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阅读答题技巧(共8篇)
1.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篇一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三、【阅读方法】
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四、【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五、【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阅读者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让读者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同学们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六、【传记阅读方法解说】
(一)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二)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
(三)如何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和探究
学会鉴别传记材料。传记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人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做出适当评判。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说的方式上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要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
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答题应像写作一篇小的议论文,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要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考纲解读: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D” 传记文本的观点和倾向:
作者的观点
传主的观点
文中其他人的观点
◎思路点拨:传记(他传)阅读分析、评价的思路: ①从传主的思想、品格入手
抓住成长因素 把握人生轨迹
②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
抓住议论抒情 把握褒贬爱憎
③从自己的获益启示入
感受传主人生得失 获得启示完善自我◎ 解题提示:
①紧扣文本寻找关键词,②评价文本观点要有理、有据、有序
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2、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解题指津: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之中,组合在传主生命的转变之中。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把握文章结构。
指点: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B、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该注意从以下方法中选择任意一种进行分析:a、将句子分层进行概括;b、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5)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
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读者熟悉
略写
不符合主题
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的方法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托
他人 C.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题:
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涛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考点结构图
通过传主形象而传递的主要观点及基本倾向
为表现传主而体现的文本特色
疑难点(取决于传主与社会的相关关系)
传记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影响(取决于传主的品质)
传主的形象特征
为表现传主形象采用的表现手法
文章结构(为表现传主形象服务)
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围绕传主而写的事件
附:传记阅读的一般步骤
1.根据文本,勾勒传主人生事件,有事件点勾画时间轴,将传主人身轨迹形成一维的线;
2.由传主的人生轨迹尽可能多的涵盖所体现出的专著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注意此时是从传主身上体现的二维空间坐标);
3.由传主进入作者,(如果是自传那就直接进入下一步)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由此及彼,牵制传主。构成三维空间;
4.根据以上就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与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写作处理意图。(注意,由于人物传记个侧重分析综合以及探究能力,所以在鉴赏这个能力层级上会有所减弱,当提问时,只要有以上四个方面入手便可迎刃而解)
5.探讨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观点与艺术处理提出看法,进行探究。
2.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篇二
关键词:阅读,技巧,方法
一、教材分析
(一) 说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手法。准确解读文本,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 论说教研专题
为了适应新课改及本校教学实际的需要, 我们本着语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语文组制定的教研专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强化训练, 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把知识教学、人文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树立以学生人性化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以灵活有效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交往互动的进行学习。
(三) 对教材的几种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实用类文本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类题因为不直接涉及文本的文体特点, 因而与一般阅读文章没有多大差别。另一种考查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设题, 涉及该类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写作要求。
(四) 教学的目标
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探讨探究题的答题技巧。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 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并归纳答题技巧, 教师加以点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态度, 对传记中文本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五) 抓重点
说说实用类文本的重难点, 最重要的是掌握实用类文本传记中“筛选整合”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较为活跃的班级, 对语文兴趣浓厚, 善于合作学习, 但对传记文本阅读方法掌握不到位, 阅读基础差, 所以本节课主要在于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务实文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对传记文本的仔细解读, 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予以指导, 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 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内容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
1.运用多媒体, 运用生动活泼的图片来创设情境。
2.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 所以也采取了小组竞争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组合作探究, 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进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1.明确考纲。
2.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以记人为主, 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3.例题分析, 叶圣陶在四川。
4.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效答题区域。5.小组探究, 整合答案。
6.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信息。
7.知识小结。让学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有所把握和了解。
8.当堂巩固本节内容, 撑握本节的知识和应用。
五、布置作业
3.传记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篇三
1.高考题型:命题情势与过去考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览题近似,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难度应为中常,题量为3至4小题,分值占总分值大抵为15―25分;主、客观题有可能会同时出现,此中会有一道探索追究题,且分值较重,重点考察考生的探索追究阐发能力。
2.文本材料: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一些内部实质意义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形态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测验文本,其传记主人翁大多为中外汗青明星,如闻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二.解题指津
◆解题的基本原则
1.整体驾驭原文与语境分析相联合的原则、整体原则
阅览文章要起首从整体起航、弄清文本大意,明白中心主旨,驾驭传主特点,思虑回覆问题时紧扣中心主旨,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尽量阐发问题与中心主旨有何干系。
语境原则:理解具体问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阐发回覆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上下文起航,从原文找到问题的模板相关信息点或者表示内部实质意义,再加以阐发、归纳、作答。
2.“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
“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
首要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形态背景、家庭背景等众多因素,这样才更深刻、更好地理解传主;其次,要理解各种人物瓜葛网中的传主,因为传主的人际来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瓜葛去理解传主是阅览传记的一条通道。
再次,传记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真实性,思虑阐发传记阅览题时亦须阐发人物性格或者评价判断,都必须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究竟作为依据,用究竟说话,不能平空妄下判断或者凭臆想作揣度。
◆解题的基本步调
1.揣摸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认真审题,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一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儿”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让问题作为阅览文本的有力指示。
2.理清脉络,整体驾驭
第一遍速读文本:第一步,传主的经历是如何贯穿起来的,驾驭文本的布局思绪;第二步,整体体会文本内部实质意义,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领实,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翁哪一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第三步,区别出作者的身份,弄清作者的首要概念和基本偏向是什么。
3.细读文本,圈点勾画
第二遍精读文本:携带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重具备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重叙述之外的议论性、阐发性等内部实质意义。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从目前所见的考试题型来看,基本上都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一般分成三大题,共25分。
第一大题一般为分析综合题,多侧重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
第二大题一般为鉴赏评价题,多涉及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我们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第二大题的设题多和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有关,而答题的角度则应多从传记的真实性和主题入手。
第三大题为探究题,一般主要问法及应对策略举例如下:(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2)某个人物成为伟大人物或某部作品产生的原因——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3)如何评价传主——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不可凭主观印象片面作答。(4)从传主身上得到什么启迪或受到什么教益——结合题干问法中暗含的答题方向,紧扣文本作答。
4.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篇四
一、人物传记基础 1.概念
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2.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 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3.语境原则
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4.点面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七、传记常见题型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题型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信息主要有:
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③文中的概括句; 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 ①意项增加或减少; ②表述对象变化; ③角度转换; ④语境转换;
⑤正面和反面转换; 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问答题:
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题型2: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 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首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
①符合作用题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末段的作用答题思路】(1)内容:
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
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题型6: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1.人称
① ⑦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采分点与插叙、倒叙同)题型7:标题作用
①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④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⑥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对比、引用 题型8:认识探究问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
(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5.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五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 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客观题目大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客观题部分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从题型来看,近几年来高考文言虚词考查较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分别由一个加 点的虚词,考生须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每题用来做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出自高考文言阅读材料,有4个例句 出自中学课本。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
(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比如2005年的湖北卷第14题的D项中“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与原文不符,原文表面描写两个 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写两和尚对李超德行的指导。再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 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比如2006年的重庆高考试卷的第11题 的选项B中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很明显这是张冠李戴。
(3)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5年的黑、吉、桂试卷 中的第10题的C选项中说文中人物“优孟为相”,这一说法不能从原文看出。再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 “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二)主观题部分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下面结合2006年重庆高考试卷的解析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技巧进行归纳: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 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 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 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 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 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A项中的“堪”的含义有“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之句,句中的“堪”字可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论语》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句,句中的“堪”也是“经得起、忍 受”的含义。答案B项中的“袖”字的含义主要有“衣袖,藏在袖子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之句,与选项B的用法是相同的。C项中的“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答案D项中的“少”作为“稍微”解释,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 有“太后颜色少解”之句,与选项D项一致。正确答案为C。
【技巧归纳】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错误原因 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和古用今废的词语。同时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常见文言 实词的理解,从本义来看,考查的四个字在课本中均出现过,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文言实词的题目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 正确答案。
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考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 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 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4、利用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常见方法进行推断,比如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邻字辅助法(根据相 邻的字来推断词义)、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成语印证法、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A项前者指示代词“这”;后者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B项均为“就”。C项前者副词“才”;后者为转折连词“却”。D项,前者是介词“为了、因为”,后者表被动“被”。正确答案为B。【技巧归纳】考生复习虚词时不仅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而且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尤其是语境义。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 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 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注意检查,即把解释的意思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 理解是否恰当。②先理解翻译课内句子中的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句子的虚词用法;③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辨明上下文的关系;④通过分析语句 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是否相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把握好题干中的两项要求——“行义”和“直言”以及“分别”两字的暗示。万不可只顾其一 不顾其二。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 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言”,所以是正确 的。正确答案为D。
【技巧归纳】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 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 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考查,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性格表现题答题技 巧:
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 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 “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原文 出发。选项B的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其他项的表述均能从原文 中找依据。正确答案为B。
【技巧归纳】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
1、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所主,这是做此类题的大忌。
2、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 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数目,不见森林。
4、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解析】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第一句中的重点词:“加”“目”“绝”和状语后 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第二句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尤其要注意句中的“伏”“愿”和整句的通顺。参考答案为:(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 为警戒。
【技巧归纳】要做好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 和表达方式表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 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当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 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 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 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 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楚江怀古唐宣宗大中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楚江怀古》五律三章。这是其中一篇。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已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已苦闷忧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情真意切。
《楚江怀古》第一首详解 注释
马戴,字虞臣,会昌四年进士第。宣宗大中初,太原李司空辟掌书记,以正言被斥为龙阳尉。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终太学博士。诗集一卷,今编二卷。写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楚江怀古》五律三章。本篇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苦闷忧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情真意切。全文 其一: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马戴诗《楚江怀古》(黄仲金 书)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楚江怀古》第一首详解注释 〖微阳〗微弱的阳光。〖楚丘〗楚地的山丘。〖洞庭〗洞庭湖。
〖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舟本典出《迷异记》:“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木兰:小乔木。〖广泽〗广阔的大水面。
〖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竟夕〗整夜。韵译
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题解
本篇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 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风景,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己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己苦闷忧伤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怀,凝练深挚,情真意切。
楚江怀古 评析
(作者李元洛)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此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斯时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对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
楚江怀古
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高华雄厚”之作。而马戴此联的风调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
楚江怀古
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寻绎不尽。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藉而不直露奔迸。马戴的这首《楚江怀古》,可说是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第一首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1)请从动、静结合角度分析此两句话“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的表达效果;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构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
8.(1)第三联用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3分)
(2)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直言被黜内心的不平。(2分)(意思接近即可)9(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6.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篇六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从1999年到2004年,高考文言文选段具有如下特点:
1、以记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并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中。
1999年是“苏琼的传记”——《北史。循吏传》
2000年是“胡质父子的传记”——《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2001年是“田单的传记”——《史记》
2002年是“李广的传记”——《史记》
2003年是“裴矩传”——《旧唐书。裴矩传》
2004年是“孟尝传”——《后汉书。孟尝传》
2、传记类文言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价值取向
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价值取向是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为主要内容。
1999年的“苏琼的传记”表现了苏琼“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
2000年的“胡质父子的传记”表现了胡质父子“恪守清廉的高尚品德”。
2001年的“田单的传记”表现了田单的“聪明智慧和显赫的战功”。
2002年的“李广的传记”表现了李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品格”。
2003年的“裴矩传”表现了裴矩“佞于隋、忠于唐”,人物个性由“卑劣向高尚转变”的过程。2004年的“孟尝传”表现了孟尝的“仗义执言、为官正直、关爱百姓”的品质。
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1999年通过写苏琼为官所做的六件事:“应对曹芝、公正断案、妙题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请命、革除旧弊”来表现苏琼“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品质。
二、审清高考文言文选段及题干设计的目的、特点
1、文段后一般均附有的注释,注释的内容或“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作阐释”,或“简单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经历”等。如2004年高考全国考卷“孟尝传”后有注释:①澍雨:及时的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向秦穆公推荐百里溪未被接受,自杀而死。2003年高考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裴矩传”后的注释为:①款:至,到。②鱼龙蔓延、角牴(dì):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文段后的这些注释,我们在通阅读和训练时要充分地利用,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2、在文段、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向考生透露的信息明朗,只要考生重视并很好地用起来,受益匪浅。有关“人物的个性品质”的问题,有的在“文段中”暗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选段“裴矩传”中,第二段有“裴矩佞(nìng)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的句子,这个句子就交代、暗示了裴矩的个性特征;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所选的文言选段“吴起列传”中,有“吴起善用兵,廉平”之句,也是暗示吴起个性特征的句子。有的在“题干中”进行暗示。2001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高考语文试题(文言选段为“徐九思传”)文言文阅读第5小题的题干:“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这个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文段的主要人物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个性品质;同时在本文段第六小题的题目“下列对徐九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中,给考生暗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四个选项中有关徐九思的个性品质的叙述至少有三项是正确的,考生只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照原文,快速疏通、准确把握文意是很容易做到的。像这类例子历年在全国或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早平时的复习、备考、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并有意识地训练。
3、命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为主。从题目的设置和考查的知识点看,每年均有“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句翻译,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品行分析,情感流露”等,命题的原则遵循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题例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命题原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严格遵循“大纲”和“考纲”,重视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而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善归纳,多总结,这样应考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代诸子)。宅后古墙因雨聩(kuì)陷,得钱盈船(船形的酒杯),奴婢喜,走(跑)告母;母往,焚香祝(祷告)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积留的恩德),(上天)矜(同情)其(代自己)贫而赐之,则愿(希望)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上天)志也。此(代钱)不敢取!”遽(jù,急忙)命掩而筑之(代墙)。
景让在浙西,有左都押牙忤(wǔ,不顺从)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打死)之。军中愤怒(生气),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母出坐(动词)听事,立(使…..站立)景让于庭而责之曰:“天子附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资本),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无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上负朝廷,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褫(chǐ,剥夺)其衣坐(动词)之。将挞(tà,用鞭子抽打)其背。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才)释之。军中由是遂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B)
A.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B.军中愤怒,将为变(生气、气愤)
C.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D.天子付汝以方面(代权力之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①奴婢喜,走告母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跑,赶快)
B.①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②臣以主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因为)
C.①有左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之②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打死、杀死)
D.①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释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加粗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子皆幼,母自教之(诸子)
B.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自己)
C.此不敢取(钱)
D.乃其志也(先君)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遽命掩而筑之——急忙命令将钱埋起来并在上面筑起墙
B.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怎么能当作供你喜怒时滥用的东西
C.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让年老的母亲带着羞愧死去
D.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命令左右的人脱去景让的衣服坐在他身上
这一文段,我们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很轻松地能够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解题方法
(1)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字的含义:按照词典的解释为“断绝”。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正确,应为“不见”之意,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同。
(2)以题解题,即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如2002年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请仔细品位这一诗句中“霜”、“孕”两字的妙处。
此题干中,“农历十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由“农历十月”可看出正是梅树“孕”花的季节,再由这一季节联想到“霜”的环境,而且“孕”字本身的内涵就可以想象到“梅花含苞欲放”的美丽景象。
(3)以文解题,即用文段中的话来解题。如2003年语文考卷: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问中“室中”、“一室”中可以找到“居室”的答案。
(4)以注解题。命题者有时会在文后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如2003年文言题的最后一大题的文末,对“宕”加了注释: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这一注释就是紧接着的一个题目的答案,考题为:“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什么?答案就是注释中的“雁湖”。
(5)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2002年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cháo)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当然,要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难的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平时对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积累。离开了这一点,将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扩大阅读面和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
学生自觉学习、自觉识记、自觉积累的习惯。学生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上接28页)可放在Yourpronunciationisgood.Mypronunciationispoor.Imustimproveit.利用以上教词汇的艺术,可以克服过去词汇教学中的孤立教词汇,讲得过多,消化不良;接触少,效率低,吸收少;主次不分,负担过重;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忘的缺陷。相反,能够贯彻质量并重,逐层加深,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集中分散,交替互补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能使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学、词汇的读音和拼写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英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时,不感到杂乱,而感到有条理、有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
7.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
语文基础教学中, 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 学生作文的类型大致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以及应用作文。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即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这些课文的不同分类并掌握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手法, 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教学的认识,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这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过程, 这不仅关系着我们的教学方式, 并且关系着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学生应先了解课文类别, 再掌握课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并强化练习。应采用循环渐进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逐步加深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这是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之一。
一初中语文课文阅读答题技巧
所谓阅读答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般指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 采用直观的方式解答课文中产生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课文的中心思想、分层段落以及段落含义等。这种解答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课文类型理解基础, 还要求学生对一般性的文学作品有自己直观的认识。在我国的语文基础教学中, 阅读解答是属于较难的课题解答类型,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这种类型的问题不仅较多而且更加突出。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 有一篇推荐阅读课文《西游记》, 其中的阅读解答题在所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在《西游记》中, 猪八戒的形象令人捧腹, 通过阅读, 请简述一则表现猪八戒憨厚可爱或忠厚善良的故事 (50字左右) 。”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找准课文的类型并结合课文进行解答, 否则, 如果学生把问题答案叙述成散文形式或应用作文形式, 很明显是不符合答题要求的。
根据课文类型抓住课文重点, 也是通过阅读课文进行问题解答的重要方式。例如, 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中的问题之一即是:“通过阅读, 你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含义吗?”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问题的提问方式也非常巧妙, 不仅检验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用心去体会, 还检验了学生们对一篇陌生课文的理解程度。对学生们来说, 提问形式虽然只针对课文标题, 然而却不要忽略了阅读的意义, 因此问题的解答当从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去寻找, 根据课文类型, 抓住课文重点, 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解读观点。
阅读答题的技巧还不仅限于此。还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 以及学生们的潜心阅读。只有真正地读透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才能从中掌握更多的答题技巧, 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
二初中语文课文阅读答题的练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教学重点不应只放在教育这一个基础层面上, 而是要注重开发学生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以及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所谓一事通百事通, 只要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且从任何事物中都能学到知识, 那么, 教学的预定目标就已经实现了。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的练习, 我们正是要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式, 其结果只有一点, 即是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这类似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中的“聚合抽象训练法”, 即将所有复杂、繁琐、笼统, 或是具体的教学手法统统聚合起来, 集中一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要切实将这种观点落到实处, 教师应当从教学细节着手, 从七年级开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掌握文学表现手法;三是精讲课文结构、课文类型;四是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分句段落、生字生词, 讲授细节。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 让学生通过教学一步步向着更高深的文学殿堂迈进。
对于一个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视角来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 反映出学生的独创性, 而其中唯一需要强调的即是要让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不能偏离解答路线。对学生答题练习不能仅限于采取某种方式, 而是更要注重所取得的成效。
知识来源于生活, 最终也将流向于生活,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答能力, 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是让学生们学会观察。其中, 在写作训练当中作文题目的选择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笔者注意到当前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拟题时总是倾向于结合课文内容, 实际上这种取向是片面的, 其所取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 除了只能给学生增添学习压力之外, 毫无益处可言。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能成为一篇绝佳的作文题目, 关键是教师怎样去挖掘, 怎样去利用。要让学生们会写、会读、会理解、会解答, 练习不应该有压力, 更不应该是教师的强制手段, 而是随时随地的, 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完成。
三结束语
笔者想着重强调一点, 即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什么呢?抛弃所有与教育无关的思想, 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即是教育当代, 服务未来。本文的主题是初中语文阅读答题的技巧与练习, 也是实施基础教育当中的一部分, 也是笔者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所贡献的一份微薄之力。同时, 笔者也希望所有教师们行动起来, 为学生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8.散文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 篇八
一、结合语境,整体感知文中词句含义
现代文阅读对词句含义的理解,是指对特定语境中的词句含义的理解,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特定意义就不存在了,因而必须把握它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句的含义。要以对全文的把握为依托,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具体来说,要注意三点:1、阅读时要瞻前顾后,审视语境。2、要联系文章的立意、主题等因素来理解·。3、要多角度揣摩词句的含义。
例如2001年《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章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通览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一扇扇门”想到了“门内隐藏着的奥秘”,从门的类型想到了它们的共同特性,从开门的各种方式想到了人们多样的心情,从门的物质功能想到了它对人心灵的意义,进而阐明了?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通过联系全文,我们不难看到,“开门”和“关门”实在不是两个简单的动作,而是“预示着生命历程中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意味着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结束”。如果阅读时不能前后联系,缺乏全局观念,是很难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的。
一般说来,需要我们专门去理解的词句,语言上往往比较生动浅显,而意义却比较隐晦深刻,要从浅层人手,在深处领会。
例如《门》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一题看起来是分析原因,本质上其实是解释“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含义,既然“门有多种多样”,为什么“玻璃门根本不是门”呢?从表层来看,玻璃门跟其他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它透明,对人的视觉没有任何阻隔作用,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清它背后的一切,再结合文章深意深入地思考下去,“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言外之意就是,玻璃门不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造成悬念,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门”。
二、确定范围,目的明确地筛选提取信息
各类文章中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在阅读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中获取信息,这就是对信息的筛选。提炼要点,便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考生在答题时要目的明确,学会筛选,在众多信息中找出最能直接回答问题的有价值的东西。
如高考题《话说知音》第1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首先要通览全文,找到此题的出处,即第2段中“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其中指令性代词“这”是关键性信息,其指代的内容应该就是答案之所在,从而明确了信息搜索的范围,进而得出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筛选的范围不仅限于正文,有时解题的重要信息甚至会隐藏在注解和副标题等不显眼的地方,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单看这句话或联系上下文是无法得出答案的,但文末有个注,“注”写着托尔斯泰的生卒年(1828—1910),再看本文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所谓“特殊的日子”即指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三、要善于抓线索、找文眼
通过抓线索、找文眼的方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是行之有效的,散文往往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也就抓住了思路。例如散文《门》:“观点——门的种类——开门方式——门的象征意义——开门关门的含义——门的人生哲理”,“门”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抓住这点,对整体把握全文是一把钥匙。
所谓“文眼”,指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意图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点出文眼是读懂文章的标志, “文眼”所在的位置一般是文首或文尾,一般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或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作者的感受、情感的宣泄,往往由这些概括凝练的语句来表达,如朱自清《绿》中,“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一句,“绿”点明了描写对象,“惊诧”是其表达的中心。又如《门》一文开头就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这一个起始句,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可以说就是文章的“文眼”,把握这点,再来看文章的一词一句,一节一段,就有一种居高临下、洞若观火的感觉。
四、掌握常用表达技巧,灵活迁移所学知识
散文阅读中,有些题目,如鉴赏评价类,其答案常在文外,要求我们调动知识积累,再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加以思考,因此要掌握一些常用表达技巧,加以灵活的迁移运用。
1998年全国题《报秋》第2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00年全国题《长城》第2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结合试题散文的具体内容,不难得出答案,《报秋》中插入写种太阳花不成功的经历,是为了反衬玉簪花的生命力之强。《长城》中用第二人称,将长城拟人化,是为了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五、鉴赏评价要立足原文、客观公正
鉴赏评价要以阅读材料为本,从实际出发,讲究分寸,切忌随意拔高或无中生有,如《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0题:“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在这里的比较,一不比思想品德,二不比历史功绩,只是比较他们的坟墓的不同风格,作者无意贬低伟人墓的庄严瞩目,只是为了使托翁墓的朴实无华更加突出,因此,A项说“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是明显错误的,它脱离了原材料的实际,凭空拔高。
六、整合要點、准确解释
准确精当的解释,对主观表述题至关重要,它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散文阅读题的关键。
【传记阅读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阅读题答题技巧09-24
小学阅读方法答题技巧09-29
文本类阅读答题技巧11-10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高分散文阅读答题的三个套路06-20
2024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07-21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09-17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08-02
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技巧08-28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10-25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B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