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中山狼

2024-08-11

历史典故:中山狼(精选8篇)

1.历史典故:中山狼 篇一

孙中山的历史评价

班级:机械121学号:08030512104姓名:杜文平

【摘要】: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895年成立兴中会总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并确定革命政纲,创立《民报》。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任。

【关键词】:孙中山;民主共和;兴中会;同盟会;辛亥革命;三民主主义

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大地上,民主资本主义正顶着遍地荆顽强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正冲破各种羁绊登上政治舞台,一个英气勃勃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正迅速形成。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然需要,也必会创造出站在革命前列,指导历史行程的大人物------孙中山。就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再组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了《民报》,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组织发动多次起义均告失败。经历了十次失败之后,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终于获得成功,各省反应热烈,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画上了句点。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然而在南方各省纷纷宣布效忠中华民国的同时,北方的省份却还未脱离清政府,孙中山的政府事实上没有实权。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不得不屈服于北方大军阀袁世凯,于2月13日提出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孙中山遂筹划起兵伐袁,旋即失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回国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被迫去职。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司法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参考文献

[1]互联网:百度百科

[2] 王尔敏:《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台北,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1999年版,第186页。

2.历史典故:中山狼 篇二

一、孙中山的体育观

甲午战争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社会风气也从以文弱为主转变为新的社会风气:国人多以文弱为耻, 向往武林侠士。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 得到中国社会广泛认可的体育观念是强兵、强种、强国。而这正是孙中山大力倡导的观念。

首先, 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西方列强欺辱的对象是由于中华民族长期被称为“东亚病夫”所造成的, 所以提高国民体质的第一步就是摆脱“东亚病夫”的称谓。国人应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国人身体素质, 因为自卫以及保家卫国首先要体强, 只有体强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激烈竞争, 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也才能更好地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同时, 孙中山还主张提高智力水平。

推动社会进步的内部动力是健全的人格, 孙中山认为德育、智育和体育构成健全人格,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其中体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格中, 体育所起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重视, 所以民众体育受到了孙中山的极力倡导[1]。

近代中国, 在中国人民深受西方列强欺辱, 各项传统都受到了西方的冲击, 其中传统体育受到巨大的冲击, 也挑战着中华武术的发展。关于武术, 当时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赞成者认为中华武术是国术最珍贵的部分, 有助于实现中国的复兴, 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发展武术。而反对者则认为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中华传统武术的作用已经消失, 所以应该淘汰中华传统武术。孙中山赞同大力提倡发展中华传统武术, 反对抛弃中国传统的做法。因为, 首先人体的身体器官是越锻炼越强, 否则就会越来越衰弱, 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任何人也无法改变, 这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关系不大。其次, 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不可轻弃。如果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只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软弱, 国人也更没有信心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若如此, 中华民族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二、孙中山的历史实践

孙中山天性活泼好动, 童年时代就非常喜欢活动, 比如放风筝、游泳、踢毽子等, 而且当年的他也非常着迷于中国武术。清朝末年的三合会在孙中山家的附近开办了许多武馆, 孙中山与他的同学经常偷看三合会的会员练习武术, 然后再回家模仿。童年时代的孙中山身体强健、性格坚强不屈, 都是得益于日常的劳动与各种体育活动。

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的意奥兰尼书院、奥阿胡学院学习期间, 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他通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同时他极为感兴趣的是学校的兵操课, 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 他不但掌握了许多操法, 而且开始关注与军事有关的知识。

1883—1892年, 孙中山分别在四所大学先后学习英文和医学。在大学学习期间, 他好动的个性没有改变, 被人叫做孙行者。那时他常常参加木球运动, 是中国参加木球运动的第一代人员之一。而且学医使得养生保健成为孙中山注重的方面。孙中山的体育观在他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科学化。

孙中山在他自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 坚持把体育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孙中山在多次武装斗争失败后, 渐渐意识到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的重要性, 从而希望通过创立军事体育学校使得革命力量不断壮大。1903年, 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青山军事学校由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功创建。1905年, 李根源在孙中山的倡议下于东京大森创办体育会。青山军事学校和体育会都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 以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907年, 同盟会的会员温靖侯和谢逸桥在孙中山的命令下于广东梅县松口创办了体育学堂, 并且成立了松口体育会, 其中开设的课程有田径、球类以及体操等, 这些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学校为了提高学员的艰苦奋斗精神、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军事意识, 也为了提高学员们的身体素质, 在军事训练中加强体育运动, 这些措施也使得这些学员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作出更大的贡献[2]。

在辛亥革命之后, 孙中山对体育锻炼是愈加重视。孙中山曾经住在上海一段时间, 那时他与夫人宋庆龄每天早上都打网球, 吃完晚饭后就一起去散步。他通常还在度假期间参加各种登山活动, 他那时攀登过广州白云山、广西叠采山和广东鼎湖山。

孙中山不仅非常重视自我的身心锻炼, 也对普通民众的卫生健康极为关心。他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时提到中国称雄世界的历史已有千年, 如今落后于西方列强, 他激励体育班的学生若要赶超西方列强, 必须先努力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1921年9月, 孙中山捐助100元给正在召开的广东第八届省运会, 而且还送去银花瓶、银大碗和双耳银鼎各一个以及50本自著英文实业计划书作为奖品。也在这一年, 他亲自到广州孤儿院发起的慈善筹款现场, 颁发了一枚银质奖章给到场表演的武术家林世荣。当时中国最大的民间体育组织是精武体育会, 该组织为推广武术及田径、球类等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每期都要招收50名体格健壮的青年, 对他们进行六个月的拳术和军事训练。经过六个月的训练后, 这50人被分派至各个地方组建同样的精武分校, 各自再教50人。以此类推, 短期内就可以把一批革命运动的骨干培训出来。1919年是该组织成立十周年的年份, 孙中山接受邀请, 特别为该组织题写了“尚武精神”的匾额, 并且为《精武本纪》一书作序, 对该组织在体育人才和军事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提出赞扬[3]。

同时, 孙中山对军队的体育和军事训练依然非常重视。1913年, 他在日本东京创建了浩然庐, 并请日本老师来教授柔道和拳术, 培训优秀的军事人才。1921年, 孙中山的两名侍卫黄惠龙和马湘在一次表演会上各自表演了鞭法和八卦刀, 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扬, 并表示希望革命军人都能学习这些鞭法和八卦刀。

孙中山先生的核心体育观就是强兵、强种、强国。孙中山认为, 只有身体强健, 头脑才能更加敏捷清晰, 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识水平。在培养人格的全方位发展中, 体育所起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重视, 所以民众体育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尤其极力提倡发展中华传统武术, 因为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无论对个人或者对社会来说, 都必须大力发展中华传统武术。

孙中山的体育历史实践贯穿他的一生。在读大学期间, 他的体育观在他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科学化。孙中山在他自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 坚持把体育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孙中山不仅非常重视自我的身心锻炼, 也对普通民众的卫生健康极为关心。在孙中山领导下创建的体育学堂和军事学校, 都将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结合在一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学生的军事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都得到了增强, 从而培训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军事人才, 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4卷) [M].中华书局, 1984.

[2]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 (八) [M].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穿越历史的中山堂 篇三

曾经显赫一时的台北著名地标之一中山堂,现早已不再显山露水,却如洗尽铅华一般,只默默蛰伏在台北闹市街区的一角,极尽淡定,安然。尽管100多年以来,台湾几次的政权交替都与之息息相关。

这个充满红尘旧事的中山堂原址为清朝台湾建省后的布政使司衙门。1885年台湾设省之后,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在今台北的延平南路与武昌街口处设立此机构,统管全台衙门之事务。及日据时代初,这里又充作台湾总督府,后日本殖民地政府为庆贺日皇裕仁登基,遂将清末布政使司衙门拆除,改建成“台北公会堂”。

作为日本施政纪念事业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台北公会堂”由时任总督府技师的井上熏担纲总体设计,兴建规模仅次于其时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的公会堂,它于1932年11月23日动工,历时4年后才宣告竣工。“台北公会堂”系牢固的四层钢骨结构建筑,耐震耐火,质量上乘掷地有声,同时它还集纳自由形式的现代建筑特色,亦兼具欧洲古典主义格调,只是其原本繁冗华丽的装饰已被简单明快的立体线条所取代了。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曾被日本人视为有无上荣耀施政印记、并悉心修建的恢宏建筑,竟在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之时,因是日本递送降书之地而被打上耻辱的印记。

光复之声

约在“台北公会堂”修葺10年后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公会堂”举行盛大的台湾地区的受降典礼。在首任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代表国民政府在这里举行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那天,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乖乖地向国民政府行政长官签字投降。受降典礼之后,陈仪高声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归中国,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中国全体同胞及全世界周知。”顷刻间,群情振奋。

10月25日,这个特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也由此被郑重定为“台湾光复节”(“光复”意为“把失去的收回”)。光复之日,台湾民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台湾作家吴浊流亦激动地撰文描述其情其景日“那五十年问的皇民运动,只仅一天就被吹走了”。

而在这样的一天,“台北公会堂”,更“有幸”亲历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殖民时代的结束。

台湾光复以后,“台北公会堂”更名为中山堂,并由台北市政府接收,其内的“大集会场”、“大宴会场”、“普通集会室”也相应地改为“中正厅”、“光复厅”和“堡垒厅”,这里曾召开“国民大会”,是当时台湾各界重大集会的首选地。

台湾光复后的翌年——1946年,蒋介石在中山堂对着台湾民众代表3000余人发表铿锵的光复节演说;之后,他又走向中山堂外的半月形广场,对着聚集在这里的10万台胞挥手致意,笑意盈盈。

战后初期的中山堂也是台北最为重要的表演场所之一。1946年底,欧阳予倩率“新中国剧社”来台公演时,既选址此地,众成员见其恢宏气派,惊呼为系多年未见的设备齐聚的近代化大剧场。

然而,好景不长。和台湾诸多知名的历史建筑一样,中山堂也没有逃脱大起大落的宿命,它甚至还一度遭遇废置冷落。及至1992年,中山堂被列为二级古迹,暂作为静态保存;直到1995年,台北市文化局提出了中山堂再利用的观念,采取动静态保护相得益彰之举,除维持建筑物的原封不动外,也开始对一些老旧设施进行维护整修。

2001年,台北市正式成立中山堂管理所,中山堂被明确定位为传统艺术的艺文中心。由于中山堂外的广场呈半月形状,非常适宜大型传统戏曲演出,所以这里又经常举办有传统戏剧展演,并且,“台北国乐团”也长驱直入进驻,此外,它还当仁不让地成为台湾市民论坛的固定场地。

走进历史

阳春3月的某日,因参加台北市文化局的“文化就在巷子里”的活动,我得以走进大名鼎鼎的“中山堂”。

在“中山堂”这个恢宏庄严的建筑里逡巡时,可注意到它是运用多重的立体小建筑而组合出了宏伟的整体形状,由此其整个构架在没有庞杂外观的装饰下,也可显得千变万化,耐人寻味。阿拉伯风格的拱窗和台湾本土的陶瓦和谐混搭,东方的神秘韵味颇为浓厚;而运用不同色彩面砖在外墙拼搭成的各色花纹,也极尽缤纷迤逦,令人目眩。

而当我步入开会的场所“光复厅”时,不由得又深深屏住呼吸,敬畏之感油然而生。虽然,期间的一切已显得老旧平淡,但是,这里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廊柱和檐壁又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因为,这里曾是当年“中国战区台湾省接受日军投降典礼”的所在,而期间陈设的一切,是一段中国人难忘历史的活生生“见证人”,当其他的亲历者都已化作尘烟随风而逝以后,它们却依然不动声色地、坚定地挺立在这里!

从“光复厅”走出,只见正对着大厅二楼与三楼间的楼梯前中央墙壁上,镶嵌有著名艺术家黄土水的经典作品《水牛群像》,它惟妙惟肖,尽现台湾乡间田园的美妙闲暇牧歌情景:三位牧童和五头水牛正欣然相伴,和睦共处,水牛的苍劲有力与牧童的温情恬静动静相得,掩映成趣。

和中山堂的“光复厅”一样,现如今的“中正厅”也已化作台湾文化表演活动的场所,而二楼的“堡垒厅”则以公办民营的方式承租,摇身变成主攻餐饮的堡垒咖啡厅。据说,这里进门左处的明星厅,其内隐密的包厢曾是宋美龄喝英式下午茶的地方。

而今,一层已改为音乐厅的音乐堂,正开着一场对公众开放的公益音乐会,里面的音乐声声入耳,而外面的走廊上也没有过往的闲杂人等,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4.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小故事 篇四

198月,孙中山刚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下来。他入京跟新任总统袁世凯密谈多次,正与袁处于蜜月期。

根据他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考察,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富强,首先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而欲“货畅其流”,修铁路乃第一要务。因此他在与袁氏密谈时,提出这样的方案:他愿专任修铁路之责,保证在内修筑铁路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请袁在同一时期训练精兵百万以强中国。孙中山的话虽出于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至诚,但袁世凯心里认为他是信口胡吹。其后,袁在背后说孙中山是个“大炮”。“孙大炮”之名由此而来。

5.评价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之孙中山 篇五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精卫两人,均为孙中山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以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的显著不同在于一是通过其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

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6.历史典故:中山狼 篇六

2018中山大学考研必读:岭南学院历史和学术研究状况简介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在国务院、教育部、广东省和学校的领导支持下,在海内外岭南学长和各界人士的关心资助下,遵循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秉承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锐意进取,致力于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行动实践“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岭南传统,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而不懈努力。学院历史

学院与成立于120多年前的岭南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888年,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了岭南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1988年,值岭南大学百年盛典之际,国家教委宣布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学院成立之初,由岭南校友、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先生任首任院长。1994年,复旦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导师舒元教授调入我院担任院长。2007年7月,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财务系吴立范教授任我院院长。2010年3月,舒元教授任院长。2011年5月,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信忠教授任院长,现学院领导集体包括:院长徐信忠、党委书记张文彪、副院长李胜兰、副院长张艳梅、副院长王曦、副院长陆军、副院长邹建华、党委副书记余立人、院长助理程燕。学术研究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

2001年,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创新”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学院的“教学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培养的博士生王曦的博士论文《中国转型经济总需求分析:微观基础与总量运行》获2005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殊荣;教师宋海清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组织的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博士论文评奖中被评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MBA)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物流工程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拥有物流管理、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6 个本科专业,以及中美合作EMBA(CHEMBA)、中法合作MBA 两个外国学位项目。师资力量

学院借鉴国际国内著名商学院的办学经验,广纳人才,吸引优秀的专家学者到我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8人,讲师22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7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8%,具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进修、讲学、合作研究或课程开发经历的教师比例为88%。

在广纳人才的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助教师赴国外访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目前,已有40多名本院教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归国执教。此外,还有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里昂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7.历史典故:中山狼 篇七

一个地区区域发展理念是指导或左右该地区发展行为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区域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区域发展行为或方式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区域发展结果。

基于应对土地资源瓶颈以及转型升级挑战诉求而生的“全域中山”理念,正在对中山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全域中山”发展理念,是中山打破资源瓶颈的全新战略,在全省范围也是一大创新之举。

“全域中山”理念的提出

“全域中山”理念的提出,基本背景在于该市应对土地资源瓶颈以及转型升级挑战的诉求,其目的是在更大空间内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资源。

2009年8月11日,笔者以市人大常委身份参加中山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市政府组成人员座谈会时,发言时第一次提出了“全域中山”这一新概念。记得当时提到“全域中山”这四个字时,与会同志都感到很陌生,因为笔者的普通话不标准,许多人误以为是“全裕(富裕)中山”。为此,2009年8月17日,笔者又在《中山日报》发表了《用“全域”理念促均衡发展》一文,对“全域中山”这一新概念进行了解释和运用。

令笔者欣慰的是,“全域中山”理念先后被2010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和2011年中山市委工作报告采纳。在2011年8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山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薛晓峰书记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强化“全域中山、集聚发展、绿色发展和包容增长”四个理念时,“全域中山”还被排在第一位。

“全域某省(或某市)”理念,是人们在区域发展和资源配置上所追求的最佳目标,与此相应,“全域中山”理念,是中山区域发展和资源配置所追求的最佳目标,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把中山18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一概作为现代化城市来统一规划和建设。

“全域中山”理念对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可以引领和助推中山实行区域统一规划,实现项目、产业、土地、空间的统一部署,从而在中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化,实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二是可以引领和助推中山产业转型升级。众所周知,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有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支撑,而项目的落地又必须有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做基础。近年来,中山市一些镇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曾先后遇到了有项目没资源(如土地),或有资源没项目的双重瓶颈(资源瓶颈与项目瓶颈)。要顺利突破这种尴尬的双重瓶颈,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树立“全域中山”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全市统一的高度,对土地、电力、扶持资金等重要资源在全市进行统筹配置,从而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制订中山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三是可以引领和助推中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促进各镇区破除行政壁垒,按照“共享、共赢、错位、互补”的原则,统筹整合市域资源,形成各镇区资源共享、互相合作、利益双赢的局面。

“全域中山”理念在中山的应用

“全域中山”这一新概念提出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被应用到中山的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用“全域中山”理念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山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以“全域中山”为理念,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并确定火炬区、西区、小榄镇、三乡镇、沙溪镇和南头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全面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中山各镇区目前已实现“十个基本覆盖”,即实现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教育强镇,镇区污水处理厂,养老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农村卫生站,村村通公交(自来水、宽带),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的社会保障、积分制服务管理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2013年中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72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8:1,全省最小,初步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山模式”。

二、用“全域中山”理念建设跨镇域市级经济协作区。

30多年来,以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为特色的中山镇域经济发展思路,带来了中山改革开放以后的繁荣。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山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应运而生。以土地资源为例,中山土地面积排全省倒数第二,而目前中山的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30%的上限。与此同时,在以各个行政区互不干涉的发展模式下,镇区出现了“有土地没项目,有项目没土地”的现象。

为此,中山以“全域中山”理念为指引,高起点规划建设跨镇域市级经济协作区,推动经济发展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2011年8月26日,中山火炬开发区与南朗镇签署了“共建经济协作区”的框架协议,成为中山市首个跨镇域经济协作区。继火炬开发区与南朗镇之后,2012年4月23日,南头与阜沙镇共同规划兴建“广东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园区”,成为全市第二个经济协作区。同年7月26日,火炬开发区与板芙镇共建经济协作区签约,该协作区成为全市第三个经济协作区。

自火炬开发区与南朗、南头与阜沙、火炬开发区与板芙先后签约之后,为了支持和促进跨镇域市级经济协作区的纵深发展,中山市先后出台了《中山市促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暂行办法》、《关于加快重大产业平台、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核心自主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政策,并提出了“项目流转内部超市”模式,鼓励镇区暂停质量不高且土地暂未招拍挂的项目,向质量高暂未落实土地的项目转址,鼓励招商能力较强的镇区与项目建设承载能力较强的镇区加强产业对接与协作,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这一模式意在令优质项目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实现最优匹配。2014年7月23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将高起点规划4个市级产业发展平台,即南头阜沙经济协作区、民众镇保税园区、坦洲镇第三工业园第四期、神湾镇旅游产业服务集聚区,从而让“项目流转内部超市”有了实实在在的落地平台。

三、用“全域中山”理念打造“中山美居”品牌。

古镇灯饰、南头小家电、阜沙淋浴房、大涌红木家具等都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中山家居名牌产品,中山的知名传统产业也大都与家居装饰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山家居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不少产品占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据统计,2013年中山家居产业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成为中山具有强大优势的产业。

然而,这些产品分布在不同专业镇,虽然单一产业品牌在全国享有盛名,但中山整个家居产业的影响力却很小。为此,中山市政府以“全域中山”理念为引导,2012年正式提出了整合包括灯饰、红木、家电、厨卫、淋浴房、五金锁具、服装等传统产业,打造“中山美居”区域品牌,促进中山家居产业从单一产业品牌单打独斗向公共地域品牌集群推进转变的构想。2013年又出台了《推进中山美居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正式打造中山美居产业。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山美居”集体商标已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这是中山市目前唯一一个成功注册的集体商标,主要包括五金器具、金属管道、金属制窗锁等产品。毫无疑问,“中山美居”集体商标将有力提升中山家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4年8月21日,“中山美居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61家来自厨卫、家具、灯饰、家电、淋浴房、服装、五金锁具家居相关产业的企业成为首批联盟企业,标志着“中山美居”工作又向前推进一步。

除了成立产业联盟外,目前中山还在着力打造中山美居产业园,中山美居产业园(伊电园)将以中山美居产业为依托,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借助电子商务和美居体验为两翼,聚集一大批为中山美居产业服务的创意中心、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及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助力中山美居产业转型升级。该产业园位于东区的富湾工业区,项目占地100余亩,总投资近1.5亿元,将于2018年竣工。目前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改造面积53000平方米,成功引入50多家家居设计、电子商务类企业进驻。

“全域中山”的应用展望

随着“全域中山”理念在中山的进一步强化,该理念在中山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应用值得期待。

一、用“全域中山”理念统筹整合中山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以来,中山市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加大力度在专业镇及产业集群内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中山市已经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和企业级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平台多以镇搭建为主,受行政区划限制,服务面大多仅限于平台所在地,服务面窄,导致很多镇出现了服务平台的同质化,出现了平台数量多但规模小、利用效率低,服务项目多但“高、专、精”的项目少,协同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科技信息不灵通、科技创新成本过高的局面。这种以镇搭建为主而形成的条块分割格局,不仅造成了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重复建设和创新资源的浪费,也给政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财政负担,进而阻碍了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功能的健全与完善。

如何整合现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将这些“存量”激活,避免零星分散、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充分发挥出现有平台的潜力,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在中山市更大范围内共享共用,显然是当前中山建设创新服务体系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专业镇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规模的壮大和产业链的延伸,中山市“一镇一品”早已开始向“一镇多品”、“多镇一品”演变。比如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灯饰产业集群已不再是古镇镇的特色产业,其周边的横栏镇、小榄镇、板芙镇乃至江门市的外海镇等灯饰产业也逐渐兴起,规模日益扩张;大涌家具、沙溪服装等也早已形成了跨镇区发展之势。

正是目前这种原来的“一镇一品”已经变成了“多镇一品”或“一镇多品”的现状,要求我们在统筹整合中山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中树立“全域中山”理念,就是要站在全市统一的高度,对创新资源在全市进行统筹配置;也就是要破除行政壁垒,努力推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争取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换言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必须以产业和行业、而不应该以行政区划来建设,而且地理位置接近、产业类型相似更有利于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合作与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山市科技创新资源,实现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二、用“全域中山”理念统一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是中山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增后劲的重要支撑和具体抓手,对于拉动中山经济增长、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中山虽然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项目落地难。根据市发改局透露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山全市共有168个项目存在落地难问题,总投资规模达1314亿元,投资规模超过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目标(943亿元),这批项目的落地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关键作用。项目落地难,固然有用地落实难、资金筹措难、建设协调难的客观原因,但与我们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的主观失误也密切相关。

在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30%、可使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前期项目储备,超前谋划一批能够提升中山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无疑是中山今后统一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最现实的选择就是要用“全域中山”理念统一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一是要从市域层面重点抓好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在进行规划时,除了要对重点项目建设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展望期外,还应该把各镇区放到全市、珠三角等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加以考虑。同时,规划重点项目还应该考虑到布局内容和制约因素,从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地、资金、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区域、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等统筹协调发展。三是要统筹全市各镇区、部门之间的重点项目建设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的共享程度,切实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避免重点项目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以提高投资效益。

三、用“全域中山”理念加快推进翠亨新区建设。

翠亨新区是能够影响和引领中山未来发展的战略平台,也是拉大中山城市框架、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的有力突破口。翠亨新区作为中山市引领转型升级的城市副中心,作为中山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是全体中山人的美丽期待和幸福追求;加快推进翠亨新区建设,需要全体中山人认真思考和探索。翠亨新区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困难多。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山特色的新区科学建设道路?无疑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毫无疑问,先行规划、明确定位重要,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科学谋划新区建设路径也重要。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是用什么理念去引领翠亨新区建设。因为,正确的新区建设理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统一认识,明确定位,还可以帮助我们科学谋划新区建设思路。显然,引领翠亨新区加快建设的理念,就是“全域中山”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全域中山”理念可以统一加快推进翠亨新区建设的认识。众所周知,加快推进翠亨新区建设,首先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统一对建设翠亨新区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翠亨新区、齐心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破行政壁垒和利益壁垒,凝心聚力,集中全市资源推动新区开发建设。树立“全域中山”理念,就可以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翠亨新区作为未来中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战略平台,不仅肩负引领全市转型升级的重任,同时肩负引领老城区和周边镇区发展的使命,是310多万中山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建设翠亨新区,是中山城市扩容提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从“全域中山”角度而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翠亨新区看成中山的又一个镇区(第25个镇区),而是要将其定位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引擎”。总之,新区建设绝对不是一个书记工程,也不是一个市长工程,而是一个关乎未来中山可持续发展从而惠及310多万中山市民的市民工程。也正因为这样,群策群力推进翠亨新区建设,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8.中山大学:天下为公的中山之光 篇八

中大·珠海校区

大学伊始,我来到广州珠海市。它有蓝的天,如同用被水充分稀释了的蓝色水粉画上去的一般;有绿的草,大片大片的绿,毫无拘束地肆意生长蔓延;有矮的山,一座座低矮的小山环绕;足够大的楼距,使天空得以保持一整块,那么大,毫无遮拦;还有那沿着海岸长长的走不到尽头的情侣路。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美丽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中大与珠海的缘分,起源于珠海市的一大缺憾——没有大学。其时,在广州康乐园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中大,与渴望拥有一所大学的珠海市一拍即合。1999年9月11日,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在依山傍海的唐家湾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的教学楼有五百米长,有“全亚洲最长的教学楼”之称,常有迟到的人一边奔跑一遍抱怨教学楼太长;中珠(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图书馆是一本面朝大海的书,十三层的高度,每一层都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每一层都可以看到最美丽的海景,若遇到有雾的天气,还有引起人群骚动的海市蜃楼;中珠的隐湖依着教学楼,栽荷种柳,每到夜晚,静谧的湖畔凉风习习,石凳上便常有幽会的情侣;中珠的沕水靠近后山,我记得我初次走到此处,惊为仙境,那是一个湖水澄清、树木繁茂、绿草如丝绒的地方,傍晚时候,来这里看晚霞看日落,简直美得不像话。

来到这美丽的滨海城市,中大也变得青春浪漫起来。珠海的生活恬静舒适,而珠海校区大多数学生又都是大一大二的学子,在这样宽松自主的氛围里,各个学生社团都得以充分发挥创意、尽情施展才华。学术大师们精彩的讲座、流光溢彩的晚会、经典动人的电影展播、唇枪舌战的辩论赛……可以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积极活跃的学生社团已成为珠海校区的特色标志。而这些活动和社团组织也为“中珠人”提供了彰显个性、拓展素质、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在这里,中山大学与珠海俨然已是同一个风味,碧海蓝天、青草绿树、舞动的青春、浪漫的情怀、自由的空气、悠闲的节奏、跳跃于枝头叶间的斑驳阳光、夜晚带着海腥气的热烈的风……所有这一切,是每一个回迁广州的学子都会深深珍藏于心的美丽。

中大·广州本部

中大的本部在广州市,坐落于珠江畔。从中大北门走出去,便可见悠悠的珠江水。我曾多次从很远的地方走路回校,别人惊讶于我如何能在这大而复杂的广州城里认得路,我笑曰:其实很简单,只要认准方向,沿着江边一直走,就可以了。

那一栋栋从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红砖碧瓦欧式小楼,是康乐园的名片——驻足在覆地的绿茵边,掩映在苍天的古木下,矗立在繁花盛开的小山岗上——沉淀着近百年的历史与人文。庄重的怀士堂,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此发表演讲,号召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神秘的黑石屋,壁炉与黑砖地板给人予厚重感,逃难的宋庆龄曾在此居住;古色古香的“广寒宫”,精致的木质雕花旋转楼梯通向据说在文革时期藏了许多重要文件的小阁楼……每一栋红楼里,都隐藏着许多秘密,流传着许多传奇的故事。时光流转,四季花开,它们只是静静地,以一种静默而动人的姿态述说着中大那些耳熟能详或是不为人知的历史。行走在这样的校园里,看着凤凰花开,闻着浮动的莲香,听着莺啼鹧鸪鸣,触碰到沉淀的康园文化,每每让我心生敬畏,庆幸自己与这康乐园的缘分。

这座既历史悠久又充满现代化的广州城,生活节奏快,充满了机会与竞争,也更接近现实。相比之下,珠海实在是浪漫得有些奢侈,悠闲缓慢,静谧自在,呆久了,难免让人变得有些懒散。回迁广州,带来了真正的现实与压力,逼得我们直指内心,摆脱散漫和慵懒,找回奋发的斗志和踏实求知的觉悟。广州的特点概括起来可说是务实、包容、豁达、敢为天下先。而中大就像深处在广州市中心的一个小小的乌托邦,既和广州的务实、 宽容一脉相承,又保留着大学独有的纯洁氛围。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史学宗师陈寅恪寓居康园二十载,沉吟于心的,正是大学和大学者应有之风骨和灵魂。他们给中大留下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也使学术研究渗透到中大人文精神和广州精神的骨髓当中。前任校长黄达人曾诚恳地表示:“中山大学是国家的中大,也是广东的中大,我们要成为广州的名片,成为广东的名片。”这是中大人共同的志气,也是共同的责任。

中大·大学精神

作为南方最高学府的中大,拥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修养;秉承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风骨;“天下为公”“立志做大事”的中山之光。作为一个中大人,一提到这些思想和精神,我就感到万分激动,有太多的学术大师令我景仰,有太多的学子故事令我敬佩。而这其中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中大学子敢于质疑和勇于做出行动的精神。

广州古为南蛮之地,五岭阻隔,居民 “断发文身”。这种“边远性”使广州人向来思想、文化崇尚开放,喜欢向外发展。民主、自由也成了广州这座城市最闪耀的标签。与广州共饮一江水的中大学子,很好地继承了这些精神,在关注社会热点的时候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心存疑惑的时候,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想要知道真相的时候,可以迈出脚步亲自去寻找答案。

在对学校安装空调的费用有所疑惑时,有中大学子要求相关部门解释澄清;在广州增城发生混乱时,有中大学子自发组成公民调查团队前往调查真相;中大的校园里,还有许多学生组织,他们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无限的热情,在环保、扶贫、教育、妇女等领域积极投入实践,做着各类公益项目,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有人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因为这里有敢于质疑和行动的学子。我们仍然怀抱着理想主义,关注着热点,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相信,只有参与了才能知道生活的真相,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不完美,触摸到这个社会的真实,发现到这个社会的温暖,进而思索: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承担起怎么的责任,然后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中大·大学精神

作为南方最高学府的中大,拥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修养;秉承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风骨;“天下为公”“立志做大事”的中山之光。作为一个中大人,一提到这些思想和精神,我就感到万分激动,有太多的学术大师令我景仰,有太多的学子故事令我敬佩。而这其中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中大学子敢于质疑和勇于做出行动的精神。

广州古为南蛮之地,五岭阻隔,居民 “断发文身”。这种“边远性”使广州人向来思想、文化崇尚开放,喜欢向外发展。民主、自由也成了广州这座城市最闪耀的标签。与广州共饮一江水的中大学子,很好地继承了这些精神,在关注社会热点的时候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心存疑惑的时候,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想要知道真相的时候,可以迈出脚步亲自去寻找答案。

在对学校安装空调的费用有所疑惑时,有中大学子要求相关部门解释澄清;在广州增城发生混乱时,有中大学子自发组成公民调查团队前往调查真相;中大的校园里,还有许多学生组织,他们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无限的热情,在环保、扶贫、教育、妇女等领域积极投入实践,做着各类公益项目,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有人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因为这里有敢于质疑和行动的学子。我们仍然怀抱着理想主义,关注着热点,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相信,只有参与了才能知道生活的真相,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不完美,触摸到这个社会的真实,发现到这个社会的温暖,进而思索: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承担起怎么的责任,然后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上一篇:梦想未来随笔作文下一篇:社区专职副书记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