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众数》 教案(共8篇)
1.六 《众数》 教案 篇一
六《众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90页红点,自主练习1---5题,新课堂第81页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展台、计算器、统计表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成语激趣。
谈话: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填写成语的能力,想不想表现给老师看看呢?(出示课件,学生口头填空)
万()一心()所周知()志成城()星拱月 三个成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那就是“众”。“众”的意思是什么?(大多数)看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挺扎实,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众”字有关。
2、信息图揭示课题。
谈话:儿童进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都进入突增阶段。突增开始的年龄女生一般在10—12岁,男生一般在12—14岁。在课下我们测量了身高和体重,哪位同学能把你的身高与体重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出示信息图: 认真阅读信息图,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这15名女生平均年增长多少厘米?
2、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厘米数最多是多少?
3、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厘米数最少是多少?
4、这15名女生中,身高年增长数为8厘米的有几人?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地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问题1“这15名女生平均年增长多少厘米?”(复习近平均数)学生班上交流是怎样算出平均数的? 教师小结:把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加起来,再除以个数,就能算出平均数。这么说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所有数都有关系,反映是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平均数 整体水平和所有数据有关)
在统计中,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除了它,还有一个数也能表示这组数据的情况。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我们解决下面这个问题来认识它。出示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绘制统计表,分析数据。谈话: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班上汇报。(用统计表来收集、整理数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表。交流展示统计表: 年增长高度(厘米)5 人数 1 1 4 6 2 1 提问:这些数据在哪个范围内波动?有没有哪个数据经常出现?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班上汇报交流
预设:身高年增长的范围在5-10厘米之间。
身高年增长5厘米的有1人。身高年增长6厘米的有1人。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有6人。、、、、、、2、认识“众数”。
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中哪个数据最特殊?出现了多少次? 学生回答(“8”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6次。)
也就是说身高年增长8厘米的人数最多,有6人。同学们,在7、8、8、8、8、10、9、7、8、9、7、6、8、5、7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8”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众数)学生齐读,描述“众数”的概念:
根据你们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
学生自由说,老师归纳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学们,“8”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因为在这一组数据中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8”也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水平,它反映是的什么水平呢?
大家看看,这组同学的年增高厘米数中在中哪个数?(8)所以我们说众数“8”反映了同学们年增高的集中水平。(板书:集中水平)它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吗?(不会)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理解“众数”。
下面让我们继续在生活中理解众数吧!出示课件:
1分钟跳绳比赛,六(1)班、(2)班、(3)班每班6名参赛选手成绩如 六(1):120 105 150 150 186 150()六(2):108 183 183 196 216 216()六(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谈话:请大家根据刚才对众数的认识,讨论一下,各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第一组数据学生很快就说出是150,第二组、第三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呢?学生很难判断,可以让学生在同桌或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师:从第二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什么?
生:有183和216两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且相同,我觉得两个都是众数。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认为也是183和216都是众数。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样。那为什么呢?
生:因为刚才老师说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而这里的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我认为两个都是。
师:太好了!你们真用心。是的183和216在这组数据中都是众数。师:那第三组数据的众数呢?
生:没有众数,因为没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几个数出现的次数都是1次。
师:那么,对于找众数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生1:我发现有些组数据中,众数不止一个。生2:有些组数据中是没有众数的。
教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众数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众数”。
创设情境:假设你要找工作,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工资待遇)(1)事情经过:(课件出示)
王叔叔去应聘,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实际工作时只领到1200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找经理讨个说法,经理拿出工资表说:“我没骗你,不信你算算!”
(2)验证质疑:(课件出示工资表)经理 6000 副经理 部门经理 员工 员工 2800 2000
1200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员工 1200 学生计算验证,帮王叔叔算算表中的平均工资是不是2000元。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确实是2000元。
提问:经理也没撒谎,但王叔叔却没有拿到2000元的工资,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3)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此处用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员工的工资水平,而“1200”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用“1200”来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更加合适。所以王叔叔只能领到的工资是众数1200元。
5、感悟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课件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姓 名 张志明 王平李雪 发芽粒数 17 13 17
姓 名 刘晓芳 丁倩 武梅
发芽粒数 17 17
姓 名 黄刚 陈敏 杨涛
发芽粒数 16 17 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让学生看题,理解题意后先填空。)
问题: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义?(众数是17,表示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这里着重让学生理解表示的意义。)
再问: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14)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
又问:平均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与众数相同吗?(平均数14表示的是9个人做的试验中平均每人试验发芽的粒数;不相同。)
追问:这一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怎样,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代表更能体现出整体水平?
让学生经过讨论发现高于平均数的有6个,低于平均数的只有3个,用平均数表示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因此,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整体水平更加合适。课件出示: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A.平均数 B.众数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A.平均数 B.众数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A.平均数 B.众数
教师小结:“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众数,认识了什么是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了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明白了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同学们对众数应用得怎样呢?接下来有没有信心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3)13 9 11 9 9 9 8 7 9 6(4)23 24 23 23 26 25 24 23 28 23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新课堂题目:
3、填一填。
(1)在7、8、8、8、8、10、9、7、8、9、6、8、5、7这组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2)六位评委给一位歌咏比赛选手打分。其中4人打9.5分,2人打9.2分,1人打9.8分。这位歌手得分的众数是().(3)六(5)班第3组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1cm、149cm、149cm、158cm、157cm、158cm、158cm、150cm、147cm。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这是专门巩固众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充分交流各自寻找众数的方法。重点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2、综合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1)题,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然后重点解决(2)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数据,再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这些大蒜接近一半的瓣数是10,其它绝大多数的瓣数在10瓣左右。
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本题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练习时,可以先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表格,如:豆粒数是1的豆荚有几个?豆粒数是2的豆荚有几个?然后进行分析。学生找出众数是4后,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多数豆荚的豆粒数是4粒,大约一半以上。
出示新课堂82页第2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次数 1 成绩9(环)(1)找出这组成绩的众数。
(2)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能预测一下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成绩吗? 练习时,(1)题学生独立找一找,(2)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班上交流为什么预测的成绩是“9”? 进一步明确众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3、拓展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这3道题目都是运用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能根据众数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升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深度。)2 8 9 10 9 5 9 9 10 8
练习时,让学生弄懂题意,重点交流“为什么多生产为什么少生产”。进一步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出示新课堂83页第3题:
中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了如下房型供客户选择: 房型(平方米)A:62.5 订购人数 21
B:90 56
C:128.5 168
D:150.8 72
E:189.2 15(1)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2)你认为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应该多开发哪种房型,应该少开发哪种房型,为什么?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读懂表格,找出众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2小题,班上交流多或少开发的原因,提升对众数作用和特点的理解。出示新课堂82页第3题:
为了了解同学们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学校对六(2)班4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分)30 人数
4
23
12
3
1(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2)教育有关部门规定六年级学生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你认为该班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表格,自主找到众数,然后根据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做出判断,班上交流,说清理由,加深对众数作用的特点的理解。
六、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合作探究了什么问题?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课外拓展:
板书:
众
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
集中水平
出现次数最多(不唯
一、也可能没有)平均数
整体水平
和所有数据有关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进而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我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介绍15名进入青春期的女生身高年增长的一组数据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特点,发现8厘米这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亲临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然后,步步深入,通过“一分钟跳绳比赛”、“ 王叔叔去应聘”、“黄豆种子发芽试验”等一连串情境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同时结合平均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众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2)众数与生活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众数、平均数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选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很自然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活动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学习众数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3)重视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节课,我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王叔叔去应聘”这一情境的创设,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实际工作时只领到1200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我向学生设疑:这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此处用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员工的工资水平,而“1200”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用“1200”来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加合适,从而自主探索出众数的意义。探究找众数的方法时,我让学生找三组同学“跳绳比赛”成绩的众数,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找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从而得出众数可能不止 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的结论。
2、使用建议。新课堂83页第3题,求出“订购人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有错,应该改为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3、需要破解的问题。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个别学生容易把次数当作众数,找众数显得有点迷茫。
张美
西山阴小学
2.六 《众数》 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众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众数着眼于对各种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这一课继续研究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所以,它既深化和拓展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联系了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众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如何结合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因此,设计合适的统计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教学本节课尤为重要。五年级学生的身心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中,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求真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有效地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量?
师: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学们还记得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吗?(出示课件)
给出一组数据求平均数和中位数。
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探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招聘信息提问:如果你是求职人员,你会选择哪一家公司?(学生自由发言,有的选择新龙、有的选择万家乐)
2、出示课件工资表:看来同学们意见不统一啊,究竟哪家超市工资高呢?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家超市员工的工资表。
提问:看到这两家超市的员工工资表后,你会选择哪一家超市?(学生再次自由发言,此时意见统一,选择万家乐超市)
3、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万家乐超市员工工资表,看看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10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
同学们,1000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不能像平均数、中位数一样给它取个名字呢?像这组数据中1000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就把它叫着这组数据的众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众数)根据大家的理解,“众”是什么意思?(板书:出现的次数最多)课件出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提问:100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那它能代表这家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吗? 小结:众数也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并且众数在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学习新知:
“六一”儿童节,某小学准备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地参与比赛,该校502班要选10名同学参加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⑴、课件出示例1(你认为参赛同学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⑵、合作探究:
①小组讨论、集体汇报。(提示与要求: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交流形成共识后把你认为比较合适的身高数据写在纸上;思考好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以便与其他小组交流。)
②交流讨论: ③归纳小结:
根据选择舞蹈队员的要求,我们在选择舞蹈队员时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
是众数呢?(出示课件)
④归纳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整个舞蹈队行会让人感到整齐、美观。(出示课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板书)
2、拓展新知: ⑴、课件出示习题: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班、五(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120
150
150
186
150
五(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五(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请你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①、独立思考: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在找这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集体交流:
③、小结板书: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四)巩固理解、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习题1:
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8.3 9.8 9.5 10 9.8
8.7 9.9
①、思考: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学生答案不统一)
②、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平均数和众数再次选择。
甲:平均数:9.5
众数:9.5
乙:平均数:9.5
众数:10
③、师生辩论,形成共识:
经过大家的激烈辩论,我们明白:一个好的射击队员,成绩要好,稳定性还要高。甲和乙的平均成绩一样,说明他们的成绩一样,这就要看谁更稳定了。通过什么看谁更稳定呢?甲的成绩中,众数是9.5出现了5次,达到了半数,而且他其它几次的成绩都超过了9环!乙的众数10只出现了3次,而且其它几次还出现了8.3和8.7,这两个环数很低很危险。综合分析下来,甲去比较合适。
2、学会选择统计量:课件出示:
⑴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看的图书,应该选取()。
⑵五年一班有58人,五年二班有60人,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⑶在唱歌比赛中,要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A、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3、p123做一做
4、出示课件:知识延伸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六)、作业
3.六 《众数》 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2—123例1——众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让学生经理运用众数描述数量信息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
4、体验众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教学难点:在统计过程中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初步针对不同情境正确选择统计量表示。课前预备——填成语
师:同学平时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今天能为大家展示一下吗?(能)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组成语填空,谁愿意试试?
万()一心()志成城()星捧月()所周知 师:你果然不负众望。师:“众”在这些词中都有什么意思?(“众”含有大多数的意思)
师:我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一定能不负众望,发挥集体的力量,向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展现我们(唐海一小)五()班的风采。大家有信心吗?(有)好,上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转眼又快到“六一”了,为了庆祝这个欢乐的节日,在我来这讲课前,我们学校下发了一个通知,谁给大家读读?(课件出示通知内容小喇叭的图配音: 通知:
为更好展示红领巾的风采,大队部决定在5月29日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要求每班参赛选手10人。请各班提前做好准备。
东峡小学 2012.5.28)同学们看到这个通知各个跃跃欲试,于是我先选出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作为候选队员。这里有他们的身高情况。(课件出示数据一个一个自动出)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数据(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可是学校规定每班只选10名,你们帮老师参谋参谋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课件也出示这句话)(估计生会初步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众数
1、分组讨论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没关系,咱们小组合作,相信大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小组合作探讨。估计有三种情况:求平均数、找中位数、和找到1.52)
2、全班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在最上端: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
生1:我们组认为要想使身高差不多,应该计算一下平均数。我们把这20名同学的身高相加再除以20,就得到1.475m,所以我们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同学比较合适。
(若生回答不很完善)师:这组同学算出了平均数1.475,认为参赛队员身高 接近1.475m 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算出了平均数1.475,认为参赛队员身高 接近1.475m 比较合适。)师:你能找出身高接近1.475m的10名队员呢?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课件出示相应的出示条形统计图,力求达到学生说哪个数据那个数据就变红并出示直条)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课件出示在最上端: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
生2:我们组认为这组数据有偏高的数据和偏低的数据,用中位数更合适。我们找到了数据中中间的两个数1.48和1.49,计算出中位数是1.485m。所以我们认为身高接近1.485m的同学比较合适.课件出示算出中位数1.485,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比接近1.485m较合适? 师:你能找出身高接近1.485m的10名队员吗?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过程同上(课件变红)相应的出示直条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课件出示在最上端: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
生3:我们认为身高接近1.52m的同学最合适,因为身高是1.52m的人数最多。预设:如果学生只汇报完数据不往下说,师要追问:为什么?或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出现次数最多的1.52m选出的队员的身高是: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噢,你找到了出现次数最多的1.52,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比接近1.52m较合适
(课件出示:找到了出现次数最多的1.52,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比接近1.52m较合适)
师:这是你自己发现的,还是小组同学讨论发现的?(真诚)真不错,你们很会观察数据!
师:你能找出身高接近1.52m的10名队员吗? 课件出示变红出示直条
师:其他组还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3、对比分析做出决策
师: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到了三组不同的数据。(课件出示一个三个条形统计图的总比较)
谁的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合适呢? 生1: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比较合适,因为 最高和最矮的只差0.03m,(课件出示在条形统计图中红线闪动两次出示0.03m)他们的身高比较均匀。师:谁还想补充?
生2:如果是平均数的方案选出的队员,他们的身高最高和最矮的相差0.06m,不如第三种方案合适。
课件出示红线闪动两次出示0.06m 生3:如果是中位数的方案选出的队员,他们的身高最高和最矮的相差也是0.06m,也不如第三种方案合适。课件出示红线闪动两次出示0.06m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都选第三种)
刚才我们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描述,大家一致认为用XX的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是比较均匀的。
师走到身边,说:感谢你(你们)帮我们找到了这么好的方案。回去之后,我决定就按这个方案做。
4、认识众数 ①揭示意义
师(注视学生,语速放慢):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蕴含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呢?(课件出示单独的例一数据图)
师: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课件出示: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一个数学名字?(学生自由发言)
师:了不起!你们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在上面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随机课件出示(在上面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课题:众数)
(板书众数)众数是我们在学完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后的又一个统计量。现在让我们再来回到这组数据中。我们根据这组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并完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先统计表,后条形统计图)
身高m 1.32 1.3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人数 1 1 1 1 2 2 2 1 1 1 7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众数1.52这个统计量,反映了这组数据的什么情况呢?(课件1.52的直条闪动)
板书: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②练习找众数(课件出示:第一张片。逐题出示,众数变红)师:我们现在理解了众数,你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吗? 请找出下面各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 ☆五(1)班百词测第一小组的成绩如下:(单位:分)100 98 100 100 96 100
师追问:在这组数据中,100出现了几次?——4次,它代表什么? ☆妙妙面包店一周销售面包的数量如下表
日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数量(个)170 190 190 165 190 200 190 师:
(课件出示:第二张片)
☆五(1)班40名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1(学生表示困难)
(1)数据这么多,有没有顺序,我们无法一下子找到众数,又该怎们办呢?(生:先整理数据)如果没人说师说:看来我们得现整理这些数据 就让我们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再对它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 2 3 4 4 7 12 4 2 订正填表结果(课件填写)
(2)这下你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众数是5.1)(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课件:4.9及4.9以下变红的横栏变红)五(1)班同学左眼视力是近视的有几人?(10人近视)近视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5/40就是3/8)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注意用眼卫生、多做眼保健操)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很好的理解了众数。关于众数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呢,不信你看——(课件出示)③学习外延
师:最近学校举行了英语竞赛,五年级三个班参赛同学的成绩如下:(单位:分)(课件出示:书上的小精灵问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五(1): 95 95 82 95 95 98 95 91 五(2): 98 74 93 96 93 96 96 93 五(3): 96 97 99 92 90 95 68 91 师读题: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先观察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五一班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95)(课件变红)它一共出现了——(5次)(师逐次点由红变绿)五二班呢? 生意见不统一
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96和93都是。因为93出现了3次,96也出现了3次。它们出现的次数同样多,所以96和93都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课件93点一个红一个;96点一个绿一个,并且先点93也行,先点96也行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再看五三班的成绩——(生略显迟疑:没有)
预设:如果有人说你五三班每个数据都出现了一次都是众数。师要引导(惊讶表情):你说说什么是众数?这组数据中哪个数据重复出现了?它有没有众数?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众数可以有一个、两个、或者没有)
师:那也就是说,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板书: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三、具体情境,对比练习
师:哎?前几天,我的一位开超市的朋友向我求助了一个问题,恰好用的就是这节课的知识,你们想不想听听?——想
课件出示一人说:因为超市扩大规模,想写一份招工启示,可他拿不定主意,不知该怎样描述工资,他还带来了超市的一份工资单 姓名 职务 工资:元 ○○○ 经理 3800 ○○○ 主管 1100 ○○○ 副主管 900 ○○○ 职员 800 ○○○ 职员 600 ○○○ 职员 600 ○○○ 职员 600
你认为超市的经理选用哪个数据来描述超市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 生分别找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生:用中位数800元比较合适。因为平均数受经理3800的影响会比员工的工资高,不能很好的反映他们的工作情况。二众数600元在这又太少,登出广告不会吸引人。所以——
生 :我觉得平均数1200元合适。虽然拉高了数据,但很吸引人。肯定多人愿意来。
师:看来具体用哪个还在于超市经理,若想吸引更多的人,可用平均数,不过可诱导了应聘者。
师:如果是前来应聘的人,他最关心的也就是他工作后最能得到的工资,应用哪个数据来表示?——众数
师: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即使针对同一份材料,同一份数据,当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还应该全面分析,避免被误导呀。
师:如果超市中的一名员工因表现出色,工资由600元上涨了,涨了多少不知道。你认为随着工资的增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会发生变化吗? 课件随机演示
600 ? 600 800 900 1100 3800 师:你可别着急回答,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同学先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生先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生汇报:平均数肯定变。师引导验证:如果工作涨了70元,平均数就涨了10元。
如果工作涨了700元,平均数就涨了100元。师:中位数呢?
生:如果——如果——
师:他的发言更深一步了,能分情况来说。真不错
中位数变不变必须找到关键数据,哪个数据是分界点?——800元 如果比800少或等于800,中位数不变,如果比800大比900小,中位数就是他,如果比900还大,中位数就是900,比1100还大,——比800还大—— 众数呢?
生:当不与其他人相同时,众数还是600元,当还其余的任何一个相等时,众数就有两个:一个是600元,一个是上涨后的工资数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有关,容易受偏高偏低数据的影响,好像很敏感;中位数只与数据中间的数有关,众数只与重复出现的数有关,容易受偏高偏低数据的影响,好像有点迟钝。那是迟钝好呢?还是灵敏好呢? 生:略
师:是的,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选择众数和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数据,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决定。师:
均码的问题
师:你去过商场卖服装吗?你注意过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书p123生活中的数学 “均码”是不是所以人都能穿上呢?
其实我们所学得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四、总结
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过去了,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老师相信大家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一定会具体分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板书:
众数
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课后反思: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东峡小学 石董
4.《众数》教学反思 篇四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 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5.众数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我以学生自己设计的个性作业——整理个人的资料为突破口,从资料中提取选拔参赛选手人数为话题,通过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为契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在引出众数概念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制造悬念让学生去猜,去想,而是当学生认识了众数以后,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加深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通过提出竞争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莫大的动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愉快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为鲜活的资料就在自己的身边,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倍感亲切,他们感到数学真的就在身边!各种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合作意识与参与能力。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6.《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六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4.84.95.04.95.35.24.75.24.94.85.0
5.25.35.04.85.04.55.05.04.64.74.8
5.05.25.04.75.14.95.05.04.84.95.1
5.04.55.04.65.15.14.95.05.25.0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近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7.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篇七
————教师:孔维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四
教具准备
投影。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 的比较合适。(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 比较合适。(3)身高是1.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 左右比较合适。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 题。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号
号
号号号号号号
数量/个
l5
l6
2O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8.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篇八
本节课主要是要解决“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很好理解,它们和平均数一样都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所以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小王去找工作,看到一份招聘上写着该公司平均月工资有20xx元,感觉很不错,结果到正式上班后却发现自己的每月工资远远低于20xx元,便认为经理欺骗了他,很是气愤,当经理拿出工资表的时候,让学生分析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转而反问学生,还有什么数可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以此导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我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和同学一起理解概念,它不仅解释了什么叫中位数,还告诉了怎么求中位数。与学生一起由概念中找出求中位数的基本方法,那就是首先是把给出的数据排序,然后是分清所给数据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最后按照相应情况求中位数。
明确了概念之后我便给出了教材上的例4“马拉松比赛问题”这个例题我适当进行了修改,第(1)问让学生求平均数,简单复习了平均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要求中位数,为了让学生清楚基本步骤和格式,所以我进行了规范的板书,第(3)问是对选手成绩的评价问题,这便是本节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老师适时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接下来安排了课后的一个关于“工人日加工零件的情况”的练习题,相对于例题中的直观数据,本题中的数据均需从统计图中读出,而且容易出错,所以我首先设问这里一共有哪些数据?让学生充分辨析,进而问这里要用的是“件数”还是“人数”?通过分层设问,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同时这一题最后也设了一
问:“哪一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理解了众数的概念之后通过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最后回头看课前引入问题,分别让学生求出这个问题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中应该用哪一个数据来描述月平均工资更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三个数之间的不同之处。达到前后呼应之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本课内容。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反思问题:
1、引入问题有新意但叙述上略有繁琐,
2、师生互动还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3、新课改的理念体现的还不够
4、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不够
课堂重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用好教材,解读好教材,挖掘好教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不能按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了。
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1、引入问题可让叙述更简洁,或者直入主题,或者改成如有一篇报道
说,有一个1米8的成年人在平均水深只有0.5米的一条河中淹死了,
这似乎有点奇怪,你怎么理解?
2、设置问题上还要多下功夫,以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