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精选6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1、小组探究活动中应怎样合作?
答题要点: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成员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活动意见,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少数服从多数,相互谦让,避免发生冲突。
2、进行采访活动应提前做好哪些工作?
答题要点:和被采访人预定好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准备好采访工具,对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分工,准备好采访的问题,设计好采访方案。
3、当你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学生的研究活动不是自己完成的,你将如何进行评价?
答题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是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因此当发现学生的研究成果不是自己完成的时,不要急于否定。要注重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4、简述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题要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5、请你参加“关于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活动,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展开调查?请制定一份调查计划。
答题要点:可以从近视的原因、学校近视率状况、预防近视的措施三方面开展调查。
调查计划应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步骤、成员分工、成果展示方式、时间安排等。
调查方法指:观察法、采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调查步骤、成员分工、时间安排可以和在一起写。
6、怎样理解“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举例说说你在平时的活动组织中是怎样做的? 答题要点: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1、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3、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答: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答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3、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
2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化 3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
6、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答1正确处理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克服形式化倾向 3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7、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问题性
2、开放性
3、主体性
4、社会性
5、实践性
6、人文性
7、综合性
8、差异性
8、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答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9、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是什么
答●重视与各科知识的联系●重视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
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1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13、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理念 答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14、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15、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16、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1、结合自已的实际教学谈谈如何选好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 答
1、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
2、让学生在课前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
1、从日常教育工作着手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存在问题
2、开发利用学校资源
3、贴近生活实际寻找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4、从生活情境中选择主题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
5、联系地方文化特色寻找城市建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6、探究历史文化发掘民族传统文化
7、联系周围社会生活环境研究与环保相关的问题
2、谈谈你在综合实践课中是如何转变角色的 答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要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不再重视学习的结果而重在教会学生学习与探讨的方法求知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适用于语文等基础学科还同样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殊性更加彰显了教师特殊的角色更加强调了教师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教师要成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不再是单一的传授教学任务教师要与孩子真正地融为一体学与玩兼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与孩子们团结合作共同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与困难要倍加注重增强老师自身的服务意识为学生的综合活动千方百计服好务。
3、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答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地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在指导方式上注重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加强教师的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社区服务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篇二
医务工作者也是社区服务内容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是社区服务落到实处最直接的参与者,那些长期患病,行动不便,年老体弱及经济能力差的病员是服务的主要人群,这些人无论是性格脾气,业余爱好,及体力上均有明显的缺陷,表现在脾气古怪,喜怒无常,啰哩啰嗦,叨叨不停。无特殊爱好,整天看电视睡觉不与他人接触,独自打发日子。再就是身体某器官及组织上有疾病,长年累月折磨着患者,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任何事漠不关心,抱着过1天算1天的想法,无健康的心理,或对自己跨入脫离工作岗位的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精神不振和对环境变化不适应等,这就产生了较多突出的几种患者:①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不稳,忽高忽低,头痛头晕,精神欠佳的患者。②长期神经衰弱所致的精神官能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③长期持久的饮食和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和心情不畅,身体肥胖,缺乏锻炼等等原因所致的高蛋白血症和高黏滞血症的患者。④由于意外,车祸外伤,脑出血后遗症、偏瘫和一些已经判为癌症的后期及营养不良,褥疮等等恶液病等多种原因所致的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⑤没有住院费用,自己承担药费较困难的慢性患者,还有一些基本治疗可在家里进行的患者(无床位住院患者较多时)。⑥由于无子女照看或子女不在身边,年迈体弱多病的一些老年人所患的慢性疾病。⑦由于产妇的分娩过程上不顺所致的产妇一些不适及小婴儿的保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
以上几点是目前社区医疗服务所遇到较多较突出的治疗对象,也是我们服务的主要人群,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要求接受社区医疗服务患者的愿望是否如愿,这点是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必须重视的焦点,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是要知识面广泛些,人们称之为“万斤油”型医务工作者,同时要有很高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还要有美好的语言和形象来引导患者战胜疾病,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光荣的任务。
3.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篇三
一、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
1.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初中学生“宽”向发展的目标。
2.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的文件精神,强化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落小、落细、落实,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修订后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京教基二〔2015〕12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学科落实“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实施途径和重要抓手。
4.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配套举措。北京市中考改革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实践应用,在考试科目中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力度,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中考考核中。因此,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本市中考中招与初中教学改进工作的通知》(京教计〔2015〕35号)精神,适应中考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二、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践导向。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2.坚持综合培养。树立广义教育资源观,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教育系统内外资源,开发领域广泛、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主题化、系列化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贯通和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共同育人格局,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坚持过程参与。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淡化结果导向,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品德养成、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
4.坚持多元评价。采取过程记录、影像纪实、作品呈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参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鼓励教师、同学、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引导性和激励性。
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1.活动内容与形式。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性发展”等三个层面和“加强国家认识”等32项考核要点及62个主题活动(详见《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展。
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依据《实施意见》中32项考核要点,学校、学生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在62个主题活动中自主选择或自主设计具体活动,鼓励学校和学生开发契合主题、具有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为小组或学生个体自主活动。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自2015年9月启动实施,参与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逐年向上滚动至全体初中学生。
2.考核记录方式。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北京市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kfsj.bjedu.cn)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管理、记录和考核。初中每位学生每学年应完成不少于10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参加一次活动计1分,原则上每学年累计10分,初中三年共计满分30分。寒、暑假开展的活动计为上一学期活动,七、八年级学生每学年活动最晚于下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考核记录,九年级学生应在中考前完成学年考核记录。
学校集体组织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由指导教师统一登陆平台记录;学生自由结合的小组活动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学生自愿申报,将小组名单提交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或学生登陆平台记录;学生个体活动由学生本人登陆平台记录。所有活动均需学生提交证明材料,指导教师确认后计分。
四、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为确保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实施,建立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合力推进。
1.市教委负责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根据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中考改革方案,制定完善《实施意见》;负责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导各区教委、学校开展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组织实施情况开展调研、检查和评估;建立协调保障机制,会同市教科研部门加强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指导,委托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提供管理服务平台的开发、维护、更新等信息技术支持。
2.区教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工作实施与管理。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指定专门部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强对学校的培训与指导,准确把握和传达市级政策,及时收集、反馈实施情况;统筹区域资源,加强与市教委、相关单位部门以及本区学校的沟通协调,为学生开展好活动提供保障;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学校研讨交流平台,及时发现和宣传典型经验。
3.学校负责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成立领导小组,指派专人担任学校管理员,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资源情况,结合相关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在管理服务平台上确定每学年8项学生集体或小组必选考核要点;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一般为班主任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并将学校必选以及学生自选考核内容任务合理分配给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考核要点任务,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撰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按计划完成本学年所指导学生活动证明材料的确认、评价、计分等工作。
学生在完成本学年学校和指导教师确定的集体或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选完成2项或多项考核要点中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登录管理服务平台记录活动情况,上传活动证明材料和成果。
五、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教委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加强分层、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大对学生、家长、社会的宣传工作,确保工作平稳实施。
2.有序推进工作。2015-2016学第一学期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试运行阶段,各区教委要指导本区学校制定好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活动安全预案。建立校级组织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安排好学校管理员和指导教师,并做好指导教师的培训。研究确定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要点和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本学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确认、计分等工作。同时,提前统筹规划初中三年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及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下学期七年级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计划。3.力求工作实效。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各区教委要加强活动质量管理,指导并督促学校做到工作有计划,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评价。学校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实、做细、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学生实际获得,工作保质保量。市、区教委将适时组织对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视导检查和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4.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篇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我国传统的课程理念则强调学生学习前人积累的思想成果,注重对已有结论的学习。这种学习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只对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则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深信不疑,全盘接受。这种被动式的教和学虽然对传授传统知识有一定优势,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压抑和创伤,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是学生以直接的实践或者间接的经验为基础的过程性学习活动,是一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新的教育观、课程价值观在教学领域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既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又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价值理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发展中活的灵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有:“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在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国家来说,实现四个现代化不能跟在人家后面;对一个人来说,学习不能是接受式的学习。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真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差距,谁能领先一步,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针对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提出的,是转变“应试教育”倾向的重要措施。
要实现上述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以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个性的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位置,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体验,发展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以及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和探究、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推进素质教育鲜活的样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对新世界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才资源,这是教育的责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对未来挑战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我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但从整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如何使素质教育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并力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呢?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推进素质教育鲜活的样板。
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不再单一,学科体系不再封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不再脱离。它注重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超越学科界限的、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更多的体验,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多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僵局,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5.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篇五
【关键词】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 最佳途径
有人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没有围墙”的学科。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让学生能自然而然进入到课程中去,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践基地的德育教育也正是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自2005年到2012年,社会实践基地在9个活动区,共更新开发了56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但不论社会实践课程怎样更新变化,德育教育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中不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教育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在植物种植区,孩子们可以辨认花卉、药材、蔬菜,亲自动手参与各种农作物果实的收获。在动物养殖区,孩子们可以鉴赏各种小动物。几年来,学生们通过与动物、植物零距离接触,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劳动、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感恩父母的情怀。
拓展训练是实践基地八年来一直坚持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它基本将学生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让学生体验震惊、反思,从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方面的素质拓展。
在“空中穿越”的拓展训练课上,孩子们像一个个探险队员,身系安全带,双手握着滑轮杆从起点滑向几十米外的终点。这一成功的穿越,不仅仅是身体的穿越,而是克服心理恐惧的一次飞跃。
在“信任背摔”活动中,“背摔者”必须相信承担保护任务的同学,承担保护任务的同学必须恪守自己的诺言,保护好自己的同学,信任与被信任就这样同时铭刻在了参加活动的学生心灵的深处;也只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此项活动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在这项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诚信教育的魅力。
攀岩活动,是一种既刺激又有挑战性的活动。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必须能攀上去,而是让学生感到总有一个向上的目标在召唤,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己极限,不断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攀登。学生们通过参加拓展训练,既强健了体魄,启迪了心智,磨练了耐力,又激发了个人潜能,培养了自信心、进取心和团队意识。
科普教育与制作不但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爱好及创新精神,而且对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简易电动机和简易发电机,不但初步了解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更主要的是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还让一些“学困生”从活动中找回了久违了的自信。
在气象与环保活动中,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征,学会用仪器测量天气和在特殊天气避险的简单方法的同时,环保教育、爱家乡教育也在悄然进行。
摄录编活动,学生们不但简单了解了摄、录、编技术,学习如何透过镜头看世界,通过镜头记录下多姿多彩的史实和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木板烙画和中国结编制活动课上,学生在用手中的烙画笔勾画出心中最美的图案,用一根根彩绳精心编织出各种喜爱的作品同时,也细细品味了民族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细细品味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学生的细心、耐心、毅力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以很好的培养。
海棠山的远足游览、红石谷的野外探秘活动,学生们不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了蒙古真景色的壮丽,还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锻炼了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半军事化的管理与训练,也是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的亮点。在教官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铺床叠被、整理衣物、洗脸刷牙、打扫房间、进行帮厨勞动,使学生们体会了劳动的光荣与辛苦,体会了父母的不易以及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实践基地开展的知识竞赛活动,是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成果有效的验收手段。这项活动依托于几天来的实践活动课程。在比赛中,不仅参赛选手可以充分展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参与等所有的收获,其他学生也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 思维能力、抗挫能力、实践能力都在活动中得以进一步培养。
6.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篇六
一、评价主体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传统的评价是由教师单方面给出的,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则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并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根据这一理念,我校采用了民主开放的评价法。在每次活动之前布置任务时,我们都告知学生评价办法:对他们参与此次活动的评价将是来自多方面的,最终的评价将综合来自于四个方面的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更为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在评价中深化和巩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这种多元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民主熏陶和教育。
例如:《我是小小调查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怎样根据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较全面的了解了班图书角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对各类书爱好的情况;各班的人均读书本数。实实在在的为学校全面了解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资料,同时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制图、制表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从每个学生的数学日记里体现出来。如,***写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学校喜欢看科幻书的人数最少,建议学校开展一次讲科幻故事的比赛,提高我们看科幻书的兴趣……***写道:以前我最怕和其它班的同学和老师打交道,这次没办法,老师要我当我们这组的组长,要带同学去各班搜集各种数据,通过和同学还有老师的交流,我的胆子变大了……***写道:今天我制的统计图,得了二等奖,很高兴,老师我可不可以重做一张?我想得一等奖。我以为在图表上面多添些画,能使图更漂亮,结果是画蛇添足,这回我知道了,制统计图表时,要注意清晰、简洁。
二、评价内容由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的评价内容,只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配合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校对评价内容进行了改革。除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依据课程标准,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课外实践”“创新与思维”等非学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了评价的综合性、实践性,加大了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内容评价的权重。具体评价的内容包括:①活动态度(积极性、主动性);②各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计划和组织、解决困难和问题、与人沟通和表达、合作和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创造力);③对数学和其它涉及的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④研究结果;⑤自我评价。这些内容也是事先告知学生,以便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注重全面发展。
例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堂《我的营养午餐》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堂对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班上同学的身高、体重,并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从而了解大家的营养状况。然后提出:同样年龄的孩子为什么有的肥胖,有的又过瘦呢?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同学们太偏食,挑食;爱吃一些垃圾食品。于是接着问:怎样才能改善同学们不良的营养状况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要多运动,锻炼身体,有的认为要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还有的认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追问:那该怎样合理安排我们的饮食,来确保大家健康成长呢?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查到的数据,算一算、排一排,绘制一份适合少年儿童的营养午餐食谱。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热情高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既运用了统计的知识,又运用了所学的电脑知识,这样学生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与综合能力均得以发展,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评价过程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开展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素养,而不是学习结果。我们很难在一道题目里测量到所有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很难在一天里观察到所有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但我们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单独地进行测量和观察。那种通过书面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上把权重放在过程上,既看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看完成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课堂学习过程评价表,在上课时根据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如在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一课时,学生根据学习过程评价表中的五项内容,积极主动的交流讨论,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在合作探索的教学环节里,同学们有的动手操作,有的记录操作结论,有的滔滔不绝的发表见解。他们个个聚精会神,配合默契。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井然有序。同学们时而仔细聆听,时而切切交流,时而相互辩论,时而低头沉思。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堂学习评价表的使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具有及时性和有针对性,达到了激励和调控的目的,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强的导向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各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各种奖项。如:“最佳纪律星”、“积极参与星”、“优秀合作星”等。这些奖项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如“最佳纪律星”、“积极参与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与社会09-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哲学思考08-23
暑假综合实践的活动总结09-05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反思11-01
“零花钱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09-20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11-15
关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分析07-2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11-19
综合实践活动课《成长的烦恼》教学设计07-15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