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商的经验

2024-10-15

关于经商的经验(精选4篇)

1.关于经商的经验 篇一

10、人生不在于机会而在于选择。人生的命运就取决于你一刹那所做的决定。“我做了哪些选择,以致于有我辉煌的成就--23岁月入百万,26岁成为亿万富翁,28岁收购成功杂志,两岸三地不同形态的业务?”首先要选个好的工作和职业。

(1)、宁为牛后,不为鸡首。1993年24岁时,日子非常不错,在忠孝东路有900平米的办公楼,销售房地产,遇到事业瓶颈,因为无法copy销售模式,好象个人打拼一样,没有未来愿景。而会成功的人都有一套模式。象麦当劳,只再次,关键是要激发潜能,忠于原主。他自己的例子。95年,他的原来的老板,议员落选,新闻传媒的消息,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属下的61家中60家都众叛亲离,只有王宗立他没有,因为他说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理由离开,经营状况很不错,使那个老板很感动,要他立即承诺如果能马上开出12张支票共计7.2亿的单子,将给非常优厚的利润,……这样呢,他说人生就是算和赌,他觉得自己算准了,虽然心理也不是非常有把握,但觉得非常值得赌一把,这样他的财富一下由千万富翁变成亿万富翁。那段时间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要创造压力,享受压力。这样才能成功。

11、均衡式的发展。训练很贵,不训练更贵。

12、改变命运很重要的三个关键。其中之一是选择好的老师非常重要。众人生死全看你,力挽狂澜只一人。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霸王别姬,甘之如饴。少年得志大不幸。乐极生悲。50来的魔咒。骄傲就会停止学习,要高而不危。每个人都有4张A,只是有些人幸运早翻到而已,而道路很漫长,要时常停下来思考,不要跨太大的步骤,地雷。他作过3个重要的决策。良师有很多包括负面的,要从负面的东西看到学习到,从失败的人的经历里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意见值多少钱?不可限量。衷心的劝告。人不会永远都有好运气。

13、要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14、怎么系统运用潜意识?马修史维的方法。

15、欧那西斯的方法。看到任何人,经历任何事,每天晚上用本子记下。以决定下一次怎样花时间在他身上。这个不象学校教的“有教无类”,“不能以貌取人”,而真理是sayno,懂得拒绝。待人处世一定要因人而异,要学会拒绝否则会浪费时间,要交你应该交的朋友而不是你喜欢交的朋友。

欧那西斯说,要成功需要盟友,要非常大的成功就需要敌人,战友。康熙敬三碗酒,第三杯是向他的敌人敬的。他说如果没有这些人,就不会成就的大事业。所以说益友可能是竞争对手,要学会向竞争对手学习很多的东西。

16、功课不重要,一定要灵活。因为交际手腕高的人会更成功。

17、如何分辨朋友,选择朋友?选择战友,选择敌人?如何选择环境,创造环境?他讲了他的三个女朋友。第一个非常爱玩,第二个非常情绪化,多愁善感,负面的情绪非常多的人。第三个女朋友是说相信他会大富大贵,有非凡前途的人。崇拜,鼓励,相信他的人。“我相信我就能看见”.

18、会学习比肯学习愿意学习来得更重要。前车之鉴,后车之履。要试着去教别人你想要学的东西。

19、每一个决定不是离成功越来越远就是离成功越来越近。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语言,语言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20、苦并不可怕,怕就怕苦得没有代价。要按照他的这套模式,copy一下,就能赚很多很多的钱,或者有一套模式让下属ALONG依循就可以赚钱了。必须要有一个“KNOWHOW”历史学家分析说,日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明治维新和大化革新。

2.关于经商的经验 篇二

在现代营销中, 没有科学的市场预测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销售, 这是市场竞争必须遵循的一条铁的法则, 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取得成功的秘诀。而在中国古代, 受兵法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思想的影响, 商人们也非常重视市场预测的作用。

古人白圭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极为强调“乐观时变”, 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庙算”原则如出一辙。白圭灵活地将军事上的“庙算”演化为经营上的“乐观时变”, 使得他在商战中能左右逢源。“乐观时变”, 就是善于观测和分析市场行情, 看准和利用经营的时机。

在市场预测中, 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提出:一是要注意季节时令变化与农业周期性的变化。因为随着这些变化, 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进而引起物价的涨落。二是要把握物价涨落的规律。他通过观察, 发现商品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和下跌与供求有直接关系。他说:“论其有余不足, 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 贱出如珠玉”。这是很符合市场规律的。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 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 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 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太低, 人们就不愿生产, 市场上的货物也就少了, 这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就是在物价便宜时, 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 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 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 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情抛出。三是要做好开展贸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司马迁将范蠡的这种经营方式概括为“候时转物”, “居货物, 随时而逐利也”, 就是说把握经营中的季节性特点。商机是无限的, 又是瞬息万变的, 用范蠡的话来说:“从时者, 犹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趋之, 唯恐弗及。”“得时无怠, 时不再来, 天予不取, 反为之灾。”这里所说的“时”, 就是商机, 而这些商机的把握, 要凭借准确的市场预测。

与范蠡同时代的计然在总结农业生产周期性规律后提出:岁在金时, 能够丰收;岁在水, 就有水灾之害, 可能欠收;岁在木时, 就可能出现饥馑;岁在火时, 则要出现旱灾。根据计然的农业丰欠循环论, 六年一次丰收, 六年一次旱灾, 十二年一次大饥荒, 陶朱公提出“八谷贵贱之法”, 即大败之年, 八谷皆贵, 美之年, 八谷皆贱。八谷亦一贵一贱, 极而复反。范蠡也用计然的理论来指导商业实践, 根据季节、时令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确定贩卖不同的商品。范蠡将自己的这一做法概括为“夏则资皮, 冬则资稀, 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 强调把握住经济的发展规律, 做到预测在先。要让货等客, 不要让客等货, 这是资别人所不资, 有别人所没有。如此, 既满足了市场供求, 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现代营销中, 差异化是商家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差异化是为市场提供了具有独特利益的产品, 而这对供给者或生产者来说, 一是能有效地回避正面竞争;二是能削弱购买者手上的权力, 因为市场缺乏选择。

白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弃者, 无用也, 是指市场价值贬值, 商人也会大量抛售的商品。取者, 购进、收购之意。在某些商品贬值之时大量购进, 似乎很愚蠢, 其实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商品是由于市场变化而忽然供大于求了, 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市场价值, 商家如能够看到这些商品的潜在需求, 就应大量购进。而对于已丧失了消费潜能的商品, 当然不能购进。有一次, 商人们在一窝蜂地抛售棉花, 价格压得很低。白圭见到这种情况, 便吩咐手下的人挂出收购棉花的招牌, 一概收尽商人手中所有现存的棉花。由于收购的棉花太多, 白圭只好租地方存放棉花。没过多久, 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使棉花严重欠收, 市场上棉花紧俏, 于是那些商人又到处寻找棉花。这时, 白圭便以高价卖出了全部库存的棉花, 发了一笔大财。

人弃我取, 体现了差异化的经营战略, 而这种策略选择是建立在市场预测基础上的。白圭善于观测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 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 售出粮食。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 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市场竞争, 往往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高低上。同一种规格、相同质量的产品, 投入市场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位的高低, 优势在价位低的一方。白圭在经营中, 始终掌握一个“薄利多销”的原则。他说:“欲长钱, 取下谷。”下等谷物虽然利薄, 但为广大民众所必须, 销量极大, 故可取得巨额利润。实际上, “贵出如粪土, 贱出如珠玉”, 也包含了薄利多销的涵义。

3.关于经商治学为官的“三选一” 篇三

信力建

在金融风暴席卷之下,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就像去年南方的冰灾一般突然冻结,但无论如何严峻,寒冬过后都是春天。只要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形势越严峻,越有助于学子们冷静地权衡利弊,作出明智的选择。我以一个教育工作者兼社会观察者的身份,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个人意见,希望大学生朋友和家长们能够从中得到些许启发和助益。

工农兵学商吏各领风骚十数年

五十年代初期学者很风光,延续了民国年间重视知识分子的传统。另一因素是知识分子通常左倾,在土改和三反五反期间,相对而言知识分子阶层与新政府关系最为融洽。那个时候大学生毕业之后去当中学老师,月薪可达80元,比机关和工厂的两倍还多。1957年的反右运动不仅打倒一批知识分子,也把知识分子的经济待遇打下去了,从此风光不再。

大跃进期间,不仅饿死数千万农民,城乡二元体制也建立起来。六十年代,进国营工厂当工人“吃国家饭”,成了数亿农民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内的兵工厂初具规模,再加上国家资源集中投入其中,进兵工厂成了根红苗正的权贵子弟首选。

七十年代,军装成了流行时装。军队成了躲避上山下乡和社会**的场所,当兵成了年轻人的最优选项。后来被称作“永不落空”的群体,多半在文革初期当过一轮保皇派红卫兵之后进了部队。文革后期军人出场收拾**残局,各个关键部门军人充斥,权倾一时。

八十年农民终于迎来了舒心的日子,机会成本为零的农民成了最先活跃的经济主体。无论沿海走私的渔民,还是温州的家庭作坊,或者苏南、珠三角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种养专业户,都是在那个时期最为辉煌。“造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大陆正式引入新加坡的亲商原则,开始尊重私人产权,商人成为最受人仰慕的社会角色,大批精英阶层下海经商。乡镇集体经济在港商台商和私营经济的冲击之下,每况愈下,纷纷破产。农民的唯一资产——土地被政府剥夺了处置权,离乡别土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无奈选择。

二十一世纪,在日益沉重税收和严苛的行政管治压榨之下,民营企业风光不再,垄断国企喧嚣尘上。富豪榜成了杀猪榜,下海经商创业不再是学子们的主动选择。眼看着官员们工资福利直线上涨,公务员考试愈来愈热。

回顾近六十年历史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放在较长的时段来看,有“永不落空”的家族,没有永远兴盛的行业。因此,大学生择业的时候,对社会的发展要有前瞻性,与其打破头挤进热门行业,不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行业。

中国仍是身份社会

择业之所以让国人焦虑,在于中国仍是一个身份社会。所谓身份社会,是指个人权利与所从事的职业和家庭出身有关。家庭出身对事业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择业成败反过来又会影响身份升降。可谓一着不慎,祸及子孙,怎么能不焦虑?

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状元与状元之间地位差别是很大的。元代有人戏言: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这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评价的。官和吏算是“对国家有贡献”所以地位最高;僧、道、医对社会和谐有贡献,地位居次;工、猎、民是国民主体,供养了上层社会,也算有贡献;儒、丐不但不事生产,还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地位最卑贱。

上面说的是封建皇权社会,莫以为现在就平等了。实际上身份鸿沟不仅没有弥平,反而拉大了。过去虽然有等级,但是国民绝大多数是农民,只要够勤劳不用担心被亲人邻居鄙视。现在社会分工细化了,等级细化了,各个阶层的特权更具体了。大致也可以分为十等:一官员,二专家,三公务,四事业,五国企,六外商,七老板,八市民,九农民,十民工。别说整个社会分层,就是同住一个小区的住户也可以细分出三六九等来,等级无处不在。

也许上述状态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也不能忽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速度之迅猛。所谓现代社会,重要标志就是法制化,也就是去身份化。现代的法律条文一般不会注明身份,否则视为歧视,会遭受国际社会的谴责。

在身份社会下,人生就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高考,不断被等级组织择优录取或淘汰,个体没有选择权。假如身份社会今后也不会变动,那么个人只好往高等级阶层奋斗就是了,无所谓择业之说。因此,本文的前提是假设中国的身份将来会淡化,毕竟中国已经走在现代化的路途上。不过我得承认自己不是预言家,未来趋势请自己判断,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治学、经商与为官

我把天下三百六十行归纳为三种类型:治学、经商和为官。

人类祖先在近数百万年来的演化过程中,智力水平提高得飞快。在优胜劣汰的诸多因素当中,智力优势必定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且不去预测人类未来如果演化,作为演化的阶段性结果,现代人群之中许多成员对智力活动非常热衷,有些可以用痴迷来形容。传统棋牌类游戏和现代电子游戏,都是纯粹的智力活动。我将所有以智力活动为主的职业归为治学。

假如人类以智商为唯一择优标准,那么毫无疑问,只要像人类驯化动物一样,经过数十代非自然挑选,人类就会变成大头怪物。但是这种怪物就像家畜和宠物一样,离开选择者将无法生存,所以它并非自然界优势生物。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肯定还存在智力之外的决定因素,诸如外貌、免疫力和体能等等,实际上不能穷尽,统称其为不确定因素。那些主要围绕不确定性因素,亦即冒险而展开工作的职业,我将其归为经商。

偏好冒险的结果个体趋向多样化,多样化的结果是选择面更广泛,竞争胜利的成员相对而言优势更可靠。不过假如所有人从事高风险事业,侥幸活下来的个体可能把经过历史考验的那些原有优势丢失了。一旦自然界形势反复,则整个种群都处于高危险状态。因此,人群当中必然存在一批厌恶风险,偏好继承、秩序和稳定的个体。我将循规蹈矩的工作者,称作为官。

治学、经商、为官三种类型分别包含下列典型职业: 治学:研究员、教授、作家、艺术家。经商:个体商贩、独立农户、企业老板、投资人、出租车司机、经纪人、演艺明星、以提成为主要收入的销售人员。

为官:公务员、国企员工、大企业职员。

下列是具有复合性质的职业:

治学+经商:律师、设计师、会计师。治学+为官:工程师、医师、教师。

择业失败的后果

我认为大学生择业不是看社会需要什么人,而是认清自己到底是个智力爱好者、风险偏好者还是风险厌恶者。个体偏好跟家庭背景有些关系,例如中小学教师子女往往非常厌恶风险,农民家庭子女风险偏好比工人家庭子女要高,富裕家庭子女容易痴迷于智力活动,但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体的风险偏好也是变动的,应该与同龄人相比较。

现在官场上那么多贪官锒铛入狱,可以说是他们当初择业错误的结果。能够混到掌握实权的职位上,一般来说政府提供的薪酬和福利已经足够满足所有风险厌恶者的欲求。可是那些贪官全是风险偏好者,他们愿意为了更多利益而甘冒风险。假如他们选择下海经商,事业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日子可以过得尊严体面,完全没有必要呆在束缚极严的科层组织里面偷鸡摸狗。贪官们择业失误,个人悲剧导致社会悲剧。

大多数农民则是社会悲剧导致的个体悲剧,他们本来是风险厌恶者,却没有适当的就业机会,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种养殖业。又因为他们厌恶风险,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情况下,各种权利就被轻而易举地被剥夺走了,例如土地处置权、农产品定价权。

反过来,一个组织为了健康高效的原作,在任用成员的时候,不光要看才能,也要注重个体偏好的遴选,以适应岗位特点。例如需要承担责任政务官,与普通公务员所面对的风险就有很大差别。政务官需要风险偏好者,应该从社会上成功的律师、职业经理人等人群中拣选,待遇也应该与向他们看起。而普通公务员只要解决好医疗保险、养老待遇,无需高薪养廉。以中国庞大的公务员体系来看,社会也无法承担高薪养廉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信心满满的风险偏好者们应当慎重报考公务员。

总而言之,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大学生择业没有最佳答案。也许成功也许失误,最关键在人生的旅途中要保持享受生活的心态。

4.古代儒商第一人子贡的经商生涯 篇四

关键词:子贡,孔子,儒商

端木子贡, 原本姓端木, 名赐, 春秋末期卫国 (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人, 被誉为“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与‘十哲’之一”, 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是杰出的外交家与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曾经位居鲁国和卫国两国的丞相, 当然也是中国儒商之祖。子贡于公元前520年出生, 卒于公元前456年。子贡办事通达, 有干济才, 善于雄辩, 利口巧辞, 乃为孔子得意门生, 曾被孔圣人称为“瑚琏之器”。子贡善于经商之道, 是孔子所有门生中的首富, 曾于曹国与鲁国之间经商, 不久就达到了富至千金的地步。据民间所传, 在孔子病危之时, 子贡因时事未能及时赶回至病榻探望。在孔子病逝之后, 子贡内心深感歉疚、愧对恩师教诲, 在其他人守墓三年离去之后再守孝了三年。无论是《论语》还是《史记》都有很多关于子贡言行的记载, 而且相应的评价极高[1]30。

一、出身商贾, 子承父业, 拜师孔圣儒学

端木子贡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 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承继祖业, 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公元前495年的时候, 子贡 (约二十五岁) 拜孔子为师, 因时常在各国之间活动, 就没有一直陪侍在孔子的身边。是年 (鲁定公十五年) 初, 正当孔子在卫国生活讲学的时候, 子贡前往鲁国, 拜谒鲁定公, 会见邾隐公。在孔子离开卫国来到郑国的期间, 子贡是一直跟随着的。公元前492年 (鲁哀公三年) , 子贡曾跟随孔子生活学习在陈国。在孔子困厄的时候, 子贡就受命前往楚国求援, 请楚昭王出兵相救。在公元前488年 (鲁哀公七年) 的时候, 子贡是在鲁国学习生活, 并接受季康子之派遣, 与吴国太宰会见。在公元前484年 (哀公十一年) 的时候, 子贡是居住在鲁国的, 并且一直协助叔孙氏处理国家外务事宜。公元480年 (鲁哀公十五年) , 子贡接受鲁国之使派, 出使到了齐国, 于是就在齐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公元前479年 (鲁哀公十六年) , 亦即在孔子去世之前和之后的六年服丧期内, 子贡都是一直生活在鲁国的。在公元前468年 (鲁哀公二十七年) 初, 子贡选择离开了鲁国。但只知子贡曾担任过信阳宰、信阳令等官职, 后事不可周详[2]203。

作为与孔子之间关系最为亲近弟子之一, 子贡万分崇敬、钦佩孔子, 乃为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忠实捍卫人与极力宣扬人。根据《论衡·讲瑞》记载, 在初入孔子门下之时, 子贡前一二年并不认为孔子有如何高明、超凡, 但在学习久了之后就慢慢随之转变了看法。

作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子贡曾经自视甚高, 在刚开始师从孔子的时候, 并没有觉得孔子的学问有多渊博。子贡对孔子的仰慕与钦佩, 随着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东汉王充《论衡·讲瑞》曰:“事孔子一年, 自谓过孔子;二年, 自谓与孔子同;三年, 自知不及孔子。”在向孔子学习不满一年之时, 子贡自己觉得他的学问在孔子之上。到了第二年, 子贡不再认为自己的学问超过孔子了, 但也觉着自己与孔子基本相当。后来到了第三年的时候, 子贡才发现自己的学问离孔子确实差得太远了。学习的层次越高, 子贡越觉得孔子的思想浩如烟海, 没有尽头。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 犹天下不可阶而升也。”意思就是说, 他永远不可能达到孔子那样渊博的知识, 就好像是登天无路一样。子贡心理的演变历程, 反映出一位真正儒商的进步过程[3]15。

子贡认为, 孔子是圣人, 堪比日月, 其高深莫测的学识无人能及。当然, 孔子也愿意将其思想真谛授予子贡, 并且非常器重子贡。在危难之时, 孔子内心深处最盼望见到的人就是子贡。依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述, 有一次, 在孔子病重之时, 孔子对前来请求拜见的子贡直言:你怎么不早些来看望我?在所有的弟子之中, 唯有对子贡, 孔子才这样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众多弟子之中, 也只有子贡连续在孔子墓旁守墓六年,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感。

在孔子开办私学的时候, 将自己教学的相关内容编成四个科目, 也就是政事、德行、文学与言语。子贡利口巧辞, 正是这言语学科之中的奇才, 乃至于孔圣人也曾常黜其辩、自叹不如。根据《韩诗外传》所言, 子贡有从事外交的志趣和才能, 其兴趣志向正是缟冠素衣, 升斗之粮, 不持尺寸之兵, 在两国之间传道游说, 要让两国之间的关系像兄弟一样亲近。在公元前489年 (鲁哀公六年) , 子贡在外交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就是, 曾成功求得楚昭王兴师迎回在陈绝粮时的孔子及其众弟子。

尤其是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富商, 子贡的商业经营成就当然更是斐然。依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著名经商活动中, 共描述有十七个人的杰出事迹, 而子贡的经营之道就被列在第二位。子贡反应敏捷, 能言善辩, 能及时掌握行情, 具备良好的经商个人条件。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成功大商, 孔子的办学经费和周游列国的川资, 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忠实支持者, 子贡正是主要资助者。子贡从事经商活动不仅仅是为发财致富, 更是和其政治理想有关。作为一位具有渊博学识的商人, 列国诸侯们不仅需要子贡经营的货物, 还需要其高远之政治才学与识见。由此可见, 子贡的经商生涯为其展现外交才干与宣传政治主张提供了十分重要经济条件[4]18。

二、悉心经营, 传承文化, 总结经商之道

据有关史料记载, 弘扬商业美德、传承商业文化, 也是子贡的重要历史使命。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之所以能周游列国、名扬四海, 子贡的经商之道及其经营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拜倒孔子门下之前, 子贡就已经成为知名的大商人。在曹国、鲁国等地经商, 子贡主要从事的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买卖。在孔子谆谆教诲之下, 子贡更加懂得了诸多人生大道理。譬如, 在经商发财之前, 较为贫穷的子贡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经商致富, 因而经历过贫穷与富裕两种人生境遇的子贡, 自然而然就会深入思考贫穷与富贵之时人们应采取“贫而不谄、富而无骄”的人生态度。然而, 这一令子贡非常得意的观点, 并未获得孔子的完全认同, 因为孔子认为:这个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人们虽然富裕、生活殷实, 但却喜好礼仪、尊崇礼仪, 注重提升自我道德水平;人们虽然贫穷、家徒四壁, 但却仍然不懈地追求着世间真理。富而无骄、贫而不谄, 实际上是指人对于他人之态度, 侧重于人的外在行为;富而好礼、贫而乐道, 却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 要靠不断学习而提升。人若缺乏内在的修养, 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那么“贫而不谄、富而无骄”就只可能是装样子, 反而会更为痛苦、虚假。听了孔子的话之后, 子贡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更加重视做人内在的修养。一个人德行的提高是没有尽头的, 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由此可见, 子贡正是孔子亲自教育出来的中国古代的著名儒商[5]。

依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述, 为保护鲁国利益, 子贡总览当时王国之间的关系, 将商业经营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完全展现出卓越外交才干, 出使各国挑起王国之间的战争, 使吴国灭亡、齐国大乱、越国称霸、晋国强大, 成功改变春秋后期王国间的政治格局。这实际上也是子贡的儒商素质与娴熟的经商技巧使然[6]1028。

第一, 子贡深谙利益的威力, 常常以利诱之。诸多国君为何都愿相信子贡, 原因就在于子贡早就深刻认识到了人的利己本性, 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奔波。作为著名大商人的子贡, 自然更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向各国君主游说时, 以各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极力激发其利己之心, 并巧妙地把握住这些。让人觉得, 只要按照自己的主张处理就能获得最大利益。

第二, 子贡具有非常开阔的国际政治视野, 不就事论事, 把鲁国的问题放到国际大背景之下, 借用外部势力之力量, 运用商业竞争中“借刀杀人”之策略, 非常巧妙隐秘地将战争祸水引向他国, 从而达到保全自己之目的。除从事经营之外, 子贡都会极力宣扬恩师孔子博大精深的学问, 宣传孔子高尚之道德风范。在多年的学习之后, 在伦理道德、儒家学识、经商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长进, 在商业竞争中形成了无形资产与软实力, 不仅受到时人的广泛尊重, 而且也被后世奉为楷模[7]15。

第三, 子贡是孔子门下的高足, 才华出众, 本身就有很强的号召力。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 开始的时候, 子贡是在卫国做官。没过几年, 子贡就决心辞去官职, 重操旧业。子贡在经商过程中所到之王国, 诸国国君们都予以极高礼节待之。尽管诸侯国君主不愿重用孔子, 不愿采纳孔子主张, 但对其道德文章却非常重视。在孔子门下学习多年, 子贡受到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教育, 自然能言善辩, 有很高的行为修养与道德素质, 彬彬有礼, 举止斯文。

第四, 子贡非常善于洞察时事, 选择最佳时机。由于十几年追随孔子周游列国, 子贡知道如何同不同国家的王公贵族进行交易和往来。这样一来, 子贡就对各国之内的政治形势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贤辉.春秋儒商鼻祖子贡[J].产权导刊, 2005 (12) .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3]郭德茂.子贡与孔子之关系新论[J].汕头大学学报, 2011 (2) .

[4]程美秀.浅谈商业宗师子贡的经营之道[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5 (7) .

[5]跟在孔子身边的日子——子贡的10堂智慧课[J].剑南文学, 2009 (7) .

[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2007.

上一篇:积极的情绪词语下一篇:高考复习教案Unit 2 Book 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