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

2024-07-14

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共6篇)

1.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 篇一

三、组织实施,全员参与

为加强对创建省示范中学工作的领导,学校在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就组织成立了“xx一中创建xx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领导小组”,并同时成立了“宣传联络组”、“基础资料组”、“硬件建设组”、“教育教学组”等,就争创工作实施领导、组织、协调、落实,并协调督促各部门的工作。

充分动员,全员参与。要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个学生知道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要让全体师生员工认识到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天中人的机遇,我们要在新世纪开创崭新的事业,为xx一中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学校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充分调动职代会、团组织、学生会的积极性,献计献策,群策群力。 利用电视、报纸、网络优势,创造条件建立学校主页,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社会影响,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获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要积极开展校友的信息反馈调查,搜集校友资料,并通过他们宣传学校,扩大影响。启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高校和有关单位建立经常而富有实效的联系,建立正常方便的联系渠道,以便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争取他们对母校的最大支持和帮助,将他们的爱校报效之心转化为具体切实的行动。 高标准筹备一场能反映xx一中校园文化氛围的文化艺术节,展示xx一中师生的精神风貌;编纂全面反映xx一中办学特色、有指导意义的汇报材料;制作一部专题片和多媒体课件,来展示xx一中的成就和追求。 四、软件建设,规范管理 1、教育管理方面 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大“四制”改革的力度,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保障和实行校长负责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健全科学、规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教师工作奖惩制度和教学科研制度,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完善并坚决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制度,财务报批要严把关,严守财经纪律,杜绝贪污、挪用、浪费和以权谋私。建立健全学校财产清理、登记、报损制度,加强实物管理,实物的领取、存放等要有记录、签名,严防校产的流失。要加强对师生爱护和珍惜学校财物的教育,树立以校为家的思想。破坏校产者要予以赔偿、罚款,必要时给予纪律处分。对学校校舍和其它设施要经常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负责同志汇报并尽快落实解决,不得拖延、敷衍、推诿,部门负责人要跟班到位,要检查督促问题的解决。应采取一切防范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政教处要挖掘成功的教育管理经验,构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要有前瞻性、重疏导的思想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班主任及所属各岗位认真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教研部门在强化教学研究、优化教学常规、量化教学评估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指导并切实组织实施各级课题的开展和实践,要有时效性、课题研究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有阶段成果,要组织一次高标准高效益的课题展示会;收集整理教研组、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教案、教研论文、教学成绩以及有关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成绩、学科竞赛、会考升学、开展文体科技艺术劳技活动等方面的材料;后勤部门要总结学校在后勤管理、环境美化、基建等方面尤其是食堂管理的特色成就,形成书面的有推广作用的经验介绍;党总支负责的业余党校、团委负责的业余团校和学生会工作要重视原始材料的整理,保存第一手资料;党总支、校长室、团委会、校务委员会、职代会、工会等部门机构必须认真总结,收集资料;校办室要整理提炼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2、坚持德育为首,成材必先成人的德育教育理念。 坚持德育为首不动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强法制、法律、法规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年级、文化、认知水平的实际,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予以实施;加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的教育,注重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公民意识,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个人行为。 育教育以活动为载体,要深化系列校会、主题班会的时效性、针对性,以正面疏导为主,道德教育为主。有计划地强化德育工作队伍,强化德育工作章程,把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家长学校的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严抓一年一度的高一军训,把法制教育常规化、经常化。着眼于优生优化,差生转化,面向全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辐射。对德育工作的评价要严格把关,实行一票否决,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认真上好活动课,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劳技基地等生产第一线,了解家乡的变化,调查家乡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撰写调查报告,从而增强对党的富民政策的认识。教务处要切实组织好科技节、文化节,积累第一手资料,要对组织出色、积极参与并卓有成效的班级和个人予以表彰,大张旗鼓地宣传。 学校有计划地完善德育工作章程,重视选拔责任心强、管理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竞争上岗,签定管理责任书。坚持早操、早读、班会课、晚自习、晚就寝的“五到位”,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跟班管理。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管理条例,加大管理力度,堵塞管理死角,探讨交流管理经验,做到管理一流、效益一流、声望一流。靠管理创名牌,靠管理谋生存,靠管理求发展。 3、优化教学管理,丰富校园文化。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富有校园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演讲会、辩论赛、文艺汇演、歌咏比赛、朗诵会、电影、多媒体教学等。要指导石花文学社的工作,悉心培护《星星湖》。 培养精品学生,加强特长生的培养,包括体育特长、美术特长、音乐特长、文艺特长等。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 依托美术课,坚持高一年级的美术欣赏课,强化美术特长生的辅导。坚持年度美术作品展览和评优,并要有图片和实物保存。团委会要会同美术老师做好这项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谋求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体育课的规范化、常规化、全天候,确保所有学生全部通过体格达标,保证一课两操,开好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强化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教工体育竞技活动。 4、教研兴教,教研兴校,全力强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中心。坚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靠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严抓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放松。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以师为主以生为主。反对满堂灌的注入教学方式,做到课堂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提倡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反对一言堂。做到开课标准化、课堂常规化、备课科学化、上课规范化。严禁题海战术,日作业量适度,保证学生的必要休息和娱乐时间。按有关文件精神,开齐开足学科门类,音体美信息课保证不占用。不随意增加课时,严禁开夜车,要活化政治课,优化文化课,深化环境课,强化实践课。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借鉴成功经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一手资料。 5、实施名师战略,要求教师高标准、高起点。培养学者型、导师型的教师,会学习、会做人,娴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到教学现代化,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学法指导。争取5年内涌现一批在省内外较有影响的名师。 同时重点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尽快成长,实施一年合格、三年成熟、六年成骨干、九年成名师的“1369”工程。建立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带机制,老中青结合。

大力鼓励教师重思考,敢探索,勤笔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表彰教学教研成绩突出的教师,要将教师的教研成果整理成集,装订成书,注明发表刊物或获奖等级。

6、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资料建档。

在以上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积累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成立资料整理小组,专人负责,分专题搜集整理各方面材料,整理校史资料、校友资料、教育管理资料、制度建设方面的资料和教学档案资料。在资料的完善、归类、存档的基础上,挖掘富有成效、有指导作用的经验,挖掘档案资料的内在营养,优化整理,真正起到借鉴指导、示范辐射的作用。

要创造条件实现微机化管理,向资料管理无纸化发展。对现有的校史资料、档案材料、文件规章、学籍管理等宝贵资料要存盘备份,防止重要数据文件的意外丢失。校办室要切实负责将重要资料的归档管理,要有登记造册。

五、基础设施,硬件投入

学校将开始二期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分步实施校园远景规划图。

在上级党委、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xx一中已基本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再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群策群力,全员参与,踏实工作,发挥优势,完善特色,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和我们自身的力量,我们相信,xx一中一定能够在20xx年年底高标准一次性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

时间安排:

20xx年10月 按照《xx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细则》规划创建省示范中学目标;

20xx年10-12月 成立“创建xx省示范高中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各项创建工作;

20xx年1-3月 走访调研,制定学校软硬件建设具体计划,落实各项任务,组织实施;

20xx年3-5月 基本完成基础资料的整理,硬件建设紧张施工;

20xx年6月 对照《xx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细则》,学校进行自查赋分,报普教管理中心审核;

20xx年7-8月 进行专项整治,硬件建设基本完工;

20xx年9-10月 报请xx市教委、市政府组织评估;

20xx年11月 由xx市政府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报告,以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2.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 篇二

1. 省级农机化示范街道创建成效

(1)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据2012年年报统计, 新湾街道现有耕地1 346.7 hm2, 农机总动力达到1.92万kW, 农机总值达到0.195亿元, 分别比2009年增长26.67%和28.73%, 6.7 hm2耕地农机动力达95.05 kW;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2台, 联合收割机23台, 插秧机13台, 粮食烘干机13台, 畜禽养殖机械263台, 水产养殖机械1 356台, 标准设施大棚面积13.35万m2。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业机械化装备得到不断提升与优化, 为街道农业实现“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特色产业做精做优, 传统产业做深做透”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障。

(2) 农机化作业水平快速提升。据统计, 新湾街道2012年农业生产中的耕整、植保、排灌、稻麦收获、农副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8%以上。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5.3%, 油菜收获机械化水平56.2%, 达到了全省农机化作业水平的示范要求, 引领了萧山乃至杭州农机化发展。

(3)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快。据统计, 新湾街道农机大户达297个, 农机修理点11个, 已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 粮食烘干中心4个, 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2个。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 提高了农机使用率, 加速了街道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推进了万亩粮食机械化生产基地、万亩蔬菜机械化生产基地建设。

(4) 平安农机建设不断巩固深化。2007年底, 新湾镇 (2009年调整为新湾街道) 被浙江省农业厅、公安厅和安监局认定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镇。近年来, 新湾街道进一步健全“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源头管理、执法检查和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自2010年以来, 共发生农机事故3起, 无死亡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基本保持平稳好转态势。

2. 省级农机化示范街道创建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创建责任。根据杭州市萧山区农机水利局《萧山区创建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实施方案》的精神, 为更好地推进农机化示范街道创建进程, 新湾街道于2010年5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下发实施方案, 制定了农机化示范街道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同时, 根据区农机水利局要求, 落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安排1名专职责任农机员, 各村 (社区) 也分别落实了分管农机村委人员, 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大财政投入, 健全长效机制。近年来, 新湾街道不断完善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的运行机制, 逐步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长效投入机制。街道财政设有农机化专项, 且逐年增加, 如2012年街道农业财政专项资金达200余万元, 主要用于农业机械补助、农田基本建设、粮食功能区建设、粮食规模化生产补助等。同时, 配合区农机部门积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等, 农机新技术装备建设持续增强, 农机装备配备水平明显提升。

(3) 抓好基地建设, 发挥示范效应。按《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标准》, 新湾街道围绕粮油生产机械化, 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地建设了2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即杭州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杭州临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通过规模化粮油生产机械化基地建设, 很好地体现了集中连片种植下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 起到了有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导效应。

(4) 发展服务组织, 提升服务水平。新湾街道在上级农机主管部门支持下, 通过规范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和培训服务等措施, 使农机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目前, 已建设农机合作社5个, 其中规模化农机合作社2个;在此基础上, 建设育秧中心2个, 粮食烘干中心4个;同时, 进一步发展1家集农机销售、维修和培训于一体的农机公司。新湾街道依托农机合作社, 重点攻克了水稻机插、粮食烘干和油菜机收难点。据统计, 2012年水稻面积540.9 hm2, 其中机插275.9 hm2, 机插率51%;油菜面积136.5 hm2, 其中机收76.5hm2, 油菜机收率达56%;稻麦烘干1 000余t。农机化发展中三大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

(5) 加强安全监管, 深化平安农机。近年来, 新湾街道围绕“平安农机”巩固深化工作, 配合上级农机主管部门, 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加强培训教育、抓好牌证管理、开展整治检查等手段, 进一步推进了农机安全生产。据统计, 全街道2012年共有运输型拖拉机101台, 共检验95台, 检验率达到94.06%;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械全部开展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同时, 根据农机法律法规, 抓好农机销售、作业、服务、维修和报废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确保农业机械安全、规范、有序开展各项服务。

3. 今后农机化发展思路

3.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 篇三

一、学校基本概况孙疃中学位于濉溪县南部,距县城 40公里,创建于1952年,始称濉溪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秋增设高中部,改名为濉溪县孙疃中学。2000年8月被评为淮北市示范性普通高中。58年来,孙中人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以人为本强素质,开拓创新求发展,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62亩,生均占地面积26.02平方米;绿化面积为32156平方米,生均7.7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3200平方米,生均15.2平方米。在校学生4146人,70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高级教师70人,一级教师79人。学校以“做德艺双馨教师,育四有创新人才,创优质精品高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办学目标,已初步形成了“学校布局规范有特色,教师整体优化有特点,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办学模式。近十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电化教学设备一类达标学校,安徽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淮北市花园式学校,淮北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淮北市文明单位标兵,淮北市先进集体,淮北市平安学校,淮北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淮北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并且在2006年11月淮北市普通高中办学督导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

二、创建工作简述2000年,濉溪县委、县政府就全县普通高中发展问题,提出了“均衡化、优质化”的思路。按照这一科学决策,孙疃中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2007年,我校提出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争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奋斗目标。对照省示范高中评估标准,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我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了实质性突破。今年11月16日,淮北市政府向省教育厅递交了申请评估验收的报告。孙疃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县领导多次到孙疃中学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县政府为此专门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拨出专款给予资金支持,切实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育局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创建工作。为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加快创建工作进程,我校隆重地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和迎评誓师大会,制定了《孙疃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实施方案》,以创建凝聚人心,以创建汇集力量,以创建振奋精神,以创建促进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环境和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主要做法

(一)科学决策抓管理,同心同德谋发展建设一支团结务实、爱岗敬业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孙疃中学现有校级干部5人,中层干部10人,其中高级教师14人,一级教师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人,中共党员12人。我校领导班子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团结务实,廉洁自律。近年来,学校管理工作着力实施六项工程,即素质教育多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教学装备现代化、内部管理科学化、师资建设精良化、教改科研成果化。始终坚持“五个不动摇”,即坚持德育为首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不动摇、坚持优化教师队伍不动摇、坚持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不动摇、坚持强化安全工作不动摇。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条不紊,富有成效。我校领导班子每一位成员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都很重视自我修养,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朝着整体优化的方向努力。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规和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学习教改信息,带头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育改革思路,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依法治校能力;坚持每周制定工作安排,各部门分工负责;坚持每周例会制度,总结、研究工作,交流落实工作的措施,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1-2班课,全程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每周听1-2节课,周例会交流听课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树立威信。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班子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人人顾全大局,个个开拓进取。党支部、校长室、工会拧成一股绳,着力铸造校集体的凝聚力。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审议学校的重大决策,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公开评议干部,行使对干部的监督权利,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实行校务公开,设立校长信箱,广泛收集意见,随时接受监督;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大家谈想法、提建议,沟通领导和教职工的心灵,构建和谐校园;经常总结工作,肯定教职工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关心群众生活,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使大家体验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团结了广大教职工,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人人关心学校,人人管理学校,人人服务学校,人人建设学校,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立于思,重于行,实于做”的孙中精神。我校严格遵守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有关规范办学的规定,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执行“三限政策”。节假日不组织有偿补课,并且禁止教师在校外补课。适度控制办学规模,严格控制班额。不提前分文理科,不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奖励教师的唯一标准。二是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不乱订乱印乱发教辅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使教师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学校倡导教师“拒赴谢师宴,拒收谢师礼”,高考录取通知书由学校统一组织发放,这些做法深受社会好评。四是构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渠道,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信息,征询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二)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近年来,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先后新建了一栋教学楼、三栋学生公寓楼;完成了原教学楼、科教楼、食堂的改造工程;新建标准塑胶篮球场四个,添置一些体育器材和设施;按照现代教育技术标准配备了实验室、活动室、微机室、阅览室、图书室、多媒体展示厅等。添置一批图书,使图书室藏书达到25万册;为学科组配备笔记本电脑,让教师更加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为了硬化、细化、美化校园环境,投资300多万元。实现了校园无裸地,处处有绿荫的规划目标。清新、优雅、美观、舒适的校容校貌,为师生提供了理想的工作、学习环境。现在,校园内已基本实现了四化:即道路硬化、道旁绿化、环境美化、精神变化。如今的孙疃中学楼宇各异、错落有致,青青芳草与古樟翠柏相映生辉,啾啾鸟语与琅琅书声相伴和鸣。绿草如茵,花繁叶茂,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使校园平添了幽美雅韵,透溢出浓郁的文化、生态、环境育人气息。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我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实施名师工程,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是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坚持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在时间上予以保证,生活上予以关心,经济上予以支持,确保他们坐得住、学得好、有成效。几年来,参加专升本学习的15人已毕业,我校教师学历已全部达标。有研究生学历的6人。二是“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长。学校经常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县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新课改专题培训、研讨和学习;每年都组织高三老师参加高考研讨会,工作汇报《孙疃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汇报第十五稿》。近年来,我校老师先后到衡水一中、启东中学等名校观摩学习,就有关热点、难点问题与专家学者研讨、交流,分享教改成果。先后派出了100多人次参加国家及省级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共派出300余人次外出听课观摩学习。先后邀请了美国教授辛迪•卡尔松女士、著名作家韩心荣、著名画家李宏勋、画荷大师陆万运、心理辅导专家杨丰等到学校作专题报告。与名家、名师近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开阔了教师视野,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对新教师进行为期半个月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期末组织评委对其进行过关验收。开展评优活动,学校成立评优领导小组,制定了“最受欢迎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教科研标兵”等评选方案和细则,召开动员会,采取听公开课、看教改成果、查备课笔记、召开学生座谈会及填写教育教学信息反馈表等办法,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审,激发年轻教师的上进心、事业心。近年来,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奖56人次,获得各级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奖46人次。四是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坚持全员听课、教案月查制度。凡毕业四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任教四年以上的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听后要举行座谈会,研讨得失。听课记录要写随堂印象和教学评价。教案检查采取定期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考试管理,狠抓考风,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全体教师和班主任做好考试后的反思工作。加强备课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和力量。坚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备课内容提前安排,备课活动有记录。备课组做到四统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轻负高效。加强综合实践课的管理,努力提高活动课的质量。教导处不仅在课程表上使实践课有安排,有落实,而且平时加强检查,严格管理。对每个年级的特长班,做到课课有人上,课课有教案,既上好文化课,又上好专业课;既学好科学知识,又发挥个人特长。素质教育结出丰硕果实,2007年以来,我校每年有40多名艺体生参加高考专业测试,合格率100%,90%被高校录取,有的还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南京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著名高校。

(四)德育工作是灵魂,文体活动是关键孙疃中学以德育为本,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具有孙中特色的科学、规范德育工作之路。举办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读书报告会,进行国情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交流心得体会;坚持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讲话;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举行主题班会,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板报比赛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坚持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运动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书香校园景点,使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浓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成功之路”文化长廊,把优秀学子照片和成功事例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对母校的情感,激励学生树立理想,立志成才。这些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1993年第一届到现在的历届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我校屡屡获得国家、省、市、县组织奖,有5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有200多人次获省、市、县奖励,有20位教师获国家、省、市、县辅导奖。我校健全了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使德育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件件能落实。同时,坚持“四条主线教育”,即以班主任为主线的正面教育,以任课教师为主线的学科渗透教育,以学生会为主线的学生自我教育,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的社会教育,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了校干、教师、学生纵向一体,学校、家庭、社会横向交融,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举,党团组织教育相互补充,架设了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教育立交桥,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学校因此获得了“淮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荣誉称号。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坚持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植树造林、净化美化校园活动,撰写环保考察论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环保意识;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开展“节约周”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果实、体味劳动艰辛的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是我校的光荣传统。我校学生近三年献爱心捐款十几万元,其中向汶川、玉树共计捐款6万多元,五次给患白血病学生共捐款六万多元。这些活动如春雨润物,在学生心灵中潜移默化,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始终把实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大事来抓。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孙疃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孙疃中学学生行为习惯条例》、《孙疃中学学生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到校、课堂、课间、放学,作业、考试,到仪表、言行等各环节都作了严格明确的规范。我们把贯彻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每周确定实施养成教育的重点,认认真真检查,扎扎实实落实,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育人功能。坚持不懈地在学生中开展评优活动,“卫生先进班级”每月评选一次,“文明寝室”每半学期评选一次,“文明班级”每学期评选一次,“校园十佳”每学年评选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干”“优秀团员”“优秀团干”每学年评选一次,使学生中的评优活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开展法制教育,举办法制报告、观看普法影片,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针对非法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开展声势浩大“正确对待上网,严防网吧污染”的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及报刊上有关沉溺网吧荒废学业、损害健康、甚至违法犯罪的报道,签订承诺书,校园内悬挂警示标语,摸排出“网迷”,与家长沟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深入网吧巡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免疫力,有效地杜绝了沉溺网吧的行为。不断强化了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蔚然成风。我校先后被评为“淮北市依法治校先进集体”,市、县“普法先进单位”。四是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廉洁文化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孙中校训“以天下为己任”的内涵。通过“廉洁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把廉洁文化、校园文化加以系统化理解,用廉洁文化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以健康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不断凸显廉洁文化的深刻意义。鉴于此,我校不断结合自身校园文化,积极充分发掘和借鉴古今中外廉洁文化成果,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廉洁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廉洁格言警句背诵比赛、廉洁人物故事会等活动,清官的形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同学的心中扎了根。

4.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 篇四

拥有一支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加强班子建设,是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市一中党支部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在积极致力于巩固 “两基” 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适应新时期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该校确立了“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地积极探索教学发展思路,取得了显著成绩,使该校教学工作不断迈上了新台阶。

制度建设是完善机制,推进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的基础。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该校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对全体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党性、党纪观念、工作作风以及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为适应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该校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校党支部依以托新时期学校发展为契机,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党性强、素质好、作风正,热爱党务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志调整到支部班子,使党支部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卓有成效地制定了《优秀党员评选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确立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的规章原则,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成绩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市一中党支部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每学年初,根据教学工作安排部署,都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坚持党支部委员每月不少于两次的理论学习,并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该校把抓好委员学习作为加强支部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途径,以委员学习带动全校的思想政治学习,努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以掌握先进文化、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为进一步抓好全体党员的学习,使之取得实效,校党支部充分利用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政治学习,将“十七大”重要思想和“两会”精神以及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法律法规列入今年的学习教育内容。认真执行党内“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党员每月开展两次组织生活,通过学习,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发展理念,以理论学习促进教育工作,以工作成绩检验理论学习成效。并结合实际,把“十七大”重要思想的学习和“两会”的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全年的理论学习的重点,结合国家时事加强时事和政策的学习,并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内容的主题学习活动,在党员民主评议会上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活动、创先争优等活动以促进党风,行风建设。通过支部积极努力,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加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使广大教职工不断向组织靠拢,年青教师入党的积极性高涨,近三年以来有5人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抓好党组织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学习。在结合学校教学实际的同时,开展教职工每月不少于一次的业务学习制度,并与校本培训和终身学习相结合,以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围绕“十七大”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为人师表、爱生敬业的师德形象。本学期党支部围绕学校的“建设和谐校园”、“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活动。利用班团活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大力营造学习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重视市“十佳”教师、市级名师、州级骨干教师、州级学科带头人及省级学科带头人的推荐和评选活动,在教职工中积极营造“创先争优”氛围,为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完善机制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

为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该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不断加强党群联系,认真落实群众监督,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完善民主生活考勤制度及党员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定期检查等制度。在支部开展的民主生活会上,要求每一名党员对照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该校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关心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健全台账资料,坚持做到严格把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把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把教学一线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骨干发展到党员队伍中来。

为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该校坚持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原则,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工作,认真筹备开好每学年一次的教代会,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卓有成效地开展相关工作,促进教学工作发展。同时建立完善了学校考核奖惩制度和绩效兑现激励机制,通过讨论审议学校发展新思路和新规划,落实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发展以及切身利益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监督权,以调动广大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施教的水平,积极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学习讲座、案例分析、心得交流、电视录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和教师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为深入推进开展法制校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发挥全体教职工参与管理、民主治校的作用,增强学校管理工作透明度,该校全面推行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做到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要决定,都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教学管理,关心教学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发挥组织优势 促进教学协调发展

教学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努力和社会、家长的关心支持,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全面、协调、稳定、持续发展。该校积极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促进教学发展。

为充分发挥校工会的作用,校党支部积极指导学校工会工作,使校工会按照新《工会法》的规定履行工会职责,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使工会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校党支部领导下,校工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同时校党支部还积极加强对学校团委工作的指导,努力加强校团委思想和组织建设,注重对班团干部的培训,创新班级主题团活动,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青年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和业余生活等情况,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大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几年来,市第一中学党支部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该校先后被教育部、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青海省“绿色学校” ;被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省文明委连续三次授予“文明单位”。2008年该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30校等荣誉。

5.创建省级示范司法所工作总结 篇五

下塘司法所始建于1994年,拥有新的办公用房180平方米,会议室、档案室、调解庭、干警办公室等应有尽有,所容所貌整洁美观,配备了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警车等专用办公用具,已接入政法网,建立网页,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全所共有6名干警,均为中共党员,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由于各项工作处于领先地位,赢得了干警岗位津贴、司法所公用、办公经费有力的保障,并列入了财政预算。去年至今,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00起,调处800起。其中司法所调处重大疑难纠纷70起,协助村(居)单位近年来,特别在队伍建设、职能发挥、所务管理等方面上台阶、上水平,是提速前进中司法行政工作的缩影,为此,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04—2008连续三年在县综合考评中位居前三名,2004—2008连续三年被县人事局评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近五年内,我所在省厅档案评比中获奖,被评为市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先进集体,合肥市“百日会战”先进集体,合肥市优秀司法所,许进同志获市综治工作先进个人,王舰同志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一、加强素质教育,强化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是做好队伍本职工作的基础,是确保队伍精神状态、强化队伍建设的前提,是提升队伍工作效率的保证,提高队伍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有利于队伍创新工作思路,有利于拓展工作渠道,有利于增强队伍人员团队精神,有利于队伍依法行政,有利于对外展示队伍形象,更有利于队伍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团结奋斗、努力进取,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干警的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干警的政治业务素质。

我所根据要求设立了党支部,隶属政法党总支。党支部活动正常,建立了每月两次学习、讨论、议事制度,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社会转型期以服务

1为第一要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在组织干警业务学习上,分全年、季度、月、周制定学习计划,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使干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二、创新工作机制,发挥职能作用。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是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发挥工作职能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始终保持着不断创新的良好工作格局。

我们在镇、村(居)企事业单位设立了调解委员会,在村民组、车间班组设立了调解小组,使我镇形成了调解组织网络化。通过努力,我们在全市第一个创新了调解主任例会制度,我们规定每月24日召开调解主任例会,其目的,一是为了及时掌握季节性纠纷信息,为本阶段工作重点提供依据;二是为了有力督促调解组织及时处理纠纷,避免和减少纠纷激化;三是为了调解委员会之间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加强上下级联系;四是为了以会代训,提高调解主任政策、法律水平,加大处理纠纷力度;五是为了使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纠纷激化,实现了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杜绝越级上访的良好局面。

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在工作流程上突出抓好了“排查、挂帐、处理、消号”四个关键环节,使来自领导批转的纠纷、村(居)上报的纠纷、当事人直接来中心反映的纠纷,都能通过中心转办、督办、自办等形式得到妥善解决。今年4月份,我们在全镇50%的村(居)成立了司法行政工作室,使司法调解业务工作向基层得到了延伸。

由于我们组织健全、思路创新,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即:调解纠纷成功率达到98%以上,多年来无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而引发民转刑案件或酿成群体性事件。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还突出抓好了社区矫正工作、“两劳”回归人员安臵帮教工作、普法教育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其它各项

工作的开展。

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下塘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配合下塘镇社会稳定方面的整治工作,为本地区的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制度约束行为,提升管理水平。

无论任何一个部门,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事不对人的制度既能促进工作,又能体现管理公平。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以制度约束人、提高工作效率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管理模式,为此,我所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司法所步入了规范化建设轨道。

1.建立完备的考勤制度、从严治所。工作日内,坚持每天上班前5分钟签到、下午下班时签退,因事不能签退的,必须报告不签退理由,次日上班前5分钟补签退。每天签退时必须详细说明当日工作性质、工作情况,每月统计汇总,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干警本月内所做的各项工作,同时可以分析干警参加其他工作占据了多少时间,从事本职工作占据了多少时间,为司法所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严格请销假制度,请假一天以内的由所长审批、两天以内的在所长同意的情况下报分管领导审批、三天以上的报局长审批,我们还把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与本所的效能建设及岗位津贴挂钩,从而激发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效能建设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一是在县局目标考核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所内进行第二次切块分工,明确干警岗位职责、主要职责,每一块工作都由一名干警负总责,实行逆向追究,负责本块工作的干警需要其他干警配合的,有所长指定干警配合;二是实行意见分歧通气制度,干警在处理事务时,如意见不一致,需避开当事人进行通气,仍达不成共识的,由所长召集通气会取得一致意见;三是建立限时办结制度。所内干警办理案件,凡法律、法规规定时限要求的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没有规定时限的,由所长确定合理的办结时限,并予公开告知,严格执行,切实为群众提供周到、便捷、高效、透明的服务;四是公开服务

承诺制度,全所干警始终把服务对象作为“上帝”,实行“四个一”服务,即当事人来所办事,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把椅子、一杯热茶,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六不准”,切实做到立警为公、执政为民;五是建立同岗替代制度,所内某岗位的经办人,因事或因故不能在其岗位时,所长安排其他干警接待当事人,待本岗位干警回来后办理交接手续。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集体研究制度、例会制度、廉政建设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

总之,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把自己的事和领导交办的事做好,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不讲大话、杜绝废话,为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塑造司法行政队伍整体形象,为司法行政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6.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规划 篇六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传承文化,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省级重点建设村等各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

在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波乡村规划热潮,但以“城市思维”搞乡村运动式规划建设非常普遍,使我国乡村规划未曾以乡村为主体进行思考。规划实践中如照搬城市规划方式而脱离乡村本身、快餐式规划导致地域文化的缺失、或采用一刀切强迫“农民上楼”等问题普遍存在。那么,面对乡村规划的如此现状,我们如何编制出具可操作性的规划,如何用规划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因此,本文在厘清乡村规划核心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梳理出针对乡村实际、便于操作实施的规划要素与技术方法,以完善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

2 当前乡村规划的现状

2.1 快餐式规划

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有其独特的风格。目前许多乡村规划设计贪大求洋、追求轰动效应,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大拆大建村庄等现象特别突出。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新村建不好、农村更凌乱。对村庄产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模式化规划,“千村一面”的村庄规划建设成为普遍现象,乡村的多样性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无法体现,使得村庄建设很容易变成城市的“微缩版”。

2.2 无村民参与的规划

乡村规划中村民理应参与其中,让规划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建筑的风貌、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产业发展选择等。但是实际情况是村民在规划设计当中缺乏知情权和参与权,其发展意愿很难被融入到规划里面。村民无法参与到规划当中,势必会影响到规划的落地与实施及产业的发展[1]。西方国家的规划经验也显示,公众的参与性问题在城乡规划中日显重要,并且成为现代城乡规划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规划而言更是如此。

2.3 可操作性差

目前乡村规划的通病是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村庄住宅采取城市小区的布局形式、将城市景观呆板植入乡村,对乡村风貌造成破坏等,不仅与村庄现有格局风貌格格不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规划可操作性差。另外一点是在规划中忽视产业发展,不把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上,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集体经济成空中楼阁,搞什么样的建设都将是纸上谈兵。最终导致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规划的各项建设内容无法开展。

2.4 缺乏全过程跟踪

乡村规划是全过程的规划。乡村规划现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规划和建设的脱节,原因是缺乏技术力量、缺乏现成的指导、缺乏有效的管理,乡村规划的最终成果不是规划编制的终点,而是规划建设落实的第一步,后期需要规划师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保证规划的真正实施。

3 可操作性乡村规划思路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必须果断改变“空中楼阁”式的乡村规划方式[2],编制真正的“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首先,准确把握乡村的共性特征,明确重点,让规划有所侧重,系统梳理出适宜乡村地区的规划核心要素体系,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框架。其次,针对实际中不同的乡村规划,遵循“村民意愿”“实际操作”两个环环相扣的规划手法,编制出更符合实际、可落地、符合村民意愿的规划。

4 面向实施的乡村规划编制路径——以保山市潞江镇老城村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为例

4.1 村落基本情况

老城村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为傣族村落。距离镇政府6公里。该村东邻怒江,依山而建,西邻高黎贡山,地处干热河谷坝子,老城村山川河谷,风景秀丽,森林茂密,海拔680米,冬无严寒,夏季高温湿热。

老城村为全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2015年9月该村被云南省住建厅列为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村内传统建筑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老城村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村域内建筑密集,居民住宅沿六曼公路西侧东、西方向发展,古树穿插其中,构成了层次丰富而又独特的视觉景观。老城村为土司府所在地,是潞江镇土司文化历史的重要空间节点。目前,全村经过长期的外来文化影响,虽为傣族村落,但村内传统民居多为院落形制,结构型制为土石、砖木或竹木结构,多年的汉、傣文化交流在老城村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风格。

4.2 村落现状总结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文化同化,老城村也正面临着物质空间衰落和遭受破坏的问题,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居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也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老城村建筑传统空间形制完整,但如何在延续传统空间与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对物质空间的需求是当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历史文化的延续缺少相应的物质空间支撑。老城村至今延续着傣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及节假日等,但村内缺少相应的物质空间支撑。所以适度地结合现状,整治、配套一些供村民日常生活、节庆活动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必要。

(3)特色农产业无相关联动发展,产业单一。虽然老城村具有特色蔬果林木,但产业单一,无其他产业联动发展。产业是村庄建设发展的基础,如何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也是关键问题。

4.3 规划手法

4.3.1 村民意愿

乡村规划的核心是解决村庄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村民生产生活,其核心在于按照村民自身对村庄建设的要求与愿景引导建设美丽乡村。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设计要反映出现状问题及矛盾点,了解村民村庄建设的要求与愿望。问卷以家庭为单位设计了“基本情况、公共设施、居住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五个分项,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员构成、收入来源等方面;居住环境调查包括现有住房面积与质量、期望居住面积、期望居住形式等方面;村民产业发展意愿调查包括生产方式、发展企业意愿等方面;村民公共设施建设意愿调查包括公共活动设施、教育与医疗设施意愿等方面;村民基础设施建设意愿调查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道路系统等方面[3]。

(2)实地走访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村民对村庄发展现状的认识,实地走访是必要的一种流程。规划者深入田野、走进农家,脚踏实地走访村民生活需求、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等,通过换位思考,分析村民的实际心理需求,详实展开村庄现状研究。

(3)村民意愿分析

针对居住环境调查,92%的村民认为影响居民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活动空间少和配套设施不足。对于房屋改造意愿调查,70.5%人选择傣族传统民居风格。82.3%的村民认为村内缺少绿化和广场。

对于生产方式,从事农业较多,占92.4%;从事工业、建筑业的人数较少,占5.7%。希望发展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村民占52.7%,希望发展风情旅游产业的村民占47.3%。此外,82.7%的村民愿意返村工作,说明村民对本土的归属感较强。

对于公共设施方面,只有2.4%的村民对现状环境满意,村内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尤其是活动场地、老年活动室等设施。

对于基础设施方面,71.5%的村民不满意村内供水现状。99.1%的村民对现状排水不满意,说明村民迫切希望改善给排水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在道路方面,84.5%的村民认为现状道路状况不能满足使用要求。97.3%的村民可以接受村庄建设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99.2%的村民希望厕所得到改造。

(4)规划方案交流

规划成果拒绝八股文的形式,规划当中要以村民的心态与需求、专业的眼光、可读性的要求来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方案讲解中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村民能听懂。老城村规划在规划成果上探索了“技术简本”的表达形式,以易读、精炼为目标,以条目化语言为特点,对村庄的关键性内容和项目建设要求做出表述。其他的技术性成果以说明书、附件的形式出现。

规划方案:村落整体布局以道路、农田为自然边界,保持农田的自然形态和肌理,保留村落传统格局,修缮传统建筑风貌。村落布局中在村寨北侧规划入口广场,为村民、游客提供休憩、集散功能。村寨南侧入口处规划具有傣族特色的村寨入口大门,在大门左侧广场上设计游客接待中心与休闲广场。广场对面布局为公共停车场(见图1)。

民居风貌:新建民居利用村落内零散用地进行建设。民居保留傣族歇山屋顶特有的坡陡脊短,简化山尖装饰,建筑构架使用木构架,保留傣族民居传统的坡屋面,起遮阳作用,使整个建筑处于浓荫之下,并保留阳台部分同时增加晒台满足功能需要。

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特色农果产业+旅游业联动发展。

(5)规划方案反馈

通过征求村民意见进一步突出村民在规划编制中的主体地位,编制的村庄规划让村民看得懂、易操作、易遵守(见图2)。让村民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当中,从而使村民在潜意识中重视规划、保护规划、主动遵守和执行规划。

4.3.2 可操作性

老城村规划包含引导村庄发展方向、控制建设主体行为、实施方案等内容。一方面,对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由乡镇指导乡村为主进行规划实施,采取刚性编制方法,控制建设指标,保障规划实施;另一方面,对于乡村景观和民俗文化等建设内容,规划编制上体现一定弹性,以建设引导为主,适度降低深度,给村民留出自主建设的空间,体现自身的乡土特色[4]。

近期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乡村规划如若出现脱离地方实际,便会出现贪大求洋、浪费社会资源、财力不堪负担等问题。因此,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首先需要评估村庄建设需求与资金能力,将规划重点内容,在可承担的经费范围内采用近期实施方案来体现实用操作性,让近期建设项目能做到真正的落地,从而凸显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强制性和法定地位(见表1)。

采用“四位一体”的体系来保障规划成果的真正落实,四位一体主要内容为:成果公示、全程跟踪、监督管理、回访跟踪建设成果,并且建议将监管流程和保障实施措施等内容纳入到乡村规划建设中[5]。

5 结语

从村民意愿出发,以实际操作为深度来编制乡村规划。村民参与到乡村规划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另外,合理的产业发展选择保证了村庄建设实施的经济基础。“四位一体”的乡村规划实施体系保障规划成果的真正落实。

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因为乡村规划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规划设计师应深入乡村体验生活,集思广益、征求意见,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编制出科学合理、体现民意、简明易懂、方便实施的乡村规划。乡村规划不仅是村庄建设的终极蓝图,还应提供系统性的乡村建设服务。规划师应与村庄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实行项目负责人对村庄建设与发展进行跟踪回访,对规划项目提供无偿技术服务,从而保证规划实施后期技术服务。

对于乡村规划我们需要的不是终极空间形态、像产品一样乏味的规划。而是更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才能真正满足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需求。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的催生下,乡村规划迈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老城村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村寨规划为例,立足于乡村规划的自身特点,探究如何编制具备可操作性的乡村规划。文章从“村民意愿”“实际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落地性的乡村规划编制手法,旨在为乡村规划的实践及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可操作性,乡村规划,村民意愿

参考文献

[1]章凌志,杨介榜.乡村规划可实施性的反思与对策[J].规划师,2007,23(2):15-17.

[2]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28(10):22-25.

[3]王雷,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66-72.

[4]孙伟,黎逸科.新农村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实践--以大埔县侯北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上一篇:湖南卫视发展战略论文下一篇:2015幼儿园爱国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