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航天中心

2024-10-16

肯尼迪航天中心(共8篇)

1.肯尼迪航天中心 篇一

关于刘口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情况说明

梁园区民政局:

为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提高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也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丰富农村社区服务内涵,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结合我中心社区的实际。就我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1、我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现有的办公服务场所为基础,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场地和原有的办公用房,闲置的房屋等资源整合为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并实施必要的改建和新建,避免资源浪费。

2、根据省民政厅要求,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室、党建活动室、综治民调室、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大院、计生服务站、农业综合服务站、室外健身休闲广场等。占地约7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3、根据现行市场物价进行预算,需投入资金约200多万元。对于投入的资金,我们将按照省民政厅的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渠道,通过多种途径予以解决。

刘口乡人民政府2011年9月26日

2.肯尼迪航天中心 篇二

理解多中心的内涵

多中心是一个涉及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或行政等多个方面的动态的概念。由于城市区域发展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因此对于多中心的理解相应的需要从空间形态、功能和治理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展开。最早提出世界六大都市带概念的著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通过这三个层面来理解多中心的概念了。

空间形态学上的多中心, 主要是指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的区域分布状态, 通常可以根据上下班通勤的多中心加以诠释。形态学上的多中心是对人类聚落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特征的描绘, 正如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进行的著名的“中心地”研究所展示的那样, 各个层级的中心在空间上相对均匀的分布。一般而言, 纯粹的形态学上的多中心在区域发育程度较低的状态下更为普遍, 此时地理环境因素对于空间分布的影响更为突出, 而各种中心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自给自足的情况更为普遍。即形态学上的多中心与微弱的区域内部功能联系更具相关性。这种更接近农业社会的“田园”景象的多中心使得霍华德产生了对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多中心模式的最早构建。

城市区域功能的多中心主要根据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间功能联系的程度来界定, 这种功能性联系主要建立在以公司内部连接为基础的城市间高端生产者服务业连接上。由于功能上的多中心更强调信息流动和公司组织的多中心, 因此一般出现于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区域, 也即多中心城市网络的概念只有当不同的城镇或区域拥有互补功能和专门化分工时才起作用。空间上均衡分布的发展, 即形态上的多中心并不能保证互补性功能的平均分布, 市场驱动的“集群多中心”才是功能多中心产生的真正动力。例如伦敦在形态上通常均被认为是单中心地区, 然而全球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产生了英格兰东南部区域功能的多中心。功能的多中心与单中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单中心城市区域的首位城市或CBD与其他中心之间的商务联系通常是单向的, 而多中心城市区域内的商务联系通常是双向的, 同时也更为均衡。随着信息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 城市区域的中心职能将在地理空间上发生剧烈的重组, 它们在一个广阔的城市区域尺度上扩散, 但是同时又在这个城市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重新集聚。中心职能空间重组的必然结果就是一种逐渐多中心的城市结构的出现。在这个日益多中心化的结构里, 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分工出现了, 并随着时间的迁移重新布局在更为分散的位置, 于是发展的焦点不再集中子城市而是区域。

治理的多中心是功能的多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必然需求。多中心意味着多个决策中心。今年当选的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及其所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指出, 单中心体制的特质是, 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的专有权归属于某一机关或者决策结构, 该机关或结构在特定社会里终极性地垄断着强制权力的合法行使;而多中心体制的特质是许多官员和决策结构分享着有限的且相对自主的专有权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多中心治理意味着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 地方组织可以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 (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政府组织) , 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 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 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多中心治理思维为跨界合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由于市场驱动的功能性城市区域的发展从来不受领土辖区的限制, 于是就产生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内功能性联系和行政划分间的矛盾。但是在城市区域尺度创造另一个行政层级以适应功能多中心发展的需要被证明是无意义的, 很大程度上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开启一个不同机构能够在其中讨论跨界问题的“政治空间”更为需要。从这个角度讲, 治理的多中心迫切需要被理解为一个积极的政策目标。这一能够包含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多层级、多中心的治理模式, 无疑是针对市场导向的功能多中心的必然发展趋势。显然, 治理的多中心是强烈的区域内部功能联系的必然要求。因此, 透过多中心的多重内涵可以看到, 制定城市区域发展政策不应将多中心的焦点定位于空间形态上, 重视构成城市区域的不断变化的功能和治理才是区域政策的最终落脚点。

_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体系。

中国城市区域的多中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全球化、市场化进程, 使得中国的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日益呈现出功能多中心趋势, 典型如长江三角洲。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 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网路化发展, 使得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功能性联系日益密切。当前可以认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形态多中心, 市场驱动的功能多中心已经浮现。然而与区域功能多中心趋势相伴随的是静态的行政辖区所产生的“行政区经济”。市场导向的权力下放在不断给予地方政府发展权力的同时, 也促使了地方利益主体的形成, 各级地方政府的企业化倾向, 在缺乏有效的区域治理机制下, 纷纷从各自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地进行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 区域协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 随着区域功能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激烈变化, 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合作、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 区域治理开始迈向新的、更深入的阶段。一方面通过区域合作议程、协调规划与机构、城市联盟等来实现区域共赢的行动开始出现, 同时对自下而上的、根植于地方的自主创新网络和产业集群的关注与扶持已经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写入各地的“十一五”规划。然而总体上区域规划与协调的重点仍主要停留在空间形态层面, 功能的多中心仍未引起政府决策的足够重视, 治理的多中心则基本处于萌芽阶段。

_霍华德的社会城市。

在城市区域从形态多中心向功能多中心演进的同时, 各大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中开始呈现出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趋势, 逐渐进入“都市区化”阶段。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撤县设区”浪潮所引起的城市空间的扩张与重构, 使得几乎所有进行“撤县设区”调整的大城市都将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最为典型的如南京市在2001年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中明确提出“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和“一城三区”的空间结构;广州市在2001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和都会区“一主三副”的空间结构;北京市在2004年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 其中“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 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纵观这些大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 可以清晰地看到空间结构与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布局的匹配关系, 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在空间迈向多中心的过程中, 已经有意识地推动城市功能朝着多中心的方向发展。虽然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无论是南京、广州还是北京, 主城中心 (CBD) 与外围中心之间的功能联系依然是单向为主的, 但多中心都市区的空间格局已经奠定, 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功能与治理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与多中心理论相一致, 中国城市区域的空间实践再次证明, 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的多中心只是城市区域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投影或表象, 而基于高端生产者服务业联系的功能的多中心与促进区域协调合作发展的治理的多中心才是影响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主要因素。因此, 单纯地关注城市区域空间形态的多中心发展是无助益的, 重新聚焦于促进功能与治理的多中心发展才是区域规划与发展政策的重点。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正持续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区域的形态与功能, 也必将对区域治理提出巨大的挑战, 理解多中心的多重内涵并有效地推动空间、功能与治理的互动与协调无疑是促进这些区域健全发展的关键, 并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城市化的整体进程和质量。

3.肯尼迪航天中心 篇三

从奥兰多顺着高速公路--m来到卡拉维拉尔角,天气好极了,万里无云,碧海蓝天。这个地方实际上是跟大陆相连的一个小岛,中间由几座桥梁相连,外面就是浩瀚的大西洋。海鸥在停车场里飞来飞去,迎面就是大海的味道。整个外岛的面积很大,发射区和装配区相隔很远,游客必须要乘坐巴士才能游览。我们在一个游客中心停了下来,里面陈设着一个废弃的火箭发动机,外壳已经剥离,露出了里面弯弯曲曲的管道和巨大的喷嘴。

登上瞭望塔,远处巨大的发射架便是著名的39号发射塔,世界最著名的宇航发射中心。39号发射塔是专门为阿波罗计划建造的,发射中心包括一个能够组装土星5号大型火箭的车间,一个能够运输5440吨物品的运输车。肯尼迪航天中心共有两辆“爬行者运输车”,每辆重2721吨。它们的速度很慢,从车间到发射场需要5个小时的“爬行时间。”从技术角度讲,将111米高的土星5号火箭站立着送到发射场,还必须克服一定的坡度,本身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成就了。

随后,我们来到土星5号博物馆,因为它在阿波罗计划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庞然大物也被冠名为”月球火箭”。只有来到这里,你才能亲身感受到这个庞然大物的壮观。这里存放着一个巨型的土星5号火箭,高川米,直径10米,分成3级。到目前为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火箭。它的高度、推力和起飞前的重量,都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巨型火箭。当火箭发射的时候,80公里远的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地面的震颤。

站在土星5号一级火箭的5个巨型喷嘴的下面,你才能感受到星际飞行的气魄,找到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体会到的感觉。这里是机器的世界,各种各样弯曲和复杂的管道,青铜色的外壳,闪耀着淡蓝色的金属光芒。你只能感叹,星际飞行是如此的复杂,人类竟然可以建造如此复杂和庞大的机器,真是不可思议。土星5号的旁边,陈设着复制的登月舱、月球车等,这里还陈列着一块从月球上取下来的月球石。

从土星5号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火箭公园。这里堆放着美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各种火箭的仿制品。各型火箭陈放其中,大部分直立着,形成了一个个壮观的景象。堆放其中的,还有一些大型的火箭发动机,去除了整流罩,露出弯弯曲曲的铜管,使人恍若来到了未来世界,置身于一个外星星球。

火箭公园的旁边陈设着“探索号”航天飞机。这个航天飞机是个一比一的复制品,外形和内观跟实际的航天飞机完全一样。但它只是一个展品,并不是真正的航天飞机。游客可以从旁边的平台走进“探索号”,探索它的内部结构。内部有很大的货舱,用来装载各种卫星和相关部件等,里面还有机械手,可以完成大型的安装任务。

肯尼迪航天中心除了科学研究的任务之外,还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航天和太空探索的新成就,他们拥有一个专门的太空探索的电视频道,由他们和迪斯尼公司共同负责,介绍各种各样的关于太空和宇航的节目。通过这些活动,美国宇航局赢得了美国公众的支持,为争取国会的拨款增加影响力。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代表政府向国会宣布:“在10年内,将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返地面。”这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一共进行了17次。第一次计划失败,导致3名宇航员死亡,其后经过8年的实验和准备,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星体。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幸运的宇航员。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他说道:“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登月的成功证明了当代的工程技术已经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准备好了条件,人类的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阿波罗11号之后,有一批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最后登月的是一位地质学家,也是登月的第一位科学家,名叫哈里森·舒密特。

当然,阿波罗计划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的价值。那个时代并不成熟的电子和电脑技术注定了这项工程大大超前了,这个计划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程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电脑技术超大规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阿波罗计划激发TA们的探索热情,激发了凡尔纳时代开始的梦想,这个梦想还激励着更多杰出青年投身于探索宇宙的奥秘之中。

宇航探索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既要有宏伟计划,又要切实可行;既要有科学的目标,又要避免人力物力的巨大透支。因此,在实施了登月计划之后,美国人没有再继续这—项目,而是进行更加科学的探索。大体说来,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射探测器,进行深空探索,详细考察太阳系其它星体的状况,搜索类似地球环境的星体;二是进行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深空探索的目的要求在地球之外建立一个类似“船坞”的太空港,摆脱地球重力,建9_--个中转站,才能实施星际飞行的任务。

美国宇航局在1979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后来又陆续建造了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这些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标志着太空探索新阶段的到来。但是太空探索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到目前为止,建造的5艘航天飞机,就有2艘失事爆炸,14名宇航员遇难,对于美国的航天事业是沉重的打击。“挑战者号”的失事使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了3年,“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之又停飞5年。

2011年2月25日是“发现号”的最后一次飞行。在完成这次飞行任务之后,它会被送到位于华盛顿的航天博物馆作为展品。发现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1984年开始首次太空飞行,它在太空中已经累计飞行了213亿公里。这一次飞行的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首个人形太空机器人“R2”。这部机器人的外形酷似人类,拥有头部、躯干和手。头部的4只红外线摄像头,用于感知距离和深度,具有立体成像的功能。

2011年的4月和6月“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执行完任务之后也要被送进博物馆。这也意味着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在“发现号”最后一次升空的时候,发射场外来了很多游客和航天爱好者,他们聚集在这里最后一次向“发现号”挥手告别,这架航天飞机已经陪伴了他们三十多年的岁月了。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一个像雷达天线一样的建筑,其实这并不是雷达天线,而是一块巨大的纪念牌。上面不是太阳能面板,而是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镌刻着历次太空飞行中失事宇航员的名字和他们的头像。每到夜幕。时分,花岗石背面的射灯打亮,这些镂空的名字在夜幕之下闪闪发光。

我在宇航员纪念牌前驻足良久,仔细端详每个人的面孔,他们都笑盈盈地望着我们。宇航探索是激动人心的,每一个发现都让人们兴高采烈,每一项成就都是人类想象力和技术实力的体现。

4.学习航天知识发扬航天精神 篇四

一. 主持人开场白

二.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启示)

1956年4月,航天 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三. 上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启示)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

1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时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四. 本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启示)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里程碑之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神舟七号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16:35 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帮助下,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舱门关闭。

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将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嫦娥探月工程的启动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二号卫星是利用嫦娥一号备份星研制的,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长征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飞入指定轨道。2011年06月09日下午4时50分05秒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轨道,飞向150万公里外的第2拉格朗日点进行深空探测。此次嫦娥二号主要测试深空探测能力,当前嫦娥二号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到达预定的区域,证明中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到达那里,为以后进行火星等其他深空探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储备一些宝贵的信息材料。成为第一颗直接从月球轨道飞向深空轨道的卫星。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战略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天宫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将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五. 航天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促进生产力的变革

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社会文化进步

六. 航天精神

(一)永远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二)大力协同,全国一盘棋,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严谨务实,发扬实干精神

(四)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作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都需要发扬光大。

特别能战斗,是我党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战士,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部队,不可能所向披靡。

特别能攻关,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特别能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

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七. 当代青年如何发扬航天精神

(一)弘扬航天精神,就要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发奋学习,煅炼自己成才;

(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胸怀使命、不懈努力,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磨练;

(三)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倡导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慎细实、大力协同,在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5.肯尼迪航天中心 篇五

11年12月31日,中心组织的“关爱老人·环保贺年”活动走进老年护理中心,一百多位老人都收到了 “新年大礼包”,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

“谢谢你们来,还带来这么多东西!”收到礼包的老人们笑逐颜开,整个敬老院都热闹起来。这次工会精心准备的礼包,用环保袋包装,内有环保水杯、节水果盘、新年台历、围裙和环保宣传册,丰富、实用,深受老人的喜爱。护理中心×主任说,这些礼物老人们平时都能用的上,而且是环保礼物,老人们都觉得很新鲜。她还介绍到,护理中心现在有110多位老人,很多都已无法与人谈话、交流,也有很多行动不便,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来看望老人,为老人送来关爱。

这是中心工会第一次走进老年护理中心,以后将组织系列后续活动,把更多的礼物、知识带给老人,把更多的欢笑带给老人。

关爱老人 环保贺年

党员活动走进老年护理中心

11年12月31日,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的一百多位老人都收到了市环保宣教中心党支部送上的“新年环保大礼包”,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组织“关爱老人·环保贺年”活动,利用党员活动日走进敬老院宣传环保,这是是环保宣教中心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

“谢谢你们来,还带来这么多东西!”收到环保礼包的老人们笑逐颜开,整个敬老院都热闹起来。这次支部精心准备的礼包,用环保袋包装,内有环保水杯、节水果盘、新年台历、围裙和环保宣传册,丰富、实用,深受老人的喜爱。护理中心×主任说,这些礼物老人们平时都能用的上,而且是环保礼物,老人们都觉得很新鲜。她还介绍到,护理中心现在有110多位老人,很多都已无法与人谈话、交流,也有很多行动不便,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来看望老人,为老人送来关爱。

6.传承航天精神,共筑航天梦想征文 篇六

周三上午七点半,我们整装待发,准备就绪。穿着清一色的校服和鲜艳的红领巾,坐上开往航天城的大巴车。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一下车,导游阿姨就带我们去挖红薯了。一路上,我们既兴奋又好奇。哪里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挖红薯呢?我会挖到几个红薯呢......各种问题在脑海中冒出。到了红薯地,只见绿浪翻滚,地上长满了杂乱的红薯秧,稍不注意就会被秧苗跘倒。走在绿叶中,我奇怪地左看看右看看,有些疑惑,哪里有红薯呢?来到指定地点,只见旁边的徐梦洁蹲下身子,顺着秧用力向下挖。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开始挖了。可是金挖了好长时间,什么都没有挖到。土壤里空空的。心想:糟了,照这个速度,到集合也挖不了几个呀!正在我不不知所措时,老师拽着一根红薯秧递到我面前。我高兴地接过来,顺着红薯秧,轻轻地挖了几下。一个小小的、红红的小白薯头露了出来。我兴奋极了,使劲一刨,土就散开了。在用力挖了几下,几个圆圆的红薯调皮的露了出来。虽然个儿小,但这是我的第一个战利品啊!有了好的开头,我信心十足地继续挖。集合时,我已收获了二十多个红薯啦!

带着这份开心,我们来到了吊桥旁。我们把红薯放到了一边。只见吊木桥上的软绳上挂着一块块木板,人踩上去一晃一晃的,真有意思!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走上吊木桥。轮到我了,我双手紧紧地握着第一根绳子,双脚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木板前后晃动着,我战战兢兢的踩在第一块木板上,始终不敢抬脚。心想:可千万别掉下去啊!想办法向第二块木板进发。于是,我接着两块木板接近之时,左右手迅速换到第二块木板的绳子上,脚也随之挪动了过去。不一会儿,我便走完了全程。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啊!

7.浅谈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的区别 篇七

一、成本 (费用) 中心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 成本 (费用) 中心的任务是为企业提供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服务性劳务或者其他服务性职能, 不会在本责任环节直接形成用货币计量的收入。基于上述情况, 考核各成本 (费用) 中心的工作绩效时, 只需要考核成本和费用, 不衡量收入和利润。

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在本质上基本相同, 但是存在一定的区别。成本中心的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物质成果, 如生产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 但不会在本责任环节直接形成以货币计量的收入。费用中心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定的辅助性的专业性服务, 如企业内部的财务部、人事部等行政管理部门, 同时也不能直接产生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营成果, 其特点是与产品的生产制造没有直接的联系, 一般通过费用预算的形式予以控制, 通过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与费用预算的比较确定差异, 用以评价工作绩效。总之, 成本中心是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负责的责任中心, 费用中心是对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

二、成本中心的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成本中心规模和业务范围的大小各有不同, 但是均以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作为对其考评的指标。责任成本是责任中心应该承担经济责任的各种可控成本的总和。也就是说, 成本中心主要考核可控成本, 而该成本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构成了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成本存在着多种分类。责任会计中, 一个最重要的成本分类是将成本按可控性分类, 分为刮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奉两大类。可控成本是某一成奉中心所能够控制, 井受其经济活动所影响的成本。

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的分类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而言的, 具体说来, 是相对于特定的责任中心和特定的期间而言的。离开一定的条件讨论某项成本是否可控就毫无意义。

一项成本对于某个责仟中心来说是可控的, 但对另一个责任中心来说却可能是不可控的。例如, 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对生产部门而言是不可控的, 但对采购部门来说则是可控的。另外, 有的成本对于下级责任中心来说是不可控的, 而对于上级责任中心而言则是可控的。例如, 在生产设备原值和折旧方法既定的条件下, 其折旧费对于具体使用设备的生产车间这一成本中心来说是不可控的, 但对于拥有投资决策权力的上级责任中心来说, 则是可控的。一般而言, 随着管理层次的提高, 成本的可控性也不断增加。从可控性的期间特点来看, 有的成本从短期看是不可控的, 但从较长时期看却是可控的。随着期间跨度的延长, 成本的可控性也不断增强。

成本的可控性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成本可控性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规律也会存在一些例外, 因此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例如, 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生产时使用的零部件如果是从外单位购入的, 则零件的外购成本属于变动成本, 但对于生产车间这一成本中心来说则属于不可控成本, 主要受到不能由该成本中心所调节和控制的外部因素影响。

另外, 就成本的发生同成本中心的关系看, 凡是各成本中心直接产生的成本称为“直接成本”, 承担的由其他部门分配来的成本称为“间接成本”。

三、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可控成本的总和。通过责任中心实际发生的责任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分析比较, 可以明确成本差异发生的经济责任, 考评责任中心的工作绩效。应该指出, 与财务会计中的概念不同, 成本中心计算并考核的是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 而不是产品成本。

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主要区别

1) 两者核算的对象不同。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来归集生产成本, 计算各个责任中心应负责控制的成本: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对象来归集生产成本, 计算各产品实际应承担的成本。

2) 两者核算的原则不同。责任成本的核算原则是谁负责, 谁承担, 也就是说, 凡是由某个成本中心负责控制的成本, 就应由该成本中心承担;产品成本的核算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 也就是说, 所发生的成本使哪个产品或部门受益, 就应由哪个产品或部门来承担。

3) 两者核算的目的不同。责任成本的核算目的是用以反映和考核成本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 控制成本中心的生产耗费, 它是出于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需要:产品成本的核算目的是进行存货计价和收益计量。

4) 两者成本的内涵不同。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3项生产成本, 责任成本还可以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

2、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主要联系

由于责任成本和产品成本都是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 因此就某一特定时期来说, 整个企业的产品总成本与整个企业的责任成本的总和相等, 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

四、成本中心的成本考核和成本控制

成本中心控制和考核责任成本, 是在事先编制的责任成本预算的基础上, 通过提交责任报告, 将责任中心实际发生的责任成本与其责任成本预算进行比较并确定成本差异, 继而对差异进行分解, 调查产生差异的原因, 采取纠正性措施, 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摘要:成本中心与费用中心的区别在于:成本中心提供一定的物质产品, 费用中心提供一定专业性劳务。成本中心业绩评价报告是不可控成本只具有参考意义, 而是以可控制成本作为重点。

关键词: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区别

参考文献

[1]、汤云为.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8.借势航天日 传扬航天文化 篇八

航天事业,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不仅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航天文化是航天企業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是航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航天文化可以说是对航天事业的意义、价值、地位、作用的揭示和体现,也是对航天人群体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的揭示和体现。应借助航天日,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促进航天文化走向社会,航天精神引领发展。

传播崇高信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

航天事业从来都与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国家安全、人民幸福息息相关。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始终是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广大航天工作者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化作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祖国的荣辱兴衰、人民的幸福安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飞航事业来说,55年来,几代三院人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用智慧和汗水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基本型、系列化”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仿制改型一自行设计一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研制成功多种飞航导弹,填补了我国武器装备系统多项空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三院五型导弹惊艳亮相,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军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航天三院的内在精神之魂。从白手起家的艰苦岁月开始,三院人披荆斩棘,团结奋进,负重拼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已经融入三院人的思想中、血脉里,为了履行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无数飞航先驱者筚路蓝缕、甘于奉献,面对艰难险阻而无畏无惧,尝遍酸甜苦辣而无怨无悔。为了研制军队急需的导弹武器,一代代飞航人众志成城、前赴后继,担当千斤重任而忘我拼搏,迎接严峻挑战而百折不回。

航天日期间,社会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对三院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和人物事迹进行了大量报道,各中央媒体、省部级以上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新媒体合计报道300余次。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关于三院的报道转发转载量累计达百万次,在短时间形成集束效应。航天技术服务民生、航天精神与文化、军民融合、工匠精神等成为热门话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乃至民族光荣感、自豪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院型号总师朱坤畅谈体会道:“航天梦与中国梦、强国梦一脉相承。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支持,离不开由航天精神武装起来的能拼敢干的队伍。”这是航天人的心声。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忠诚使命、履行使命、不辱使命的精神风貌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为大众所知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传播进取精神 激发全民创新热情

发展航天尖端技术,是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航天人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自力更生、创新创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强大国防、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几代航天人以创新为荣,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意志,攻克了—个又一个国际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一项又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航天事业属于国家战略行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谁拥有绝对领先的前沿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为了给国家提供先进的飞航武器装备,航天科工三院以“创新驱动、领跑飞航”为指导思想,一直在用敢于当领跑者、敢于争创一流的具体行动,生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践行着对人民和军队的承诺。

航天日期间,三院创新创业、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航天日当天,科工局和集团公司在北航主校区开展航天科普宣传活动,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宣读习近平、李克强批示,并参观航天科工和三院智慧管网展区。中宣部、科工局组织30余家媒体记者走进三院天津光电信息产业园,现场参观了解包括无人机、智慧管网工程、工业机器人、海底漏磁内检测器、VOC恶臭监测与预警系统、人影飞机作业集成系统、3D打印设备、红外智能检测系统、相变调温杯在内的40余项最新军民融合成果,并对三院发展成就和技术产品进行综合报道。飞航导弹研制故事,三院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城市地下管网、安防救灾设备、航天水杯以及8357所、8358所军民融合产品纷纷登上媒体。三院典型人物和团队如8357所陈洁班组、8358所王东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也纷纷被央视、央广及各类网络媒体报道,发布转载量数千次,掀起了宣传热潮。

传播工作作风 弘扬“工匠精神”

航天产品的质量事关国家地位和形象,事关国防安全和祖国统一大业。1966年,周恩来总理针对航天型号技术复杂、质量与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此方针作为航天工业科研生产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沿用至今,成为几代航天人的座右铭。

为了保证飞航导弹研制取得成功,航天科工三院的科技工作者把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规划、科学严格的管理。他们以极其严肃、极端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行程序、每一个部件,真正做到了严细深实、有条不紊、精益求精、万无一失。他们十几年如一日,视质量如生命,确保所有环节无质量隐患,无人为差错,无状态错误,无错漏装检。功夫不负有心人,回报飞航科技工作者高标准、严要求的,是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和硕果累累。

nlc202309081824

航天日期间,结合“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三院科技工作者严慎细实、以质取胜的工作作风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瑞松院士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师级工匠是如何炼成的》,呼吁要在全社会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要让“工匠精神”成为大众气质。新华社在“新华全媒头条”发布《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有点“偏执”》,三院全国劳模戴天方作为典型报道,“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网友纷纷为“工匠精神”点赞。中央电视台在五一特别节目《劳动与梦想》节目中,邀请了“大国工匠”三院巩鹏现场展示“头发丝上钻孔”的绝技,展现了工匠风采,展示了技术之美,充分显示了航天科工人传承技艺与坚守理想的高尚情操。央视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版块歌颂了111厂车工王阳30年“执着专注百炼成钢”。航天科工三院这一批“大国工匠”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在平凡岗位上,踏踏实实,刻苦钻研,以精湛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了新时期航天大国工匠的精彩人生路和执着强国梦。

传播价值取向 凸显央企顶梁之责

多年来三院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上求突破,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创佳绩,在实施二次创业进程中谋跨越,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传播者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取向。

在首个航天日期间,三院借助这样富有仪式性的节日,揭开“高大上”的神秘面纱,切实走向社会、走入民间,走到青少年的心中。为辐射航天事业知识科普,培养航天事业后备人才以及全民关切航天事业发展的科学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院将文化科普与科技理念相结合,使航天技术科普化、通俗化、故事化,便于不同層次传播。作为“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活动分会,首届“启航杯”青少年飞行器设计大赛在航天日当天开赛,在中国航天云平台上进行全程网络直播。本次活动集科普与公益于一身:北航的大学生设计“梦想中的未来飞行器”,蓝天丰苑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学习航天科普知识。同学们在三院三部的设计师的指导下,一起分享了飞行器设计大赛这道“航天科学大餐”。三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崔春满在活动中谈到:“航天梦是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文化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日的设立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扬,也是航天精神社会化的体现,激励着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本次活动普及了航天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们对航天的兴趣,传播了航天文化。”

三院注重航天文化的辐射带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向社会公共开放,提高航天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型号总师杨宝奎走进云岗中学,为师生讲授航天知识。他从航天日的由来、航天传统精神讲起,以我国航天事业、飞航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导弹事业发展历程,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杨宝奎总师特意将三院8358所的智能白板也请来“助教”——运用航天技术服务科普讲堂,展示航天军民融合产品的优势和特点。三院还举办了老专家航天讲堂进社区,以及光电信息产业园职工家属开放日、首届“空天”杯庆祝航天日半程马拉松邀请赛、老专家老领导走进长阳新区等富有特色的航天日活动,让航天文化在航天城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是中国航天人的节日。“中国航天日”是一个重要的宣传教育平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以“中国航天日”的设立为新起点,铭记非凡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接续奋斗勇攀高峰,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借助“航天日”,三院将通过更多的航天知识科学讲堂、航天科普展示、社会媒体报道以及面向公众开放日等各种方式,传播航天知识,传扬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让全社会公众更加了解航天、关注航天、支持航天,集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加快建成航天强国,助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

【肯尼迪航天中心】推荐阅读:

肯尼迪就职演说解析08-03

上一篇:安慰得失的句子 安慰得失的短信下一篇:这件事感动了我作文8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