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的思考(共8篇)
1.团队精神的思考 篇一
有关创业精神的论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思考
摘 要:创业精神的是创业的重要基础。通过探析创业精神的内涵和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提出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的有效途径。旨在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途径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一种需要。
1创业精神概述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一个过程,即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的和独特的方式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不管这些人手中是否拥有资源。创业精神包括发现机会和调度资源去开发这些机会。创业精神就像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
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其的定义是:“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创业精神可以简洁的概括为:“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关于创业精神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主题:一是对机会的追求,创业精神是追求环境的趋势和变化而且往往是尚未被人们注意的趋势和变化;第二个重要的主题是创新。创业精神包含了变革、革新、转换和引入新方法――即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是做生意的新方式。最后一个主题是增长。创业者追求增长,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规模或现有的规模上,创业者希望他的企业能够尽可能的增长,员工能够拼命工作。因为他们在不断寻找新趋势和机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
2大学生创业精神内涵
大学生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2.1高度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强烈的进取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要敢冒险、寻求变革和创新,具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2.3充满自信心
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具有创业精必要性
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创业精神的核心,是由创业活动的开拓性所决定的。由于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种创新。因此,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创新就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的过程。
3.2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自主创业是方法之一。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会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还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则富,节省更多资源。
4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途径
4.1系统学习创业课程
创业目标就是人生目标的浓缩,也是人生理想的现实体现。应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将创业理想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
4.2在实践锻炼中提升
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积极的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节节成功的喜悦;切切实实地投人创业实践中去,定能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人格。
4.3在环境中考验与磨砺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取得自信的快乐,战胜孤僻、害羞、怯儒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周直.创业精神及其培育[J].江苏行政学院报,(2).
[2]刘振亚.高校开展创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3]郑解,?⒈?峰.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1).
2.团队精神的思考 篇二
社区精神医学不仅仅是医院精神医学的延伸,而是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保健医学融为一体。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单元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目的是提高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服务对象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以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包括目前心理状态正常者以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开展全方位式的服务,需要政府及其各部门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狭义者,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中的现症精神疾病患者,由卫生部门承担主要任务,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对于后者,我国专业工作者习惯上称之为“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2]。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本世纪初资料估算中国内地约有精神病患者1 600万人,重性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的1/4[3]。在这种情况下,费用较低、覆盖面广、有利于就近诊治、方便患者和家属、有助于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在1958年全国首届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缓慢,虽然近10年来我国在重性精神病的社区防治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就全国而言,此项工作还不够普及,各地防治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对这些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
1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国精神科医师不足2万人,精神病医院病床数量不及20万张,每10万人口仅有精神科医师1.5人,精神科护士2.4人,远低于4.15人和12.97人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其服务范围不足1%。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呈直线上升趋势,精神疾病的谱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和服务体系与当代精神卫生需求相距甚远。
1.2 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从事精神卫生专业的服务人员非常缺乏,经过正规的精神科专业培训的医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就职于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虽然卫生教育部门加大了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很少有精神卫生专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的社区医生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往往忽视了患者的精神症状,把许多精神病理现象或病理性心理反应当成正常心理反应。专业人才的匮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承担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工作,是制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1.3 社区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社会偏见严重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以及心理精神卫生知识的大众知晓率低,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有精神卫生问题的人存在普遍耻感与歧视,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促使患者及其亲属产生显著的病耻感,即使患有精神障碍,也不愿到医院就诊,讳疾忌医,结果延误病情。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治疗率自然也上不去。
1.4 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来,国家686精神卫生项目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患者医疗负担过重以及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各级财政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占当年卫生总投入的份额较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装备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精神疾病患者治疗需要。另外,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不同人群在医药消费领域处于不平等地位,仍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措施,看病就诊完全自费,因为经济困难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受上述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情况,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直接影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
1.5 精神卫生事业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近几年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精神卫生工作支持力度,做出一系列的部署,尤其是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17个部门下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更是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指标性要求。但我市至今还没有精神卫生工作地方性法规、政策,没有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规范化、规划性管理的条例、方案、意见出台,没有具体的法规保障措施来落实国家部署的精神卫生工作。我市目前急需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以便依法、有序、协调地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事业。
2 对综合医院精神科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思考
按照国家新医改政策和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公众受益,社会福利最大化,社区卫生服务正在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开始转向社区医疗和预防保健,逐步建立“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体系。面对这种趋势,为配合社会发展需要及提升市民的精神卫生保健意识,我院应抓住机遇,主动与社区服务机构沟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我院精神病专科的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的共享、医院管理与服务理念的传输,让社区基层群众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的优质服务,形成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为满足我市群众对精神卫生资源的需求,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
综合医院精神科首先应做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常见精神卫生问题的能力,减少和避免误诊,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次,要建立大中型综合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积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到综合医院学习进修,加快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使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
2.2 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
鉴于目前精神卫生资源不足,建议尽快建立综合医院精神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制度,由社区医生负责发现、报告各社区内的精神病例,由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确诊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理,符合收入院的患者及时收住院,治疗好转后转给社区进行康复治疗、随访管理。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监管治疗模式,相互转诊,无缝对接,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优质服务,实现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三赢。
2.3 建立精神患者健康网络
建议医院成立了一支由科主任、护士长、资深医师、资深护士组成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小组,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精诚合作。由科主任担任医疗顾问,负责健康咨询,为开展此项工作联系社区相关领导,并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书;由护士长负责具体安排及组织实施工作,准备相关资料,如调查表格、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由资深医师、资深护士负责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社区医务人员建立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档案,并进行信息化管理,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规划和措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通过健康网络的组建,大大方便了患者,减轻了家属的负担,能够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达到医院增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2.4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社区服务的经费
目前,国家已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采取激励机制,来提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体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首要的激励措施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其次,调整医保报销政策,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使患者感到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实惠。第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由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购买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使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尽快到位。
2.5 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和规范
我市精神卫生法制建设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初步构建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体系,尽快出台《十堰市精神卫生条例》,使精神卫生工作有法可依,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和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合法权益[4]。在精神卫生条例中突出社区精神卫生的内容和作用,让人们认识理解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性,为社区范围内开展精神卫生工作营造氛围与平台。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是当前医疗改革的突破口,除了国家加大基层医疗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外,公立大中型综合医院扶持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在我市城区中刚刚萌芽,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的支持,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逐步构建起行政部门、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精神卫生医疗、康复、防治、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精神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精神心理疾病防御能力,改善和提高精神患者生活质量,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社会变革的加剧,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保健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发展的趋势。笔者针对如何搞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分析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本地区综合医院精神科如何发挥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
关键词:综合医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陈秀丽.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展望[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535-537.
[2]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95-996.
[3]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
3.质疑的精神 思考的钥匙 篇三
一、鼓励学生“敢”质疑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总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为打破这种陈腐、僵化的局面,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向书本质疑问难、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我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这课时,针对文中这样一句“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我让学生探讨句子的措辞,有一位学生提出:既然“两分钟前”军营已移交,那么“添马舰营区”前面就不应该加“英军”,“英军”二字应该去掉。当这个学生的问题一提出,其他学生哗然:教科书怎么会有错!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地肯定了那个学生的大胆看法,并表扬他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学生。这样一来,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问难就如同在满河坚冰上打开窟窿,这是创造奇迹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巧”解疑
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疑辨析。众所周知,现行初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难,这样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会远远大于我们的说教式课堂教学。记得我在教学古诗《观刈麦》这课时,恰逢农村夏季水稻收割,我把学生从教室带到稻田中,让他们在收割稻谷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再结合诗歌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农民“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不寻常心理,很好地让学生受了一次震撼式教育,深刻地领悟了诗歌的主题,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2. 激发学生适应生活发散思维。书本知识是学不完的,求知是为了适应生活、适应世界而不仅仅是适应学校,只要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的好处,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学生就会学会怎样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会独立、更加自信。因而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紧扣课标和教材,激励学生思考。例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时,没有一言堂地分析课文,而是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把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向标,要求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学生反应很热烈,个个都是主角在研习课文,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调动了起来,并且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住了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
3. 让学生学会合作释疑。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作。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通过更多的知识拓展、合作探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适应将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例如,我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石榴》这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步骤:(1)教学前,布置学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独立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设计自认为最重要的五个题目,并做好解答。(2)独立深入地研读课文、思考问题,形成个人的初步答案。(3)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题目与答案:题目设计是否合理、明确;答案是否正确;去掉重复的问题并做整理。教师巡视、指点后表扬问题设计较好的小组。(4)让问题设计较好的几个小组向其他组发起挑战,挑战组可指定应战组内任何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应战学生如遇到难题,可先向组内成员求救,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组求助。教师适时点拨、点评。(5)评选最佳挑战组、最佳应战组和最佳援助组。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又弥补了个人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
4.做好团队衔接工作的思考 篇四
团工委 李航 张玮
一、做好团队衔接工作的理论依据:
1、团的十五大修改的新《团章》中第九章“团同少年先锋队的关系” 中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工作。共青团要发扬‘全团带队’的传统,健全少先队组织的各级工作机构,支持少先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保护和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坚持以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年儿童,引导他们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锻炼身体,培养能力,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对少先队员入团前的培养教育,少先队组织应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
2、根据团中央组织部曾经作出的规定及基层长期操作形成的惯例,可以推荐年满13岁的优秀少先队员作为团的发展对象,开展“推优入团”工作。
二、做好团队衔接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工作必要性:
1、做好团队衔接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完成现阶段任务,特别是加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
《团章》总则中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的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要完成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必须不断加强团的建设。要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生动活泼、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团的建设必须贯彻以下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之中,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团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建设。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团的领导机关要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发扬务实、求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增强基层活力。”
共青团要协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务,首先要能够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而满足青年全面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又是团队组织考虑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中学低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入团愿望,团队组织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需求做好工作。
2、做好团队衔接工作是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树立大德育意识,搞好小学少先队德育与中学有共青团特色的德育衔接的要求。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从事的是党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党组织联系青少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德育整体化观念已经被德育理论界和德育工作人员所广泛认可,是现代德育理念之一。小学少先队长期开展的学生体验教育,特别是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值得中学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借鉴。加强团队衔接探索其核心就是借助小学少先队和中学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良好的工作平台,探索校学德育和中学德育的整体化,创建新的衔接、沟通机制。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中学少先队组织的建设。
3、做好团队衔接工作是现实情况反映出的迫切需要。(1)本学期,团工委通过问卷形式对团队衔接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共下发问卷59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
首先,从少先队基本情况来看:
经过不完全统计,海淀区中学系统共有少先队员12000余人,中队300余个。学校都配备有大队辅导员,并确保每个中队配备一名中队辅导员。
其次,从少先队建设情况来看:
各校都举行初一建队仪式,且时间大多集中于第四季度;学校以主体队日、社会劳动实践等形式定期开展少先队活动。
再次,从发展团员情况(2002年9月—2003年9月)来看: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初一发展数为460人,初二发展数为1230人,初三发展数为 2167人,总计3857人。发展时间大多集中于第二、四季度。发展新团员中属于推优入团情况的人数为830人,占发展总数的21.5%。
最后,从团队衔接情况来看: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9月后全区初一年级写入团申请书人数为1945人,其中作为团员发展对象人数为772人,实际发展数为209人,只占作为团员发展对象人数的27%。(2)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全区各中学少先队组织基本健全,有独立的大队和中队,大队、中队辅导员编制基本到位,从大队辅导员来看,有2/3的中学大队辅导员由团委书记兼任,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老师兼任。
②中学少先队工作基本能够正常开展,在少先队各项活动中比较重视初一年级建队仪式和初二年级少先队退队建团仪式,各校还能够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各项教育要求,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
③初中团员发展高峰为初三年级,推优入团人数在发展新团员总数中比例还比较低。初一年级写入团申请书人数还比较少,在被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学生中团员发展力度较小,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初中各年级团员发展力度,同时,有必要将团员发展高峰由初三年级向低年级前移,以避免初中毕业团员突击发展的倾向。
(3)由此看来,现阶段中学少先队的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为做好团队衔接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少先队组织基本健全、大队和中队辅导员配备到位为进一步做好团队衔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大队辅导员由团委书记兼任在一定程度上为团队衔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初一建队仪式、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已形成传统,为团队衔接工作提供了教育阵地。
与此同时,现阶段中学少先队的现实情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何利用好中队资源,使中队辅导员在团队衔接工作中发挥有利作用;如何将少先队活动和共青团活动融为一体,形成团队教育工作整体化推进的工作局面;初三年级仍为中学团员发展高峰,如何将发展工作重心前移;入团意识在初一年级学生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激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早日加入共青团;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团员发展力度。综上所述,做好团队衔接工作是中学少先队现实情况反映出的迫切要求,如何利用好中学少先队有利资源,克服不利因素,是做好团队衔接工作的关键。
三、团队衔接工作的基本思路:
1、团队教育内容整体化。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少年先锋队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及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团队组织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上存在一致性,因此,推进团队教育内容整体化是团队衔接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团队组织,要结合学校实际、联合团队力量努力寻找团队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特别是要将小学少先队体验教育内容与中学“集合在共青团的旗帜下”为主题的初中团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有形的活动载体。将小学少先队雏鹰争章、体验教育等教育内容与中学共青团教育体系结合,使之成为预备团员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学共青团“迈好青春第一步”教育活动要与小学少先队教育相结合,为团队衔接工作提供新的教育阵地和活动形式,以此促进德育工作整体化建设。
2、尝试预备团员制度。
结合团队实际,尝试预备团员制度。探索在小学高年级(六年级)成立少年团校,开设团课,采取各校推荐的方式选拔品学兼优、工作出色的学生参加少年团校,为发展预备团员做好人员准备。将进入初一的12岁优秀学生纳入到团员发展范畴,尝试实行预备团员制度,设定考察标准及期限,在初中一年级发展预备团员,当预备团员年满13岁时,按照团中央有关文件的要求,对考察合格者给予转正。同时继续在中学不断健全推优入团制度。
5.团队精神的思考 篇五
21世纪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所有事业都将是团队事业,依靠个人力量叱咤风云、劲舞弄潮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团队,这个时尚名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深讨钻研。其中,团队内部的沟通以及团队凝聚力的提高可谓是重中之重。
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就免不了成员之间彼此沟通的问题。沟通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但是通过沟通你是否能正确表达意愿,达到你的目标呢?一字记之曰:心。只有用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沟通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方式方法。个人认为在和团队沟通时,大家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所以要先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个性,先和每个人交流好,这样才能和团队交流好。团队成员需要的是改善与其他人的沟通技巧,掌握良好的沟通机会。否则,沟通不当或缺少沟通,将会导致双方的误传或误解,甚至导致团队工作的失败。例如,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团队。企业的强大要靠拥有强大能力的组织,而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通过参与可被培养出来的,部门中或部门间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群策群力,自动自发的解决问题的现象。由于人各有所长,所以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的有效组合可以让组织拥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是它在推动着企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这恰恰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要想解决沟通问题应该先从自己下手,看看是否是因为自己的“不恰当”造成了沟通不畅。下面是我总结的几条解决团队内部沟通问题的方法:首先,要学会正确的阐述信息,如果你的信息没有得到清晰的表达,它便不能被听者正确理解并对你正确表达,有效的沟通便也无从谈起。其次,要学会聆听,你要给别人诉说的机会,而自己甘做一个好的听众,别人讲话时,你要表示自己正在思考对方的话,要对别人表示真正感兴趣。你要将此作为自己的口号: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自己显示出有趣。然后,你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你要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如何能够让他得利?还要试着从别人的立场上分析事情。印第安人说过:“首先要穿别人的鞋走上一段路。”理解一切意味着宽恕一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沟通技巧,诸如:尽可能鼓励别人;在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保持镇静;学会保持微笑;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及时道歉;当你要受到指责的时候,最好主动负荆请罪;要在任何时候都给别人保留脸面;当想到对方时,要给予他你最好的祝愿……
团队的沟通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团队内部的任何成员都应该学会通过沟通营造合作的气氛,通过彼此沟通与合作解决任何问题。
团队内部在保证良好沟通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团队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发展,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团队凝聚力的提高!
任何团队都需要有极强的凝聚力,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间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合作的成员,才能保证团队的不断前进、壮大。所谓凝聚力是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凝聚力强的团队比凝聚力弱的更有效率。凝聚力的大小对生产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一个团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情况下,高团队凝聚力带来高团队绩效。团队凝聚力在外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荣誉感及团队的地位。团队的荣誉感主要来源于工作目标,团队因工作目标而产生、为工作目标而存在。因此,必须设置较高的目标承诺,以较高的工作目标引领着团队前进的方向,使团队成员对工作目标形成统一和强烈的共识,激发团队成员对所在团队的荣誉感。同时,引导团队成员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的统一,增大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使团队走向高效。团队凝聚力在内部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团队的士气。人是社会中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团队的润滑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亲和力,形成高昂的团队士气。团队是开放的,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新成员加入,高团队凝聚力会让团队成员在短期内树立起团队意识,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缩短新成员与团队的磨合期,在正常运营期间,促使团队的工作绩效大幅提高。
凝聚力高的团队有以下特征
(1)团队内的沟通渠道比较畅通、信息交流频繁,大家觉得沟通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不会存在什么障碍。
(2)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和谐,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
(3)团队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为成为团队的一分子觉得骄傲。愿意把自己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提出来,跳槽的现象相应较少。
(4)团队成员间会彼此关心、互相尊重。
(5)团队成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承担团队的任务,集体主义精神盛行。
(6)团队为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领导者、团队四周的环境、其他的成员都愿意为自身及他人的发展付出。
那么,以何种方式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呢?
一、建立起共同的愿景,培养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度
团队内成员可以共同对团队的前景做一个美好的规划,以增加成员对团队发展的关注程度,使成员将个人的职业生涯同团队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因为只有当团队内成员将团队的未来看作是自己的未来,把为团队做事变成为自己做事,才可以真正提高成员的做事效率并培养出成员对团队足够的忠诚度;
二、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成员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其不断受到激励,从而增强团队对他们的吸引力。
物质方面:如不定期制定各项竞赛活动,用适当的物质奖励手段,可以使成员在一定利益的驱动下,发挥更多潜在能力,从而将业绩提高。
精神方面: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的安排,如聚餐、郊游等,来满足成员希望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让每一位成员都亲身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可以达到很好的融洽整体团队气氛的目的;
三、给予适当的压力,促进成员迅速提高自身潜力 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要通过使成员承担的工作内容更有挑战性,授予他们在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来满足他们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要,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将自身能力迅速提高以便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成长的需要。
6.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范文 篇六
【摘要】医学研究,不仅要具备科学精神,还应该不忘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的进程中确有偏离;所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人文精神医学研究偏离与回归
医学,是伴随人类出现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谨记最初的医学生誓词:“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所以说,为人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医学,不应该是冰冷的仪器检查,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很迷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让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呢?至今印象深刻的2011年,多起医疗纠纷、医生被打被杀案在全国陆续发生,某些医院的医生为求安全甚至头戴钢盔工作。一时间,风起云涌,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很奇怪,受害医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为什么最后确成了病人的刀下亡魂呢?不置可否,社会舆论往往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医生和医院,即便尖锐的医患关系不全是医生造成的,我们也应该适时反思:现代医学对病人缺少了人文关怀,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必然趋势。
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求医生对病人切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这正是医学独特的地方所在,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而具有人文色彩。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医学的躯干。我相信,即便再过分的强调都不足以表明健康和生命对人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医学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医学的发展和文明水平,体现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重视。
我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更有效的药物,祛除疾病,获得健康,延长生命。医生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医学研究中,设计实验,反复探究,正是这种坚韧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难道说,高度文明的医学诊疗水平就能够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么,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更该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才是人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医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病人不能只是科研活动中的各项统计数据。一直被忽视的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同等重要,同样是评价医学文明的重要量度。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强烈地表现出医学对人文精神的渴求,这是种种医疗问题和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生对自己的切身关注。
二、承认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
谈到医学发展与医学精神,我们欣喜于对生命科学进阶式的探索和快速发展的探查检测手段,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冰冷的仪器拉开了医生和病人的距离。现代医学可以根据生化反应、病理切片,在分子水平上诊断疾病,CT、MRI、超声波让医生找到病变的器官,显微镜让医生看到病变的细胞,生化检查单更是让医生可以根据数据诊断疾病。越是使用先进的仪器,医生越可以看到病人体内更微小的病理改变,而忽略了病人的整体性,过分的关注疾病,就缺失了对病人本身的关心。医学本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但是过分的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理性,反而造成了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的偏离。
很显然,先进的检查仪器正在取代传统的问询诊疗,甚至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先让病人去做这样那样的检查之后才开始问诊。我听过一个很荒唐的故事,一个患感冒的病人去看病,医生问也不问先给他开了一张CT检查单。本来只是辅助检查的手段,没想到却成了医学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医生只对摆在面前的一张张化验单和检查报告作理性分析,省略了正常的“望、闻、问、切”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去探询患者的心理需求。可是,医生的工作不是对检查数据的信息处理和汇总,病人也不是工厂里量化生产的模具。这种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究竟把谁变成了机器,医生还是病人。或许,正是医学高新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剥夺了病人本该享受到的人文关怀。
更严重的,有些医学研究完全丧失了人文精神,违背人道主义,为求科学发现进而不择手段,那就是进行亵渎人权的人体试验。最震惊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起研究青霉素的临床试验。根据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为了测试青霉素能否治愈和预防性病,美国研究人员竟然在1946年至1948年故意让1300多名危地马拉囚犯、精神病患者和性工作者染上淋病、梅毒和软性下疳等性病,其中只有大约700人得到某种治疗。截至1953年底,共有83名实验对象死亡。即使,人体实验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必经环节,人体实验也经常为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乃至机构和国家所滥用,以致酿成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悲剧性事件。
三、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医学人文精神是相对于医学科学精神而言的, 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表现在医生淡化了对人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同理心)。在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偏离的根本原因之后,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尤为紧迫。
医学人文精神的复位,关键是医务工作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医生要关注病人的整体性而不是疾病,提供给病人人性化的诊疗。医生应该明确不仅治愈疾病是责任,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是医生的责任,而病人有获得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权利。医生不能把病人当成毫无感情的实验对象和信息载体,多与病人交谈多倾听,关注病人的心理活动,切忌医疗技术主义。医生要处理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进;同时科学精神内蕴于人文精神之中,会使人文精神更富于准确性、理性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医学院应该加大医学生接受人文课程的力度,将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 培养有仁爱之心、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医学生也应该以医学生誓言为警戒,端正心态,不必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认真学习人文课程,体会好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学习榜样,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只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而社会普遍人文精神的淡化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全面人文精神的复位必然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完善更人性化的医疗政策和医疗保障体制。我相信,只有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全面回归,创造医患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7.教师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七
一、优化常规群体转型为团队
教师团队可以按照组建学习型组织形式进行,超越传统的“科层管理”和“法规化运行机制”,让每位教师参与确定和认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规划目标、职责任务,并激励各位教师积极加入实现愿景目标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步将教师群体锻炼成充满生命活力、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相互支持共同奋进的学校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建设,基础在于常规的校级领导集体、中层科室集体、年级组和学科组等学校内部各种群体的转型升级成工作团队。
如:各学科组建设成为一个个教师团队。首先着眼年龄层次、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等因素配备成有结构学科组;其次与学科组一起制订学科组建设的计划,确定学期工作目标和重点,形成切合教师实际需要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还有在任务驱动中淬炼。像学校“起航杯”、省市区教学活动展示,虽为教师个人参加,但学科组应成为支持集体、共同完成任务工作团队,学科组成员承担并完成相应任务,学校对完成任务情况以团队集体角度进行评价,突出团队观念。
常规群体转型为工作团队,需要学校将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有机结合,突出“教师第一”,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共同价值取向;需要关注团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培育团队的核心成员,帮助明确各自在学校中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开展和完成一定任务,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凝聚力量;需要每位教师摒弃单兵作战、自我封闭的陋习,养成合作交流、沟通共享、支持借力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团队中一员。
二、指导专业群体提升成团队
学校中有许多诸如师徒结对、工作室、课题组等相对稳定的专业群体存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专业群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新教师就是需要通过师徒结对形式,来快速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尽早了解工作场景和进入工作角色,在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下站稳讲台。学校应重视特定专业群体的管理,将其提升成为显形专业团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亮明身份。为加强特殊学生教育,学校成立了首席特殊教育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资源教室工作室,确定具体人员、分工及各自职责;并组织专门的成立仪式向全校师生亮明身份,资源教室工作室团队有了雏形。
明确目标。短期存在的教师群体或专业群体,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具体的工作内容。然后,以目标为导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群体活动。活动中个体之间互动磨合、交流接纳、理解认同。活动过程不仅是积累感情、充实内容、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群体蜕变为团队的过程。
定期了解。学校定期了解团队建设情况,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和困难,引导其完成任务。如“《走进西溪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课题组提出缺少西溪的历史演变材料,学校就与课题组一起确定弥补方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馆、邀请西溪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做专题报告;课题组共同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具备一定凝聚力的团队特征。
捆绑评价。对群体活动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主要以群体为单位捆绑评价,评群体促个体,评活动促精神,从外促内帮助其成为团队。
展示成效。创造、创设机会及场所,让专业群体有展示活动成效的机会,帮助做好展示工作,让团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关注特殊项目组建出团队
依靠一位或几位教师而形成学校教育特色,只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初级阶段,进一步深化还需要建立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在特色教育活动、重点项目推进时,要关注特殊项目师资,精心组建打造出团队。组建特殊项目团队需要有明确的项目发展愿景,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施相关运作模式。
如浙江省宁波市荷花庄小学三任校长十年坚持书法教育特色培育和经营,在校园浓浓书法教育氛围、骄人的书法教育成绩背后,就有一个书法教师团队。学校教师人人练习书法,拥有3位专职的书法教师和一批兼职书法教师队伍,实现班班有书法教师,社团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业教师,为培育和形成书法教育特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荷花庄小学将书法特色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结合,提出做儒雅教师,用文化引导教师团队建设,不仅组建打造一支书法教师团队,也让全校每位教师带有传统文化气息,培育情趣活动形成新团队。
四、培育情趣活动形成新团队
教师工作内容繁杂、任务重、压力大,处在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可以通过组建教师社团,组织开展业余活动,转化非正式组织等方式在疏导教师工作压力、滋润和丰富教师生活上有所作为。
组建教师社团。可以像组建学生社团一样,将有一定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组建教师社团。可由几个教师自由组成小组,如读书会、篮球队、摄像组、书法社等等,学校提供时间、场地和经费支持,逐渐培育成教师社团。然后按照社团运行模式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专长,培养教师生活情趣,丰盈教师精神生活。教师社团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润滑剂,加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相互合作和信任,成为新的精神归属。
开展业余活动。双休日及工作之余,组织开展一些业余活动,如健身、爬山等,吸引教师选择参加,在业余活动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情趣。一段时间后,形成一两支教师业余活动的队伍,就培育形成新型团队。建立工作和生活之间联系,架起学校了解社会和相互沟通的桥梁。
转化非正式组织。对学校而言,非正式组织有正面的、建设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和破坏性作用。学校关注非正式组织存在,将其引导成为对学校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团队。我校有几位集邮爱好者,校内校外经常在一起。去年学校将设计校标和吉祥物的任务交给他们负责,还专门成立校园文化设计技术组,这几位教师积极投入到设计、征求意见、打样稿等工作中,出色完成任务。今年主动提出想指导成立少儿集邮社团,每年办一次师生集邮展。显然,他们已经融入到学校大集体中,成为有责任感的教师团队。
8.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地质精神;传承和弘扬
一、正确认识地质精神在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传承和弘扬“三光荣”地质精神,培育和践行湖南地勘核心价值理念,使地勘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矿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地勘经济的快速复苏凝聚力量。这就需要加强湖南地勘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地勘队伍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需要进一步弘扬“三光荣”地质精神,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意识,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广大地勘队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意志和决心。二是加强地质公益服务的需要。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从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主到服务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三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继承和弘扬“三光荣”优良传统,要求大力发扬敢拼会赢、敢闯敢试的精神,以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态度,以提升思路求作为、精心谋划求发展、突破重点求生存、艰苦奋斗求创业的精神风貌,探索出一条地质工作产业化的新路子,为逐步实现地质工作产业化奠定基础,不断开创地勘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地勘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地勘队伍的生存发展越来越趋于社会化和市场化,由此带来了经济利益调整、思想道德观念、职业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用“三光荣”地质精神来增强地质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地勘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顾全大局、服务大局,实现地质工作的光荣价值,凝聚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传承和弘扬地质精神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学习宣传。进一步推进 “三光荣”地质精神深入学习和宣传普及,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地质精神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增强理解,明确要求,自觉遵守践行。要加强集中性学习和讨论,把“三光荣”地质精神作为地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党员教育、职工培训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要加强对新进大学生和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的传统教育,通过中心组学习、报告会、座谈会、培训班等集中学习的方式,在反复学、系统学、经常学中形成时时谨记“三光荣”地质精神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连续性宣传和加强主题性教育。把“三光荣”地质精神有机融入其中,在吸引地勘职工广泛参与中引导地勘职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二)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先进典型是弘扬“三光荣”地质精神的优秀代表,对广大地勘职工有着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注重发挥老典型的精神感染作用,在地质事业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体现“三光荣”地质精神的先进典型,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为地矿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然令人感动和崇敬。要关心好、爱护好这些老典型,重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要注重发挥新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更需要发现、挖掘和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最近,局党组在全局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身边人”活动,新闻媒体陆续刊载张国华、曾志方等先进事迹,在他们身上集聚了地质人共有的优秀品质与高尚的精神情操。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成果,让广大地勘职工学习榜样、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学习他们勇于担当,就意味着牺牲与奉献;学习他们在择业选岗更加注重环境与待遇的今天,更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的执著坚守的精神;学习他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时代责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敬业实干的作风,来推动地勘队伍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
【团队精神的思考】推荐阅读:
写团队精神的口号09-11
团队的精神心得体会10-03
责任企业团队精神的核心08-10
团队精神的口号学生篇08-26
团队精神的高二英语作文10-05
试论企业团队精神的培育09-03
浅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08-28
我们的团队,我们的精神演讲稿09-02
团队和团队精神课件10-06
如何培养工作中的团队协作精神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