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咨询报告(共8篇)
1.小学心理咨询报告 篇一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小慧(化名),女,小学五年级,班级中等生,性格毛躁,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原因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小慧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他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从小慧的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帮助方法
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对方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帮助其克服缺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同时进行:
(一)热情谈心。
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她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和心态,使她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及周围的人、事。
首先,我找了几个平时和她接触比较多,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她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诚恳地接近她、帮助她。
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她的全面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上课专心,踏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
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她的要求和期望,告知老师的辅导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告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链。
(二)主动帮助。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为她补课,教给她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由于她头脑灵活,经常耍小聪明,学习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踏实,情绪波动较大,于是我对她注意观察,作好预防工作。凭借她的聪明和努力,相信在学习成绩上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诚恳激励。
学生的成长进步,我认为不在于批评多少,而关键在于激励多少。针对小慧的特点,一是在她的聪明劲上做文章。我为她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她赶上去、超过去。二是在她爱表现上想办法。我联系班主任较多地给她布臵工作任务,让她担任班干部,为她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并适时地予以表扬,让她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始终让学生在心里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这样才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同时,要经常使用激励的语言赞美学生。因为在我看来,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别人的赞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受到赞赏的人能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劲而引发出潜力。
(四)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她,那么她将自暴自弃,她的个性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她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她。当她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她;当她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时,就把她进步的消息告诉家长;当她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让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她做错事的时候,引导她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她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给老师,并给予鼓励„„ 让她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我一定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
通过几个星期的帮助,小慧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经过这件事情我能深深认识到,只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她就一定会有较大的转变。
2.小学心理咨询报告 篇二
王某, 女, 16岁, 中专学生。家中老大, 有一弟。身高大约1.63米, 体态正常, 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 没读过多少书, 父亲比较严厉, 不苟言笑;母亲温顺贤惠, 任劳任怨, 无老人同住。经详细询问、调查, 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随父母生活, 性格温顺, 比较胆小, 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母亲的性格特点很相似, 害怕父亲的严厉,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尽量作得尽善尽美, 她常常要照顾弟弟, 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 并常常担当起母亲的角色, 当她出现失误时, 父母就会严厉批评, 令其改正, 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 王某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上学后, 王某努力学习, 成绩一直很好, 又能帮助其他同学, 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她喜欢音乐, 并顺利考取了中专音乐专业班。中专二年级换个严厉的班主任, 她感到有些紧张, 处处小心行事, 但因她各方面表现较好, 并没有被老师批评过。中专三年级时, 王某开始害怕老师让她在课堂上单独考试。每到这时, 她就会喉节发紧, 平时练得很好的曲子, 也会唱走调。在联欢会上, 王某更是紧张, 浑身发抖, 自然声音就发颤、变音。从那以后, 王某就特别害怕考试, 每次都努力练习, 希望下次能唱好, 可一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紧张害怕, 不能正常发挥。最近, 班里开始筹备几个月后的毕业汇报演出, 她感到非常苦恼, 很想在演出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又很难控制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唱歌时的紧张, 故前来咨询。
二、主诉
王某称, “最近我感到非常痛苦, 担心毕不了业”;“也知道唱歌时不应该紧张, 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在师生面前单独唱歌我就全身发抖, 手和嘴唇抖得更厉害, 原来练得很好的曲目, 也会唱走调”;“已经两个多月了, 您快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班主任和同学反映:以前她唱歌很好, 练习刻苦, 考试水平也比较高, 就是最近, 一让她正式考试, 她就手、唇发抖, 显得特别紧张, 发挥不出正常水平。王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 一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两臂夹紧, 双手蜷缩, 手和唇微抖, 声音微颤。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情绪不稳定, 易紧张。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焦虑症。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焦虑;2.完美主义倾向;3.缺乏自信。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同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 以降低焦虑水平, 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考试焦虑, 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 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 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
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 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 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 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 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 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 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 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 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 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 热爱本职工作, 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 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增强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 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 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 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 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必要时 (如采用某些疗法) 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 (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 更不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 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 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 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 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 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
每周1次, 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 心理帮助阶段;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班主任的评价
“我不再害怕老师提问考试了”;“我也不再害怕当众考试了”;“我开始自信了”;“我能够接受我也有缺点, 这是事实”。
班主任说:“她好像变了个人”;“整个人都精神了”。“唱歌能发挥正常水平了”, “也显得快乐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王某的考试焦虑, 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后来王某顺利地完成了毕业汇报演出, 并积极参加了拓展训练教练员的培训, 成为一名勇敢的教练员, 独自在远离他乡的城市工作) 。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G.Miltenberger著.石林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第三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406-414.420-430.
[2]易法建, 倪泰一, 杨丹燕.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3.小学心理咨询报告 篇三
一、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教师的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这种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力量,发挥自身主体的能动作用,因此需要教师自身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促进了教师的健康发展。
如过玎玎老师在《不一样的天空》一文中这样写道:“而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肩负的任务则更加艰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专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郑碧珂老师在《赶走焦虑,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中这样认为:“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焦虑的观察和研究,以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用适当的方法减轻学生的焦虑。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降低语言焦虑的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相应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感到茫然,不仅自己愿意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同时有的老师还提出了维护教师自己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达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 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 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 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基础,关键所在。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则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谐、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一天下午放学后,四年级(6)班因其教室窗户未关,被值班教师查到,受到批评。事情发生后,班主任赵海琴老师改变以往批评犯错误学生的方式,而是设计了一节心理活动课《教室窗户没关之后》,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讨论分析导致没关窗户的原因,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流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讲信用,对集体应有责任心。通过这节课,不仅仅是几个犯错误的学生受到了教育,更主要的是避免了以后类似事情的发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这节课,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了过去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状况,敢于大胆地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了。
在四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学校组织汇编的校本心理教材《童年七色花》在苏州市校本教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9月,拍摄的校园心理剧《特殊的礼物》在2014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先后有70多篇论文发表在昆山市、苏州市及省级刊物。教师论文、教育案例、活动课课例获奖300多篇次。其中陆晓东的《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发表于《新课程学习》,王雪莲的《阻碍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原因及矫正》发表于《新课程研究》,沈美芳的《浅析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发表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归玉秀的《遵循学习规律 提高识记效果》发表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何婷、陆雅萍、杨咏秀、吴志英老师的论文获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二等奖。黄程远、陈洁、何婷、凌志芬、吴燕、徐林花等老师的论文获省“蓝天杯”论文比赛一、二等奖。
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报告 篇四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积极探索有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
1、意识先行。要有实际作为,先改头脑,要实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得让相关人员改变意识,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意识。教育行政领导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从而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并且从物质、师资等软硬件上加以配备及完善。第二、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5.小学心理健康督导自查报告 篇五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越来越多的出现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紧张、青春期困惑等心理问题。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小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因而连续两年发生两起七年级女生死亡事件,虽没有给学校造成太多的损失,但给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上述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进入新世纪的中学生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批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再加上近年来部分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还有网络等因素的影响。都会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惑、疑虑和过重的心理压力。目前的学校教育,既使当前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仍存在片面强调文化知识和既定规范的灌输,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现象,导致目前学生心理素质不佳,他们身上暴露出来许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如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城郊结合部,情况比较复杂,教育压力更大,教育难度更大。连续两年发生两起七年级女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学校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本着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关心,我们开始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申报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一省级课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崭新的课题,近年来得到不少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德育改革、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措施。
怎样培养教育好这些学生,把他们塑造成能自食其力、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地、建设性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并通过自我教育,使之不断自我完善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实施原则。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不良行为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社会活动,交往情况,家庭关系状况等方面,深入调查,准确地掌握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2、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准备教育的研究。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的研究。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研究班集体对不良行为中学生心理的转化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研究。
5、中学生常见的逆反心理分析与对策;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
6、探索转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探索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提高德育的实效。
7、中学生常见的早恋心理分析与对策;中学生冲动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8、从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素质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研究。
9、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功能的研究。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信任原则:教育的成功在于信任。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感,才能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学生的这种寄托情感可促使学生愿意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告诉老师;愿意请老师帮助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自己坚定信念的内驱力。信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在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灵和种种隐私,他们会从老师的帮助中获取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中得到安慰,在老师的爱抚中得到理解。
2、保密原则:说真话是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中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说真话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保密是一个手段,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学生只有对心理指导老师说的真话,他才能感到有寄托,有希望,有安慰。为此老师要十分珍惜学生的这份真挚的感情,千万不能做出任何危及学生信任的事,也不能说出伤害学生心理的话。
3、活动性原则: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学生心理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更不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发展,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采的、形式多样的体验性活动和环境中,通过心理教育和训练去完成。
四、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我校聘请了郧县科技学校(原郧县师范)心理咨询师曹书英、孙许俊等心理学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心理健康方面的班会,以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2、访谈法: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或个别谈话了解心理疏导的效果及有关情况。
3、文献法:学习研究中外教育理论,特别是中小学生心理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课题的内涵
4.调查法:向在校的学生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相关问题进行摸底排查及量化分析。(聘请心理专家设计问卷并帮助分析)。包括群体调查和个体调查,群体调查主要搜寻具有共性的材料,个体调查主要研究个性问题。对参研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把研究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也可以在每阶段任务完成后对参研学生进行检测,观察其心理变化,对结果进行研究总结。
5、实验法:在每个研究内容中,都确定1-2个实验班或实验小组,进行有目的的探索。
6、个案研究法:参照检测评价的内容,或在活动课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然后,研究人员收集典型个案,对典型个案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分析其表现、形成问题的原因、探讨问题疏导的策略。
7.归纳法:对调查、实验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学期结束,每位研究成员撰写一篇总结论文。通过对经验的及时总结,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带动其他教师。
五:研究过程:
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xx.10——20xx.2)
主要任务:撰写立项申请与实施方案,通过课题立项,各级部班主任建立联系,课题组成员研讨分工,搜集相关资料,制定方案,落实课题。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3——20xx.12)
主要任务:指导实施课题调查,搜集材料,组织研讨,撰写报告。组织阶段性经验交流和研讨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实施教学班级的誓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1——20xx.12)
主要任务:完成实验成果论文、实验报告撰写及个案事例总结.将实验成果在校内推广检验。
六、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组15名成员有6人为中、小学高级教师,其余4为中学一级教师,2人为中学二级教师,2人为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均为本科,教龄均在以上,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广大中小学生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心理。
七、经费预算及来源
1.经费预算:
①购买研究用的书籍、相关的资料:4000元
②组织研究组的老师外出观摩等:3000元
③聘请有关专家讲学、指导费用:3000元
2.经费来源
①申请上级课题研究经费。
②申请学校课题研究补贴
八、备注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6.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报告 篇六
一、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科研为先导,以专家为依托,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是全员参加的“大合唱”,指挥者就是校长。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场地比较小,也没有拓展的空间。徐校长硬是想办法开辟了一间心理咨询室――“青苹果乐园”,旨在让这些“青苹果”们在这里得到轻松和快乐。“青苹果乐园”采用温和、平静的色调,显得温馨、亲切。翠绿色手型沙发与墙壁颜色协调,线条简洁,质地柔软舒适,让学生感到好像躺在妈妈得怀抱中。电脑、电视用于播放松弛音乐,卡通画开拓遐想空间,令心境舒畅。绿色植物得点缀更令环境充满生机。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们的乐园!
徐校长常教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并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三项要求: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②避免医学化倾向,预防为主,重在保健。③主要抓好学习、人际交往、正确认识自我三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班主任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利晨会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学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强自学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教育,使之学会交往、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适应性教育,使之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及社会中各种应激事件;耐挫折教育,使之学会应付挫折刺激,避免心理失常、增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人格塑造教育,使之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情感调适教育,使之学会科学的心理调适,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避免心理失衡。
(二)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2、我们学校的“辛老师团队”,利用学校网站,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设立信箱,让学生学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积极地寻找帮助。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和进行咨询的学生做好资料记录,关进行情况分析。
4、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意识渗透。各语文、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渗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并能在上课、教研课等活动中得到体现。
5、开展问题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各班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存在问题共同讨论,进行专题研究,寻求合适的教育对策。
(三)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
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考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学习,特别是很多八十后教师面对九十后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不信任眼光和无理要求。” “学生家庭有相当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以前家庭溺爱孩子的模式是‘4+2+1’,现在变成了‘非常6+1’,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面对老师们的困惑和压力,我校特别请来吴文君老师为教师减压,请尚想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为老师作团体辅导,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为大家作讲座等,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作好读书笔记,能理论应用实际。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学生方面,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慎重对待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作好反馈。学校也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评先进、评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二、实践效果
1、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优化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等于减轻了课业负担;另一个方面是通过人格辅导和人际交往的辅导,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这也就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之中,大大地改善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校里打骂现象明显减少。
2、改善了班主任工作艺术
自从班主任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并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后,各班的班风班貌有了明显的改进,同时班主任用抄书、罚站、谩骂等手段来管、卡、压学生的现象不见了。班主任自己也觉得班级管理比以前轻松了。由于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途径有意识无意识地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这就无形之中帮助班主任做了大量教育孩子的工作。
3、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确实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革命,许多教师把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到的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三、思考与体会
通过这次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除了学校,更主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如何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这项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提高。
2、心理健康课是否能与思品课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并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协同发展。”思品课的课程目标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者奠定基础。”从目标上看,两者有较大的相关性。目前小学还未把心理健康课排入课表,若是能与思品课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就能拓宽了。
7.小学心理咨询报告 篇七
冯XX, 女, 20岁, 大专二年级学生。2005年5月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为农民, 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在家务农,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基本和睦, 有一年迈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 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均在上学。身高大约1.55米左右, 体态正常, 无重大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在农村生活, 性格温顺, 比较内向、胆小, 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 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一直非常听父母和奶奶的话, 做事谨小慎微, 要求完美, 生怕做错事让家长操心。平时除了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外, 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 成绩优良。对人有礼貌, 是家长、邻居和教师公认的好孩子。高考发挥不甚理想, 只上了专科线, 本想复读一年再考, 但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 不愿给父母再增加负担, 只想早点读书早点毕业替父母减轻压力。自述上大学的学费是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才凑齐的, 入学后向学院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 获得批准, 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非常好, 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 不辜负教师和父母的期望。平时遵守校纪班规, 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学习刻苦努力, 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 不爱说话, 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 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 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 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二、主诉
一个多月前得知父亲患了肝硬化, 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由于病情较为严重, 需要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想到父亲是自家的顶梁柱, 如今患病住院, 不但少了家庭经济来源, 还需大笔医疗费用, 弟弟妹妹年龄还小, 也都在上学, 自家的经济实力太有限, 实在难以承担。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 在家庭遇到困难时理应主动替父母分担。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该退学出去打工挣钱, 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也减轻父亲的压力, 以使其病情尽快好转。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学习机会难得, 况且现在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如果没有文凭, 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 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于是处于到底要不要退学的严重心理冲突中, 心情紧张, 脑子里的那根弦随时紧绷着, 每天都感到压力、紧张、矛盾、烦恼;情绪低落;经常失眠, 头痛, 心情烦躁;没有食欲, 从来没感到饿, 不想吃东西, 身体虚弱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走神, 记忆力下降, 学习效果变差;有自卑感和无助感, 觉得自己“命不好”, “没用”, 要是学习再下降的话, 就对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 感到自责, 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时候眼睛盯着书, 心里却在想别的问题, 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放松或休息, 觉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 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 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压力、紧张和自责。症状已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不得已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 情绪低落。不爱跟同学打招呼, 同学主动招呼她时显得无动于衷。有时听见她叹气, 问及原因, 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 有时该吃饭时根本不吃。有时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 甚至同学讲笑话时她也没啥反应。
任课教师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课一反常态, 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走神, 常常盯着黑板一动不动, 不知在想啥。教师有时提问她, 不知道教师提的什么问题。曾向班主任反映过该生最近的状况, 结果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找其谈话, 就外出学习, 一直没有与其交谈。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自评量表测试, 结果显示:躯体化:1.3强迫:1.1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2.2敌对:0.6惊恐:0.5偏执:0.6精神病性:0.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 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优良, 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自我期望值较高、有轻度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 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
2. 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同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和紧张;消除其情绪困扰, 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上课时注意力水平, 改善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 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压力和紧张, 自身又无法调适, 于是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学习成绩的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而这种不良的认知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 因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 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从认知中找原因。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 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 不良情绪和行为才会随之改善。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加之其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 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 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 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3. 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 每次1小时左右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 心理帮助阶段;
3. 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目的:
(1) 了解基本情况;
(2)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 确定主要问题;
(4) 探寻改变意愿; (5) 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法
过程:
(1) 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询问基本情况, 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 确定咨询目标;
(3) 与求助者会谈, 收集临床资料, 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 根据临床资料作出初步分析, 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 布置咨询作业:
a.主动与平时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师交谈, 倾诉自己的困难和烦恼, 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b.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 关心父亲的病情, 让家人对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优点。第2次2005年5月31日目的:
(1) 加深咨询关系;
(2) 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 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过程:
(1) 反馈咨询作业, 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困难, 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 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 是可以理解的, 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2) 通过讨论, 让求助者明白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自信, 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 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 多参与集体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 转移注意力, 增强自信心。
(3) 改变不合理认知, 比如“命不好”, “没用”, “只有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 “上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看书学习”, “只要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 “学习不好就对不起家人”, 以及自责等。
(4) 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 如“人人都会遇到困难, 要敢于面对", “自己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最终解决”, “我一直都很听话, 父母会理解我的”, “学习内容与方法是多方面的, 与人交流、看电视等也是学习的方式”, “我学习很努力, 即使偶尔出现下滑, 也是正常的”, “只有自己勇敢一些, 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等。
(5) 布置咨询作业:
a.每天坚持记日记, 帮助自己进行思考, 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b.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 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强预习和复习, 以减轻由于上课分心而带来的焦虑;d.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 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 变压力为动力;
(2) 逐渐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
(1) 反馈咨询作业, 求助者感到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 合理安排时间。
(2) 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 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 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 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 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 发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
(4) 布置咨询作业: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 每次15分钟左右;
b.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
(3) 增强自信心;
(4) 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
(1) 反馈咨询作业:完成顺利, 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 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适。
(2) 肯定其学习和生活能力, 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3) 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 比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适当降低个人期望值”, 建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多参与集体活动, 力图全面发展, 主动与人交流, 消除不良情绪等。
(4) 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的态度。
(5) 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自信、乐观的品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 求助者的评价:
一个月后, 期末考试刚结束, 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表示“现在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 “坚持锻炼, 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 失眠、头痛、没有食欲等症状已基本消失, 再也没有无精打采了”, “跟家人保持联系, 父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 “期末考试感觉还行, 至少能顺利过关”。
2. 咨询师的评估:
新学期开学, 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 能大胆主动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思想, 接受别人良好的建议;个性变得开朗了, 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再也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上期期末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 消除了紧张、压力、焦虑以及自卑和无助感, 使求助者个性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 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3.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躯体化1.0, 强迫0.8, 人际关系1.2, 抑郁1.1, 焦虑1.6, 敌对0.2, 惊恐0.4, 偏执0.3, 精神病性0.3。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情绪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九、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严谨, 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 咨询方法基本恰当, 咨询过程相对完整, 条理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出版社, 1994.
[2]王玲, 刘学兰.心理咨询 (第二版) [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民族出版社, 2005.
[4]陈文君, 张金涛.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咨询案例报告[J].衡水学院学报, 2007.6.
8.小学心理咨询报告 篇八
一、现状与分析
(一)现状一: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稳定性不強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00所学校统计,49所学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50所学校没有专职但有兼职心理教师,一所学校既没有专职也没有兼职的心理教师。在这100所学校中,专职心理教师共有63人,兼职心理教师498人,这498人中有一半以上是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频繁更换)、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满足不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研训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市两县五区中,只有阜蒙县、彰武县、太平区有专职的心理教研员,其余4个区还没专职教研员。而实践证明,没有设立专职教研员的县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显滞后于有教研员的县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二)现状二:心理教育课程开设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制约
在参与调查的100所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学校仅有46所,不足调查总数的50%。课程的开设也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学校的部分年级。一般小学在4、5、6年级开课,初中、高中,基本上就是一个年级开课。课时设置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有的学校是每周一节,有的学校是每两周一节,有的一个学期一节等等,有的个别学校只是在课程表能找到一节课时。
目前,在我市的中小学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参与调查的100所学校统计中:有20%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材,13%的学校采用了自选教材和校本教材,67%的学校采用了省编教材。省编教材有以下两个版本,一个是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另一个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这两套省编教材内容结构看,更多的适合学生自学,不适合教师使用。
二、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要加强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抓好“两个培训”,实施“三级师资”联合
1.抓好“两个培训”
(1)短期的离岗培训
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教育经验,但缺少心理学背景的在职教师,进行短期的离岗培训。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为期10~15天的集中培训,连续进行2~3个学期。培训内容以心理学的核心知识、教学设计与研究技能、团体教育与个体咨询辅导、评价矫正等基本常识和技能以及伦理知识与职业价值观等等,重在寻求专业性实践所需的问题解决能力。
(2)长期的全员培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师责任和心理健康课的任务,而是“心理育人,人人有责”。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任务来完成,把教育内容切实纳入到教师全员培训和考核当中。
2.实施师资联合
(1)专家引领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借助高端培训平台,提升队伍素质。
“请进来”:把省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专家请到我市,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学习心理教育专业领域前沿成果和成功经验。“走出去”:尽可能派出更多的学科优秀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及其他本专业高端学术培训班、典型学校等学习和考察,达到丰富知识、借鉴经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目的。
(2)名师指导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心理学科“名师工作室”。工作室面向全市教师和校外教育机构,聘请学科研究指导能力强的教师,组建教师培训团队。一是补充现有研训教师力量不足。二是制定教师成长规划和培养模式研究,探讨团体教育与个体辅导方法与技巧,集中研讨分析典型案例等等。三是探究教材开发和使用。让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三类课程”协同
1.整合教育资源
(1)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家校联合
学校要帮助、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争取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3)校内外联合
学校要加强与非教育机构的组织、社团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课程协同
(1)把握学科课程体系
按照心理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不同学年段的教育内容,体现心理教育学科教学特点,倡导“活动型”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2)推进校本课程研究
目前,大部分学生有心理健康教材,但对于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和实用性不高的现状,编写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特点的活动课教材很有必要。在调研中看到,在心理健康教育搞的比较好的学校,他们都有一本适合学生特点,易于教师操作的学校教材。这种教材,更多的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
综上所述,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研训部门,我们要带着问题上路,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小学心理咨询报告】推荐阅读:
市实验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10-23
《减轻小学生作文心理压力的策略》课题研究之问卷调查报告09-14
小学心理健康话剧剧本07-05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07-24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10-18
小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11-05
与人交往心理教案小学11-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07-11
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11-19
小学生心理辅导课记录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