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2024-10-30

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共8篇)

1.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篇一

摘 要:水产品是我国农业中主要的出口品种,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与挑战,其次从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我国水产品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水产品;贸易顺差;汇率;食品安全

Abstract:Aquatic product is a major exporter of agriculture in China,and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quatic products were analyzed.Secondly,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export of aquatic products.Proposed measures based on the problems to promote exports of aquatic products in China.Keywords:

aquatic products;trade surplus;exchange rate;food safety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渔业生产平稳快速上升,产业结构在几代人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优化,水产品出口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需保持谨慎乐观。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水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渔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渔业对我国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调节和保护自然和生物资源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推动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我国是渔业产量多年保持世家第一,但是出口率比较低,我国水产品出口面临着。如出口市场狭窄、产品质量不高、出口企业恶性竞争、贸易壁垒盛行等问题。本文就我国水产品贸易现阶段所面临的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文献综述

我国渔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我国水产品出口现状着手,其次,分析了水产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陈蓝荪(2013)主要对金融危机后我国现在水产品出口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产品出口趋势进行探讨[1]。李齐雄(2012)对历年水产品贸易的出口贸易情况,从数据上着手根据数据来预测水产品出口走势,并对往年贸易情况给出总结[2]。李怡芳(2009)以我国加入WTO后的利弊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加入WTO后水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3]。孙琛,车斌(2007)主要结合案例分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意见[4]。刘博涛,丁卫国(2008)对我国水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历年结合数据,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存在的优势,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5]。陈伟(2006)结合人民币汇率浮动,分别从升值和贬值两方面研究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我国渔业经济的影响[6]。杨小川,谢润泉(2007)从人民币升值方面展开研究,结合弹性计算分析汇率浮动对我国水产品贸易的整体影响,并对结算方式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在人民币升值环境下减小出口损失[7]。王锡昌(2006)从水产品加工现状分析我国水产品加工工业所面临的的问题,并引发对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思考,提出了宝贵的意见[8]。王文彬(2008)从如何有效占据水产品销售市场为论点展开,提出了如何有效开拓市场,在新经济环境下水产品销售策略[9]。我国水产品出口现状 1.1我国水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是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的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水产品是我国农产品中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我国水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占农产品顺差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是以我国水产养殖产品为主导,并结合国外进口产品加工为辅的贸易方式。渔业经济在我国传统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由表1可看出,我国水产品贸易量呈现逐年上升,虽然我国在2012年我国水产品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2013年出口额达到200亿美元,我国水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但是,近年来也有下降的趋势,虽有增涨,但已不那么明显。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来料加工的进口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度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等一系列生产成本的增加,对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表1:2009-2013出口贸易情况

数量:万吨 金额:亿美元

2009 2010 2011 2012 出口总量 294.2 333.88 391.2 380.12

出口额 107 138.28 177.9 189.83

进口总量 373.7 382.18 424.9 412.38

进口额 52.6 65.36 80.2 79.98

顺差额 54.4 72.92 97.8 109.85 2013 395.5 202.6 417.03 86.38 116.3 数据来源:农业信息网http:///各期数据整理

1.2 产品结构

按照海关水产品进出口税则大类统计,我国出口大类主要为:制作或保藏的产品、初级冻鱼及鱼片、初级软体类、初级甲壳类、活鱼、干熏及盐渍鱼、海藻及其制品、冰鲜鱼等。从总体上看,制作或保藏的产品、初级冻鱼及鱼片在我国水产品出口中具有明显优势 , 甲壳软体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 从长远来看, 鲜活冷藏及冻鱼与甲壳软体制品两类出口额比重呈上升态势, 干腌熏鱼基本保持不变, 其他两类产品均呈下降态势。上升速度较快的是甲壳软体制品, 对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鲜活冷藏及冻鱼类,巩固了其在出口中的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 我国水产品出口以简单粗放加工为主导, 从长远来看, 我国水产品出口正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

1.3 出口市场

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欧盟、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80%左右出口额基本上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有所优化,出口目标市场集中依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由表3可看出: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四个主要市场出口额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我国对日本市场出口水产品的份额最多,我国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量基本差不多,并且保持稳定,出口到韩国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少但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例如,这些年来,我国冻带鱼和冻黄鱼主要是出口韩国市场,几乎85%以上的冻带鱼和冻黄鱼产品都出口销往韩国市场,除韩国外的市场所占份额非常低,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市场几乎都是顺其自然,因此韩国市场的需求基本上成了我国冻海水鱼产业发展的最大支柱,我国冻黄鱼和冻带鱼产业的营销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韩国市场的需求来展开和策划的。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营销方式与策略,从而使我国冻鱼产品营销的视野越来越窄。价格受产量和出口量的变化波动十分明显。市场模式单一,使得我国出口水产品行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都受到限制,一旦某一国的市场形势和政策发生改变,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将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我国水产品贸易出口市场的较为集中,单一。对特定市场依赖较大,进出口贸易风险大。

表3:主要出口市场

数量:万吨 金额:亿美元 日本

年份

出口量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56.4 62.76 71.11 67.93 63.71 出口额 26.7 32.32 40.72 42.16 39.09

美国

出口量 49.9 56.04 54.57 53.84 57.04

出口额 20.3 26.02 29.14 29.47 23.82

欧盟

出口量 49.1 55.07 57.46 51.52 55.94

出口额 17.5 20.86 24.48 22.10 22.79

韩国

出口量 42 44.91 50.17 44.39 41.60

出口额 10.1 13.34 15.92 14.83 14.08

数据来源:农业信息网http:///各期数据整理

1.4 出口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是我国水产品贸易中是最有优势的,来料进料加工贸易也占有很大比例,补偿贸易、边境贸易、易货贸易等形成了我国水产品贸易的主要贸易格局。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我国主要出口自己生产的水产品,因此一般贸易出口占主要地位,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较为廉价,而且我国水产品加工主要以粗加工为主,所以来进料加工贸易份额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并且会长期保持。由表2可看出,我国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稳定增加,增长速度迅速,从表中看来在2011年水产品出口量有大幅增长,2011年过后出口量又趋于稳定,主要是2011日本地震影响,日本自身供应紧张,增加了对我国水产品进口。总体来看,国外市场需求量是非常旺盛的,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量还会继续增加。来料加工贸易除去2011年突增,总的看来也是稳定增加的。我国水产品出口量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之和在90%左右,其中,一般贸易占50%左右。

表2:贸易方式

数量:万吨 金额:亿美元

2009 贸易方式

数量

一般贸易 195.5 来料加工98.3 贸易

数据来源:农业信息网 37.8 109.57 44.07

120.8

53.3

113.29 53.37

117.1

53.6 金额 69.2

数量 224.3

金额 94.21

数量 270.4

金额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124.6 251.54 134.17 263.78 146.74

2010

2011

2012

2013 2 水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2.1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渔业经过几代人多年的已经实现了从捕鱼为主的模式向以养殖为主的模式的转变。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是以我国水产养殖名优品种为主。水产品质量问题也就可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找寻:一是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水体质量受到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水污染尤为严重,近年来,蓝藻、赤潮也频繁发生,水产品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受到影响,质量下降。二是一些生产养殖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过分提高水产养殖密度,养殖产品生长影响,不能达到国际标准,有的甚至在养殖过程中添加激素和滥用药物,使得有害物质检测超标严重。药物残留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需要长期警惕的问题。三是我国水产品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参差不齐,但一流的大规模的企业不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个体私营户占了绝大多数,加工水平和国际水平有一定距离。四是我国没有形成规范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相关部门对水产品质量把控不够严格。

2.2 出口市场、出口种类单一

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出口向日本的出口量最多。虽然,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达到一百多个,但是四个主要市场出口总量接近90%。2010年来对日本、韩国出口量有所下降,但日本仍是我国水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欧盟和美国市场出口量相对稳定,并有上升趋势。

我国水产养殖产品主导了水产品出口品种,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的50%以上主要是鳗鱼、对虾、罗非鱼、贝类、大黄鱼等养殖名优产品。市场狭窄,出口品种单一,造成了我国水产品贸易风险大,容易受到进口国政治经济形式改变的冲击。例如水产品出口创汇主要产品烤鳗,在2002年开始,日本对烤鳗产品加大检测力度在产品中检出药物残留,使得出口价格不断下滑,创汇水平也一路下滑。

2.3 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水产品贸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根据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入世后遵守基本义务,包括逐步开放外贸经营权,逐步降低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不再实行出口补贴等。在国际市场上,许多欧洲、美洲和东南亚沿海国家都有鲜活鱼类的出口,使我国水产出口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一些靠近大型渔场的国家,依靠其出口数量多,价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我国水产出口企业由于现阶段加工技术还不够成熟,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受到国外非关税壁垒的情况比较严重。挪威、泰国,以及越南、智利、印度尼西亚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其中,越南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口结构和我国较为相似,挪威和智利其地理位置优势,分别对我国出口到欧盟和美国市场的产品受到价格影响。

2.4 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最常用的手段,通过技术壁垒抬高价格,或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经济发展。

我国是水产品出口世界第一大国,受到的贸易壁垒严重,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变现为(1)提高与进口国相同产品的进口关税,保护其国内水产企业的利益;(2)为了绕过进口过技术壁垒研发新技术和对策出口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3)技术性壁垒是合法的隐蔽的,在贸易过程中容易发生争议,再加上水产品是易腐产品,一旦发生争端就会产生产品积压,给水产企业和渔民造成损失。(4)发达国家在水产品贸易主导优势增加,给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增加门槛。

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四个主要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它们都相应的出台了一些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水产品进口。我国水产品出口形势严峻。

2.5 人民币汇率问题

我国水产品贸易受人民币汇率影响波动较大。对于一般贸易来说,升值会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对于来料加工企业,升值会使得一些纯加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带来的利润不再那么明显。出口量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出口额减少,出口额转换成人民币时将比升值前兑换的人民币减少。

一方面,出口水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上升,根据弹性需求理论,升值对弹性低的产品,出口额有一定增加,反之会减少。另一方面,外汇收入转换成人民币会造成损失,但对一部分来料加工企业有利,升值带来的外汇直接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数量会增加,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只要对加工费承担汇率风险,汇率对这类企业影响不大。另外,一些传统出口方式的企业,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廉价产品参加国际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必须在技术改革,管理方面做出调整和创新,改变以往的竞争模式。不管人民币汇率如何波动都取得有利地位。促进水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3.1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价格对需求的影响相对下降。近年来,日韩等国家针对食品质量问题出台了一些绿色壁垒,使得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份额减少。我国要根据国外的检测标准,调整我国质量检测标准。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大渔政部门的执法力度,严格监督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的监管,加大监测药品残留力度从源头控制好水产质量,对绿色养殖的生产经营者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加快对国外最新标准和检测方法研究,及时建立系统科学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一方面,要严格自律保持职业素养,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水产品,积极配合渔政部门的监测和调研工作;另一方面,要时刻保持对水产行业动态的了解,及时更新生产和加工技术,把食品安全作为己任,努力把好水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关。

3.2 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我国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应从生产环节和贸易环节展开。

生产环节产业结构优化:(一)调整海洋生产结构,我国近海捕捞强度严重超过海洋资源再生产的能力,我国一方面要减轻捕捞强度,要完善休渔制度,使海洋资源得到再生产,另一方面要发展近海海水养殖,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二)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将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普及推广出去,提高其覆盖率;根据国际市场供求及时调整养殖产品;加大对现代化养殖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提高亩产量;对以污染水域及时治理保证水产品的质量。(三)调整来料加工业结构,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对来料做好保鲜工作,对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不断挖掘产品价值,以适应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四)发展与渔业相适应的第三产业,如与渔业相关的知识培训,市场信息行业动态体系建设,渔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等。

贸易环节产业结构优化,我国要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调整和改善目标市场的结构,改变当前主要出口四大市场的局面,拓宽我国水产品销售市场,减小因对某单一市场的依赖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要在现在的水产品出口格局上,一方面要稳定日本、韩国、欧盟及美国等大国市场的出口量,另一方面要开拓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市场如俄罗斯、东盟、中东和南美洲等。我国要在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制定相对应的贸易战略,掌握多个国家的市场行情,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出口品种,不断完善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格局。

3.3 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以往的数量取胜的贸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应该迅速加入到品牌竞争的行列中。政府应鼓励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严格控制水产品出口质量,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品牌认定、保护和推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认定方法,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品牌宣传推广,对水产品品牌企业先取得国内认证,再开展国际认证,通过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此外,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也要有品牌意识,生产加工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一是要做到有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在原有的出口产品上,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中高端市场的需求;三是水产品出口企业要自主的做好品牌推广工作努力树立自主品牌。

3.4 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随着出口范围的不断扩张,反倾销、反补贴等国外限制进口的措施也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建立水产品相关行业组织,来提高组织对行业的规范协调作用,保障国家利益显得越来越重要。

(1)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行业生产。行业协会和商会在调节进出口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应加快其建设,其次,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是推动渔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渔业行业协会应制定严格的纪律或准则,要适时适地的推出相关政策引导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规范有序的处理好市场竞争。

(2)政府出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产品出口企业的管理,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防止出口企业间盲目竞争,指导水产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各种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协作,控制好市场秩序。

3.5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对待贸易壁垒,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它,虽然,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带来种种障碍,甚至带来巨大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行业产业优化,技术更新,保障水产品质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最终使消费者获利。

(1)提前做好准备冷静应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一方面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及时针对国外新的标准和贸易壁垒做出改变,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稳住脚跟。(2)企业要灵活应用WTO规则和我国反倾销、反补贴、等法律措施,积极应诉减少损失,保障自身的权益,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3)生态认证规避壁垒,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使用频繁。因此水产品生态认证是一种有效的避开技术壁垒的措施。3.6 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对水产品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压力,许多水产品出口企业,都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具体是通过建立自己品牌,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技术等,此外,选择不同的结算货币和结算工具也可以降低损失。

首先,尽可能向非美元区出口。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较大,而且对美元区出口,没有规避风险的工具可用,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而在远期交易中可以通过其他货币涨或跌波动来规避风险。

其次,尽量选取不受美元波动影响的结算货币。我国水产品出口商在出口到欧盟和其他非美元区,一些转口贸易的港商也会愿意使用日元或欧元结算,使用日元或欧元没有美元对人民币浮动大,从而减小汇兑风险,减少损失。

再次,尽可能的提前结汇的日期。结汇时间越长企业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提前付款时间,收到外汇后马上结算,尽量采取远期信用证方式结算。另外,采用预付款也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方式。

结 论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水产品出口虽然出口优势较为显著,出口额也是持续稳定上升,但也是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新时期的挑战。

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在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中,均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做好规划、加强法制建设和宏观管理,同时积极加强对外沟通和协调,防范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力扶持行业和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可以在加强自律,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协助政府和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在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应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应各尽其职,加强协作,共同促进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婷.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突破百亿.中国渔业报-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2] 陈蓝荪.中国水产品进出口现状与趋势.上海: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3] 李齐雄.中国水产品贸易现状及热点.中国水产养殖网,2012.05.[4] 王兴芹.中国水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对策.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7.[5] 李怡芳.入世后我国水产品贸易特征分析.上海: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6] 孙琛,车斌.国际水产品贸易格局变化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世界农业,2007,(5):5-8 [7] 高金田,孙丽燕.WTO框架下的绿色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海洋信息,2007,(1)22-25 [8] 刘博涛,丁卫国.中国水产品出口主要市场的比较分析.世界农业,2008,(4):40-43 [9] 胡求光,霍学喜.基于比较优势的水产品贸易结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12.[10] 陈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水产品贸易的影响.中国渔业经济,2006,(4):59-62 [11] 杨小川,谢润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广东商学院,2007.10.[12] 黄鑫,马家志.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特点.河北渔业,2012,(6):60-62 [13] 王锡昌.中国水产品加工的当代思考.食品与机械[J],2006.[14] 王文彬.当代水产品市场立身之法.中国市场,2008,(25):40-41 [15] 新华社.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贸易壁垒.中国东盟中小企业网,2007.08.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篇二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服务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下降66%;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84%。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03亿美元,下降11%,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其它投资顺差133亿美元,上年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由统计结果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在大幅增加,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则在大幅下降,并且经常项目贸易占了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外贸顺差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按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为2500-3000亿美元。通过海关2007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贸易方式看

加工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一季度,加工贸易顺差544.7亿美元,同比增加179.9亿美元,增长49.3%;一般贸易顺差165.1亿美元,同比增加93.4亿美元,增长1.3倍。加工贸易顺差为一般贸易顺差的3.3倍,为全部贸易顺差的1.17倍。

(二)从产品结构看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纺织产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3月,机电产品顺差为396.7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85.4%,同比增加188.3亿美元,增长90.4%;高新技术产品顺差12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26.5%,同比增加67.6亿美元,增长1.2倍;1-2月轻工产品贸易顺差347.7亿美元,相当顺差总额的74.9%,同比增加97.2亿美元,增长38.8%。1-2月纺织产品贸易顺差209.7亿美元,相当顺差总额的45.2%,同比增加53.4亿美元,增长34.2%。

(三)从贸易伙伴看

美欧等是我国贸易顺差国主要来源地。一季度,对美国贸易顺差346.8亿美元,占顺差总额74.7%,同比增加60.8亿美元,增长21.3%;对欧盟顺差276.9亿美元,占顺差总额59.6%,同比增加95.4亿美元,增长52.6%。对香港顺差362.2亿美元,占顺差总额78%,同比增加79.8亿美元,增长28.3%。对香港特区出口大部分转移到美国。对日本逆差63.8亿美元;对韩国逆差110.6亿美元,对台湾地区逆差159.5亿美元。

二、如何看待贸易顺差

(一)从积极的方面看

1、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是我国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重要标志。顺差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我国摆脱了长期困绕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压力,使我国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2、顺差扩大反映了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消化了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及通货膨胀的压力。

3、持续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金融稳定。07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3326.25亿美元,相当于一年零五个月的进口用汇量,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近几年国际信用机构对我国的信用评级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发展海外投资。国家手中握有较多的外汇,也有利于在银行体系中保持金融的稳定。

(二)矛盾和问题

1、流动性过剩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当前的外汇管制体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动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同时也相应地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造成外汇占款猛增。这种流动性过剩同时也造成了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全局影和稳定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出口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快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酸雨面积扩大,河流污染严重,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3、国际经贸矛盾激化。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贸易顺差来源。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矛盾,成为美国对我国施压和迫使人民币升值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重要口实。

4、随着我国贸易顺差不断的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且人民币升值呈现加快的趋势。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贸易顺差的继续大规模增长已经不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形势的发展。目前国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平衡。

三、造成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020亿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775亿美元。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仍有加快的趋势。贸易顺差扩大,既有国际大背景,也有国内产业发展、政策激励等原因。

(一)国际大背景

1、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

2、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强劲。近年来,全球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主要发达国家内需旺盛、投资活跃,带动全球经济较快回升。美国07年一季度经济增长5.3%,创两年来最快的纪录。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日本经济走出通缩,步入新的景气周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取得高增长。

(二)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

1、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工人守纪律,能吃苦耐劳,劳资纠纷少,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2、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料件完全依赖进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产业链伸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6年该省加工贸易出口2083.9亿美元,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超过3000亿人民币。

3、要素价格低。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价格、供水价格、环保收费明显偏低。现行的汽油价格比美、欧、日分别低20.9%、67.7%和37.2%,柴油价格分别比美、欧低21.6%和58.9%。工业用电价格和居民用电价格分别比OECD国家低0.05元和0.4元;供水价格比美、日低66.7%和90%。各项环保费用规定标准低,且征收不到位。为了吸引投资,很多土地无偿或廉价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明显偏低。

4、“奖出限入”政策和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试验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创汇,鼓励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3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为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四、对策建议

贸易顺差的迅猛扩大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为了减小我国贸易顺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普遍下调所有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总量调整

2006年以前实施的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还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扩大出口而有意调高的出口退税率。当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支持与扶植企业出口创汇,增加外汇收入,发展贸易。但是这种政策目前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目前,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对于当前我国的竞争优势而言仍显得偏高。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将所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2%左右,以抑制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通过改变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结构调整

改变出口导向行对外贸易战略,适当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可以使对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并能够通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带动效应,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尽快优化升级,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

(三)通过完善国内要素价格体系,进行价格调整

完善价格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贸易结构转变的客观要求。只有深化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让它们的价格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反映其稀缺程度,才能真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生产与出口,结束以国内廉价资源、能源、环境要素补贴其他国家的现状,使我国出口在赚取外汇的同时,也真正能够为国民带来福利,这需要调高能源价格,逐步调整煤、天然气、水、电价格,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等等。

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张唯实.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发展, 2007, [02]

[2]、姜宁川, 杨毅.中国外贸顺差问题[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3]、李播溪.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J].治金经济与管理, 2007, [01]

[4]、陈冬梅.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7, [12]

[5]、鲁胜.浅析我国外贸顺差问题[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 [15]

[6]、秦玄.浅议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7]中国统计局.统计分析, 2007, [07]

[7]、巫才林.中国对外贸易巨额顺差的负面效应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07, [07]

3.浅析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国际物流;现状;趋势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拓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现代国际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间贸易实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理念,已经被广泛认为是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方利润源泉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现有资源,确定国际物流发展战略和方向,这都对我国国际物流的质量、效益、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过去几十年中,物流对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取胜的决定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本质上说,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是由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产品的供给三个因素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企业的竞争能力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三个因素都分别直接受到物流的影响。世界经济将在纵向上对工业、供应商、顾客、贸易和物流公司进行重新分工,介入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物流公司的出现将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方物流给供应链各参与者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方便,因而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市场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下一世纪物流业的主流,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各级政府统筹规划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包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从不同角度关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对其统筹规划。国际物流需求增长迅速。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迅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物流也处于快速增长期,据统计,自1991年至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值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1%。社会物流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物流服务送达最终用户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了物流服务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物流增加值则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物流服务成果,反映了物流的需求水平。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值与物流增加值的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市场。

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道路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主力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第二,仓储设施落后。大量的仓库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老旧建筑,在仓库防火、防潮、防盗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在使用高新技术手段储藏现代化的商品方面困难也不少。第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是物流系统的低现代化,造成了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及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物流系统衔接上的困难,其结果是物流分布的分散无序、物流流转路径增加、流转环节过多。这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加入WTO后我国物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物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韩云: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探悉[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2]Johan Langbroek國际物流的现状及未来趋势[J].Logistics Management,2000(11).

4.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展望 篇四

一、引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为分析单位,以国内贸易机会的完全被利用为前提,考察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的。因此,它舍象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其实,从各国经济系统的运行看,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处于同一个层次,总是同时发生和互相影响的,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只有对外贸易而没有国内贸易,那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国家而言,这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不能回避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可互相替代,二是发展国内贸易对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有互补关系。分析这一问题对于国内贸易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大国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国内市场的巨大会使其国内贸易量远远超过对外贸易量,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发挥出比对外贸易更大的作用;分析两种贸易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评价传统贸易理论对于这些国家的适用性,确立适合于这些国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国内贸易一般可分为地区内贸易和区际贸易。由于大国不同于小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大国一般可以划分为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区。如果这些地区之间缺乏贸易往来,那么大国就象多个封闭小国的简单“加总”,与小国无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大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1.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

俄林在30年代,在他的伟大著作《区际和国际贸易》中,把“地区”当作一个比“国家”更一般的分析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有共同的基础。下面将继承俄林的这一曾被许多人忽视的传统,并且进一步把“国家”当作由两个人口相当的“地区”所组成,这样,一国的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时存在,可以直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贸易的基础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比较优势,一是规模经济,一是产品差别和寡头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而最为普遍的是最早被分析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来源进一步可分为三个,即双方需求偏好的差异、技术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最常见的又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下面以这一基础为例进行探讨。

假设I国有E和W两个地区,生产X(劳动密集型)和Y(资本密集型)两种产品,使用K(资本)和L(劳动)两种要素,没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K也不跨区流动,并且区际和国际贸易的基础都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使用地区或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都拥有竞争优势。

可从一个特殊的情况发出考察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假设在开始时E、W 两地区相对要素禀赋与世界要素禀赋相同,即(L /K)[,E]=(L/K)[,W]=(L/K)[,O],既无区际贸易,也无对外贸易,I国的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劳动力从W流向E而资本不流动,导致

了区际和国际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即(L/K)[,W]<(L/K)[,O]<(L/K)[,E]。首先考察这种流动不导致地区间完全分工即要素价格仍能维持相等时的情况。显然,劳动力的流入使E成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地区,生产更多的X,而W地区生产更多的Y。根据李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E地增加的X的产量将等于W地减少的X的产量,E地减少的Y的产量将等于W地增加的Y的产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I国的生产量仍然等于消费量。由于两个地区的生产与需求偏离,贸易不可避免,E将输出X输入Y,W则相反;至于这种输出和输入是采取区际贸易,还是对外贸易的形式,或者两种贸易都发生,则很难确定,因为根据假设,这时对外贸易和区际贸易的价格相同,交易成本也相同,两者没有差异。更为一般的情况是两种贸易并存,并且这时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对外贸易是一种严格的交叉贸易(cross─hauling),E、W两地的对外贸易型式相反而贸易量相等,使得I国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口和出口X与Y,并且X和Y的进口和出口量均相等,每种产品的净贸易量为零;第二,由于总贸易量一定,区际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区际贸易量,两种贸易之间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下面进一步考察要素流动和区际要素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区完全分工时,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仍然假设劳动力由W流向E,并且数量足够大,致使W完全分工于Y后仍在继续流动。在这种情况下,W地区不仅将减少X的产量,还将减少Y的产量,而E地区只增加X的产量;I国为了保持原来消费中X与Y的相对量,必须成为Y的净进口国和X的净出口国。这和E地区以前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型式是相同的。两地区的区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来实现上述结果:第一,E和W同时有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E输出X输入Y,W相反,且E的对外贸易量超出W的,以保证I国是X的净出口国和Y的净进口国;第二,E和W的贸易一部分是对外贸易,但E的对外贸易量超过W的对外贸易量,维持I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三,W的贸易全部是区际贸易,E的则包括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E贸易型式就是I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一种情况最为一般,并且此时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表现得最突出,一种贸易的增加将减少另一种贸易。当劳动力继续由W移向E,致使E也完全分工于X时,其结果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同,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仍然存在。只不过由于劳动力要素分布更为不均,I国作为一个整体,Y的产量更低,消费水平也更低。

以上分析了资本不跨区流动且劳动力区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在劳动力均匀分布而资本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这种替代关系同样存在,只不过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型式将相应地有所改变,这里不重复。

由于在维持贸易平衡的前提下,区际贸易量对于两个地区而言是相同的,拥有较大贸易量的地区也就是拥有较大对外贸易量的地区,并且该地区的贸易型式决定了I国的对外贸易型式。也就是说,在把I国划分为两个地区后,它以地区的形式参予国际分工和贸易,I国总的对外分工和贸易型式是其地区对外分工和贸易型式的加总;只要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型式不同,就存在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在各地区的贸易量和贸易型式一定的条件下,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贸易量在区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分配。在没有政策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这种分配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出口方而言,如果区际贸易的贸易条件优于对

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它将努力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际贸易,直至两者的贸易条件相同或对外贸易量降为零;如果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更优,则相反。而在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它会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际贸易,如果区际贸易交易成本更高,则相反。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区际贸易的,区际贸易在许多发达大国曾得到了先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2.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2.1来自区际贸易的利益

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样,能够带来许多利益。

区际贸易对于国家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内市场的竞争性上。因为在区际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大国的各个地区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使各地的企业面对全国性市场而不是地区性市场,各地市场上参予竞争的企业数增加,从而消除各地企业对本地市场的垄断,维护大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性。因此,区际贸易将有助于大国市场的完善及其效率的提高。

区际贸易对于贸易主体的利益则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来自贸易活动本身的剩余(surplus),一是伴随着区际分工和贸易的各个层次的规模经济,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区际贸易作为一种交换活动,和其它任何交换活动一样,能够给理性的贸易双方带来剩余,否则贸易便不会发生。这种剩余的根源是贸易主体对所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减少这种剩余的是贸易活动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超过了可能获自贸易活动的剩余,贸易仍然不会发生。即使区际分工没有在区际贸易前形成或者也没有伴随区际贸易而发生,区际贸易的剩余也是存在的。区际贸易剩余的存在表明,在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都相同的情况下,区际贸易机会转化为对外贸易,将带来贸易剩余的损失,因为区际贸易的双方都是本国人,而对外贸易中只有一方是本国人。贸易剩余的存在也表明,为了获得更多剩余,必须首先降低区际贸易的交易成本。

区际贸易的另一种直接利益是获取规模经济。其来源主要是区际贸易引起的区际分工。规模经济的确切涵义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它可以发生在许多层次上。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区际贸易通过扩大布局于一个地区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使企业的规模得以扩大,从而获得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融资、研究开发、管理等活动方面存在固定成本,规模的扩大能够降低平均单位成本。这一特征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生产设备,总产量增加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果企业从增加产品种类中获得了成本节约,一般被称作获得了“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其性质与规模经济相同,是由于这些产品分享了共同的投入的结果─—即使每种产品数量的增加不降低其单位成本,作为它们共同投入的存在,使得增加产品种类后也会降低每种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区际贸易将扩大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助于多产品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来自增加产品种类的规模经济。其次,是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又被称作地区集中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主要指通过同一行业的企业向特定地区集中带来的成本节约。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外部经济。比如,特定行业往往对劳动力技能有特定的要求,同行业企业向一个地区的集中吸引了大批这类劳动力的到来,形成一个劳动力“蓄不池”,每个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立即能在池中找到所需的劳动力,而不用花更高的工资和搜寻成本满足新的对劳动力的需求;每个企业扩

张或缩小生产规模时间的不一致,使得该蓄水池中总有“水”。在这里,企业享受到的是本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经济。再比如,当同行业的企业对其中间投入品有共同的需求时,一些企业向一个地区集中能够扩大对这种投入品的需求和市场,使得其它企业能够通过分工于该投入品而降低其价格,并使所有使用该投入品的企业受益,引起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另外,由于技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同行业技术的溢出效应(technological spillovers)也是行业内部规模经济的一个来源。第三,是多个行业向一个地区集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也即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这主要是因为行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行业的发展,通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能够有益于多个行业。

2.2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一国在获得了区际贸易的上述利益后,其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状况。以规模经济为例,不管规模经济采取了何种形式,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为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基础。而在价格竞争力提高后,在其它条件特别是非价格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困难,而且一国原来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与别国产品相竞争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出口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变竞争优势的国际分布。这一点可以由下图清楚地看出。

图中AC为某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假设国内、国外企业都采取成本定价原则。I国在获得规模经济前的t[,1]点,国内产品价格是P[,1],而W国价格是P[,0] ,P[,1]>P[,0],I国在W国进入其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时仍将进口该产品;而当I国在t[,2] 点通过区际贸易获得了规模经济后,其价格降至P[,2] 低于P[,0],如果I国产品进入W 国市场的交易成本小于(P[,0]—P[,2]),I国将获得该产品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该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区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互补关系。

三、在我国的表现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两种形式的贸易的发展都受到阻碍,不仅没有参予国际分工,区际分工的局面也没有形成,区际贸易的潜力巨大,自然也谈不上这两种贸易之间的替代和互补。

近15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开放同时起步,使两种贸易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由于各地的热情和偏好,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作用,发展尤为迅速,到1992年,出口和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分别达到19.5%和18.5%,两种贸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期间表现出的突出特征是在区际贸易的机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众多的区际贸易转化为对外贸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第一,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这一点在制成品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对我国省级行政区之间制造业区际分工度的计算表明,不仅区际分工水平低,而且自从改革以来,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成品的区际贸易很难得到发展,再加上各地纷纷通过对本地市场的保护维持本地制造业的生存,比如,规定本地的批发和零售企业优先经营本地企业的产品,阻止外地企业在本地设立销售机构,对外地车辆的通行征收额外的税费,等等,使得我国区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商品生产和销售总额的增长,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大国在发展初期的状况很不相同的特征。第二,一些初级产品的产地在外销时压价竞销,而国内其他地方的加工企业陷入停工待料、高价进口同类原料维持生产的状况。甚至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相同的产品由一个地区出口而由另一个地区以高得多的价格进口回来。这实际上是这些初级产品的国内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

易。第三,一些国内制造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另一些地区销售,而进口相同产品在这些地区能够畅行无阻,致使国内制造企业处境困难,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实际上是制成品的区际贸易转化成了对外贸易。第四,一些产品的国内市场已经由进口或外资企业的产品供给,使得国内企业通过区际贸易,提高其竞争力,进而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能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不能发挥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互补作用。目前许多产品的进口占我国产量的比重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发生以上现象的根源何在呢?首先,在于传统体制束缚了区际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改革又走了一条“行政性分权”式的道路,没有彻底消除阻碍区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区际贸易只有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制下,当企业拥有了充分自主权、交易成本充分小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但在我国传统的行政控制体制下,企业行为受严格控制,并且中央政府作为省区的上级单位,追求地区平衡发展的目标,希望通过一些产业的布局分散化以及鼓励各地优先以本地产品满足本地需要,减少地区之间的矛盾,削减跨区物资和商品的调拨,使经济的管理和计划变得容易。另一方面,从各省角度看,由于与本地企业有着密切的利润、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系,一旦某种产业已经在本地建立,它们也会努力维护其本地市场;同时,由于商品和物资经由中央政府从其他地区输入的程序复杂,交易成本高昂,各省也会努力追求省内自给自足的目标。由于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全国性层级组织的一个层次,拥有较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它们也常常能够实现自己的上述目标。在上下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中国区际分工的格局不能形成,区际贸易也得不到发展,是很自然的结果。改革以来,在计划、财政、金融、内外贸等方面的许多权力进一步由中央下放给地方,而各级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行为仍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为地方政府谋求自身利益提供了方便。于是便有了一系列阻碍区际贸易的行为,有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有了区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转化。其次,在于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失误。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众多的国内贸易机会将使我国的发展战略不同于那些小国和地区,依托国内市场,我国同样可以获得快速的增长。于是便有了“大进大出”,有了鼓励出口的“双轨汇率”下的外汇留成制度,有了许多在进口方面享受特殊优惠的地区和企业,也有了对发展交通通迅等有助于降低区际贸易交易成本的措施的忽视。第三,还在于没有意识到有一个“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的问题,致使在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尚未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竞争,有进一步大规模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那种“以开放带动改革”的做法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向这一体制的过渡。无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效率的提高,国内竞争的加强和国内区际贸易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和国际竞争的残酷性中进一步认识到所从事的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

以上分析表明,从对外贸易与区际贸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选择方面的新的认识。在最后还想强调的是,如果我国在改革没有完成、竞争力未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当让出国内市场的压力来临时,就轻易放弃适合于自己的贸易和发展战略,将可能对自己的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铸成“历史性的错误”。

5.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篇五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一改以往长期顺差的局面, 已连续几年出现逆差。虽经多方努力,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 但今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调整思路。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调整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仍呈现大进大出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基本格局。农业部发布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度缩小。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由去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营障碍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

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挑战,这种竞争能力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方面。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除少数品种外,基本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中国的初级农产品因缺乏严格与细致的分级分类而没有足够的多样性,中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2)中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在加工产品方面实现了功能化,但中国尚未做到;(3)中国农产品在达到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散漫的农业经营制度

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虽已完成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本内容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成向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营应完善三个方面的体制与制度建设。(1)农产品生产中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肥、农业机械、技术咨询服务系统;(2)农产品销售中的合作制,如股份合作与契约制;(3)农业经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灾害保险及其它类型的经营风险保险。然而现在的中国农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散漫的、随机的、小农式的。

3.初级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看在农产品加工业与整体农业的产值之比方面,中国为0.8比1.0,而发达国家为3—4比1.0;在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比例方面,中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90%以上,其中深加工为70%以上;在加工类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方面,中国小于30%,而发达国家达80%;在加工类产品相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增加值方面,中国仅为2—3倍,有的甚至为0.5倍,而发达国家平均高达5—7倍;在农产品加工业与初级

农产品生产业的劳动力之比方面,中国远远小于1,而发达国家远远大于

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以贸易农业取代安全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中国长期以来以“ 粮食安全”为主导的农业思想,不仅产生了一个单一的、低质量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安全农业”,而且产生了一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经济效益低下”的错误认识。这一认识既隐含在“农业为基础、工农业为主导”、“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等决策原则中,又实际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乡镇企业实践中。甚至至今仍有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者认为,“ 从长期发展看,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降将导致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逆差”,并且“ 不可扭转”,因而应“促进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2.由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取代单一型结构

在中国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条件建立起多样化农业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极具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同时,由多样化结构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生产优势,而且还有它的经济优势。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应当包括四个层次:(1)洁净、卫生、安全性加工,即表面处理意义上的加工;(2)强化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品质意义上的加工,即MADE OF意义上的加工;(3)改变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性状意义的加工,即MADE FROM意义上的加工;第四是复合性加工,即合成意义上的加工,这就是说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实现多物品的功能组合。上述层次表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6.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篇六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城市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进出口结构不断调整,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等因素,服务贸易呈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服务贸易总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服务贫易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 自由化程度较低, 管理滞后等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服务贸易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而试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内部结构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国内服务贸易量不断扩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内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迅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升,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888.4亿元,而2000年这一数值更是达到了38714亿元,增长了近6.5倍。特别是从2002年以后,我国国内服务贸易每都以不低于15%的速度高速成长,到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147624亿元之多。下图所示表一和图一呈现了我国服务产业近二十年总体的发展情况。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44361.6 49898.9 56004.7 64561.3 74919.3 88554.9 111351.9 131340.0 147642.16870.3 7492.9

9119.4 9995.4 12453.8 13966.16530.20937.26182.28984.2400.1 2724.8 3126.1 3664.8 4195.7 4792.6 5548.1 6616.1 7118.24353.5 4612.8 4989.4 5393.0 6086.8 8099.1 12337.14863.17727.64715.1 5346.4 6172.7 7174.1 8516.4 10370.13809.14738.18654.716903.3 19726.7 22633.9 26571.2 31488.0 36579.1 44117.7 52577.1 58099.57913.2 11169.5 9304.4 10666.12183.0 14601.0 16362.17057.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51.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890亿美元,增长了近56倍。特别是2005年以来,国内服务贸易在贸易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逆差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出口1270亿美元,增长38.9%,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出口排名由上年的第八上升为第七(前六位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西班牙);进口1290亿美元,增长28.6%,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进口排名由上年的第七上升至第五(前四位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2008年,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我国的服务贸易仍有7%的增长,世界服务贸易排名与2007年相同。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额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日益增加。1998年到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8%、1.9%、2.O%、22%、2.5%、2.8%、3.1%、3.4%、3.9%;1998年到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0.9%、2.O%、2.2%、2.4%、2.7%、2.8%、3.1%、3.3%、3.6%、3.6%、3.6。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虽然服务贸易总量在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相当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一般都在60% 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 左右,而中国2004 年却不到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9年也只有40%多一点(如下图一所示)。图一

1.2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CompetitivePowerIndex),即TC指数。,是对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服务业内部分行业的发展也极不均衡,国际竞争力低下。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2,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但出口规模小, 逆差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 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迅速。我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 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2010年增加值达到了171005 多亿元, 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由1990 年17.3%提高到2010 年的43%。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 但整体出口规模与目前我国经济实力

相比仍然较小, 与同期货物贸易相比也处于劣势。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24610亿美元, 服务贸易出口额33502 亿元美元, 两者比例为3.72∶1;而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和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是12015 亿元和1286 亿美元, 两者比例接近为9.34∶1, 说明中国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无法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同时, 我国服务贸易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一直出于逆差状态。2004 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589 亿美元, 进口697 亿美元, 贸易逆差108 亿美元,2009年,这一数值继续扩大到289亿美元。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 这与我国总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2009年,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9.7%, 远低于18.8%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占总的贸

3,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 相当一部分服务企业尚不具备提供外向型服务的企业机制, 眼光仍停留在国内市场上,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在20 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1991年7月,我国根据GATS的要求, 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初步承诺开价单, 之后又逐渐承诺开放金融、建筑、房地产、旅游等行业。但从开放的总体水平来看, 还是偏于落后。我国对大部分服务业的外资引进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限制较多。从2006年至2009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平均值来看, 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 为18.96%,其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6.05%,其余均不超过5%,而同期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高达55.5%。

4,服务贸易管理滞后。服务贸易管理滞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 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 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 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 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 多头管理、力量分散, 易造成行业的垄断, 如邮政、电信和金融行业等。此外, 服务业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许多方面不符合国际惯例, 而且统计也不规范, 目前除了国际收支表反映的情况以外, 各部门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升策略

(一)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服务贸易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务业增长迅速, 但整体水平较低。目前, 服务业

主要集中于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运输业和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旅游业上, 而在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行业, 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年来, 相比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 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因此, 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 为了更好地迎接国际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 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 优化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 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1、消除体制障碍, 大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 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与合作, 推动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努力创造吸引服务业FDI 所需的投资环境, 顺应WTO 和GATS 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有选择、有步骤、有重点加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国外金融、保险、运输等跨国公司的投资。

3、在保持并提升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同时, 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 挖掘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使服务贸易真正享有货物贸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好。

4,政府应该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产业的扶持。现代服务业一个由投资、研发、设计、服务、市场开发、行业监督等环节组成的完整的系统,单单突出某个或某几个环节都不能使整个系统进行最高效的运转,同时也不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且影响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容易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必须加大对其配套产业的政府扶持,制定有利于这些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政府的带动下促进这些配套产业的发展。

(二)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引进竞争机制, 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培育新的服务行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还可以扩大中国的服务出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1.要进一步开放我国的服务市场,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引进竞争机制, 通过开放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应充分利用GAT S条款中的灵活性, 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 分层次、有步骤、稳妥谨慎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国家应区分禁止开放、有限制开放和鼓励开放三种类别, 并且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地逐步推进服务业的开放。

3.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服务市场开放对我国服务业带来的冲击。对某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加以适当保护, 促使其尽快发展并逐渐地对外开放;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服务业, 国家也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 与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 因此, 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 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 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提供优质服务, 搞好投资软环境

建设。为保证服务贸易能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中国应该加强对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中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服务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是当前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在加强服务产业、服务贸易重要性及作用的宣传、强化服务贸易意识的同时还需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要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并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内服务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参考文献:

7.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篇七

国际保理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即国际保付代理, 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以承兑交单 (D∕A) 、赊销 (O∕A) 等结算方式, 由保理商接受出口商的委托, 向出口商提供进口商的信用额度调查、信用风险担保、应收账款管理和贸易融资的一项综合性金融服务。简而言之, 国际保理是当今国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集融资、结算、财务管理和信用担保于一身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从保理商的角度来说, 它是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的相结合;从商业企业的角度来看, 根据企业的需求不同, 它可以是国际结算工具或信用担保工具或融资理财工具。

保理业务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 并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西欧国家逐渐发展成型。近20多年来, 随着国际贸易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以及贸易全球化的发展, 出口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 顺应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其业务量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 (FCI, Factoring Chain International) 统计,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 信用证 (L/C) 的使用率已降至17%左右, 在发达国家已降到10%以下。在欧美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算中, 国际保理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 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 FCI已经有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家会员, 他们遵守统一的国际保理惯例规则 (Cod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 ,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保理商体系, 互相为对方的出口商提供风险控制、贸易融资等多项服务。在很多国家, 国际保理业务已经成为银行的主营业务, 一些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保理银行, 保理业务已经成为服务和促进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

二、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保理目前在欧美国家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业务, 但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1988年, 中国银行与德国贴现和贷款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总协议, 这标志着保理业务在我国正式登陆。1993年, 中国银行加入FCI, 成为其正式会员。随后, 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也陆续推出保理业务。截止2009年5月, 中国已有15家银行成为FCI的会员。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 但我国的保理业务量却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 (FCI) 公布的资料显示:加入WTO以来,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国际市场,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2000年, 我国的保理业务量仅为2.12亿欧元;2004年, 我国国际保理服务量为7.6亿欧元;2006年我国内地保理业务量为143.00亿欧元, 而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7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保理业务量仅占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8‰。2007年我国国际保理业务量为329.76亿欧元, 同比增加130.60%, 但2007年全球保理业务量达12991.27亿欧元, 我国保理总量仅占全球保理业务量的2.54%, 截至2008年已经高达550亿欧元, 但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主要贸易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但正在蓬勃发展中。然而, 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与目前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也很不相称, 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 我们有必要详细了解国际保理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三、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保理在国际范围内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金融业务, 为什么在经济贸易迅猛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中国却相对落后?综合各方面的情况, 制约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建立国际保理业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信用体系

当前, 信用交易在我国还没有普遍建立, 而国际保理业务是一种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之上, 为国际贸易提供服务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与国际保理业务相匹配的以信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出口信用保险为主的商业信用体系, 所以我国的出口企业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进行交易。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管理、客户信用评估、授信额度管理等制度, 在对国内外客户信用状况和信用风险实施评估时存在较大困难, 也无法给予授信额度, 对买卖双方联合起来进行欺诈的风险根本无法控制。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较低, 以致在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国国内商业企业不完备的商业信用体系, 还导致国内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供求矛盾: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往往只限于对销售商和购货商都是该银行客户的商业企业办理保理业务以规避风险, 这就导致银行的保理业务量难以迅速扩大;另一方面, 市场上的中小企业是国内保理业务的主要对象, 对保理业务有着很旺盛的需求, 但由于很多中小企业都达不到国际保理业务所需要的信用标准, 也只能望洋兴叹。

另外, 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目前, 我国国内银行与保险机构既无业务准入也无合作经验, 商业银行开展的“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还没有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保险。这就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商业信用风险, 从而导致风险成本的增加, 降低了实际收益率。然而, 欧美地区的专业保理公司为了降低自身的坏账风险, 大部分都可以将保理业务再向保险公司投保以转嫁风险。中资银行由于缺少再担保机构, 所以在风险控制时普遍过于重视抵押品, 对其客户商业信用的评估能力和资金流动的监控能力较低, 往往还需要依靠行政性的相关措施和非常主观的额度设定来控制风险, 结果是:一方面, 中资银行对一些优质客户既不能提供足够的、没有抵押品的贸易融资服务, 又不能给予优惠的风险定价, 致使大部分的优质客户流向外资银行;另一方面, 还可能给一些盈利性非常有限而信用风险又较高的低质客户提供融资而增加坏账担保。

2、缺乏国际保理业务正常运营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与法制环境

国际保理是一项多功能的金融服务, 综合性很强, 无论是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其自身微观发展的角度都需要有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1992年我国首次推行国际保理业务, 并于第二年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 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国际保理公约》等国际规则。但是, 这些规则还不能直接指导和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过程。此外, 我国的《公司法》、《合同法》等国内法也没有对国际保理业务有关法律保护和纠纷解决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到目前为止, 我国保理业务还远没有像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方式那样建立一套指导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因此, 目前保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以及与国际惯例存在的不兼容性, 使得我国的保理业务很难做到有法可依, 这种外部环境也给国内银行办理保理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使得保理商在产生合同纠纷时难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这无疑成为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又一巨大障碍。

3、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金融服务, 包括信用风险控制、销售分户账管理、贸易融资等多个服务项目, 同时涉及国际贸易、金融、银行、法律等较多专业领域。因此,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当高, 要求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不仅要精通英语、计算机操作, 又要掌握较丰富的国际贸易、银行和法律相关专业知识, 还要熟悉相关的国际保理惯例规则, 熟悉国际商法、贸易各国的法律法规和民俗等。而在我国目前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 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 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也不多。另外, 在实践中, 由于我国开展此项业务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不大, 使得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因此, 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规模。

4、保理业务的信息化、电子化设施尚不完备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是现代通信与信息发展的产物,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 打败竞争对手, 抢占市场, 网上交易已成为有利的工具。但是, 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各国的保理商和民间资信公司等机构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同时, 我国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有的还仍然使用非EDI信息传递技术,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落后的硬件设施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保理公司与国外保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传递, 阻碍我国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的保理业务走向国际市场。

5、政府的政策及严格外汇管理的限制

目前, 国际上的保理业务大多都由专业的保理公司开展, 其中90%以上都是FCI的会员, 其行业准则相同, 并有着标准化的业务平台。但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 在我国只有商业银行才能开展保理业务, 到目前为止保理业务仍然只是银行的诸多中间业务之一。这就意味着, 我国保理业务所涉及的融资标准必须服从于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要求, 而最需要获得保理支持的中小企业, 由于不符合要求, 实质上是被排除在银行高高的门槛之外;同时, 保理业务由商业银行兼营, 其竞争力也远远落后于国外专业的保理公司。因此, 央行的政策既限制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规模, 又降低了我国保理业务的质量水平。

此外, 我国的外汇管理实行的仍然是“结售汇”制, 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束缚了进出口商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积极性, 人民银行的有关限制贷款的政策也约束了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保理业务的范围。

6、盲目的市场定位阻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 受银行从业人员和资金的限制, 目前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部门的服务对象, 一般都集中在银行做信用证及托收等结算的客户上。而目前主动采用保理业务的客户, 也往往是因产品积压或信用证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 这些客户当然无法形成出口保理业务的稳定客户群。其次, 在保理模式上, 我国的保理方式主要采用单保理商, 且仅仅限于出口保理业务, 而国际上的保理方式通行的是双保理商保理, 即进口保理与出口保理为统一体, 共同发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此项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另外, 在服务内容上, 我国只提供到期保理, 而国际上通行的是融资保理。因此, 保理业务作为一种金融新产品, 其目标不明确和盲目的市场定位也是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摘要: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 以其独特的优势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 虽然国际保理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业务, 在我国的发展却起步较晚, 发展规模相对落后, 这不仅与我国作为外贸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也与国际贸易中非信用证结算方式迅速发展以及赊销贸易日渐增多的潮流相悖。因此, 本文从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入手, 并从信用体系、法律环境、人才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制约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障碍, 以期推进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保理,现状,障碍

参考文献

[1]邹颖、张庆光:商业银行开办保理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深圳金融, 2003 (10) .

[2]李齐:我国保理业务的未来走向[J].现代商业银行, 2005 (4) .

[3]季伟: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8) .

8.国际贸易期末论文: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浅析 篇八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贸易壁垒;现状分析;解决对策;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78-02

一、中国对外贸易理论概述介绍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对外贸易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很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来,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劳动产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逐渐支配了他们的生产。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

1 宏观现状分析

(1)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但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实质出口产品,工业附加值不高。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2)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3)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出现萎缩现象,主要是:①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冲击;②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③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

2 微观现状分析

(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专家预测过,中国入世后外贸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许可权,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将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些企业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因此要承担两方面的额外风险即由于不熟悉WTO规则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金融知识的匮乏所要承担的风险。如果不能规避这两方面风险,企业就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2)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序竞争。比如说,中国的一家企业想对美国出口家具,它是不清楚全世界会有多少家具制造商将向美国提供家具的,但美方则不同,假如它想从中国进口家具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正常的信息渠道调查清楚中国家具产业的产能。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行业的无序竞争。

(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的产品很难挤入高档次系列。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经济环境不稳定

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国际货币体制和信用体系缺乏约束、全球生产一消费结构以及贸易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多数国家经济回暖短期内无望,全球经济回暖时间和力度“在相当大程度上不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将受到一定抑制,新的全局意义的技术和产业进步还在酝酿,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出现。因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会比较乏力,不排除再次减速的可能性。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上升

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各国政府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技术贸易壁垒严重。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势必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

3 贸易结构不合理将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很明显,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过去十几年消费率持续下降,累计达十几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经济遇到的困难直接原因是外需萎缩,背后的原因是内部结构失衡。随着消费需求比重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需,2007年净出口占到GDP约9%。但是高顺差态势不可能永远持续,需要靠内需拉动经济,短期靠投资没有问题,长期来看要将全力集中在启动国内消费上。

4 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实施对策分析

1 提高国内消费率

我国消费率一直较低,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特殊国情造成的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2 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3 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人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人合作伙伴,当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而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可缺少的一步。

4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5 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

上一篇:xx学生会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一道自解的难题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