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景观思路

2024-09-01

风貌景观思路(精选7篇)

1.风貌景观思路 篇一

探减负增效新思路展和平教育新风貌

----题记和平区“减负在行动”

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辽宁省“规行减负”的大背景下,和平区提出了“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教研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的工作宗旨,从制订各项具体工作方案和制度到深化常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真正实现了减负和增效的双赢。

一、重视整章建制,提高新认识。

制度是教育推进的“经脉”,更是“减负”得以落实的根本保障。

1、完善工作制度

为使课程改革出质量、出效益,和平区先后研究制定了《标本教研制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教师反思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等10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制度。我们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在规范中完成了规定工作,使得看似常规的工作,凸显了制度化、亮点化、优质化,突出了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2、健全学习制度

各校利用每周三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减负增效”、高效课堂”等方面的理论和文章及《沈阳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对“减负增效”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大家更加明确了减负与增效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减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提高教学效果又是实施减负的必要前提,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3、细化工作要点

和平区教育局围绕减负增效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1)各中小学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减负工作责任,强调校长是学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管理和督查。(2)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全面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综合平衡学生每天各学科的课外作业量。(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德教风水平。教师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期进行义务补课,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队。学校要对教师积极实施课程教材改革、减轻学

生过重负担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4)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5)严格规范招生制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6)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督导检查。区教育局建立“减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局机关各科室、教师进修学校、各学校要制定“减负”工作目标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还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广阔天地,促进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深化常规管理,实现新增长。

常规管理是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坚持以常规管理为抓手,通过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经常视导,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在减负的道路上,和平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都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促进不同年龄学生的快乐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提升课程观念,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课程,所以我们切实加强学校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一方面教研室在下校视导、调研时督促各校规范课程计划,开齐各类课程;指导各校落实课程管理,稳定教学秩序,落实国家规定课程。同时我们鼓励每一所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和教师实际,开发、实践特色校本课程。如南宁幼儿园、和平一校、铁五小学、134中学、敬业中学、20中学等学校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都是大家课程管理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的体现。

在课程设置上,和平区南宁幼儿园严格按规定取消各类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等,如珠心算班、舞蹈班、围棋班、美术班等等,不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本,不留家庭作业。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以主题教育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充满个性化学习的活动区活动,如《车辆大集合》、《大话西游》等经典主题活动都被收录在辽宁省“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中,供全省教师学习与交流。使得幼儿得到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她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和平区铁路五校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研究制定了《自主高效课堂教学公约》及《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自主研发了15分钟的训练课。力求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强化学科知识,拓展教材学习内容;二是培养学习能力,获取自主学习技能;三是训练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铁路五校还把开展读“两字书”活动作为常规来做。即“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

有字书包括教材课本及推荐的各年级阅读书目,无字书包括听广播、看新闻等,引导学生心怀天下、胸有大志。学校每周增加两节阅读课,每学期召开读书分享会、畅谈会,每日晨读坚持“新闻播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2、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几乎所有教育领域的改革,最终都要回到课堂上。课堂教学改革是区域课改的核心阵地。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式均衡,都必须锁定课堂这个主阵地。

多年来,和平区中小学教育形成了区域-学区-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指导模式,以活动为载体,以展示交流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为课题,落实教研人员分片负责、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加强区域教学工作的指导与监督,逐步形成了“征集问题-确定主题-课堂展示-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的系统区域教研模式。

在构建新的教研模式的基础上,和平区倡导各校大胆构建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的“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中成效显著。

这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前提下,以学生学习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重在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点拨和有效训练,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学、展、点、练”四大环节。

“学”就是学生在当堂非常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的要求下,在学案导学的帮助下,通过自我调控的自主学习活动。该环节内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是一个独立思考、快速思维、或者强化识记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体现分层教学,对A级、B级、C级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疑难问题,本人要力争实现自主攻破,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展”就是让学生大胆“说话”,主体参与、合作探究,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达到在分享中实现共赢的目的。

“点”主要体现为教师抓住知识的关节点、关键点、易错点、疑惑点等讲出知识的精华,该点拨则点拨,该引导则引导,该省略则省略,该剖析则剖析。在教师精讲点拨中,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善于做好课堂笔记,将重点知识加以记录,将老师的讲解与点拨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笔记,将知识当堂消化吸收。

“练”就是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组,并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班级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让

学生在有效训练、当堂检测中巩固自己的所学,找到知识的遗漏点,在矫正、总结中提升素质,实现“堂堂清”。

3、完善调研模式,坚持“二二一”调研思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和平区的集体调研大胆改变常规调研模式,开展“二二一”调研,即调研一所学校,每个教研员要听两节课,教研室召开两个小型会议:学科教研组座谈会、领导教学管理交流会。并进行一次集中反馈。力求做到调研一所学校、帮扶一所学校、提高一所学校。

遵循这样的调研思路,我们开展过以下几种形式的集体调研:

帮扶式——我们对缺少学科领头羊,或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校,采取帮扶式调研。其意在为不同类型学校送上一份个性化的“诊断书”。

按需式——我们对特殊需要指导的学校进行主题鲜明的按需调研。这种调研形式是以调研为手段,加强教学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凸显“以调研带培训”的工作理念。

跟踪式——我们通过跟踪、蹲点式调研,重点扶植几所学校,以达到快速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之目的。

4、抓实教师培训,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生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引路人,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为了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平区在落实教师培训、规范教学行为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以规范教师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教学行为为例,我们创设了“四三五”的教师教学行为规则。

在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四读、四有”。“四读”即读课标、读教师用书、读教材、读其他教辅书。“四有”即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这些要求会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增加教师的投入,但教师课前多投入,才能 学生少付出;教师课前增负,才能带给学生课堂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做到“三创设、三处理”。“三创设”即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中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三处理”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留五不留”。即留适时适量作业,留自主型作业,留实践型作业,留分层型作业,留养成型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节日作业,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

三、创新评价管理,落实新举措。

评价是质量提升的调控手段与导向。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公平与差异并重的原则进行评价。对每一所学校,既把它放在全区教学质量统一标准的大背景下进行评价;又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关注学校个体的动态变化,科学地进行比较和客观地评价。在跟踪评价中我们努力地去看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得的进步,成绩提升中的探索足迹。

每学年进行一次全区统一质量监测,监测年级随机,工具学科与科任学科相结合,提高质量监控对减负增效的内驱力。质量监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习习惯,决不出繁、难、偏、旧的题目。每年召开一次高质量的质量分析会,重在分析从卷面折射出来的教与学的问题,重在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学科教研员的发言及各学科的质量分析报告,发挥对未来教学的导向性作用。

众所周知,减负不是简单的减量和减时,减负的核心是转变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模式。在“减负增效”的前行路上,和平区会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把“减负增效”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不断细化教学环节,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助推和平教育再展新篇章!

2.风貌景观思路 篇二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市文化缺失,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城市面貌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丧失特色,千城一面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中央强调“要同步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大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思路意义重大。

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的新型城镇化和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宜居环境建设的精神,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导则对景观风貌规划的框架及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有序的指导了福建省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推进,对试点各地市景观风貌特色的彰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各地市稳步推进规划编制的背景下,各家规划单位针对这一领域都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和研究,编制成果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由于《导则》框架及内容的制定需基于普适性原则,但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各类城镇,如何在符合《导则》要求基础上,形成一套既能契合自身特点有效指导地方景观风貌塑造,又具有一定技术方法“探索”与“尝试”,乃至对《导则》的进一步完善能起到反馈作用,是我们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应该重点研究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下面以《连城县城景观风貌专项规划》[2]为例对景观风貌规划如何塑造特色进行详细探析:

2项目概况

福建连城县城位于闽西客家大本营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脚下,地域文化鲜明,景观敏感度高,同时连城也是福建省2014年20个“三边三节点”省级重点项目所在市(县)之一,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在新的城市发展形势下,结合自有的山水资源特色,连城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呼应、城景交融”的国际山水旅游城市的目标。

2.1认知连城

2.1.1盆地城镇。连城四周环山,西侧是平缓绵延的一道山屏,东侧是雄秀的连绵起伏的冠豸山十里画廊,中间是开阔平缓的盆地,文川河在山前蜿蜒绕城而过,属于闽西地区典型的盆地城镇特征。

2.1.2城景相依。冠豸山主峰与县城边界仅1.5公里,在山上可鸟瞰全城,在城内高层楼顶可全览十里画廊美景,属国内少有的城景相依的格局。

2.1.3周边资源丰富。伫立于县城东侧的冠豸山与武夷山一起被人并称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连城还拥有培田民居、雕版印刷、连城方言、姑田游大龙等重要的客家文化资源,被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的称号。

2.1.4县城风貌是短板。近年来县城整体空间尺度控制较好,冠豸山前的局部建设也初见成效,但随着传统客家建筑的消逝,新建建筑风格表现出不确定性,总体建设风貌地域辨识度较差,特色不足。

2.2系统营造

总体系统框架形成从总体定位、主题形象、总体结构的宏观把控,到县域310平方公里大尺度望山看水的构建,再到县城自身31平方公里城市风貌的营造,最后落实到以特控区及近中期重要“三边三节点”项目为重点的特控图则(图1)。

3方法探析

在总体的系统营造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景观风貌规划的特色塑造中可重点强调以下四个方法的运用。

3.1强调关键问题的重点解答。坚持目标和问题的双重导向,针对连城景观风貌最关键的眺望体系、高度控制、建筑风貌、文化挖掘四大问题,提出符合连城县情的解答。

3.1.1“城景相依”格局下的眺望体系探索。基于连城县城与冠豸山城景相依的特征,以“构建城景交融的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为目标导向,围绕“看什么?在哪看?怎么看?”,构建一套完整的连城城景交融的眺望体系。规划通过“观景点+观景线+观景面”多样化的观景视点体系,以及“借景入街+大疏大密+高度借景”的多元眺望手法,为市民提供更多可舒服驻足欣赏冠豸山的场所。

3.1.2“重点受控,适度发展”思路下的建筑高度指引。在城市高度指引上,规划提出从以往机场净空影响下的“能建多高”,到“需要建多高”的思路转变,通过高度分区控制和具体高层、低层分布指引,引导城市建筑高度在绿心以东重点受控,绿心以西适度发展,新城莲北大道高层集中设置。

3.1.3“闽西客家”地域背景下的建筑风貌特色研究。从县城风貌是短板的问题导向出发,重点研究在客家迁徙文化影响下,连城传统民居在色彩上传承了北方四合院青砖灰瓦的灰调子,形制上也保留了四合院的中轴对称布局。因此规划提出,城市色彩上以淡雅明快的“雅灰”作为连城总基调,特控区推荐“传统与现代结合,以灰白为主导色,棕褐为辅调色,具有连城地方风格的现代中式建筑”,以彰显连城的闽西客家地域特色。

3.1.4“城市文化灵性缺失”下的主题节点策划。根据城区内部空间特质,在文川河沿岸策划老城记忆、山城对话、耕读传家三个主题节点,赋予连城记忆以文化点睛式的主题内涵提升。

3.2强调对标的优秀案例借鉴。选择贴合连城特点的国内外优秀对标城市案例,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连城的景观风貌规划理念与景观营造手法。

规划紧扣连城“城景相依”、“盆地城镇”的特点,选择瑞士因特拉肯、桂林阳朔两个案例。因特拉肯与其背后的阿尔卑斯少女峰,和连城有着相似的城景相依格局,桂林阳朔与其四周林立的山丘则形成较好的城景交融格局。本次规划分别从借景手法、第五立面、城市高度、天际线、山前空间、水岸空间等方面进行学习和运用。

3.3强调直观的空间模型校核。连城小县城的尺度规模特点,适合通过城市设计及空间模型的运用,对城市高度、眺望视廊等特控图则的控制指引进行科学合理的校核(图2)。

规划选取四大特控片区进行示范性城市设计,并在空间模型基础上,对风貌规划与之相关的三边三节点空间、眺望视廊、高度控制、天际线塑造等内容进行反馈,形成相对科学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引要点,并在特控图则中引予以落实。

3.4强调更高站位的规划反馈。弥补总规层面未能深入的研究,注重从总体风貌营造的更高站位,对相关规划提出反馈。

规划定位上,建议将原先的“闽西重要交通枢纽,旅游度假城市”,优化为“福建旅游枢纽门户,具有国际潜力的旅游休闲城市”,强调其旅游枢纽的地位和级别;总体布局上,建议新增中央公园南段,在总体空间格局上打通南北绿廊;规划路网上,在外围形成环状放射路网,最大限度保留老城空间肌理的完整性;建筑高度上,建议除已建或已批待建的小高层项目外,调整原控规中绿心局部地块限高,形成中部以低层为主,外围以多层为主的总格局。

4实施效果

4.1规划理念及手法在当地取得共识。规划提出的“重点受控,适度发展”的高度指引、“老城记忆节点”的策划,“借景入街”“大疏大密”等眺望手法的引入,已经在城市管理者及公众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当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有所提升,对冠豸山前的寸土寸金,也取得了从“能建多高”到“需要建多高”的共识,这对连城打造“具有浓厚客家文化底蕴的休闲浪漫小城”具有深远的意义。

4.2规划设计成果在下一层次规划设计中得到深化。在该规划指导下,县城景观风貌相关的规划与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如《连城西城文教卫生综合服务区意向设计》、《连城县高速出口至江林大道路段道路景观整合提升规划》等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已与本成果进行对接,《老城记忆节点前期策划》正在积极推进中,高速出口至江林大道道路景观工程已完成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

5结语

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福建省铺开刚两年多,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希望本文能为这方面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连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强化一山一水一城一客的特质,向着“宜居宜游、城景交融具有浓厚客家文化底蕴的休闲浪漫小城”努力,日趋美丽!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Z].2013.

3.风貌景观思路 篇三

我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城市标志,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历史风貌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因其建筑功能上的年代属性,决定了这类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不协调外,还存在与城市定位和规划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数地方采取了折中方式,其结果却是大量的古建筑群被破坏。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历史保护区相关的景观设计,探讨一座高速发展建设中的城市,如何继承和保持这些历史遗存的历史与空间上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尝试构筑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与现代城市间的内在联系

用专业知识赋予景观应有的功能与情感,让风貌区与城市更好沟通。首先,利用地块特点制造开阔的互动空间。从城市目前拥挤的周边环境中开拓出一片缓冲区域,使历史遗存在空间上不用违和的与现代建筑接触,让保护区外的天际更加开阔。历史风貌保护的意义有时是决定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西藏拉萨市就有新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布达拉宫高度,而且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的规定。使布达拉宫从审美上保持壮丽景象,保持了宗教至高的神圣感,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得以维护,在民族和睦相处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空间给予观者足够远的距离,静静的审视历史风貌沉稳的外观、非凡的气度,才能确保城市和人的交流。同时在新开辟的区域适度引种绿植也可以有效起到改变周边风貌,改善区域环境和塑造城市新景观的重要作用。

其次,城市风貌保护区因其建筑风格、体量和与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使得这些建筑群落本身就存在独特性。即使在其内部因为旅游观览的需要增设了现代景观中常用的某些现代化设施,仍无法改变其做为独立历史遗存的属性。相关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景观设计除考虑经济因素之外,重要的还要考虑文化和环境,这涉及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首先是要为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人服务,其次,才是让带有文化背景的历史遗存以某种方式融入现代环境中来。

最后,一个区域的合理规划可以同时释放多个历史遗迹,不只是空间上的连通功能,更主要是用空间的层次制造出一个通道,将不同时期承载事件的节点连结在一起,景观设计要实现应有的功能和时代属性。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功能性与产生的效应

风貌保护区的重要功能是服务于一个主体,与主体显现明显的联系。风貌保护区一般是相对独立的区域,设计的形式或其间设施的造型,可以模仿主体,也可以完全脱离开主体形式,同时注重实用功效。

风貌保护区的实际意义在于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经济效应。风貌保护区的社会效应:城市形象的改观。改造应加强城市观感,显现它们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特征。缓解交通是另一个重要功能的体现。其目地是能吸引行人、观光客和附近居民在此驻足休息、休闲,通过景观使民生质量提高。社会效应是政府形象工程所能产生的正效应。风貌保护区的文化效应:历史遗存具有文化聚集作用,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历史遗存的文化特征可能透过经史、典籍来体现;也有可能是反映在建筑园林上,或亭台,或楼榭;更有雕梁画栋、古玩字画。附近也容易自然形成经营旅游商品的商业街。对于掌握了现代审美体系和科学规划的景观设计师来说,通过景观来释放潜在文化效应,让市民感受历史提供的精神滋养,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获得城市的最大竞争力。风貌保护区的经济效应:风貌保护区经济环境的改善,虽没有土地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直观和迅速,但显而易见其长远收益十分可观。

关于历史文化符号的建筑语言在其中的应用

不同的历史风貌都有它本身极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成长和广泛融合,要求设计师不能概念化的提取文化符号。贴近生活,普遍存在的元素更容易融于现代景观中,如果对其适度变化与局部造景、导视系统等结合应用,既可满足使用功能又在潜移默化中把文化的鲜活与生气呈现给游人,让更多人通过对景致的关注进而了解保护区外的精神内核。景观还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除去专门设置的导视系统外,路径、通道的设置也是实现可达性的重要手段。路径本身具有引导路人走向的作用,同时还提供空间上眺望、探寻的可能。在关键的通道连接处也是设置指引设施的理想地点,而景观中的小品、植被群落就要尽量避免遮挡游客寻找指示标记或是远处主要参照物、建筑群的视线。

结论

相关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求整体审视地块形态,更要深入历史、思考文化,了解民俗、民风,珍视肩负的重要职责。针对土地商业价值的追求和保持历史遗存与周边区域风貌之间无法回避的矛盾,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对其加以调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历史遗存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探讨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带动作用,思考用全局的思路来运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发挥其独特的现实作用。

4.道路景观设计方法与思路的论文 篇四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绿色;生态太原市

环湖东路项目总体绿化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道路与景观、人文、生态有机结合的理念。结合上位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颖的景观构想,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思路,将人文、自然及新技术融入道路景观,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高等级道路景观典范。

1.项目概况

新晋祠路(冶峪沟一蒙山大街)道路位于太原市河西南部地区,它东临滨河西路,西临晋阳湖,是晋阳湖片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路。新晋祠路南起蒙山大街北至冶峪北街,全长约4.26公里,道路红线宽50米。标准断面形式由东向西为:人行道(3米)+非机动车道(4米)+机非分隔带(2.25米)+机动车道(13.75米)+中央分隔带(4米)+机动车道(13.75米)+机非分隔带(2.25米)+非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3米)。本次绿化设计范围为4米中分带,两侧各2.25米机非分隔带以及两侧各1.5米宽行道树绿带。道路景观标准横断面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住宅与工建混合用地等,结合上位规划以及该路段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该区域将汇集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人群,同时吸引、聚集大量市民,成为未来新区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游憩,康乐等空间。

2.设计思路

2.1发掘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生态价值以及历史文化、民风乡俗等人文价值

2.2引导城市生活——运用景观设计手法,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城市景观风貌,设置城市开放空间,聚集居民休闲游憩。

2.3打造活力景观——营造若干区域景观节点,丰富植物四级景观,活力、康乐元素贯穿设计区域。

3.设计方法

3.1采用“露、透、封、诱”的设计手法,巧妙安排路侧植被,突出自然景观。3.2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既提高道路绿化质量,又要考虑总造价的平衡,力求低的造价,创造出最佳、最美的公路景观。3.3以植物分段落遮掩而设置“景观窗”,满足视觉效果。

4.方案设计

本项目涉及景观断面宽度50米,红线内绿化宽度共11.5米,绿化率达到23%左右,道路西侧为晋阳湖公园,景观条件得天独厚,通过西侧大面积绿地可阻隔来自于机动车行驶带来的粉尘、噪音、以及其他污染;东侧为商住用地,机动车行驶会对东侧片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设计中会重点利用路侧绿带,种植抗风、滞尘、吸音等抗性强的高大乔木,并以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过滤种植方式阻隔污染同时打造赏心悦目的生态廊道。般情况下,快速路上的机动车1分钟大约会行驶1400m,而驾驶人员每3分钟适宜转换一个视觉形式,以缓解驾驶人紧张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顺直路段导致的心理方面的单调感。为使驾驶人员视觉心理特性与景观设计结合,方案对道路绿化的景观元素加以组合提炼,形成大体量线性模纹,突出道路景观主题与地方特色。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以“绿色”为基调,“彩色”为点缀,营造生态空间景观,利用本土植物资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区道路景观,打造优美宜人、低碳环保的道路环境,形成春赏鲜花烂漫,夏观叶子花红,秋看彩叶飘落,冬望松柏常青的景观效果。

4.1标准段绿化景观设计标准段运用“大手笔、小尺度”的相结合设计手法,景观处理是“以人为本”,客观的分析“人”的视觉感受。大手笔,强调微观多样并与宏观控制相结合,创造出绿色、动感的人本道路绿化景观,且符合步行、骑行等欣赏要求;小尺度,在重点部位配置的点状景观组合,烘托氛围,并结合南北两侧大面积绿化及慢行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考虑。将灌木绿篱植物可修剪为色块的表现形式与动态特性的关系运用到道路景观设计中。以太原市市树国槐作为行道树,树干挺拔,树冠饱满,夏季庇荫冬季落叶;分枝点高度容易控制在2.8m—3.0m之间,可确保行车安全。侧分带,以紫叶小檗与金叶女贞相搭配修剪成曲线造型色块,榆叶梅、珍珠绣线菊、连翘等灌木形成高低有致,色彩丰富的线形引导。中分带以丁香最为上木,配合紫叶小檗金叶女贞修剪成篱,运用大尺度的模纹效果形成色彩亮丽,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

4.2人行道铺装设计

4.2.1多重探究道路功能、环境景观的因素,根据实地的需要,则要选择适用的铺装材料,如古建筑周边道路适用古朴、天然形成的石材,园林小径则适用自然气息浓厚些的卵石,而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商业街道路则适用人工化地砖的铺砌。

4.2.2不同的材料、尺度、质感、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可形成简洁统一并能突出重点的铺地图案。4.2.3硬质铺砌、软质景观的协调统一。铺地、绿化精巧的结合,彼此的穿插,符合整体环境的需求特征。树篦子是人行道铺装、装饰的一部分,在对铺砌景观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3自动喷灌系统

喷灌是将灌溉水通过喷灌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或喷灌机组,形成有一定压力的水,由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并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水分,且可用的一种先进灌水方法。与传统地面灌水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一个完整且规范的喷灌系统设备应该包括首部枢纽,喷头,水源,管网,控制柜等组成。设计合理的喷灌系统在满足植物需水要求的同时,还可满足景观环境效果。精心设计的喷灌系统,通过正确选择并进行喷点的布置,不仅可满足绿地需水,而且在灌水时还可形成水动景观效果,提高植被的利用率和观赏价值。

4.4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利用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的,而道路雨水收集则是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雨水利用首先可以保证快速排走路面积水,减少路面滑溜性污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其次,道路雨水利用考虑绿地的就地利用,涵养地表水,对不透水性路面进行欲说的收集、处理以及存储,用作枯水季节的绿化用水。北京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决定了将于主要集中在夏季。故雨水的直接利用不能满足作为唯一水源的要求,应与其他水源互为备用。在雨季收集、处理雨水,当水质达到绿化灌溉标准后存储,在枯水季节利用,实现以丰补枯,减少绿化对水资源浪费的作用。

5、结论

太原市晋阳湖区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规划结构中将成为太原城市休闲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新晋祠路西侧紧邻晋阳湖,是构建河西路网格局,服务长风片区、奥体片区及规划晋阳湖片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本项目道路绿化,呼应晋阳湖公园,以生态自然为主要设计原则,力求打造舒适宜人并具有晋阳湖片区特色的道路景观环境,本文从生态、功能、景观灯多方面对道路绿化设计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对城市道路景观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张轩,徐岩岩.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及设计原则[J].市政与路桥

5.滨水景观文脉元素与城市风貌探讨 篇五

水是城市自然景观要素中最具灵性的动态表现因子,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濒水而建,从现存的古代都城,或历史文化名城等可以看到正是水体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使得城市风貌特色更为动人。

城市风貌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它包含城市的景观特色、平面空间形态,以及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与风格等方面。而城市滨水区可以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形成某种风格为基调的“特色区”,使城市形象拓展为多维的景观画卷,为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把滨水空间作为塑造城市特色重要的手段。如何将历史文脉加以运用并与滨水景观设计相结合来体现一个城市滨水景观所反映的城市风貌成了关注的焦点。因此应该了解滨水景观文脉元素的特点和运用,从而根据地域文化的定位来更好的诠释整个设计。

2 文脉元素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基础性意义

文脉即文化的脉络,为文化上的承启关系。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以及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生产条件和文化观念形成不同的城市风貌,不同的内涵气质。往往渗透于城市各个部分,这种充斥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美感的环境通常能与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城市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使得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会有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种特有的形式和风格也就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形象。所以对于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就应该需要以其文化脉络为根本出发点。

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忽视历史背景

城市风貌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滨水区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元素,是展现城市魅力的窗口。而目前滨水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多半停留在功能或形式层面上,城市规划的手法过多地倚重于西方的体系,从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继承,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格局形成的历史和环境的关系,使得设计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和从众性。

3.2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目前,在国内诸多城市的建设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以及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不是吸收国外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设计城市景观,而是直接照搬国外设计的手法甚至整体布局和开发模式。单纯地追求所谓的时尚和现代化,而忽视了地域特色。其特点表现为,目标单一,手法单调,形式千篇一律,城市景观大同小异,缺少本地特色的展现,将现代化与城市地域风貌对立,结果造成城市的可识别性消失殆尽。

3.3 盲目建设,忽视本地城市发展状况

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是城市综合实力发展的体现,也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因而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一定要适应于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4 文脉元素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反映

从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角度来说,城市滨水景观具有以下5点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素、交通要素、历史和文脉要素。而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素、交通要素可以归纳为功能性要素,都是从人的外部环境为出发点,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亲水性的游览而必须考虑的要素。历史和文脉要素则是对人文内涵以及风土人情的把握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侧重于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背景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从精神上满足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的享受,并兼具对地域文化形成展示,对历史的脉络进行传承的任务。由此决定了滨水环境的塑造既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的特点鲜明和功能完善的滨水景观,又应体现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扬,保持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和地域性。

4.1 地域文化的展示

4.1.1 对地域文化的挖掘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各种景观都有其本身的地域性,即便在同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不同地段的景观也有其特有的区域属性,这种属性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滨水景观设计不能仅限于功能的改造和外观的修整,还应该从精神、文化内涵入手。在形式上追本溯源,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挖掘地方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并将其符号化,应用于设计之中。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挖掘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根源,所以把握了历史文脉也就把握住了城市滨水空间的根源之所在。

4.1.2 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载体和底蕴,设计师不仅要发掘地域文化,还要去理解地域文化,体验当地的文化背景。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地域文化这条线索,因为它是设计方案从构思到形成的主线。如果忽略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导致设计思维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使方案仅停留在功能和形式感的层面上,给人以东拼西凑的生硬感以及似曾相识的雷同感。

4.2 历史文化的展示

4.2.1 对历史文化的探寻

历史的车轮滚滚不息,虽然一去不返,但纵观人类的历史文化进程,那些铭刻着历史烙印的非物质文化元素犹然存在,并且往往充当着历史再现的媒介。而滨水景观由于其空间的开放性和多维度特点,其在体现历史文化元素的精神感召力和视觉冲击是其他景观无法比拟的。所以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探寻是体现历史背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其中包括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历史重大事件、历史名人以及民族生活方式、行为等。既是文脉,必有其源头,在设计中要做的就是要把握这个源头,才能更好的展现城市和地域的风貌特色。所以对于历史文化的探寻已不仅仅属于文物或历史文化的保护的需要,更应当成为设计创作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4.2.2 对历史文化的发展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中采用历史文化元素并非只是单纯的复古,而是要继承并发展。因为历史是不断延续和前进的,这就意味着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而发展就必须有创新才能延续。这就要求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将现代人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与之结合,在不断总结现代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滨水景观建设理论,并且通过滨水空间文化的发展,设计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滨水景观。

5 长葛市清潩河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5.1 项目的理解及定位

长葛市隶属河南省许昌市,位于豫中平原腹地,南邻三国时期魏都许昌,北接省会郑州,东观汴京开封,西望古都洛阳。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是与神农氏和伏羲氏齐名的葛天氏故里,其独特的人文风景资源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长葛的人文资源,包括人文文化、史前文化和传统文化。清潩河是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作为清潩河市未来的景观中轴线,在体现城市个性风貌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

5.2 清潩河滨水空间现状分析

由于识别性不强,文化遗址、历史构筑物正在渐渐隐没。没有根据自身的地形地貌空间特色进行良好定位,没有充分挖掘人文景观特色并且形成有别于其它地区的个性。现状游园缺乏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吸引力的景区与景点。部分地带的亲水性特点不突出,河地带开放空间连续性系统性差。滨河轮廓线低平单一,无组织,难以体现良好的城市风貌。

5.3 设计主题与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采用《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意蕴将清潩河景观带其按序列将其定位为“城”、“庄”、“林”、“野”4种景观特色来表现(图1),且分别承担居住、商贸、游憩、农耕、体育等综合功能。清潩河以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的“神韵”——呈现了田野、汴河、街市的空间时序为载体,将长葛两千多年历史文明精彩地展现。除此以外,还以清潩河两岸空间为主轴,以反映葛天历史人文的主题公园进行串联,通过葛天文化园、钟繇文化园、曹魏风情园、墨林广场等再现长葛的历史文明,透过中国传统园林掩映、透、穿、虚实相应的技巧,使临河展现不同的意境。

5.3.1 “城”景观风貌区

“城”景观风貌区作为清潩河景观带的开端,将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空间相对应,因此“城”景观风貌区是从建设路至钟繇大道区段,展现城市发展宏图、反映长葛现代都市形象的景观区,可以说,“城”景观风貌区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虹桥以前城区的文化的历史缩影。其景观特色主要以“文化体验”为主,以体验葛邑古城绿水意趣的葛天文化园、时代广场等要素为设计基础,抓住传统文化底蕴的精髓,打造“探寻文化渊源,解读今日葛天”的主题,在空间营造上,充分保护和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以挖掘长葛历史文化为灵魂,文化与休闲互为载体、连锁发展(图2)。

5.3.2 “庄”景观风貌区

“庄”景观风貌地段创作手法选用历史名人,传统礼仪,生活习俗,民间艺术,常用的生活特有用具,加上特定的时令气节内容的展示来实现。通过对于当地民俗特色文化从发掘到元素的提炼,取其精华将其重新构成,再到抽象图案化,最后融入设计当中。例如设计当中运用到的乐文化,包括古典乐器缶,民间乐器鼓,以及河南豫剧的脸谱都涉及其中;古典文化中传统吉祥图案的玄鸟图腾以及民间艺术中的灯笼和剪纸,皮影,在设计中都有一一体现。同时整合现状居住用地,规划寻礼园、古乐园、祭典园、凌波巷、民俗博物馆等主题公园,周围适宜休闲旅游设施,打造“体验民俗特色,聚焦地方风情”,使人们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能感受到民俗风情的亲切气息。创造出集地方特色、传统风俗和现代都市于一体的城市形象,增强长葛市民的认同感(图3)。

5.3.3 “林”景观风貌区

其景观特色主要以“康乐休闲”为主,以清潩河自然生态河岸线、城市水源保护地段等特点为设计基础。其文化特色设计以钟繇文化为主题。其中墨林广场是本片区唯一一个一级景点,主题元素来源于钟繇文化,钟繇书法千古雄笔,气压群芳。而这里就提取一些书法的元素力图表现出自然性和古朴性(图4、图5)。

5.3.4 “野”景观风貌区

其景观特色主要以“生态观光”为主,以游船码头、曹魏风情园、荷塘月色广场等为设计基础。曹魏风情园是片区“野”中的一级节点景观,原因有两点,其一,该区有一关庄,经实地调查证实为关羽后裔,修建之有利于加强该地区的氏族自豪感,缅怀英雄之后,提升该区的区位价值。其二,该区紧临许昌,许昌为曹操当年都城,此地及需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之上挖掘和开发曹魏文化。建设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生态培育区,缓冲城市硬质景观的压力,突出文化作为城市新区发展的灵魂,以史为镜,展现长葛新区发展的宏图(图6)。

6 结语

综合前文对国内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滨水景观中如何把握文脉元素的论述,以及结合实际项目的应用,可以得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掘城市与水的文化内涵,探寻并开发滨水区的空间优势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把握对象。通过文脉元素的运用,将有利于景观设计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面,使人们能更好地从滨水景观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风貌的综合印象。所以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不能仅限于改造形象,解决所谓的“穿衣戴帽”的表面问题以及治理污染防范灾害,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创作的过程。而历史人文内涵是体现一个城市滨水景观创作的风格之所在,并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因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该通过文脉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使这种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意象延续下去。

摘要:通过对历史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葛市清潩河景观设计项目,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原则、手法等进行了探讨。从城市风貌建设的角度来探讨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文脉元素对城市风貌特色中的反映,指出了挖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内涵,尝试解析城市形象的特色,并由此确定城市风貌的定位,为当今城市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风貌,文脉,历史,地域,元素

参考文献

[1]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4):20~21.

[2]马军山.城市滨河区环境规划设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0.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韩毅.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景观中国,2004(4):71~72.

[5]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5):28~32.

6.风貌景观思路 篇六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会上讲话

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主持会议

危朝安对前一阶段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强调指出,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明年的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机制, 整合各方面资源, 调动群众积极性。要从广西实际出发, 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管理, 确保城乡风貌改造与整个大环境, 特别是山水环境相协调, 着重突出民族特色, 丰富文化涵养, 提高乡村建设的美感。

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通报城乡风貌改造五期工程进展情况

7.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路探索 篇七

一、目前我国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

景观园林是现代都市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美化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率,各级政府都加大的景观园林的投入力度,不仅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还购买大量的绿色植被。目前我国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市场潜力巨大

景观设计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社区景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居住环境也格外重视,在购置房产时,很多业主也侧重于购买景观绿化率较高的楼盘,为了迎合客户需求,很多楼盘大景观设计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校园绿化。绿荫一直以来就是是校园的代表颜色,景观绿化为校园带来生机勃勃的气息,为学生营造更加闲适的学习氛围。针对校园绿化,每座校园每年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此外,景观设计还被广泛应用于市政绿化、风景区绿化、酒店绿化之中。景观设计应用途径的广泛性使景观设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行业竞争力较大

景观设计并不是由其自身体量而定,像花园设计、树木设计、草坪设计都是景观设计的范畴。因此,景观设计门槛较低,从事景观设计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兴起,随着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市场规模的迅速膨胀,近年来我国园林绿化企业数量激增,目前我国园林企业数量已超过16,000家。根据住建部公布的信息及中国园林网统计,截至2016年6月,具备国家城市园林一级资质的园林绿化企业超过1300家,家数众多,竞争激烈。

二、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景观设计专业是近年来新型专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矛盾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然而景观设计属于新兴专业,很多高职院校尽管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但是在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室内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本世纪初期我国才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因此,现阶段从事景观设计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并没有经过专业景观设计培训,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一些教师没有良好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教学需求。2)缺乏“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主要是指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景观设计专业重在实践,缺乏“双师型”严重影响了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2、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改善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泉,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用思想、有创新能力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但是现阶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明显的误区,并且没有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很多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实际价值,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缺乏岗位竞争能力。加之景观设计行业和行业相比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人们对设计风格的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满足客户要求,自己的设计理念与设计作品才会被认可,景观设计理念只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依然一成不变,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

我国素质教育开展较晚,很多高职院的教学方式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学生缺少发挥空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专业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2)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景观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专业,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总结理论知识,而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忽视景观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较少,这和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注重实践的观点相悖。

三、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对景观设计步入一个新兴的专业,我们需要的是兼具两种风格的综合性知识较强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构建出一支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的队伍,不断适应学科的发展要求。从目前的专业实际来说,景观设计的教师应该以本专业出身的老师为主,还辅以以园林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老师,构件一支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的师资力量。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和更新老师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时代的化,才能生珍子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才能。对于专业教师挑选,应该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案臼,从一些公司或单位中挖掘有着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员进行教师兼职,这洋的尝试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继承那些有经验者的经验,并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2、完善课程设置

学生技能主要来源于课堂,因此课程内容决定学生学习深度。首先,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实践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艺术技能与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是完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第二,更新教育能容,景观设计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审美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于景观设计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随着设计潮流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3、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景观设计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领域。创新精神是优秀景观设计人才的必备素质,直接决定着其在景观设计道路上能够达到的高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

4、建立校企联合机制

校企联合机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保障高职院校就业率。无论是院校、企业还是毕业生都是联合机制的受益主体,因此校企联合机制在高职教育中十分普遍。景观设计专业同样适合校企联合机制。通过校企联合机制可以为景观设计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力量,保障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而企业可以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景观设计真实的工作氛围。同时,通过校企联合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景观设计行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根据企业与整体行业的反馈,高职院校可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社会应用能力,让他们在行业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目前相对热门的行业,但是景观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中起步较晚,不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果.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18)

[2]闫妍,宋雅洁.浅谈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J].四川水泥.2016(10)

上一篇:公园玩二年级小学作文200字下一篇:论文参考文献标注下面字会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