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宣传

2024-08-06

民生宣传(共8篇)

1.民生宣传 篇一

民生工程宣传教案

授课人:

教学内容:

2013年利辛县民生工程

教学目标:

1、使全社会关注、了解民生工程,让学生传播宣传。

2、公开公示受益内容,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们的受益情况,切实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3、让每个家庭都能知晓国家的惠民政策

教学准备:

2013年利辛县民生工程宣传明白纸

教学内容(简):

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将《新华字典》纳入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补助基本标准,将校舍抗震加固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二、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大力推进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继续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完善资助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两

个确保”:确保资助对象认定准确,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落实中职资助新政策,扩大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的受助范围,调整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到2013年秋季,结束中职资助新老政策的过渡期,使所有中职学校学生享受中职资助新政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由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具体负责。

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的实际任务要根据各地上报的数据、以省教育厅审定下达的指标为准。

三、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加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2.民生宣传 篇二

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发起并联合中共福建党史研究室共同摄制, 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九集系列片《根基》, 是一次从民生角度、以系列片形式进行主题宣传的有益尝试。它在政治上反映主流意识形态, 形态上特别强调贴近性和当代性, 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展现主流价值观, 构建主流话语体系

土地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果仅从个案来看, 土地问题的解决还存在许多不足, 但从战略眼光看,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历程, 始终是在不断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尽管有关土地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 但是目前我们还没能搜索到一部电视系列片, 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变革, 展现中国共产党造福于民的伟大历程。《根基》虽然并不能详尽展示这个历程, 但它通过全景式的描述, 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变革的战略意义, 在政治上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 弘扬了标榜价值观, 尝试构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主流话语体系。

二、以人物为主线, 展现民生立场

新闻故事化早已被广泛实践, 它把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 让节目更加形象生动。但故事总是由人组成的, 如果把故事集中于人物刻画, 展现喜怒哀乐, 将会更具有立体感, 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根基》反映的主题虽然宏大, 但它的传播的立足点, 却是“人物故事”, 它的每一集讲述一个人的故事, 借此展现某个阶段的土地变革。这个人可能是土地变革的推动者, 比如中共早期领导人彭湃。也可能是政策执行者, 像中共农工部长邓子恢, 更多的是土地变革的受益者, 普通的农民们。不同角色的人物, 组成了一组生动群像, 通过细节描写、场景再现、背景挖掘, 多层次展现了历史的细部。

《根基》的采访对象多为当事人、见证人, 他们真实、权威的评述让整个系列片更具有历史厚度, 但电视始终是画面为王, 真正能引起共鸣的还是采访对象生动的表述。如《根基》第一集是对彭湃84岁侄媳妇陈洪的采访, 第二集是对94岁林攀阶老人的采访。当他们提到彭湃烧田契, 毛泽东把衰坑改发坑的时候, 那激动的表述, 似乎又让人回到了数十年前农民欢天喜地的场景。

但是这样的采访对象并不容易寻找, 需要记者的细心和耐心。如《根基》第四集的李林庆老人, 就是记者在预定采访工作结束后的闲聊时, 偶然得知的:河北武安柏林村, 当年有个支前制作军鞋的班, 记者赶往当地, 结果发现当年制鞋班成员, 88岁老人李林庆还健在, 老人虽然话都说不清楚, 但是唱起当年的民谣却很清晰“骑上一匹洋马, 跟上一只狗, 老阳儿落篱下了, 还跟民兵走跟民兵上前线, 就为了这个 (土改) 吧, 还为啥”。正是这样一个个大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细节, 生动展现了历史场景, 仿佛让人穿越了历史, 也让节目所展现的价值观更具说服力。

三、充分应用多种手段, 凸显过去时空的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 就是指对当代社会生活的适应性。[4]要让当代人理解历史, 记者就必须以当代观念、运用当代的技术, 让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使观众可以迅速融入历史场景。

当然, 不管我们如何去拍摄那段历史, 对历史负责、对观众负责是起码的道德底线, 在对过去时空的处理上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去表现, 都必须经得起现在以及将来的推敲。

(一) 利用摄像机连接人物和细节

史料对于重构历史场景, 体现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技术和历史原因, 文字纪录、图画等平面资料还比较容易寻找, 但是电视节目最需要的音像资料, 却是相当难得。为了弥补这一缺失, 记者可以通过摄像机变焦镜头的推进和拉出, 突出细节或者呈现环境, 通过摇镜头, 连接人物和细节并营造了氛围。如《根基》第一集, 就通过对一幅毛泽东授课油画的推拉摇移, 交代清楚了毛泽东以及学员对于农民问题的态度。而所有这些恰恰符合“选择历史的片段和叙述历史的各种器具, 通过摄影机正确而有意味的移动摄影, 在材料对象与摄影机、材料与材料之间重构富有意义的历史现场”。[5]

(二) 呈现历史遗迹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可以流逝, 但空间还会存在, 历史现场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新闻事实的见证者。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记者可以充分利用光线、色彩及主观镜头, 选择恰当角度进行观察和摄制, 让环境中的每一个元素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影响。如《根基》第二集的列宁堂, 那桌子上的一条条裂缝、党旗的点点斑驳、桌上的茶碗, 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峥嵘岁月, 它们背后的画面语言可谓相当的丰富。

(三) 运用象征性手法

象征性手法是指借助具体形象, 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根基》创作者往往以一个或一组画面, 通过场面调度、色彩设计、音乐配用, 让具象的电视画面更具有厚度。如《根基》第一集中的一段解说“这张没收地主土地的证明, 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它足以见证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丰土地斗争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海丰苏维埃政权虽然只坚持了四个月,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海丰发生的以土地斗争为核心的农民运动, 却像启明星一般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大幕。”系列片中用没收土地证明的原件、斑驳的树身摇到枝繁叶茂、山上渐行渐远的火把、微露晨曦的天际等一组画面组合而成, 暗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曲折、探索与光明。

“只有重大的民生问题, 因为与许多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才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才能真正表现出民生新闻的深切人文关怀”。[6]土地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选择以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变革的历程, 制作系列片《根基》, 可以说既体现了主题宣传的精神, 也展现了立足民生新闻的办台特色, 为民生新闻特色的主题宣传做出了良好示范。

摘要:民生新闻并不能只关心琐碎的民生问题, 关注重大民生问题, 才能真正表现出民生新闻的深切人文关怀。系列片《根基》通过民生视角, 对于重大主题性报道进行了深入、全景式的报道, 既展现了主流价值观, 也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

关键词:民生视角,主流价值观,新闻故事化

参考文献

[1]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均,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39.[1]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均,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39.

[2][4][6]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48, 179, 254.[2][4][6]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48, 179, 254.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52.[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52.

3.“民生年”与民生新闻 篇三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成为媒体的卖点,百姓的看点,学术界的热点,甚至有人把民生新闻的崛起称为中国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人物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个性十足的普通大众;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普遍、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摒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代之以温馨提示、真诚帮助,乃至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这种新闻价值观的变化,使新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民生新闻的勃兴,是对长期以来官化新闻的强烈反应,是人们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和媒体解放的重要标志。百姓视角、百姓情怀的定位,使得“民生新闻”得以存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窄、庸、浮的误区,一些媒体对“民生”的理解有偏颇,过分关注百姓的具体生活,将民生新闻局限于百姓的生活琐事上,使得一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停水停电,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新闻事件琐碎重复,新闻变成了琐闻。在表达方式上随意、粗糙,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隔靴搔痒,不去做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让很多新闻素材的内在价值白白流失,没有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避免报道流于肤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把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当成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应该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工夫,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强调人文关怀,体现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应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关注且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摒弃浮躁的“泛民生”和民生新闻的泡沫化、平面化,使报道对象呈现多层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操作,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诠释“国计”,为受众解惑

喻国明教授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解气的时期,90年代是解闷的时期,进入2l世纪是解惑时期。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譬如房地产、金融、医保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新规出台对民众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缺乏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承受力,这就要求媒体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政策,满足受众思想、行动、决策的需要。从民生的角度诠释“国计”,关注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利于促进“国计”的影响力、利于“国计”深入民心,更能体现“三贴近”原则,这样的民生新闻会更受读者欢迎,也会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注群众投诉热点,注重现象而不是个体

媒体应以有限的资源去反映、解决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在寻常小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为读者指明这些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本市几所小学突然停办了校内午餐班,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受到影响。《汴梁晚报》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系列的报道,追根寻源,探明问题症结之所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并最终促使了问题的解决,在公信力和权威性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监督与服务并重

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些需要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有些是群众遇到的难解事,需要媒体代为转达,帮着打听,这就需要民生新闻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讯服务。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首先表现为对公共利益和普遍性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具有强烈新闻性事件的舆论监督。到位的服务会增加媒体的贴近性、可亲性,成功的舆论监督则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小栏目与大策划有机结合

有些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群众来说至关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如停电、停水、出行难等问题,但这样的小问题积累起来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小栏目的报道和关注,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的存在则带有普遍性和共性,需要通过策划使运作力度加大,引起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去年春节前,有几位独居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过年冷清,希望组织大家一起集体过年。他们向汴梁晚报《百姓热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编辑部感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随即进行精心策划。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把“独居老人集体过大年”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既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又使社会对独居老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广泛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做好民生新闻,还应注意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丰富社会阅历,体察民间疾苦、百姓冷暖,从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要及时地识别新闻,并做出准确判断、真实描述、深刻分析,克服同质化的趋向,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创新。唯有学习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民生变为常态、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留住观众的必然选择,只有确立传媒的社会意识,夯实基础,远离浮躁,保持新闻应有的品格,才能维持民生新闻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无限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汴梁晚报社)

4.卫生民生工程宣传 篇四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卫生民生工程,提高卫生民生工程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县卫生局将2014年承担的6项民生工程具体服务项目分别介绍如下:

一、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

(一)、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服务项目服务内容:

1、血、尿常规、艾滋病、梅毒、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肝功能、阴道分泌物、胸透

2、婚前保健知识、婚前卫生咨询、婚前卫生指导。

3、常规体检。

(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服务内容:

泗县常住人口,农村孕产妇在合法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活产的平均每人补助300元。

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

(一)、改革目标

推进综合改革,完善县级医院管理体制、法人治理机制、药品采购机制和运行补偿机制,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约束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二)、改革对象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

(三)、改革内容

1、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自2012年12月15日起,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使用的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全部实行进价销售,不加价。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的25%部分,由省级财政按全省县级医院诊疗人次按给予补助,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配套。

2、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从2012年12月15日起,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大型医用设备(CT、磁共振)检查价格降低20%。

3、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从2012年12月15日起,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护理费提高50%,手术费提高20%,床位费由市、县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社、财政部门核定,适当提高床位费价格。

4、设立门诊诊查费项目。将挂号费并入该项目,诊查费分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其中:西医普通门诊每人次35元,医保支付33元,个人2元;西医专家门诊每人次55元,医保支付33元,个人22元;中医普通门诊每人次40元,医保支付38元,个人2元;中医专家门诊每人次60元,医保支付38元,个人22元;急诊诊查费上浮20%。

5、实行基本医保费用即时结算。完善患者投诉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通过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争取实现“两升两降”和“两个满意”:病人增加,医院收入增加,药占比下降,药费降低;职工满意,病人满意。强化医院公益性,坚决做到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让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目标是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新农合筹资是每人交100元。

(二)普通住院补偿

1、在省内住院,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城市一级二级医院、城市三级医院报销比例分别为90%、85%、80%、75%,被处罚的五类医院报销比例为55%。

2、在省外预警医院住院,起付线为4000元,其可报费用按30%予以补偿,封顶线1万元。省外预警医院住院不执行保底补偿政策。参合农民到此类医院住院,首次住院的,按上述待遇补偿;再次住院的,不予补偿。

3、在省外非预警医院住院,按当次住院费用的20%计算起付线(最高1万元),其可报费用的补偿比例参照省内Ⅳ类医疗机构补偿比例执行。省外定点协议医院可报费用的补偿比例按省内医院上抬一类标准执行。省外非预警医院住院执行保底补偿政策。

4、封顶线。参合患者当年住院获得补偿的累计最高限额(不含大病保险补偿)为30万元。

5、住院保底补偿。住院费用段5万元以下部分保底55%,5万元以上保底65%。

(三)住院分娩补偿。参合产妇住院分娩(含手术产)定额补助500元。分娩合并症、并发症,执行住院保底补偿,但不再享受定额补助。

四、新农合大病保险

(一)新农合大病保险资金以县为单位筹集,按当年新农合参合人均15元标准从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中列支;结余不足的从当年新农合统筹资金中予以安排。

(二)大病保险起付线为20000元,封顶线为100000元。

(三)大病保险合规可补偿费用=参合患者合规的住院及特慢病门诊费用-新农合已补偿费用-原新农合补偿起付线(多次住院的,累计计算)-大病保险起付线。

(四)办理大病保险补偿需要的材料:

1、参合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2.新农合补偿结算单;3.费用清单,或加盖原件收取单位公章的复印件;4.出院小结,或加盖原件收存单位公章的复印件;5.医疗机构费用发票,或加盖原件收存单位公章的复印件。

五、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

国家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免费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免费义务教育。“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由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解决;对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进行抗机会感染治疗,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4800元标准给予补助。

对符合救治条件的肺结核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由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解决;按照结核病诊疗规范,对现症贫困结核病患者给予辅助诊断、辅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免费拍胸片和痰涂片检查等,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900元标准给予补助,按实际发生额由当地结核病定点收治机构予以减免。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以辖区内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首次建立个人档案的居民可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及进行心肺等体格检查。

2、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3、每年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1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中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中的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和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4、每年对管理的慢性病人群进行一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空腹血糖检测,经济条件许可时可进行心电图、尿常规等检查。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和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指导,登记管理的慢性病人每3个月至少提供一次面对面随访。

5、对辖区内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年对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自愿或家属配合下进行一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空腹血糖、心电图检测。

6、孕产妇基本保健服务内容:

孕产妇保健手册、孕期五次产前检查、血常规、尿9项、ABO血型、Rh血型、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肝功能、肾功能、梅毒测定、高危筛查、两次“B”超、两次产后访视、产后42-56天体检。(艾滋病筛查自费)7、0—6岁儿童基本保健服务内容:

儿童保健手册、新生疾病筛查、听力筛查(耳声发射)、新生儿2次访视、喂养指导、42-56天体检、3个月常规体检、营养评价、保健指导,6个月常规体检+血常规化验、营养评价、保健指导,8个月常规体检+特殊视力检查、营养评价、保健指导,12个月常规体检、特殊视力检查、喂养指导、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18个月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24个月常规体检,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30个月常规体检,血常规检查、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以后3岁、4岁、5岁、6岁每年一次常规体检,一次血常规化验检查,绘制生长发育图,营养评价、保健指导。

8、健全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依法监管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科学分析、处置传染病疫情,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9、健全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普及居民健康生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全体居民健康水平。

10、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对辖区内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医疗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职能。

5.消费与民生宣传提纲 篇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深入发展,在广泛征求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11年的年主题为“消费与民生”。

一、“消费与民生”年主题的涵义

确定“消费与民生”为年主题,就是要充分认识消费与民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是今后一个时期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只有把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以促进消费为重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让消费真正启动和强劲起来,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确保改善和保障民生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健全和完善各项惠及民生的消费政策,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消费市场是信心市场,消费经济是信心经济。只有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推进生产发展的能动作用,市场经济才更富公平正义,更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消费维权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广大消费者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政策和措施,推进有关方面着力解决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扎实实现消费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目标要求。

二、开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活动的主要依据

把“消费与民生”确定为中国消费者协会2011年年主题,并围绕年主题,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做好消费维权各项工作,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扎实推进新形势下消费维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开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至重则生民为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阐明了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因此,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自觉把维护消费者各项权益这个消费领域的重大民生问题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更加注重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着力解决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消费者的福祉。

其次,开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工作,是推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要重视民生问题。没有民生的改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只有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才能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才能使消费维权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开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工作,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减少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发展,市场容量快速拓展,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目前我国消费领域和谐是主流,成绩是主流,但消费环境中还存在着不和谐因素,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不仅制约了消费活动的扩大,也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其中不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切。因此,只有更加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些消费领域的痼疾,切实把解决事关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衡量消费维权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根本尺度,把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作为检验消费者满意工程的根本标准,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解决消费领域社会关注、群众关切、政府关心的突出民生问题,才能满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才能切实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三、开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活动的目标

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消费与服务”年主题活动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年主题的广泛宣传,促使全社会深刻理解消费与民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制定和完善各项惠民消费政策,确保广大消费者分享到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更加重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实现消费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目标要求。

实现“消费与民生”年主题活动的各项工作目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首先,经营者要进一步遵循良好的商业伦理,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更加重视质量、服务和信誉,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改善和保障民生政策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坚持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向消费者披露真实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不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并向消费者提供热情、可靠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帮助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以实际行动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青睐,与消费者共同努力改善消费环境,释放城乡消费潜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

其次,行业组织要进一步树立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消费领域民生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行业自律,督促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准的同时,重视培育行业内珍视商誉、重视民意的发展理念和认识水平,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加强与消费者组织的磋商,完善行业规范与相关标准,消除不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不合理行规,引导业内相关企业营造便于消费、利于消费、扩大消费的市场环境,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培育和保护好消费市场增长点。

第三,吁请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价格水平基本稳定,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净化农村消费市场,切实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营造更加注重民生、注重消费维权的市场环境;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升消费者满意指数。

第四,希望广大新闻媒体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国计民生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全社会大力传播消费与民生的有关知识,反映广大消费者意见和愿望。同时,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深入到消费维权工作实践中去,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广大消费者反映强烈、社会各方面关注的消费领域民生问题及时妥善得到解决,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引导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第五,希望广大消费者进一步增强消费信心,增强责任意识,将自身消费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监督促进生产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有鲜明价值导向的“选择消费”和“货币选票”,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标准及产业政策的行业企业,发挥消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同时,还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合理合法理性表达维权诉求,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和法律框架体系内共同推动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良好消费环境。

四、消协组织开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活动的主要工作安排

围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2011年各级消协组织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年主题的依据、意义、内容和目标,提高社会各界对消费与民生关系的认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年主题活动;

二是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纪念宣传活动,大力开展以“消费与民生”年主题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中国消费者协会设计印制年主题宣传画和有关宣传材料,组织各地消协广泛张贴,扩大宣传效果;

三是要结合实际,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工作,扩大居民消费,引导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型,实现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和谐统一,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四是要围绕消费者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社会监督,促进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提振消费信心,增加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要高度重视解决群众意见集中、事关消费领域民生重大问题的突出矛盾,完善基层消费者投诉网络,提高调解技巧和水平,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妥善解决消费纠纷,确保消费者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努力为消费者排忧解难办实事,依法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民生工程宣传紧急通知 篇六

各学区中心校、县直学校

全市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将在本月12日、13日(周六、周日)两天进行,根据县民生办安排,为了教育民生工程在年终社情民意调查中取得好的效果,各单位务必结合实际加强政策宣传,学校已经上报的全部领导班子的联系电话务必能够保持正常通话,做好学生家长的电话接听回答工作,确保我县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取得好成绩。调查地点山东枣庄,委托单位是山东枣庄民调中心,显示号码0632-12340,请在宣传中说明,接到本电话号码,一定要接,不要屏蔽,电话回访内容附后,学校校长一定要高度重视,落实到位!

利辛县教育局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日

1.附问卷调查内容

附件1 第一类问卷(以受益对象数据库为样本框直接访问)“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调查问卷 先生/女士:

您好,我是安徽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访问员,简单了解一下有关民生工程的情况。

Q1.请问您知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吗?就是政府对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帮助完成学业。

1.知道 2.不知道----------终止访问 Q2.请问今年您家是否领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款? 1.是 2.没有----------终止访问 Q3.请问您对这项政策实施满意还是不满意?(单选)1.满意2.一般 3.不满意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查问卷

Q1.请问您知道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吗?就是小学、初中不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还给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

7.民生宣传 篇七

一、电视新闻用“记述民生”方式容易走进传播误区

目前, 民生新闻通常都用镜头记述最“原生态”的市井生活, 注重过程和细节, 表现新闻事件。而这种“记述民生”的方法, 容易使电视新闻内容走入误区:

1.记述民生容易导致电视新闻内容从通俗沦为低俗。单纯“记述”使民生新闻的低俗化倾向相当突出。当前, 民生新闻通常都把镜头对准了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 荧屏上整天充斥着大量相似的无价值的新闻。更有甚者, 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 把镜头对准别人的隐私, 夫妻反目, 第三者插足等等, 热衷于不厌其烦地展示事件的细枝末节和社会阴暗面, 民生新闻琐碎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

2.记述民生容易弱化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 是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不可或缺的职责。记述民生大多都把话语权交给百姓, 无暇或无力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 只是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 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挖掘得不够充分, 缺乏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和深度剖析。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媒体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体系中, 媒体又应该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 记述民生恰恰弱化了这方面的责任。

3.记述民生容易生硬割裂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联系, 从而削弱节目的思想性和竞争力。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政新闻由于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 从而深刻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记述民生狭隘地将所谓的时政新闻生硬地摒弃到民生新闻之外, 关注的很多题材流于琐细, 对民生问题的分析往往没法接近核心与本质, 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这种记述民生的电视新闻内容, 降低了新闻高度, 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大大削弱了节目的思想性和竞争力。

二、要用“大民生”视角, 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笔者认为, 在强调贴近性、重视本土化的同时, 应该将民生新闻纳入“大民生”视野, 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一) 要构建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为我们构建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始终以“三贴近”作为指导思想, 关注民生疾苦, 关注改革与发展的走向。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2. 必须始终唱响主旋律。

唱响主旋律, 是民生新闻应该坚持的方向。要反映中国社会前进的主流要求, 振奋人们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要以丰富生动的电视表现方式, 在民生新闻中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传播具有鲜明本土特色、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唱响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流精神。

3. 必须切实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彰显社会责任, 是改进民生新闻的突出重点。要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以“民生新闻”为切入点, 积极培养大众思考公共问题的能力, 引导大众解决公共问题。要在相互交流中树立大众的自我意识, 培养大众个体的责任感, 进而创造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

(二) 要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引导舆论与社会教化的功能

一个具有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 也必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观众得出正确判断, 推动他们实施正确的行为,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思想基础。要用正面声音占领宣传阵地, 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要按照准确、及时、透明的原则, 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 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

2. 注重提升新闻品质。

提升新闻品质, 是做好民生新闻的手段。要注重报道的深入, 从关注大众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物质层面, 深入到关注大众精神生活、心理健康等深层需求和公民责任意识的成长。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认知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 进而表现在行动上, 指导和引导大众健康发展。

3. 强化新闻的社会教化功能。

强化社会教化功能, 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关键。要把新闻内容的价值评判蕴涵在题材处理与故事叙述当中, 为大众提供一种精神航标。要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自觉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提升新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要做到既解决问题, 又替政府分忧。

(三) 要将民生新闻纳入公共视野中, 用“大民生”视角, 凸显新闻内容的民生情怀

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闻 (public journalism) 理论。该理论认为, 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 致力于提高社会大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1]。要想避免民生新闻存在的传播误区, 必须要把新闻内容纳入到公共视野中, 将日常现象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 引导大众介入公共生活。

1. 必须注重延伸新闻的价值链, 拓展报道的高度和广度。

做有思想的新闻, 是电视新闻突出民生的发展方向。民生新闻要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 转入到除了展示新闻事件, 还要解决电视新闻同质化的问题, 满足大众超越日常新闻资讯的深度需求。要选择影响力广、大众关注度高、探讨空间广阔的热点事件进行报道, 对题材进行提炼再加工, 过滤琐碎与平庸的内容, 强化新闻的公共色彩。要做到既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与传达人民意愿, 同时提升大众的思想境界和认知能力,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2. 必须做到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公共视野中的融合。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突出民生不可忽视的内容, 要从民生角度对国计进行解读和诠释, 通过民生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将有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方针、重要会议, 发生的一些具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的事件,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是大众所关心的。对这类时政新闻媒体应该站在大众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深入报道, 找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契合点, 增强大众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3. 必须搭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 促进大众的“公民觉醒”。

促进大众的“公民觉醒”, 是电视新闻突出民生承载的社会责任。应该找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 使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 反应最强烈的时政新闻, 能够以民生新闻的角度进行报道。电视媒介应当充当公共话语平台, 既有党和政府传达政策的声音, 又有大众真实意愿的反映。尤其要引导大众逐渐以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让政策法规更多地集中大众的智慧从而更具生命力与人本内涵, 让有关部门的决策因为更多地听取大众的意见而更加科学、民主, 让大众在公共事务的参与中, 逐渐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公民”, 从而在媒体、政府与大众之间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摘要:民生新闻遍地开花的背后, 隐藏的问题不断暴露。记述民生的原生态化、庸俗化、娱乐化现象, 弱化了新闻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教化功能。只有用“大民生”视角, 从“记述”民生迈向“突出”民生, 才能切实履行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保证民生新闻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述民生,突出民生

参考文献

8.民生宣传 篇八

生活满意度只是一个主观指标

《创新时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显示,经济压力和生活安全感不足,仍是城市居民痛苦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居民中有47.2%的家庭存在“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的现象,32.2%的农村家庭认为“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请问最近几年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宋迎昌:“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出台了许多改善民生的法律与政策,比如2005年起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二是财政向民生领域支出的比重稳步攀升,比如1999—2008年间,全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已由26%提高到30%。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广大城乡居民切实得到了实惠。特别是最近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为40—50岁就业困难群体开辟公益岗位;农村免除农业税等。

《创新时代》:据了解,2010年社会满意度呈下行趋势,但从调查来看,2011年社会满意度总体上已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请问生活满意度提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满意度提升是否意味着“城镇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获益情况评价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宋迎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主观判断指标,不仅与个人生活状况的改善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整体发展状况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关联。生活满意度提升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居住条件、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婚姻状况、邻里关系、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环境状况、交通状况等。满意度提升更多体现的是个人感受,所以生活满意度提升,并不意味着“城镇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获益情况评价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创新时代》:据了解,你曾于2007至2009年受派赴西北的兰州市安宁区挂职(担任副区长),作为理论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你认为中国城市下一步的民生改善,需要首先解决哪些问题?

宋迎昌:中国城市下一步的民生改善,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民生导向的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第一,建立民生导向的财政制度,即政府不与民争利,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第二,建立民生导向的发展制度,即在民生改善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不唯GDP和财政收入是从;第三,建立民生导向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即重大决策要倾听百姓的意见,要让百姓有话说,让百姓说话算数;第四,建立民生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即各级官员的升迁要倾听民意,民意不过关,要实行“一票否决”制。我认为,只有建立起民生导向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民有、民权、民享、民治的理想社会目标。

改革是推动城乡发展的最大动力

《创新时代》: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继2010年之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请问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偶然现象,你怎样看待此种趋势?

宋迎昌:我认为,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纯属偶然现象,这与最近两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制造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最终造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乏力,而农村居民因为国家多项惠农政策支持及农产品涨价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民纯收入普遍增长较快。但随着我国对经济活力的日益重视以及转型升级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将会很快消失。

《创新时代》:业内人士指出,全国各地城乡统筹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从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试点引起全国关注的现象看,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将广泛涉及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体制全面改革。你认为随着近年来快速交通的迅猛发展,是否可形成一个新型的城乡关系?今后推动城乡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宋迎昌:随着近年来快速交通的迅猛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但能否形成一个新型的城乡关系,我认为还取决于全方位的制度变革。交通瓶颈只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相反,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才是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阻力。

由此我认为,今后推动城乡发展的最大动力依然是改革,只有下定决心破除陈旧、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实现发展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权利,才能最终实现农民、市民一律平等的愿景。只有这样,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远大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创新时代》:蓝皮书指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中的农村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依然存在一定的社会排斥心理。请问造成这种排斥心理的根源是什么?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迎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市民化”现象,并不是一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为它必然要经历就业非农化、居住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三个相互关联的发展阶段。农民工进城,首先完成的是就业非农化,但若要完成居住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难度将会很大。由此,这种异质特征最终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将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中,这也是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排斥心理的最大根源。

城市居民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表现,是城市居民担心农民工进城会挤占他们的发展资源,如争夺就业机会、争夺交通资源、争夺社会福利等。

“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

《创新时代》:2012蓝皮书中提出了“社会各阶层上网‘喊话’,‘大众麦克风时代’到来”等新鲜名词,何为“大众麦克风’时代?针对在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一些演艺明星等中产阶级表现得日常活跃,甚至整体超过传统的学者、作家群的现象,你是否赞同这属于中产阶层对公权的质疑和离心倾向?

宋迎昌:“大众麦克风”指的是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和渠道。我认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能让城乡居民当“哑巴”,要鼓励广开言论,了解民意,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中产阶层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低收入阶层相比,他们更关注国家大事,更渴望参与社会治理。传统的学者、作家群,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中产阶层的一分子,因为他们还要为自身的生计而奋斗,所以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程度远远低于演艺界明星。可以认为,演艺明星等中产阶级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现象并不能等同于是对公权的质疑,更不属于离心倾向。恰恰相反,此类中产阶层正是社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力量之一。

《创新时代》:如今互联网已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经常变成倾泻“仇官”、“仇富”等负面情绪的“垃圾箱”。你对网络中常常出现“一人爆料维权,众人‘围观’”现象如何看待?此种现象是否代表现阶段行政监督机制低效及法律作为利益调节的底线保障的失灵?

宋迎昌:我赞同“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这也说明了现阶段行政监督机制低效及法律作为利益调节的底线保障的失灵”的说法。要消除这种现象,我认为国家有必要为弱势群体搭建一个利益诉求的平台。因为从长远来看,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治国,才是体制内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好渠道。

《创新时代》:据悉,2011年互联网上诸如房地产商人、投资家等高收入阶层,其微博“粉丝”都在百万人以上。他们虽不像“公共知识分子”那样具有完整的政治诉求,但却是很多公共议题的热心参与者,他们以成功人士的身份诠释和强化现代价值观、情感,对广大青年网民有很强的人格感染力。你如何看待高收入阶层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现象?

宋迎昌:高收入阶层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仍需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通过网络参政议政,也容易影响国家政策,从而带来资本追逐权力等一系列不良社会影响。为了消除此种影响,我建议国家应保障让社会各阶层都有利益诉求的渠道,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此才会形成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机制,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上一篇:党员全年学习计划下一篇:餐厅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