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2024-09-23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共9篇)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一

通过明确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3.1基于数据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科学的全方位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就要求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育机制以保障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效稳定运行。全方位教育管理机制要求不仅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同时也要联合学生处、院系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管理工作。

3.2创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方法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一方面要求专职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的时候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对专业课程核心问题进行辩论,使得学生在进行资料搜集以及辩论的过程中深刻领会该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深受学生喜欢的组织进行教育工作,丰富教学形式。

3.3建立健全高等院校运营管理系统

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当健全学生常规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系统和平台解决日常需求,减轻了高校行政部门的工作压力,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健全高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高校工作人员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常规性工作的处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基于数据信息技术,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水平、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如何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大数据信息时代,对如何利用新媒介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项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06):40-43.

[2]程孝良,张永芳.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学习及质量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62-65.

[3]郑祥江,殷明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50-52.

[4]魏伟,胡玮.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30-131.

2.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二

高职院校和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型教育体制不同, 它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近些年, 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快速膨胀, 加之高职院校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影响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教学氛围, 甚至还会降低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而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出现问题,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从一些高职院校历史沿革, 也不难看出现存的问题。目前, 高等职业院校大都由过去的中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成, 教学工作中, 一些管理模式还没有真正“脱胎换骨”, 许多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所学的专业和教学管理“户不对口”, 高职教学管理经验和技巧缺乏, 同时, 学校方面也缺乏对高职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实践。一些学校“摸着石头过河”, 既没有摆脱过去中职的教学管理模式, 也没有学会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 更没有形成高职教学的科学管理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措施

1.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强化教风、学风建设。

改进和提高教学管理,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建立起教学管理的精神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精神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氛围, 既是对学生提出了规范和约束的要求, 又能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和压力, 积极地影响并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 严谨的教风和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2.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实行教学绩效考核。

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教学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 就必须有制度的约束和引导。所以, 学校和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管理的规律, 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使学校教学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建设要着重于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对各系部的考核指标体系, 完善质量保证、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调动各系部教学管理的主动性, 可以制定系部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对系部的教学工作实行量化考核。考核工作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充分发挥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性”和“引导性”的双重功能, 以使各系和各部的管理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进行。

3. 调整教学管理权限, 明确系部管理职责。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 所以需要对权力结构进行纵向的调整, 对教学管理职能进行分解, 从而确立各系部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要实现二级管理, 需降低管理的重心, 调整管理幅度, 将管理的重心下移, 以“合理分权, 充分授权”为基本原则, 明确学院、系部以及其所属专业等各级层的管理职责。学校教学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变管理为监督和协调, 对各系部的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以发挥指导、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实现高效、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目标。

4. 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增强教学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人员所承担的工作比较复杂, 因而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目标也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首先,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教学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其次, 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素质, 要熟悉本校的管理规章制度, 掌握高职教育的管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方法和过程, 要熟练日常的教学管理业务, 要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熟练操作教学管理相关软件,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

再者, 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和改革创新等能力, 这是教学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素质。作为一线教学管理人员, 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 充分认识服务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管理的工作中去。只有每个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树立起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才能把教学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强化服务意识, 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 并具备组织管理、协调指挥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建立科学管理方法, 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观念更新的角度去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意识, 增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1) 对课堂容量的管理。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需要从教学内容的定量管理入手, 管理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容量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好、做到合适, 容量太小的话, 就会使学生对于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同时滋长了学生的惰性思想;容量太大的话, 又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消化不良”, 产生一种厌学和逆反心理。因此, 对于课堂容量的管理要做到大小合适, 并将知识、能力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对课堂教学难易度的管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 通过对课堂教学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管理, 使课堂教学的难度更适中, 既不过简也不太难, 让学生能够接受, 从而符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当然, 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 要做到一步一个台阶, 降低难度提升的坡度, 将序列训练和台阶训练相结合, 逐步完善对课堂教学训练难易度的管理, 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3) 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时间, 定时实施完成各个教学目标, 避免出现课堂教学随意性的情况。要突出重难点, 把握老师“教”和学生“做”的时间分配, 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达到增强课堂教学节奏感的效果。 (4) 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结构, 首先是要有丰富、严密的系统, 形成“师生—生生—生师”的双向结构, 即“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老师”。其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到科学合理、层次分明、严谨有序, 要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环紧扣一环。以免出现课堂教学无分阶段、结构混乱和传统只有“师生”的单向结构的情况, 以保证具有序列性、整体性和丰富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6. 强化教学环节管理, 保证日常教学秩序。

领导管, 老师教, 学生学, 这是教学环节管理的三个层面, 只有将这三者系统并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同步的管理,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尤其是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不断转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观念, 切实解放思想, 不断探索教学管理新思路, 切实提升高职办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蒋德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07, (3)

[2]黄霞春, 彭军林, 周啸.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析[J].文教资料, 2011, (13) .

[3]鲁雁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之管见[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6) .

3.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三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是呈几何级数地增加,特别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但是,应该担负起培养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主力的旅游高校,却出现了“行业虽好,院校艰难”的现象,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旅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少。据估计,毕业两年后还能留在旅游企业里的大专毕业生大约只有50%,本科生不到20%。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旅游管理教学的职业特色不突出,教学与行业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本身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1)主体缺失。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学生没有真正被看作学习的主体。(2)重理论轻实践,知能脱节。传统教学一直比较强调学习者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反映在学习方法上是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造成学习与实际脱节,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主宰,物式灌注。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4)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表现在:第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协调。必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大,而选修课比重偏小。第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门数偏多,且叠加重复,导致总体失衡。第三,公共课程的比例偏大。(5)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旅游管理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编越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难于实现。

二、21世纪旅游高校建立新型教学结构模式应有的特点

创新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原则。教学结构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型教学结构的建立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要在分析基础上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西方经济学者早己把“创新精神”列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目的。经济腾飞的国家都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旅游高校在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时,应从形式到内容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教材建设。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新的内容编入教科书之日竟是其理论部分或全部丧失解释能力之时,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必将与实践严重脱节。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己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加大教材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

2.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现行的教育常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而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怎么去创新。(1)旅游管理教育应突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强调可操作性和实践能力。(2)知识经济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要善于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此必须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3)要不断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领域,倡导探究型教学。(4)要高度重视旅游管理学中的基础研究,要对旅游管理实践中一些重大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刻的回答。

3.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概括、鲜明的特点,强化了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给人留下了强烈难忘的印象,把教育学中的“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到了极高的程度,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实事求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实践证明是显著的,它可以达到其它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它又是有局限的,不是一切课程一切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应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不要强行用之。因此,要运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首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件材料的选取和编辑,必须紧扣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精选,选那些最能说明问题、能达到好的效果的声像资料。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为阐明知识内涵服务的。只有教材钻透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准了,知识要点十分明确了,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正确显示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阐明知识内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

4.转变以传统专业为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使得专业越分越细,虽经多次调整,专业数己由最多时的1039种降到目前的249种,但远多于日本(70多种)和俄罗斯(80多种)。如果旅游管理专业仍囿于传统的“三层楼”结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安排课程体系,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过窄,只适宜对口就业而不能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淡化专业、淡化学科、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可实行“9+X”的主辅修、双专业模式,除9门主干课(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导游业务、旅游法教程)为必修课之外,其余课均可自由选修。在教学体系安排上,应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模块组合,加大选修比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转变远离社会、自我封闭的教学观。面对新世纪对开放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必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1)敞开大学门户,积极争取和欢迎社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海外学者讲学,积极与企业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旅游实践活动。(2)建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意识,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适应职业变换、人才流动的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3)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增加开设国际旅游教育、酒店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教师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在部分课程中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6.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建立共同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坚持宽基础、高素质。每个专业至少应设置两块共同的平台课,一块是学校的文科理科大平台课,一块是系里的小平台课,整个学习考核按学分制操作,在一、二年级学完基础课后,三四年级自己选专业。其次要坚持导师制培养。全面配备导师,目的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即研究性培养,把优秀学生进行强化班训练。三是实行弹性管理:即在一年后选专业,二年后选方向,增加自由度,整个课程体系都要有柔性,更加明确应对市场用人的实用性,实行菜单式的选课。与市场合拍,不要强迫学生学这学那,不要束缚学生,进行多目标选择。

4.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四

理建设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相对较低,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其团队管理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入手,对其管理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通过该种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发展,提升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中国论文网 /4/view-12804920.htm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产业教育;团队;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93-2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使用教育方式,其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开创型能力进行教育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教育团队的管理和建设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实践开创型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是影响其团队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中人员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一种学习创新创业团队。该团队内的人员一般是在高考分数线统招成绩偏下的学生[1]。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普遍偏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受到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影响,整体教师教育团队中均缺乏对整个团队教育质量的重视,严重的缺乏团队意识。教学团队的建立是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此外,学校对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团队内部教职工缺乏团队意识。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

1.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业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内教职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的人员进行教师团队的建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员工主要是由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教育评价,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该部分教师员工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并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课程的培训,在其专业水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二,团队内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中教师员工的素质水平与国家本科院校内教师员工的素质相比较,受到环境因素、职称能力因素等影响,使其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足。

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体系缺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体制上存在管理体制缺少,缺少监督管理部门的问题。在其管理体制缺失上,我国高校内部并没有专

门针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建立和管理的部门。因此,在其团队建设和管理上仅仅是利用校内现有的教务部门对其进行师资力量的分配,缺少专业的管理体制。此外,在其监督管理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内教务系统中并没有针对学校教育团队建设监督管理的部门。因此,更是没有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这样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管理的发展[2]。未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改进措施

2.1 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

在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中可以从培训和宣传两方面改进。第一,在其培训方面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内部的教师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其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做出贡献。例如,定期地组织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职工进行团队意识的培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或者组织团队型的比赛,从而在比赛过程中提高团队意识。第二,在宣传上主要是利用学校环境和教职工的工作环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意识的宣传。例如,利用校内职工网站进行团队意识宣传,潜移默化地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团队意识。

2.2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业建设

如何能够更好地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业建设。首先,需要在其团队教师的专业水平上进行提升。在其专业水平提升中学校可以通过招揽新的师资力量,在招聘过程中筛选出具有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从而改进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专业水平较低的现象,真正的提升提高教学团队的能力。其次,在其专业素质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师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的课程,推荐该教学团队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类师资培训班,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进行专业素质的

提升,从而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建立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2.3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数量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教学工作。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所组建起来的教学团队我们称之为“双师型”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对理论课程能够较好地把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可以引发学生们学习创新创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

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可以做到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去培养学生,有效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2.4 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体系

在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其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两方面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在其管理制度的建立上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具体流程和工作目标的确定,使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有制可循。其次,在其监督管理上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现有教育评价系统中建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立的监督系统。从而针对团队内教师进行日常团队意识、教育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型监督,从而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管理能

力,发挥团队在教学中的作用。

2.5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教研室,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支持高职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获在大赛中获奖项目重点加以扶持。对大赛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加强培训。把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折算成工作量等办法,遴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一项实践型课程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改进过程中可以从团队意识、团队专业和团

队管理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团队基础能力的提高来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能力。

参 考 文 献

5.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对纺织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本文通过介绍德国、日本、香港等富有成功经验的办学实例,对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关键词:创新 服装 思维 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服装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而其中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线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服装行业的需求现状,对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些的探讨,形成以下观点。

一、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1.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招聘的各类专业人才,包括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制版师、陈列师等,还有商品企划、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2.缺优秀设计师成为瓶颈

其中需求最突出的是设计类职位,如服装设计师、面料设计师、花样图形设计师、陈列设计师和打版/制版等职位。此外,品牌管理和策划、整体形象策划等人才也出现一定的需求。

3.管理型人才成为最紧缺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最需要的是企划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是设计师,精通打版和生产技术的人才、营销人才。最后才是技术全面的生产工人。而现在许多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服装企业往往把生产工人放到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或我国的西南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前三支队伍一定放在产品销售地,服装业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衡量服装设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思想创新: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在学习中不断融入创新意识。

(2)、人格的培养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学生要发自内心的爱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感人深者莫过于情”。对学生倾注一片真情,就会想各种可行办法,创造出最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教会学生学习规则和礼仪,学习磨炼自己的性格、意志、毅力,按规则行事。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符。对解决高校学生中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对于提高内涵和修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3)、教学内容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把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当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教学课时比例上,减少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并重。

以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为例,该学院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中有这样一段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便是一个小企业,每个“企业”产生一位经理,负责策划、分工、管理。其他每个学生都充当“企业”的某一角色并共同合作,从小企业的定位构思、服装产品设计、生产到成衣包装,完成一组小批量的产品。如此的仿真模拟实习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后将要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以上案例无疑对改进我们的教学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4)、多元化发展

在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将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到课堂上。关注与时尚相关的事物,运用他们的智慧和眼光进行分析,分辨出哪些是应该采纳的,哪些可能引导未来的潮流,从中总结出美的规律。其教学内容中应既要体现传统知识又要体现教师个人体验与学科热点话题,既讲理论又讲来自实践、来自身边的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也应间接地或直接地和市场、和时代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信息量得到增强,视野得到开扩。

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香港理工大学服装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设计学院的学生偏重于服装艺术创作和造型设计,课程设置强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及创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意的表现。学生们的毕业作品富有新意,每一个小展位都由学生任意发挥布置。从服装面料的处理、质感的表现、服装的造型色彩以及展台的设计等多方面都表现出他们非常活跃的多元化创作思维能力。

(5)、生活创新:

教师可根据自身爱好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创造和谐的气氛。比如教师喜欢古典音乐,可以在课堂做练习时放一段音乐。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补充其他一些艺术门类—如动画创作、交响乐、京剧等,引导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开发思维和智力,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独特的审美个性。

2.校企联合办学

服装院校的师资队伍是服装教育发展的关键,可采取自我培养、外聘等形式解决。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定期邀请业界成功人士与师生进行交流讲座,派专业教师深入服装企业实践,建设实训基地等等。校企联合办学,也可以把企业一线生产的新成果引入教学中来,及时了解服装市场的变化,对于保持服装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大有益处,同时也可以减少教育成本。

3.产学研相结合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产学研向教育全过程的渗透,可以建立师生工作室,也可招聘优秀学生参加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等活动。通过工作室,教师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内容为主线,进行案例式教学,毕业课题也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不仅有师生工作室,还有学生科技工作室。例如,他们先后为纺织服装企业设计并向国内外推出18个系列,300多个款式的纺织面料、服装设汁新品。这些工作室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4.对外开放,国际交流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从而促进办学的国际化。

结束语

服装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因此本着“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创新型、国际化、高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各项工作做扎实,不图虚名,为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6.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六

来源: lunwen88.com

一、关于教学管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曹静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性、科学性、民主性、向导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监控、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环节关系密切,只有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韩朝春总结了成人高教教学管理施教形态的多维性、教学资源的依附性、教学时段的非常规性、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提出了成人教学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苏伟从当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及特点人手,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不少高校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这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静等人认为,建立成教特色的师资库、不断完善教学督导体制、创造良好的教师工作条件,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周跃利等人指出,由于普通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成人教育面临生源竞争,甚至削减必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傅晓敏分析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情况、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黄曙林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安良指出,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管理不正规、监督体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不深人等问题。李颂文分析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保证教育质量、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服务理念的建议。冯金萍指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意识淡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教材相对滞后教学设备老化等问题。贺红等人针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体系。王超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形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面授到课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从课程改革、教材管理、评估体系、教师队伍、网络管理以及教学点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晓昆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丁连猛围绕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办学水平,已经成为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

三、关于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

彭清认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确立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构建统一、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监控系统。

陈丽华指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生源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行政管理质量监控、毕业生信息反馈分析体系等,实行目标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许美坤指出,适合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罗永彬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树立全面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陈湘芝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控制与管理的原则。杨月兰提出,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合理安排面授与自学、建

立学员沟通网络、加强自学监督检查,是提高成人函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丁进波认为,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信誉和社会认知程度,是成人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可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四、关于弹性学分制管理的研究李艳红、何林、宋立平、白俐嘉、罗华毅、钟璞、朱志梅、占小华、赵跃强等学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分制管理不仅在学习年限上没有僵化的限制,而且在学习内容上也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代表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施瑜玲等指出,成人教育学分制主要包括制订模块式教学计划、建立选课系统、实行免修课程制度和多维考试制度。仲兆宏、孙飞龙等人指出,现阶段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面临教学成本增加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学员管理、教学组织难度增大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其灵活、多样、开放的特点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相适应,是社会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五、关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李剑英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钟良才介绍了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这一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用户管理、档案管理和教材管理等模块。

单永志、刘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已经42成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东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崔爽认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助于真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徐天士指出,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张养力分析了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学习资源陈旧匮乏、用户规模固定狭小、运行成本及维护风险较高等问题。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关于校外教学站点建设的研究

邢红等人从校外站点评估指标体系、办学现状及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成教评估对进一步规范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的思路。周跃利、王春梅等人指出,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日益增多,教学过程不直观,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应加强教学点的管理,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我管理,以保证办学质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是在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扩招而出现教学资源的短缺,需要统筹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校外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督和控制,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七、关于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研究

蒋国涛指出,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探索迎合时代潮流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思路。陈永华、马玲从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管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

7.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能力培养,应用型,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应用为本的要求,在培养模式上,客观上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和应用型转变。因此,深入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能力体系构成,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是管理类专业实施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管理类专业为例,阐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能力体系构成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能力的构成必须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要是地方提供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湖北文理学院作为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其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顺应地方院校“重学生专业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体系

所谓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一个人运用知识和智力顺利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本领[1]。大学生的能力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在大学生这个主体上的具体化,它是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基础之上,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训练逐渐形成的改造现实世界的功能和力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一般应具备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①主动学习能力。包括主动学习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及学习的习惯,还包括提出异议的能力。

②社会实践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是指积极主动融入新环境、新团体的能力,这需要大学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社交礼仪与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大学生在具体工作中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把所学知识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

③积极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新思维,建立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智力和能力的有机综合,是最高层次的能力。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或相应机构,其管理层级的提升取决于他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提升,而且其层级越高,其创新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大学期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2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途径

能力培养是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培育应用能力型人才的实质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3],以适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课题组近年来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了以下有益的探索:

2.1 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核心就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与学生就业需要相协调的原则,管理学院积极开展本科专业改造,制定各专业新的人才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调整。如市场营销专业将其知识能力体系归结为10个板块,即:专业基础、通用能力、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营销管理、营销策略、人员推销、国际视野与营销、最新动向与趋势报道、经验与见识;根据其10个板块将专业全部课程划分为10个课程群;每门课程归属到相应课程群,并根据其承担的特定任务进行课程改造,通过课程间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紧紧围绕城乡公共危机管理方向凝练专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该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进行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开设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11门学位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大三突出城乡公共危机管理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学生以后到各部门、各地区从事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为培养服务于襄阳汉江风光带旅游开发、荆山生态旅游开发、三国文化旅游开发及地方旅行社、酒店、旅游中介公司等旅游规划人才与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提出构建“基础+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模块可分为旅游休闲、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规划与开发等,大力推行学分制,让高年级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研究方向。

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为培养创造型、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求新知识,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分组辩论法:管理通常都是情境管理,很多管理学方面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因而,我们一般选择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话题让学生辩论,如在《管理学》课程中,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论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主持辩论,正反两方代表发言,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投票选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分组辩证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②专题教学法:如在讲授《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时,结合“大学生创业基金”和“高新企业创新基金”等热点话题,由授课老师和行业专业人士作专题报告。专题教学法对于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热点问题研究的热情,拓宽学生视野是非常必要的。

③试讲评议法:教师把课程中某些章节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去备课,试讲的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写出讲课教案,制作PPT课件,再进行课堂授课,然后由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对讲课的学生授课的过程进行全面评议。试讲评议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④“以赛促学”教学法: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石花杯策划大赛”、“汽车营销大赛”、“汉江国际杯”襄阳市导游大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包括角色扮演法、案例讨论法、视听教学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2.3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管理类专业既有很强的科学性,更包含很强的实践性,有必要探索多种式样丰富课堂内外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①形式多样的校内课堂组织形式。

管理类专业的很多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相互激发思维。为此,授课老师一般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组,每组6~8人,课堂上依据授课内容所需的形式设置情景、组织课堂,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如在《社区管理》课程讲授“无领导小组技术”时,把课堂布置成圆桌会议形式,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并掌握“无领导小组技术”,便于学生进行讨论和激发思维;在《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运作方式,让学生根据课堂进度要求,分组协作完成一次完整的市场调查活动,该方法突出实务操作性和参与过程的竞争性,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②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堂组织形式。

管理学院积极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和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学院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在实习基地单位进行实践,亲身感受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操作;学生还可就实践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请教指导老师或实习基地的专家。

2.4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

①学生自编案例、自制视频资料。

除了利用现有的案例、视频资料外,教师们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根据所授课程内容,自编案例并拍成视频材料,如《公共关系学》课程中,教师将5~6个学生编排为一组,让学生围绕周围的人和事自找主题进行公关策划,编写案例,拍摄DV,并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交流。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可将所授课程的课程资料放在网络的个人主页上,学生则通过网络进行课程预习、课外复习、模拟考试,学生也可用E-mail或QQ等方式向任课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答疑和辅导等。

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必然强化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2.5 创新学生学习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①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组织、引导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参与学生社团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在第二课堂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让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和比赛或者由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市场调查(或是社会调查),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参与实践的机会等。

②形成系列实践课程群,强化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课题组以市场营销专业实行试点,对该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课程形成集群,将《营销管理诊断》、《销售管理》、《创业管理》、《区域营销经理实务》、《非营利组织营销》等课程的实践环节集中起来形成实践课程集群,让学生领悟相关实践领域的关联度,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在最后一年培养中,结合管理类专业特色,设置包括招聘面试、商务礼仪、人际沟通、市场调研等知识实训课程以及各专业的实操课程,提前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培训,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

3 结语

本课题组在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实施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成果显著。自2008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多次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奖项、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奖项、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奖项等;管理学院暑期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分队2010、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近三年来,大学生科研立项共计40项,公开发表文章60余篇;获得省优秀学士论文21篇,学生共计获得省级以上表彰160余项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成绩显著。

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此,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需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重点和实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爽.浅议大学生的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122-123.

[2]余长春,彭本红,上官飞.大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8):95-96.

8.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篇八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创新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教学工作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就是管理者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其管理理念、管理资源、管理手段等主动调整、完善。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面临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这种转型使得我国高职教育处于市场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必须采取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种新的变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学生缴费上学成为教育的消费者,学分制的推行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系列新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作保障,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处在转型期的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教学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充实。

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良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然而一些原有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教学管理者,管理的专业化意识还不够强。例如,行政管理仍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师生主体意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实训教学的比例和质量都需要大力加强。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创新方面动力不足,知识更新的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教学管理体制指教学管理的领导模式、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权限界定及相互关系形成等根本的教学领导制度和教学组织制度。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二级学院,但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善。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具体职能分工、职责关系方面没有完全理顺,在教学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存在重复和矛盾。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权限过于集中,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杂的日常事务中,疲于应付,影响一些重要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新近设置的二级学院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实体的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师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体制上阻碍了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指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规则,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的工作程序、业务规程、业务标准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推进方式。教学管理的运作和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否则便 “无法可依”。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教学管理的某些环节由于没有建立相对应的制度,显现出随意、不连贯的特点,人为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凭主观经验去处理。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一方面容易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缺乏合理的依据,使得管理工作事倍功半。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

(一)进一步树立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树立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具体为: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管理中应持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定位理念,在经过准确的社会、企业等调研及全面分析后,方可根据院校自身的实力制订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和教学计划等;在教学运行及管理中要以维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为主要工作原则,要严格按规范化程序执行各种教学安排,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安排教学进程和实施各种课程的教学;在教风、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加强管理的规范化意识,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树立规范、合理的育人观念、管理观念。

(二)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

在教学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需要,制定合理、规范的发展规划,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根据“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引进和培养并重,多渠道、多形式利用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发挥每位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每位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岗位及分工;在教学及管理中要增强高职院校与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情感沟通、决策沟通、目标沟通、过程沟通,让教师及管理人员参与院校的一些重大决策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自主管理;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拓宽教师及管理人员视野,提高双师素质。要不断增强对教师及管理人员能力的开发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健全激励措施来感染、引导、规范和激励。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是要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事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根据学校的规模、编制和队伍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职务岗位,以岗定人,形成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移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聘后管理及履职考核,健全和完善对教师岗位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和考核的多元、开放的评估机制,按照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以及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与终结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的程序、办法,建立写实考核档案,把写实考核结果与教职工聘用、评职、晋级、奖励挂钩,逐步实现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从而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二是要建立学校用人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必须有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制度相配套,这是搞活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所在。坚持按劳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将岗位工资待遇与绩效、贡献挂钩,向优秀拔尖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要建立岗位竞争机制。要将整体工作量化,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客观公正地制定竞争上岗规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制度,将政治业务素质高、适应岗位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推上合适的教学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时也要通过岗位竞争淘汰不适合岗位的教师,淘汰人员作待岗处理,督促其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准备下一轮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增强工作压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监控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监控机制能健康有效地运行,那么在教学基本条件的支持下教学质量就有保证,可以说抓住了教学监控机制就抓住了教学管理的关键。首先,要从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入手,加强考试管理,在考试中充分体现教学监控的能动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一要努力实现教考分离,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结束后要进行试卷分析,做出结论,考试结论应纳入任课教师的教学档案,作为教师晋职的依据。二要把试卷公開。考试结束后,按有关程序批阅、复查、登记成绩、分析结果,成绩报送相关部门后,再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成绩,避免教师打分的暗箱操作和神秘化。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常规教学检查力度。教学检查内容包括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实验实践教学、学生上课情况和学习情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教学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有组织的定期全面检查,也可以是领导、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教学检查自始至终伴随着教学活动全过程。只有这样,所得出的检查结果才真实可靠,公正合理,准确全面,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检查最主要的是把检查得出的结论计入教师的教学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的依据,同时和奖金、津贴挂钩,使教学检查真正发挥出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再次,要疏通学生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意见。要把学生反馈意见作为教学监控的手段之一,就得按照教学环节和教师素质及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的基本要求来访问学生,而学生应根据自己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实际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其最有效、简便的做法就是按要求设计无记名的调查问卷,组织问卷调查后再适当处理,形成结论,并将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检查结合起来,实行奖惩兑现,利益挂钩,晋职参考。这样的监控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其作用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强伟纲.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侯建军 陈忠林.三元学分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12).

[3]王辉.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灵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

9.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篇九

摘 要: 本文总结了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的工作现状,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顶岗实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顶岗实习的制度建设、顶岗实习的平台建设、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实施对策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校内实践和实训教学成果、获得直接工作经验的最有效方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的关键作用,其质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同时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的现状

目前,从学校层面讲,高职院校普遍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安排学生进行持续时间在6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的有益性探索。但实习岗位专业对口率很低,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换岗频繁。在顶岗实习运行模式方面,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运行模式:一是以教师和学生自行联系企业开展实习的分散性顶岗实习运行模式;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开展定点实习的松散型顶岗实习运行模式;三是基于产学研合作开展定点实习的紧密型顶岗实习运行模式。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学生量大,指导老师缺乏,实习场地分散等特点,同时,其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前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存在制度不够完善、过程管理缺少监控、考核评价难、工作成效较差等诸多问题。

(一)顶岗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现今有关顶岗实习的制度及规章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经验积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许多高职院校为推进顶岗实习工作,制定管理制度。但往往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导性和针对性存在严重不足,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决定效力,从而确保整个实习过程在“可控、可管”的条件下进行。

(二)过程管理缺少有效监控。

顶岗实习有自主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顶岗实习单位的分布比较广,造成学生分布过于分散的局面,加上校内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或指导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同时缺乏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从而造成现场管理困难、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现象广泛存在。

(三)企业重利益轻培养。

学生顶岗实习是借助企业真实场景,工学结合,从而锻炼自身职业能力,实际中“工”远大于“学”。企业的出发点是满足生产需要及追求利益价值,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轻视对学生的培养指导,从而严重忽视对实习生的关怀,失掉对学生成长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与学校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初衷不相吻合。

(四)学生流动频繁。

轮岗强调的是丰富实习生的业务熟练度和广泛度,在本实习单位内部调动和变更岗位的一种行为。而换岗不同于轮岗,指实习生从原实习单位变换到另一单位继续进行实习活动的一种行为。高职学生自觉意识较差,思想不稳定,缺乏必要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加上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作用不了解,对安排的工作不满,不易在一个岗位上持久踏实地工作。经常换岗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而且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更不利于学生能力持续提升。

(五)考核评价难。

考核评价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该环节的重要性,仅将其作为评价顶岗实习结束的一个手段,而不是顶岗实习的一部分,结果造成只注重结果考核,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总体看来,在顶岗实习考核中,一是缺乏过程性考核评价,多数院校以学生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对于实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态度的提高程度,难以准确及时掌握。二是未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缺少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有效参与。三是未建立对实习企业的评价机制,实习企业的实践育人功能和效果难以确定。

三、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的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顶岗实习学生规范管理,创新制度文件,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校企合作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教育管理文件,涵盖从校企合作实习的平台的构建,到实习前期、中期、后期管理的全过程的各方面问题。利用制度对工作进行指导,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要重视工作流程开发和利用,通过流程既可以明确管理者的行为实施,又能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约束,防止管理失位、消极怠工等情况,进而强化顶岗实习效果。

(二)以贡献促共赢,校企合作搭建顶岗实习的平台。

高职院校应本着“企业的需求是学院的责任、企业的选择是学校的目标、企业的评价是学校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是学校的追求”的服务理念,采取“订单培养”、“高峰补岗”、“交替顶岗”等实践育人模式,在实施实践育人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保证企业生产实习岗位不断线,保证利益最大化,并解决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践育人机制。同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方式,通过承接项目,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完善顶岗实习,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效果。

(三)动态监控。

对实习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是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此期间,对学生的管理主体成为学校和企业共同体。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当共同制定监管制度,明确各自在其中承担的责任,互相配合做好学生管理各项工作,争取实习取得圆满结果。监管制度制定要全面,尽量不留死角和分歧;参与要动员全体,调动一切力量共同参与其中;监管范围要全过程,不能出现环节监督的漏洞,造成管理隐患。

第一,校方监管。实习指导教师执行具体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定期抽查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负有直接的监管责任。学校领导要定期看望实习生,给予人文关怀;企业人员建立内部监督网络,实时掌握实习生在岗工作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和企业两方汇报,积极协调各方意见,快速解决处理实习问题。最终将此种管理模式常态化,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逐步建立实习监管的新机制。

第二,实习单位方监管。在实习单位中,应具有双向监管体系并行。一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二是直接用人部门,人力资源是整个实习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要在员工管理基础之上,指派负责实习生管理专员,制定适合实习生特点的管理措施,对实习学生在岗的考勤、工作态度进行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用人部门与实习生日常接触最多,第一时间洞察实习生的表现与状态。在工作中,用人部门领导应当多关注实习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反馈,让实习单位尽快告知实习指导教师,最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舒缓学生的紧张压力情绪,消除学生实习的顾虑忧愁。

(四)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价顶岗实习效果。

建立指导教师、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互评机制,其中对学生的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考核重点是考察实践育人情况,不断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学生、企业进行,对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学生、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考核,校企共同设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制定“企业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标准”,从工作态度、劳动纪律、职业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生,企业签发“工作经历证书”。顶岗实习企业是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重要参与者。构建顶岗实习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对顶岗实习企业的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是否继续合作的主要依据。学生对企业的评价主要从兼职教师的配备和指导、职业能力的提升度、安全管理状况、企业育人环境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学校从育人环境、教学要求贯彻情况、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实践育人效果、接收学生就业情况五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奖罚制度下一篇:儿科药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