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2024-10-05

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共8篇)

1.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一

2023新高考二卷有哪些省份

参加2023新高考二卷的省份有山东、浙江、江苏、上海、重庆、北京、天津、湖北、四川、河南、湖南等。具体情况如下:

1、山东、浙江、江苏等省:这三个省是新高考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从开始就采用新高考方案并设置二卷考试,2023年,这三省预计仍会继续参与二卷考试。

2、上海、重庆等直辖市:上海和重庆是第二批试点城市,也从几年前开始实行新高考方案,采用二卷考试形式,2023年,这两个直辖市很有可能继续参加二卷考试。

3、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北京和天津在2022年也加入新高考二卷试点,2023年预计会继续采用二卷考试模式,以期达到与其他试点地区标准统一。

4、湖北、四川等西部省份:2022年,西部几个省份也加入新高考二卷试点行列,如湖北、四川、陕西等省,2023年,这些省份有很大可能会继续参与二卷考试,并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考试范围与规模。

5、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一些中部地区的省份从2022年开始也在酝酿新高考二卷方案,2023年有望成为新加入的试点省份。如河南、湖南、安徽等省在2022-2023学年度或有二卷考试方案推出。

除上述省份外,其他省区考生的新高考改革及二卷考试情况还需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进展和通知而定。各地的新高考改革步伐不尽相同,二卷考试也不是必然选择,考生需密切关注所在省区的新高考政策动向,确认是否参加二卷考试与相关要求。

新高考二卷的意义

1、增加考试的科目数目及考试模式,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和能力。

2、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应用,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更具备实践性。

3、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更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

4、考生有较大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

5、更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选择特别科目和特殊安排等方式,进行深度考试,使得更多学生获得特色和优势。

总体而言,新高考二卷的意义在于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估学生的素质,考察学生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创意,促进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使高中教育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2.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二

考点6:动词的时态

【考点解读】动词时态为必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动词时态的有20个小题。考得最多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其次是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等。

高考命题中往往不会涉及单一的时态, 更多地侧重于时态的交叉使用和呼应, 及与语态的结合使用等。答题时要认真研读题干, 寻找尽可能多的“时间参照信息”尤其是其他动词的时态, 以及修饰动词的时间状语信息。

【真题解读】

1.The president hopes that the people will be better off when he quits than when he. (2012年江苏卷)

A.has started B.starts

C.started D.will start

点拨:C。开始上任是过去发生的动作, 所以用一般过去时, 故选C项。句意:这位总统希望人民在他离任时比他刚上任时更富有。

2.Close the door of fear behind you, and you the door of faith open before you. (2012年湖南卷)

A.saw B.have seen

C.will see D.are seeing

点拨:C。考查“祈使句+and+陈述句”句型。此句型中陈述句部分谓语动词通常用一般将来时态。句意:关上身后惧怕之门, 那么你就会看到信心之门在你面前敞开着。

3.“The moment soon, ”he thought to himself, waiting nervously. (2012年湖南卷)

A.came B.has come

C.was coming D.is coming

点拨:D。根据时间信息soon (很快) 可以判断此处用一般将来时态。选择D项, 用现在进行时态表示将来。句意:“这一时刻很快就要到了, ”他自言自语地说, 同时紧张不安地等待着。

4.—Alvin, are you coming with us?

—I'd love to, but something unexpected. (2012年浙江卷)

A.has come up B.was coming up

C.had come up D.would come up

点拨:A。此题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故用现在完成时态。句意:———Alvin, 你能与我们一块去吗?———我很想去, 但现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5.In order to find the missing child, villagers all they can over the past five hours. (2012年安徽)

A.did B.do

C.had done D.have been doing

点拨:D。“over/during/in the past/last+一段时间”常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若强调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在做某事, 要用现在完成进行时。故选D。句意:为了找到失踪的孩子, 村民们在过去的五个小时内一直在做他们能够做的事情。

考点7:动词的语态

【考点解读】动词的语态为选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动词语态的只有5个小题。在近几年有关被动语态的考题中, 主要涉及七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其中以一般现在时和进行时态考得最多。命题人常常把被动语态和动词的时态结合起来考查。

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熟记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 时态通过be表现出来。做题时, 首先根据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确定是否是被动关系, 然后再根据有关的时间信息确定用哪种时态。

【真题解读】

1.Don't worry.The hard work that you do nowlater in life. (2012年湖南卷)

A.will be repaid B.was being repaid

C.has been repaid D.was repaid

点拨:A。根据时间信息later in life可知此处用一般将来时态, 谓语动词repay和主语work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不要担心, 你现在所做的努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回报的。

2.—Have you heard about that fire in the market?

—Yes, fortunately no one. (2012年北京卷)

A.hurt B.was hurt

C.has hurt D.had been hurt

点拨:B。根据句意可知, 火灾发生在过去, 而且no one与hurt之间是动宾关系, 需要使用被动语态, 故选择B项。句意:———你听说那个商场里发生的火灾了吗?———听说了, 幸运的是没有人受伤。

3.After school we went to the reading-room to do some reading, only to be told that it. (2012年安徽卷)

A.was decorated

B.had decorated

C.had been decorating

D.was being decorated

点拨:D。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做某事, 用过去进行时。decorate和主语it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故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放学后, 我们去阅览室读书, 结果被告知阅览室正在进行装修。

考点8:情态动词

【考点解读】情态动词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情态动词有8个小题。主要考查:常见情态动词can, must, may, need, dare, should, will, shall等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用法;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情态动词的否定含义;“情态动词+完成体”结构表示责备等。

情态动词正确使用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所以考生在做题时要利用细节, 想象出会话的实际情景, 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态, 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真题解读】

1.I use a clock to wake me up because at six o'clock each morning the train comes by my house. (2012年全国卷Ⅰ)

A.couldn't B.mustn't

C.shouldn't D.needn't

点拨:D。needn't意思是“不必要, 不需要”, 符合句意。couldn't“不能”;mustn't“禁止, 不准”;shouldn't“不应该”, 均与句意不符。句意:因为每天早晨六点钟那列火车都经过我们家, 所以我没有必要使用闹钟来叫醒。

2.We the difficulty together, but why didn't you tell me? (2012年北京卷)

A.should face

B.might face

C.could have faced

D.must have faced

点拨:C。could have done表示“本来可以, 本有可能 (但实际并未做到) ”, 符合句意。句意:我们本来可以共同面对这个难题的, 可是为什么你没有告诉我?

3.We have bought so much food now that Suzie won't be with us for dinner. (2012年江西卷)

A.may not B.needn't

C.can't D.mustn't

点拨:B。根据“now that Suzie won't be with us for dinner”可知, “我们没有必要买那么多的食物”, 故用“needn't have done”的结构表示没有必要做某事但实际做了。句意:既然Suzie不会和我们一起吃饭, 我们本来就没有必要买这么多的食品。

4.I thank you too much for all your help to my son while we were away from home. (2012年陕西卷)

A.won't B.can't

C.can D.will

点拨:B。短语can'ttoo意思是“再……也不为过”, 符合句意, 故选B。句意:对于我们不在家时你对我儿子的帮助, 我再怎么感激你都不为过。

5.One of our rules is that every student wear school uniform while at school. (2012年辽宁卷)

A.might B.could

C.shall D.will

点拨:C。shall与第三人称连用, 表示命令、必须, 故选C。句意:我们的一个规定是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必须穿校服。

考点9:虚拟语气

【考点解读】前几年很少考到虚拟语气。但近年来虚拟语气的考查力度正逐年加大。2012年虚拟语气成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虚拟语气的有9个小题。虚拟语气命题热点有:虚拟条件句;wish, insist, suggest, demand, order, advise等动词后宾语从句中的虚拟语气;as if, it's time that, 主语从句及表语从句中的虚拟语气, “should/ought to+完成体”构成的虚拟语气等。

虚拟语气句式构成多且杂, 理解并熟记各类虚拟语气的谓语形式是关键。

【真题解读】

1.Sorry, I am too busy now.If I time, I would certainly go for an outing with you. (2012年湖南卷)

A.have had B.had had

C.have D.had

点拨:D。根据上下文可知, 这里表达的是与现在情况相反的假设, 故if从句用“过去式”, 主句用“would+动词原形”。句意:对不起, 我现在太忙了。如果有时间的话, 我肯定会和你一起出游。

2.If my car more reliable, I would have driven to Lhasa instead of flying last summer. (2012年陕西卷)

A.was B.had been

C.should be D.would be

点拨:B。由句中“Last summer”可知, 条件状语从句表示与过去的事实相反的假设, 故谓语动词要用“had done”。句意:如果我的车更可靠的话, 去年夏天我本来想开车去拉萨而不是坐飞机去那儿。

3.We lost our way in that small village, otherwise we more places of interest yesterday. (2012年福建卷)

A.visited B.had visited

C.would visit D.would have visited

点拨:D。由语境知, 如果我们不在那个小村庄迷路的话, 我们昨天本来会看到更多的美景。由“lost”可知条件句与过去事实相反, 主句的谓语动词应为would have done。故D项正确。

4.Don't handle the vase as if it made of steel. (2012年北京卷)

A.is B.were C.has been D.had been

点拨:B。as if后面所接的句子常常使用虚拟语气;此处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设, 故从句的谓语动词应用were。句意:不要拿着这个花瓶, 就好像它是用钢铁做成的一样。

5.Jack is a great talker.It's high time that he something instead of just talking. (2012年辽宁卷)

A.will do B.has done

C.do D.did

点拨:D。在It's high time that从句中, 谓语动词需要使用虚拟语气, 即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should do或动词的过去式。句意:杰克是个非常健谈的人, 现在是他该做点实事而不是仅仅空谈的时候了。

考点10:动词及短语辨析

【考点解读】动词及短语辨析为必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动词及动词短语词义辨析的有17小题之多。动词 (短语) 词义辨析主要考查在特定语境中常用动词 (短语) 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所涉及到的动词 (短语) 都是常见常用的, 部分题考查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学课本中没有出现, 但在考试大纲的词汇表中都有。高考考查“熟词新义”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趋势。

考生平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在阅读中去理解动词短语的新意义。要着重掌握以下动词构成的短语动词:get, come, look, put, turn, take, send, set, ask, carry, have, join, care, pay, send, carry, hold, keep, think, hear, make, give, pick, hand, let, hear, deal等。考生还应多记一些常见动词的含义和用法并学会在特定语境中灵活运用。

【真题解读】

1.Two lawyers have donated$50, 000 to our school's campaign“Help the Needy”, which was started by our former headmaster three years ago. (2012年湖北卷)

A.sponsor B.launch

C.organize D.plan

点拨:A。sponsor“赞助”;launch“创立”, organize“组织”, plan“计划”。根据句意选A。句意:两位医生已经赞助五万美元给“帮助穷人”这个活动, 它是我们前任校长在三年前创办的。

2.Finally, my thanks go to my tutor, who has offered a lot of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on my paper and every page of my draft. (2012年湖北卷)

A.approved B.quoted

C.polished D.folded

点拨:C。approve“支持”;quote“引用”;polish“修正, 修饰”;fold“折叠”。根据句意选C。句意:最后,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 他给我的论文提供了许多建议和评论, 并且对我的草稿的每一页进行了修正。

3.Parents and children should communicate more to the gap between them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2012年天津卷)

A.open B.narrow

C.widen D.leave

点拨:B。narrow意为“缩小”, 符合题意;open“打开”;widen“拓宽”;leave“留下”, 均不符合题意。句意:父母和孩子应该通过多交流来缩小他们之间的代沟, 以便能更好地相互理解。

4.I'm so glad you've come here to this matter in person. (2012年湖北卷)

A.lead to B.see to

C.turn to D.refer to

点拨:B。lead to“导致”;see to“照顾, 料理”;turn to“转向”;refer to“涉及”。根据句意可知选B。句意为:我很高兴您能亲自来处理这个问题。

考点11:非谓语动词

【考点解读】非谓语动词为必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非谓语动词的有25个小题。每套题单项选择题一般有1~3题涉及该内容。在非谓语动词考点中, 主要考查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 而动名词的用法相对考得较少。主要考查:1.作宾语的选择;2.用不定式、现在分词还是用过去分词作宾补;以及用不定式作宾补时不定式符号to的省略问题。3.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状语时的区别。4.用不定式、-ing形式还是过去分词作定语?5.非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否定式、复合结构等形式。

在解答非谓语动词的题目时, 考生首先应根据句中是否有谓语来确定是否选择非谓语动词。要区分是以非谓语动词开头的句子还是祈使句;区分是非谓语动词还是与句中其他动词并列的谓语动词。然后解读句子结构, 确定要填的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作何句子成分。然后找准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 看它们之间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关系再确定用哪种非谓语动词形式。最后根据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 确定用一般式还是完成式。

【真题解读】

1.We've had a good start, but next, more work needs to achieve the final success. (2012年湖南卷)

A.being done B.do

C.to be done D.to do

点拨:C。need在此用作实意动词, 不定式的逻辑主语work和do之间存在被动关系, 故不定式用被动语态形式。句意:我们已开了个好头, 但下一步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取得最后的成功。

2.If he takes on this work, he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an even greater challenge. (2012年陕西卷)

A.meets B.meeting

C.meet D.to meet

点拨:D。短语have no choice but to do意思是“除了……之外, 再没有别的选择”。句意:如果你从事这项工作, 你除了遇到更大的挑战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3.No matter how bright a talker you are, there are times when it's better silent. (2012年浙江卷)

A.remain B.be remaining

C.having remained D.to remain

点拨:D。it代替不定式作形式主语, 将动词不定式置于句后。It's better to do sth意为“最好做某事”。句意:不管你多健谈多聪明, 在这些情况下你最好保持沉默。

4.This machine is very easy.Anybody can learn to use it in a few minutes. (2012年辽宁)

A.operating

B.to be operating

C.operated

D.to operate

点拨:D。be easy to do sth意为“容易做某事”, 此句型中不定式通常用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句意:这种机器很容易操作。任何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学会使用它。

5.China recently tightened its waters controls near the Huangyan Island to prevent Chinese fishing boats fro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012年福建卷)

A.attacking

B.having attacked

C.being attacked

D.having been attacked

点拨:C。由语境可知, 中国最近加强了对黄岩岛附近水域的管理, 以避免中国渔船在南海遭到袭击。Chinese fishing boats与动词attack之间构成动宾关系, 故排除选项A和B;D项表完成时, 与语境不符, 故选C项。

考点12:名词性从句

【考点解读】名词性从句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名词性从句的有12个小题。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主要考查连接词what/that及if/whether的选用。其他常考的连接词有:whatever, whoever, when, where等。

做题时, 首先通过句子的结构分析确定是否是名词性从句;其次看从句中缺哪些句子成分, 缺主语或宾语就考虑用代词what, who, whatever, whoever等, 否则就考虑用副词。若不缺少任何意义和句子成分就一定是that。

【真题解读】

1.I made a promise to myself this year, my first year in high school, would be different. (2012年浙江卷)

A.whether B.what

C.that D.how

点拨:C。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 用来解释前面名词promise的具体内容。句意:我今年对自己许下诺言———我在中学的第一年会有很大的不同。

2.It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 he had left his keys in the office. (2012年江西卷)

A.whether B.where

C.which D.that

点拨:D。“It occur to sb.that”意为“某人想到……”。句意:他突然想到了他把钥匙落在办公室了。

3.It doesn't matter you pay by cash or credit card in this store. (2012年山东卷)

A.how B.whether

C.what D.why

点拨:B。whether意为“是否”, 常与or连用, 此处引导主语从句, 符合句意。句意:在这家商店使用现金或信用卡都没有关系的。

考点13:定语从句

【考点解读】定语从句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名词的有11个小题。主要考查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特别是先行词是整个主句时) , 由whose, where, when, that, as和“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题过程中, 首先要正确判断是不是定语从句, 尤其要注意标点符号以及是否已有并列连词 (如but, then, so等) 和从属连词 (如because, when, if等) , 还要注意是否是强调结构。若确定为定语从句, 就要找准先行词, 看它是指人还是指物, 是时间还是地点, 同时要弄清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什么成分, 然后再根据关系词各自的用法特点去确定恰当的关系词。

【真题解读】

1.It is the third time that she has won the race, has surprised us all. (2012年陕西卷)

A.that B.where

C.which D.what

点拨:C。此题中定语从句缺少主语, 故用关系代词which, 先行词为前面整个主句所表达的内容。故选C项。句意:这是她第三次在比赛中获胜, 这让我们所有人都很吃惊。

2.The air quality in the city, is shown in the report, has improved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2012年福建卷)

A.that B.it

C.as D.what

点拨:C。as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并在从句中作主语, 意为“正如……的那样”。句意:正如报告里所说的那样, 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在过去的20年里改善了许多。

3.Care of the soul is a gradual process even the small details of life should be considered. (2012年湖南卷)

A.what B.in what

C.which D.in which

点拨:D。in which引导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 which指代前面的process。句意:心灵的护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甚至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细节都应该加以考虑。

4.We live in an age mor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with greater ease than ever before. (2012年浙江卷)

A.why B.when

C.to whom D.on which

点拨:B。先行词为age, 它表示一个时间段, 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 所以用when引导定语从句。句意:我们生活在一个能轻松获得信息的时代。

考点14:状语从句

【考点解读】状语从句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状语从句的有12个小题。考查热点有:时间、条件、地点和让步状语从句。试题设问呈交叉和综合特点, 选项设计从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的角度进行了干扰。

考生应熟练掌握常考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as, since, while, when, before, until, unless等。解题时应正确把握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链”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

【真题解读】

1.I always felt I would pass the exam,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get an A. (2012年湖南卷)

A.While B.Once

C.If D.Until

点拨:A。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 题干需要一个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连词。while在这里相当于though, 意为“虽然, 尽管”之意。句意:尽管我老觉得我会通过考试, 然而, 我从来不曾想过会得“A等”。

2.Hot the night air was, we slept deeply because we were so tired after the long journey. (2012年陕西卷)

A.although B.as

C.while D.however

点拨:B。as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 句子要倒装, 故将从句表语置于as之前。句意:尽管那天晚上很热, 但是我们睡得很好, 因为在一天的长途旅行之后我们太累了。

3.Everything was placed exactly he wanted it for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2012年天津卷)

A.while B.when

C.where D.though

点拨:C。where引导地点状语从句。句意:一切东西都已准确地放在了他想要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

4.He smiled politely Mary apologized for her drunken friends. (2012年山东卷)

A.as B.if

C.unless D.though

点拨:A。as在此意为“当……的时候”, 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符合句意。句意:当Mary为她喝醉了的朋友道歉时, 他有礼貌地笑了笑。

3.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03-01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从总体上看,今年的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试卷难度适中。整套卷子选材地道、贴近生活、知识点覆盖面广,在考查考生基础的同时,注重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侧重考察新课标中的文化意识,使学生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感觉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答题的同时深受教育。

一、听力部分——难度稳中有降

听力语速适中,对话简洁实用,内容贴近生活,趣味性强。题型的设置既侧重信息的筛选和转化,又要求考生通过把握全文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正确应答。例如:1、6、11题是就材料中包含的时间提问;7、10、16题则是对地点的提问;而15、17题考生则需对涉及到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这些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把握关键信息有足够的敏感性和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4、5、12、13、20题对考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握材料的基本和重要信息,还需正确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的整理、理解和推测,方能选出最佳答案。总之,听力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是较易拿分的题型,学生们通过平时大量的训练和积累,往往都能得心应手的作答,这就为学生的后续答题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二、阅读理解部分——侧重文化意识的提升

阅读理解是英语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本次阅读理解的特点是:选材以说明文为主,与西方国家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侧重对文化意识的考察。A篇介绍了在伦敦运河博物馆召开的4次月论坛活动的主题和发言人等信息;B篇为作者在美国佛罗里达的旅游经历,侧重于介绍当地的农场特产——番茄;C篇介绍的是法国蓬皮杜中心的达利艺术展览;D篇介绍了法国巴黎开设让顾客能够敞开心扉的心灵咖啡店的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现了人文关怀。15道题的类型仍为细节理解、推理判断、主旨大意、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21、22、23、32题为细节题,都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基本属于送分题;25、27、28、29题也可以归为细节理解题,但需要考生对细节部分进行推理判断才能选出正确答案;26、33、34、35题为推理判断题,考生需要把握文章的深层次涵义方能应答;30题属于主旨大意题,31题为猜测词义,24题为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些题同样需要考生正确理解全文才能选出最佳答案。总之,四篇文章的选材和题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考生的要求,侧重于考察学生整体把握信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和提升考生的文化意识。

七选五介绍了再次建立信任关系的步骤和技巧,题型考察学生对文章逻辑关系的把握。38、39题的位置为段落的总结即主题句,考生可以通过句式的长短和结构特点正确选择,比较容易;36、37、40题为段中的位置,需要考生运用查找关键词、理解前后句的逻辑关系、关注代词等方法,从而选择出正确答案。

三、完形填空部分——词汇难度降低

文章题材与往年保持一致,仍旧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心灵鸡汤类的记叙文。长度较往年缩短,这样的话就会使已知信息变少,使句子理解难度提升,但单词的考察难度较往年有所降低,过长过于生僻的词汇基本消失,基本为新课标中复现程度较高的重点词汇。其中,42、43、47、52、55、58、59题为名词的辨析;41、45、46、49、51题为动词的辨析,56为动词固定搭配的辨析;48、53、60为形容词的辨析;57题为副词的辨析;50、54题为连词的辨析。由此可见,英语八大词性中名词和动词仍旧为考察的重点。考生提笔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必须从各方面认真考虑,如上下文,词汇意义及用法,逻辑推理,常识及习惯用法和搭配等方面。

四、语法填空——侧重对语法能力的考察

今年高考英语的语法填空的设题方式与往年一致,分为有提示词和无提示词两种,但不同的是今年带括号的(有提示词)题目有7题,占10.5分:不带括号(无提示词)的题目只有3题,占4.5分,这充分说明加大了对考生语法知识掌握能力的考察。其中61、67、68题为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考察,65题为名词考察,62、69题为形副的考察,70题为非谓语动词考察,63、65、66题分别为代词、连词和介词的考察。由此可见,动词的时态语态仍旧为考察的重点,而非谓语动词、名词、形副转化、定语从句等也是常见的考察的知识点。

五、写作部分——中规中矩,较简单

短文改错依然以常见的介词、时态、冠词、名词单复数、形副混用等错误为主,文章难度不大,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理解文章大意和逻辑关系,细细辨别每一个词汇和句式,方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书面表达依然是写信,内容是为学校的英文报向美国的朋友写信约稿,介绍美国的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与往年不同的是,内容要点已经用中文罗列出来了,话题也并不陌生,考生基本可以使用耳熟能详的句子,所以较去年简单。

4.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四

2卷英语试题及答案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省(全国Ⅱ卷:语、数、英;单独命题:政、史、地、物、化、生)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6月8日15: 00-17: 0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题卷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19.15.B.£9.18.C.£9.15.答案是C 1.What does John find difficult in learning German? A.Pronunciation.B.Vocabulary.C.Grammar.2.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Colleagues.B.Brother and sister.C.Teacher and student.3.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In a bank.B.At a ticket office.C.On a train.4.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A restaurant.B.A street.C.A dish.5.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her interview? A.It was tough.B.It was interesting.C.It was successful.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臼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屮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听第6段材料,回答笫6、7题。6.When will Judy go to a party? A.On Monday.B.On Tuesday.C.On Wednesday.7.What will Max do next? A.Fly a kite.B.Read a magazine.C.Do his homework.听笫7段材料,回笞第8、9题。

8.What does the man suggest doing at first? A.Going to a concert.B.Watching a movie.C.Playing a computer game.9.What do the speakers decide to do? A.Visit Mike.B.Go boating.C.Take a walk.听第8段材料,回答笫10至12题

5.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五

假定你是李华,自制了一些中国结(Chinese knot)。给开网店的美国朋友Tom写封信,请他代卖,要点包括:

1.外观(尺寸、颜色、材料)

2.象征意义

3.价格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开头已为你写好。

6.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六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部分

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A.80,84B.84,80C.84.64D.84,100

13.在河北曹妃甸的矿石码头,铁矿石运输轮一靠岸,运输带就直接将铁矿石运往新首钢加工车问。经过若干道工序后,铁矿石变成钢材,又从成品码头重新装船销往世界各地。这种紧凑的“前港后厂”生产经营模式,缩短了流通时间,给新首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一效益的取得在于

①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②“前港后厂”模式节省运输成本

③流通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资金的周转④“前港后厂”模式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4.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 129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从经济角度看,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是因为

①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②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中国能源供给结构单一④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种类众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5.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它将建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巨大水网。截至2009年4月,国家对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投资538.7亿元。这一工程将

①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②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③改善南北水运条件,降低产品运输成本④改善水资源分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自2008年l2月20日起,中国政府已五次派军舰到海盗活动猖獗的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参加对过往商船的护航。我国参加护航行动

①是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尽的职责 ②是巩固我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战略联盟的需要 ③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国家承担国际义务的具体体现 ④与我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相符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在国家机关中,对行政权力具有内部监督功能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②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③国家监察部和地方监察机关④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将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原来的4:1改为l:1。这一修改的意义在于

①从制度层面消除城乡选举差别②在立法和制定重大决策层面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③拓宽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④保证人大代表平等地行使权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一批相关政府官员因此被行政问责。

据某省煤监局统计,该省中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大型煤矿的3.8倍,小型煤矿百 万吨死亡率则是大型煤矿的ll.3倍。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量小 煤矿和非法采煤点的存在,使管理部门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该省2008年开始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改革。原有的2 598家煤矿企业被 整合为1 000家,兼并重组后的企业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兼 并重组企业的准入上,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强进弱退,优进劣退”。在整合过程中,一些企业资产以作价或参股的方式被合并,但有的资产作价偏低。此外,个别兼并企业 涉足煤炭开采业务时间不长,要消化掉新兼并来的大量产能,短期内需要抽调和培养大 批各层级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将构成新的安全隐患。

(1)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4分)

(2)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过: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科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

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C13.B14.A15.C16.D17.D18.A 19.B20.C21.B22.C23.B

38.(1)提高技术水平和煤矿安全生成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税费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坚持市场原则,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强化安全生成管理。

(2)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负有维护煤矿安全生产的职责:实施行政问责.有利于纠正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职贵.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考评,严格行政问责,39.(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

(2)答案一:

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

(3)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C13.B14.A15.C16.D17.D18.A 19.B20.C21.B22.C23.B

38.(1)提高技术水平和煤矿安全生成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税费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坚持市场原则,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强化安全生成管理。

(2)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负有维护煤矿安全生产的职责:实施行政问责.有利于纠正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职贵.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考评,严格行政问责,39.(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

(2)答案一:

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

7.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新课标) 篇七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标下的全国文综试题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命制理念, 历史试题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也已经成型,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掌握要领, 对于同学们的复习备考一定大有裨益。近几年, 同学们普遍感觉到全国文综历史试题的难度太大, 从各省的抽样结果看, 难度系数在0.45左右, 即考生平均得分为45分左右 (满分100分) 。历史试题到底难在哪里呢?既然是“突出能力立意”, 又到底考查哪些方面的具体能力呢?怎样才能突破这“45分现象”呢?下面就结合高考能力要求和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 来谈谈这些问题。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高考能力”的总体要求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具体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 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对上述各项要求进行综合、归纳, 不外乎“三种能力”, 即“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技能 (含审题和解题的规范性、技术性等) ”。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 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 秉承法家理念, 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 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 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 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 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 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 则去之……凡求贤之路, 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 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 称作“最”。每年考核, 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 一最三善为上中, 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 贪浊有状, 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 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 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具有普通之知能, 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 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 但凭文字之短长, 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 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 另立品行一门, 用积分法, 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 同记分数, 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 随处稽查, 第其等差, 至考试时, 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 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 但有一长, 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 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年)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 (1) 变化:秦至汉武帝时, 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 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该题是全国文综历史试题的代表性题目, 主要考查了下列“三种能力”:

1.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是“三种能力”考查中最主要的考查目标, 占到了全卷分数的60%以上。材料信息的释读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阅读与理解”、“甄别与整合”、“阐释与运用”等几个层面。“阅读与理解”即能够读懂材料, 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意义, 挖掘出材料的全部信息, 特别是“隐性信息”;“甄别与整合”即对材料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 依据题目要求剔除那些无效或干扰性的信息, 并对材料信息进行分层, 予以概括、提炼, 掌握主旨和关键词;“阐释与运用”即能够结合具体的题目情境, 对整合后的信息加以理解和运用。

在第 (1) 题中, 要求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答案全部出自所给的材料。材料一叙述的是春秋战国至西魏北周时期选官标准的变化过程, 材料二叙述的是唐朝的选官标准。材料以“纵向线索”对秦朝至唐朝不同的选官标准进行综述, 要求考生能够对这些标准进行准确的识别、提炼和归纳, 特别是“提炼和概括”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考生作答时不能直接抄袭材料。阅读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 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 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这里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标准, 按照“能力与功绩”授官。尽管这是理解秦朝以后选官制度的基础, 但由于不符合题目要求作答的范围 (“秦至唐”) , 属于无效信息, 所以应该剔除。从秦朝到曹操时期的选官标准并不难提炼, 但对西魏北周时期选官标准的概括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 不仅要回答出“德行优先”, 还要回答出“同时注重能力考察”。有的考生就没有回答出“同时注重能力考察”这一点, 主要是没有充分挖掘材料信息所致。据材料中的“强调对官员……政绩考核……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 考而察之”, 就可以概括出该答案要点。“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对答案中的这一点, 有些考生回答错误。从材料上看, 材料二中有三个关键词“善”、“最”、“关键”, 而“善”即是官员的“品德和任职态度”, “最”即是官员的“最佳业绩标准”, 这在材料中有明确的界定, “关键”是指“‘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材料对此也有解释。至于其他的内容是对“善”和“最”的具体解释, “善”和“最”不仅是材料中的关键词, 也是材料信息的主旨, 需要考生进行归纳和概括, 而试题所考查的就是这种能力。

在第 (2) 题中, 要求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也全部出自题目材料, 但考生回答得并不好, 主要还是对材料信息主旨信息的提炼和概括不到位。考生不仅要知道材料三第一段的具体内容 (学校可以“储才”、“开通民智”, 也能够育人使之忠国、能谋生、成为合格国民) , 还要在此基础上归纳、总括出“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而不是罗列和直接抄袭这些具体内容 (学校的上述功能) 。“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更是对材料三第二段信息的概括, “另立品行一门”是指设立德育课程, “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是指注重平时的考察。将材料三第三段中的“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进行综合归纳, 即是指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式的专业化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 (2) 题, 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信息主旨的提炼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一些考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不能有效地进行概括, 只会抄袭具体的材料内容, 最终导致丢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理解”、“记忆”、“运用”, “运用”是最高层次的要求。这里所谓的“运用”, 并不是简单地迁移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琐碎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 而是要在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式的理解和高度概括式的提炼之后, 再结合具体的题目情境灵活运用。所以, 有的学生只会死背书, 就无法得分了。

在本题中, 有两问需要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一, 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的“原因”。

从试题的材料情境中可知, 从秦至唐, 选官的标准由重视“才”或“德”逐渐发展为“德”“才”兼备, 并以“德”为重, 这就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因为儒家思想强调“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 重视道德培养和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调动和运用教材中“儒家思想的主张和意义”这一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表现。在这里, 并没有要求直接回答儒家思想的主张和影响, 也没有要求回答其具体的内容, 而是要求结合题目内容情境, 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想导向的角度对这种选官标准的变化 (逐渐重视“以德优先”) 进行分析。同样, 这种变化也是为了提高官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第二,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从材料中得知, 清末强调学校在培养官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在官员选拔时更加重视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认识”和“新变化”呢?联系清末的史实可知, 清末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西方科技教育思想的传入, 社会对人才和官员素质的界定也在发生变化, 各类实用学科 (自然科学) 中专业人才不断涌现并被认可。这种教育和选官背景的变化, 自然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也适应了当时整个世界变化的大潮流和大形势。上述内容作为答案, 是对清末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引入西方教育思想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对考生作答的概括能力要求非常高, 不是一一罗列这些内容, 而是结合时代变迁的背景, 从清末选官标准的变化的层面去看待其对于“新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总之, 上述答案内容, 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复述和罗列, 而是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境, 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提炼, 以适合题目要求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仅要重视对教材中具体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更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知识结构, 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 将知识高度概括, 抓住主干知识, 活学活用, 广泛迁移, 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理解和运用。

3.解题的技能。

这对于解题也是很重要的, 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审题, 要准确理解题目的类型和作答要求;一是在解题中具体运用的技巧问题。

第一, 审题时, 要审清题目的类型和具体要求。

如第 (2) 题是“评述”类试题, 包含“述” (叙述) 和“评” (评价) 两个方面, 要先“述”后“评”, 并且是对所“述”的内容进行“评价”, 不能跑题。在第 (1) 题中, 对于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情况, 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审题, 没有将各时期选官的不同标准进行一一对应, 而是笼统地回答“从依据‘才’或‘德’到‘德’‘才’兼备”等, 这样答题是不能得分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认真分析题目要求, 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中老师总结的答题方式, 即“变化”类试题的回答方式是“从……到……”, 结果生搬硬套答错了。“变化”类试题, 如果有两个对比项, 可以这样回答, 但如果有三个以上对比项, 就不能这样回答了, 而应该一一指明。再有, 题目中明确要求依据“德”、“才”观的变化进行回答, 这就要抓住“德”和“才”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回答起来也就顺畅、清晰多了, 而有的同学忽视了这一点, 结果迷失了答题方向。

第二, 解题的技巧问题。

首先, 要抓住关键词。对于此题, 可以从秦至唐、清末选官标准的“变化”中, 抓住“变化”做文章。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选官标准也不一样, 这就说明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会催生出不同的选官标准, 选官标准的变化也都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上述“变化”的内容在答案中出现了两次。所以, 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这里的“变化”就是关键词, 也是作答和思考的依据。其次, 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将同一题目中的各个小问题联系起来, 综合分析。这样, 在解答其中一个小题目时, 可以从其他小题目的解答中得到启示, 甚至是答案。如第 (2) 题中的清末“继承了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就是从第 (1) 题中得到的启示, 前面讲到了古代选官重视“德”和“才”两个方面的素质, 而清末也重视“德”和“才”, 这说明清末对古代的选官标准具有继承性。另外, 也要重视每一个小题中不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提示。如第 (1) 题中有两个设问:变化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回答第二个设问时, 要抓住第一个设问的答案进行分析, 从重视“德”、“才”, 到“德”“才”兼备, 并以“德”优先, 这种“变化”不仅强调的是官员的高素质, 也是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主流价值观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如果能够这样思考的话, 答案就很自然地出来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考查也体现在选择题中。如果同学们能够这样破解试题的话, 就会提高分数, 高考“45分现象”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将上述三种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释读材料和审题是基本要求, 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和运用材料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是终极要求。

8.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试题分析 篇八

选择题第一组,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有整体认识,如果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把握扎实,该组3个小题即可轻松过关。

第二组,图文简洁清晰,学生熟悉,需要理解河流的补给与流量的关系,更需要注意试题中两图的联系,关注湖泊的调峰作用。虽然试题不难,但该题摒去了死记硬背能得分的局面,倡导灵活运用知识。

第三组,实质是考查空间区域定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受地形的影响。该组题的第6题学生可能会很纠结,难道试题有错吗?的确,从常理分析该题,严格的讲应该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A、B和C、D中皆应该有一个是正确的。然而材料没有提供具体的气温状况,只能运用推理,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两城市7月温差小,难以确定高低,而冬季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北有秦岭挡寒风,比开阔的黄淮平原气温要高,是可以推理的。高考考的是思维、推理,同时也离不开技巧和经验,该组题如果考生先做第7题,首先确定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再做第6题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同一组题的背景资料是相同的。

第四组试题以某区域剩余劳动力、两类企业人均工资的变化图为资料,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相关知识。该题关注区域发展与生产力配置,利用图中要素的变化,较好地糅合了新教材的新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机械记忆。利用图表资料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应该是高考的主旋律,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是提高解该类题的途径之一。

第五组试题以几乎年年考的等高线作为压轴题,的确需要有创意。求海拔、算高差,这样的知识点一般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学得很扎实,但该题需要结合实际,利用河流两侧地势高且等高线高程对称相等的原理;注意利用试题给出的瀑布高差参与计算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平时只是机械的背记公式,这个题就会很迷茫。

综合题切题容易,下笔顺手,但要答全稍有难度。36题主要考查工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试题中规中矩,相关内容在教材中讲解多,相关练习学生做过不少,无非是换一下背景而已,虽然拿满分不容易但得分应该高。这样的题需要平时的训练,注意从问题的面上找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学会迁移运用。37题学生空间定位好,熟悉纬度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影响气候的因素,展开即可全面解答,第2、第3题结合题目顺势答即可,该题难度不大,高分甚至满分应该不少。

选做题三个选考模块难度相近,各设两问,题目设问明确,注重基础,学生无论平时选修哪一个模块都没有大的差别,较好地体现了选择不同模块学习的公平性。

该试卷考查内容和答题方法,与平时教学中教师的常规讲解和学生复习重点关联度高,解决了以往教师抱怨的“老师教的和高考题考的内容不符”的问题。该试题只要高考评分细则没有大的变化,整体成绩应该比去年高。

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中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相关试题,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说明地理试题将会摒去一些难、偏、怪的题目。而人文地理比重增加,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增多,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价值,反映了新课改思想,但试题也传承了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地理审题能力考查,重地理空间定位、重区位分析的传统要求。

上一篇:五年级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三万活动民情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