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2024-10-27

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通用8篇)

1.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

述职报告

我是医技部放射诊断科副主任技师xxx,在科领导的带领下,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恳干,很好地完成了领导交予的各项任务。下面我将汇报2011至2012工作情况。

一、政治思想表现 积极参加院里科里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党中央时刻保持一致。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我军的条例,遵守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科里的各项规定,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在工作中能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工作业绩

本职工作完成的很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积极恳干,任劳任怨,2011年分管医疗楼技术组,当时人员少,工作忙,任务重,负责医疗楼,肿瘤楼,综合楼,心研所四个点的普通拍片和床边照相,可以说是天天加班啊,尽可能的协调好各临床点,较好地完成好普通拍片和床边照相任务,因此还经常受到临床科室的表扬。新的呢可大楼放射科从设计、装修到搬家,时间紧、任务之重,为了保证装修质量和工作进度,我每天都会跟着装修工人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休假,那时自己的血象白细胞达1.6万,到现在还不正常。2012年我分管的是急诊放射科,急诊发射的工作比较忙、乱,为了工作中不出问题,自己每天都亲自盯机房,上机操作,和年轻的技师一样干。

(二)抓投照质量,提高技术水平,急诊拍片 大多是外伤、病

重、病危的患者,要拍出高质量的照片有一定的困难,自己在工作中认真带教年轻的技师和实习生,解决投照时出现的种种困难,从而提高投照技术和水平。

(三)认真检查投照体位,减少漏诊、误诊,外伤重的患者在医生检查遗漏或技师拍片范围不够时容易漏诊和误诊。2012年防止了又上述原因引起的15例漏诊和误诊事件。不但提高了病检率,而且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使其得到及时的治疗。

(四)严格检查证件,减少漏费现象,特别是本院工作人员和驻京军队单位的军人来急诊做检查时并不是本人,有给自己的亲人或好友做检查。2012年查出dr共80人次、ct共40人次不是本人来做检查的患者,都被一一拒绝。估计能减少院里经济损失达5万元左右。

(五)做好窗口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急诊放射检查接触病人大多是病情急,心情差,在工作时对病人一定做到耐心和热心。

三、存在的问题

用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用差距观检查自己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学习工作不够,存在着重实际工作完成任务,轻政治学习,工作中有时欠耐心和细致。

自我评价:优秀

述职人:xxx 2012年05月03日篇二:医学影像学小结

医学影像学小结

绪论

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以前----x线 20世纪50-60年代----usg超声成像 20世纪70-80年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摄影(ct)

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显像/核素成像

(ect)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x线摄影(cr)、x线数字影像(dr)

第一章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x线成像

1、x线的特性

物理特性:肉眼看不见,波长短,诊断用0.008-0.031nm(40-50kv)a穿透性-?x线成像的基础 b荧光性-?透视检查的基础。x线能继发荧光物质使波长极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c感光性-?x线摄影的基础。涂有卤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感光而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产生了黑白不同的影像。d电离效应-?放射防护与放射治疗基础。

2、x线成像基本条件:abc x线-?人体-?荧光屏或x线胶片 a:成像相关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性、摄影性 b:被照射的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存在密度与厚度的差异 c:成像物质/屏胶结构,即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需经显像过程获得x线影像

注:不同密度组织与x线成像关系如下表

3、x线设备

产生x线的三个条件:高速运动的电子群;电子群活动自由;电子群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设备: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

4、x线成像特点: a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反映人体密度、厚度的影像组成的 b影像重叠复合 c轻度放大、失真

5、x线检查技术

基本概念: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本身存在着比重、密度、厚度的差异,x线透过后形成的影像也存在着黑白明暗的不同,这种天然存在的差异,称之为自然对比;人工对比---为扩大应用范围,人为地引入密度明显高或者低于组织器官的对比物质(造影剂),改变使之产生对比的方法,成为人工对比

a检查技术: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

普通检查 包括荧光透视和x线摄影 特殊检查 钼靶x线管检查技术通常用于乳腺组织的检查 造影检查 要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

对比剂---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类。高密度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低密度对比剂为气体。

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广泛用于消化道检查;碘剂分为有机碘和无机碘,水溶性有机碘分为离子型(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碘苯六醇 /碘海醇),离子型对比剂具有高渗性,毒副反应较多,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相对低渗性、低黏度、低毒性等有点,油性碘化剂用于支气管和子宫输卵管造影。b造影方法:

直接引入---包括口服、灌注、穿刺注入等

间接引入---包括静脉注入

6、x线检查中的防护

重点对象:孕妇、小儿和长期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

防护措施:从时间、距离和屏蔽来进行防护

7、x线的解读

全面观察、重点分析、结合临床、综合诊断 从位置、分布、数目、形状、密度、边缘和邻近组织器官改变、功能等方面解读

二、ct成像

1、ct成像基本原理:x线束围绕人体具有一定厚度的检查部位旋转或者平移,并发射x线束,进行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在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体素(三维概念):假定将选定层面分成一定数目、体积相同的立方

2、ct设备:x线管、探测器、模拟/数字转换器、计算机

螺旋扫面:由x线管围绕检查部位连续旋转并进行连续扫面,同时在扫描期间,床沿着纵轴连续平移,从而使得x先扫面的轨迹呈螺旋状。

3、ct图像的特点:

a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b 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比平片高10-20倍。c ct图像常用横断为或称轴位,是断层图像而非重叠像,内部结构清晰可见。

!!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越高

!!ct图像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先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ct值单位会hu,规定谁的ct值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ct值为+1000hu,而空气为-1000hu,一个ct值对应一个黑白灰阶。,肉眼只能分辨16个黑白灰阶以上的图像。

4、ct 检查技术:

ct扫描分为平扫、对比增强扫面和造影扫描篇三: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针对实习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1.做好实习期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岗位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种制度和业务。2.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3.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热情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力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4.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单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篇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总结 2012级《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48学时(理论+实验)的教学工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学年课程圆满结束。现将上半学年教学工作及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同文学院教务处及年级管理员的领导及支持下,遵从学院的管理规定,全面贯彻学院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所代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备课方面:充分做好每一课时的课前准备工作,依照医学影像专业专用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大纲要求,参考相关的医学教材、查阅网络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ppt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二: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ppt课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理论与临床工作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本学期结束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1)基本掌握了影像技术学中的x线成像基础理论、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造影检查技术、软x线检查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体层摄影检查技术、放大摄影等检查技术的基本理论。

(2)具有了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简单疾病检查、诊断的能力。

(3)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办法。

(4)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并具备日常维护的能力。

三:医德医风培养方面:

培养并引导医学生热爱医学影像学专业,从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的转变,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的专职性人才。四:本学期学生取得的成绩方面:

出勤率达到了95%以上,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满意率85%以上;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全部合格,总分90分占到70%,60分-90分占到30%。从试卷上来分析,记忆性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比较欠缺。五:体会与不足:

(1)讲授时多举实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各种检查技术的检查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2)利用各种条件,增加实习课的学时。(3)多督促学生并引导学生对医学知识广学、泛学、各个学科联系得学习。

以上是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扬长避短,更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

代课教师:李海霞 2013年11月篇五:最新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经典资料

名词解释

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

9、转移性骨肿瘤分为 溶骨型、成骨型 和 混合型。

10、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特征性表现是 残存的骨破坏,大量的骨质增生,可有死骨形成。

11、食道钡餐检查的三个生理性压迹分别是 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 和 左心房压迹。

12、单纯性小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有 梗阻近端肠曲胀气扩大 和 肠内有高低不等的阶梯状气液面。

13、肠结核病理分型有 溃疡型、增殖型 和 混合型。

14、肝细胞肝癌ct增强的特征表现是 肿块表现,“快进快出”征象。

15、胆囊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腺癌。

16、磁共振t2wi序列显示前列腺中央带为低信号,外周带为高信号,前列腺癌多发生在外周带,前列腺增生多发生在中央带。

17、鹿角状结石常位于肾脏,年轮状结石常位于膀胱。

18、子宫平滑肌瘤分为黏膜下型、浆膜下型、壁内型。19 ***67 891011、下列有关“早期胃癌”的概念,哪项是正确的:(b)a、肿瘤范围小于1cm b、肿瘤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c、肿瘤位于胃小弯近胃角处 d、无远处淋巴结转移 e、肿瘤浸润肌层但未累及浆膜层

12、泌尿系统结石检查的首选方法是(d)腹部泌尿系统平片

13、患者无痛性血尿数目,肾盂造影显示肾盂内不规则充盈缺损,首先考虑下哪种疾病:

(b)肾盂癌。

14、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诊断标准(c)瘤内有脂肪成分

15、多囊肾哪项影像学表现是错误的是(d)肾盂肾盏常有侵蚀性破坏。

16、子宫肌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c)增强扫描可以清楚显示病灶。

17、正常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的t2w信号特点(c)中央带为低信号,外周带为高信号

18、垂体微腺瘤是指病灶的直径小于(c)10mm。

19、颅内出血病灶常呈梭行的是下列哪种(b)硬膜外血肿。20、最常见的脑内肿瘤是(a)胶质瘤。

21、脑梗死的ct表现为(c)脑沟脑回模糊。

22、头部外伤后昏迷半小时患者,头部检查应首选(a)ct。

23、诊断听神经瘤可靠的征象是(a)

问答题:

1、胃钡餐造影检查中,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要点有哪些?

龛影形状: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良性)龛影位置:突出于胃轮廓外(良性);位于胃轮廓内(恶性)

达龛口(良性)2x 热,患肢活动障碍,局部红肿等(1分),分)。x2周内,骨2分)。22/3或全骨干(2分)1分)。ct能好地显示病变,尤其能发现x。3 4 5cm5、6ct 7表现 ②脑灰、消失③脑池、脑室不对称,一侧受压变窄 ④ ⑤可有中线结构移位,甚至脑疝形成

8表现:颅板下方硬脑膜外梭行均匀高密度影,内侧光滑锐利,构轻度移位。·

1、简述中央型肺癌的x线表现与ct表现

① 支气管异常:包括狭窄、阻塞、管腔内结节及管壁增厚

(2分);

②肺门肿块:可位于某一肺叶支气管的周围或附近,边缘比较清楚,外缘(转载于: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光滑或有浅分叶(2分); ③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2分);

④转移征象:侵犯纵膈,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2分); ⑤肿块不均质强化(2分)。

2、简述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表现

要点:平扫低密度区(1分);动脉期肝癌强化(3分);门脉期肝癌强化减低(3分);平衡期恢复低密度(2分);总的规律为“快进快出”(1分)

3、心包积液的x线表现

答:(1)心脏呈烧杯形或球形(1.5分)(21.5分)(3)主动脉影短缩(1.5分)(4分)(5减少或不显,心衰时可出现肺淤血(1.5分)。

4、周围型肺部的ct表现

答: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1分)。肿块常可见分叶征(1分)1分)、胸膜凹陷征(1分)和不规则的厚壁空洞(1分)。直径3cm(1分)和支气管充气征(1分)ct以上(1分)分)。

5、胃肠道钡餐检查的x 答:(1(2皱襞增宽和迂曲;⑤微粘膜皱襞改变。

(3)管腔改变:①扩张;②狭窄。

(4)位置和可支性的改变

(5

6、简述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x答:骨巨细胞瘤以20-40约占65%,(1分)(1分)x1分)。边界清楚。分为分房型和溶骨型(1(1分)

7、左室增大的x 答:11(20.5分)(3)左室段延长,向左扩展(0.5分)(4分)(5)左侧位心后间隙消失(0.5分)8 答:(1分),表面凹凸不平,(1(1 9xct可呈磨玻璃样阴影(0.5分)。ct较x线显示更好((1分)

10、胃癌的钡餐x线表现

答:

1、充盈缺损、胃腔狭窄;

2、粘膜中断、破坏;

3、胃壁僵硬、蠕动消失;

4、胃腔内龛影、半月综合征。

11、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有气体存在的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

名词解释

1、反“s”征:右上肺中央型肺癌,肿块下缘与远侧不张的肺下缘形成反“s” 形,称为反“s”征。

2、多普勒效应:声源与接受器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导致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

3、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性大,外力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4、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状或窄带状致密影)。简答题

1.胃肠道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答:一:轮廓的改变:1.龛影;2.充盈缺损;3.憩室。二:粘膜皱襞的改变:1.粘膜皱襞平坦;2.粘膜皱襞破坏;3.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4.粘膜皱襞纠集。三:管腔大小的改变:1.狭窄;2.扩张。

2.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二

1 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

1.1 注重案例准备,协调授课进度,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案例式教学法的前期准备工作繁杂,尤其是案例的收集整理过程,需要教师对授课内容和教学大纲有充足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需要根据现有案例版教材(《医学影像学(案例版)》,张培功、杜勇主编,科学出版社)提供的案例,熟读教材,整理案例资料,修改和补充案例思考题,结合思考题查阅相关专业文献,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研究前沿和最新动态,充分考虑到案例分析讨论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好应答预案,这是授课教师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利于授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提高。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大纲要求,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引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关注学生的讨论中心,回答学生的疑问,避免不必要的讨论延误授课时间。同时,课堂上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应急预案中未能考虑到的内容,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临场能力和知识调度及运用能力。此外,课堂上教师还可能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回答学到更多的未学习到的知识。通过这种授课,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1.2 有效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引入案例资料,强调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改变以往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转换师生角色位置,明显改善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融洽了师生关系。案例的分析讨论阶段是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好的体现,通过讨论消除了课堂的沉闷气氛,避免了在较暗环境中长时间注视屏幕产生视觉疲劳的可能;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更愿意主动和自愿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中,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解答。虽然没有老师的前期讲解,学生对案例思考题相关问题的掌握和理解更深刻和牢固[4]。如先天性心脏病章节室间隔缺损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自我学习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室间隔缺损时心脏形态改变的形成机制,这对学生掌握该病的X线表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思考题中关于该病的治疗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资料查询也能够得到完整的解答,而且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和关注专业研究前沿和新进展。

1.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强化学习效果

案例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5],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注重观察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性[6]。在授课前,学生需要熟悉案例,结合案例提供的思考题查阅文献和相关专业资料,作出相应的解答,对存在的疑问做好记录;课堂授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同时对存在的疑问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学会联系多学科,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尽其所能解决问题,对存在的疑问探求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效率和成绩。

1.4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课程,与基础医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神经病学等多门学科联系紧密。医学影像学的学习离不开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案例式教学法的课前预习阶段,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临床知识的查询,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除了利于医学影像学课程学习外,也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系统的联系所学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更好更快的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快的适应临床工作。课堂授课中,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引导与讲解,利于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重新复习以往所学基础课程,加强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学习联系,拓展自我理论知识库。

1.5 紧密结合临床,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医学影像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还需要更好的结合临床实践工作。医学影像学所授案例完全取自临床真实案例,对病史等资料进行了适当加工整理,使案例的各种征象更典型和突出,利于学生分析和记忆。通过案例式教学法进行讲授,可以让学生在前临床阶段接触“准真实”病历,亲身感受疾病的影像分析、诊断全过程。案例式教学法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提供充足的环境[7]。根据真实临床病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和学习,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发现临床疾病影像诊断要点和建立规范诊断思路的最好方法,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2 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 典型案例资源不够充足

目前案例式教学法所采用案例以教材提供为主,但是部分案例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病史信息过于简单,缺乏充分的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信息;影像图片缺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或者征象显示不完全;部分案例图片资料偏少;思考题过于简单,缺乏与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联系;对专业新进展和学科前沿关注不足等。教师在授课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依据教学大纲对所有案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规范化加工处理,需要对征象不全的影像资料进行更换。

2.2 教学内容对教学法实施的限制

医学影像学课程第一章内容为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原理,其他章节按系统划分,包括总论(检查技术、正常影像表现和基本病变影像表现)和疾病诊断。案例式教学法只适用于各章节疾病诊断部分的讲授;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原理、概念、各章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部分不适合案例式教学法的讲授[8]。而且,疾病诊断内容因为学时限制,只能选择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讲解,并不能完全讲授。

2.3 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对教学法实施的限制

案例式教学法课堂授课适合30-40人的小班级,在这种人数规模内,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问基本可以涵盖所有学生,教师可以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整体状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则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发言或者讨论机会,可能需要分组并选派代表发言,这必将制约学生的均衡发展与锻炼。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资料查阅不全面或不查阅,临床与基础知识较差及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逃避各种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些情况均可能影响该教学法的实施和教学效果分析的准确性。

2.4 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案例式教学法在众多教学课程中已经得以应用[2],但是目前主要的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测评,所得教学效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虽然,我们也尝试将阶段测试结果和调查问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但对于学生的课堂情况和临床思维能力难以做全面掌控。因此,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3 案例式教学法存在不足的解决措施

针对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部分是可以解决的。如案例资源不充足方面,可以通过全体教师总动员,建立系统、完整的案例库。主要措施是根据课程教学研究方向分组,指定高年资教师带队,根据研究方向完成所授章节的案例制作。案例制作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注重紧密结合临床真实病例,适当调整病史资料,强调临床信息对病例的支持。对于所提出的思考题严格遵循复习基础知识、参考临床知识、结合专业前沿发展的思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全体教师集体参与案例制作不仅利于教师掌握教学大纲要求,而且利于教师在教学法实施中全面熟悉案例,确保案例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运用自如。

但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期望通过减少总论部分的授课时间,增加案例部分的授课时间来解决。学生人数的限制,在今后希望通过加大授课教师人员数量和小班授课来得以解决。对于教学效果评价系统,可以在今后的授课中建立个人评分册,分次记录课堂成绩、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以此来全面权衡、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总之,案例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有效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提高临床思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针对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争取使该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摘要:分析案例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深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更好的提高该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敏,冯修猛,王俊林.影像实践教学中案例式PBL教学法应用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1-293.

[2]梁翠云,黄哲云,杨文军,等.案例式教学法在成人本科口腔解剖生理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8,30(5):389-391.

[3]胡建华,陶祥亚.“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师现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2007,21(5):369-372.

[4]高蕊,黄瑾,顾永清,等.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336-337.

[5]杨丹,刘宁.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当代医学,2010,16(2):162-163.

[6]叶峥嵘,张宏方,环诚,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79-81.

[7]刘晓伟,刘志.PBL联合模拟急诊教学在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29-30.

3.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三

【关键词】成人教育 医学影像学 实践教学 PB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48-02

影像诊断是临床医师需要兼备的基本功,成教学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带教教师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其缜密的影像诊断思维能力,对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基于成人教育学生的学情,在实践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培养学生的影像诊断思维能力,提高了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成教1、2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践课授课分14组,共135人,小组分组按学号顺序分配。随机抽取7组为对照组,共68人,男生人数35人,女生人数33人,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授课,另7组为实验组,共67人,男生人数 35人,女生人数32人,采用PBL教学方法授课。上述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各项参数均衡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

2.研究方法

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实验,一次4学时,每次实践1~2个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法,阅读普通影像片结合多媒体阅片,老师先讲解各张影像胶片,学生自行阅片,老师答疑。各组由同等资历的老师带教。

实验组采取PBL教学法,方式为把每一组学生约9-10人,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每小组约3-4人,每个小组分配3~4个典型病例,每个病例都附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同一病人的x线、CT及(或)MRI胶片,每个病例设置4个问题。每个小组拥有一台阅片灯,一块小黑板,选择一位经验较丰富的学生作为主持人,随着设置的问题,步步深入分析病例,形成完整的诊断思路,得出合理的诊断意见。

如,周围型肺癌阅片,提供临床资料,周围性肺癌的X线、CT片各一套。第一步:提供临床资料:老年,男性,多年吸烟史,声嘶,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无胸痛。问题一:根据临床症状,我们可以考虑哪些疾病?可以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方法?首选是哪种?得出结论后,进入第二步:提供X线片,问题二:该片的异常在哪里?分别描述其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边缘、密度、周围结构变化,总结后,提出第三个问题:进一步可以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进入第三步:提供CT片,描述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边缘、密度、周围结构变化并进行总结。第四步:梳理诊断思路,形成诊断意见。问题四:结合临床、影像表现,可以形成哪些诊断意见?进一步检查的优势在哪里?最后总结诊断思路,回答问题,形成实验报告。

3.评价指标

(1)实践考核:考核内容为影像阅片。共2个病例,提供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每个病例50分,总分100分。考核内容包括临床资料分析(20分)、影像描述(20分)和诊断意见(10分),要求影像描述简洁、客观,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思路清晰合理,诊断要求准确、全面。

(2)该学期实践课结束后,组织组长开展座谈会,反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4.统计学处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践考核各项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践考核成绩

两组实践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的总成绩、临床资料分析、影像描述和诊断意见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实验组为32.99±4.83,对照组为27.81±3.20,影像描述分别为33.93±3.26和25.96±3.03,诊断意见分别为18.85±1.25和13.96±3.03,总成绩分别为85.76±4.83和67.72±7.45,各项成绩两组之间比较t值分别=16.713、9.461、14.710、12.292,P值均<0.01),说明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好。

2.座谈会反馈结果

实践课程结束后,组织小组长进行座谈会,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表示教学形式新颖,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影像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效果好。

三、讨论

1.成教学生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学情

成教学生年龄普遍偏大,其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其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在实践教学环节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仍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缺乏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在短时间内集中形成影像诊断思维是比较困难的。

2.PBL教学法及教学效果

经典的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颇具影响的教学模式。目前PBL教学法已经在国内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其优势已报道很多,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3] PBL 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通过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积极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进而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获得统一认识,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有效的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学生临床逆向思维能力。

3.PBL教学法在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影像诊断思维能力:成教学生通常有一定的临床诊断能力,工作中过于依赖影像科医生的诊断报告,自身缺乏影像分析能力,PBL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引导,结合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图像,巩固知识点并灵活应用于实践,辅以教师点评,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影像诊断思维。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PBL教学法以问题导学法加以典型图片,将实践教学变成了病例大讨论,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就被长时间地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来,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读片的学习、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对临床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将被动接受知识点变为主动学习,明显活跃了教学课堂的气氛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中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面对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提高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另外,课堂讨论还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授课教师对每一次实践课都要有严谨、详实的课堂设计,挑选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设计课堂问题。另外,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需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可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5)不足:在对病例选择、问题设置方面需进一步探讨、论证;成教学生的理论知识参差不齐,在进行交流讨论时,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生占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会失去兴趣,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造成教学效果两极分化。

目前,PBL教学在成教学生的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更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解决教学效果两级分化的问题,研究如何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增加与学生在课余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将这一科学的教学模式发扬光大,为医学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荣琼,周作勇,胡世君,等.PBL教学模式在动物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 :127-130.

[2]邓波,谭群友,王如文,等. PBL教学模式在胸外科进修生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12,41( 21) : 2226-2227.

[3]张海涛,钟秋玲. PBL与LBL教学法结合在血液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尝试[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 3) : 616-618.

4.医学影像科2013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通过毕业实习,使所学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学习临床思维方法和诊疗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检查方法、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和防治技能,初步掌握各科急重症的诊疗原则。本计划旨在敦促实习生尽早、尽快地掌握医学影像科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巩固和提高实习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影像诊断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严肃的学习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有全面的教学专业知识,又有远大理想和高深医德,身心健康的医务工作者。

教学工作的实施将严格按照各大医学院校教学要求,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具体工作开展如下:

一、开展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病历书写规范培训等。

二、每周一至周五均应参加早晨的读片并做好笔记。

三、每周四基础性理论授课,做好笔记。

四、每季度接受授课教师的小测验一次。

五、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各个层面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完善。

六、积极与各大院校开展业务、教学等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

七、2011年拟接收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16人,根据该校实习大纲及计划要求,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5.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总结 篇五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哈医大2009年复试题)

5.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5.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18.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19.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21.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22.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23.像素: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24.体素: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25.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26.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用介入的方法来治疗门脉高压症,在肝内形成一个门静脉与肝静脉分流,降低门脉压力。主要用于不能手术的门脉高病人,如布加氏综合症。27.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28.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正位胸片上,肺门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

29.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其主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30.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气象,在X线胸片及CT片上,实变的肺组织中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可见于大叶性肺炎和小肺癌中。

31.卫星灶:是指在结核球病灶的周围肺野见到的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

32.3胸椎及相邻的肋骨。可侵犯臂丛神经、迷走神经、颈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中侵犯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及额部无汗。肺上沟瘤:又称Pancoast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并与脏层胸膜接触,易破坏第1 33.胸膜凹陷征:是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幕状阴影,也可为星状阴影,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所致。以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有时良性病变如结核球等也可以出现此征。

34.肺门舞蹈征:肺血增多时,在透视下可见到肺动脉段及两侧肺门动脉博动增强,称肺门舞蹈征。

35.反“S”征象:发生在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其肺门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而成,他们的下缘呈反S状。

36.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

37.空腔: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38.Kerley B线:是间质性肺水肿间隔线的其中一种,多位于两下肺野的外带,以肋膈角区多见,短而直,一般不超过2cm,与胸膜相连并与其垂直。病理基础是小叶间隔水肿、增厚的结果。

39.中心型肺癌:指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

40.肺隔离征:又称支气管肺隔离征,为胚胎时期一部分肺组织和正常肺分离而单独发育,与正常支气管树不相通,而且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分支,引流静脉可经肺静脉,下腔静脉或奇静脉回流。

41.分叶征: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42.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mm~3mm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43.毛刺征: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

44.轨道征: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CT层面平行时表现为扩张增厚的支气管壁呈平行排列的轨道状称轨道征。

45.戒指征: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和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46.空气半月征:是指在肺曲菌球与空洞或空腔之间形似月牙的空气透明区,该新月形空隙总是位于空洞或空腔的最高位置,而曲菌球在洞(腔)内是移动的,总是处于近地位。47.干酪性肺炎:是指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肺炎,可表现为肺叶和肺段样的实变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透亮区(虫蚀空洞),还可见经支气管播散的病灶。

48.手套征:是指发生在阻塞性支气管扩张时,引起一个肺叶或肺段范围内的带状及条状高密度阴影,从肺门向肺野方向分布,近端相互靠近,形态似手套状而称为“手套征”。

49.艾森曼格综合征:开始为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当肺动脉高压严重,形成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临床上出现发绀者,称艾森曼格综合征。

50.法洛四联征: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51.Monteggie骨折:尺骨上1/3骨折伴桡骨小头脱位,合并有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称为Monteggie骨折。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

52.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53.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54.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

55.骨膜三角:肿瘤浸润性生长侵犯骨膜,引起骨膜成骨,继而破坏骨膜成骨,使两端残存的部分在影像学上成三角形改变,称为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征象。

56.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57.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

58.Schmorl 结节:表现为椎体上下缘边缘清楚的隐窝状压迹,多位于椎体上下缘中后1/3交界部。

59.肿瘤骨:出现于病变骨和(或)软组织肿块内的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质。

60.硬化性骨髓炎:又称Garre骨髓炎,特点为骨质增生硬化,骨外膜与骨内膜都明显增生。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

61.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62.棕色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骨内形成破骨细胞瘤,病理解剖上呈棕色,影像学上呈一个低密度影。

63.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阻塞或脑脊液分泌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同时积水,称为交通性脑积水。

64.梗阻性脑积水:第四脑室出口以上阻塞所引起的脑积水限于脑室系统,称阻塞性脑积水或脑内积水。

65.脑膜尾征:脑膜瘤增强扫描时,除了肿瘤本身明显强化外,还可以见到与肿瘤相邻的硬脑膜也线样强化,如同肿瘤的尾巴,称为“脑膜尾征”。

66.腔隙性梗塞: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生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

67.模糊效应:脑梗死2~3周,CT平扫显示病灶呈等密度,与正常实质难以辨别,称为“模糊效应”。这是因为此时期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组织密度增大所致。

68.基底节回避现象:大脑中动脉闭塞在豆纹动脉的远端,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以外的颞叶,不累及基底节区,呈矩形低密度区,称为基底节回避现象。

69.岛带征:大脑中动脉闭塞早期CT平扫,出现患侧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密度减低,与邻近脑白质密度相仿的现象。

70.跳跃征(线样征):溃疡性肠结核时,回肠末端和盲、升结肠因为炎症刺激痉挛,排空加速,钡剂呈线样充盈或者完全不充盈,其上、下端肠管充盈正常,称为跳跃征(线样征)。71.龛影: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疡,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充填,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相对高密度区或突向腔外的高密度团。为溃疡性病变的造影表现。72.充盈缺损:指充钡胃肠道轮廓的局部向腔内突入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73.粘膜线:良性溃疡的征象,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mm的光滑整齐的透明线。74.项圈征:良性溃疡的征象,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0.5~1cm,犹如一项圈。75.狭颈征:良性溃疡的征象,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76.早期胃癌:癌仅限粘膜及粘膜下层,无论大小及范围,有无转移。

77.指压迹:表现为龛影口部有凸面向着龛影的弧形压迹,病理基础为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结节状癌侵润所致。

78.裂隙征:表现为从龛影口部向外伸出数毫米至2厘米左右长的钡剂充填树根状影,或表现为两个指压迹之间向口部外方伸出之尖角状影。病理基础为溃疡周围的破溃裂痕或两个癌结节之间的凹陷间隙。

79.环堤:是指龛影周围一圈不规则的透亮区。其病理基础为溃疡破溃后留下的一圈不规则的边缘。

80.半月征:是指位于胃轮廓内的巨大溃疡,呈半月形龛影,其周围可见不规则性环堤、指压征或裂隙征,是恶性胃溃疡的典型X线征象。

81.皮革胃:癌累及胃的大部或全部导致整个胃壁弥漫性增厚,胃壁僵硬,胃腔狭窄,如皮革状,多见于弥漫性浸润型癌。

82.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取代,以食管与胃的连接线(齿状线,对称Z线)为界,在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即为Barrett食管。

83.反“3”字征:胰头癌肿块较大侵犯十二指肠时,进行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曲扩大,其内缘出现压迹,可呈双重边缘,由于乳头较固定,压迹常呈“ε”型,称为反“з”征。

84.假肿瘤征:绞窄性小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85.灯泡征:肝海绵状血管瘤MRI检查时,T1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

86.牛眼征:少数的肝转移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形如牛眼状。

87.水上百合征:肝棘球蚴病中,内囊完全分离悬浮于囊液中呈“水上百合征”。

88.笔杆样压迹:相当于肠系膜动脉走行一致的局限光滑整齐的纵形压迹,状如笔杆,粘膜皱襞可变平。常见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89.“咖啡豆”征:见于不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近端肠管内的大量气体和液体进入闭袢肠曲,致使闭袢肠曲不断扩大显示呈椭圆形,边缘光滑,中央有一条分隔带的透亮阴影。因形如咖啡豆,故称“咖啡豆”征。

90.马蹄肾:为肾上或下极,多为下极的相互融合,状如马蹄。91.肾自截:肾结核时,全肾钙化,导致整个肾脏失去功能。

92.超声: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 Hz以上,超过入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医学诊断用超声的频率范围约1~20兆赫兹(MHz)。

93.声影:当超声声束传播至结缔组织、钙化、结石或骨骼等表面时,由于其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声阻抗差异而在界面产生强反射,其后方因声能衰减出现无回声区,称为声影。94.反射:超声波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构成的大界面时即发生反射,反射的方向遵循Snell定律。

95.折射:超声通过声速不同的两种介质界面时,其传播方向;呈生改变,称为折射。折射可能引起声像图伪像。

96.散射:超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小界面时,在该界面产:生的反射失去方向性,向各个方向分散辐射,称为散射。

97.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称为衰减。衰减主要是由于反射、折射、扩散及组织吸收引起。

98.超声多普勒效应: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此即超声波的多普勒(Doppler)效应。

99.彩色多普勒显像:由流动血液中的血细胞散射体形成的超声多普勒频移图像,用红、蓝、绿颜色及混合色标志血流方向和性质,用颜色的亮度标志血流速度,这种图像成为彩色多普勒显像。

100.SAM征: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指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收缩期CD段不是一个缓慢的上升平台,而出现一个向上(向室间隔方向)突起的异常波形,这种现象称为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 SAM)。

101.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金属、气体等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闪烁,称为彗星尾征。

102.靶环征:病灶中心为强回声团,周围有弱回声环绕,形似“靶环”,常见于肝脏转移癌。103.牛眼征:靶环征中病灶中心强回声区出现液化坏死形成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类似“牛眼”,称牛眼征,常见于肝脏转移癌。

1.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10.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11.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12.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由于器官于病变内碘的浓度差别而形成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楚,还可根据对比增强特点确定病变性质。

13.EBCT:又称UF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ms,可行CT电影观察。

14.MSCT:多层螺旋CT,采用多排探测器矩阵,每排探测器矩阵可单独完成一层图像重建,也可多排探测器数据共同完成一层图像重建。简单内容:

1、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人工对比

2、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称自然对比

3、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4、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5、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6、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将特定的诊疗器械导入病变的相关部位,进行非手术的治疗或取得病源学、病理学等诊断材料;具有创伤性小、疗效高、诊疗相结合等优点。

7、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8、DDR:即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利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行数字化,进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9、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

10、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1、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2、MRA: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13、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14、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指在一定单位体积内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2.嵌入性骨折:(imbedibility fracture):骨折断端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X线片上并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反而表现为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系因相互嵌入的骨断端重叠所致。3.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骺离骨折。X片上,骨折线不能显示,指显示为骺线增宽或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于干骺端一并撕脱。4.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cm~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5.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时,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髓核向椎体脱出,称为Schmorl结节。

6.Brodie脓肿: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整齐,周围有硬化带,无骨膜增生,无软组织肿胀。7.Garre骨髓炎:硬化型骨髓炎,特点是骨质疏松硬化,骨膜增生明显,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边缘不整。

8.“泥沙状”死骨:发生骨结核时,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泥沙状”死骨,这是骨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9.串珠肋:(rachitic rosary):佝偻病时,肋骨前端由于软骨增生膨大,形成串珠状。10.关节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of joint):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引起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于骨缘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11.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joint):可分为骨性和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关节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结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

12.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简单内容: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骺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X线表现为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破坏和缺损。

1.波浪膈:由于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有时在深吸气时膈肌受肋骨的牵引所致横膈呈波浪状。

2.纵隔摆动: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隔恢复原位,称纵隔摆动。

3.肋骨融合(fusion of rib):相邻两条肋骨的骨性融合,局部肋间隙消失,多见于5、6肋。

4.肺门角(lung hilum angle):两侧肺门可分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称肺门角。5.肋膈角(cost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夹角,被称肋膈角。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膈后端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

6.心膈角(cardi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内侧与心脏形成的夹角。7.肺实变(alveolar consolidation):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蛋白及细胞所代替,而形成实变。多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和肺水肿。8.空洞(cavity):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可分厚壁空洞核薄壁空洞。

9.空腔(intrapulmonary air containing space):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10.空气半月征:偏心型空洞与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空气半月征,为空洞内曲菌球的特征性表现。

11.兔耳征: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当有两根线状毛刺与胸膜相连时,形似兔耳。

12.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13.分叶征(lobulation sign):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14.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mm~3mm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

15.毛刺征(spiculation sign):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16.Kerley A、B、C线:间质性肺水肿时,不同部位的肺泡间隔水肿增厚形成的小叶间隔线。Kerley A线自肺野外围斜行引向肺门,长5~6cm,宽0.5~1cm,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Kerley B线位于肋膈角区,水平横行,长2~3cm,宽1~3mm,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及慢性左心衰竭。Kerley C线位于肺下野,呈网格状,常见于肺静脉高压明显加重者。

17.胸膜下线(subpleural line):肺纤维化时,由于广泛的小叶间隔增厚,相邻增厚的小叶间隔相连,在胸膜下1cm以内,可见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线状影,长2cm~5cm,称胸膜下线。

18.胸膜尾征:包裹性胸腔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镜型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紧贴胸壁,与胸壁的夹角多位钝角,边缘光滑,邻近的胸膜多有增厚,形成胸膜尾征。19.轨道征(tramline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CT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征。20.戒指征(signet-ring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核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21.指状征:支气管扩张时,当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粘液栓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阴影,称为“指状征”。

22.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X线特征表现为:a、原发浸润b、淋巴管炎c、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这三个特征表现同时出现,形似哑铃状,又称哑铃征。

23.卫星灶(satellite opacities):结核病变的周围常可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24.浮莲征:寄生虫囊肿如包虫囊肿穿破后,部分囊液排出可形成气液面以及囊塌陷漂浮于液面上。

25.界面征:不同的病理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出现不同称为界面征

26.横“S”征/反“S”征:发生右上叶中央型肺癌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

1、肺充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血流量增多,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肺纹增多、增粗,结构清楚,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

2、肺淤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郁滞于肺内,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纹理增多、增粗,结构模糊,出现反射性血管痉挛时,上肺野纹理增粗,下肺野纹理变细。

3、肺缺血:即肺循环血流量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所致,X线表现为肺门血管变细、小,肺纹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高。

4、肺静脉高压: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力增高,因此具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另外,在肺淤血的基础上还将出现间质性肺水肿和(或)肺泡肺水肿的表现。

5、间质性肺水肿:肺淤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肺淤血的表现外尚有肺野密度增高,出现网状肺纹,出现克氏A、B、C线。

6、肺泡性肺水肿: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漏出液储集于肺泡内,可与间质性肺水肿并存,X线表现:一侧或两侧肺内多片或融合成大片的渗出性病变,常以肺门为中心,分布于肺野中、内带,若是双侧,常对称呈蝶翼状分布。

7、肺动脉高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X线表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门动脉血管扩张(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而肺野中、外带血管变细;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右心室增大。

8.蝶翼征(butterfly sign):肺泡性肺水肿的典型征象,X线上见大片状模糊阴影聚集于以肺门为中心的肺野中心部分,两侧较对称,其密度以在肺门区为最深,向外逐渐变浅,类似蝴蝶的两翼状阴影,肺尖、肺底和肺外围部分清晰。

9.盔甲心:结核性心包炎的心包积液量多较大,常引起广泛粘连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增厚的心包可呈盔甲样包绕心脏,此时常伴有钙化,称“盔甲心”。

10.F4/TOF:法洛四联症,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1.胁腹线(flank stripe):腹部前后位片上,在两侧胁腹壁的内份,可见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渐消失,称胁腹线。

2.贲门切迹(cardia incisura):又称食管—胃角,是胃食管前庭段左侧壁与胃底形成的一个锐角切迹。

3.胃泡(gastric bubble):立位时,胃底内含气,称为胃泡。

4.蜗牛胃(snail-shaped stomach):胃小弯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小弯缩短,致幽门与贲门靠近,形成蜗牛胃。

5.葫芦胃(cucurbit-shaped stomach):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胃体部呈环状狭窄,形成葫芦胃。

6.肝角:肝下缘与肝外缘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7.粘膜相,充盈相,加压相 见八年制教材P.305 8.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指消化道管壁向管腔内局限性突起时,在X线造影时,可见到腔内由钡剂勾画出的消化道轮廓形成局限性的内凹改变。

9.憩室(diverticulum):消化管壁局部发育不良,肌壁薄弱和内压增高致该处管壁膨出于器官轮廓外,使钡剂充填其内。X线表现为器官轮廓外的囊袋状突起,粘膜可伸入其内,可有收缩,形态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与龛影不同。

10.鸟嘴征:食管中下段及贲门痉挛狭窄并发食管中上段扩张,当食管内存大量液体时,钡剂象雪花样分散于液体中,缓慢下沉至狭窄的食管下段,食管下段呈鸟嘴状变细进入膈下胃腔,称胃鸟嘴征。

11.鱼肋征:空肠梗阻的重要X线征象,表现为在扩大的空肠内见到密集排列的线条状或弧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样。

12.驼峰征:蛔虫性小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在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扩张的肠管内有软组织密度影突出于液平面之上,呈驼峰状。

13.假肿瘤征(pseudotumor sign):绞窄性小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14.三叶草样变形: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愈合时形成瘢痕组织,严重时可形成狭窄,伴憩室形成可使壶腹部呈三叶草样。

15.粘膜线(hampton line):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一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16.项圈征(collar sign):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宽约5~10mm的透明带,形如项圈。

17.狭颈征: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上下端明显狭小,对称光滑透明影,形如颈状。18.痉挛切迹(incisura):胃小弯溃疡发生时,小弯溃疡在大弯相对应处出现的一光滑凹陷。

19.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深而大,深度多超过1cm以上,口部有较宽大透亮带。

20.穿孔性溃疡(nemomena,perfo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很大,如囊袋状,其中常出现液面和分层现像即气液钡三层或气钡两层现象。

21.胼胝性溃疡(callous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大,但直径不超过2cm,而深度不超过1cm,有较宽透明带伴粘膜纠集。

22.粘膜纠集:消化道粘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车辐状或放射状。

23.激惹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时,由于有炎症刺激,表现为钡剂迅速通过球部不易停留,迅速排空。

24.皮革胃(leather bottle stomach):浸润型胃癌时,胃腔狭窄,胃壁僵硬,胃广泛受累形如皮革袋。25.指压征(finger pressure sign):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因粘膜及粘膜下层癌结节浸润使龛影口部有向龛影隆起的不规则的环状压迹,形似手指压迫样,加压后显示清晰。26.裂隙征(尖角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两个指压征之间指向口部的尖角,为溃疡周围的破裂痕迹或两个癌结节间的凹陷。

27.环堤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正位上环绕龛影的宽窄不一的不规则透明带,切线位呈半弧形,为肿瘤破溃后留下的隆起边缘。

28.跳跃征:溃疡型肠结核发生时,因回盲部炎症溃疡形成,钡剂通过此段时非常迅速,不能正常停留,致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充盈不良或少量钡充盈呈细线状,而上下两端肠管则充钡正常,时溃疡型结肠核典型表现。

29.“1”字征:增殖型肠结核,盲肠和升结肠管腔狭窄,缩短,僵直,狭窄的回肠被缩短的升结肠牵拉呈几乎竖立,跟升结肠形成“1”字。

30.苹果芯征:溃疡型结肠癌时,表现为较大且不规整的龛影,沿结肠长轴发展,边缘有尖角及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典型X线表现为“苹果芯征”。

31.环靶征/牛眼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可见有的瘤灶中央小圆形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

32.环征:肝脓肿CT增强扫描时,低密度的脓腔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以及周围的无强化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的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33.“树上挂果”征: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的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半点、棉花团状显影,称“树上挂果”征。

34.晕圈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观察,T2WI上,有的转移灶边缘可见高信号带。35.胃垫征:胰腺癌发生时,胃窦部向前上推移,形成局限性边缘光滑的压迹,成为胃垫征。36.笔杆征:胰腺癌发生时,扩张的胆管压迫十二指肠球后段形成垂直的带状压迹。37.内缘双边影像:胰腺癌发生时,癌肿直接压迫侵犯引起十二指肠环内侧粘膜的移位,破坏所致。

38.反“3”征:胰腺癌发生时,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壶腹部上、下肠腔时,造成上、下肠曲扩大,各形成一个凹形压迹,形如反置的“3”字形。

39.双管征:胰腺癌发生时,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称双管征,这时胰头癌的主要直接征象。

1.逆行尿路造影(retrograde urography):经尿管向膀胱内注入对比剂,或借助膀胱镜行输尿管插管并注入对比剂,称为逆行尿路造影。其中前者也称为逆行膀胱造影(retrograde cystography),后者称为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2.KUB:通常指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前后位投照的平片。

3.阳性结石(positive calculus):尿路结石与胆系结石不同,90%以上的结石含钙,密度较高,可在X线上显影,称阳性结石。

4.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即多囊性肾病,为遗传性病变,成人型多见,常合并多囊肝。

5.CTU:CT尿路造影,开始团注对比剂后30分钟行尿路扫描,应用MIP技术行尿路系统3D重组。用于整体观察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显示突向腔内的病变。

6.MRU:磁共振尿路造影,属于无创性检查,不用对比剂,而采用重T2WI成像,富含游离水的尿液呈高信号,用MIP技术行三维重组,获得类似X线尿路造影图像,主要用于检查尿路梗阻性病变。

7.蜘蛛足:肾的囊性畸形,IVP示双侧肾盂肾盏拉长,变形,呈“蜘蛛足”样。

8.肾自截:晚期肾结核可见肾结核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纤维性病变,造成肾盂肾盏变形狭窄,可继发肾盏积水。晚期病变钙化,严重时病变肾脏钙化广泛,肾功能丧失,称“肾自截”。9.抱球状:肾细胞癌发生时,肾动脉血管造影表现病变肾的肾动脉增粗,肿瘤周围血管移位、分离、牵拉变直、有时可形成“抱球”状。

. 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2.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3.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4.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即为脑梗死。5. 靶征(target sign):部分血栓动脉瘤CT增强扫描时,中心和瘤壁强化,其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

6. 动-静脉畸形(A-V malformation/AVM):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7.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一种慢性脊髓退形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

6.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六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3.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辅酶I(NAD+)的制备 2.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2.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5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测定 2.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7.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七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现代医学数字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储、传输和管理的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医学数字影像通讯(DICOM3.0)标准的普遍接受,使PA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不断扩大。基于PACS的交互式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应用,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为医学影像学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1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块的基本组成

该教学模块基于PACS系统网络,图像采集与传输采用DICOM3.0标准,及与其相适应的浏览工作站、诊断工作站、教学工作站、数码相机、扫描仪等。

2 教学资料来源

(1)图像资料来源于各部位正常断面解剖图像和经病理证实、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典型病例。图像采集可直接从PACS系统提取、数码相机录入、胶片扫描仪录入等。所采集图像用Photoshop CS处理,对图像感兴趣区域进行提取、缩放、旋转、灰度转换、标注及适当的亮度、对比度调节等。处理后的图像经转换后存放于PACS图像服务器硬盘,以随时调用。

(2)文字资料来源于具有权威性的医学影像学教科书、专著和有关核心杂志。内容包括正常断面解剖图像注释、典型病例图像注释、影像表现特征、相关临床征象、病理诊断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等,要求简洁、明确,重点突出。按一定格式存放于相应文件夹内。

(3)应用界面采用由主菜单、分页菜单、图像区、图标区和基于树枝模式的目录索引区组成的图形工作站界面。教学资料按照头颅、五官、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等部位分类,采用树枝模式的疾病目录索引。图像区显示正常断面解剖图像、典型病例图像或二者感兴趣区对比图像。文本显示区分页与图像关联的注释、影像特征、临床特点、鉴别诊断等内容。

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随时添加需要的影像图像和相关文本资料,亦可对已建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或删减,使教学模块不断完善,以适应临床教学需要。

3 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系统分组进行教学,由正常断层解剖开始,辅助必要的解剖变异内容,在熟悉解剖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各组疾病中,实时调阅相关教学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图像后,进行影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调阅相关的影像诊断、图像特征分析、病理改变及诊断、临床特点、鉴别诊断等文本内容,与学生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讲评,提出重点、难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疾病影像学表现的理解。每一系统病例教学结束后,对本组教学内容的影像诊断进行概括,并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可结合PACS系统诊断报告平台,让学生熟悉诊断报告的书写要点及要求,规范诊断报告的描写术语,做到能熟练、准确地书写报告。报告的书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疾病到复杂疾病,在书写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影像特征分析能力,加深其对疾病影像特征的认识,将影像表现与临床征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影像诊断基础,以适应今后的影像诊断工作。

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块在教学时可即拖即现、实时调阅,满足临床教学要求,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可为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条件。同时,随着因特网的全球化及基于因特网的医学影像学远程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国内外相继推出众多内容丰富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8.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篇八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医学影像学本科教学能力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开展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法实践,并通过课堂小测试及调查问卷评估该法的教学效果,与传统多媒体面授式教学法比较。【结果】采用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组的测验成绩及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多媒体面授式教学组(P<0.05)。前者的小测验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分别为42.6±3.2和85%±4.3%;后者的小测验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分别为为36.5±3.5和76%±6.5%。【结论】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法能更好地提高医学影像学的能力和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病例互动式;PACS;医学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87-01

医学影像学是本科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各亚专业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不断扩大,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核素、PET和介入放射学等诸多门类,各种医学图像的获取、存储、调阅和传输已完全实现全数字化,即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如何将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影像运用到本科影像学教育中,避免枯燥的面授式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能力,值得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

一、材料与方法

1、教学对象和内容。选择我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小班共80人,A小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媒体PPT面授式教学组;B小班作为实验组,采用基于PACS的上机互动式授课组。教学内容选用白人驹主编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第九章骨关节系统。

2、研究方法。两组由同一授课老师分别在前后两周内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利用PPT面授式教学。实验组采用上机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即学生在电脑上根据老师提供的病例号从PACS系统中调出病例的临床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然后老师一步一步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处理图像、发现病变并作出解释、诊断及鉴别诊断。例如:在讲述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先提出病例号,给出简要病史:患者男,18岁,右膝关节疼痛2月。让学生从PACS系统调出图像后,提出以下问题:1)请指出病变的位置?2)请描述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的范围、基本病理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膜反应、骨皮质连续性、软组织肿块、瘤骨和有没有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等;3)请说出你的影像学诊断?4)最后总结归纳骨肉瘤影像学表现。

3、教学评估。授课完成后当堂通过小测验和调查问卷,均采用笔试法评估互动式教学法的效果。(1)小测验包括理论和阅片实践题(25×2=50分),理论题请学生写出重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阅片题将典型疾病图片打印并给出选项,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影像诊断。(2)调查问卷:包括激发学习兴趣、课堂集中注意力、课堂思考能力、记忆归纳能力、课堂教学气氛5个方面作为教学满意度结果(5×20=100%)。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成绩和满意度,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二、结果

采用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组的测验成绩及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多媒体PPT面授式教学组。对照组的小测验成绩平均为36.5±3.5,教学满意度76%±6.5;实验组的小测验成绩平均为42.6±3.2,教学满意度85%±4.3;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

三、讨论

近年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授课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相对较丰富的图像、动画及互动等,较传统式教学有很大的优势。但其形式依然为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未能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教学效果和满意度并无显著提高。PACS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患者医学图像和临床资料的同时及实时调阅、处理,能自行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对比度、翻转、锐化以及三维重建、多平面重组等图像后处理。

本研究表明,借助于PACS平台结合病例实施互动实践式教学模式,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面授式教学模式相比,前者的学生测试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后者,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效果。首先,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更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只是以引导为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注重观察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性和独到性,充分发挥个人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其次,通过这种教学,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充分掌握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联系和掌握,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阶段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解答,对相应问题能更深更牢固掌握和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记忆和归纳能力,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总之,基于PACS的病例互动式教学法能更好地提高医学影像学本科教学的能力和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姜慧杰 魏 来 郝雪佳等.基于PACS的网络互动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基础医学教育,2013,15(8):797-799.

[2] 马宜传 张顺花 陈 岩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79-481.

[3] 欧阳祖彬 罗天友 吕发金等.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1):55-57.

上一篇:MySQL文件系统先睹为快数据库下一篇:酒文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