间,他最多要试开______次.

4.当m=______时,二元二次六项式6x2+mxy-4y2-x+17y-15可以分解为两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三项式的乘积.

★ 竞赛活动方案

★ 奥数教学计划

★ 理科组教研活动计划表

★ 综合理科组教研计划

★ 奥数小家电应用题

5.初中七年级奥数经典练习题 篇五

2、甲乙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甲下午6时出发每小时行40000米,乙第二天上午4时出发,经过10小时后两车相距1080千米。乙车的时速是多少千米?

3、客车由甲城开往乙城要10小时,货车由乙城开往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96千米,甲乙两城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4、甲乙两地相距1800千米,一架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每小时飞行360千米,返回时顺风,比去时少用1小时.往返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6.初中奥数教学计划 篇六

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如三角形ABC,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时,总有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

定义域和值域

sin(x),cos(x)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1,1]。

tan(x)的定义域为x不等于π/2+kπ(k∈Z),值域为R。

cot(x)的定义域为x不等于kπ(k∈Z),值域为R。

7.四年级奥数教学计划 篇七

暑假班共20天

合计40课时

周一到周五

下午10:40——12:10 总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暑假班的学习,学生不仅巩固三年级奥数基础,而且还会掌握各种解题技巧,衔接四年级部分知识(重点难点),从查漏补缺——错题解析——举一反三——旧题新解来发散思维,提高解题技巧。让学生在今后的数数问题,速算与巧算问题、图形问题(几何)以及行程(应用题)问题上面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

一、总安排如下:

四年级奥数常考常错题

18课时 五年级奥数常考常错题

16课时 总复习

2课时 总测试

2课时 试卷评讲

2课时 合计

40课时

二、具体计划如下:

(一)四年级数学部分

1、摸底考试及就学生的基础来制定教学计划及分班

2课时

2、数简单图形的个数

8课时(1)教学目的:学会数各类图形胡个数,掌握数数图形胡规律肯技巧

(2)教学效果: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会数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总个数,学会举一反三,解类型题。

(3)教学知识点:

数线段总数的规律:总的线段数=(总的端点数-1)+„„+2+1 数角的总数的规律:总的角数=(总的射线数-1)+„„+2+1 数三角形总数的规律:总的三角形个数按照数总的线段数的方法来数数 数长方形的规律:长方形的总个数=长边上的线段数×宽边上的线段数 数正方形的规律:如果,方形的边长被分为n等分

那么,正方形的总个数=n×n+(n-1)×(n-1)+„„+2×2+1×1(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3、速算与巧算 8课时

(1)教学目的: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能够灵活、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2)教学效果:学会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除法的技巧方法解题

等差数列求和的技巧

学会舔去括号的解题技巧

熟练掌握各类运算的方法(3)教学知识点: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a+b)+c 减法的性质:a-b-c=a-(b+c)a-(b+c)=a-b-c a-b-c=a-c-b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a+b+c)×d=a×d+b×d+c×d 商不变的性质:如果a÷b=c,那么(a×m)÷(b×m)=c

(a÷m)÷(b÷m)=c(m≠0)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a+b)÷c=a÷c+b÷c(a-b)÷c=a÷c-b÷c 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如果括号前面是“+”,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要变为相反的符号。

如果括号前面是“×”,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要

变为相反的符号。

等差数列: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等差数列求和法=(首项+末项)×项数÷2 带符号“搬家”法 凑整法(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二)五年级数学 8课时

1、巧求周长和面积

(1)教学目的:学会计算不规则的、复杂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教学效果:学会使用“平移”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换成已学过的图形,再用长方形

和正方形求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来解题。

(3)教学知识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重点学会平移的方法转移图形,再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2、行程问题

8课时(1)教学目的:学会解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2)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要会解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相遇,追及问题等类型的行程问题。(3)教学知识点:火车过桥(或隧道)问题:桥长(隧道)+车厂=路程

流水行船问题:顺水的船速=船速+水速

逆水的船速=船速-水速

顺水船速-逆水船速=水速×2 相遇(相离)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差×追及时间=相差路程(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三)期末总复习2课时

(四)期末考试 2课时

8.奥数辅导计划 篇八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奥数的情感动机和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主动克服困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毅力;

5、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

课程目标:

1、侧重于训练和巩固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分割与组合几何图形的能力;

2、突出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对四则运算中具有明显特征的数,能运用四则运算的基本性质进行熟练、准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准确计算、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举一反三的能力;

4、以习题操练为载体,以师生合作为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充分表达交流思维过程和解答思路,并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5、在习题训练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数学就是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运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数学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数学问题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就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步接触,感觉卢艺文同学性格活泼开朗,思维敏捷;上课认真,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意志力较强,能积极自我引导,变压力为动力;卢艺文没有接触过奥数,但平时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该同学现已上六年级,奥数知识面对小升初需更加一步完善思维,对后期学习给予最大帮助。三、辅导计划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学的起源,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数学在众多自然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对人的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动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意志力。

2、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针对学生的现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理解做任何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从而促进学生查漏补缺,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逾越心理障碍,超越自我束缚,促进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自信自强的好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发展。

3、着力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既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又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综合能力。

三、教学安排

1、奥数认识及基础性知识综合学习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2、运算问题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3、年龄问题差倍问题、变与不变量

4、组合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学习巧算面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5、定义新运算理解不同的运算模式

6、找规律侧重于数列、图形、速算巧算,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计算、举一反三等基础能力

7、算式迷侧重于运用倒推法、凑整法、估值法进行乘除法运算,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8、简单推理侧重于运用等量代换、相互抵消等方法进行简单推理,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9、逻辑推理趣味课堂,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0、周期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期问题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周期问题;

11、平均数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由易到难,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12、牛吃草问题原有量及每天的增长量

13、综合讲解多知识点结合,综合运用

14、还原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15、容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容斥问题的含义,初步了解包含与排除原理;

16、盈亏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找准问题的关键,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7、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与容积。

18、行程问题培养全面细致思考问题习惯

19、综合训练

20、数学开放题多维度多方法的解决问题21、各重点学校小升初试卷练习

9.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展示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进深奥的数学世界之中。

二、内容及活动安排:

第一次

活动内容: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通过规律填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找到一个数列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二次

活动内容: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进一步进行规律填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找到一个数列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三次

活动内容:简单推理

活动目的: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逻辑推理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在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四次

活动内容:简单推理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逻辑推理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在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五次

活动内容:应用题

(一)活动目的:通过应用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解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会解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六次 活动内容:应用题

(一)活动目的:通过应用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解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会解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七次

活动内容:算式谜题

活动目的:通过对算术运算式子的研究,依据运算法则,进行适当的判断推理,从而把算式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八次

活动内容:变与不变

活动目的: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研究,了解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九次

活动内容:变与不变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加、减、乘、除法的研究,了解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次

活动内容:错中求解

活动目的:通过对“错中求解”的研究,使学生在熟悉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一次

活动内容:错中求解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错中求解”的研究,使学生在熟悉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二次

活动内容:和倍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和倍问题的研究,使生了解什么是和倍问题及如何解和倍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数学学习兴趣常表现为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高年级下期是兴趣分化的明显时期。但总的来说,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还是最喜欢数学。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引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保证

调查表明,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的方向包括:

(1)练好教学基本功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人们对教学基本功含义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画图等传统内容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尤其中新课程理念下,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教师通过网络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教师的分析能力也是完成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心理学家认为,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即过程分析、能力(或技能)构成成分分析、专家-新手差异分析和综合分析。

(2)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这里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这“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作些讨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累积是形成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前提,能力和态度又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数学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同步性,从根本上说必须协调发展。“四个基础”是数学学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借用 “冰山模型”来对“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冰山有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基座”,浮在水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隐藏于水面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它是支撑着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正如冰山由显出水面和隐于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数学学力也可以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两部分。显然,显性学力是由隐性学力支撑的,隐性学力是显性学力发展的动力;而显性学力的获得和不断加强,又使得隐性学力更加巩固,并得到不断升华。数学学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形成显性部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领悟,获得数学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观念态度等作为数学学习潜力的隐性学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隐性学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模仿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隐性学力的获得,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是关键。过去的数学教学比较多地关注了学力的显性部分,而对隐性部分有些忽视。“四个基础”协调发展的数学学力规则追求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发展性学力观。

(3)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问题情境的形成表明了学习任务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既适应又不适应。完全适应或完全不适应的状态都不构成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

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又可以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中引进。例如,开始学习“有理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准确率不好的特点,结合数学故事《一个小数点和一场大悲剧》来教育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仔细完成好运算。.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张明月

10.三四年级基础、奥数教学目标 篇十

三年级突击班:通过“数一数”、“栽树的问题”、“倒着想”等内容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从学习方法、分析思路和解题技巧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年级基础班: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记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掌握三位数乘、除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暑期三升四奥数教学安排 篇十一

第1讲 找 规 律

(一)(1课时)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第2讲 找 规 律

(二)(1课时)

对于较复杂的按规律填数的问题,需要我们灵活地思考,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要及时调整思路,换一种方法再分析。第3讲 简 单 推 理

(1课时)

解答推理问题,要从许多条件中找出关键条件作为推理的突破口。推理要有条理地进行,要充分利用已经得出的结论,作为进一步推理的依据。第4讲 应用题

(一)(2课时)

解答应用题时,必须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深入细致地分析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条件进行比较、转化、重新组合等多种手段,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第5讲 算式谜

(一)(2课时)

“算式谜”一般是指那些含有未知数字或缺少运算符号的算式。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运用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确定算式中的未知数字和运用符号。由于这类题目的解答过程类似全平时进行的猜谜语游戏,所以,我们把这类题目称为“算式谜题”。解答算式谜问题时,要先仔细审题,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到突破口,逐步试验,分析求解,通常要运用倒推法、凑整法、估值法等。第6讲 算式谜

(二)(2课时)

解决算式谜题,关键是找准突破口,认真分析算式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找出隐蔽条件,选择有特征的部分作出局部判断; 利用列举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排除不合理的数字。第7讲

最优化问题

(2课时)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做到用的时间最少,效果最佳。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统筹问题。我们还会遇到“费用最省”、“面积最大”、“损耗最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极端情况去探讨它的最大(小)值,这类问题在数学中称为极值问题。以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最优化问题”。第8讲 巧妙求和

(一)(3课时)

在这一章要用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式:“通项公式”和“项数公式”。通项公式:第n项=首项+(项数-1)〓公差 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第9讲 错中求解

(2课时)

在加、减、乘、除式的计算中,如果粗心大意将算式中的一些运算数或符号抄错,就会导致计算结果发生错误。这一周,我们就来讨论怎样利用错误的答案求出正确的结论。第10讲 和倍问题

(2课时)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解答和倍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第11讲 植树问题

(2课时)

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 棵数=段数+1;(2)如果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3)如果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棵数应比段数少1.即: 棵数=段数-1。2.在封闭的路线上植数,棵数与段数相等,即: 棵数=段数。第12讲 图形问题

(2课时)

解答有关“图形面积”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细心观察,把握图形特点,合理地进行切拼,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 2.从整体上观察图形特征,掌握图形本质,结合必要的分析推理和计算,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第13讲 巧妙求和

(3课时)

某些问题,可以转化为求若干个数的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同样要先判断是否求某个等差数列的和。如果是等差数列求和,才可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在解决自然数的数字问题时,应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有时可考虑将题中的数适当分组,并将每组中的数合理配对,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第14讲 数数图形

(一)(1课时)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当这些图形重重叠叠地交错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复杂的几何图形。要想准确地计数这类图形中所包含的某一种基本图形的个数,就需要仔细地观察,灵活地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思考方法,掌握数图形的规律,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第15讲 数数图形

(二)(1课时)

在解决数图形问题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图形的组成规律,根据图形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既可以逐个计数,也可以把图形分成若干个部分,先对每部分按照各自构成的规律数出图形的个数,再把他们的个数合起来。第16讲 应用题

(二)(2课时)

解答复合应用题时一般有如下四个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 3.拟定解答计划,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解答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最后写出答案。第17讲 速算与巧算

(一)(3课时)

速算与巧算是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周我们学习加、减法的巧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根据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从而使计算简便。第18讲

速算与巧算

(二)(3课时)

乘、除法的巧算方法主要是利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积、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算式适当变形,将其中的数转化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或者使这道题计算中的一些数变得易于口算,从而使计算简便。第19讲

综合测试

12.六年级奥数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 指导思想

以基础知识为主线,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拓宽延伸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会学生用不同的 灵活的解题方法去解决一些典型的题目,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做题时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使用一些运算定律 运算性质 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仔细观察 推敲能力,让学生在题目中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2. 教会学生解决一些典型应用题,例如和倍 差倍 倍比

归一 归总 重叠 盈亏问题等等。使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3. 在几何的初步认识中,挖掘 延伸周长 面积 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对圆柱 圆锥的认识 以及体积计算进一步拓宽探索,为初中学习几何打下坚实基础。三

方法措施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课,理清每一课时的知识体系,找准知识的重 难点 易混点,教师做到心中有每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2.精讲精练,针对每一题型,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规律,找出解题方法,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3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关注自己,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应做到了如指掌,并做好成长记录。

4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老师要及时反馈,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不遗漏任何小差错。

5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尝试同学之间互相出题,第一锻炼了所学知识,对知识有更深一步了解,第二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6对于当天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两道练习题回家做,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四

课时安排(每讲2课时)第一讲-------第八讲

简便计算 第九讲

和倍应用题

第十讲

差倍应用题 第十一讲

倍比应用题 第十二讲

归一应用题 第十三讲

归总应用题 第十四讲

重叠应用题 第十五讲

盈亏应用题 第十六讲

行程应用题 第十七讲

鸡兔同笼应用题

第十八讲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十九讲

第二十讲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六讲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九讲

第三十讲

第三十一讲

分数 百分数应用题 比的典型问题 转化单位“1” 牛吃草问题

浓度应用题

工程问题

还原问题

价格与利润

周长问题

面积问题

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

圆柱体

上一篇:《力》教学反思下一篇:银行从业考试《个人贷款》每日一练:营销渠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