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共9篇)
1.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一
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和应对策略取向研究论文
【摘 要】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点之一,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而虚度光阴,荒废学业已成事实。本文从网络游戏的特点出发,客观阐述和研究了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负面影响,并对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游戏 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
一、网络游戏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制作的画面优美,惟妙惟肖的人物、气势恢弘的场景、扣人心弦的剧情,都使得游戏者身临其境,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网络游戏是虚拟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放手所为的事情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则可以随心所欲,这就使得游戏者不仅获得现实的体验,而且得到了情绪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平等,但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不必担心别人的眼光,这个时候在心理上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网络游戏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网络游戏大规模流行于,从《星际争霸》到《反恐精英》、《传奇》、《魔兽世界》等游戏的内容始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使网络游戏具有生命力。
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游戏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
与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引狼入室。目前,充斥网络游戏市场的多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产品,鲜有国内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这就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游戏对我国进行渗透、影响大学生政治方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游戏,向世界特别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淡化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大学生时代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一个阶段,对国外网络游戏的耳濡目染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
(二)网络游戏使得大学生丧失道德品质
网络游戏中多以战争、暴力、寻宝为主要内容,游戏中的玩家是平等的,对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有些游戏内容隐含错误的价值观,如果沉迷于其中,放任自己的行为,不理会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大加杀戮、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仍然是可以在网络游戏中生存,甚至成为网络游戏中的强者。长此以往就使得这部分玩家易怒、冷漠、无情和自私的个性,不能形成道德的是非观。
(三)网络游戏致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犯罪是网络社会一个重大问题,网络游戏是网络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网络游戏中,有些玩家恶意盗取他人的号码据为己有,有些玩家随意PK杀人。有些玩家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任意欺骗他人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原本对法律法规就不甚了解的大学生则更易在潜移默化中受网络游戏中行为的影响,把本来在网络游戏中随心所欲的行为不时带入现实生活。
(四)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
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学校提供的机会和管理的有限,使得大学生转向网络游戏中去发泄情绪和追求享乐。虽然网络游戏是虚拟的,但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的成功感和情绪的宣泄却是真实的。但是,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和宣泄情绪的动机却会导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会使得他们过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即使他们精力充沛,也必然会导致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由此又会导致上课无精打采,甚至旷课、夜不归宿,担心家长责备和学校的处分,又产生焦虑、苦闷的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恶感,因而学习成绩下降,缺乏自信;对游戏以外的活动缺乏动机,个人生活懒散,行为孤僻。总之,对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应对网络游戏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引导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孩子能从家庭获得足够的精神满足,则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增强抵御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所以,父母应积极的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足够的理解,提供精神上的帮助。家庭也可以提供一个小的监督环境。学校不仅仅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校可以长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特色培训班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将他们的视线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出来。社会各部门可以增加大学生活动场所,创设积极健康的环境,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对网络游戏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增强网络游戏制作者和运营者的社会责任心,使网络游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节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开设心理咨询室,可以排除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消除心理疾病。若想真正将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付诸实现,则必须有心理健康、水平专业和敬业的专职教室和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心理教育咨询队伍的建设,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指导,进而形成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抵抗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健康的游戏。
(三)强化“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了解网络和网络游戏的特点,了解网络游戏为什么让大学生如此痴迷,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对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实证明,对网络游戏一味封堵和声讨是不现实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应正视网络游戏作为新兴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网络游戏的功能,甚至把电子竞技作为校园文化活动来大力开展。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只有使学生真正懂得大学阶段应以学业为主,正确处理学业与游戏的关系,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观,他们才不会因沉迷网络而形成自私等不良的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准则。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成为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孙涛.对百名游戏爱好者访谈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报,,8.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张轶楠.网路游戏对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5).
[4]杨键.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6).
2.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二
一、从文章数量上分析实证研究在会计上的研究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开始引入美国的实证会计学。但早期的引入主要是介绍性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 实证研究在我国会计学术界逐渐得到重视,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的实证性会计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综合阅读了2003年到2008年《会计研究》每期的文章后, 不难发现, 截至2008年5月, 该期刊上共901篇文章, 其中实证研究的文章为162篇, 占文章总数的18%, 虽然占总量的比例不大, 但数量正不断提高, 如表1、所示。
目前, 西方国家对实证会计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大批的学者也聚集在实证研究的大旗下, 从文章研究的这几年来看, 以2006年后数量增加较为明显, 尤其在2008年, 仅前五个月的文章就有43%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 由此知道学术界对实证研究的认同度可见一般, 关注也越来越多。大多数的学者开始走实证研究的道路, 并且, 在2006年, 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这也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上重要关注的实证研究在我国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二、从文章类型上分析实证研究在会计上的研究发展
通过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到2008年的实证研究文章的目录, 可以看出, 在这些文章中, 对资本市场的数据、相关人行为等研究较多, 如表2、图2所示。一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资本、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日显突出,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公开化也不断完善, 这些相关数据较为齐全, 易于收集、整理和分析, 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二是由于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与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等相关的论题是大多数学者所关心和关注的;其三, 市场经济下, “企业理论”或“代理人理论”对实证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发现不同个人和利益集团受多种契约制约关系的约束, 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主观性以及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对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企业发展、内部控制等多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 学者也经常对这类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尤其是对上市公司分红计划, 债务契约、代理人成本、会计政策选择动因等方面的研究偏多。
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 实证文章当中, 与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相关的文章比例这几年一直高居不下, 从2004年起就一直占有过半数的比例, 最高的比例接近70% (2006年) 。学者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研究钟爱有加, 但读者从另一个方面还可以看出, 我国的实证研究领域还是偏向对已有主题展开探讨, 对国际上流行的话题关注相当高, 对现成的研究成果、方法和数据也较为依赖, 而对自身新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却还不多。
在这些实证性文章当中, 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它们的类型。具体来说, 近几年有超过半数的实证研究文章主要以研究以下几个热门方面为主: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理论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报酬方案与债务契约
4、会计数据与公司治理 (包括公司内部控制)
5、收益预测与股价分析
6、审计方向
还有许多学者对会计教育、财务危机、企业合并、人力资源、环境会计等方面有所研究, 不过其文章数量较少, 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从研究方法看实证会计研究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 会计学家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式研究、案例式研究, 档案式研究、实验式研究、分析式研究式等为主。从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看, 有大多数的文章都用到了以上的研究方法, 还有部分多文章是交叉使用了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1、在我国近几年的实证文章当中, 采用的方法最多为档案式研究, 这和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学术界研究的主流方向密切相关。国际国内对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的高度关注, 导致很多学者乐意去收集相关数据。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和中报、政府和一些机构掌握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相对公开和透明, 易于收集和整理, 因此对这些已有的现成数据库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已经成为实证研究的一种趋势, 也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认同。
2、学者目前较多的采用分析式的研究方法, 即通过构建模型来解释相关的现象。在西方, 分析式已经使用得较为广泛, 在我国则还处于兴起阶段。随着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愿意采用分析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使用, 对实务的发展进行验证和推理, 尤其在经济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上能广泛的采用。若欲建立一个有价值的模型, 要求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数理统计功底和对研究命题深入广泛研究, 否则, 模型的不规范会导致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的经济现象和结论相离甚远。
3、对较为传统的问卷式研究和案例式研究仍然较为重视且普遍使用。问卷式研究是通过对问卷的设计, 发放、回收来达到调查研究的结果, 这有助于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在收集垮行业垮地域的研究数据上, 特别是对相关行为人的研究调查具有优势;案例式就更为清楚明白, 以一个或者几个企业为例, 或则以企业的某一特定方面为例, 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研究对象清楚明了, 方向性较强, 结果也往往较为真实可靠。
4、对实验式研究方法的采取还有待加强。实验式研究是在一个模拟的状态下, 对受试者的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需要研究者在选择对象, 提供模拟模型和环境上有较高的要求, 这也是需要高度的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项研究。西方会计学家较多的在研究管理者报酬, 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采用这种方法, 而在我国, 由于较为缺乏开展这项研究的基本环境使得该方法采用较少, 其发展也较为缓慢。
四、从文章中采用的先进工具和模型来看实证研究在会计学术中的发展
在纵观整个2003年到2008年的实证性文章的题目, 我们可以看到有极少量的文章采用了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工具和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例如:《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的集团的案例研究》 (2007年9期)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营运效率之DEA分析》 (2008年3期) 等文章采用了BSC、DEA这些新的, 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国内目前实证研究中, 这些新工具的使用率还较低。一是因为我们的实际国情还达不到使用这些模型和工具的条件, 二是因为对这些模型的应用我们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 如要到达“洋为中用”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还需研究者和实践者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五、总结
综合上述, 实证会计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方式逐渐被人们熟悉和采用, 实证会计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也会日益完善和深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浅析了实证会计研究在会计学界的近年的研究范围和发展情况,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的实证会计还是比较侧重于市场对会计信息需求及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 且大多数的方法和模式还是在以模仿西方国家的研究方式为主, 鉴于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更多的根据自身的国情,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有的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充分发挥实证会计应有的作用, 更好地为我国现今的经济活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连军:《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哲学基础与研究方式》.会计研究.2006
[2]薛静:《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3]张达宁:《实证研究进程化研究》.经济月刊.2007
[4]胡伟、宋丽然:《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回顾》.财会通讯.2008
3.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三
关键词:医学生;价值观;医学职业精神
一、医学职业精神与价值观的内涵和关系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向全体医师发出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国内学者将医学职业精神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四个方面。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医学生价值观与医学职业精神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第一,价值观属个体层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职业精神属群体层面具有行业统一性和客观性。当医学生价值观与医学职业精神相符合时,工作将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若医学生价值观与医学职业精神相违背时,医学职业精神对个体的约束力将远不及价值观的影响。第二,价值观具有内隐性,其对个体行为的指导较多受无意识影响,而职业精神具有外显性,对于个体行为的约束需要个体更多地意识层面的控制。若意识和无意识长期相冲突,将导致个体情绪与行为的偏差。第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兴趣、信念和理想,而职业精神则体现为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医学生的价值观虽千差万别,但走上职业岗位后必须受到职业精神的约束;第四,价值观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最初源自于家庭的影响,而职业精神的获得来自于学校教育、行业实践和行业社会舆论导向。学校、行业和社会的共同教育将会促进医学生价值观与职业精神相融合。
二、当代医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问题
1.职业目标的盲从导致职业责任感的弱化
兴趣是个体职业成长与价值体验的核心动力。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与应试教育对所有学生采取生产线式标准模式培养,幾乎无视学生兴趣的内驱力。大部分医学生的专业选择来自于父母的包办或出于狭隘的职业目标,如“我要医治好家中的病人”“父母是医生,能帮助找到工作”“医生工作稳定、收入高”等。医学生在入学前对医学专业一无所知,很多学生接触到专业教育后才发现与自己的兴趣完全背离,督促式的外部动机无法转化为内部动机,很多学生因此出现严重的学业倦怠、反悔、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这种狭隘的职业动机导致临床工作时医生责任感的弱化。
2.负面信息过剩导致社会公正感的失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信息容易吸引个体注意。现代化传播媒介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对负面信息进行大量的报道,导致整个社会对公正感的怀疑与丧失。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对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示范作用不足。大量的负面信息充斥在各大传播媒介中,现代化媒体背离了其应有的传播导向。由于医学生核心信仰缺乏,尚未稳固的价值观常常被极速更新的信息和社会期望所冲击甚至被替代,导致医学生在职业和人生道路的岔道口迷茫与失落。无法忍受的药物与治疗的虚假广告、医患冲突的恶劣报道冲击着医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医学生在尚未踏上职业道路之前就不得不承受行业失信所带来的压力。
3.经济发展导致的物质崇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人们的物质欲望也远远超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所需,追求前沿与时尚、高端与奢华成为当代部分青年物质欲望的核心目标。医生在我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医生的收入一般在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之上。若按照阶层的划分,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物质财富,医生都属于社会中上等水平。职业优越感所带来的物质崇拜甚至成为了医学生职业奋斗的直接动力源泉。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资源对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更加突出,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等在当代青年中引发的社会嫉妒与不公正感为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
4.过度的自我意识导致人文关怀能力的下降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形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独特的人格特质。他们多在全家的保护和关怀下成长,追求自我意识,要求自己的权利不容侵犯,自尊心过强甚至是骄傲和自负,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过度自我中心使他们难以适应和关心他人。而医学生除了掌握严谨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能力,当代医学生的自我中心导致他们人文关怀能力的下降。
三、我国当代医学职业精神的构成与医学生价值观的取向趋势
1.仁爱之心
《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我国历代医家都将医术立为仁人之术。而“仁”在中国古汉语中为“两个人”,即人要无私,无利己之心,要有利他之心。医生每天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病人,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若无仁爱之心,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当病人身上无利可图时,置病人于不顾;当工作压力巨大时,放手工作享受生活;当心情烦躁时,对病人冷言相对。医生成为了治病的机器,治好治坏与己无关,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医患矛盾将更为突出。当代医学生价值观中利己主义明显,这恰与仁爱的职业精神相违背,树立当代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势在必行。
2.责任感
《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自序》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是医师的职业责任感。医学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的表现就是对病人生命和对生命与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是对生命和健康的关爱和呵护。这份尊重于医生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责任感推动他们时刻认真严谨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与技术;责任感推动他们以真挚的情感去关怀病人,呵护生命;责任感推动他们放弃眼前的自身利益,甚至将病人的生命安危纳入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当代医学生在父母和家人的百般呵护中长大,依赖已经成为他们行为习惯。只有树立对生命的责任感,他们才能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
3.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人類利他本能和亲社会行为的最高体现,也满足了个体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奉献所带来的愉悦感和高峰体验是物质追求所无法企及的。奉献精神在我国老一代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计较工作中的名与利、钱与权,他们牺牲个人的时间和利益将全部的心血投入到医疗事业,换来的是患者和同行的尊重和敬仰。然而,在新一代的医学生甚至是青年医生身上,奉献精神难觅踪影。当代青年更注重利益的等价交换,讲求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奉献虽然一直被主流媒体所倡导,但却难以对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奉献精神甚至成为了社会分配不公的反面教材被他们不屑甚至嘲笑。虽然物质交换中实现了最大化的公正公平,但却失去了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爱与尊敬。
4.公平正义感
行业的管理者尽量将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制度来约束从业的每一个人。制度的真正落实取决于制度的执行者。具有公平正义感的医生会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尽量将机会和资源优先给予最迫切需要、最应得的人。
四、重构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建议
1.增强医学职业精神的制度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成为医疗界的主要价值取向。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业理念主导着医院的运营,也主导着医生的努力方向。医患关系的严重错位是医患信任危机日益严重的主要根源。如果医患之间错位的利益关系长期存在,改善医患关系的任何努力终将失败。医学职业精神若完全靠医生自律将成为一纸空谈,制度化建设是医学职业精神践行的根本保障。当医学职业精神以他律的形式影响医疗界时,医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就不会与现实工作相背离。当促进病人健康与医生利益保障相一致时,医学生的职业价值冲突感将被职业自豪感替代。
2.以情促教,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学生责任心
真正触动人心的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而传统医学教育过度强调理性思维,强调严谨与一丝不苟,强调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实践操作的精湛,却忽视了职业精神的感性教育。这种冷冰冰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唤起医学生的职业希望,反而像一盆冷水熄灭了医学生本该有的职业热情。对生命的尊重必须是真情的流露。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广泛推崇的TBL(Team-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医学问题的复杂性,明白其不仅仅涉及技术,还涉及伦理道德和职业规范。
参考文献:
[1]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认识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3-17.
[2]王明旭,张文.促进医学职业精神建设优化医学的社会职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9-12.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孔祥近,杜治政,赵明杰,等.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医师职业责任感——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患者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之二[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3):10-15.
[5]胡俊秋,仲其军.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22-27.
[6]张云飞,李红文.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11-14.
4.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四
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高中生价值观的发展?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
高中生价值取向所呈现的有哪些特点?
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把各种督促检查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
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
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 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哪些问题?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很多高中生则是盲目的,不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上当受骗,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当代高中生很难做到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人云亦云,在面临自己人生追求的选择时,不假思索地接受已有的思想,而懒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对形势的分析。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高中生的价值观?
当个体进入青少年期,确切地说,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随着社会接触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便开始考虑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种自然事实。
第一,随着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分析各类社会事件,能够掌握各类社会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各种现象,能够有较正确的道德意识。第二,进入高中以后,意味着很快就要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在继续求学中进行专业选择等问题。
第三,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能更充分地认识自己,更正确地对待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
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初步明确人生意义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将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较好的结合起来。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则具有延缓直接满足的功能,使高中生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勤奋。
怎样培养当代高中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代高中生在面对价值观的偏离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生活中主宰自己,对生活充满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积极寻求战胜困难的恰当方式。(对于高中生自身)
要解决当代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庸俗化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他们自身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当代高中生树
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定位人生追求,是克服其价值取向庸俗化前提。(对于学校社会来说)
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在没有进入高中前,对高中生活过于崇拜,把东西过于理想化,尤其是刚入校的学生不太适应,更容易一下子从理想化到失望,这样极易使一些学生陷于迷茫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生活。
第二,进入高中后,人际交往日趋社会化和复杂化,一些缺乏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经验,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又相对个性化的高中生感到不适,难以在频繁的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经常显得难以招架、怀疑一切,缺乏真诚,嫉妒别人的优越地位和条件,交往中故意设置障碍,最多使自己陷入困境。第三,当代高中生在自我评价方面突出表现为:
1、自我评价过高,自负傲慢,到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失望,这种心态在家庭及生活条件交优越的学生中最容易产生;
2、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心理极强,感到生不逢时,往往感到自己没有在家里条件好;外在形象,智力水平等反方面的优越感,感到事不如人,低人一等,在遇到逆境时,缺乏信心与勇气,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自惭形秽、悲观厌世。
高中生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高二学生面对学生时代的各种压力,我们要相互协助,从压抑、苦闷、忧郁、惶恐、无奈等容易导致不稳定甚至变态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保持安全、稳定、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培养多种优秀的心理品质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当我们拥有专注、自信、快乐、爱心、不怕困难和挫折、持之以恒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就像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在我们的心底涓涓流动。
学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一,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辅导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讲座和辅导,强化校园建设。第二,积极营造道德环境,实现社会整体伦理道德的回归。第三,开展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教育。第四,通过开展咨询,及时帮助那些具有心理困惑感、心理冲突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尽早疏通症结,达到心理康复的目的。第五,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辅导和帮助,如要注重新生由于新环境而导致的心理适应和心里过渡问题。
第六,在继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探讨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总结、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加针对性,提高洞察力。
5.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五
请欣赏:《评会计委派制―――兼论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孙芳城,孔庆林(重庆工学院,重庆 400050)
摘要:“会计委派制”已成为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主流观点,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认为这一管理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均存在不足,并提出了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是信息的直接生成者,因此,成为“猫和鼠”游戏双方争夺的焦点对象。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游戏的制定者―――国家(猫)凭借特权直接控制会计人员,并授予他们许多耀眼的桂冠和美丽的花环。游戏参与者―――企业(鼠)始终处于严密监控下,虽然解决了信息真实问题,但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懒惰、浪费、效率低下等社会垢弊也难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游戏的制定者根据有效代理制度,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对任何参与者均平等有效,不存在歧视和不公。游戏参与者在游戏规则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即政府仅限于确认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并不争夺会计人员直接管理权。会计人员的待遇、职业道德等属于微观组织运行机制的内容,由企业自行确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转轨变型”特殊时期,“猫和鼠”游戏中,“猫”是只小猫,“鼠”却成精。在鼠精们的操纵下,导致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人员难辞其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亦是必然。目前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观点是“会计委派制论”和“回归企业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为背景,在对会计委派制理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1会计委派制述评
会计委派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学术定义,一般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贸委等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主管、财会机制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经考核录用后,派到需要进行监控的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这一制度时下正在不少地区积极试行,如湖北、四川、江苏、重庆等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长远战略来看,“会计委派制”不是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价值取向,因为它存在以下缺陷:
1.1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价值取向,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现代企业依靠独立的法人财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使现代企业不服从行政权威,而服从于市场权威,使现代企业对行政命令产生了“抗逆机制”,以维护单位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在现代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因此,不能将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职能机构―――企业会计与会计机构独立出去。会计委派制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与现代企业制度水火不相容,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缺陷。
1.2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关系,将会计人员置于“两难”的尴尬的境地
衡量一种企业制度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关键的一点是看这种企业制度是否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一个人或组织不能接受来自于两个以上的命令来源。因此,会计委派制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与企业的双重领导机制能够协调一致,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命令源。会计委派制一方面意味着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的外倾化,另一方面意味着动力结构基本内倾化。权力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脱节,导致了企业会计人员责任与权利的脱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与国家在利益分配、目标、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当国家与企业存在矛盾时,委派的会计人员怎么办?倾向国家就可能被“炒鱿鱼”或“穿小鞋”,偏向企业又与会计委派制的初衷相悖,会计人员必将处于两难境地。
1.3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法》立法宗旨相悖,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
提出会计委派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监督乏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根据《会计法》,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主要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其它管理控制行为的有效性。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会计本身,而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的认识程度、利用程度和信任程度,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合理化建议的采用率。根据《会计法》,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四部分组成。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司法机关对违法会计案件的判决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会计行为依法进行。如对“琼民源”聘用的会计班文绍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的司法判定。[2]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有关机构通过服务和支持等方式约束规范会计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监督上。社会监督主要是会计职业人员和自律性组织通过业务活动来矫正会计行为,从而起到维护会计秩序的作用。社会监督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在单位“管理层”的授权下,对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对授权“管理层”负责。《会计法》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立法基本精神。形成我国目前会计监督不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监督承担了部分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职责,这是一种“错位监督”,这种“错位监督”是使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的根源。为强化会计监督力度进行会计委派是对《会计法》会计监督体系的误解,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定国安邦的长久战略之策。
1.4会计委派制实际操作问题
1.4.1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
会计委派制意味着会计机构中的负责人、主管会计和会计人员不再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政府或者其职能部门的委派人员。企业财会人员就由企业的“内当家”变成了企业的“外管家”,其工作范畴属企业财务,身份却变成了准国家干部或委派的监督人员。实际工作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诸如董事、监事、经理)必然对委派人员怀有戒备之心,要么违背委派初衷,与企业管理人员“同流合污”,要么被架空,认认真真做假账。
1.4.2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有好坏之分,则其所属的会计人员待遇也应有差异。如果委派人员按原标准执行,则工作相同,待遇不同,不合理;如果按折衷标准进行,则原经济效益好的会计人员不愿接受委派;若委派人员的开支纳入国家预算,统一收取,势必倒退回到以财政代替财务的尴尬境地。若要以行政手段强制“均贫富”,按统一的标准执行,则委派会计人员势必吃“大锅饭”,无法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分配原则。
1.4.3机构设置庞大的问题
会计委派制后,财政部门对会
计工作管理变为直接管理,会计人员的考核、提拔、培训、交流、资格认证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班子和人员负责,原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必然增加,不符合政府是“守夜人”的经济学理念。
1.4.4委派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和考评问题
委派会计人员是由委派单位提供证明,写出鉴定,还是由会计局直接考核;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考核和考评成绩优秀或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奖惩等问题,很难确定科学的方法与措施。
1.5会计委派制忽略了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会计监控服务体系。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拿薪水的“经济警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不再实行财政审批制度,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3]
1.6会计委派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为实现财政监督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决定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的财税物价大检查这种直接监督形式。正如财政部纪检组长金莲淑指出“取消大检查,不是取消或弱化财政监督,而是调整财政监督的方式,更好地履行财政监督职能。”[4]有些人认为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就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是错误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已经转变为间接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法规,颁布会计准则;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支持与约束;对会计案件的审判等手段来完成。)
1.7“会计委派制”存在的其它问题
1)割裂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的内在关系: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职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核算,控制就失去了依据;反之,没有控制,核算就没有真实性。
2)为加强会计监督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那么,为加强统计监督是否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委派呢?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是否需要对厂长、经理们进行委派呢?
3)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与《公司法》等法律矛盾。
4)与国际惯例不协调,其他国家政府没有介入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人员的聘用、职务、待遇、升迁等由企业自行确定。[5]
诚如刘玉延副司长指出的那样,“会计人员委派制”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它的提出和实践是受一定环境因素制约,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认为它是灵丹妙药,适合于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我们认为,“会计人员委派制”仅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村级单位和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不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值得指出的是: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根据《公司法》等相应法律法规应属于投资者委派监事,属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事会范畴,不应属于委派会计人员范畴,有不少同志将两者混为一谈。[6]有关委派财务总监的问题将在审计运行机制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会计委派制是高风险的改革方案,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不应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目标,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建立有中国特色并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2“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新模式
“立法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宏观措施国务院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运用立法手段,通过颁布实施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认定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等,政府部门与会计职业团体相结合的宏观会计运行机制。《
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明确了全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是以间接管理为主的“立法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务院财政部会计司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订、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系统的协调运行创造条件。《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实行统一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且按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企业会计核算,相对比较容易,简单,主要适用于非上市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按会计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对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进行阐述,主要适用于会计事项复杂,经营规模较大,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似应考虑上市公司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中小企业采用会计制度形式;”[7]
2)积极与立法部门合作,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为此必须加快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国务院财政部门应为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商法》、《会计法实施细则》等)涉及会计内容的制订和修改提出建议。通过法律手段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披露加以制约和规范,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宏观指导,依法惩处违法行为,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3)负责我国会计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预测我国会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及时、合理地制订、完善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尽快解决我国会计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问题;
4)负责国际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我国会计的本国化与国际化,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和会计行业参与世界分工与合作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客观上要求建立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接受客户委托,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查帐、审计和咨询服务业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会计法》第三十三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第二十七条)。3种监督管理体系相互结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司法监督体系,加大对会计违法案件的惩处力度,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大力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国务院及地方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不可能过细、过多,应大力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积极作用。我国会计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应是非营利组织,其主要作用是负责会计管理日常工作。诸如组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评定工作;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实施会计专业继续教育;制订颁布实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对违反职业道德标准的会员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惩处);协调会计行业、会员之间的矛盾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相比,我国的会计职业
团体数量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应大力发展诸如高级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2.2微观上: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是企业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
会计人员须取得相应会计资格认证后,由企业根据客观需要聘请。“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8]被聘请的会计人员依法为单位服务,向单位相应经理层负责。被聘请会计人员的工资关系、人事关系以及组织关系等属单位权限范畴。会计人员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体系的约束下,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有权根据单位相关利益者的偏好,进行资金、财产、成本、费用和利润等的会计核算,有权根据单位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单位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作为单位纳税、贷款等的依据。会计责任应分为两类:有意过失责任和无意过失责任。前者指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由于获利动机驱使,有意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的会计责任。根据《会计法》,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后者是指由于会计人员个人原因(如会计业务不熟、自身贪污受贿等)形成的会计责任,此类责任会计人员为第一责任主体。若分不清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主体。
“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框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基于如下考虑:
1)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政府对全国会计事务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单位会计工作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
2)理顺企业会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有利于财政部门集中精力,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运用财政杠杆和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有利于企业会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3)与国际惯例协调。大多数国家对会计事务的管理,也采用“立法主导型”管理模式;
4)有利于“抓大放小”;[9]
5)建立“立法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运行机制相比,其改革成本、风险都较小,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方向一致,是现实和理性的必然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此运行模式将游戏规则制定权赋予宏观会计运行机制,而将具体从事会计工作,从属于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赋予微观会计运行机制,使企业会计人员回归企业,使会计机构和财务机构等一样,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职能部门,体现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这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中的游戏规则。
参考文献:[1]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会计准则问题专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制度[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4
[4](美)罗伯特C・希金斯,沈艺峰等译财务管理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0
[5]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理财:资金筹措与适用[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6]梁汉星资本委托管理制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7]郭复初财务专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8]王文钩西方财务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
[9] 陈容奎公司财务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版
6.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六
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一)就业价值取向定位过于“功利”。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并不是“无工作可做”,而是“想做的挤不上”、“能做的不想做”、“做了的做不好”,造成我国就业形势出现畸形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点:一是学校和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评判标准。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一来害怕孩子吃苦,二来受“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影响,都喜欢建议或者自行决定孩子报读的专业和学校。另外学校为了提高招生率,往往会轻视市场需求,迎合家长和学生的“虚荣心”,开设一些“体面”的课程,像法律、医学等,学校和家长的认知误区,导致一些企业“供大于求”,而另一些专业由于“无人问津”,相关企业又“求贤若渴”。
(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淡薄,求职目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没有充分认识到选专业的重要性。有些学生缺乏独立性,报读专业时既没有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也没有考虑以后就业方向,盲目听从亲友建议,报读“面子”专业,最后又因为缺乏兴趣,无心学习,导致专业技能差,无法满足工作需求。2在实际工作择业中无目的性,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现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又没有生活的经济压力,工作调换频繁,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3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都喜欢选择大城市、大企业,而不愿从基层做起。
(三)求职意向过于保守,缺乏自主创业的魄力。现今大学生找工作既有亲友“保驾护航”,又有学校“穿针引线”,且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求职渠道比较多,加之受过高等教育,工作适应性强,所以趋向于政府部门、国营大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等比较稳定,或者有上升空间的高薪岗位,自主创业意识差。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方法
(一)学校、家长和社会环境会直接间接的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影响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一是要帮助学生练好职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三是多为学生创造求职机会,学校要灵敏感知市场需求,开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架起“直通桥梁”。
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独立能力和责任感,督促孩子学好技能,其次父母应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也能胜任的工作,适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在社会上去慢慢磨练,积累经验和教训,迅速成长起来。
社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敢于创业的优秀大学生,给予优厚的扶持政策,消除创业顾虑;另外社会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提升上岗率,磨练意志。
(二)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标准
学生必须明确职业是帮助自己独立,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职业自身并没有“好工作”与“不好工作”的区别,另外职业是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家长和学校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学生才不会被“狭隘的择业领域”所困惑,也会脚踏实地的学好职业技能,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上进行和工作激情,为顺利从业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要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指引学生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展望自己的未来,为让学生在“荆棘密布”的职业价值提升路上,更加有信心,有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择业期是大学生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时期,“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好好干工作的人”,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认清自身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脚踏实地,虚心学习,相信一定能在纷扰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最合适的“定位”。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知识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逐年递增,国民素质教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也成为困扰社会和国家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呈现一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面临“招不到人”的矛盾局面,归根究底就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需求不匹配所造成,本文将以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和正确引导方法。
7.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七
1 织构取向实验确定原理
1.1 短对角线弹性恢复量测量
由于在卸载以后, 长对角线几乎没有弹性恢复, 而短对角线恢复明显[4], 为此本文以短对角线的弹性恢复量作为确定织构取向的实验测量量。如图1所示:虚线和实线分布表示弹性恢复前后的压痕在试件表面的投影形貌。a*、b*分别表示弹性恢复前的长、短对角线的长度, bR是弹性恢复后的残余压痕的短对角线长度, 则短对角线总的弹性恢复量为:
由于长对角线没有弹性恢复, 则测量的残余压痕的长对角线的长度也就是弹性恢复前的长度, 恢复前的压痕状态实际上就是在压头压入中压痕的状态, 其尺寸和形貌由压痕几何形状决定的, 长、短对角线长度关系如下:
将公式 (2) 带入 (1) 中, 得:
公式 (3) 表明:通过测量残余压痕的长、短对角线的长度, 即可给出短对角线的弹性恢复量。
1.2 织构方向的判断
1) 测量点确定, 多晶体中, 由于织构的出现, 使得材料弹性呈现各向异性。努氏硬度试验中, 如果让短对角线方向同某一织构取向的夹角不同, 显然其弹性恢复程度也不同。织构取向在0~900变化, 对于平面试样, 为了准确确定织构取向, 本文采用图2所示测量点方法。取半径为R的圆, 让长对角线一直通过圆的中心, 令长对角线与水平轴夹角为θ, 这里称之方向角。压痕中心在圆弧上, 等角度间隔进行压入实验。
2) 短对角线弹性恢复量与方向角关系。如图3所示, 假设织构取向与水平轴夹角为β, 这里称之为取向角, 则短对角线与织构取向夹角为:90- (β-θ) 。短对角线长度在取向上的投影为:
同样, 也可得到短对角线在垂直取向上的投影为:
公式 (4) 、 (5) 表明:对于不同的测量点, 由于织构取向 (β) 是个常数, 而方向角θ随着测量点位置不同而变化, b/、b//随θ呈正、余弦函数规律变化;对于固定的测量点, 方向角 (θ) 是一个常数, 那么b/、b//也随β呈正、余弦函数规律变化。
根据硬度定义:硬度是材料抵抗表面层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显然, 压入过程中的压痕大小主要决定于材料的塑性, 但去掉压头后的残余压痕与材料的弹性恢复有关。由于取向和垂直取向的弹性差异性, 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弹性恢复量也是不同。当长对角线与织构取向重合或垂直时, 短对角线则相反。此时的短对角线的弹性恢复实际上由单独的织构取向或垂直取向的弹性性质决定, 即:当长对角线与取向重合 (β=θ) 时, 短对角线弹性恢复由垂直取向方向的材料弹性性质决定;反之, 由取向方向的弹性性质决定。为此, 存在短对角线弹性恢复量的最大或最小值, 公式 (4) 、 (5) 也进一步表明:此时的最大或最小值对应着取向或垂直取向方向的弹性恢复量, 不受弹性异性影响, 最大或最小值取决于两个方向的各自弹性性质, 弹性恢复能力强的方向得到最大的弹性恢复量;反之, 得到最小的弹性恢复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判断出现短对角线弹性恢复量极值时的方向角 (θ) , 就可以给出织构的取向, 由于织构取向是锐角, 故对应出现弹性恢复量极值的锐角θ就是织构取向。
由于长对角线与水平轴之间的方向角 (θ) 是由实验随机确定的, θ的数量与测量位置数量一一对应, 为了准确地确定织构取向和减少测量点, 本文提出建立方向角 (横轴) 和短对角线弹性恢复量 (纵轴) 的直角坐标系, 在该坐标系中, 将实验得到的短对角线的弹性恢复量和方向角进行曲线拟合, 由拟合曲线确定弹性恢复量出现极值时的方向角, 就是织构取向。
2 弹性模量测量
利用短对角线弹性恢复特点测量均匀材料的弹性模量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给出综合评价, 本文所采用实验模型如下:
公式 (6) 中b/a=1/7.11, E, H分别是弹性模量和努氏硬度, 硬度由下面公式给出。
F——试验力, kg;
a*——压痕长对角线的长度, mm。
在已知织构取向时, 分别将长对角线沿取向和垂直取向进行压入测量, 分别利用公式 (6) 、 (7) 对测量数据进行测量, 得到各方向的弹性模量。
3 结论
通过分析努氏压头特点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说明利用努氏压头可以确定织构取向和测量各方向的弹性模量, 具体结论如下:1) 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2) 利用努氏压头短对角线弹性恢复效应和压入力学可测量小体积测量的特点, 可以测量各向异性材料的弹性模量, 测试方法简单。
摘要:根据努氏压痕短对角线弹性恢复和微小体积压入测量测量力学性质的特点, 提出了金属材料织构取向确定和弹性模量测量的压入力学新方法, 并且进行了实验验证。
关键词:努氏压头,织构取向,弹性模量,压入力学
参考文献
[1]徐平光, 友田阳.原位中子衍射材料表征技术的进[J].金属学报, 2006, 43 (7) :681—688.
8.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 篇八
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概述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扩张,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备受人们关注。当今汉英互译已成为了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尤其是电影片名翻译, 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现阶段, 由于电影逐渐趋向商业化, 为了维护电影原有的内涵, 故对电影片名翻译提出了高要求。针对英文电影片名特点而言,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音律性, 电影名称应用名词结构、动宾结构等方式来构成, 结构模式短小, 深刻地概括了电影的主题;二是修辞性, 电影名称中常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等, 语言效果显著, 吸引人眼球;三是悬念性, 如Ghost, 反映影片主题思想, 设下悬念, 引人入胜;四是跨文化性, 人们在观影的同时可了解外国生活情境、风土人情。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需要遵循美学欣赏原则、接受者文化导向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等,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体现了文化间的价值倾向。
2 语言的信息功能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Peter Newmark认为语言功能可归纳为五类:一是信息功能, 二是表情功能, 三是祈使与呼唤功能, 四是寒暄、美感与酬应功能, 五是元语言功能。语言彰显了交际符号的深刻内涵, 影响着交际功能, 基于把握交际需求的基础可实现语言功能。而电影片名主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采用主体表现手法, 基于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引起观众的共鸣, 最终促使观众消费。从本质上来讲,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语言功能多体现呼唤功能、美感功能及信息功能。
立足于语言的信息功能角度, 电影片名主要表现在它能彰显电影主题意义, 向观众阐述电影讲述的是事还是人?从电影Captain America名字中, 我们可猜想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关于个人的故事, 指明了人物的身份。而Pacifi c Rim则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太平洋的电影, 并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从Nida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角度出发, 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文章的反映应保持一致, 所谓的标题翻译, 主要体现了译文读者所获取的信息与印象, 其与原文读者感受对等。通俗来讲, 译文所反映的信息量必须要与原文一致。
在现阶段, 诸多电影片名翻译出现语言信息丢失现象。如台湾将阿诺德·施瓦辛格佩主演的电影Kindergarten Cop翻译成魔鬼孩子王, 将Total Recall翻译成魔鬼总动员, 实际上让观众对电影产生了错误的印象。事实上, 电影片名翻译必须要具有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就Battle:Los Angelos (《洛杉矶之战》) 而言, 该影片主要反映的故事发生地点:洛杉矶;影片情节线索:战争。显而易见,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战争故事, 不管是译文读者还是原文读者, 其对影片的感受具有一致性。
3 文本类型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针对目的派文本类型而言, 主要以语言传意功能为导向, 从而进行分类。从本质上来讲,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息息相关, 因此其已成为了目的派的关键理论。Reiss认为, 文本类型划分为文学、实用两类略微粗糙, 应用布勒语言类型理论, 语言表意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称, 二是表情, 三是感染。因此, 她认为文本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 表情型文本;第二, 信息型文本;第三, 操作型文本。文本类型作为文本的关键语言类型, Nord认为还体现在交际语功能上。
针对翻译策略而言, Reiss认为信息型文本的译作要彰显其内容, 表情型文本的译作要彰显其形式, 操作型文本要引起原作所渴望的反应。就电影片名翻译而言, 其为感染类型文本, 所表达的语言功能主要以感染为主, 信息、表情及美学功能其次。立足于电影片名翻译类型角度, 首先要引出观众所渴望的反应, 以等效、编译为主要翻译方法。同时, Reiss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要对原文独创程度进行关注, 尽可能地获取与原文一致的效果。基于此, 针对中西电影片名而言, 必须要了解及掌握其不同的感染手段, 其与东西方人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立足于东西方人思维方式角度, 傅雷认为东方人重综合、归纳及暗示, 而西人重细微、分析。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整体思想, 而忽略个体思想。在电影片名上, 中国观众易于认可概括性片名, 可掌握全影片内容, 表明重视“导读”与“导审”方面的功能。而西方人重视局部思维, 在电影片名上以关键人物、地点等要素为片名。例如罗伯特·本顿导演的Kramer vs.Kramer。讲述的是单亲家庭问题, 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离婚开展的儿子抚养权争夺之战。片名以主人公名字为名。而以同样反映离婚故事的中国影片《中国式离婚》为对照, 片名淡化主人公名字, 昭示着故事线索, 具有社会性, 这种形象化手法较为多见。再比如安东尼·福奎阿导演的Olympus has fallen, 主要讲述了韩国激进分子与白宫叛国者勾结, 企图攻陷白宫、毁灭美国的故事, 片子直接以情节地点为引导, 暗示故事线索, 具有主观逻辑性。
总而言之, 中国影片名重视概括、意境, 往往采用比喻化语言, 而西方影片名多应用与剧情发展相关的要素来彰显感染力。因此, 在翻译中, 必须要关注中西的不同思维方式, 以其为依据来规划翻译策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影片名作为信息的表达媒介与美感的传递载体, 能够激发观影兴趣, 其翻译质量与电影宣传、票房具有之间关联性, 必须要重视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文本类型在其中的应用价值, 以中西不同思维方式为主导, 片名翻译以彰显电影主题为落脚点, 吸引观众的眼球, 促使其实现观影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董素贞.纽马克交际翻译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2.
[2]范国文.商业化语境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再探讨[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1 (2) .
[3]李小光, 李扬眉.影片Lost in Translation缘何译成《迷失东京》?——兼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J].海外英语, 2013 (21) .
[4]吴蕾.目的论视角下的奥斯卡电影片名汉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2012 (12) .
[5]尹亚辉.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方式分析[J].电影文学, 2013 (16) .
9.儒家物力论与会计价值取向 篇九
一、会计系统分类的非物质因素:文化与会计价值取向
如何将各国的会计体统进行分类是实务界和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通过对各国的会计系统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国际会计趋同和跨界的执业活动。会计系统分类的要素通常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社会环境变量(e.g.Zeff1972;Nobes and Parker1985;Nobes 1998)例如,所有权特征,融资系统、税务体系和是否有被殖民的经历等。第二是实务操作差异(e.g.d'Arcy 2001;Nobes2008),例如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等。Gray(1988)进行了非物质层面因素,会计价值取向,对会计系统影响的探讨。他认为社会文化对会计价值取向和对在其环境内所有的社会系统产生影响。而这些社会系统,或多或少,都会对会计系统有着影响力。因此,会计系统直接受到会计价值取向的影响并间接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熏染。在Gray(1988)的理论框架中,他提出了会计价值取向和Hofstede(1980)社会文化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假设。Hofstede(1980)提出了关于社会文化的四个二元性的维度,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差距(大/小)、对回避不确定性的态度(强/弱),男子气概和女性特征。权力差距是指社会成员对组织与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均等的容忍程度。换而言之,在权力差距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规定的等级次序较为容易接受。而在权力差距小的文化理念中,等级次序通常容易遭到挑战和需要就这样的安排给予特别的理由。男子气概和女性特征旨在表明社会文化对以性别划分的社会角色的支持程度。Gray(1988)的四个二元性的会计价值取向包括职业判断和法规控制,会计处理的统一性和适应性,谨慎性和乐观性偏好,信息披露的守密性与透明公开。Gray(1988)对社会文化与会计价值取向两者之间提出了四个假设性关系。
Gray(1988)认为,第一,职业判断和法规控制:在国家的文化中偏好个人主义,对回避不确定性的愿望不强烈并且权力差距低,在会计价值取向中,对职业判断有所偏好。第二,会计处理的统一性和适应性:一个国家文化中对回避不确定性的愿望强烈,权力差距高并且对个人主义认同度较低,在会计问题处理上偏向于统一性。第三,谨慎性和乐观性偏好:在国家的文化中对回避不确定性的愿望强烈,对个人主义和男子气概认同度较低,谨慎性会得到较高的接受程度。第四,信息披露的守密性与透明公开:在国家文化中对回避不确定性的愿望强烈且权力差距高,对个人主义和男子气概认同度不高,守密性会得到偏好。
二、东方价值观:儒家物力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在人文社科类研究和企业管理活动中风靡一时。Hofstede(1980)的文化四维度的理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对其的批评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文化四维度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而缺乏对东方文化的探究。Hofstede和Bond(1988)在探讨亚洲国家1965年到1985年的经济发展与对东方世界造成长久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了另一个文化维度:儒家物力论。这是对儒家文化的双向解读。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取向反映了动态的,以长期利益为导向的特点。而从消极的方面而言,它又是因循守旧的。两位作者认为西方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对真相的探求而东方的则是对美德的推崇。此外,他们还提炼出儒家物力论的两个系列的价值要素,相对重要的价值要素和不那么看重的价值要素。
在本文中,笔者就四个相对重要的价值要素当中的三个(“节俭”除外)与Gray(1988)的四组二元的会计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这三要素包括:对目标的持之以恒,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有羞耻之心。
三、儒家物力论与会计价值取向
(一)职业判断和法规控制
这组相对概念的会计价值取向的核心在于公权力对会计实践和行业管理的涉入程度。职业判断偏向于鼓励从业者进行个人职业判断和行业自治。并且认为这样的鼓励是会计系统立法的基本理念。继而言之,有最高层面的规则赋予从业者实施职业判断的权力。例如“the true and fair”原则允许就满足这一原则而突破具体的会计或法律的规定(Van Hulle1997;Aisbitt and Nobes 2001)。但是并没有统一的可度量的方式来衡量这一原则的实施,仅能就个案予以判断。而在会计系统中对职业判断呈现出负面后果的容忍度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行业管理包括会计规则的制定和监督执行,行业竞争,行业纪律监管等。行业管理的权力分配与机制安排体现在国家监管和行业自治在范围与程度上的划分。
在儒家物力论的三个价值要素中,与职业判断/法规控制这组会计价值取向有密切联系的,笔者认为是“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下,地位越高,得到的尊重和敬畏就会越多。权威性就会比专业性显得重要。因此,既定的规则比个人的职业判断重要。并且,违反规则意味着对既定规则的有意冒犯继而被认为是对社会次序的破坏。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混乱局面的出现。在此社会文化的环境下,会计规则往往由政府部门而非行业专业组织来发布,以彰显其权威性。并且,规则会制定地非常具体、详细和严格以防止对规则不同的解读。因此,留给个人职业判断的空间就不会多。而违法规则的后果较为严重以显示规则的权威性。实施职业判断的成本和风险就会相对较高,因此这样的行为就得不到鼓励。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中,较高地认同“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那么对会计实践和行业管理偏好实施法规控制。
(二)会计处理的统—性和适应性
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可以将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和结果转换为可比的和可归纳的信息,从而服务与微观的经济活动和宏观的经济管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实践的多样性。不仅如此,即使是同样的或类似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处理方式都可能会不同。因此,Gray(1988)认为统一性和适应性这一组会计价值是对会计方法的可选择程度的衡量。
笔者认为会计处理的统一性与儒家物力论中的两个价值要素,对“目标的持之以恒”和“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对“目标的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执着最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以结果论成败和目的可以让实现的手段正当。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有可能被作为实现经济或其他目的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进程有变化的时期,新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会大量涌现,而同时规则的制定有时候会滞后。这时候,对以实现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就有较大的自由度且为此承担的风险和可能付出的代价会相对较小。例如,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更有利于经济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会计处理对目的的适应性会得到偏好而统一性的认同度会相对低。
对于“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而言,统一的规定彰显权威性,而选择的自由是对这种权威性的削弱和对次序的扰乱。而在会计系统中,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规则中是被严格限定的。并且,非常规的会计处理方式是被严格监督以防范这种选择权的滥用。更重要的是,对过多例外情况的认可是对规范次序的扰乱和规则权威性的消弱。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中,对“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有较高的认同度而对“目标的持之以恒”着重程度较低,那么会趋向于会计处理的统一性。
(三)谨慎性和乐观性偏好
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对过去事项和交易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有对未来财务业绩或事项拥有合理预测的功能。衡量其预测的准确度是财务信息效能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确定的财务信息出现是,通过预测和确定信息的对比可以以事后效验的方式对前期的预测信息质量进行评估。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大致)相符;第二是(过于)悲观(实际高于预测);第三是(过于)乐观(预测高于实际)。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务报表编制者在实施其专业判断时是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事项。
笔者认为这一组会计价值与儒家物力论中的两个价值要素“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和“有羞耻之心”相关。如果对次序非常重视,在对未来事项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考虑很多限制因素。在这样的文化中,谦逊会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它表示为对规则的遵重。并且,最糟糕的情况会予以较为周全的考虑。这些都是导致不能对未来做出过于乐观的预计。即便是从目前的信息考虑,可预见的将来形式好的几率很高,乐观的预测仍然被视为是非常危险的。“有羞耻之心”可以看做是经常自我反省的动力,同时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即使是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情况下。然而,当事情出现糟糕结果的时候,“有羞耻之心”可以演变为“责怪文化”。就是总得有人对糟糕的事情承担责任。当结果比原来预计的业绩或事项后果要好时,就会皆大欢喜。反之,做预测和参与这些工作的人就会感到需要对此负责任,从而产生负疚感。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较高的重视“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和“有羞耻之心”,那么会计价值取向会有谨慎性偏好。
(四)信息披露的守密性与透明公开
对于这一组会计价值,Gray(1988)是用于描述是否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没有差别性对待。守密性表示对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实现差别性信息披露策略。这个价值取向与儒家物力论中的三个价值要素均相关。就“对目标的持之以恒”而言,无差别的信息披露可能会导致来自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目标实施过程的更多或更频繁的干预和监督。对目标实现的渴求往往会将不利的事项进行保密。因此体现出对守密性的偏好。
对于“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而言,会计信息可以被看做是很稀有的资源,因此,在等级体系下,具有高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相对多的信息并借此可以强化或施加更大的影响力。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制定差别性信息披露策略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保护。“有羞耻之心”这个价值要素可以非常明显的体现在财务舞弊的动机上。当经营实体的业绩不理想时,在羞耻心的驱使下(这和其他物质利益考虑不相矛盾),会不愿意披露实际情况而采用粉饰行为。况且,这种保留真实信息的行为可以为未来的经营留有空间。例如,如果将来经营业绩好转了,将暂时不那么好的信息保留在少数的利益相关者范围内而非全面披露不失为一项很好的权宜之计。但事情往往只会是越来越糟,这就导致了“滚雪球”的效应。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
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对儒家物力论中的三个价值要素“对目标的持之以恒”,“以地位建立社会次序关系并予以遵守”和“有羞耻之心”,都由较高的认同度,那么守密性这一价值取向会得到偏好。四个假设总结为表1。
四、结束语
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于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得到了很多关注。儒家智慧,这个起源于二千五百年多年前的中国文化精髓,对当代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仍然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本文就Hofstede(1988)提出的儒家物力论中的三个价值要素和Gray(1988)四组二元的会计价值取向的关系尝试性的阐明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可以看做是从西方人对东方智慧的解读为出发点,阐发对会计价值取向在儒家文化中的理解。
【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推荐阅读:
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维度观及微观研究的缺陷07-18
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研究论文08-22
会计职业判断问题研究08-11
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06-30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08-11
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习计划10-18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浅探论文08-14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研究论文09-27
论“键盘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