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陕西师范大学(精选8篇)
1.大学语文陕西师范大学 篇一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西部红烛精神”和“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立足西部,服务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7.1万余人,形成了“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现任党委书记李忠军教授,校长游旭群教授。
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1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有70个本科专业,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90篇博士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论文,16篇硕士论文入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26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陕西省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个,各类研究中心(所)80余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培训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陕西省教师教育指导中心和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2.大学语文陕西师范大学 篇二
一、陕西大学堂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一月二十九日, 为取悦于帝国主义、维持固有的封建统治, 因八国联军攻京而被迫逃陕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 在西安发布“新政上谕”。据此, 要求各方大员参酌中西政要, 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提出陈奏。同年九月, 又在西安发布“兴学诏”, 谕令:“各省所有书院, 于省城均设大学堂”, 并规定所有学堂“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 以历史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陕西对实施新政积极响应, “兴学诏”发布不久后, 时任陕西巡抚李绍即奏请成立陕西大学堂, 同时对师资、选址等提出解决办法。遂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正月正式成立, 且于当年3月正式开学。
陕西大学堂的建校历史源远流长, 其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清朝中期乾隆年间。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 于西安的咸宁、长安建立学舍, 西称青门学舍, 东称春明学舍。嘉庆七年 (1802年) , 清军同知叶世倬并青门学舍与春明学舍为养正书院。道光年间 (1821-1850年) , 更养正书院为崇化书院。光绪十六年 (1890年) , 校址迁于旧清军同治署东侧。甲午战后, 办学日趋实用,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 (1898年1月) , 陕西巡抚魏光焘于奏设游艺学塾。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 陕西巡抚升允奏准在原咸宁考院、长安考院旧址和原游艺学塾旧址创建陕西大学堂。根据清末政府规定的京师设立大学堂, 其余省会城市设立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 陕西巡抚夏时更陕西大学堂为陕西高等学堂。宣统元年 (1909年) 始办正科。辛亥革命后, 更陕西高等学堂为陕西高等学校。1912年3月, 中华民国秦军政府大都督张凤翙将陕西高等学校 (陕西大学堂) 、关中法政大学 (陕西法政学堂) 、三秦公学 (陕西农业学堂) 、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等合组为西北大学。
二、陕西大学堂的办学宗旨
陕西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中学为体, 以西学为用”。《陕西大学堂章程》对这一宗旨进一步指出:“必明体乃有益身心, 必达用乃有裨于家国。绩学尚已, 敦品优先, 若不知砥行饬躬尊君亲上为何事, 即智慧日启, 学业日精, 流弊将不可问;甚有摭拾狂瞽谬说, 谓人人有自主之权, 驯至诋訾圣贤, 畔道离经”。这其中的“敦品优先”、“尊君亲上”, 皆要求学生在忠于清王朝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 与此同时视具有民主色彩的言论视为异端, 斥为“狂瞽谬说”, 不得有违。“以中学为体”成为陕西大学堂开展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 每月初一、十五学堂所有师生在教习率领下对学堂内所设立的“恭祀至圣先师孔子暨诸先儒”木柱行礼、拜谒。当然, 新式学堂之所以“新”, 其主要“新”在引入西学。因此在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等必修课的同时, 性理格致、政治时务、地舆、兵事、天文、算学、地质、测量、电化等西学课程也占了很大比额的内容。
《陕西大学堂章程》明确指出陕西大学堂的办学目标为:首先, 再次强调要学习“俄铅英椠光化电汽诸西学”, 必先“自信是孔氏干城是本朝臣庶”, 必先明“忠孝”、“耻纪纲未定”, 也就是强调“中学为体”和忠于清王朝是学习的基础:其次, 强调学生要“为庠序通才”, 这种“通才”要博古通今, 既明西学又精儒学, 且对“体操练将奇器考工互市鬻财”、“内政外交天算舆地”, 亦即兵事、技术、工程、经济、政治、外交、天文、数学、地理等均要通融, 如此才能“立命安身”, “才任天下事”, 也才能“砥德励行报以国华”;再次, 办学的又一大目的是培养大量杰出人才为陕西地方发展做贡献, 教导学生要以“热爱陕西, 承续关学, 为地方建设献力”为己任。
三、陕西大学堂与陕西教育早期近代化
陕西大学堂是近代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建立较早的一所具有近代化教育意义的高等院校雏形, 它有力地推动了清末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迁, 也是陕西教育早期近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分析相关陕西大学堂的资料, 可以梳理出这一时期陕西教育近代化的相关脉络。
(一) 重视新式教育建设
鸦片战争后, 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清政府一方面试图开通新法以变革旧制, 另一方面则大力鼓励各地方开办学堂发展教育。陕西地处西北内陆, 接纳西方先进文化知识范围有限, 与东南沿海各省的教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基于此, 陕西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清政府, 加大了开办学堂教育的力度, 出现了一大批奏请设立学堂的例文, 如“批临潼县知县李嘉绩具报现在举办学堂情形禀”、“批华州唐牧详筹办高塘学堂情形文”等。新式学堂的大量建立, 使陕西各地纷纷响应“图治以育才为先, 育才以兴学为要”的号召。
(二) 多层次全方面的教育新局面
清末陕西不仅筹办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堂, 同时, 还积极筹办中等学堂、初等学堂, 并在录取生源的资格、所学内容等具体方面作出重大改变。在各地办学堂的热潮影响下, 西安地区设立了一些新式学校, 如高等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等由旧的书院改组而成, 陆军中学堂系川陕甘等省的军事教育机关, 其他还有西安府中学堂、农业学堂、实业学堂、法政学堂、巡警学校等。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办, 为西学的引进, 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陕西基本形成了高中初三层次的教育体制, 同事兼顾军事、实业、女子、农学、翻译、师范、艺术等具体教育门类的新局面。与此同时, 积极开办出国留学教育也成为清末陕西实现社会开化、启发民智的一项重要举措。当时的陕西政府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留学监督, 以确保陕西籍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能收到最优效果。如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8月) 《徐监督炯咨覆学务处陕西留学日本官私费各生调查表》一文中明确的记载了当时官费、私费留学生名单以及其他相关的大量资料, 这是陕西较早的有记录的关于留学生相关内容记载的文章, 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这其中很多陕西籍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辛亥革命的高潮。陕西留日学生康宝忠、井勿幕、赵世任等人首批加入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三) 各地拨款、乡绅筹款捐建学堂
清末陕西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西学的引进,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陕西传统教育内容和模式, 许多人开始用学习勉励自己。但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陕西在筹办学堂之初遇到很多困难, 尤其是建校及相关师资费用成为最大的难题。于是, 陕西政府利用减免其它方面投资等方式来多方面筹措自己以支持新式学堂的建立, 并鼓励各地乡绅捐建学堂。如1906年4月, 《奏请奖临潼候选教谕张秉枢捐修学堂片》报道, 临潼人张秉枢将旧产房地和仪器、图书等捐归学堂, 又独力捐设学堂一处, 奏请奖乐善好施字样并令其自行建坊以昭奖励。
(四)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清末新式学堂所培养的学生在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新式教育后, 大多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逐渐对当时社会乃至世界有了新的认知, 他们根据个人爱好及社会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 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着他们的社会价值。这些优秀人才遍布在陕西近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近代陕西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并且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 也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式人才。1902年, 陕西各级学校在校人数413人, 到1907年为43232人。可见, 新式学堂所培养的学生数量持不断上升的态势发展, 这使得陕西新型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对清末陕西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通过对陕西大学堂相关办学宗旨和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分析, 从微观层面把握了清末陕西教育近现代化发展的脉路。由此可以透视出清末时期, 经济相对落后, 民风相对闭塞,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陕西已经开始勇于接收西方新式教育的积极姿态, 并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教育体系向具有近代教育意义的新式教育的转折, 同时也较为成功的实现了清末陕西近代化历程上的第一次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这无疑充实和丰富了近代陕西文化教育的内涵, 也为此后陕西教育近代化变革做了良好地铺垫。
摘要:陕西大学堂是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近代高等学府之一, 是由近代以来囊括书院和学塾等学制发展变迁而成的, 尤其是近代书院体制向学堂体制的转变, 意味着近代以来新式高等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形成。本文主要从陕西大学堂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宗旨等着手, 来分析清末陕西教育的早期近代化。
关键词:陕西大学堂,清末陕西,近代化
参考文献
[1]光绪朝东华录[M].第4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2]西大学堂.大学堂章程[N].秦中官报, 癸卯年 (1903年) , 9月份第1期.
3.陕西师范大学首演歌剧《卡门》等 篇三
陕西师范大学首演歌剧《卡门》
2007年12月30日晚,陕西师范大学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首届歌剧公演,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联袂演出歌剧《卡门》。旅日男高音歌唱家、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大成教授担任此场歌剧艺术总监、艺术指导,并主演男一号唐·霍赛。
此场演出由陕西师范大学和东京艺术大学合作,演职人员均为陕师大和东京艺术大学师生,是完整版歌剧《卡门》在西北地区的首次公演,扩大了学校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校教学实践。■石萍
贺国际大赛获奖暨回国从教20周年
郑荃举办纪念音乐会
本报讯 郑荃是我国提琴制作大师,20年前,郑荃荣获我国首枚国际提琴作品制作金奖。为纪念这个特别的时刻暨郑荃回国从教20周年,1月6日晚,郑荃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及展览会,演奏和展览了郑荃从1989年到2007年制作的20件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林朝阳、陈曦、谢楠、何荣、李国玲、吴龙、孙晓淇等联袂演奏,朱亦兵、夏小汤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
近20年,是我国提琴制作业发展最快的20年。据统计,我国提琴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60%以上的份额,我国的提琴制作家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许多是郑荃的弟子。20年前郑荃招收的4名开门弟子,已经有3名在国际比赛中获金奖。郑荃以他在国际制琴界的影响,积极促进中国与国际制琴界的交流。意大利驻华大使孟凯帝曾在意大利驻华使馆举行隆重仪式,代表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郑荃“意大利仁惠之星”荣誉和爵士勋章。
■燕子
沈音舞蹈学院举行建院两周年
2007年12月28日上午10时,“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建院两周年庆典”在桃仙校区舞蹈剧场开幕。庆典仪式由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舞蹈学院院长刘辉教授主持。
庆典演出汇集了学院近年来最优秀的舞蹈教学和创作成果,以及该院优秀毕业生代表的精彩节目。下午的学术报告会上,罗斌博士和明文军教授分别作了“中国舞蹈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建设”的精彩演讲。演讲结束后,学院精心准备了一台舞蹈教学展示课,充分展现了两年来舞蹈学院在教学研究与创新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王理
张晓农三地讲学
4.陕西师范大学招聘程序 篇四
各类人员招聘程序
一、教学科研人员
教学科研人员招聘按下列基本程序进行:
㈠发布公告。各单位要根据学校下发的补充工作意见中所规定的人员补充条件及程序,制定本单位人员招聘公告,并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对外进行宣传。
㈡应聘报名。在补充计划有效期内,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对没有招聘到合适人员的岗位随时公开受理应聘人员报名。各单位在受理应聘人员报名时,同时告知应聘人将其简历送人事处一份。
㈢资格审查。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在上报审批时,将应聘该岗位所有应聘人员报名及资格审查情况一同报人事处备案。
㈣考核评价
对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主要由各用人单位对其进行考核。
1.教学考核。教学考核组由各单位教学委员会、院系党政主要领导、相关专业的专家以及教研室的教师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对应聘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2.科研考核。科研考核组由各单位学术委员会、院系党政主要领导、相关专业的专家及教研室的教师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对应聘人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综合考核时,至少要选择学院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3-5名教师进行比较。
3.教学和科研考核的具体形式,分别由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
员会商议决定。
4.教学和科研考核小组中专家人数一般不能少于三分之二(含),外单位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含)。教学考核时,至少有人事处、教务处各一名负责人参加,科研考核时,至少有人事处、科技(社科)处各一名负责人参加。
5.考核评价后,教学考核组和科研考核组,分别对教学和科研考核情况,形成独立的考核鉴定材料。考核鉴定材料须经考核组组长签字确认。
6.对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的人选,在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学术考核环节,具体考核办法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员补充工作、提高用人质量的几点意见》相关规定执行。
㈤确定拟聘人选。对教学、科研考核合格的人员,经用人单位领导班子、学科负责人集体研究后,按照考核结果择优确定拟聘人选。
㈥公示。各单位对每个岗位的拟聘候选人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
㈦上报审批。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报送学校审批。拟聘人员经人事处研究并由人事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外语能力测试后,上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审批。
各单位上报时应按要求准确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拟补充教学科研人员审批表》,中级及以下职称的硕士还须填写《A类人事代理人员申请表》(相关表格在人事处网站下载)。各单位报送材料前均需按要求持拟聘人的论著或获奖证书等到科技处、社科处进行审核。上报材料包括应聘人员报名及资格审查情况、教学科研考核鉴定材料、考核领导小组人员组成材料、《审批表》及相关证书、论著等原件和复印件。对未按要求考核或考核材料不全
面、不规范或未经审核的相关人选材料,人事处将不予受理。
二、其他人员
学生辅导员招聘由人事处、学生处及相关单位共同组成招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经人事处批准同意招聘的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在人事处的指导下,由各单位自行组织招聘。具体招聘按下列基本程序进行:
㈠发布公告。根据学校下发的补充计划,拟定招聘公告,并经人事处审核同意后,统一发布到人事处网站“人才招聘”专栏,同时招聘单位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外进行宣传。
㈡应聘报名。受理应聘人员报名,报名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0个工作日。
㈢资格审查。招聘领导小组或用人单位领导班子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每个岗位的通过资格审查并参加考试、考核的应聘人员不应少于5人,如果少于5人,应适当延长报名应聘时间;延长报名时间后还不能满足要求,应报人事处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其他程序。在上报审批时,将应聘人员报名及资格审查情况一同报人事处备案。
㈣考核。对应聘人员应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测试招聘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考试应采取笔试、面试及陈述答辩等多种方式。对于应聘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还要结合岗位职责的特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考核时应通知人事处派人参加。
㈤确定拟聘人选。对通过考试、考核的人员,经招聘领导小组或用人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按照考试和考核结果择优确定拟聘人员。每个岗位至少按2-3个候选人确定拟聘人选。
㈥公示。各单位对每个岗位的全部拟聘候选人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
㈦上报审批。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报人事处审批。
上报时要按要求准确填写《聘用非教学科研人员审批表》和《A类人事代理人员申请表》(相关表格在人事处网站下载)。各单位报送材料前均需按要求持拟聘人的论著或获奖证书等到科技处、社科处进行审核。上报材料包括应聘人员报名及资格审查情况、考核材料、《审批表》及相关证书、论著等原件和复印件。对未按要求考核或考核材料不全面、不规范或未经审核的相关人选材料,人事处将不予受理。
三、其他相关问题
㈠体育、艺术类学科补充教师的,在坚持理论成果要求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补充对象的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综合考察推荐人选,并在上报材料时提供能证明其技能水平的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获奖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㈡对于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职辅导员人选要由相关专业学院进行专业测评,主要测评其是否胜任教学科研工作,具体测评的程序,可参照教学人员的考核评价办法进行。
5.学生处-陕西师范大学 篇五
陕西师范大学姚崇申报陕西省十佳辅导员事迹
姚崇,男,汉族,198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任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党总支秘书、团委书记,同时兼任2014级历史学、历史创新实验班、古典文献、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管理5个专业(252人)的辅导员。2004年(本科四年级)至今,曾先后担任体育学院和文科基础部8届学生15个专业共2200多名学生的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工作的10年里,他用爱与坚持,诠释了学生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学生的心里”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一线教育者。从成为辅导员的那一天起,姚崇就明白自己首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良师益友。
刚刚留校工作,突然面对几百名学生,姚崇既兴奋又不安。在反复的尝试后,他采取了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每个学生谈话,主动走访每个宿舍。通过谈话与走访,姚崇向学生传达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表现出了尊重、宽容与友好的态度;二是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三是真诚地投入时间精力,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善于发现并赞扬同学们的优点,鼓励他们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而就是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熟悉并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及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他也逐渐被学生接纳,俨然成为同学们拥护的“孩子王”,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崇哥”。这不仅为姚崇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让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经历见证付出、收获与成长,10年来,他累计谈话达3000余人次,工作笔记和谈话记录16本。
刚刚留校的三年里,姚崇一直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生活,即使现在有了家庭,也仍然坚持每月在学生宿舍住几天,每周去学生宿舍,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他能主动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并与很多同学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和无话不谈的球友、棋友与网友。
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姚崇总是冲在最前面,为同学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意外被刺伤,他第一时间打车将其送到医院,陪护学生直到其家长赶到;学生感情受挫割腕,他几天没有合眼,始终陪伴着学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他不分昼夜为学生值班守航;2009年甲流时期,他所带学生先后有11人因发热被隔离,学生的悲伤、烦躁、家长的焦急,让他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多次看望受隔离学生并做好他们的情绪疏导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诗情画意,然而姚崇却以自己朴实无言的行动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把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和带动着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的学习,是对未来的投资”
大学是学生第一次放下高考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与兴趣的时期,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太多的选择让学生遭遇困惑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种现状,在新生入校时,姚崇就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优秀学子学习经验报告会等方式给学生传递了一种信念:“在大学,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
为此,姚崇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从外语学习、科研创新和读书活动三方面狠抓学生学风建设。他借鉴“井冈山三湾改编”的成功经
验,把常规的教学班分为4—5个10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置学生干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姚崇所带的班级在文科基础部64个教学班优秀班集体答辩评选中名列第一;所带的学生在2013年外语四级考试中,平均一次性过级率达92%,居全校最高;其中四级一次性过级率最高的班级达96.5%,该班级600分以上的4人,雅思、托福和全国大学生竞赛获奖的同学有9人,出国交流交换和参加科研立项的同学达80%以上,学校宣传部为该班级录制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篇”的专题片,在学校主页播放。姚崇还组织起草了《文科部学生外语学习奖励暂行办法》,2013至2014年,文科部有2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特等奖2名,一等奖3名); 23名学生通过雅思、托福等高水平外语考试;56名学生出国出境学习;2013级英语四级一次过关率79.8%(有8个班在80%以上,600分以上16人)。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特点,姚崇组织编写了《文科基础部学生课外科研指导手册》,以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重点通过“挑战杯”系列竞赛、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学院展开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其中有17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学生公开发表文章60余篇;有5件作品在陕西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其中1件获全国三等奖);有11件作品入选我校科技作品博览会。姚崇从2010年至今指导学生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勤助科研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等15项,指导学生发表重要论文9篇,公开16篇;2013年姚崇所带的学生60%主持和参与了科研项目,创新性学习和探索式读书在班级蔚然成风。
阅读就如同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文科学生读书就如同理科学生做实验一样,这是培养一切创新能力的基石。姚崇把所带学生分成若干个读书小组,通过组织“博观读书报告会”、“美文朗诵比赛”、“图书漂流”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激发同学们爱读书、读好 书的热情,养成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三、“给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姚崇在继承文科基础部团学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团学工作模式,既重视通识教育,又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才。
一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依托,以重要纪念日、节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指导团学组织、学生骨干开展理论学习,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在各项团学活动中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理念。一是构建“12345”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12345”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托一个系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严格执行两个制度:文科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周汇报制度;充分利用三个平台:陕西师大文科部聆心驿站微博、博客和电子刊物《美心物语》;切实推行四级预警网络体系,即“部级领导—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扎实做好“五个一”工作:即学工组为每个宿舍发放一本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每个班级选配一名心理委员,每个班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心理班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听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报告,每名班委联系一个宿舍。二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五个一工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施“五个一工程”,具体为:传唱一首阳光体育之歌,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体育健身指导员,每个宿舍选拨一名体育督导员,每个学生至少培养一种体育爱好。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一是打造读书类品牌活动:通过人文论坛、“经典著作导读”、“博观”读书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二是打造新生文化节品牌: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优秀学子报告会、新老生经验交流会、英语配音大赛、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评比大赛、迎新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三是打造特色团日活动:开展以“青春·使命·担当”、“责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团日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四是打造校园文化载体刊物品牌:通过《扶摇》、《紫燕文学》、《文苑学刊》、《景行人文报》等自办刊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0年来,姚崇所带过的学生有的已毕业、有的即将毕业、也有刚刚步入大学的。他们中有600多人次获得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表彰奖励,原来所带的学生多人被报送或是考研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姚崇指导的学生所组成的党支部曾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党支部”,所带的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团省委评为“标兵团队”,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团委2011年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评为“服务世园志愿服务先进基层团组织”,团委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五四红旗团委”,文科部党校分校被学校评为“先进党校分校”而姚崇也获得了一些荣誉:2011年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提名奖,2008年被陕西省评为“优秀辅导员”,2010年在陕西省大运会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团委书记”,2014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曾四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三次学校年终考核为“优秀”,五次被评为军训“优秀带队干部”;还曾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工作先进个人”、陕西师范大学“国家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申报工作先进个人”
等多项荣誉。工作之余,他没有放松理论学习。近年来,他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完成校级社科项目2项,参与省、校级课题3项,参编学生刊物和学习材料20余本,发表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研究论文18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重要9篇,2篇论文在省级交流中获奖。2006年11月被学校选派参加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国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2011年5月被学校选派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生事务研修和培训,2013年10月在井冈山参加了58期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
人的灵魂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突破者、探索者和引路人。多年工作中,姚崇深刻地体会到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种身份,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成绩是肯定,荣誉是激励,10年的历练,姚崇找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在前,将一路前行。
姚崇情况简介
姚崇,男,汉族,198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在担任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党总支秘书、团委书记,同时兼任2014级历史学、历史创新实验班、古典文献、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管理5个专业252名学生的辅导员。
一、获奖情况:
工作获奖:
1.带队的社会实践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评为“标兵团队”;
2.指导的团支部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评为“争先创优、奉献世园”先进基层团组织;
3.指导的学生党支部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党支部”;
4.2012年组织的党代会知识竞赛活动获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主办的“喜迎十八大,党代会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
5.文科基础部党校分校被陕西师范大学评为“先进党校分校”; 6.文科基础部团委2010、2011、2012连续三年被陕西师范大学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个人获奖:
1.2011年获全国辅导员人物提名奖; 2.2008年被陕西省评为“优秀辅导员”;
3.2010年在陕西省大运会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4.2007、2008、2009、2011年四次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
5.2007、2008、2009年连续三年被学校考核为“优秀”;
6.2013年被陕西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团委书记”; 7.2014年被陕西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党员”;
8.2005、2006、2007、2008、2010年五次被评为军训”优秀带队干部”;
9.在评建、辅导员基地申报、社会实践和诚信活动月等工作中,多次被陕西师范大学评为“先进个人”;
10.2006年11月被学校选派参加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国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2011年5月被学校选派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生事务研修和培训,2013年10月在井冈山参加了58期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
二、科研成果:
主持项目: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
1.13年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功利主义社会思潮的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项目编号:13A020),在研;
2.12年主持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文化建设与市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健康社会心态形成的分析视角(项目编号:12W51),已结项(合格);
3.13年主持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基于制度伦理的分析视角(项目编号:2013C077),已结项(优秀);
4.08年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研究项目: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心理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已结项;
5.12年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研究项目《大学校园文化符号建设及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SZYB12003),在研。
发表论文:发表论文16篇,其中C刊3篇,3篇在省级交流中获奖。
1.姚崇,袁祖社.幸福的文化追问——基于马克思人本维度的分析视角[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06),核心;
2.姚崇,陈丽芬.消费主义境遇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探析 [J].高教探索,2014(03),核心;
3.姚崇,熊正英,兰继军.体育运动处方与团体心理辅导对焦虑大学生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05),核心;
4.姚崇,周欣怡.功利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4(09),重要;
5.姚崇,姜开元,席海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今传媒,2014(05)重要;
6.姚崇,安昱霏.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4(09),重要;
7.姚崇,王茜.社会化视角下的陕北民歌——以酒曲为例[J].新闻世界,2014(10),重要;
8.姚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征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重要;
9.姚崇,席海莎,张婉馨.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J].今传媒,2014(02),重要;
10.姚崇,刘维哲.大学校园文化符号建设及育人功能研究[J].新闻世界,2014(12),重要;
11.姚崇,黄尧茜,张程,王丹.新农村基层组织发展视域下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重要;
12.姚崇,朱佳明,董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建设的调查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重要;
13.李婵,姚崇.组织社会化策略视角下90后大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化[J].价值工程,2013(22),重要;
14.姚崇,蔡小薇.西安市高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02),重要;
15.奥成国,姚崇.陕西省部分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6.教育学题库,陕西师范大学 篇六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目标: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第二,内容: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实施: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评价: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一堂好课的标准:①教育理念:促进人上进。②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③教学活动:丰富多样。④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⑤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第一,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损害必须是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富有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了在校学生的人身伤害事实;第二,学校的行为违法,学校的违法行为包括作为的违法与不作为的违法;第三,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侵害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前因后果的关系,即侵害行为是损害事实出现的原因,而损害事实也正是侵害行为产生的后果;第四,学校主观上有过错,过错就是指学校实施侵害行为时,对该行为的后果所采取的不合法认识,包括故意和过失。
教师的知识结构:①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②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只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①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③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⑤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生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⑧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①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一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二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三要博学多才。②实践:改善心智模式。一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二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三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③培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一要加快角色转变;二要放快转型步伐。④合作:整体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一要加强集体备课;二要加强互动研讨;三要加强课题合作。⑤研究: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掌握对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一要学会系统思考;二要学会教学探索;三要学会教学科研。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凡是的教学理论研究;第二,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为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第三,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1、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策略的结论。如此循环形成连续的反思过程,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即使演员,又是戏剧评论家,而且,反思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3、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形成习惯,并将反思的结果自觉的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职业的成熟度。
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反思的作用还在于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获得,拥有和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①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②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③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④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⑤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如何挖掘课程内容:①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②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③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④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⑤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⑥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⑦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⑧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首先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是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体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第三,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且改革的著力点还要放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中;第四,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制定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简述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与传统教学相比,当代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与信息时代的学习社会相一致的7个方面:①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②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③提倡构建的知识学习④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⑤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手段⑦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①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不同个体在七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更是各不相。②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在传统评价中,一些学生尽力在他们可能并不适合的学业领域中去适合评价要求,从而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而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则在于通过识别每个学生优势智能领域,为其提供发展自我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③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的活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在问题情境和特色文化背景中,才能有某种智能的体现。④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⑤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试出孩子的多元智能的,而档案袋和活动法则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1.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⑴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⑵淡化评价的奖惩功能。第一,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二,可促使教师间的良性竞争。2.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⑴教师不仅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更应成为教学评价的组织者与实施者;⑵教师参与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⑶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师或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第二,学生能随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3.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⑴能准确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特色;⑵能准确的评价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情况。4.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①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教师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摆脱“教书匠”的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才能主动的学习新思想,新课程和新方法。②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③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线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利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够有力推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促使学生的成长。
中学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第一,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在认知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第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激励水平,要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第三,引导学生自我监督,锻炼自我管理的意志品质,在意志品质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与环境保持平衡;第四,引导学生自我计划和检查,提高自律水平,在行为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实施、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逐步提高其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①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互相渗透;④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⑥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①学校的产生本身便是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②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传递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渠道的任务;③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普及文化的重任,还扮演着更新创新文化的角色。简述教师专业的特征①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②经过较长的专业训练,包括所教学科的课堂实习③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敬爱学生④有较高自主权,组织教学,创设学习环境,有较强判断力以评价学生和自身⑤实行教师资格证书管理制度⑥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①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要素。②学生的概括水平。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③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学生接触的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就由此发生,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④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迁移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和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关。⑤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建构主义思想对教育评价的启示:①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与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②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③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④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只是真正的理解。⑤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⑥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第一,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第二,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第三,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评课的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安排,教学语言,课堂板书,教态,学科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
班集体的建设:①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良好的班级体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班集体建设首先要设计和优化班级环境。②选拔和培养学生班干部。中学班主任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是联系教师的桥梁纽带,学生干部在班级工作中的作用常常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此,班主任能否选拔和培养好学生干部只进而影响到班级工作的成效。③组织班级活动。活动是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于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关系和谐,有群体凝聚力重要前提,是做好班级建设工作的,而学生之间能够团结友爱,是形成班级的关键所在。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互助之情。课堂教学模式:①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式旧讲→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提出要求→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③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④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体验情境→总结转化。⑤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熟练掌握。
中小学教学任务:①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③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①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②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③提倡建构的知识学习;④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⑤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⑦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原则: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坚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科学性和教育性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③启发性原则: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坚持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④直观性原则: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正确的应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的科学性。⑤循序渐进原则: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技能训练也要循序渐进。⑥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立足全班,兼顾两头;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⑦巩固性原则:抓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重视和组织好复式教学。
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①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②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③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怎样上好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①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②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③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三维目标的含义: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的特点: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②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③教学过程的发展性④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教学评价的种类:①按基准实施评价,有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②按功能实施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③按表达实施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①发展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多样性原则;④多主体性原则;⑤客观性原则;⑥指导性原则。
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实施新课改:1)把握好新教材的内容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新课改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培养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改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资源丰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注重知识的延伸②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③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2)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立足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3)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还应具备综合知识的各种技能;同时新教材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也要求教师不断给自己“充电”,4)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①改革不单纯注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方面的进步都纳入评价范围②逐步把评价重点从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终结性的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上。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态势: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②在章程政策上,进一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③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④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⑤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和课程创新取向;⑥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 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日志: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自己的反思和阐释,是一种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校本科研: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学习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教学:是指在学校这个正规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基于预成课程框架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互动与交流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教可因学而得益,学也因教而日进,“故曰:教学相长也。”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和决策。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活动。整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或学科课程相对应的,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校本课程:是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不同而划分的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课堂教学: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中,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双主体活动。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及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的应用于另一情境。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所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课程设计:是指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与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文本构成和课程类型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学校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学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学科。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7.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分析 篇七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创业能力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为推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已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尽管部分高校已进行了实践探索, 但仍处于初步阶段, 与培养转型期社会呼唤的创业人才还有一定差距。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大学所处社会创业氛围差异较大, 课题组[1]以西部教育大省———陕西省的大学为调研对象, 着重分析创业观念相对保守的西北地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为西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参考。
课题组设置了包含26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旨在调查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知识及其所处环境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机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1179份, 回收率为98.25%, 有效问卷率为97.9%。调查范围为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14所高校, 调查对象包含工程力学、土木、建筑、师范等各个专业、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约6:4, 文科理科比例约4:6。
创业意愿和动力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超过70%的学生有过要创业的想法, 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更倾向于就业或继续深造。问卷中“毕业后你会选择什么”这个问题, 选择创业的仅5% (见图1) , 而对“你是否想过自己要创业”这个问题, 选择“想过”的同学占74.9%。
当被问及选择创业的原因, 多数同学选择“就业竞争激烈, 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只有不到30%的同学选择“想有自己的事业”。
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创业, 主要还是迫于就业压力的被动选择, 而不是自己综合考虑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创业知识
创业需要创业者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虽然超过70%的同学认为凭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去创业成功率不大, 但在被问及“在您的学习过程中, 您曾经是否主动学习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时, 回答经常有的只有不到10%。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以创业。
涉及到具体的创业知识, 同学们对包括《公司法》在内的创业相关法律知识不甚了了, 认为自己缺乏许多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可见, 大学生缺乏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这些内容, 正是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大学创业环境和氛围
当代大学生, 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在创业方面有什么期望呢?在回答“如果参加此类活动您希望能得到学校哪方面的帮助”这个问题时, 选择最多的是“教师指导”, 其次为“政策支持”, 详见下表。
在实际操作层面, 尽管学校也举办了如创业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 但是从参与比例来看, 亲身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同学还是很少, 不到35%, 而有参加愿望但是不知道信息的也有27%, 可见学校在这方面有待加强。
结果与讨论
如上所述, 通过对陕西省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比较强烈, 但是迫于就业形势不得为之的被动创业者居多, 创业动力和创业信心不强。可见, 目前高等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急需改进。
对策和建议
创业教育目标有两个层次, 一是引导和鼓励一小部分有能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大部分人的作用则主要是使其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 更好地发展, 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也就是企业内创业。[2]
1.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急需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思想, 从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改进,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渗透在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开设课程, 培养师资, 加强创业教育课内教学
创业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开展:一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当中;二是开设创业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需要强调的是, 在选课制度上要注意增强课程的选择与弹性, 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
3.提供机会, 加强指导, 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革课程教学, 采用分析讨论、案例研讨、课外调研等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创业俱乐部、创业竞赛等,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4.增强宣传, 营造氛围, 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创业
高校创业氛围的营造必须注重和社会接轨,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整合社会资源, 将创业典型、创业专题片等引入校园。二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表彰宣传创业先锋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大力宣传各级政府为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的优惠政策, 如对有创业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息, 设立“高等毕业生创业资金”, 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明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本文基于2008年SSRT项目研究成果形成。[1]本文基于2008年SSRT项目研究成果形成。
8.大学语文陕西师范大学 篇八
关键词:高校市场;超市;大学生;垄断;竞争
高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高校超市是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高校超市的经营压力较小,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并具有校园特殊性。但是,消费者流失的现象也不可忽视,超市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采取措施,培养师生的忠诚度,保证最大化盈利.
一、供给与需求以及价格
达到有效的供给是指提供学生老师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日常用品,学习用具等。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商品要有质量保证,才能赢得同学们的信赖,不断地更新产品,满足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校园超市的需求函数。
1.超市商品的需求Q首先是商品价格P的函数,对超市内大多数商品来说,顾客的需求是随着价格的上升而逐渐下降的.当价格小于校外大型超市P( 0)的时候,居住点或工作地在校老师和学生更乐于选择在校内超市购买;但是一旦商品的价格高于校外的价格P0时,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集中时间去校外超市购物,导致校内超市的需求量急速下降,校内超市大多数物品的价格应当等于或低于校外超市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收益P*Q最大化。
2.时间因素T:校学生周一到周五内很少有大段空闲时间,消费地就受到了限制,而周末,校外购物人数会增加很多。
3.交通因素s: 距离学校远超过15公里的大型超市,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因为来回一趟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比如,东大街的沃尔玛超市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明显低于政法学院对面的华润万家超市。
4.其他因素X:超市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学生的偏好等因素。
综上所述,校园超市的需求量为:Q=f(p,t,s,x)
要及时通过一些渠道去了解学生及老师的需求,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实现最大化收益。
二、特殊消费者
在超市选购商品时,质量和价格是大学生们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购物时都是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当今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不断增多,加上城市生活的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追求品质,价格,和品位的统一,虽然不一定买品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进入高校市场的产品定价应该倾向于中低档价格,大学生也是理性的经纪人,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他们在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他们的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三、校内超市和大型超市相比之下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超市规模太小,商品种类有限,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日常消费要求。所以适当的丰富产品种类,扩大规模,有利于提升盈利。
2.秩序混乱,人员太少,且工作不积极,三两聊天现象严重。
一定程度上,由于管理不合理,员工没有向经理等人汇报情况,这样最高领导人就难以知道正确的信息,从而不能指定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情况。因此,管理人员的方法也很重要,要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使得员工充满激情的工作,为超市谋求更多的利益. 实行员工激励制度,使员工最大程度的得到激励,努力工作。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的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和老板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之一,激励具有有限性,它体现了激励的成本和收益的所决定的激励限度,人员激励要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争取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利益。设计薪酬要注意薪酬的内外部均衡,保证薪酬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内能够解决员工的公平感,并且要与绩效挂钩,保证按时发放不随意拖欠员工的工资。
总之校内超市总体上来说盈利比较稳定,因为其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大学生,但还存在一些因素,影响着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所以要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就要注重上述提出的影响利润增长的因素,并且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校内超市的盈利水平会突破现在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崎 华:《企业员工的激励的有效措施》.
[2]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3]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大学语文陕西师范大学】推荐阅读: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09-22
大学语文考点07-17
大学语文诗歌对比06-23
大学语文考试复习06-25
大学语文复习201106-26
大学语文复习整理06-26
大学语文氓教案07-02
大学语文文史概述10-12
大学语文感悟论文10-12
大学语文所有作者简介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