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

2024-10-02

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精选8篇)

1.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 篇一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中国蚕丝绸缎进出口公司保险合同案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中国蚕丝绸缎进出口公司保险合同案2007-02-06 12:27:07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一中经终字第号

上诉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公司)因保险合同纠纷一案,不服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宣经初字第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判决认定,中国蚕丝绸缎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中绸公司)与中保公司之间就有关保险事

宜所签订的保单为保险合同,不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应属有效合同。中绸公司向中保公司所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中绸公司与同一外籍公司进行出口交易过程中出现保险事故并造成损失,属中绸公司向中保公司投保责任范围中所规定的商业信用保险,现该外籍公司已无支付货款的可能,故中绸公司有权依保单向中保公司索赔。中保公司对中绸公司的信用限额申请审批限额为万美元,中绸公司依批准的信用限额申报出口及交纳保费不违反合同的规定,其按限额申报出口可以理解为已向中保公司作了如实申报,故中保公司所述中绸公司未如实、全面申报出口不能成立,其以此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没有事实依据,不予采信。中保公司应在保险金额的范围内承担%的赔偿责任,并依保单规定以美元支付给中绸公司。

根据中绸公司所提供的有关部门对该外籍公司的调查材料,可以认定为该外籍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中保公司依保单规定应在证实买方丧失偿还能力后尽快赔付,不违反合同规定,故对中绸公司要求中保公司支付利息及承担违约责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但中绸公司为查明保险事故的性质所支付的咨询费元应由中保公司承担。依法判决:

一、中保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付中绸公司九万五千九百二十二点五九美元的百分之八十;

二、中保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中绸公司为调查保险事故性质所支付的咨询费五千元;

三、驳回中绸公司其他诉讼请求。中保公司不服该判决,其上诉理由主要是:⒈原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被保险人中绸公司未按保险合同的规定履行其应尽的及时、如实、全部申报其出口货物数额并交纳相应保费的义务,未尽为收回货款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义务,原审法院判决对此未予认定和处理;⒉原审法院判决

引用已废止的原《经济合同法》,属适用法律不当,请求本院依法改判。被上诉人中绸公司表示服从原审法院判决。

经审理查明,年月日中绸公司向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财保公司)提交短期出口信用综合险投保单(以下简称投保单),预计年向加拿大地区出口价值万美元的箱包,支付条件为/天,请求中保财保公司对其自年月日起保险适用范围内的出口给予承保,并保证在保险后按保险单规定,对所有投保范围内的出口业务按时向中保财保公司申报并交纳保费,遵守安全收汇制度,保持应有的谨慎,承担保密义务,保证其投保单申报正确无误,无误报或漏报任何与本保险有关的重要情况,同意其投保单的申报构成本保险的基础,是中保财保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先决条件。中保财保公司收到中绸公司的投保单后,于年月日向中绸公司签发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保险单(以下简称保单,保单号为),该保单条款规定,中保财保

公司对中绸公司在保单有效期内从中国出口货物,在按合同(即保单)规定的条件将货物交付承运人后,由于出现商业信用风险或政治风险引起的损失,按保单规定负责赔偿。同时规定,在货物交付前,买方已有严重违约行为,中绸公司有权停止发货,但仍向其发货而造成的损失,中绸公司未按保单第条申报的出口项下发生的损失等为中保财保公司的除外责任。该保单适用范围为中绸公司按付款交单(/)、承兑交单(/)或赊帐()等一切以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产品全部或部分在中国制造信用期不超过天的出口合同。中绸公司应向中保财保公司申请信用限额,中保财保公司按批准的信用限额承担保险责任,但不得超过保单明细表所列赔偿的百分比,本保单每个月承担的赔偿责任,包括以前申报而于该个月内定损的赔偿责任,最高不超过保单明细表规定的最高赔偿限额。中保财保公司每月按费率,计算中绸公司应交的保险费。本保单以中绸公

司全部投保其适用于保单的每批出口为承担保险责任的条件,中绸公司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出口,如故意不报或漏报或误报,中保财保公司有权拒绝承担赔偿责任。中绸公司对保单的存在负有保密义务。

当发生买方违约拒绝收货及付款或拖欠货款,中绸公司应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必要时向买方起诉,避免和减少损失。本保单的保费及赔偿均以美元支付。该保单签发后,中绸公司依保单规定于年月日向中保财保公司书面申请买方信用限额万美元,支付方式为/,支付期限天,并载明当前合同总金额万美元,出口商品为箱包,合同执行时间为年月至同年月,同时声明该申请正确无误,如有虚假,保险公司有权拒赔有关损失。中保财保公司收到该申请后,于同年月日向中绸公司签发买方信用限额审批单,审批结果为支付条件/,天,买方信用限额万美元。同年月日中绸公司和中保财保公司共同签发出口月

申报表及保费计算书,该书记载了中绸公司出运日期自年月日至月日共计批出口业务,总金额为美元,保费为美元。同年月日中绸公司向中保财保公司交纳保险费美元。年月日中绸公司向中保财保公司出具了可能损失通知书,并说明了与其进行进出口交易的某外籍公司已人去楼空,收回货款出现风险。此间,中绸公司曾委托多方查找该外籍公司,包括接受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计算中心的建议委托美国收帐局()有限公司追讨货款,未果。中绸公司为此向中保财保公司索赔,要求中保财保公司按保单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中保财保公司经国家工商局批准于年月日变更名称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中保公司),中保公司于年月日致函中绸公司,以中绸公司只申报万美元其实出运万美元,未按保单规定履行申报义务,产重违反了被保险人义务,对中绸公司的索赔请求予以拒绝。为此中绸公司诉至原审法院。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对号保单第条关于

以被保险人全部投保其适用于保单的每批出口为承担保险责任的条件的约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中保公司认为适保范围内的每批出口,被保险人中绸公司都须按规定向中保公司投保,否则中保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中绸公司认为中保公司审批的信用限额是保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投保适用于保单的每批出口应解释为按中保公司审批的信用限额进行出口申报,交纳保费即是履行了全部投保适用于保单的每批出口的义务,中保公司应承担保险责任。

上述事实有号保单、中绸公司投保单、信用限额申报表、信用限额审批单、保单明细表、出口月申报表、保费计算书、保费收据、中绸公司向外商追帐材料、可能损失通知书、中保公司拒赔通知、中绸公司货物出运单、中保公司营业执照及工商证明材料、当事人陈述等证据材料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中绸公司和中保财保公司就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事宜签订的号保

单为保险合同,该合同未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关于推动本国出口贸易的政策,应依法确认有效。因双方当事人对该保险合同第条的理解和解释有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对该条款应作有利于中绸公司的解释。中绸公司依中保财保公司批准的信用限额申报其全部出口并交纳保险费用,应视为中绸公司按合同约定履行了全部投保其适保范围的每批出口的义务,中保财保公司承担该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的先决条件已成就。中绸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适用范围,与同一外籍公司进行出口贸易过程中出现保险事故并造成损失,属中绸公司向中保财保公司投保责任范围中所规定的商业信用风险,中绸公司在出险后已按保险合同的规定,采取一切必要合理的措施,多方查找该外籍公司以追讨货款。现该外籍公司无力偿还货款,中绸公司有权依保险合同的规定向中保财保公司索赔。鉴于中保财保公司已变更

名称为中保公司,故中保公司应依保险合同向中绸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在保险金额的范围内承担%的赔偿责任,并按规定以美元支付给中绸公司。中保公司关手中绸公司未按合同履行其应尽的及时、如实、全部申报其出口货物数额并交纳相应保费的义务,其不应承担保险责任的上诉主张,与事实不符,于法无据。其关于中绸公司在出险后未尽为收回货款而采取必要措施义务的主张,无事实根据,其上诉主张不承担保险责任的理由不成立。原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处理并无不当,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审诉讼费一万三千六百六十一元,由中国蚕丝绸缎进出口公司负担三千六百八十九元(已交纳),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担九千九百七十二元(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给付中国蚕丝绸缎进

出口公司);二审诉讼费一万三千六百六十一元,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担(已交纳)。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杨淑敏

审判员支建成

代理审判员赵燕华

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记员李利

2.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 篇二

所谓的国际金融秩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全球范围内各个重要的国家从金融组织、金融机构以及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一种稳定的国际力量和结构状态, 主要由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业、国际金融中心等构成。充分地理解和认识国际金融格局对于把握国际金融发展规律和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每一个国家制定国内金融策略的重要参考, 当前世界的国际金融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未散去, 国际金融秩序多变, 多极化的发展中各种金融力量抗衡并趋于稳定是其发展的重要特征。

1 当前国际金融格局的发展趋势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

首先是次贷危机的影响, 其不仅仅影响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上的地位, 也给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严重了打击了美国本土的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世界的金融和经济格局, 并减慢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其次是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极大地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并蔓延到了实体经济, 再次拖累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推迟了其经济复苏的时间, 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2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表现最为明显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 其次是加快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多个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实现了更深的经济联系, 保持经济组织上的高度统一。各个经济区域分别建立自己的经济体, 导致世界多个区域出现区域经济,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明显。最后是加重了全球经济失衡。

1.3 新兴经济和金融力量的崛起

新兴的经济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以中、俄、巴、印为代表的金砖四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述的强大经济动力。而且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速率不断加快, 国家内部的电力、交通、通信等不断积累和完善, 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另外,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国际贸易以及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度也在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和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也导致其金融地位不断加强。

1.4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金融危机也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一方面美元的国际地位受到了动摇, 另一方面美国债务可持续性也对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多种原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程。

2 在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

2.1 加快金融机构发展方式转变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来看, 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发展的重要矛盾, 而货币是衡量金融力量的核心因素, 货币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和金融结构的组织有很大关联。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 并不是中国金融机构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抵抗, 恰恰说明中国金融机构并未融入国际金融市场。长远来说, 中国要想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提高影响力, 必须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 并积极地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 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2.2 推动金融业结构调整

只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才能提高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 所以要想提高人民币以及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就必须积极地推动金融业结构调整。主要的政策建议为:不断地推进金融结构调整, 并发展本土化的资本市场规模;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 并加强外部约束机制, 从而促进社会融资机构的调整;重视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并大力发展本土债券市场;深化体制改革, 逐步地完善股票发行审核以及相关审核机构的建立。

2.3 重视金融创新, 维持金融稳定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必须从经营利润、市场份额等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和改革。为此要大力发展金融制度上的创新, 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 并在可控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汇率逐渐形成机制, 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创新。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2.4 提高金融的开放性

当前中国金融的开放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特别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内的金融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和资产扩张。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金融的开放提供了机会, 尽管金融危机给世界造成了很大影响, 但是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条件下, 中国金融开放性可以从几个角度开展:积极地开展境外金融机构业务;大力支持境内的金融机构对外设立金融机构;对各个行业区别开来制定不同的开放性政策;重视与外资金融的融合。

3 结语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是当前全球金融形势的主要特点, 新兴经济体也必然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 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新旧经济势力的对抗, 中国也应该充分理解当前金融发展的趋势, 积极地做出金融改革和调整, 从而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崛起的伟大目标。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贸易实力不断加强, 对外贸易规模和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较差的国际金融地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银行业以及国际金融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此我们将总结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发展趋势, 并探索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金融秩序,中国金融变革,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谢国樑.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2]包运成.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多边化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3.

3.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 篇三

回过头看,我觉得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提出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合作共赢”。2012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演讲时指出:“一个国家要想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让别人也发展;要谋求自身的安全,必须让别人也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我认为这段话非常重要,它反映了习近平对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总体看法。这个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认为国与国的关系不是零和游戏,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合作共赢是我们认识新一届领导人对国际关系和如何处理我国对外关系的看法的起点。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习近平提出中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一个是崛起大国,一个是守成大国,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因此中美迟早要对抗,甚至兵戎相见。习近平显然不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看来,中美两国尽管有着众多分歧,但也存在着很多共同利益,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完全可以通过努力,管控冲突,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念,习近平和奥巴马在加州成功会晤,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和倡议。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不是零和游戏,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应该是零和游戏。所以习近平提出中国外交上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情,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要以“亲、诚、惠、容”的方式处理周边关系。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先后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印缅孟和中巴横贯南北东西的南亚通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构想。

还是从这个理念出发,中国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推动地区和国际合作,包括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意向包括东盟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这是继提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之后,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又一个举措。

还是从这个理念出发,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无论是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维护海洋通道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东问题、朝核问题,还是遏制气候变暖、控制传染性疾病蔓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方面,中国都在试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积极主动,成绩斐然,受到世人的称赞,在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维护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认为也必须指出,就中国外交而言,理念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对新的理念的落实还很不到位。首先,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困难重重。习奥会以后,两国关系摩擦不断,一度还出现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建构新型大国关系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是落实在行动上。比如说,如果真的想落实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在具体问题上应该做什么,比如说朝核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个和其他问题上好像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在海洋权益问题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到我们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建构一个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努力。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实现合作共赢,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虚假新闻?现在媒体上都在讲,周边国家在南海我们的地方打了1000多口井,每年偷走我们5000万吨的石油,这些不真实的数据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让它们充斥了我们的网络和媒体,甚至出现在领导人看到的文件里?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政府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澄清一下事实的真相?为什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对有关国家都有好处的想法得不到实现?除了有关国家的原因,我们自己有无责任?有争议的领土是不是核心利益?如果把有争议的领土也说成核心利益的话,过去我们签订的所有边界协议都是在有争议的领土上进行妥协才实现的,那不都成了出卖核心利益吗?有争议的领土是不是非得要通过武力来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通过武力能解决吗?

中国外交的目标是什么?表面上大家都认为是为中国发展和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但是一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好像解决有争议的领土成了第一位的。这是非常错误的。我认为当前我们外交的总体目标是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不是去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问题。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能够得到落实,中国的未来将会更好、更强大,在国际事务中更有发言权,解决领土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要落实好互利共赢的理念,需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智慧”是什么?是中国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不断互动的历史上形成的产物。我认为,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它的要义是在对国际形势的客观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顺势而为、量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还要“借力而为”。

上面谈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外关系理念就充分反映了中国智慧。这些理念为我们开展对外关系指明了方向,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落实这个理念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对未来,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切切实实将上述理念落实到外交领域,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4.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篇四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目前贸易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实质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

(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区,是一个比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开放的一体化组织。随着欧盟组织的扩大,欧洲各国的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有力地促进区内投资和贸易的发展。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确定2005年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这标志着南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以经济合作为主的新趋势。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和长远目标,发达成员在2010年以前,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以前实现这一目标。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更为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近几年,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进入90年代后,服务贸易正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服务化”,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约占3/4的份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电信、数据处理、银行、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中具有明显优势。世界许多国家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考虑,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普遍构筑了贸易壁垒,对美国服务贸易的扩大构成强大的威胁,因此,几年前,美国就向关贸总协定提出要求解决服务贸易的问题。乌拉圭回合经过多年的谈判,终于达成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规定缔约方所承担的一般义务与纪律,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国民待遇、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参与、市场准入、解决争议等条款。服务贸易多边框架的制定,是关贸总协定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将使缔约方对服务市场的保护与多边谈判,加强人员交往与信息流通,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咨询、广告等服务行业的贸易逐步自由化,有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环保产品风靡全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国际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已从原来的封闭式、内向型、极端进口替代开放式、外向型、出口导向转变。这种调整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增长,而且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学院: 机械学院

班级:机自八班

姓名:王国龙

5.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 篇五

摘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备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机遇与风险相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世界、国际、贸易、一体化

一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了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十分依赖国外市场,海外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外需拉动。正因为这样,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广泛辐射之际,中国亦免不了受到重创。而现在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颇大,也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些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结构不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问题愈加突出,这将大大制约我国金额市场的整体发展劲头。据查资料了解到,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商业银行、股票、证券以及区域城乡合作金融。虽说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然处于一个十分低的位置,尤其是证券业和保险业二者的发展明显滞后。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主 体不够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很少,且其运用的频率也很低。此外,还存在金融市场交易价格不合理的状况。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十分不稳定,波动剧烈。就货币市场而言,银行间同业拆借波动性大幅增加;从债券市场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也增加较大。可见,稳定金融市场价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很薄弱。我国的金融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并未形成一个有较强约束力的监管系统,这样一来,许多金融市场中的纠纷等无法可依,给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此外,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并不规范。很多市场主体并未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而是抓快不抓好,追逐短期利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较为严重,投资者自身素质不高,极大地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不利于金融市场稳步改善。不仅如此,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运行不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堵塞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正常发挥。而且除了货币政策功效受限制以外,我国政策性金额机构的作用也没有尽可能地施展出来。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潜力有限,这是源于我国乏力的金融创新。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力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种类少,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资产组合少,这样一来,在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的同时,甚至还会让其对我国市场失去信心,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诚然,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重重问题,但仍然有可喜的一面,即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配合较好,这对我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想见,以中国为典型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发展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稀缺,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不强。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世界日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认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与实质经济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2.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金融国际化包括各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资本项目的放开等等,反映其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金融一体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各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机也全球化了。3.过程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为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这是因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既表现为它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而且表现为它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它在给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尽管它的发展历程可能存在曲折,但总体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4] 4.一体化论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及各国货币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统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从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从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结果,但并没有取消各国的金融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体化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并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激活了;其次,这个整体的各个监管和监督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再次,这个整体的各个市场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来实现的。5.综合表述

上述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了界定,但是各个定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实际上在上述定义中有一些观点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等等。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表述为: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现状

各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2009年):

由此可见,与经常账户截然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形成资本账户顺差,而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陷入资本账户逆差的困境。

二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为了便于观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我们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分析。1.金融全球化的微观表现 从微观层次来看,由于金融活动是投资者和融资者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动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从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来看,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三项业务的融资额,1973年为622亿美元,1979年为145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而进入90年代后,由1990年的427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23.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达国家证券资本的年平均流出入总额,1976—1980年间为476亿美元,而在1991—1994年间已增加到6311亿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资规模更令人叹为观止,美国1970年的共同基金数为400个、资产总额约为448亿美元,到1994年则相应增加到5300个和2100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约为2万亿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一些国家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各国银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跨国购并(即兼并和收购)浪潮。金融机构的并购与重组成为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造就了众多的巨型跨国银行。银行并购使全球金融机构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银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据统计在2000年以资产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前25家大银行的资产占1000家银行资产的40%,而1996年仅为28%。

6.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分析与思考 篇六

一、中国金融发展现状

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中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压抑与高速货币化并存的时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应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货币化不断提高,gdp从1979年的4063亿元到底的39.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7倍。m2从1979年的1363亿元增加到的72.6万亿元,增长了532倍。m2占gdp的比例从1979年的34%上升到的接近200%。金融资产总额从1979年的亿元到底突破100万亿元,增长了500多倍。股市市值从1990年占gdp的0.5%上升到的67%。债市总规模从1990年占gdp的1.2%上升到的49%。

可见中国金融发展,特别是货币化速度惊人,其中m2占gdp比例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但另一方面中国确实也存在金融资产单调、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效率不高、金融服务覆盖不全等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所说的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问题。金融压抑问题不仅影响到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金融资产方面,中国目前仍以银行信贷资产为主,在金融业超过100万亿元资产中,银行资产约占92%,而证券、基金、保险相对规模仍较小。

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证券、保险企业提供的产品都不够多元化,同时又相互分割,与成熟市场多元化产品下的一站式、全球化服务还有很大差距。在金融市场方面,债券市场仍然滞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又相互分割,债券发行门槛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差,致使大量的融资需求仍不得不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债券投资者很难通过二级市场进行配置。股票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新股发行仍实行审批制,能够在股市进行融资的企业只是少数,而股市的投资者、上市企业的股东都欠成熟,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小盘股,股东热衷于市场融资,使市场估值和供求关系都出现不同程度扭曲。保险市场上部分保险企业热衷于投资型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品种(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传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开发和销售力度都不足,使市场需求与保险供给也出现一定程度脱节。

在金融效率方面,由于现在仍然存在较多的行政审批和管制,特别是在机构和产品准入及部分金融产品定价上。这一方面防范了部分风险,但另一方面也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利于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效率。

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上,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较快,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9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67%,而末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大型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中,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占比约57%。私营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二、对中国金融战略的六点思考

(一)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货币化造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如房地产),埋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而金融压抑又会制约经济增长。因此,中国金融战略首先就要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风险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有充分体现,而金融压抑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有深刻的教训。处理好这一矛盾就要将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包括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产品创新、放松产品定价等方面的过度管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等)与逐步优化金融业的融资结构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金融运作和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防范金融业自身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投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使贷款的信用利差充分反映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差别,将从源头上改变贷款利率管制下银行信贷追捧优质大型企业的现象,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通过信贷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实现信贷资源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化配置。

(二)考虑金融脆弱性的特点,中国的金融战略应着眼于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所谓的金融脆弱性既指金融业的高杠杆率特点,也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风险的积累。由于金融业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金融领域的风险即便是微观的、个别的,最终

也有可能演变成为宏观的、系统性的风险。关于金融的脆弱性,已故华盛顿大学教授海曼 明斯基(hyman p.minsky)有过系统阐述,他把金融脆弱性直接与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内生的投机性泡沫相联系,在繁荣时期当企业现金流超出偿债需求时,会产生投机性狂热,不久就会使债务超出正常营业收入能偿还的水平,引发金融危机。由于投机性借贷泡沫,银行收缩信贷,使能够偿债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结果经济收缩。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过程就被称为“明斯基时刻”。关于金融脆弱性也有其他的解释如“安全边界说”、“信息不对称性”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kenneth rogoff)与马里兰大学教授莱因哈特(carmer reinhart)合著的《这次不一样?8金融荒唐史》充分揭示了金融脆弱性的存在及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负面冲击。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从金融压抑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更易引发金融脆弱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必将是国内逐步消除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推进的时期,利率市场化将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行政管制也将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将放松,资本流动管制将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加快。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又与金融脆弱性相关。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因金融脆弱性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但因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个别市场风险带来的局部冲击还时有发生。因此,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坚持宏观审慎管理。

(三)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坚持宏观审慎原则的基础上梳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国家利益

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的g20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中国作为g20的一员需要遵守这一框架。如前所述,坚持宏观审慎管理是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内在需要,但各国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时都会顾及自身的国家利益。宏观审慎管理中有关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偿付能力、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等)、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计价方法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信用评级(反映出信用风险的等级和借贷成本)、逆周期管理(涉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等看似是金融标准问题,实则涉及金融稳定和重大国家利益。因此,在这些标准酝酿过程中,欧美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从国家利益角度参与并力争主导有关讨论和规则制定。目前,基本框架虽已形成,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缓冲过程,并有一定选择性。对此,必须从中国金融长远发展和中长期金融业发展与稳定的战略角度来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制定具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

(四)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把握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外汇资产配置战略,通过对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理论上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可根据进口用汇、偿还外债所需外汇、对外投资等因素确定,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近30%,应当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属超适度规模,远远超过维护货币稳定的需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后,美元资产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超过60%,而且以收益率较低的债券为主。本质上,一国外汇储备是本国居民的外汇储蓄。而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若以黄金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7%;若以原油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6%,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不可谓不大,也使得此类外汇储备失去了储蓄的意义。因此,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一是要配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出口战略和汇率改革进程,把握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要通过外汇资产运用体现中国的战略利益,参与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根本性缺陷的契机,探讨如何体现和保护债权国的应有利益,对债务国通过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方式逃避债务施以约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三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总额8.98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5.5万亿美元,但各债权国对美国财政、货币政策鲜有话语权。三是把握美元和欧元这两个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变化趋势,加强外汇资产的战略配置研究。当前尤其应把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关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债券以及欧洲市场的直接投资机会,加快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进一步建立与欧元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同时也要防范主权债务危机国家债务重组、违约的风险。四是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通过直接采购资源、参股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能源、金属、农产品等战略资源的投资和储备,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在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挥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符的金融影响力

首先要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各方因素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调整需要更加灵活。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过去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钉住美元不见得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对国内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都造成很大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强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应以大国心态看待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认识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必然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一国经济、政治实力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直接的铸币税收益,并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对于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可兑换。要加快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定价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要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货币,并将香港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梁。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外人民币优质债券利率较低,应把握历史契机,鼓励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民币既成为结算、支付货币,也成为投资货币,更重要的是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更好地体现中国的利益。

(六)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立足于建立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

7.国际金融公司与中国 篇七

据中国皮革协会市场拓展办公室数据统计显示, 截至记者发稿当天, 已有两百余家企业向中国皮革协会市场拓展办公室申请报名参展, 展位的销售工作实际已经完成过半, 合成革馆11500平方米也已于2月底全部售罄, 展商包括很多国内知名的皮革、皮革化工企业, 如河北东明、佰立特、山东森鹿皮革、德信皮革、浙江金鑫皮革、海宁兄弟、瑞星、德邦、河南东阳、盛汇等, 以及合成革制造企业, 如华峰、汇恩、万华、黑马、圣大、五洲、新兄弟、东泰、黄河、禾欣、方源等。

继续保持展会规模

2011年是上海展会迈入新阶段, 更上一层楼的一年, 展会总面积突破性增加至近80, 000平方米。在去年扩大面积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 今年展会面积仍保持2011水平, 共7个馆, 分别为E1-E7馆。其中, 国际展区面积约28, 000平方米, 约占2.5个展馆, 国内展区面积约52, 500平方米, 约占4.5个展馆。同时, 2012年上海展将首次同时启用东入口大厅和南入口大厅为观众和展商进行现场登记注册。

中国国际鞋类展将独立成馆

2012年中国国际鞋类展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4号馆同期举办, 独立成馆。今年的鞋展立足于内外销全面辐射, 强化贸易洽谈, 开展品牌对接, 发布流行趋势, 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成品鞋展。除了延续经典的模特走秀和时尚发布活动, 今年鞋展还将发布一系列新的制鞋方面的项目和技术创新。

坚持服务于“真皮标志”企业

一直以来, 经过中国皮革协会考核获得“真皮标志”证明商标的优秀企业品牌在每年的展会上都有上佳表现, 大放光彩, 越来越多的皮革企业、箱包皮具企业以及制鞋企业开始重视并利用每年的中国国际皮革展、中国国际鞋类展与中国国际箱包、裘革服装及服饰展这一重要的展示自己的良好机会来扩大与海内外业界同仁的交流与学习, 促进双方的产品技术与制造工艺以及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企业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今年上海展将一如既往, 免费为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企业和真皮标志企业提供产品展示的“时尚坐标”———真皮标志·真皮标志生态皮革潮流趋势发布专区, 引导未来的时尚潮流走向。

注重服务质量广纳四海买家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秘书长、2012年展会负责人聂玉梅表示, 目前协会已经完成了与各代理招展商招展协议的签署。经过多年积累, 协会对代理商的服务更加标准、规范。

今年的展会, 中国皮革协会还将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大量的媒体、广告对展会进行更多的宣传与推广。对国内买家的宣传将覆盖各大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 并特别着重对二三线城市买家的宣传, 组织有明确购买意向的买家团到展会现场参观;对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宣传将覆盖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葡萄牙、俄罗斯、荷兰、西班牙、瑞士、土耳其、捷克、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厄立特里亚、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 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

8.中国广告艺术的国际化与国际视野 篇八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趋向于一体化,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广告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很高的信息产业。广告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单独行为,而是在国际视野中众多国家的行为;广告艺术也不再仅仅是面向一国家的受众了,而要面对众多国家的受众。本文着重讨论了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广告艺术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广告艺术怎样融合国际广告风格艺术和中国广告艺术怎样发扬本土化风格。

关键字广告艺术国际化 本土化广告创意

引言

近期有些广告学者认为“跨国公司的广告传播与广告活动其实是推动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潜在动力”,并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由经济活动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的现象”。 广告艺术也因此而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的广告艺术作品都趋于符合世界各地受众。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森布姆说过:“目前信息的传递速度已经令人难以置信,并且还在与日俱增,这样的信息影响了大多数人,国家文化已经从文学文化转化成为视觉文化。事实上是许多人停止了读书,不再花很长时间参加任何一项高尚的文化活动……人们在20世纪末期的专注力将非常非常的有限,人们会很快的移情别恋,只顾瞬间的满足。”可见日前各国的广告艺术在国际化进程中都必须创新,中国的广告艺术也必须面对国际化进程。

一、中国广告艺术创意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发展,现在变成了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它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同时到来。

日本广告心理学家川胜久说过:“要捉住大众的眼睛和耳朵,是广告的第一步。”可是现在,我们可以说如何捉住受众的眼睛使广告被看见才是第一步。当然至于如何让广告更好的被受众容易看见,以何种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段来表现和展示广告,是国际化背景下广告所必须重视和关注的。注意力经济的形成,与视觉有关,也必然与广告艺术有关。对广告艺术来说,在这种眼球经济背后被受众看到的关键就是广告创意。国际化进程中创意在广告艺术中显得极其重要和受人关注,甚至有人把广告创意比作广告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广告创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艺术化生存,进而决定了广告在国际化视野中的吸引力和效用力。因为广告艺术中被看见的并不是真正的广告的目的,广告艺术中最重要的是暗含着一种发现性的被吸引的视觉关注。广告创意则是使这种“视看”和“关注”汇聚于广告艺术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法则。在国际化的趋势下广告创意就是广告艺术的本质特点。

广告创意是广告艺术维持生命力的核心环节,广告艺术需要以独特的创意构思来提高吸引力进而被关注。广告创意虽然凝结着广告艺术制作人精神劳动的艺术构思,但由于其具有传递客观信息的使命,这种关联性使广告创意本身也成为一门复杂的艺术。广告创意本质上是矛盾的思维活动,它是一个抽象的从无到有的精神活动和艺术构思过程。新颖、特别是创作人立意标准。广告创意与国际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眼球经济成为事实的今天,广告创意更是与这种注意力经济模式形成潜在互动。然而恰恰是基于这种国际化经济背景下,广告活动才更加迫切地需要艺术创新、更加需要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由于广告与产品天然的伴生关系,广告的产生必须符合受众的认知需要的,必须是不能很难理解的,所以广告艺术又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行为。了解了广告创意之于广告艺术本身的特点,我们知道广告创意是广告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社会文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创作者为了使广告具有强烈吸引力从而达到对受众注意力的调动与整合,进行的一系列原创性的艺术构思和心智活动。

有专门的广告学者做过的一项关于读者浏览图片时眼球运动轨迹的实验表明,读者最关注的是图片的视觉信息。国际化下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广告艺术的一大特征就是向图像化明显的转向,广告艺术的“被看见”,也更多指代通过图像所传达的视觉信息的被看见。注意力经济模式下,艺术创意之于广告艺术也主要表现在视觉上。

首先,在国际化背景下广告赋艺术创意于独特形象,有研究表明,任何一件东西,人们注视3秒钟以上才能形成记忆,广告艺术成了所有艺术中最在意这3秒钟的艺术。因此广告艺术需要加强对视觉形象进行艺术创意。中国广告艺术在国际化背景下也开始关注视觉形象的作用。

其次,在国际化背景下艺术创意借助新技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广告艺术产生作用的场所,也是广告艺术的物化。随着国际化进程中人们对广告艺术中视觉创意的审美需求的加大,广告艺术逐渐挖掘更多的技术媒介支持丰富艺术创意的表现形式。大量数字化媒体已经出现,新媒体技术理念逐渐介入传播方式,也介入广告艺术的创意表达。如:出现了大量具有艺术想象力、视觉吸引力的网络媒体广告、视觉动漫广告、手机彩信广告等。中国的广告艺术目前也有大量利用数字传播媒体的趋势。

最后,国际化背景下广告图像表达的色彩与构图创意。当广告创意作用于图像时,使广告图像具备了更趋近于绘画艺术的倾向,而广告创意也更趋近于广告艺术创意或者说广告艺术的创造性。由于广告图像在受众感知中的第一阶段为视觉阶段,最初受众对广告图像的感受是从眼球开始的,大的、鲜艳的色彩、线条有纵横感的广告图像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同时特定的色彩又与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相连。在广告艺术上,体现为广告图像注重对鲜艳、饱满、有视觉张力的色彩的选择,以及对构图布局的精心雕琢,视觉运动、平衡、比例等,几乎考虑了应用艺术的所有美学特点,也调动起了人类各种共通情感。从而加强人们虽广告的注意。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广告艺术不断发展,广告艺术发展的法则也是永不枯竭的艺术创意,它关乎着创造性思维,更需要强烈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自觉。中国现在的广告艺术决不会忽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广告的创作过程也不是对商品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形象思维为框架,展开各种有关艺术想象的过程。从视觉文化时代大背景下来看,在形象增生、注意力低敏的时代,广告必须能够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中国广告艺术正在国际化得影响下注重视觉文化,求索最佳的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途径。

二、中国广告艺术的国际风格的趋同与融合

20世纪50年代,西德与瑞士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传达功能准确,简单明确,很快传遍世界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广告艺术设计风格,也是当时国际上最流行的广告艺术设计风格,因此有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国际主义的广告艺术设计风格主要是力求通过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和简单的网络结构,达到广告艺术设计上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其效果是公式化和标准化,具有简单明确的视觉特点。这对于广告艺术的国际化传播是非常有利的,由于这个原因是的这种广告艺术风格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普及,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在广告艺术设计界经久不衰。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在世界各地的广告艺术设计之中到处都可见到。这种广告艺术设计风格的优点是简单明确,易于传播,特别符合国际化统一传播的标准。在瑞士和西德创造出这种广告艺术设计风格的设计家认为,这种风格除了其统一强大和易于世界人民理解的功能特征之外,还具有代表国际化进程中新时代进步的形式特点。而与此同时西欧的另外一些设计家们也在遵循国际主义广告艺术设计风格的功能特点、工整性、高度规范等特点的前提下,大量采用插图,尤其是采用照片拼贴,并以此作为丰富视觉效果的途径,这种探索也丰富了国际主义广告艺术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将照片应用于其中的做法也是我们一直沿用的一种广告艺术设计方法。

国际主义广告艺术风格是力图通过简单的网络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艺术设计上的统一性。随着国际交往、国际对话的与日俱增,这种国际主义设计日趋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辐射到广告设计乃至广告艺术等各个领域之中。这种国际化设计要求作为商品的产品必须具备某一层面的通用性,即在全球销售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特性,如日本生产的汽车能在中国市场上畅销,韩国生产的手机也可以在中国市场上热卖一样;要求商业广告艺术的设计语言也必须具备这种通用性,其表现为对具体形象或符号的通用。就像全世界的人们都遵循“红灯停、绿灯行”,都明白五环代表着奥运、橄榄枝与白鸽代表和平一样,这种设计语言的通用性的存在使得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等背景下的人们之间也能够搭起交流的桥梁。

早已投身于国际化浪潮之中的中国广告艺术在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时,也必须使用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只有这样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的广告艺术设计在另一国家或另一区域中发布时才能也为当地受众接受。这将直接促使本国的广告艺术设计师在更大的程度上去吸收、借鉴、学习国际上的艺术设计成果,丰富本国的设计语言、提升本国的设计水准。这种设计语言的丰富对于中国商业广告设计的设计语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中国的商业广告艺术设计而言意味着拓展了其作为信息传播与展示的空间与平台,对于本土的商业广告设计拓展国际性的交流也有着推动的作用。但是这种由全球化带来的通用的国际化设计风格肯定会给本土设计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将会导致本土的设计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通用风格的“趋同”性、而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也有可能逐渐消失。中国广告艺术当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这种也导致了当下本土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表现翻版,经常一个创意重复使用一直到大家都不认可。国际市场上什么最流行,就追求什么风格,什么广告创意有效,就学什么广告艺术创意,这导致了本土广告艺术设计之中的表现雷同与创意翻版。

三、国际视野中中国广告艺术本土化进程

在国际视野下来研究中国广告艺术设计本土化并不是为了局限于国内市场而言的,商业广告艺术设计本土化策略并不特指商业广告艺术设计得到本国受众的认可,把本土市场巩固或占有,它还包含着得到国际受众的认可和对其他国际市场的进驻。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广告艺术设计一方面都要符合本国市场受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它们也要开拓国际市场。这就需要以一种国际性的共同语言来达成共同交流。所以广告艺术设计本土化的深化其实也是一种商业广告设计的国际化。其实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日本设计在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下能够崛起,并“影响了许多远东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等,并通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家的共同努力,在1990年前后形成了远东平面设计的新面貌”。正是这种国际化艺术设计风格的深入学习与本土设计的不断深化才形成了现有的日本广告艺术设计的风格与特点,并且还影响了其他国家,实现了日本广告艺术设计的国际化的推广。广告艺术的本土化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正如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那样,这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广告艺术的国际化走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广告艺术的本土化,这是因为“人类精神发展的本质在于统一性和丰富多彩的歧异性的辩证互渗”,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广告艺术的本土化必将出现;而广告艺术的本土化走到一定阶段也必然会带动国际化的进程,就像西文化在自身不断发展中能带动国际范围文化的发展与一定程度的趋同那样,广告艺术的本土化对国际化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国际和本土不是那么对立地作为两极并列在一起,相互排斥下的因素也互相融合或共存”。广告艺术设计本土化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本土广告艺术的国际化,换而言之,广告艺术设计本土化其实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广告艺术的全球化、国际化。广告艺术设计本土化为我国的商业广告艺术设计乃至视觉传达设计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它将为本土广告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而在国际化的视角下,这无疑也是为我国的商业广告艺术设计乃至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一个立足于国际舞台的新起点和新思路。这种新起点和新思路的不断深化必然为中国广告艺术设计提供更大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展示空间。

结语

在国际化视野下,中国广告艺术的设计者必须在结合国际广告艺术风格的前提下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要求,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区域特征和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按照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心理进行广告艺术创作。中国广告艺术要批判地吸国际化过程中带来广告设计理念、设计语言的同时也整合国际化元素,在此过程中将国际上的先进广告设计理念、设计语言与本土设计语言融合,并将其应用到广告艺术之中,从而推动我国广告艺术不断得到发展。而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中国的广告艺术推向全球市场,使中国广告本土艺术更好的立足于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慕明春.试论广告艺术的审美特征[J].人文杂志,2000,(05)

[2] 杨涧清.试论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广告艺术[J].中国美术教育,2001,(06)

[3] 阳晓儒.现代广告艺术的审美趋向[J].学术界,1993,(04)

[4] 诸葛群超.广告艺术与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4,(12)

[5] 杨智敏.广告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仿拟[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01)

[6] 金雅.广告艺术的悬念技法[J].秘书之友,1995,(05)

[7] 裴光亚. 摄魂夺魄的报刊广告艺术[J].语文知识 ,1995,(08)

[8] [美]大卫·奥格威著,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林桦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9] [美]S·加力著,广告的符码[M].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

[10] 陈刚新媒体与广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1] 王晓 付平 欲望窗花:当代中国广告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上一篇:艺术节彩排安排下一篇: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