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方向范文

2024-09-06

个人发展方向范文(精选8篇)

1.个人发展方向范文 篇一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书

湖北孝感一中 方春久

一、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苦练扎实的基本功,脚踏实地的抓好业务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总结优秀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拟订这份职业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定有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个人分析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热情耐心。能妥善处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英语课堂教学激情和感染力,有一定自我风格。不过教学中还需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做到教学事半功倍力争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引领教师共同进步。

三、专业化目标:

(1)争当名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个人课堂教学品质,钻研教学技巧,优化教学结构,激活情感育人;力求逐渐向专业型、研究型教师转变,引领英语学科业务发展。

(2)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个体差异及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4)是能在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及时发现问题,能把握问题的本质,采用最优解决方法,及时、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具有独创性。

四、主要措施

(1)努力学习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记录学习笔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争取做到用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2)不断地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积极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培训,坚持不断地学习,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

(3)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带领他们一起去探究英语学习的奥妙。

(4)我将认真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并坚持经常写课后反思,从反思中努力提高自己,养成教学后反思的习惯,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同年级与不同年级之间的交叉听课、以学科为单位的听课等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常态的英语课堂,课前大家集体备课,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教师内在的一些观念。

教师不仅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更要具备优良的师德和美好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模仿性。这就是我个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2.个人发展方向范文 篇二

关键词: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辩证关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革演进过程, 个人发展是指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成长与进步过程,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既有不同的规定性, 又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内, 过分的强调公有制, 限制了私有制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后, 私有制开始逐步得以发展, 理论界开始把个人发展的程度当作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大力提倡个人发展, 导致了当前国内贫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个人发展是目的, 社会发展是手段;个人发展是内容, 社会发展是形式;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最积极因素。如果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割裂开来, 就不能全面认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就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1 个人发展的内涵、目的、动力与意义

1.1 个人发展的内涵

本文所说的发展, 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 也不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发展, 而是发展理论所讲的发展。发展理论中的发展不是对原有发展的简单延续与扩展, 而是赋予了新型特殊内容和形式的发展, 这种发展在本质上属于创新。列宁说:“发展显然不是简单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 (或减少) 。”因此, 个人发展的内涵不是简单的量上的扩张, 而是应当有新质的产生、新型质态的形成, 即个人发展应该看作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

1.2 个人发展的目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使人过上一种自由幸福自主的生活。在根本的价值追求上, 人类社会的全部发展活动都是为了这一终极目的而进行的。

个人发展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提升, 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等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拓展, 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展开和占有,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家庭关系等。其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完善, 即个人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提升、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拓展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 它不再受到压抑, 不再仅限于少数人身上, 而是每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不断得到提高, 个人素质都不断完善。

1.3 个人发展的动力

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既然分为三个方面, 那么个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追求各种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关系不断拓展和个性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个人发展的动力应来自于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其产生的需要。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则是人的需要:即需要各种物质和精神手段来不断提升其各种能力, 拓展其社会关系, 完善其个性。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不可分性、多层面性、广泛性、不断升级的无限性, 构成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1847年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 马克思又一次指出:“要仔细研究一下:……在每个世纪中, 人们的需要、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 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还是依次研究人们的需要、生产力、生产关系等, 可见需要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直接动机, 是人全面发展自己的直接动力。需要的满足又引出新的需要, 从而产生新的行为, 使人不断地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的是提升自己、拓展自己、完善自己, 从而全面自由地实现自己, 并由此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人的需要进入了人的意识领域并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各种需要的提出、实现和满足, 就意味着人们趋向于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 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1.4 个人发展的意义

人是一种最为追求意义的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是追求意义的, 人对意义的追求同时体现在个人发展过程的至始至终。从形式上来讲, 个人发展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发展主体“自我”的价值意义;二是对“他人”发展活动的价值意义。在内容上, 个人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分为两种:一是个人发展的物的意义;二是个人发展的人的意义。个人发展的意义既属世界观的范畴, 也是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没有意义对这一内容的支撑和推动, 个人发展观将是不完整的, 也是盲目的。所以, 个人发展既要创造物的意义, 更要创造和突出人的意义。

2 社会发展的内涵、目的、动力与意义

2.1 社会发展的内涵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从宏观层面上说, 社会发展是指国家或社会由落后到先进、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发达向发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进步过程, 具有自然属性。从具体层面上讲, 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一种新的重组, 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五大方面之间及其内部的重组, 具有历史属性。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量变和质变, 量变往往表现为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 而质变则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分工和社会阶层结构的重新组合, 直至社会形态更替, 只有质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2.2 社会发展的目的

人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要素, 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因此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内容、动力源泉、价值标准和最终目的。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尺度和标准。

然而, 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目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发展观过于看重经济和政治的量变过程, 甚至单纯把经济总量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公德沦丧、民生水平停滞等多重危机, 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严酷的现实和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并逐渐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以及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条件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2.3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国先秦时期儒家的“财富”动力论认为:人们将广义的行为规范与具体的利益结合起来, 形成了当时人们利益获取行为的道德准则, 也形成了对财富和欲望本身的认识、追求和满足, 从而构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观念。明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私欲”动力论肯定了人的私欲, 肯定了谋利的合理性并主张个人私欲与集体之欲、人类之欲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西方德国著名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社会动力理论体系, 即“绝对精神”动力思想。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它们的本质都是精神上的, 任何事物的更替、发展以及永恒的生命过程, 都是“绝对精神”在运动。“绝对精神”动力论虽然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 但“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辩证法, 却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 而这一点, 也深深影响了马克思。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动力思想主要体现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 他提出并验证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说: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 可以在其背后发现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项事业的时代精神, 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在一定的条件下, 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新教伦理”发挥了道德规范的职能, 为资本的生产经营者的意志、兴趣、情绪, 甚至心理状态编制了一个道德程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统治者”动力思想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得以体现:制度的发明与创新正是来自这些统治者, 这些统治者在不断的发明创造, 构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 制定新的社会活动的各种博弈规则。因此, 这些统治者才是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动力论认为“学习机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并坚持认为“除非我们知道社会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和发展逻辑, 否则是无法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去划分社会的组成的”。

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社会动力系统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先秦时期儒家的“财富”动力论和明朝李贽的“私欲”动力论, 倾向于朴素唯物史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典型的客观唯心史观;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动力思想倾向于主观唯心史观;道格拉斯·诺斯的“统治力”动力思想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动力论也是唯心主义的。只有马克思既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 确认了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同时也确认了构成社会系统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而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为始因, 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综合动力系统。

2.4 社会发展的意义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也正遭遇一种危机, 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物质结构危机, 如日益严重的自然危机、社会危机 (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结构失调、社会关系不和谐等) ;二是内在的精神危机——主要表现为发展价值错位、发展方向迷失、人在发展中异化、精神空虚感和失落感却日趋严重。

人类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两次重大的意义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上帝死了”。19世纪中后期德国哲学家尼采发出了一个声音:“上帝死了。”于是人们的信仰崩塌了, 陷入了可怕的信仰虚无之中, 感到了焦虑、迷惘、荒诞、绝望和无意义。第二次危机——“增长的极限”。1972年, 米都斯等人在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以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 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人们终于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发展之路是走不通的, 仅有科学并不能消除人类的苦难, 没有信仰和伦理制约的科学有时反而充当了害人的工具。

当今社会发展观中主要存在两大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物本取向和实证方法与人本取向和理解方法。注重物本取向和实证方法的人们往往以一种高代价的发展模式, 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了人的阶段性发展,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使得人们开始质疑自己所寻求的发展的合理性, 从而加剧了社会发展的意义危机。注重以人本发展取向的人们, 强调社会发展对人的价值意义, 注重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他们批判前者的物本取向的片面性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和人性丧失的恶果。社会的发展不在于某些外在的可量化的指标, 而在于这些量化的指标对于人发展的意义, 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

3.1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相对立和区别的

首先, 当我们把社会或国家与个人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考察的时候, 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社会或国家作为主体的时候, 那么客体就是单个的人, 所以说离开了社会主体, 单个人是无法存在的;同样, 当我们把个人作为主体, 社会作为客体时, 则可以说离开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 那么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基石也就不存在了。其次, 当我们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时, 个人发展是目的, 社会发展是手段。从根本上说,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作为社会客体的社会结构体系发展则是手段。人们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结构体系发展和进步, 最终还是为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后, 个人发展是内容, 社会发展是形式, 如果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 孤立的考察个人发展或社会发展则是没有意义的。

3.2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相依存和紧密联系的。

首先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 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从个人的发展角度考察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说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个人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 个人发展的层次和状态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其次, 社会发展又受制于个人发展。马克思说过:“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人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程度受人类整体素质的制约。早期社会由于人类素质不高而受制于自然资源,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 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人类由此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由此可见, 个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和最积极因素。

最后,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细胞是个人发展;而个人发展又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只有在社会发展中才能得以丰富和完善, 因此,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是个人发展的有机综合, 而个人发展在于社会性的发展, 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物质资料不断丰富, 大大减少了个人花费在谋生上的劳动时间, 这使得个人获得了相对较多的自由发展时间。因此, 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4 我国在对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上的认识和实际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 我国经济基础差,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 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 城市以全民所有制为主。这一时期片面强调高积累, 过分强调集体利益, 从某种程度上讲, 国家只注重社会发展而忽视了个人发展, 个人利益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 必须切除。在这样的背景下, 个人发展缺乏物质基础更没有社会支持, 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这在当时虽然有其合理性, 但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在自然灾害的三年里饿死很多人, 社会发展的成果没有充分的惠及到每一个人。从发展目的和手段的价值意义上, 个人发展成了社会发展的手段, 而社会发展应把个人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由此造成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在目的和手段关系上的错位。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纠正了以往的片面发展观, 承认了个人利益, 从一定层面上看, 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肯定了个人发展。把个人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目的, 让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目的是要使每个人都富起来, 而不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富裕。

可惜好景不长, 30多年的改革发展在成就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 社会中个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各种矛盾不断凸现, 大多数个人发展的目的没有得到实现。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 (早在2003年, 就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 , 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 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超过了3.2倍, 考虑到非货币因素, 实际收入差距为世界之首。

我们肯定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 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以致于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 我们又步入了大多数人成了极少数人发展的手段的误区,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 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 尽管官方和主流媒体一直都在抵制私有化, 但私有制从一开始被当作洪水猛兽, 逐渐地被看作是公有制的有益补充, 最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在宪法中得到了与公有财产同等的保护。这是中国对转型经济理论与实践所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较好的说明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他们是并重的, 这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肯定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党在发展观上实现了由“物本”到“人本”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现实的人, 即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 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强调物质文明建设, 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强调政治文明建设, 为精神进步和人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 促使人的素质全而提升, 在人格修养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强调民生建设, 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由此看出, 党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以民生为重点的个人发展, 更好的体现了个人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作为最终目的的地位。

3.教师个人发展三“借力” 篇三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也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实现自我教育和培养的场所。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力”。

一、向学生“借力”

新形势下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视为受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视他们为灵动的生命体。学生本就有着属于自己个性,有着独特的灵魂、各异的思维方式,还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现状:学生的主体意识正逐步苏醒。得益于此,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作为成人的我们很多提醒和启发,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探索未知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无须思考的问题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到自己认可的答案而罢休。对比我们自身,随着年纪的增长,不少人更愿意停留在过去的知识积累层面,认为“储存”足以应付“如数家珍”的教育生活。殊不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发展同样是与时俱进。自我满足所带来的只能为时代所抛弃,为现实所淘汰。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面对失败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学生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但这种“不深入”恰恰给了他们“重新来过”的底气。面对失败和困难,他们不会想到他人的眼光;面对一些误会,他们也不会“画地为牢”。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但是我们自己呢?有时因为工作中的一点挫折就容易陷入“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的极端思维之中,有时因为一个失败就会有了退缩甚至是放弃的念头……这些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负能量”。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在教育的原野上驰骋,不甩开这些“包袱”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学习因为点滴进步而兴奋不已的那份自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实现的渴求在学生身上尤为明显。所以,平时工作中我们常能够听到学生得意地走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今天学会了包饺子”“老师,我已经会自己洗衣服啦!”“老师,今天体育课跑步我是第一名”……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令他们快乐许久,而且这种“快乐因子”,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其实人应该学会悦纳自我,悦纳的过程是自我肯定的过程,这种给予自己的心理暗示会有效增强我们的信心,为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提供动力。

二、向同事“借力”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边的同事,也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库”,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年轻的同事,往往对于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就像是初升的太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光芒;年长的同事,往往兢兢业业一辈子,工作起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了榜样无穷的力量。在我们的同事中,有的有着高超的教学本领,进入课堂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的思想深邃,能够站在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教育,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扰;还有的心中满是流动的师爱,关爱学生,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师道的尊严被撑起,教师的形象被擦亮。可是,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短。在我们的身边或许也存在着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发生,但真的遇到,也应将其作为我们进行反躬内省的契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向领导“借力”

在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其他中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他们的成长之路,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学骨干可以给我们学科教学以方向指引和理念指引。可是一个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科的“术”和“技”,更应该站在教育之“道”的层面,做到“道”与“技”兼顾,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因而,有些领导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才是我们应该研究并学习的,有些领导灵活巧妙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也应该研究并学习,有些领导处理突发情况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更应该研究并学习……总之,领导们的优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会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中逐渐开拓眼界、丰富思想、活化思维,进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向外部“借力”。比如学校,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4.个人发展方向范文 篇四

本人从1997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15年了。在这十五年的工作里,本人一贯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精心钻研业务,重视培养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工作上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制定我个人的二年发展规划,具体如下:

一、自我分析:

工作近十五年来,本人一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教学法规;对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重视学习,精心钻研业务;重视培养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从事高中数学教学,能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优补差,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能力尚可,但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缺乏新意,还没有上出令人满意的优质课,没有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二、二年发展总目标:

1、根据学校的“导学案教学” 校本研究的课题,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研活动中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永远抱着不耻下问的精神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平时多听他们的课,学习有价值的教学方式,能上出令人满意的优质课,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4、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多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以此来不断的充实自我的教育内涵。

5、不断地积累一些上课的经验教训,做好课后反思和案例研究。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三、实施措施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公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确保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每节课上完后要进行概括总结,及时查漏补缺。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落实后进生的辅导转化工作。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加强关于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要注意养成学生及时订正错误的良好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及时做出改进措施。

(5)认真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6)高度重视每单元的单元检测,认真做好单元检测追踪表,检测完后要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7)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在示范课中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在研讨课中获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5.个人发展方向范文 篇五

本人从2005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将近八年时间了。在这近十年的工作里,本人一贯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精心钻研业务,重视培养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工作上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制定个人的发展规划,具体如下:

一、自我评价:

工作近十年来,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重视学习,精心钻研业务;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优补差,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二、未来发展规划与实施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2.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研活动中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永远抱着不耻下问的精神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平时多听他们的课,学习有价值的教学方式,能上出令人满意的优质课,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每节课上完后要进行概括总结,及时查漏补缺。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落实后进生的辅导转化工作。

4.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不断地积累一些上课的经验教训,做好课后反思。

6.办公室工作个人三年发展计划范文 篇六

2017年9月—2020年7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幼儿园工作的总体要求,以“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促有效、服务到位”为目标,抓调研,抓协调,抓督查,抓学习与作风建设。在幼儿园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照上级部门的指示、决定,以为幼儿园、为教师、为幼儿服务为己任,加强学习,注重细节、提高效率、落实到位。在教职工的支持和配合下有目的、有条理、高效率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室的职能,在园领导的统一领导下,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幼儿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现状分析

自秋季从XX调入XX办公室工作以来,由于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服务对象等都发生了变化,一切都还不适应,我所面对的是一个责任重、压力大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的要求,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为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促使自己进步。

三、发展方向

责任心强,协调各职能部门积极做好幼儿园重点工作,加强办公室建设,做好协调与服务,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办公室常规工作,四、具体目标 2017--2018

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十一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办公室作为全园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及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意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办公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2018--2019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流程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保持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

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提升写作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公文写作中的锻炼,注意办公室其他同志撰写材料的学习,能较好完成交办的新文件拟稿任务,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二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能力。准确领会工作内容,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领导交办事项要求,较好的完成任务。

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同志、部门等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能超额完成办公室下达的工作目标。

2019--2020

加强学习,确保思想上的先进和作风上的优良;加强锻炼,促进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善于思考、积极创新,能独立且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五、围绕目标的具体措施

明确任务,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文件的接受、传送、催办及文件管理工作,信息采集、上报的管理工作。对来文的登记、领导批示的督办、重要文件的核稿、接听电话、打印文件等日常工作,做到严谨有序,不出差错。各项文件材料,力求及时、准确、优质、高效。继续做好宣传工作,以及各种迎检及接待工作。

1、加强学习。学习是历史使命,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要通过学习达到“身强体健”。要加强办公室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内容、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2、踏实工作。只有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艰苦奋斗,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工作中,切切实实履好职,认认真真服好务。

3、善于调研。调研是保证自己头脑清醒,认识超前,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自己应合理安排,抽出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的途径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方法。要善于调研,乐于调研,通过调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己对全园发展和方方面面工作的熟悉,提高处理工作的能力。

4、勇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使人始终充满活力与朝气。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方针政策、规章法纪、制度程序范围内,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应在工作方法等方面积极做出新的探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在办公室其他同志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正确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使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办公室工作人员。

7.新疆个人征信制度发展研究 篇七

一、新疆个人征信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个人征信制度初步建立阶段

1985年我国开办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1986年开办了信用卡业务, 我国的个人信用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不仅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信用优良的持卡人, 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这就是新疆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早期雏形。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济南、上海两地开始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的试点与实践。新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于1999年7月开始建设, 这标志着新疆个人征信制度开始建立。

(二) 个人征信制度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 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体系建设, 规范和促进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的职责, 批准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 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开始提速。2004年初, 人民银行开始建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新疆在总行的统一部署下,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5年8月在全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成功联网运行。各商业银行 (不含农村信用合作社) 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对已发放个人贷款等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时, 开始共享这一系统中的个人信用档案。

(三) 个人征信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到2006年底, 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已过6亿, 有信用记录的6672万人。到2008年上半年, 系统共收录新疆有信贷记录人数222万余人, 累计查询信用报告171万余次。自治区政府对建立个人征信制度非常重视, 安排自治区整顿和规划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征信办公室对全区征信工作做出全面规划, 研究实施方案, 统一组织领导新疆征信建设和管理工作。目前新疆开展征信工作的机构主要涉及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 但目前还没有实现联合征信, 也没有民营的征信企业。

在征信数据保护方面, 人民银行同时加强了法制建设, 先后颁布《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 (试行)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采取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措施, 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商业银行只能经当事人书面授权, 在审核信贷业务或对已发生信贷业务进行贷后管理时才能查询数据库。数据库每一个用户都要登记注册, 查询时系统自动追踪和记录每个用户的查询操作。商业银行如果违反规定查询数据库, 或将查询结果用于规定范围的其他目的, 将被责令改正, 并处以经济处罚;涉嫌犯罪的, 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新疆个人征信制度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 缺乏外部基础

新疆经济发展落后, 信用消费仅在乌鲁木齐市有所发展, 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的信用消费几乎是零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同时, 受“量入为出”习惯的影响, 人们对信用消费仍很谨慎。另一方面, 居民缺乏信用意识, 很多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的行为时常发生, 制约了个人征信制度的发展。

(二) 缺少征信企业及中介机构

目前, 除了央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外, 新疆还没有个人征信企业及信用中介机构, 这严重制约了新疆个人征信制度的发展。央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只能提供个人信用报告而不能评价, 且信息的使用者多是商业银行, 因此评估工作便由各商业银行自己完成。

公民个人信用档案是如此的敏感和重要, 而当前的央行征信系统只单方面从银行等机构采集资料作为信用惩罚依据, 显然有失公平。而且新疆目前还没有把电信等其它个人信息加入系统, 但电信收费等领域一直以来饱受非议, 名目繁多的价格欺诈、乱收费、多收费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常有投诉发生。一个连自身信誉都无法保证的行业, 又如何能搞好他人征信?假如银行、电信、自来水、电力等企业通过征信系统给公众施加压力, 必然会产生垄断企业利用征信对公众进行掠夺的严重后果。

问题的原因在于信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获取个人信用信息的成本较高, 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并不要求第三方的服务, 从而新疆征信企业及信用中介机构得不到发展, 严重影响了个人征信业的发展。

(三) 缺乏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还没有征信的专门立法。除了以《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储蓄存款管理条理》等法规可以用来规范银行和个人信用外, 缺乏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及个人破产等方面的法律。人民银行近几年制定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法规, 也主要是针对个人征信中的金融信息, 有些还是暂时性的法规, 不具广泛性和针对性。

(四) 信用评估存在问题

新疆个人信用评估虽已逐步开展, 但实际操作缺乏规范。一方面, 评估标准不统一, 另一方面, 个人信用评估内容不完整, 个人资信评估只注重经济能力而忽视道德考评, 不能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评估对象资信状况的全貌。

三、完善新疆个人征信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增强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目前个人征信系统的资料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整、不准确, 影响了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价值。以年收入为例, 通常收入越高, 纳税越多, 还款能力也就越强。近两年, 税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已比较完善, 个人征信系统应尽早从税务部门采集相关信息。如果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年收入信息, 就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推进个人征信制度的发展。

(二) 加快征信立法进程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证社会征信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新疆相关法规的缺失, 导致征信工作进展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加快征信立法的内容有:

1. 立法规定有关部门信息共享的权利和义务;

2. 健全法规, 有效解决非信用问题导致的失信现象;

3. 通过立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

4. 建立失信监督和惩罚机制。

(三) 扩大个人信用信息应用范围

政府各部门如工商、税务、司法等应带头应用个人信用信息, 使用信用评级、资信报告等信用产品;还可以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制定行规来引导社会对个人信用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1. 加快征信企业及中介机构的建设;

2. 扩大个人征信产品的应用范围。目前个人征信很少在金融以外的其他领域应用, 因此要逐步在劳动、保险、国际交往等方面使用个人信用产品, 促进信用需求市场的发展。

(四) 建立统一、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以个人支付能力和信用记录为核心, 建立一套量化指标, 设定相应的权重和分值, 以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定性判断主要考察借款人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和环境等因素, 综合评价贷款风险。建立量化的信用评分体系, 以长期积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科学地确定各个因素的风险概率、权重和分值、建立起量化的信用评分模型, 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把信用评分结果分为不同的信用档次。

参考文献

[1]安贺新著《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

[2]黄石市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个人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肖峰, 赵红梅, 孙晓娟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贸》2008.8

[4]李宁我国个人征信的产业化发展《大众科技》2008.6

[5]赵慧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2

[6]韦耀莹对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研究《金融财经》2005.9

8.浅谈形象气质与个人发展 篇八

关键词:形象;气质;审美观;个人发展

人常说“文如其人”同样我们可以这样说“行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也会折射出他的一些内心世界,他的理想、他的信念。

一、什么是形象气质

形象是指客观世界作用于人并被反映在大脑中的人和事物的印象。人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人不是无知无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形象就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较为鲜明、具体事物的轮廓。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

二、形象改造的重要性

形象的改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即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一个人的外部形象如何常常向人显示他是谁,他的自我感觉如何。这主要包括体态、走姿、衣着、头型以及面部化妆等。

你的外表形象就是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你在行走中是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呢,还是怯怯诺诺、缩头缩脑?你在站立时是腰板挺直呢,还是驼背弓腰?衣着怪异、头发凌乱,还是衣着得体,仪表端庄?等等,一些不修边幅或刻意标新立异的行为都会毫不客气地把你的形象暴露无遗。衣着怪异,发型超时髦稀奇古怪那很容易让人感觉你这个人不稳重不可靠,你是一个自由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可能不服管理。女性如果是浓妆艳抹,超级前卫,让人会有一种要么是轻浮没有涵养没有文化,要么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娇生惯养不会干事不能吃苦耐劳的人。如果你的穿着,发型不修边幅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办事拖沓非常随意的人等等。

在不同的行业当中你从事不同的职业,那么就有包括着装形象等一系列规定。例如民航,在短暂的飞行时间内十分重视留给乘客的形象,空姐的着装会受到相当的重视,甚至有专门的设计公司招标。既要得体还要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当然,空姐的着装深受人们喜欢还离不开她们所接受过的专业的形体训练。空姐在考进航空公司时,就经过了严格的挑选,除容貌、体形之外,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都有较高要求,正式成为空姐前还要经过精心的形象训练和培养。

由此可见,个人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要使自己的举手投足更具魅力,从容应对各种社交场合,不仅要学会着装、更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才能做到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彰显高贵品味。

三、需要做哪些形象改变

笔者认为外表形象的改造和审美观的提高首先要从内到外。但这不是像穿着打扮那么立竿见影。如果一个人的内在美提高了,那就说这个人从内到外透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质。气质会形成一个气场,让人感到你或威严或高贵或优雅或青春活力或活泼可爱或坚毅或执着等等。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品德是气质美的另一重要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气质。此外,还要胸襟开阔,内心安然。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胜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气质“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产生好的印象。这种好感除了来自言谈之外,就是来自作风举止了。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狂热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气质低劣的表现。

气质美还表现在性格上。这就涉及到平素的修养。要忌怒忌狂,能忍辱谦让,关怀体贴别人。忍让并非沉默,更不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相反,开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大气凛然的风度,更易表现出内心的情感。而富有感情的人,在气质上当然更添风采。

高雅的兴趣是气质美的又一种表现。例如,爱好文学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乐感,喜欢美术而有基本的色调感,等等。

许多人并不是靓女俊男,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洋溢着夺人的气质美:认真,执著,聪慧,敏锐。这是真正的气质美,是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前边说过“行如其人”当然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也不能等闲视之。外在形象的表现和一个人内在因素有关,但是如果没有一点外在审美能力不会穿衣打扮的你在第一印象得分也会吃亏,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

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审美能力,首先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就是要多看,多听,多研究。看得多,听得多才能有比较,有比较才能会鉴别。要多看,多问,多思考。其次是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力,是人们审美、创美活动的基础。在客观事物面前,只有你感受到它蕴涵的美,才能欣赏它,才能按照它的形象去改造世界。第三是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审美想象是指人们在以往表象积累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以记忆表象为基础,记忆表象是我们在观察和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形成和保存下来的。我们头脑中是否储备了丰富生动的记忆表象,直接关系到审美想象是否活跃。这种美注入我们的生命意识中,便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四、形象气质与个人发展关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人才市场中的“买方”的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选人是怎么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作出是否选择你的判断的呢?首先是第一印象,看你的穿着打扮,然后才是谈吐举止,最后才是一点专业问题,甚至根本不会问专业问题。也许你才智过人、品学兼优,但很可能别人也有,怎样一决高低。在匆匆一面的求职现场,“视觉第一印象”往往凸显重要。试想,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与一个形象气质俱佳的人站在一起,谁会占优势。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已经过去,只凭“内秀”而缺乏“外秀”只会令竞争力大打折扣,只凭“外秀”而缺乏“内秀”的形象也将是苍白无力。现代社会,诸多事例表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固然不好,而“败絮其外,金玉其中”亦不足取。只有“内外兼修”,与时俱进,才能在人生职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注重“个人形象塑造”,不断改善和提升个人整体形象,更好地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将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五、结语

上一篇:卫生局依法行政工作报告下一篇:纳税人财务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