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4-11-05

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精选10篇)

1.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一

强化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实现之一目标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按社会期望来设计的。因此,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维护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是班级德育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整体素质,就抓住了实施德育的中坚力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注重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理应是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主要是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性质、任务及地位所决定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即教育工作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则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事,具体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只有全党、全民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曾强调:“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一些单位的成功经验也足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教育同行们熟知,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组织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联系和协调其他课任教师的中 1 间环节。从这一意义和角度来讲,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着其他方面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结合我校实际,一些班主任恰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积极主动,至少说来,不够充分。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缺少工作上的针对性。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简而言之,就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去教育管理和组织引导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就一班学生的个体而言,在要求目标上不能是一律。因为在一班学生中,个自的性格,志趣、爱好乃至原有的基础总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教育学上所认同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必须针对一班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原有基础,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地去施加教育。为此,周济部长在谈到德育工作时,曾多次强调,要有针对性,要讲实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互为一体的。针对性是前提,实效性则是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实效性。而我们有些班主任对一班学生的要求上总搞一刀切。其表现:作业无论是难题,还是容易题,都要一律完成,考试成绩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要达到及格以上;对违犯纪律的或在学习上达不到目标要求或不完不成作业的,动辄罚站,动辄就有“锄头在向你招手呢”,或者“你是出窑的砖定型了”等语言相讥。教师虽然解恨一时,可殊不知,这种语言的伤害更为惨痛。心理学家调查分析认为,语言伤害最能触痛学生的软肋。我们说,如此这 2 般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怎么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其二,不善于协调。班主任不是孤零零地存在或在工作上的单打一,而日常工作中涉及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协调校内教育力量,协调教育内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协调校外教育因素等等。毫无疑问,只有各方面协调好,才能组成育人的合力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以实现教育效果上的最大值。可在现实生活中,仅就教育影响最为直接、教育效果最为明显的协调教育内容和协调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而言是不够的。如在协调教育内容方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虽然数年了,但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无美育的现象至今还仍然存在。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也历来强调组织家访,但现如今,一学期或一学年,班主任走村串巷,深入学生家中开展家访活动的能有几个?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及其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谈心活动也大为减少。由此,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上,实必形成班主任一人的孤军奋战和多方教育的间隔层。这样以来,人为造成有效教育力量的消耗。

其三,不能以行导行。班主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不仅表现在主导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乃至一切事务,而且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以行导行”。我国古代教育先人曾对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精辟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现在用现代教育论的观点看,其内涵是不够完整的。对此,教育学家指出,还应当加上一条,那就是以教师的人格来来塑造人。旨在强调教师的良好人格和举止在教育引导学生中重 要作用,简言之,即为人师表。可现实情况是:学生出操,班主任在操场边袖手而立;学生劳动,班主任在场地外嬉戏而游;学生徒步外出,班主任以车(自行车)代步。凡此种种,我们说,这怎么能以模范行为来感染学生,这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潜移默化呢?由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从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班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还是在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上和班主任教师本人的自律上存有差距。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校主要应抓好如下环节:

一、在在学校层面上

1.注重培养和造就。班主任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提高,经过反复多次而形成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学校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面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条件。诸如开展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抓点带面,“点”,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等。说起来,这些做法并不是什么创新,但是有相当部分学校在这里却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死角或盲点。

2.优化管理机制。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实行规范化管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坚持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引导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工作安排上,通常应适当减少班主任的教学工作量,并留有 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让他们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做个别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沟通联系科任、家长等。并将这些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纳入班主任教师的政绩考核,以激励和促进他们在德育工作中有效积极性的发挥。

3、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相比而言,班主任在学校里工作最为忙碌,也最为劳累。因此,我们在深为同情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尽力为他们解忧排难。在考评中,按成绩的大小额外加分,并设置特别奖。在入党、评先选优予以优先考虑。

二、作为班主任本人

1.要善于学习。一方面,形势的转变、教育的更新,需要我们学习。“现在学难教、学生难管理”应该承认这是个事实,可从教育这个角度去反思,问题不在学生本身,而在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班主任思想政治觉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于工作手段和方法不对路。一些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即更能体现“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起,我们的班主任教师更应该去学习。在繁忙工作的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这恐怕是所有优秀班主任的共有特征。因为只有学习,才能从中找到做当班主任的办法和技巧,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答案。

2.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足以说明,他们之所以组织得力、领导有方、成效显著,都是在遵循教育常规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富有独特的个性。这一点,在当今这 个时代显得也就更为重要。另外班主任工作本身有其突出实践性。这就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永无止境地探索,并不断地反思,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由感性到理性,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有益方法和成功经验。

3.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何谓人格鬼力,是指一个有在道德情操、学识能力及性格气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对一班学生而言,它会产生一种不可言传和无法替代的榜样力量。正因为如此,才能赢得所教学生的忠心爱戴和所在学校同仁的尽情钦佩;才能赢得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高度评价和全国教育同行们的一直赞扬。这就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那样:“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能力是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力量的作用。”

4.要关爱学生。说起来,这是个老生常谈。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教育同行熟知,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和道德底线。在现实生活中,就面上而言,应该肯定爱学生是班主任或所有教师的主体和主流。正因为如此,才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至理名言,但是爱的对象、爱的程度是不同的。国外一著名教育学家对此的说法很形象,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漂亮”与“不漂亮”并不是指相貌,而是替代那些优生和所谓的“差生”。在“平等教育”和“均衡发展”的呼声日趋高涨的今天,同班不同等,语言伤害的等现象不还是依然存在吗?当然,这种“爱”要与“严” 相结合,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爱,要到细微处,那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要传递同一个爱的内心,爱的信息。

5.要注重协调人际关系。班主任工作固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和教育学生的有关方面疏通、协调。这不仅是传递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的需要,更是我们教育管理学生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合起来力量可就大了。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就如毛泽东主席说得如同弹钢琴,就是要善于按动那些不发声音或不协调的音符。只有这样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乐章。

依据班主任及其工作的固有性质和特点,紧密联系客观实际展开论述,强调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和地位,旨在唤起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同行们的关注,以便对症下药采取得力措施,优化管理机制,促其潜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有效的发挥。当然,笔者强调班主任在德育中突出作用和地位,并意味排斥其他科任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相反,我们说,只有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才能使班主任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西充县鸣龙镇小学

2014年3月

2.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二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地位,作用

高中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是站在孩子高考这一人生转折点的“临门一脚”的位置上, 繁重的教学压力和复杂的班级管理, 都高度浓缩在高中三年之中, 快节奏的工作运转本就难以负荷, 高强度的心理压力更是无法排遣。可是, 身心俱疲的高中班主任却又必须坚强刚毅, 因为他们是学生们的主心骨, 更是高中生的父母和家人的求助者。

一、高中生的家庭教育更需要班主任的指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时, 说道:“学校应当指导家庭”。的确, 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 教师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所以在学校里, 指导高中生家庭教育的任务自然地落在高中班主任的肩上, 因为他们是学生与家长共同信赖的人, 这一位置是得天独厚的, 更是无可替代的。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拥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他们都处在青春期, 都叛逆, 都追求独立与自我;当然, 他们也都承受着高考的压力和对前途未知的茫然。班主任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监护人, 也是能直接与学校对话的责任人, 更是在学校生活中最能体会和理解他们辛劳的成年人。

从家长角度看:很多家长都懂得, 高中生给父母提供了最后一次机会——当孩子走入大学的象牙塔以后, 不久的将来就要以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的姿态步入社会。可是随着家庭中孩子的不断长大, 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 家长的教育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 一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的功能正不断减弱。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就成了张望孩子的最便捷的窗口。

从家庭教育指导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和不可复制化的特点, 每个孩子各不相同, 每个家庭各不相同, 每个父母 (或监护人) 各不相同, 如此多的个性因素都对孩子产生影响, 发生作用。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不同于其他家庭外的社会或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 班主任不仅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 更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非家庭成员;是与学生家长距离最近的学校教育者, 更是每个家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

二、班主任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高中班主任一直默默承担着家庭教育指导的使命:利用家长会集体指导, 平时接待个别家长, 进行个别指导;他们既要关注高中生与升学相关的成绩指标, 更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情绪波动。还要指导家长, 帮助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频率一同成长, 鼓励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逐渐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 以便更好地承担起自己作为父母的使命。

(一) 搭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桥梁

处于青春期逆反的高中生, 又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其焦躁与压抑可想而知, 朝夕相处的父母因为亲近, 几乎无一幸免地“中招”, 成为孩子们情绪宣泄的靶子。所以, 常常会听到高中生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听话, 无法管教。班主任要来化解他们之间的嫌隙,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碎碎念, 多一份感恩的心;让家长忍耐孩子的小脾气, 多一分宽容的心。双方心平气和, 才能有效沟通。

(二) 帮助家长建立科学教子观念

受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 好多家长都存在着严重的“状元情节”, 他们惟学习为本位, 重智轻德, 殊不知“育智在校, 育德在家”, 好多家长的意识形态如同苛刻的资本家, 不榨取孩子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决不罢休。这种反科学的教子观念若不扭转, 成长起来的将是人格扭曲的一代人。班主任最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 同时又拥有教育者的科学站位, 帮助家长建立科学教子观念不但有理论依据, 又掌握身边科学教子的事实案例, 能够完成让家长更新观念这一重中之重的任务。

(三)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教子方法

有的家长扮演“虎妈狼爸”,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只求尽心, 坚持无效的说教, 典型的教育能力“缺失”;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无可奈何, 无计可施, 无所适从, 最后产生了 “由孩子去”的念头, 对孩子“双脱手”。显然, 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并不科学。科学的教子是因势利导, 是疏通, 是变通, 是沟通。没有一部教子心经适用所有的孩子的, 因此, 班主任对家长一事一议的个性化指导更是不可或缺。

总之, 班主任在高中生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既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帮助家长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又能从家长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家长来研究家庭教育方法。其核心目的是能够让追求独立与自我的高中生, 在高考重压之下,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贾丽浈.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9 (5) .

[3]李洪曾.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任务、性质与渠道[J].山东教育, 2008 (3) .

3.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

人类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概括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研究表明,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

三、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四、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數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教会学生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四)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

4.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四

论文关键词:森林文化 生态文化 森林文化学 学科体系 高等林业教育

论文摘要:为探讨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体系的组成,该文通过对中外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发展历程的考证,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即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文章考虑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涉及的范围,认为森林文化学课程是林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森林文化学有益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生态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文章建议我国应建设面向世界的森林文化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人口众多、耕地稀缺的中国更是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近来,我国林业教育的重心也逐步转移到了国家生态建设、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与国家生态安全保护、高效低污染的林业工程等方面,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林业学科群。其中,由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森林文明建设的需要,森林文化这个新学科应运而产生和发展。在此,笔者根据现有森林文化的概念,提出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并探讨其内涵、外延、学科体系及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文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林学家森林文化思想的产生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人类诞生之初,我们的祖先就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了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真正把人与森林的关系作为一个文化问题来研究,还应该是在林学产生之后。

世界林学的创始人、德国林学家柯塔在大约2前出版的((森林经理学》一书中指出:“森林经营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同时,150多年前,在德国产生的森林纯收益学说强调了森林的文化属性和价值。

我国林业科学与林业教育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院士对林业所描绘的一个美丽的远景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由此可见,从中外林学的形成之初起,森林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就被中外林学家认识到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整个林业的确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林学家同时也是大地艺术家。所以,森林文化的思想应该是从中外林学的奠基人那里就开始产生了。

(二)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从正式文献看,我国森林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末。郑小贤等人于―间,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首次从人类对森林的需求和认识这两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两个森林文化的概念,并就森林文化的属性、类型划分、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森林文化对森林经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可以认为是我国森林文化研究的开端。

1月,蔡登谷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的概念,并就森林文化的起源、内涵、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表现形式和构架体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03月,江泽慧提出森林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森林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但新球分别就森林文化的社会、经济及系统特征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森林文化的展进行了讨论。他提出了一个人类对森林文化的认识与需求关系图,形象地解释了森林文化的特征。

,苏祖荣和苏孝同出版了一部名为《森林文化学简论》的专著。该书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森林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基本构成、发展历程、文化形态与运动形式、新时期森林文化的特点及目标和任务、森林文化产业和森林文化的时代构建等问题。

另外,近年来各地作者还就森林文化的某个具体分支领域,如不同树种、不同民族、不同花卉的森林文化现象和森林美学等发表了不少论文,积极地推进着森林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森林文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文化学框架,并在全国林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森林文化学的概念及学科体系

(一)森林文化学的概念

森林文化学是在人类对森林文化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阶段而产生的一门跨文理的综合性学科。

20,苏祖荣和苏孝同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概念。他们认为:“森林文化学是研究森林文化现象及文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这是一个非常简明、准确的定义。

但由于社会公众和绝大多数林学家、林业政府部门官员对森林文化分为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和文学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不太了解,他们只有文学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的概念。同时,他们对文化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也同样不十分了解,多数人把森林文化误解为纯精神层面的文学艺术范畴。因此,为了表达森林文化的`多重性,强调它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林政管理、政策法规等技术、制度领域的密切关系,笔者在此对森林文化提出如下定义: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更能体现世界与我国林学奠基人柯塔和梁希对森林文化意义及作用的理解。它的内涵是自然林学与人文林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包含了生态性、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统一性和社会性等。它的外延可以扩展到包括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果树文化、园林文化和花卉文化等在内的广义的森林文化。

(二)森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

由于森林文化学是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边缘学科,所以,它的学科体系也是由多学科领域共同组成的,而且这些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的。一般说来,学科的建立往往是滞后于实践的。学科由理论、技术和社会需求三部分组成。目前,森林文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还不成熟,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笔者认为,建立森林文化学学科体系应该考虑到的学科和领域包括: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人类学、森林社会学、森林文化史学、森林文学、森林艺术(以森林为背景的音乐、美术、摄影等各类艺术)、森林美学、森林旅游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森林培育学、林业工程学、园林文化学、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果树文化等多学科或领域。随着研究的深人,森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会逐步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

三、森林文化学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森林文化学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我国的林业建设形成了以木材采运、加工利用和迹地更新为主体的格局。为适应这种以木材生产为主体的林业建设需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高等林业教育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以森林工程和营林为主。近20年来,随着我国林业工作的重心向国家生态建设的转型,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重心也转向了与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有关的学科和专业,同时,也分化和整合出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生态文化学和森林文化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本文的第二作者,在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建设8大学科群的构想,其中之一便是今后要以人文学院为基础,建设生态文化学科群。就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我国高校学科体系来讲,虽然生态文化和森林文化还没有被正式列人其中,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来逐步建立这个学科群。将来,森林文化学的地位应该是定位于生态文化学科群下面的二级学科。森林文化学既不是纯粹的林学分支,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分支,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当然一个学科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才会成熟,我们可以先依托森林经理学科和人文学科,分别从林业技术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开设本科生的森林文化学课程,把森林文化学作为林学和人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教授郑小贤已经为林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森林美学等课程。对非林学专业背景考人林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森林文化学应该是他们的补修课程。最后应积极创造条件,把森林文化学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硕士、博士点的交叉性、综合性的二级学科。

由于森林文化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打破院系的界限,由有关林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建设这个新学科,大家都是这个学科中平等的一员。其中,林学家侧重研究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学,人文学家则侧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森林文化学,然后再交叉融合。

我们相信,将来在高等林业教育中,森林文化学将会成为继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和数理统计学之后的第5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从而成为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学、园林设计、花卉学和林业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森林文化学的作用

1)对学生的作用。从本质上看,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亲近自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自然观的典型代表。但由于科举制度的传统影响和现代高考、就业制度的压力,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美育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文化领域接受的教育非常有限。所以,在我国林业高等教育中开设森林文化学课程,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将培养学生在今后森林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林业工程师,而且还是大地艺术家。实现梁希先生“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的夙愿。

2)对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作用。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学科群的建设,将对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林学的交叉与结合,将使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产生根本的变革,林学学科体系将从单一的工程技术性学科体系,逐渐融合成为工程技术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体系。各相关学科在边缘部分将会有较大的重合与交叉。这正是21世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典型特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森林文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将促进林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使得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真正成为由文、理、生物技术共同组成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建议

5.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五

【摘要】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广大农村面临着新旧转换时期的诸多新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现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和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少与时俱进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党建工作的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国家实行惠民政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广大农村面临着新旧转换时期的诸多新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现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和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迫切要求;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少与时俱进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发展的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如何突破就党建抓党建的窠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素质的大提高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这些都是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一大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党的建设,惠及广大群众的创新工程,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惠民工程。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必要性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多年来一直探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崭露头角、一显身手,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及十七届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决策;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服务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是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工作部署;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唯实的观念、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切实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1.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手段、内容创新,走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前列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全会《决定》指出,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选择性强等明显优势,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成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党员队伍看,全乡共有党员87名,其中农村党员63名,占比达到72.3%。他们都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他们加强教育和培训,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具有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体现我们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

2.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各级党组织在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方面,作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所谓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手段载体化、教育方式制度化、教育内容经常化;所谓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为民造福的工作成效。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就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经常地、持续不断地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利于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进而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样,既能体现党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又能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就有了载体,农民长期得实惠就有了保证。

3.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来带头贯彻执行,农民群众也是通过身边的党员干部的言行来看党的形象,来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如果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不高,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直接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4.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在农村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只要整合、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那么遍布广大农村的一个个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点,不仅可以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而且可以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适用技术的致富点,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这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由城乡信息不对称、教育机会不均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收入严重失衡等问题,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认清形式,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项一举多得、深受农村党员和干部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以先进科技手段为支撑的庞大系统工程,要确保顺利开展,必须科学规划布局,抓实关键环节。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更体现在统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能力上,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找到了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凝聚点。在新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群众想富、盼富,热切希望党组织和党员带领他们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户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在促进发展、共同致富的大目标下把广大群众凝聚在自己的周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参考文献

6.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六

摘要:游戏是自愿、自由、快乐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游戏之所以这么重视,不仅是因为它好玩,而且能寓教育于其中,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性格,并促进体、智、德、美个方面的发展,尤其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开始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

一、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

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

它是教育与娱乐融于一起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幼儿之所以特别喜爱游戏,主要是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教学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喜欢游戏,不仅是身心特点的反映,也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戏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喜欢游戏,不仅是身心特点的反映,也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戏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能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善,他的神经系统兴奋强于抑制,让他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对他有很大的难度。有人曾经让体育健将模仿幼儿的动作,结果运动员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幼儿不觉得累,幼儿是在活动当中身体得到发展的。所以让小孩子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对他来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是很困难的。现在孩子的游戏变得认知性比较强,其实要使孩子身体健康,一定要给他有活动的机会。运动将保证幼儿生长中对运动量的需求。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活动的协调性上,这些均可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实现。

教师可以组织如攀登、追逐、跳绳、滑滑梯、走平衡木等,促进幼儿大肌肉群发展,并使动作趋于协调。手影、手指操、折纸、捏橡皮泥、串珠等游戏则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群的发育及协调能力,使动作趋于精细。当教师提供了这些游戏内容,幼儿便可根具自己的运动能力去选择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中发展运动的能力。这样两者相辅相成,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游戏能促进良好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幼儿的情感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物体,操作材料,大胆的创造,其中在创造的过程中能获得自信和体验成功的愉快。

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感,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在有客人来自己家的时候,幼儿会表现出高兴的情感,忙着拿这拿那的给客人吃,在离开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不舍的情感等等。从而学习对压力、冲突或变化做出适当的健康发应,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对友好的的行为做出肯定的表示。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条途径。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成员,必须自觉遵守集体的规则,学会一些社会行为,如:轮流、合作、分享和互相帮助,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并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游戏中同伴之间的合作、协商,使幼儿能考虑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协调彼此的行为,能促进与同伴之间的和平交往,在一种公平的积极的氛围中解决互相之间发生的冲突,能学会互相尊重和照顾,从而产生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过度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四)游戏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这是因为游戏是活动的指南,在于活动过程本身的享受,而不是在于对活动结果的追求。幼儿在活动中始终是自由自在,毫无心理压力的。因此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获得通过自我努力而成功的欢欣和自豪。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使幼儿们的求知欲及生、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激发起一种完全出自本身的勇气,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虽然幼儿游戏中幼儿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他们自己找材料,出主意,想办法、动手操作,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上不仅要充分,而且要符合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以促进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原由水平上的发展。例如: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幼儿不愿上幼儿园,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对幼儿限制过多、过死。活动室内就像小学一样摆满了桌椅,留给孩子的空间很少,幼儿每天玩什么游戏,玩什么玩具要由老师指定、分配,幼儿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服从。为了扭转这一状况,人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1、为幼儿创设较宽敞的空间。我们把室内的桌子搬到活动区一部分,平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由幼儿摆放桌椅位置,多数是分组坐的形式,以便于幼儿间自由、广泛的交往。

2、合理安排活动区的位置,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如阳台、楼道、睡眠室等。

3、活动区内玩具材料的摆放,便于幼儿取放和整理。

如:我们把玩具柜分放到各活动区,玩具柜内贴有标记,每次游戏后,幼儿自己将玩具、材料按类及标记收放好。到了大班,师生共同商议玩具的摆放及活动区的规则。这样可以促进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主性。

7.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七

关键词:钢琴教育,素质教育,品格,钢琴技能

素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核心基本国策,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指导方针政策,对于新形势下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钢琴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将素质教育和钢琴音乐教育等同看待,没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过分强调幼儿时期的钢琴教育作用;只有钢琴弹奏水平高的孩子才是智力水平高的代表等错误认识,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分析和阐述了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地位和实际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概述

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开发个人潜在智力因素、培育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会呈现出相异的思想特征,它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主体实践性、思维创造性、立体空间性等特质,它是建立健全个人思想品质的必行之路,是提升个人修养能力与水平的前提与重要基础。素质教育在积极倡导构建有效教育价值体系上还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引导人们提升其学识认知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和谐共处能力、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且还可以对其思想情感进行完美重塑,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从素质教育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德智和劳动教育五大基本素质,因此,我国现行素质教育应该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指导理念和教育思想,切实做到尊重、 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能够掌握导管更多学识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学习到更加科学与全面的解决方法技能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于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用现实意义。

二、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钢琴教育可以提升素质教育的智力开发水平

众所周知,人体大脑由左右“两半球”大脑组成,它们在形体上犹如对称的双胞胎,但其具体机体功能和对于人们思维的引导作用却具有较大差别,经权威科学研究机构分析得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左右脑既有明确分工,又会相互配合,是维持人体各机制互相稳定运转的核心因素。研究表示,人体左脑是语言脑,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逻辑处理和逻辑思维的表达;右脑是音乐脑,具有收集和处理与分析艺术音乐信息的功能与职责,正常思维情形下,人们想要顺利实现受教育的目的,必须确保左右脑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而钢琴教学与学习就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是不断开发人们智力因素、深度挖掘人们潜在思维思想的关键环节。例如,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通过不断练习双手弹奏可以锻炼练习者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立体多元思维能力,使思维更加敏捷;通过练习演奏主调和复调等多声部音乐能够增强练习者的逻辑思维与创造能力。

2.钢琴教育能够增强素质教育的情商控制能力

情商指的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人们各种情感因素的总称,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情感因素的指标数值,对于控制与衡量人们情感因素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得愈加重大,人们的情商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而通过钢琴教学教育可以帮助练习者加强对于外界社会的正确认识,锻炼其积极融入社会的能力,使其更加懂得如何处理各种人情世故,懂得如何更好地关心别人、宽容别人。此外,通过进行钢琴教育还可以更加有效地释放人们的生活压力与精神情感需求,缓解其学习、工作、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对于提升其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3.钢琴教育能够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机制

钢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重塑其完美人格,提升其人格品质与思想内涵,在钢琴教学中,需将钢琴技巧教育和学生自我人格魅力素质品格的培育完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作曲家的个人魅力和精神气质,从而提升学生对于钢琴音乐的综合运用技能和熟练程度。例如,被誉为我国“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他曾声称,其创作的乐谱中的每一个钢琴曲都蕴含着“为复兴伟大祖国为奋斗”的思想情节,其创作的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射向敌人的子弹。再如,世界“音乐神童”莫扎特为了彻底领悟音乐的精髓所在,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全部,以上种种无不真实写照着音乐钢琴弹奏者和作曲家与音乐本身合二为一的思想情感。

4.钢琴教育可以提升素质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8.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八

德育的定义主要包含:(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学校教育的一般特征,即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长周期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中介的定向影响和培养过程。(2)德育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如何根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3)学校德育不能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行为规范的机械训练,必须着眼于唤醒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致力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性质、制约学生发展的方向,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首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服务。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德育把一定社会、阶级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其具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它所要解决的是“为谁服务”“能否更好地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因而它是体现学校教育性质的决定因素,占学校教育的首位。我国古代教育以伦理为中心,把德育提高到施政、为政的高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对学生的学习也要求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资本主义兴起后,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国普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依然居于首要的位置。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现代化,许多国家认识到,不仅重视智力投资,更要加强道德教育,这是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生产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前总统里根认为,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由于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德育上,主张增加“德育投资”。英国政府认为,只有不吝啬地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够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不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都非常重视德育,总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具有极为显著的功能。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曾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指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能否摆正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实质上是能否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传统的德育观念往往只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当作实现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的本身。即没有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同人的自我完善和个人幸福很好地统一起来,没有把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个体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德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完美个性的塑造上。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正是通过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来制约学生发展方向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视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思想品德。”可见德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乃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初中阶段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要巩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获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加深他们对道德概念、行为习惯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参加的社会生活、社会劳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为顺利担任社会角色做好准备。从学生心理发展看,初中阶段处于少年期,这是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正处于新旧交替、充满矛盾、变化激烈、动荡分化状态的非常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时期,不仅早期形成的心理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会出现新的内容,而且会奠定自觉行为的基础;在形成道德观念和社会定势方面会确定总的方向。可见,加强中学德育,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德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应的道德素质,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同样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不是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赋予了它更大的历史责任。所以,学校德育要主动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突破传统德育的狭隘观念,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各种素质。

9.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九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廖黎明

【摘要】阐述了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项目经理的管理素质、组织能力、知识结构、经验水平、领导艺术等都对项目管理的成败的影响,并对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能力、项目经理的挑选与培养等方面进行建议

【关键词】建设项目 结构模式 项目管理

组织形式

本世纪50年代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和国防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建设很多大型、巨型工程,这些工程技术复杂、规模大,对项目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1938年美国所进行的北极星导弹潜艇工程,有8个总包公司、250个二包公司、9000个三包公司、有几十亿道工序,怎样策划、怎样管理成为一门值得很好研究的科学。1961年至197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花费300亿美元,42万人参加,涉及120所大学、2万家工厂。再如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开始研究,从1999年神州一号上天,到2005年神州六号顺利返回,花费超过2000亿元,三千多家单位和数十万科技人员参与。象这样浩大的工程,要协调好若干单位和部门间的关系,就必须采用项目管理法才能实现。

在我国历史上,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都体现了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工程、铁道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等建设领域中也成功地应用了项目管理。应用项目管理法施工的一个成功范例是鲁布革电站建设工程。

为适应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需要,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应当有三个层次:一是经营决策层。它是企业的核心,其任务主要是开拓企业外部市场控制项目的总成本,承揽工程任务等。二是施工管理层。这是企业为推行项目法施工所建立的生产指挥中心,它应该掌握生产要素调配权、劳动分配权,同时拥有一批施工、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合同管理人员和其它人员。三是劳动服务层。这是为工程项目的施工输出劳务的一级组织,包括施工队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形成了几种项目组织的结构模式:职能化项目组织、项目化项目组织、矩阵化化项目组织和混合组织。选择什么样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要根据企业和项目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一般说来,应考虑的因素有企业人员素质、管理基础的情况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序、专业多寡和项目经理的素质与能力。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混合式项目管理组织。这是完全按照对象原则组建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适用于大型项目和工期要求紧迫的项目,或者要求多工种、多部门密切配合的项目。首先应聘任项目经理,从有关部门抽调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班子,然后抽调队伍归其指挥,建立一个项目工程队,组成新的项目管理经济实体。项目管理班子是施工企业组织的一部分,其人员来自企业各业务部门和企业下属单位。项目经理在企业内部采用招聘、自荐并通过公开考核答辩的方式产生,然后由项目经理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并通过公司审批。项目管理班子的成员不受原来部门层次的限制,项目经理可能来自于较低层次的部门,这种方式重视的是个人能力,而不是等级。本文着重阐述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者,在项目施工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项目经理的地位

1、项目经理是协调各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项目经理在组织结构上处于各方的核心地位。对外,项目经理作为施工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代理人,他代表和维护着企业和项目的利益;对内,项目经理对项目行使管理权,对项目目标的实现承担全部责任。在人事管理上,项目经理负责沟通、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和纠纷,所以项目经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项目经理应定期向企业汇报工作,向项目的职工大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并接受监督。

2、项目经理是项目合法的最高当事人。项目经理受企业总经理的委托,在合同关系上负责处理与业主、监理等社会各方的关系,按合同履约是其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拒绝承担合同以外的其它各方强加的干预、指令、责任是他的基本权利;在合同与法律范围内组织项目建设是他的基本义务。

3、项目经理是项目信息沟通的发源地和控制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来自项目外部业主、政府、监理、当地社会环境、国内外市场的有关重要信息、指令,要通过项目经理来汇总、沟通、交涉;对于项目内部,他需要及时掌握来自本项目各个方面的消息,便于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制定计划、作出决策、组织实施和协调指挥。

二、项目经理的作用

1、领导作用。为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经理的领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出主意;二是用人;三是培训下属;四是分层授权。如果没有主意和办法,又不会用人,就难以实现项目的领导作用。此外,项目经理还应该维护项目班子成员的正常利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2、管理作用。为了实现对项目的领导、计划、指挥和协调,项目经理要依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对项目进行管理,如发布命令和指示、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此外,还应不断提高项目经理自身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作风,增加管理的艺术性。

3、协调作用。协调也就是将各种汇集到工程项目的指令、信息、计划、办法、方案、建议制度等,通过协商、调度、运筹使其配合得当,步调一致。此外,对各种资源通过进度计划和活动明细单等形式进行协调。协调的基础是计划和良好的工作气氛

4、专家作用。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项目经理管理着由企业内的专家、熟练专业工程师组成的一班人,因此,不但要有很深的专业技术造诣,还应具备相当高的管理水平、政策水平和组织能力。他必须根据项目特点和实施目的人员来确定工作标准和管理方法。在大型项目中,项目经理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和进行协调,其总体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型项目,项目经理则要亲自过问技术问题和某些专业管理工作,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则显得更重要。

5、决策作用。决策是以信息为基础的,项目经理要根据信息来估计决策的最佳时机,并确保得到所需的最新信息,为稳妥地作出决策承担责任。

6、激励作用。项目经理应能够在项目遇到困难时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同下属进行对话、交流和公开讨论是激发工作热情的一种良好方法。向项目班子成员甚至同职工讲明项目的目标和当前的困境,同他们一起找原因、定措施,可以弥补项目经理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讨论要做到目标明确,这样才能激发项目班子成员的兴趣,坚定他们实现目标的信念。

7、社交作用。为协调和解决某些问题,项目经理需要经常与内部、外部人员协商和谈判,以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要取得好的谈判效果,除要讲究谈判艺术外,还要对谈判时间和谈判事项等加以灵活掌握和控制。谈判时要有书面记录,并得到对方签认,不能只凭记性。因此,项目经理必须是一个谈判高手。

三、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及培养

作为项目经理应当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体来说,项目经理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专业及管理知识;领导艺术及协调管理能力;实践经验及技能训练。同时,既要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深度,又要有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知识的广度;必须既是精通本项目专业知识的内行专家,又必须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上训练有素。项目经理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并结合施工管理实际进行选拔。项目经理首先应具备大学本科或专科工程技术教育的知识水平,这一点只能在学校里通过正规教育完成。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项目经理大多是受过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习,并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成长起来的,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但在管理理论方面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一定的不足。

我们主张,作为项目经理,首先应经过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因为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其次项目经理应具备一定的工作阅历,经受一定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广泛的兴趣而通过上述基本训练以后,对较为理想和有培养前途的候选人,可委派项目经理助理、或担任小型项目经理,一般情况下,担任过三个以上小型项目的项目经理,其项目管理实施效果较好的人员,才能派任大中型项目担任经理。此外,为了尽快培养项目经理人才,仅仅通过实践锻炼是不够的,因为实践锻炼的周期较长,且在实践中很难较快地拓宽知识面。为此,我们建议从既有工程技术知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选送尖子参加项目管理研修班、研究会,使其从管理理论如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价值工程、计算机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上进行系统的学习。(有统计表明,项目经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组合培训:经验学习、在职培训50%;正规教育、开辟特别课程20%;专业性会议、研讨会10%;自学20%)

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管理和实施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对项目经理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项目经理应当具备的素质特征和性格特征。首先具有以下素质特征:有精明而实际的管理经验,拥有成熟的个性与魅力,较强的技术背景,与高层领导关系良好,曾在不同岗位和部门工作过且人际关系良好,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同时又有组织和纪律性。其次应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诚实正直,预事冷静果断,善于沟通,自信、坚忍不拔、进取心强,多面手。同时,项目经理还应具有可信性、敏感性和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青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毕星 翟丽

《项目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3、Step.p.robbins 和 Mary Coulter 《Management》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James R.McGuigan

R.Charles Morer Frederick H.deB.Harris

《Managerial Economics》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10.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篇十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小学教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因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要素;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时,人们就亲切地将它称为“小学校里的文学”。从那时起,儿童文学便和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因为两者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担负的使命与目标都是让少年儿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要素,我试着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重要的重要资源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儿童的需要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最适合儿童阅读,为儿童所喜好。它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当然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教材。

在我国,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1920年,教育行政部门通令全国,将中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并大多以儿童文学为内容。据著名教育家吴研因回忆:“正当国文改国语的年头,我给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就写入了一些童话、儿童诗歌„„一类的儿童文学性质的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一篇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儿歌《小小的船》、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狼和小羊》、儿童故事《蓝树叶》、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科学文艺《小蝌蚪找妈妈》、儿童小说《最后一课》、、、、、、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有题材样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出来。我们现在以五年制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例。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

教材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有68篇。童话寓言有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有92篇,儿童科普文艺有19篇。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合起来,占小学语文课文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同时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有都体现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特点,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上,也应该表现出鲜明的儿童特色来。涉及到常规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来,还是把握儿童文学的教学常规,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儿童文学作品。我现在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来比较、说明一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两节课。

我们先来看第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老师领学生读识生字词、朗读课文,然后按设计好的问题来分析课文:小蝌蚪为什么第一次找错了妈妈?好,找一位同学来读小蝌蚪把大草鱼误认做自己妈妈的这一段。接着,全班来读这一段:那么,小蝌蚪为什么第二次还是找错了妈妈?哦,来找一位同学把小蝌蚪误认为乌龟是妈妈的这一段读一下。好的,那么全班再来读一下,为什么小蝌蚪第三次也认错了妈妈?那么让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把大白鹅误认了自己的妈妈,接着,全班在齐读课文这一段。最后教师归纳青蛙的成长历程,总结中心思想,把每一个生字写一行。三下五除二,轻车熟路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这位教师先是不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而是结合挂图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故事。然后和同学一起来复述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重点复述(因为反复的故事情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题,渲染气氛,)而在复述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认读字词,辨析字形,体会意义。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愉悦的、互动的气氛中领会了故事的意义。然后老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来表演。最后,最后中心思想不用教师可以归纳,学生在反复归纳和表演中,就体会了这个道理 :既不能片面的看问题,也不能用局部代替全局。真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样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成功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相比之下,第一位教师虽然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那种生硬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起不到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渗透作用,而第二位老师则抓住了儿童文学作品形象型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讲故事,分角色表演,让小蝌蚪沿着“找”和“变”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在小蝌蚪找到妈妈之日,就是变成青蛙之时。这样的教学不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氛围中,了解了青蛙的演变过程。可见,抓

住儿童文学的特质,运用说、讲、演同时进行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的语文特殊学习规律。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孩子们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为了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种副作用,家长、老师和学校就应该把孩子从沉迷于视听文化的歧途上引导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读儿童诗能大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把握诗歌的节奏。读英雄故事,可以满足儿童天生崇拜英雄的情结 ;读儿童小说,可以使他们习得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读科学幻想作品,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散文,正好学习优美的语言,并满足他们开拓视野的要求;读童话和寓言,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理解生活,在寻找乐趣中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

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七至十二岁左右,正处在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要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会阅读、会写作之后,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在探求新知识方面,他们比幼儿进了一步,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性,即他们除了靠直接的感觉外,还能凭借具有无限潜力的手段———阅读,去间接地认识世界。识字,即获得阅读手段,是人在认知上的一个飞跃。儿童文学应当适时地满足童年期儿童的这一需要,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帮助他们扩大眼界。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用依次是:

(一)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即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

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辉煌,更加美丽。”儿童文学这时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朝霞、彩虹„„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形象。它不同于教科书,它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因其成功地造了铁木儿这样一个先进少年的典型,在小说问世不久,便在苏联掀起了一个“铁木儿运动”,千百万少年儿童学做铁木儿。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的力量,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三)审美作用

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并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自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四)娱乐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快乐,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需要发泄和排遣,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和压抑和焦躁。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问题。那么,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取决于教师们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因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进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文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三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这三方面能力,是鉴别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高低、能否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它的讲授方法的不同,我们首先来看看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儿童故事,思想内容健康,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以上这些儿童文学品的体裁,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样式。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成人文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这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否很好地完成文体教学的关键。既然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我们把儿童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文类,即儿童诗歌类(包括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诗等)作品,另一类是散文类,即儿童故事类(包括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科学文艺等)作品。讲好儿童诗歌类作品的关键,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诵。因为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作品的再创造。通过朗诵,可以使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激起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掌握这项基本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语言和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以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通过范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

讲授儿童故事类作品的时候,能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则是进行这类作品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要学会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感情是关键。教师要想有感情,首先自己就要深入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相结合起来。其次是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这样,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高了,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说它是精神活动,是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说它是审美活动,是因为它能让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求真、向善、爱美,在鉴赏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激起对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追求。同时,再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就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指导,才能成为引学生走向儿童文学园地的领路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们也确实迫切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还要化身为儿童,用儿童的嘴巴去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儿童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了解儿童,那么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便是一条极好的途径。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你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和懂得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技巧,了解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对于儿童和儿童文学的爱。冰心认为:“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同他们平起平坐。你要是不喜欢孩子,而勉强去写,你就不会写出能使孩子们感动的东西来。”而当你有了一颗爱心的时候,还会激发出你为儿童创作的一颗童心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巴金曾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童心,有了童心,他们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有了童心,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的感情。”无论是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冰心、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还是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高尔基、罗大里、盖达尔,他们无一不是既具有爱心,又具有童心的作家。小学语文教学者也应以这

些大师为榜样,在提高自己儿童文学作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既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摇篮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重视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在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设有全国最大的儿童文学教学基地,每年都有600多名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这里专修儿童文学课程;在台湾,80年代以来,所有的师范生,无论是文科的学生,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要修儿童文学课程。比较而言,我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育和对于师范生的儿童文学教育,已经显得滞后和不足。解决的办法就是:一是把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的儿童文学选课变为必修课中的重点和特色课程,让所有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二是在师范院校中文系设立儿童文学培训基地,让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培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少年儿 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让儿童文学成为少年儿童在人生起步阶段,文学女神给他们的心田“拨下的第一粒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瓢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泽。”

参考文献

[1] 谈凤梁.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序)[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1992.[2] 王泉根.当代儿童文学教学论文集(序)[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 [3]教材编写委员会. 儿童文学 [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

[4]高尔基.我怎样学习.2010.(9).[5]李玉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M].江西:江西于都县长征小学,2006,(8).[6]余文盈.从《丑小鸭》看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A].现代阅读,2012,(9).谢辞

时光荏苒,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大学生活也将画上句点。三年来在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点点滴滴仿佛都近在眼前。当然这写点滴是很多可敬的、可爱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晶。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中以及写作的各个阶段悉心的指导和提出诸多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论文的字句都凝结着万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感谢小学教育学院的我的老师们,感谢大学三年中您们谆谆的教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们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让我们每位学子深深地景仰。

感谢我的“家人”们,除了同窗之谊,更让我们彼此难忘的是三年的朝夕相伴。感谢我在大学中认识的同学、朋友,因为你们的相伴,我的大学才更加完美。

上一篇:伟人杨利伟的成长故事下一篇:写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