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

2024-07-07

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精选8篇)

1.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 篇一

随着近两年来“环保风暴”越来越猛,单纯GDP数字上的“胜利者不受谴责”的言论越来越受到批评,这种忽略发展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在日复一日的受到来自民间和中央的双重夹击。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告诉《决策》:“一个以衡量县域GDP为主的排名方法,充其量只是说明百强县在财富创造方面是基本成功的,反映的只是经济发展这一有限领域的情况。”换句话说,百强县评比存在严重“失真”,已不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真实照片。杜志雄分析认为,“现有标准下的百强,换一套新标准可能就是‘落后’。”

从1991年开始稳居十强县的县域,早已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本。实事求是地说,百强县的标杆作用和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它们起码告诉了其他县域现阶段能够干什么。但是,太湖悖论和被异化的经济数据又引发出了同一个问题:难道全国都要继续向“错误”学习吗?

问题:

根据材料,请就取消经济百强县的评比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早在2006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提出,必须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切实改变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衡量经济发展成效和政绩的做法。为此,温总理提出了“两个抓紧建立”,即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节能降耗指标考核体系。

全国百强县评比的取消是一个信号,它的价值在于正本清源:任何成绩的界定,都不应该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更应体现于“质”的保证。过去的全国百强县评比,说到底就是以GDP论成败。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四大制约因素日益加剧,分别是资源能源约束、城乡差距、社会事业滞后和对外依存度。而这四大制约因素,在百强县身上无一例外都存在着,经济发展转型是不得不做出的唯一选择。因此,杜志雄认为,百强县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发展导向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利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以及统计工作重点的转变,完全可以对现行的百强县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2007年取消发布,对百强县评比来说,也许是件好事。正是由于上一次取消之后对百强县统计指标进行改进,才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功。同样,对百强县评比来说,这又将是一次改进的好机会。毕竟,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理念都在发生改变。

2.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 篇二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数学运算,“考试学原理”

一、引入

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数学运算中很多题目可以利用一些数字特性(例如奇偶特性、大小特性、倍数特性、余数特性、尾数特性等等)秒杀到答案,但在公务员考试试卷中出现了这样的特殊题型:题干中所求量及其与所求量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个量,在四个选项中,正好有某两个选项与它们相对应。这时我们不妨利用“有关联选项”锁定问题答案,然后代入检验,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因为它是专门针对解数学中的单项选择题,在各种考试中时常用到,在此我们把这个简单的原理称为“考试学原理”,下面重点针对利用“有关联选项”(下简称“考试学原理”)巧解公务员招录考试中的数学运算题谈谈我的看法。

二、“考试学原理”简单介绍

考试学揭示了考试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1]。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客观性试题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选项:应选正确答案选项及与其最关联的另一个选项,即“有关联选项”。所谓考试学原理,是指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题目中各个相关量之间的某种关系,将所求量及其与所求量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个量,分别与最关联的两个选项对号入座,然后采用直接代入法和排除法,结合选项,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从而确定选项的方法。有时也称之为假设法。

三、运用“考试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背景

本文对公务员招录考试《行测》中的特殊数学运算题型运用“考试学原理”来得到答案。很多题目,出题人为了设置陷阱故意设置另外一个选项,所以就有了两个有关联的选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陷阱:这两个有关联的选项中必然有一个正确答案。这实质上就是合理地运用“考试学原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所以大家要重点关注有关联选项。

四、运用“考试学原理”解题举例

例1.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当月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解析:运用“考试学原理”。这道题是鸡兔同笼问题,做法有很多种,当然可以利用方程法、奇偶特性,这两种方法不做叙述。什么叫选项的相关性?题目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我们看题干中和培训次数有关系的数字。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所以我们看选项中有没有两个选项的和是27, C、D选项的和恰为27,必然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因为出题人为了让大家故意选错误答案,必然设置这两个选项:一个是甲教室当月举办培训的次数,一个是乙教室当月举办培训的次数。题目成了二选一,节省了时间。等一等,你不要去猜,为什么?因为你猜对的概率只有50%。用尾数法估计,50乘以任何数尾数都是0,要使两个教室当月培训总共是1290人次,45乘以12还是15尾数是0?45乘以12尾数是0,所以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15次这项培训。选D。

这里要特别提醒,不要一味追求秒杀,而忽略了打基础。在高职一年级就要重视基础,基础不牢,高楼大厦都要倒塌。

例2.某商品定价为进价的1.5倍,售价为定价的8折,每件商品获利24元,该商品定价为?()

解析:运用“考试学原理”。这个题选项的相关性比较强,首先某商品定价为进价的1.5倍,选项A.D恰好是1.5倍的关系。其次定价为进价的1.5倍,说明“定价”>“进价”。至此初步可以锁定目标———定价是180元,进价是120元。最后代入题中去检验: (1) 显然满足“商品定价为进价的1.5倍”; (2) “售价为定价的8折”,所以售价=180×0.8=144元; (3) “每件商品获利24元”,因为利润=售价-进价=144-120=24元,三个条件全满足,果断选择A。

事实上,本题还可以这样接着完成:售价为定价的8折,选项A.C就是8折的关系;每件商品获利24元,选项C、D差了24元,所以根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A选项就是定价,C选项是现在的售价,D选项就是进价。

例3.甲、乙两种食品共100千克,现在甲食品降价20%,乙食品提价20%,调整后甲乙两种食品售价均为每千克9.6元,总值比原来减少140元,请问甲食品有多少千克?()

A.25千克B.45千克C.65千克D.75千克

解析:运用“考试学原理”。此题问题中问甲食品有多少千克,题干中和食品重量有关系的是第一句话:“甲、乙两种食品共100千克。”所以选项中加起来是100千克的A、D选项必然有一个正确答案。现在甲食品降价20%,乙食品提价20%,调整后甲乙两种食品售价均为每千克9.6元,最后总值比原来减少140元,说明降价的甲食品质量更多,所以应该选D。当然此题也可以用方程来得到答案。

例4.某超市正在进行一次盘点,1小时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24%,照这样的进度,整个盘点过程可望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完成,问这次盘点原计划多长时间完成?()

A.250分钟B.270分钟C.290分钟D.310分钟

解析:运用“考试学原理”。欲求“这次盘点原计划多长时间完成”,找到与它关联的另一个量:“实际多长时间完成”。找到等量关系“整个盘点过程可望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完成”,因为A.D选项之间相差1小时,所以猜测,正确答案很可能在A、D之间。从题意又可以看出,原计划所用时间多,进一步可以设想,这次盘点原计划310分钟完成。再检验,符合题意,果断选择D。

说明:本题也可以设总工作量为1,那么这次盘点用时1÷24%≈4.17(小时),那么原计划用时为4.17+1=5.17(小时),即约310分钟,选D。

练习(江苏2006年A类—15):有货物270件,用乙型车若干,可刚好装完;用甲型车,可比用乙型车少出车1辆,且尚可再装30件。已知甲型车每辆比乙型车多装15件,甲型车每辆可装货多少件?()

五、“考试学原理”解题的拓展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考试学原理”解题方法是侧重于四个选项之间的方法,所以也称之为“选项关联法”。但是也有其他学科的一些公务员笔试题目,充分挖掘题干或选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关联的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解答选词填空题时,如果文段中有很明显的关联词,对于解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秒杀答案。由于关联词的出现使文段有了很明显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如果能够迅速抓住文段中的这些关系,解题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快、准、狠”的效果。

例5.如果我们继续让市场决定命运,让政府在稀缺的石油和食品上互相%%,资源将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瓶颈。但如果世界各国在研究、开发及传播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上进行%%,快速的经济增长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竞争合作B.制约分工

C.争夺支持D.抵制改革

解析:这道题目很多考生做不出来。每个选项几乎都有人会选。然而正是这样把选项分开带入两个空,都觉得无法抉择的时候,就得注意从大局整体观察,发现文段的表述,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让政府在……互相,资源将会成为增长瓶颈。“但如果世界各国在……进行,经济增长就可能成为现实,”文段很明显由“如果……”“但如果……”连接,构成了一个转折关系,那这样,文段的横线处应该填一对反义词最为合适,这样观察四个选项,只有A选项的两个词语构成了一对反义词,因此,答案只能选A。

例6.虽然很多员工觉得很难控制工作中的压力,但是至少当他们回家时是%%的。然而,随着工作本质的变化,家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避难所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愉快B.清闲C.悠闲D.轻松

解析:这道题只有一个空,但是有些考生却感觉很难。好像四个选项带入都能讲得通。单看后半句话,回家时是什么样的,四个选项都能入选,然而,这是一道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选词题。我们只能选最符合原材料意思,最能使原文连贯的,同样,我们发现文段材料有一个转折关系,“虽然……但是……”这提示了我们“虽然”与“但是”后面所带的词语是一对反义词,材料前面提到了工作的压力,“压力”对应的反义词只能是“轻松”,因此,这道题答案选D。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抓住文段中的关联词,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会极为有效的加快速度[2]。

五、结语

我认为,“考试学原理”解决公务员考试中的数学问题,一般是从题中所给的条件出发,在题目中挖掘所求量与某个量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要求在阅读题目时就要抓住题中最关联的两个(或多个)量,从而寻找选项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反向代入的解法。有时也称之为假设法。假设法就是解题时,对题目中的某些现象或关系做出适当的假设,然后,用事实去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或者从事实与假设之间的矛盾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实质上,参加“公考”的学生,在遇到这类特殊的题型时,可以考虑到去发现选项之间的关联性,考试过程中快速审题,一旦题干与选项之间可能具备关联性条件,完全可以直接找一下有关联的选项,这样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从数学的思维方式上讲,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数学中的联想与类比为我们运用“考试学原理”解决相关性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从运算速度上看,用“考试学原理”解题事实上也是一种“秒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环节

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环节的相关课题研究并不少,有的学者是从制度安排上重点论述,有的是从外部控制上重点阐述,还有的是从操作流程上来进行论述的,毫无疑问,对这一课题的研讨已经成为了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简析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社会优秀人才的选拔

众所周知,通过公务员考试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很多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进入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成为补充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通过选择的人才普遍都体现出了较好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响应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都比较乏力,受制于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约束,在录用程序上掺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无论是在录用环节还是在选拔环节上,都无法做到公平有序。但是,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出台,确实从制度方面确保了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功效,在程序建设上、资料审查上、面试测评上、信息发布上都逐步规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

3.有利于壮大公务员队伍建设

之所以说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利于壮大公务员队伍建设,主要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准入条件上的界定,有利于提升整体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队伍质量标准;第二,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规范性要求方面,有利于降低公务员队伍的流动率和流失率;第三,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公平性,有利于保证持续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中来。

二、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环节的弊病分析

1.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还不够完善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报考资格的限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一般来说,不应对报考者有任何的偏见和歧视存在,但是,在部分地区的招考过程中,仍然存在个体歧视情况,极大的损害了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原则,对制度公信力造成了伤害;第二,部分地区在报考地域方面还存在籍贯和户口的限制,对当地生源给予了优先考虑,对外地考生做出了更多的额外限制,这对人才整体流动不利,也会对当地裙带关系的产生埋下隐患;第三,对于特殊身体状况的人群有不公平的对待。比如说,乙肝人群不能担任公职,不仅是对其私权利的侵害,也是对其公权利的剥夺,另外,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属于一个人的隐私,在每个公民入学、就业、报考公职时强制性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这本身就是对每个公民人格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2.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笔试环节管理上还需加强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笔试环节管理上存在相对较多的问题:首先,考题方面缺少变化和创新。无论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还是省级、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在考题的设置上缺少变化,固定的考题形式、考题方向、答题技巧、分值分配等问题,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导致出现了应试能力强而工作能力弱的考生,对人才选聘造成负面影响;第二,考题出题存在方向上过于偏门的情况。部分地区的考题过分追求冷门方向,忽视了主流方向,造成物理、化学公式的题目很多,引导考生将精力放在了研究冷门和偏题上,造成了考生真实能力难以得到展示;第三,《申论》考试缺乏科学性。由于历年考试都会考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因此,考生都会提前做好准备,这就对招考人才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

3.面试环节的程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面试环节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虽然制定了较为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制度,但是就现状来看,“暗箱操作”现象还在局部地区存在。面试环节的程序和质量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面试手段相对单一,对测评的提问环节、测评工具等还需提高水平;第二,面试考官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对考生有时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最后的录用结果。

三、解决当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1.在制度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

制度建设时保证我国公务员录用环节的首要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是保证录用规范性、严谨性的基础条件,2005年的《公务员法》确实填补了法律空白,但是,还不够细化。下一步工作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更细致的诸如《国家公务员录用规定》等条例,对整个考试环节加以明确指导,对容易出现的弊病进行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最大限度的保证录用环节的稳定性和公平性。此外,除了在宏观层面上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依据当地的特点和人才层次的实际情况,研究针对性强的制度,相关细则、条例、管理办法的出台,会更加完善整体制度建设体系工程。

2.在笔试环节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笔试环节上要做出调整,对于偏题的比例要逐步降低,通过借鉴成功的国外经验,应逐步加大涉及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点,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外语方面也应该加入考核点,在申论考试中,也应该形成题库形式,避免考生押题,同时,还应该着力开始开发更为科学系统的测评体系,以突出能力模块为设计原则,组织专家学者研发适合我国人才的综合测评系统,在对考生的精神、社会科学、思维能力、基本理论素养等方面做出全面测评,得出更为全面具体的指标数据,从而加大在笔试环节的考核成效。

3.尝试推进面试环节的相关改革工作

尝试推进面试环节的相关改革工作需要认真的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第一,增加外部监督的力量和配置。为了从源头上对违纪问题进行杜绝,可以通过引入媒体监督、第三方监督公司等途径,扩大监督的主体参与度,提升监管力度;第二,对面试的流程和方法进行革新,尽量多的采用综合结构化形式,从综合能力和素质入手,重点考量考生的应变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还可以借鉴MBA考试的面试方式,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新考核方法的实效性;第三,通过加强培训提升面试官的面试能力。首先,可以在面试官组成上做些调整,组建涵盖机关管理者、心理学专家、高校学者等在内的面试官队伍,然后,可以加强有效面试的方法和工具的培训,提高面试效率,最后,可以对面试官进行评级考核,并推行“可进可退”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庞诗.基于公众的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在线招聘与管理[J].电子政务,2010年05期

[2]蓝志勇,胡威.从莫石理论看中国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与管理的趋势[J].第一资源,2012年04期

[3]王波.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4]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艾理生.创新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N].光明日报,2008年

【5】许干.公务员考试可参照高考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09期

作者简介:

4.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 篇四

2010年湖北省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笔试《申论》试卷(本硕类)第一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湖北英模“群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15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

这种类型的题可能会要求考生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也可能会让考生基于材料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申论考试中的分析原因,当然还是基于材料进行的,而不是考生能够想到的所有原因,因此回答此类问题,考生不要急于下笔,需要在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或对材料反映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作答。很多问题脱离考试来看并没有其特定的答案。但是申论考试要求的是根据给定材料作答,而不是完全自由作答,所以考生一定要把材料看透、吃透,掌握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

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多角度分析可以分别从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现实原因与历史原因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多层面分析可以从体制层面、经济层面、科技层面、认识层面、管理层面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生在解题时可以先从不同的角度拆分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再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原因,之后将其归纳总结起来,得出最终的答案。

比如这道题目:

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湖北英模“群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15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

5.公务员考试事件排序试题分析 篇五

事件排序试题在2004年、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省市公务员考试都有涉及,2006年-2009年,在公务员考试中事件排序的并不多,主要是北京、天津市公务员考试年年都考,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一般都是5题,天津市公务员考试一般10题。

从整体上来说,事件排序在判断推理这个模块中算是比较简单的一部分,可是其分值也较低,所有考生需要关注的是做这类试题的速度非常关键,只有在这些相对简单的题上节约时间,才能为难题空出事件,这样才能做好整个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

解事件排序的题主要可以用代入法、首尾法、排除法和直接排序法,本文中山东公务员网专家以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来讲解事件排序题的解题方法。

1.(1)某公司推出送奶服务(2)李大妈发现奶箱是空的(3)获得赔偿

(4)给奶品公司电话(5)发生车祸 [2007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1题]

A.1-2-5-3-4 B.1-5-2-4-3 C.1-5-4-2-3 D.1-5-3-4-

2【答案】B

【解析】此题可以用首尾法解题。题目反映了因奶品公司未如约履行送奶服务,最终给客户赔偿的整个过程。这个题目难点是“李大妈发现奶箱是空的”这个肯定是在发生车祸后没有送奶,所有奶箱才是空的。故正确答案选择B。

2.(1)责令业主停业整顿(2)追查熟食加工点(3)举行婚礼

(4)出现多人食物中毒(5)核查各种菜品 [2007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2题]

A.3-5-4-2-1 B.4-3-2-5-1 C.3-4-5-2-1 D.3-4-1-5-2

【答案】C

【解析】此题是事件的时间顺序。题目反映了食物引起中毒,有关机构予以严查的经过。要强调的是“停业整顿”一定是在情况调查清楚之后的措施。故正确答案是C。

3.(1)119接到报警(2)消防队赶到封锁现场(3)道路堵塞(4)运化学试剂的汽车发生遗撒

(5)路边树丛突然起火 [2007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3题]

A.4-5-1-2-3 B.3-4-5-1-2 C.4-3-2-1-5 D.4-5-2-3-

1【答案】A

【解析】此题是时间顺序题。运用排除法。只有报警了才有消防车来,那么(1)在(2)前,排除D,(3)必须在(2)后面,要不然消防车无法到现场,可以排除B和C,故正确答案选择A。

4.(1)摔倒(2)遗留废料(3)提起诉讼

(4)上班(5)道路施工 [2007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4题]

A.4-2-1-5-3 B.5-2-4-1-3 C.4-3-2-1-5 D.4-5-2-3-1

【答案】B

【解析】此题是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可以用代入法。代入A,摔倒后应该是提起上诉,中间夹个道路施工,不知所云,应该排除,同样可以代入C和D都不符合事实的逻辑。故正确答案选择B。

5.(1)晕倒(2)领导探望(3)步入社会

(4)工作任劳任怨(5)成为劳模 [2007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5题]

A.4-2-1-3-5 B.1-3-2-4-5 C.5-4-1-3-2 D.3-4-1-2-

5【答案】 D

【解析】此题是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运用首尾法。步入社会应该最先,最后成为劳模。故正确答案选择D。

6.①办理房屋所有证②提出购房申请③按协议交纳房款

④审查购房资格⑤签订买卖协议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1题]

A.④②①③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⑤③① D.⑤③②④①

【答案】C

【解析】事件的逻辑先后顺序。运用排除法。只有“签订买卖协议”后才能“按协议交纳房款”,故⑤发生在③之前,排除A、B。如购买经济适用房,要先“提出购房申请”,在通过购房资格审查之后,才可以签订买卖协议。比较C、D选项,C选项更符合事件逻辑顺序。故正确答案选择C。

7.①赵某接到报案去勘察现场②张某上街买菜③王某截住-辆汽车

④李某去接张某出院⑤李某酒后驾车撞-行人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2题]

A.②⑤③①④ B.⑤①②③④ C.⑤①③④② D.②⑤①④③

【答案】A

【解析】事件的逻辑先后顺序。运用首尾法。经过逻辑分析,④应该是事件的结尾,排除C和D,A和B的区别主要是看②在⑤前还是在后,事件应该是意外,也就是上街买菜才是在前面的,故正确答案选择A。

8.①采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卫星照片②做出决策以保障国家的安全③发射间谍卫星俯瞰世界

④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最新情况⑤传输数字化卫星照片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3题]

A.⑤④③①② B.①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④② D.⑤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运用首尾法。本题描述的是发射间谍卫星,并分析利用卫星传输的资料的过程。③应该是逻辑起点,排除A、B、D,故本题正确答案是C。

9.①本地改良②市场考察③水果优质高产④引进国外稀有水果品种

⑤试种失败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4题]

A.②④⑤①③ B.④②③①⑤ C.⑤②④③① D.②①⑤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描述的是品种引进试种,并进行改良的过程。运用排除法。试种失败后才能该良,故⑤在①前,排除B和D;先引进国外稀有水果,才能种,才有失败,排除C,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10.①政府悬赏②专家辨别真伪③得到珍贵照片④颁发证书和奖金

⑤进行蹲点拍摄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5题]

A.②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②④ C.①⑤②④③ D.①③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运用首尾法。颁发证书和奖金是整个事件的逻辑结尾,故正确答案选择B。

11.(1)记入黑名单(2)利用信用卡网上套现(3)拒绝提供服务(4)引起网上支付公司重视

(5)媒体新闻报道 [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1题]

A.2-5-3-4-1 B.5-4-1-3-2 C.5-1-3-4-2 D.2-5-4-1-

3【答案】D

【解析】运用首尾法。此题目是信用卡套现引起重视,银行拒绝提供服务应该是整个事件的结尾。故正确答案选择D。

12.(1)物业多次维修(2)购买新房(3)要求物业赔偿(4)泡坏家具

(5)新房漏雨 [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2题]

A.2-5-4-1-3 B.3-2-5-4-1 C.2-4-1-3-5 D.4-1-3-2-

5【答案】A

【解析】直接排序法。根据事情发生的顺序:②购买新房——⑤新房漏雨——④泡坏家具——①物业多次维修—— ③要求物业赔偿。故正确答案选择A。

13.(1)面临合同续签(2)商户集体停业(3)摊位租金上涨(4)恢复营业

(5)进行协商 [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3题]

A.1-3-2-4-5 B.2-5-4-1-3 C.1-3-2-5-4 D.2-1-5-3-

4【答案】C

【解析】直接排序法。根据事情发生的顺序: ①面临合同续签——③摊位租金上涨——②商户集体停业——⑤进行协商——④恢复营业。故正确答案选择C。

14.(1)赶赴灾区(2)道路中断(3)交通恢复(4)发生地震

(5)昼夜奋战 [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4题]

A.1-5-2-4-3 B.2-1-5-3-4 C.4-2-1-5-3 D.1-3-2-4-5

【答案】C

【解析】运用首尾法。交通恢复应该是最后的,发生地震是整个事件的原因。故正确答案选择C。

15.(1)出台政策救市(2)市场需求减弱(3)产品价格下跌(4)金融风暴爆发

(5)全球经济低迷 [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5题]

A.5-4-3-2-1 B.4-5-2-3-1 C.4-5-3-1-2 D.1-4-5-2-3

【答案】B

【解析】直接排序法。据事态进展的顺序:④金融风暴爆发——⑤全球经济低迷——②市场需求减弱——③产品价格下跌——①出台政策救世。故正确答案选择B。

16.①欠债5万余元②丈夫、儿子相继病逝③自杀未遂

④拾荒还债⑤好心人帮助、还清债务 [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1题]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③②⑤①④ D.③②①④⑤

【答案】A

【解析】运用排除法。丈夫、儿子相继病逝和欠债是自杀的原因,故②和①应在③之前,排除B、C、D。故正确答案选择A。

17.①证明患上“尘肺病”②从事对身体有害工作③怀疑患上“尘肺病”

④获得相应赔偿⑤奔波于医院反复求证 [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2题]

A.②③⑤①④ B.③②⑤①④ C.④②③⑤① D.②③①⑤④

【答案】A

【解析】运用排除法。②是患病的前提,也是整件事的起始,故应排在首位;怀疑患病后,需到医院求证方能确定患病,故⑤在①前。排除B、C、D。故正确答案选择A。

18.①路中央有个大坑②被送往医院治疗③连人带车掉进坑里

④有人帮忙拨打急救⑤下班后骑车往家赶 [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3题]

A.④②⑤①③ B.⑤④①②③ C.⑤①③④② D.⑤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直接排序法。按事件的先后次序:下班骑车——有大坑——掉进坑里——有人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院抢救。故正确答案选择C。

19.①到国外学习手术支架生产技术②寻求创业初始资金③回到祖国创业

④为国家节省开支数十亿⑤国产支架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4题]

A.⑤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①③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运用排除法。到国外学习应在回国之前,故①在③前,排除C;回国后寻求创业资金,使国产支架市场占有率提高,故②在⑤前,排除A;B和D的区别在于为国家节省开支数十亿应该是在国产支架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后,排除D。故正确答案选择B。

20.①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②证实绿色霉可以杀菌③发现瓶子里有绿色的霉

④绿色霉周围没有葡萄球细菌⑤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瓶子 [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45题]

A.④⑤③②① B.②⑤③④① C.①⑤③④② D.⑤③④②①

【答案】D

【解析】首尾法。挽救很多人生命是事件的最后,可以排除C;观察培养细菌的瓶子,是最先的,应该排除A和B。故正确答案选择D。

事件排序已不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大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模块的主要题型之一了,但仍是广西等少数省(区)市公务员考试、部分省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模块的命题方向。本文从事件排序题的解题原则入手,阐释事件排序题的解题思路,并通过实例讲解进行说明。

公务员考试的事件排序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在未掌握全部必要事实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给出的五个事件表述虽然简单,但它表示一个现象,或者一件事演变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尽管没给出其他细节,但五个关键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解题时必须遵循这一逻辑关系。

下文中将从事件排序题的解题原则入手,阐释事件排序题的解题思路,并通过实例讲解进行说明。

一、解题原则

专家提醒考生解答时间排序类试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一般知识对事件作出排序,以便所选的选项最合乎逻辑,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答题时,应试者可以结合自己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积累的一般知识来填补题目中所欠缺的事件,以便使你设想的事件顺序讲得通;

其次,正确的答案应以最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不要钻牛角尖,认为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应从中找到一个比较正确的;

最后,当五个事件分成两组事件时,应仔细分析哪组事件在前,哪组事件在后,不要弄错了先后顺序。

二、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事件排序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照准逻辑关系,避免盲目排序。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做题时往往在看完题干之后不看可选项,先入为主,直接在头脑中排出一个自以为对的顺序,然后根据这一顺序去查找与之相符的选项,结果却发现没有一个是符合的,这种做法使考生在做题时常会陷入误区,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分析题干的逻辑关系,然后结合选项来做题,避免不看选项便盲目排序。

第二,寻找首尾项,快速选出正确答案。在考题当中,有的试题只需找出首尾项,便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利用这个方法,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第三,巧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错误选项。在考试中,有的试题往往难以一下子找出任何规律,此时便可以采用排除法,结合题干个别条件,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第四,多种方法相结合,提高解题速度。有的试题需要将多种方法相结合,即根据逻辑关系,结合排除法或确认首末项来综合判定选项,这样往往可以很快做出正确答案,并且提高了解题速度。

三、实例详解

【例 1】(1)出台流浪人口救助规范

(2)有的流浪乞讨危重病人死亡后,无人认领尸体

(3)流浪人口增加,影响社会安定和城市环境

(4)规范流浪人口的安置、救助工作

(5)建立流浪人口救助站

A.3-2-1-5-4 B.3-4-1-2-5 C.3-2-5-4-1 D.2-1-5-4-

3[答案]A

[解析]此题讲述关于流动人口安置救助的问题。(3)是直接原因,(2)是出现的现象,进一步阐述。所以出台规范,规定具体措施。

【例 2】(1)大批游客擅自闯入博格达峰进行旅游、探险

(2)人们所到之处全是垃圾和粪便

(3)博格达峰是东部天山最高峰

(4)政府开始关注博格达峰的生态环境保护

(5)人数最多时每天有好几百人[答案]A[解析](3)是交代说明句,接着是出现游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

事件排序问题是北京市公考逻辑推理部分相对简单的一部分题目。从近年来的北京市公考的规律来看,这部分题目会出5道,由于题目难度不大,多数考生能够做对多数题目,所以每道题占分也不多,但往往有个别难题失分率很高,主要是大家对事件本身感到不甚熟悉。因此,对于这种大家正确率都不低的考题,考生们应该追求的不光是正确率,还要追求速度,并且这种追求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针对事件排序问题所特殊要求的,同时也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答事件排序题的过程是这样的,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数字序列,考生来选择其中很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在回答这种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对事件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做些补充或合理假设,但要以很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为了让大家对题目有个基本的认识,让我们先来看两道例题。

例1:

①物业多次维修 ②购买新房 ③要求物业赔偿

④泡坏家具 ⑤新房漏雨

A.②⑤④①③ B.③②⑤④① C.②④①③⑤ D.④①③②⑤

解答:此题正确答案为A。购买新房——新房漏雨——泡坏家具——物业多次维修——要求物业赔偿,这一事件发生的顺序相对于其它顺序而言很为合理。

例2:

(1)林凯到电视台做实习记者(2)采访在华外国留学生

(3)暑期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结交很多外国朋友

(5)感到自己的英语不好

A.3—1—2—5—4 B.3—5—4—1—2

C.1—2—5—3—4 D.3—4—5—1—2

解答:此题正确答案为A。暑期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林凯到电视台做实习记者(1)采访在华外国留学生(2)感到自己的英语不好(5)结交很多外国朋友(4),这一顺序相对于其它顺序而言很为合理。

第一个例题北京市09年公考第42题,第2道题是05年国家公考2类 的76题。通过这两道题,相信大家对事件排序有了基本的认识,可能有的考生会觉得非常简单,有的会觉得略花心思,相信很少

有考生会觉得这两道题很难。但实际上,这种感觉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题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大家不妨再看一个例题。

例3:

①出台政策救市 ②市场需求减弱 ③产品价格下跌

④金融风暴爆发 ⑤全球经济低迷

A.⑤④③②① B.④⑤②③① C.④⑤③①② D。①④⑤②③

这道题是北京市09年公考第45题。这道题基本上没有同学会选D,而选择A,B,C的同学几乎各占1/3,其实这道题答案是B,相信不少考生会大跌眼镜吧。同时也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事件排序问题其实也不是所想象得那么简单。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大家仔细看一下这道题之后就会发现,这道题的事件涉及相当的专业知识,对大多数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而言,对于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也就局限于大学的公共课而已,想做对这道题是不容易的。

针对事件排序题的这种大多数题目简单,极少数题目很难,少数题目中等的现象,我们建议考生采用如下的程序答题会很为快速。

首先我们要破除考生思想上的误区。关于事件排序,有的考生认为,直接排就是很快很好的方法;有的考生认为,根据选项特点采用排除法才是很好的,还有的考生认为需要细致的解析五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三种想法都是有误区的,尤其是第三种想法。其实,事件排序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迅速的排出5个事件的顺序,至于事件之间到底是条件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其他关系,这些是无需计较的。只要能把先后顺序排出来就足够了。第一种想法的问题在于,有些事件的先后,其实不是特别明朗,比如,例1的物业多次维修和新房漏雨,这两件事哪位先哪位后都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第一种想法就会遭遇困难。第2种想法的误区在于,实际上对于很简单的题目,看一遍之后顺序自然就排出来了,无需解析选项,因为解析选项虽然能更有保证,但是看选项的过程本身也要花时间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采取综合的方式,针对不同题目,采用结合型的思路。快速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读题干,如果足够简单,直接把顺序排出来就可以了。如果很难,背景根本不熟悉,就采取放弃的思路,选择一个感觉差不多的,千万不要在这里花太多时间,因为花时间也很难做对。如果感觉是中等难度问题,就进入第2步,结合选项进行解析。在多数情况下,可采用排除法,即首先确定某环节必为最先发生或最后发生,或者确定某两个环节必前后发生,进而对选项进行排除。

四个选项给出的四个顺序也许没有一个与你设计的最合理的顺序相同,但其中必有一个是相对合理的,因此注意不要钻“牛角尖”,认为没有正确选项。

6.公务员考试案例分析 篇六

笔试科目介绍中关于申论的内容不多,三百余字,但涉及了申论考试的形式和内容等多方面内容。考生必须仔细阅读,斟酌其中深意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

以下是广东公务员考试网(http:///)专家对笔试科目进行梳理,摘录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问题、材料三部分组成。主要测查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

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问题、材料三部分组成。一方面要求考生要注意阅读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也这体现出申论“答案从材料中来”这一原则,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毕竟准确把握材料内容是作答申论题目的基础。申论主观性试题的特点就是试题形式很灵活。所谓灵活并非指毫无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依旧会有他命题的规律性。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复习备考中,切不可过于关注试题本身,要把握这种内在的规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比国考和其他地方省考的考试时间少30分钟。考生一定要注意控制好阅读材料的时间,避免出现答不完题的情况。

7.公务员考试知识要点与训练 篇七

【例题1】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 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 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 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 当月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A.8B.10

C.12D.15

【作答精讲】设甲教室当月举办了x次培训, 则乙教室举办了27-x次。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5×10x+5×9 (27-x) =1290, 解得X=15。因此本题选D。此题还可以这样计算, 因为甲教室可坐5×10=50人, 乙教室可坐5×9=45人, 所以甲教室共举办了 (1290-45×27) ÷ (50-45) =15次。

【例题2】一公司销售部有4名区域销售经理, 每人负责的区域数相同, 每个区域都正好有两名销售经理负责, 而任意两名销售经理负责的区域只有1个相同。问这4名销售经理总共负责多少个区域的业务?

A.12B.8

C.6D.4

【作答讲解】4名销售经理, 2个人负责一个区域, 实际上是问4个人有几种组合方式, 也就是排列组合题C24=6。因此本题选C。

【例题3】科考队员在冰面上钻孔获取样本, 测量不同孔心之间的距离, 获得的部分数据分别为1米、3米、6米、12米、24米、48米。问科考队员至少钻了多少个孔?

A.4B.5

C.6D.7

【作答讲解】先观察, 1、3、6、12、24、48这几个数, 发现它们任意一个数都大于前面所有数之和, 也就是说形成不了回路, 构不成多边形;并且这6个数中, 较小的数之间无论怎样组合相加也不能正好等于较大的数。这样, 要使钻空最小, 6个数组成的只能是6条线段, 7个端点。因此本题选D。作答此题不能按通常思维让这6个点形成多边形, 要首先观察所给数的特点, 然后再作答。

二、高分申论借鉴

【本期讲题】

2013年国考申论真题A卷的第五题 (真题可在网上下载) :“给定资料6”中的题写“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慨, 请参考“给定资料”, 以“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 (1) 自选角度, 立意明确, 有思想性; (2)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内容充实, 语言畅达; (4) 800—1000字。

【高分答卷】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作家F到宁夏考察, 在神奇的贺兰山岩画前, 发出了“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的感慨。这感慨既是对许多文化遗产消亡这种事实的描述, 又是对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提出的警醒。

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留下了多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又陨殁了多少我们尚不知晓的文化瑰宝。日生月落、岁岁夕夕, 悠悠岁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只有那尚存的文化遗产, 才能告诉我们古代中国是什么样子, 才能让我们感知遥远的过去。

现在, 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多。据专家介绍, 万里长城目前仅三分之一基本完好, 另外三分之二已残破不全或已不复存在。尽管现存的文化遗产已为数不多, 但却屡遭人为破坏, 一些地方视文化遗产的价值于不顾, 为一己私利或图方便, 就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情地瞬间破坏掉。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 因中间有段长城碍事, 村长一声令下, 这段宝贵的长城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 伴随着城市化的浪潮, 各地都在进行城区改造, 许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被拆除, 许多有文物价值的遗产被破坏, 有些地方拆毁的遗产都触目惊心。

对文化遗产的这种无视和破坏, 越来越严重。面对能言的“石”越来越少, 我们应该警醒, 引起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种警醒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对文化遗产认识的警醒。文化遗产之所以屡遭破坏损毁, 根源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文化遗产, 首先要从认识上下功夫, 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 提高人们的认识, 从思想上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自觉意识。

第二, 对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警醒。认识上去了, 保护手段就至关重要。保护手段不科学, 文化遗产也容易被破坏。所以, 要完善和丰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 普及大众科学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 形成人人能保护、人人会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三, 对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警醒。文化遗产除了保护外, 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没有发展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作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说到底也是一种保护。要在保留历史渊源和传统风格的基础上, 适当融入现代元素, 使历史和现实在时代结合点上实现交融, 把古代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充分地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这种警醒应该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重视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展好文化遗产, 要让文化遗产的历史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前程。

【借鉴之处】

8.公务员录用考试怎样应对挑战 篇八

从1989年1月由国家人事部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中确立了“凡进必考”的原则以来,数以十万计的青年才俊通过录用考试进入了国家政府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在通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和政府工作效率方面,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公务员录用考试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1年1月20日,在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杨士秋说,在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工程师、自由职业者等普通家庭的报考者占93.2%。就是说,干部子弟所占比例不足7%。如果没有“凡进必考”的政策,如果没有考试录用,这一比例将不会是7%,而可能是20%或30%,甚至更高。

在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今天公务员录用考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4年《国家公务员条例》正式生效以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才正式被称为公务员考试。从1994年到1999年,6年中累计报考中央机关的考生不

过4万余人,报考人数与职位的比例大约是十比一。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报考比例已经增加到几十比一,几百比一,甚至个别职位达到几千比一。过于激烈的竞争,使录用考试被赋予“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过于沉重的压力。事实上,考试无力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

任何科学、公平的考试必须是标准化的,必须在命题、施测、评分等环节对每个考生一视同仁。但是,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考生,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考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以标准化的考试去评价不标准的考生,是考试最根本的局限。

由于公务员录用考试被赋予其自身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今天,考试的科学性已经开始受到质疑。在录取比例很低的情况下,由于考试对于高分段考生区分度不足,不少考生已经不是凭自己的能力水平入选,而是凭自己的运气入选。

公务员录用考试还面临辅导机构的挑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考试的设计思想,都是力图考查那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从而选拔出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而针对考试进行的辅导是造成测量误差的干扰因素,会降低选拔的信度和效度。今天的局面是,命题队伍主要由兼职人员组成,几乎所有的命题人员都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本职工作。辅导队伍却主要由专职人员组成,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考试辅导,专心致志。这种“业余”对抗“专业”的局面,使“考试成绩不受辅导影响”的初衷有时难以实现。在辅导教师的努力下,已经出现了一些短期辅导可以提高考试成绩的现象。

“辅导效应”所伤害的不仅是选拔效率,也伤害着社会公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个重要社会意义是为社会下层开辟向上流动的渠道,防止社会阶层的“板结”。“辅导效应”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支付昂贵辅导费用的有钱阶层,可以获得优先权。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社会下层向上的流动。

此外,公务员录用考试还面临着高科技、集团化作弊的威胁。那些可以支付昂贵的购买答案和作弊器材费用的有钱阶层,有时也可以获得优先权。

今天,我们必须思考应对挑战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挑战。

强化试用期制度

在人员评价方面,再好的考试也不如“试用”更有效、更可靠。我们之所以采用笔试,是因为我们面对太多的申请者而不可能试用所有的人。

2006年1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32条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今天的实际情况是,“试用期”基本成为一个“摆设”,一个“过场”,并未在公务员录用选拔中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来,不少用人部门已经发现,一些经过考试录用的新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工作。虽然理论上可以在试用期结束的时候取消录用,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为了提高选拔效率,需要强化试用期制度。为此,需要形成一套能够考查试用期工作表现的科学的考核办法,需要配套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需要疏通被取消录用人员重新就业的渠道。今天,试用环节在录用考试中所占比重实际上接近于零。我们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适当提高这一比重。

强化对基层工作经历的考核

在国务院2011年5月31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这意味着,从2012年开始,省级以上机关将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工作人员。

笔者认为,这是公务员录用考试面对挑战所做出的正确、及时的反应,这是克服考试局限性的必要举措。

“考绩为主”是人员评价的基本原则。在人员评价时,应主要看一个人“干得如何”,而不是一个人“考得如何”。由于大学毕业生尚基本上无绩可考,只好根据考试成绩来进行选拔。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2012年基本停止从应届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公务员

以后,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的经历属于可考之“绩”,可以成为考试录用中评价申请者的重要依据。

对于基层工作经验,不应将其仅仅视为一种报考资格,还应将其视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为此,需要研究怎样可靠有效地对报考者的基层工作经历进行评价。

以遴选取代省级以上

机关公务员的考试录用

从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将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作为报考资格。笔者认为,仅此是不够的,仅此尚不足以解决“德才兼备”的问题,仅此也不足以解决对“德”的考查问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能比智力更重要。为了保证省级以上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素质,今后,应逐渐取消省级以上机关的考试录用。所有省级以上机关的公务员,都从基层公务员中遴选产生。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录用考试的局限性,也可以降低辅导机构对录用考试的公平和效率造成的损害,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德才兼备”的问题。在短期完成的考试中,很难对报考者的“德”进行有效的考查。通过若干年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经历,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德”做出更客观、更有效的评价。

近几年,在中组部、人社部的部署下,已经启动了从基层遴选中央机关公务员的工作,已经有一批在地方工作的公务员通过严格的遴选程序进入到中央机关工作。这是录用考试领域一种非常重要的改革尝试,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如何公正、有效地从基层政府机关为中央和省级机关遴选公务员,是今天值得国家公务员局和各省公务员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取消省级以上政府机关的考试录用,与“凡进必考”的原则没有丝毫冲突。从基层遴选的公务员,都是通过考试进入基层政府机关工作的,入口没有改变。

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遴选公务员

在2011年的公务员招考中,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拿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财务审计、金融管理、工业管理、商贸物流管理、综合管理等15个职位,定向面向优秀工人招考。2011年11月,陈宇晨等15名“80后”优秀工人已经被重庆市国资委录用为公务员。15人都来自国有大型企业,有的是生产一线的优秀员工,有的获得过企业“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笔者认为,重庆此举值得肯定。李瑞环、张百发等许多出色的领导干部出身于普通工人,他们的工作业绩显示,他们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今后,我们不仅可以像重庆一样定向面对优秀工人、农民招考公务员,也可以从已经在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人、农民中遴选公务员。

允许港、澳、台居民报考公务员

笔者从福建省人事考试中心了解到,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已经开始尝试从台湾居民中考试录用公务员。这是很有意义的创举。各个省市都可以考虑允许港、澳、台居民报考公务员,中央机关也可以考虑允许港、澳、台居民报考公务员。

可以说,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当代的“科举考试”。为了避免重蹈历史上的科举考试遭到进步思想家的痛恨并最终被取消的覆车之辙,我们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对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需要认真思考对策去应对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凡进必考”的政策已经实行了23年。今天,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对“凡进必考”的政策重新进行审视,拓展“考”的内涵和外延。

上一篇:酒水员工作程序下一篇:晋级为题目的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