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课件

2024-08-27

初三语文课件(精选8篇)

1.初三语文课件 篇一

基础知识要学“死”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文,但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更是难上加难。

在学霸们眼中,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都可以考满分的,只有语文可以拉开分。所以有句话说:“中等考生比的是数学,超级学霸比的是语文。”这话说得不假。

本次中考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我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基础是第一位。

有位老师曾说过,学习语文是“死去活来”——基础不学“死”了,背“死”了,后面的题就比较难“活”过来。

例如字词,课后的“读读写写”,要牢记字形字音(尤其是字音),可以巧用口诀,联想记忆,同类比较……无论多奇怪的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记得准,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方法。

吕馨同学的课本

至于默写题要考查的名句,要保证不能出错,那就需要背诵的同时注意生僻字、易错字的写法,边背边用手比划着,要拿起笔来背诵。

成语题容易做错,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关注常见成语的用法,中考常考的成语也不过那么几百个,老师课堂上提到的那些常见的易错成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并且要注意记录。

2

文言文重视积累

俗话说中学生有三怕,其中“一怕”便是文言文。

起初学习文言文时我也有些不知所云,但随着学习的循序渐进,文言文就会愈发得心应手,最后甚至会喜欢上文言文的简洁、优美。

文言文虽然是阅读,但也属于基础的一部分,仅仅依靠积累就可以得满分。

九上、九下的文言文会在初三上学期学习,一定要一次过关,这样可以在一轮复习时为自己赢得时间,让自己在复习之初就把握先机,获得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必须预习,在预习中注意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以培养古汉语的语感,避免翻译时因断句错误而导致的全盘崩溃。

我在预习过程中,会先大致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地方特殊标记,便于上课时讨论或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

吕馨同学的文言文整理本

文言文课下重要注释,我个人主张一字不差地记下来,用逗号、顿号、分号分开的同一个词的解释,几部分都要牢记,不可丢三落四。

同时注重文言现象的整理,一词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最好记上例句,以加深印象,更便于在课外遇到该词时推演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

而句式一般有一定的规律性,部分句式会有明显的标志词,在归类时注意规律的总结。

3

现代文阅读有方法

上面所说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到不丢分,而现代文阅读是大家的一个失分点,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说明文阅读比较简单,大家认真读文章,将选项还原到文章中,逐字逐句地对照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这样准确率会非常高。

记叙文、散文阅读相较于说明文更有难度,这就需要在老师讲阅读答题方法时集中精力,做好记录。建议找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阅读的答题方法,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巩固几遍,熟能生巧。

如果做题时自己有在老师讲解的答题“套路”之外的发现,要及时在旁边做好补充,这样可提高得分的几率。审好题,扣住问法回答,是现代文阅读得高分的保证。

4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50分作文,600字左右,字数写够简单,写得好不容易。起初我的作文除了书写好,真的,没什么亮点。我是既不愿意写,又不愿意改,只有老师叫才会磨磨唧唧去。

初三听了几节作文课之后逐渐开始使用老师的方法,加了一些描写细节,没想到我是班上几个规规矩矩用老师方法的学生之一,被表扬是自然的,学习作文热情也提高了很多。

随后我更加认真的学习运用老师的方法,我的作文水平也逐渐提高,所以说,老师毕竟是老师,讲的话是一定要听的。

作文不光要注重写,更要注重改。平时的作文老师批改之后一定要追着老师面批,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修改,改完了立刻就找老师批改,根据老师的建议再改……

吕馨同学的默写作业

文章不厌百回改,四五遍都是正常的,改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只要最终能出一篇好的文章,四五遍也是值得的。

5

复习与改错别忽视

另外,语文复习和改错非常重要。

复习最重要的一个材料就是笔记本。平常笔记一定要记好,分门别类记录,例如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本着最低标准“自己能看懂,并尽量美观”的原则。

大部分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老师会涉及,一般可以套用。注意老师上课时强调的小细节要记录好,比如“你的观点是什么?”必须首先要亮明观点,回答表格中得到的信息时不能直接列数字等。

改错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及时改错。很多同学失分都是一错再错,这就是不重视改错的直接体现!

改错要有改错本,专门整理平时听写、默写、考试中古诗文,现代文、生字的错误,直接看改错本,可以省去一张张查找试卷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6

课外阅读很重要

阅读是语文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对作文是非常有益的,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和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阅读首推教科书里推荐的名著,其次是名家的文学作品。阅读课外书时最好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撰写读后感悟心得,以备自己作文时使用。

阅读最重要的时间是假期,假期有充裕的时间,因此更适合整本书的名著阅读。

开学以后不仅时间紧迫,而且都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大适合需要潜心细读的名著。

当然,不是说开学后就不需阅读,碎片化的时间也可拿来读一些感兴趣的作品,也可巩固名著。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3、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2.初三语文课件 篇二

一、加强课外阅读, 扩展视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固然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

首先,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常发现, 无论课本中的文章写得如何精彩, 但不少学生对学习课文就是不感兴趣, 如果教师的教法再不够灵活, 学生哪会有兴趣可谈?而对课外读物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兴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学好课本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 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课外阅读可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沟通。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 因为脱离了生活, 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就如同断源求水, 折木求花, 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近乎封闭的校园之中, 对社会的接触面自然是狭窄的, 因此要使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鲁迅先生说过:“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他还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 也要泛览。”从他的话里我受到启发:平时我让学生订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读者》等。

二、重视知识归类, 灵活运用

在中考前的复习备考中, 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也讲, 那也做, 生怕挂一漏万。教师和学生共同扫雷式地打起了题海战, 从第一册到第六册, 从字词知识到课后练习再到阅读分析, 题目无巨细, 样样做到, 弄得学生苦不堪言, 可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如何在短期的复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中考究竟“备”什么?

我想关键是注意知识归类, 理清复习思路。

初中语文课本共六本书, 如果逐本逐篇复习, 即使走马观花也得好几个月的时间, 而且学生可能复习了前面的, 忘记了后面的, 甚至张冠李戴。如果在备考中把各类课文和知识点加以归类, 复习起来就会条理清晰轻松自如。

不妨让学生这样一试:先把几册书看成一个整体, 再把课文分为记叙文 (狭义) 、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文言文七类, 同类文章按“知识归类———着眼课内”的步骤, “重点复习”与“蜻蜓点水”相结合。以记叙文为例:

(一) 知识归类

1. 记叙的六要素;

2.记叙的顺序;3.记叙的人称;4.记叙的线索;5.记叙文围绕什么选择材料;6.记叙文中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各有什么好处。

(二) 着眼课内

选一至两篇记叙文重点复习。以《我的老师》为例。文中记叙了七件事, 可把“梦中寻师”这件事作为复习重点。作阅读时, 可指导学生根据“知识归类”中的知识点来设计题目, 并自行解答。很明显, 前五点学生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难点是第六点, 但结合知识点告诉我们的答案, 再联系课文内容思考一下, 也就不感到困难了。例如:说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一句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很明显是抒情, 作用是什么呢?根据“知识归类”提供的信息:记叙中运用抒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某人、某事物……的思想感情, 使读者受到感染。那么结合课文的内容, 这句抒情的作用就可以回答为“抒发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使读者受到感染。”

各类课文按上述方式详细地复习一、二篇, 掌握作题方法并学会运用, 其它课文只需“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

三、别“无米之炊”, 做“有米之炊”

作文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可现在学生作文之空泛令人头疼, 怕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 如何让学生作文成为“有米之炊”呢?

(一) 做有心人, 注意观察, 随时储备材料。

一到作文课, 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 单调、乏味。为安全着想, 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的确, 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狭窄, 但也绝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游离于生活之外。只要引导学生做有个心人, 他一定会发现身边有好多东西值得存储起来。如:东邻种菜致富, 盖起了小洋楼;同班某学生迷恋网吧, 几乎走上了犯罪道路;今天, 备受宠爱的学习尖子理直气壮地对班主任说:“请不要私拆我的信件……”

(二) 变换角度, 一“料”多用。

一个材料, 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 可以引出多种观点和看法。同样, 一则材料, 只要善于变通, 可以作多种用途。观点与材料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如:据报载, 一出租车司机在求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 (货车逃逸) 撞伤的老人时, 先让老人写下证明, 证明不是他撞的, 然后才肯救助老人。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心助人的好司机的无奈, 可以看到由于某些人道德沦丧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也可涉及到当今社会风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等问题, 甚至可以联系到“以德治国”理念等等。要做到一则材料多用, 关键要引导学生勇于思考, 勤于思考。

(三) 立片言, 使文章有文采。

有诗云:“万绿丛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作文中若有几个靓词、靓句, 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同凡响的, 因而, 我很是注意让学生将学过的名言、诗句、成语、俗语等在文章中“卖弄”一番, 效果不错。

1. 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

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 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的穿透力, 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能使文章增色。比如:谈“立志”, 可用“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之高翔”等;谈“追求”, 可用“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谈“积累”, 可用“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等。

2. 将生活中的鲜活用语引入文中。

生活中的一些话语, 形象生动, 富有活力, 感染性强, 有些口语比较幽默风趣, 如能准确引入文章, 能使文章语言有味。比如:“打破沙锅问到底” (好问) 、“屋漏更遭连阴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 (磨难) 等。

3. 恰如其分地引用成语。

成语高度凝炼, 含蓄隽永, 言简意赅, 引入文章, 语言增辉。如“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机遇) 、“见贤思齐” (修身) 等。

4. 引用谚语、民谣、广告词。

谚语、民谣、广告词, 清新生动, 内涵深刻, 富有哲理, 引入文中, 值得玩味。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惜时) ;民谣如“工人担心下岗, 农民担心白条, 商人担心赔本, 股民担心被套, 学生担心考试, 贪官担心举报” (揭露某种社会现象) ;广告词如“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世界因你而精彩”等。

3.如何进行初三语文总复习 篇三

一、制定、实施严密的中考复习计划

中考语文总复习承担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稳步提高的重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三语文复习具有时间短、任务重、范围广、内容多、要求高的特点,如何带领学生进行中考语文总复习呢?笔者想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于是笔者在复习之初就制定了严密的复习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遵照执行。即根据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三月底结束第一阶段新课和初步的课文复习,四月底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复习,五月初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专题训练。第三阶段的模拟强化训练,在经历了前三轮拉网式的复习、地毯式的“狂轰滥炸”之后,“战争”处于焦灼状态,复习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师生身心都很疲惫。这时我们审时度势,转入第四阶段的复习。“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复习方法,无疑是低效的,学生再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中考题”了。所以,这一阶段进行的是情报战、信息战。具体做法是寻找具有参考价值的模拟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当时的复习状态下,无疑给处于麻木状态的学生,注射了一针兴奋剂,使在荒漠中跋涉、精神几近崩溃的考生看到了绿洲,充满了信心,继续保持高昂的士气。

二、要进行查漏补缺,注重能力训练

完成第一轮的全面复习以后,第二轮的复习则应以查漏补缺为目标,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这一轮复习要坚持三个原则:弥补缺陷,完善知识的原则;适应考试,增强能力的原则;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原则。为了做到这些,教师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努力把以往学习中不够扎实的地方、易错易混的地方加以弥补和区分。

训练应该做到有序列、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第一,要明确重点,拟好步骤,确定方法。第二,要注重变式训练,注重思维能力开发的多角度训练。第三,要注意纠错纠偏的训练,诱导学生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及时加以分析和纠正。第四,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答问、争论辨析的训练,做到人人参与,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自我学习,相互促进,提高能力。第五,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诵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知识积累,丰富语言储备。第六,要强化写作训练,除训练作文技巧以外,还应着重进行写作基本功尤其是书写能力的训练。

三、当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

复习效果好不好与采用的复习策略是否妥当大有关系。一般应注意不同班级复习策略要有所不同。如比较活跃的班级,要适当多做思考难度大一些的练习,防止学生学习浮夸;在比较沉闷的班级,则要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复习。另外,不管在哪个班级,都不要一味地重复讲述课文,知识复习不宜偏重理论概括,更不应当盲目地、大量地演练题目或以考试代替复习。而应该做到:

1.全面把握,分清主次,在教读课和名家名作上精雕细刻。

2.抓好词语积累,在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

3.从补缺入手,注重训练。寻找学生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和疏漏之处,及时给予弥补,进行必要训练。训练应做到有序、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

四、对学生分层次地进行复习指导

一个班级有多位学生,层次不等。要想提高每个学生的成绩,就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应分层次教学。我们在复习阶段,把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一)平时考试基本能稳定在85分以上的,每班大致10人;(二)居于85分左右,成绩起伏不定的,每班约15人;(三)屡次上不了85分的,每班约25人。

对于第一层次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侧重提高他的作文水平。主要方法是:指导这类学生多看各类中考作文,多写作,教师尽可能面批作文。

对于第二层次学生,由于他们大多阅读题及作文不过关,我们开办了培优班,分成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作文技巧指导四个专题进行辅导。

第三层次学生中有一小部分是成绩较差的,尽可能帮助他们由C等提到B等,我们开办了辅差班。教学内容主要是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即反复地检测他们对课本知识,尤其是古文的掌握。

当然,我们很清楚,要想提高优秀率,关键是把第二层次的学生成绩提上去。所以我们对培优班的教学十分重视。教师们经常在一起集体备课、研讨、命题、测试,有时对学生个别辅导。

五、全面分析,切实做好对各类信息的筛选工作

以往复习经验表明,中考复习时对各类信息做好全面的分析筛选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对命题、对资料的分析工作。

1.分析中考命题依据。总复习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对升学考试。所以,深入研究考试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但由于命题者和命题趋向的差异,故每年的试卷会出现很大的分别,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着重研究《考试说明》的具体特点,理解精神要求,包括范围、重点、题型、题量、比分等等。研究中考命题依据,目的在于掌握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这样,复习就能明确目标,抓住关键,提高效益。最好把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拿来进行分析比照,找出其特点和共性,分析中考语文变化动态。只有了解了考什么,如何考,才能把握复习的方向,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分析语文复习资料。面对复习资料众多、繁杂的情况,精选复习资料。最好的复习依据是《考试说明》,最好的训练材料是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同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考试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以此来确定明确的复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更有效的方法对策。

4.初三语文课件 篇四

作者:李洪烈 作者单位:无 简介:本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在开始画面点击右下角的箭头按扭即可停止音乐,再点击一次此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菜单,注意时间有限,本人只做了第一单元,其他单元有待开发。点击第一单元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体。然后一直点击下一页即可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点击“演示”按扭可动画模拟演示实验,另外还有许多文字按扭在这里不详细说明,大家自己去试吧!当进入原子结构动画演示时,课堂教学已基本完成,点击课堂检测按扭进入检测画面,直接点击选项,然后按提交,即可进行电子评分,对回答较好的同学可以给与鼓励画面(点击“鼓励”按扭),鼓励画面下方的返回按扭可以返回检测画面,另外进入下一页前,请点击“停止背景音乐”按扭,此音乐用来在给学生思考是以便欣赏一边做题。最后进入作业布置,点击提示按扭可以出现动画模拟演示。言毕,说明较长,劳烦了!

相关课件:

5.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篇五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一)一、总体分析

这一份模拟考卷,可以说是命题者花了一定心思,出的非常成功。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初中三学年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对今后的中考复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虽然难度系数有一定提升,但符合今年中考的命题导向。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在参加的考生中最高分为101分,最低分为6分,其中以80----90分的居多,较往常相比确实有点难度。

二、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了汉字的书写,拼音的正确读法、病句的修改、古诗文名句默写、运用、名著积累、语言的实际运用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本次试卷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1、汉字书写。这一题不是简简单单的规范抄写而是要求学生从多个词语中选择拼音、写法正确的一项综合性较强。

2、病句修改注重与课本接轨,既考查了对文本的熟悉又巧妙的考察了学生的修改病句的知识。

3、名句填空。第1----4题是机械型默写,即给出上句,要求写出下句,或给出下句,要求填出上句。难度较小,除个别的有错别字,其余得分不错。第5题和第6题是理解性填空还是比较简单的,也容易得分。最后一个是考查学生的筛选能力。有新意的是加进了对现代文名篇名段的考察,体现了中考的立足课本,以本为主的思想。

4、名著积累。名著题不是简单的考名著知识而是将语言的运用与其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二得。

5、语言运用题。这道题既联系了实际,又考察了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学生要想选对须仔细思索。

(二)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延续了传统的比较阅读,选择了《爱莲说》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在题型的设计上也是由易到难,由课内的知识识记到课外的理解运用。特别是第7小题前面考文题后面考作者有一定的迷惑性。第10题在文言文中考察了修辞的作用,可谓巧妙。美中不足的是如能在题中加“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就更严密,更完美。例外忽视了文言文的阅读节奏这个知识点。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依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的考查形式。这次与中考全部考课外的命题导向相一致。从题目的考查点上看,重在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仔细推敲,深入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从题目设计上看,无论从设计点上看和获取答案的途径上看都有点高、有点难。特别是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题有点偏难。如继续稳重的22题和24题,对于初中生确实有点难。议论文的16题和19题,16题概括难度较大,19题综合性太强,学生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去答,这个题可删去前半部分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就可以了。说明文出的较好,紧扣山西特色,既考察阅读能力又联系生活实际。总之今次的阅读理解题有点难,学生得分也不高。其实初中学生阅读能做到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能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理解文章就行。

(四)作文

作文形式从以前的话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与当下的作文考试题目类型的大致走向是一致的。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出题者设置文题:第一个题《心中的风景》对于这个作文题目,主要体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真话”的作文命题意图。学生有较深刻的体验,有话可说,感情也较为真挚。第二个题要求学生先读那段提示,从提示中感悟自然,感悟生活。是学生能更深层次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思想。

三、对今后教学的走向

1、强化语文积累及运用训练,尤其强化字词、名句的默写和开放性创新题型训练,以学会运用为目的进行练习。

2、强化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复习及名著阅读的拓展,以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

3、强化阅读训练,包括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和古诗文阅读。

4、强化写作训练,进行作文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二)选择题

题量六道,东城与西城一样,题型上稍有创新,将关联词替换成了病句。其六种题型中,字音字形与西城海淀一样,都涉及到对新增二十个词语的考察。其他题,病句题不难,而标点、语意衔接及修辞则是非常难为各位考生了。标点所考察的书名号用法及引号与其他符号的位置关系会难倒一批考生;语意衔接考察的是上下文内容及语法结构的严格一致,语感稍差的同学都选不出来;修辞手法中所附的材料可用“不知所云”来评价,材料过于晦涩,且主题太不明显,中考不太会出这样的材料。

填空题

默写题考察了《过零丁洋》《诗经·蒹葭》《岳阳楼记》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四篇都是重点备考的对象,不多说。

名著阅读考察了《孟子》,也是学生需重点注意的名著之一。其考查形式给各位考生的备考提供了一个方向,即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涉及到名著的课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到的重要地点、时间、人物、事件、主题)都应该成为重点记忆的对象。

综合性学习

第一题,整合并概括材料信息。材料形式为“表格+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概括两个要点并不难,表格的概括相对较难,表现在表头不够清晰,能做出的同学需有较好的逻辑思维。

第二题,概括采访记录。思路跟2011年中考一致,基本上需概括的关键词都在各个材料的第一句话中,要概括的自己的理解也只是各个看法的整合,这使得本题很容易。

第三题,考察学生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的能力,比前两题难,但若掌握了方法,本题也容易。仔细审题可知,标题中已知部分对应的是材料最后一段,因此学生需概括的即是一二段的内容,一段写“爱心分队”诞生,二段写“分队用爱心传递温暖”,将这两个意思概括为与标题已知部分格式一致的句子即可。

文言文阅读

从篇目上看,考察的是《陈涉世家》,就预测性来说,不算成功。题型则是一贯的实词解释、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可分析之处不多。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王蒙《新疆的歌》

相对海淀、西城文学类阅读都选择“亲情”主题的文章,东城选取的主题比较晦涩,王蒙的《新疆的歌》,是一篇主题偏向于地域文化的抒情散文,理解上来说,会比《苏醒中的母亲》及《母亲》都难。但地域文化类的抒情散文是北京近几年中考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选文方向,如曾考过的《又临黄河岸》《西皮流水》等等,都属于偏向于文化的抒情散文。东城的选文方向应得到广大考生的注意。从题型上来说,则非常传统:

第一题,行文思路题,要找作者三次在当地听《黑黑的眼睛》的地点和当时歌声的特点,答案都在原文中,只要能定位好原文,并不难。

第二题,句子含义题,稍有难度。答好这道题必须紧扣两方面:一是句子与全文内容的关系,二是句子与全文主题的关系。从内容看,“她”指《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她与伊犁的联系有二:一是“我”与伊犁人民之间的联系由它作载体;二是她贯穿“我”在伊犁那段岁月(也即见证“我”那段岁月);从主题看,本文主要是通过作者对这首歌的向往与热爱来表现出作者对伊犁丰富深邃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上述四个要点即是本道题的答案。

第三题,全篇赏析题,跟西城的题类似,解题思路也是一致的。本文不多说。

说明文阅读:“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的格局”

选文特点看,与西城、海淀一致,为文化类小品文。非常巧合的是,海淀与东城都关注到了北京城的中轴线,然而从题型设置看,则除材料链接题外,东城与海淀截然不同:

第一题,梳理说明层次。出得比较难,答案都不能从原文找,需自己先梳理说明层次,再加以概括。本题型应得到学生充分重视,因为是否能梳理清楚说明层次能看出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这种题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题,语言准确性题。与海淀西城不同,不是问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而是问“短语”不能删去的理由,考察的是副词性短语“有计划地”,需将本词与原文加以联系,明确副词所表示的文中含义,才能答好本题。

第三题,材料链接题,出得不甚成功。基本上与原文关系不大,只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议论文阅读《匠人与大师》

本文在2009年燕山区的期末考试中考过,东城用了文章,但换了题,题比原来难了。

第一题:概括(提取)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这是一道最基础的题型,按理说应该不难。但很多学生反映找不到中心论点。这只能说明同学们对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还不甚熟悉,需要加强练习。本题答案是第六段第一句话。

第二题:寻找使用比喻论证的句子中各喻体所对应的本体。对应原文即可,不难。

第三题,论据作用题。定位论据,寻找它所证明的分论点即可,不难。

作文

东城出的是半命题作文《,给了我》。从形式看,比较让人跌眼镜,姑且算创新,而实际在平时考试中也有区县使用过这种方式——作文题居然要填前后两个空,主语跟宾语都要填上,但并不难。

需注意的是,按照这个作文题的逻辑而言,补题时前边一空补的是主语,姑且可理解为写作对象(理解为写作材料也未尝不可),后一空补的应是跟材料相关的立意。也就是说,出题思路是让学生在补题的时即确定写作内容及文章立意,东城考生若能多花些时间在补题这一步,将题目补好,下边的写作过程将会非常顺利。

东城的一模相对来说比较难,很多东城孩子都表示很受伤。但不管是否受伤,下一步都不是自怨自艾的时候,成绩发下后用心分析试卷,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更科学的复习计划,才是重中之重。同学们,祝大家复习顺利!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三)本次初三语文测试,学生成绩在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都有较大的提高。针对试题情况、学生答题情况和教学情况作以简要的分析反思。

一、试卷考察的知识点和分值

本次考试试卷总分为150分。整张试卷三道大题,与中考接轨,难度中等,整张试卷以考察学生能力为主。第一道题语文积累和运用35分。第二卷是阅读占55分。第三卷是作文55分。卷面5分。

不足之处:

1、语文综合实践题与后文议论文阅读重复,在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另外未考口语交际。

2、名著题与初二考试完全相同。

3、文言文阅读比较阅读,有的与上次重复。关于两文内容简答只考一题。

4、现代文阅读考点难度相对低些。

二、答题情况:

1、基础知识得分较上次提高。个别在古诗理解默写上还有问题,主要是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够,审题不认真,书写不规范。

2、这次文言文所占的分值15分,得分也比上次提高。但言文翻译句子不能抓住关键词,重要的词语没有翻译出来。

3、现代文阅读得分提高最大。但仍有学生对于作者所要表达地情感理解地不到位,或是不能读懂文章,或是读得不是很明白。

4、作文:最大的进步是文面有所改观,减少了不写或写得太少的数。

四、下一阶段教学建议

(一)“积累与运用”版块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不能偏废>语文教学中的字词积累和运用,扎扎实实地搞好常规教学,加强积累。

2、诗句积累中在识记理解的同时,注意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提高学生运用诗句的能力。诗歌的默写应该不遗余力的督促落实,学生丢分最多的还是错别字。

3、还要常抓常检测,对于容易出错的字词,反复强调,反复练习。

(二)“文言文阅读”版块教学建议

1、文言文的教学,不只停留在读的层面上,应该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定要重视词语积累,尤其是文言实词的积累,特别是课下有注释的词语。文言文不但要讲,还要细讲、详讲、讲透,讲完后还是落实,引导学生积累、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答、释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翻译能力,要让学生适当了解、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和语言规律以及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以上用“默写过关”达到落实。

(三)“现代文阅读”版块教学建议。

1、把握文意是做一篇阅读非常关键的步骤,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应该训练学生通过概括文章或片断的内容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通过其它方法来弄懂主旨,因为后面的题目很大程度上围绕主旨这一条线来命题的,改变学生没读懂文章便轻易胡乱下结论的习惯,尊重文本,关注作品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作者意图。

2、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审题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推敲关键词,理解题干,准确的回答问题。在学生动笔做题的之前,首先要清楚我要做什么,题干要我做什么。否则费力不讨好,牛头不对马嘴。

3、明确题目考查要点,清晰能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妨把多个学生答案并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比较、鉴别、推敲、琢磨,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简练概括。

用“现代文阅读周计划”落实。

(四)作文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多读书,使学生在阅读中去充分感悟、多方体验、深刻思考生活。再引导学生用所得到的感悟,去关注生活细节、体验人间情感、挖掘人生内涵拓展思维,用向上的心灵去走进历史、思考人生,能够流畅的、生动的抒写文章、张扬个性。此次不少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现出自己的深刻思考。

用每周“美文积累和生活日记”落实。

2、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避免学生因审题失误而折戟沉沙。作文首先加强审题的练习,让学生明白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和限制。作文还要勤于练习,讲评和修改并重,及时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

用两周一次的“课堂限时作文”落实。统一作文训练专题和训练稿纸。

3、加强书写训练。力争人人写出卷面整洁的文章。

用每周的“练字”和“课堂作文”落实。

6.初三语文试题检测 篇六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得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9分)

1.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傍晚,伫(zhù)立南山一棵树观景台,眺望渝中半岛,华灯初放,灯火辉煌,五光.

十色,各色灯饰令人目不暇接,如临仙境。

B.我们可以陶醉于现代物质生活的美好幸福,但不能沉湎(miǎn)与麻将、扑克等玩物.

丧志的赌博里,使青春韶华如水逝去。

C.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在紧挨着河岸的地方,舒适地蜷(quán)伏着撑渡船人的茅屋。.

D.自我呱(guā)呱落地之日起,我的父母总会举着我的小手跟不同的人热情地打招呼。.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迂回啜泣凝视决处逢生

B.嶙峋峭壁训诫心惊肉跳

C.扒窃饥寒桑梓禄禄终生

D.朗润咀咒酝酿多姿多彩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B.每当展望未来,我就会浮想联翩,仿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在眼前,....

祖国大地到处都是一片繁荣景象。

C.实现“富民兴渝”是伟大的事业,要靠重庆人民长期地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

D.朝天门位于渝中半岛的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城门原题有“古渝雄关”四个大字,入夜灯火通明,倒映江中,如临仙境,美不胜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他是个训练成绩很拔尖的士兵,在各科竞赛中多次频繁获奖。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D.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城市面貌、人均收入、环境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和改善。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B.《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C.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莫泊桑。

6.仿写句子,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语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6

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启迪心灵,让我们豁然开朗。

7.综合性学习(10分)

交通,是城市文明的窗口。7月我市启动“中国梦·文明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通过提高公民文明交通素养、整治道路通行秩序、改善出行环境等措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有序。

(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两条关于文明出行的信息。(4分)

材料一:在现场记者从南门山农贸市场车站沿着地下通道到马路对面的苏宁电器,用时近4分钟。如果横穿马路估计需要2分钟左右。为了节省着短短的两分钟,竟成了很多人选择横穿马路、闯红灯的理由。更遗憾的是面对交巡警、文明交通志愿者的劝导,一些人还不以为然:“那么多人都在过,我为啥就不能?”“我一个大活人站在那里,哪个司机敢撞上来?”“我刚来的时候,车子很少,哪会出事?”侥幸,成了不少人横穿马路、闯红灯的又一理由。

材料二:“交巡警拉横幅,志愿者举牌子,他们一起向行人来回示范,提醒大家过马路要看绿灯、走斑马线、文明出行„„”昨日,陈宗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天上午她正要去买菜经过路口时,见一名戴着红色帽子的志愿者手举“珍爱生命,文明过马路”的警示牌在斑马线上来回走,而附近还有很多交巡警,也在带领行人走斑马线。陈宗芬说,看到这种情况,她和马路两头的行人都自觉地跟在志愿者身后,规范过马路。

材料三:除了现场劝导,宣传也是促成市民养成交通文明良好习惯的一个方面。为此,志愿者们制作和悬挂了“慢慢人生路,不急这几步”“安全在脚下,生命在手中”等宣传标语和漫画吸引市民的目光加深市民对交通文明行为的印象。

(2)如果你是一名志愿者,面对材料一中横穿马路的行为你准备怎样劝说?(不超过60字)(2分)

(3)“宣传也是促成市民养成交通文明良好习惯的一个方面”请你仿照材料三所给的宣传标语再拟写两则。(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8.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蒹葭》)

(2),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

(6)苔痕上阶绿。(刘禹锡《陋室铭》)

(7)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8)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一联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

(3)小大之狱()(4)再而衰()..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2.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一17题。(21分)

瘸狼

我年轻的时候,北太行没被开发。我家世代猎户,靠着一杆猎枪生活。

在我端起猎枪的第三年,外面通进了公路。工人们说,这座山上要修建盘山公路,便于山区开发。动物们被日夜喧闹的修路场面吓到,那些金属怪物,轰鸣着把山壁的石头铲个粉碎,给了它们极大的威慑。这些世代生存在这里的动物迁徙了。

打猎的收获越来越少,但我没有像其他邻居一样搬离,而是独自住进了山里的木屋中。在那里,我邂逅了那只狼,它很苍老,眉眼上有白色的毛。夜里,它站在木屋门前,仰头嗥叫。我紧张地抓起了猎枪,但是它并没对我攻击。它扭过头,向丛林里走去。

它的腿有伤,留下了后遗症,一瘸一拐的很不灵活。见我没有动静,它回过头来,安静地看着我。我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拿起猎枪,跟在它的身后。

好久,都没发现这么大的草狐了。它肥实的皮毛在月光下闪烁着油润的光泽。我明白了这只瘸狼的意思──很难找到猎物,而它又不方便捕猎,它想到唤我过来杀死这只草狐。我把草狐射死在树林里。

瘸狼慢慢走了过去,低下头去,一口咬开了猎物的肚皮,冒着热气的内脏流了出来,它开始在那里大快朵颐。吃饱后,它仰头叫了一声,消失在丛林中。

我听老猎人说过,走投无路的野兽,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会和其他动物一起搭档捕猎。没想到,这只瘸狼找到了我。

之后,它时常诡异地在小木屋内出现。每次都带我找那些动物的栖身之地。大雪封山时,它爱上了小木屋里的温暖,赖在屋子里不走,趴在门口睡得很香。

我们的合作,延续了两年,我和它熟悉得像最佳的搭档,彼此信任,依偎存活。我常常想,它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只是,比猎犬更加懂得生存之道。

在盘山公路彻底修通后的两个月,动物们大量回迁。林子里猎物越来越多。我不再需要瘸狼为我寻找猎物。只是,每次我打到猎物都习惯把内脏留给它当食物。我看出了它的不安,当初大概是这条腿让它无法随群体迁徙,现在,它是在焦灼地等待它的家族回归。

半个月后,我遇到了狼群,迅速爬到大树上。那只瘸狼却发出了一声尖叫,它回头看我一眼,随群狼们一起消失在丛林里。我想,大概这就是我和它搭档的结束吧。我们有着非常的默契,一起走过最艰难的日子,但是,我们之间却缺乏继续下去的理由。

村里的人们纷纷回来了,在县城与市里的闯荡,让他们发现,野味和兽皮都是卖大钱的东西。人们重新拿起了猎枪,没有猎枪的人也热衷于在丛林里下陷阱、套子和兽夹,期待有不经意的欣喜。

我搬回了村里,每天早晨出去打猎,晚上很晚才回去。丛林的夜幕里,我不慎踩到了布在那里的兽夹。

剧烈的疼痛,让我忍不住惨烈地叫了起来,我觉得自己腿骨都被这金属的架子夹碎了,我强咬着牙关,不让自己昏迷过去。

这时,我看到了瘸狼,它显得比以前壮实了。

它从丛林里出来,绿莹莹的眼睛闪烁着,盯了我一眼,然后转身,向着村子的方向跑去。我不知道它要做什么,我担心它会叫更多的狼过来把我撕扯成碎片。我把猎枪握紧,另外一只手抓住了放在腰里的匕首。

半个小时左右,我看到了山下有火光传来。很快的,我看到瘸狼笨拙地向前蹿着,嘴里叼着一只小羊。在它身后百米,是村子里的居民们,有人端着猎枪,正瞄准着瘸狼,吵嚷着要打死这个到村子里偷羊的家伙。

瘸狼在我身边停了下来,它把羊放下,走到我身边,站住用头拱了拱我的手。它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怜悯,是的,怜悯。大家发现了我,叫着我的名字。我感激地盯着瘸狼──我的搭档,是它冒着生命危险,到村子里引人来救援我的。

它那条残疾的腿,使它随时都可能被人抓到或者打死。荒废几年,射术不精的村民又端起了枪,我高声喊着:“不!”可是,太晚了,枪响处,它的身上炸裂出了一朵凄艳的血花。它身体一僵,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缓慢地倒下了。我哭着把它抱在怀里,可是,已经无法再挽救它的生命。我伤心极了!我疯狂地咒骂着那个开枪的邻居,只见他一脸无辜地看着我。我的腿保住了,没有留下任何的后遗症。我依旧上山狩猎。只是,我每次打到猎物,都会把内脏掏出来,摆在那个小木屋前的空地上,我的搭档就葬在那里。我坐在那里,思念我的搭档。

春天到了。我轻轻地闭上眼睛,春风吹过,似乎觉得它在轻轻地拱着我的手。

(选自2013年第12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13.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对瘸狼心理变化的词语。(4分)

紧张→→信任→→→伤心→

14.瘸狼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6分)

答:

15.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划横线句子中“赖”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16.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17.在结尾段的横线处补写50字左右描写春景的文字。(5分)

春天到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一22题。(20分)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

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甲]谓之“圣人”;[乙]谓之“愚人”;[丙]谓之“君子”;[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

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8.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分)

19.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2分)

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丁]处应填:

20.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21.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22.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四、作文(55分)

23.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请以“捡拾碎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很久以前,有一个被称为“千镜屋”的地方。

一只快乐的小狗听说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前去参观。当它来来到房门口时,它高高地竖起耳朵,欢快地摇着尾巴,从门口往里张望。使它大为惊讶的是,它发现有1000只欢乐的小狗也在像它一样快速地摇着尾巴。它灿烂地微笑着,回报它的是1000张热情、友好的灿烂笑脸。离开房屋时它心想:“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以后我一定要经常来参观。”

7.初三语文课件 篇七

一.日常教学主抓生活、素材的积累

老一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要说真话, 说实在的话, 说自己的话, 不要说假话, 说空话, 说套话。”这些理论应该通过实践来实现它自身的真正价值。这“实在的话, 自己的话, 真话”, 也就是“感性”的话, 把“真”、“善”、“美”很好的融合达到和谐的统一的话。

首先让学生说真话。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这才能真正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于儿童, 乃至对于成人, 诚实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而且只有在诚实表达基础上, 才会使别人正确地理解自己, 从而使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和谐与沟通。说真话才能做真人, 这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指标, 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其次, 培养健康的心态, 以正常、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面对作文。教给学生微笑看人生, 乐观看世界, 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看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通过写作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使自己成为一个热情、开朗的人。从生活中、历史中和各类文学作品中汲取积极的营养。通过和先哲们对话, 和大师们交流, 领略他们的磅礴大气和浩然正气, 感受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远不满足于批判与创造的欲望。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作好了铺垫, 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 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 都能从容应对, 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

最后, 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传递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表达真善美的主题。以纯洁的文风表达高尚的品格,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的自我。让我们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思想, 从笔端倾泻下来的文字, 为读者带来“真“的触动、“善”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使学生的身心和作文同步成长。

二.平时教学注重阅读积累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没有一个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

马克思最喜欢的职业是做“蛀书虫”, 他为了写《资本论》认真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著作。大量的写作实例也证明:阅读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得间接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不少作家都在自觉、频繁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撷取材料。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这要求写作者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 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 所写文章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肩负学习重任的学生来说, 主要从三方面培养:

(1) 精读美文写感悟。

主要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间接地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思考生活, 检验自己对人、事、社会等的看法。尤其是对课内经典文章,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2) 作摘抄、写点评。

通过浏览报刊杂志上的各类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 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各类信息, 使思想观点处于世界前沿, 这类文章范围宽广, 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文学素养。鲁迅曾说“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

(3) 利用聊天课。

两周开展一次, 学生互相交流近段时间自己所读的书, 把佳作选出来, 在班上交流, 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 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中感受轻松。

三.教师对阅读资料筛选, 印发给学生并点评

学生学语文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课外阅读, 这就需要教师对阅读资料进行筛选。上学年我们通过老师的大量阅读, 把一些好的文章整理印发给学生, 差不多每月印发一次。如张晓风的《春日怀古》、毕淑敏的《珍惜愤怒》、冰心的《生命的力量》、流沙的《善良是种觉悟》、李雪峰的《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肖复兴的《学会感恩》、罗兰的《唱一首简单的歌》等很好的文章, 让学生接触这些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 因为它们大都来自阅历深、见识广、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作者之手, 作品的内涵也必然超过学生的阅历、见识和语言驾驭能力。

四.攻坚阶段进行专题训练和技巧点拨

作文复习由于时间短, 实战性强, 教师在复习安排时既要考虑到中考作文的类型、中考作文关注的话题, 又要注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 我们每周安排两节作文课, 周末再布置一次课外写作。具体做法是:周二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当堂作文, 周三、周四把作文批改好, 列出亮点和注意点, 周五进行点评和技巧点拨, 周末结合本周专题和点拨再次作文。

(1) 专题训练:

写人作文训练, 叙事类作文训练, 写景类作文训练, 感悟类作文训练;一事一议作文训练;

(2) 技巧点拨:

命题和半命题作文审题的能力,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能力, 话题作文的审题能力, 中考作文的布局谋篇能力, 中考作文的开头、结尾能力, 中考作文表现手法运用的能力, 中考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考作文的行文形式训练;

(3) 模仿指导考生的备考, 同样需要借鉴各地满分作文的特点, 考生可从“为什么这是篇满分作文”切入, 仔细揣摩, 认真品味, 从而可得出以下几点:

醒目的标题, 精彩的开头, 意味深长的结尾, 深刻的议论, 动人的细节, 美化的文面。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 进行修改。

8.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在九年级阶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讨论了提高该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阅读强化

首先,教师要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准备好一些阅读材料,每次上课前发给学生进行阅读。搜集材料时要注意按照文体的不同,分成:记叙文(散文、小说、传记、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大类。某一类文体可以相对集中地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规律有所认识和领悟,对学生提高这一类文体的阅读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上课时请一两位学生把文章朗读一遍,然后设计一两个问题,以便检查阅读的效果。

再次,学生练习,写出答案。要求学生按照:一读文本,联系课内,二读题目,勾连课文,三构思答案,动笔写,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比较懒惰、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以便进行及时的督促与指导。

最后,订正交流。找几个同学交流答案,每一题根据情况可找一两名同学,教师认真倾听,和学生探讨答案,进行及时恰当的点评,既要指出成功之处,也要点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以后要注意什么,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启发。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细讲读就能达到的。有人说:“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被评价者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设计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今天,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有些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各种意见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学生通过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各自寻找答案。这样,促进了学生主体的阅读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增强了兴趣。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注重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培养创新意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联系比较的形式很多。从比较项目的数量和内容的主次来分,有宏观和微观的比较;从题材以及内容和形式来分,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篇列单元课文,即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或文体、或构思、或题材、或手法都会存在着可比较的相同点、差异点。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沟通组织起来,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将认识引向深入,在思维的纵横碰撞中获得深刻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联系比较主要有两种方法:1.求同阅读法。在阅读探究文本时,将精读文本(即阅读学习的文章材料)和参读文本(即用以比照的文章材料)在形“异”的表面下做相互比较,探究他们在内容、形式上的相同之处,这种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可以扩展阅读的广度,提高思维的深度,激发创见。2.求异阅读法。这是将精读文本和参读文本比较阅读时,在形“同”的基础上,注重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着眼于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异处,这样同中辨异的比照阅读,能更具体、更细微地理解文本特点,也极能萌发创见。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将它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渭城曲》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情感特点,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积极思考讨论,得出想法:皆为送别诗,皆抒送别情,皆表达与友人的深厚友谊,但是前一首却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高远的意趣,后两首“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之中不免流露伤感。这样阅读学习的方式,势必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化学与生活”趣味知识竞赛初赛试题下一篇:新店开张促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