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章

2024-08-18

质量文章(精选8篇)

1.质量文章 篇一

抓住“小质量”,成就“大质量”

又是一年一度的“质量月”,全国各地的横幅标语迎风飘扬,场面甚是壮观。

质量之于企业,犹如健康对于人的生命一样重要。一个企业没有质量,没有了诚信,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却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的工具,同样的作业方法,同样的生产环境,但做出来的产品经检测质量却大相径庭。这里就提到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六大因素:人、机械设备、材料、方法、测量、环境。人一直排在所有因素最前面,因为人在这里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

没有沉不了的船,没有倒闭不了的企业,一切取决于人的态度。一根钢筋不合格、一次碾压不到位、一次养护被忽视......都是些不起眼的小问题,但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成败。这些就涵盖了物的精细化,人的精细化,思想的精细化,观念的精细化。就好像公司过程控制理念:人员上精兵强将,方案上精益求精,工艺上精雕细刻,支出上精打细算。这些说的都是人态度的重要性。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长远的根本,如何把握好质量关,如何紧绷质量这根弦,是我们所有员工必须引以重视的。

无论是建一座房子,修一条路,或者是栽一棵树,都是由各个工序组成的。各个工序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就是由这些小的质量组成的,一个小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每个小质量。就好像“三检制”,自检、互检、专职检查,就是让所有参与成员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团结一致才能保证我们的大质量。

正所谓质量体现素养,素养决定质量,质量决定生存。一个企业,无论他的产品广告有多么漂亮,包装有多么华丽,但是如果没有质量,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好像安徽水利的标志体现的那样:立足安徽,以人为本,追求一流,品质领先。

什么是大质量,把每个小质量用心做好就是大质量。怎样拥有大市场,拥有高质量就会拥有大市场。

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可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一根筷子容易折,但十根筷子在一起却不容易折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抓住小质量,才能成就大质量,才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2.质量文章 篇二

回顾这节课, 引发了笔者对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思考。

文本的解读活动, 就是接受或鉴赏的活动, 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 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 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其内涵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的结论可以包容的, 应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多元解读强调差异优于同一, 主张多元和开放。在语文这门开放性的课程中, 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常常存在着多种可能, 高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长期以来, 文本的意义掌握在作者手中, 阅读的任务就是准确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这种陈旧的阅读观和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导致师生日趋被动。在这样年复一年的阅读惯性中, 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抹杀了自我体验。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 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因此, 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这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引导学生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正如《课程标准》所言:“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解。”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素养。

笔者认为, 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 教师还要把握以下基本的原则: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彰显个性、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高度一致, 应该允许有个人的偏爱,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同时,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其次, 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最初的引导者。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必然要有一个能够构建解读的支点。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构建多元化解读的支点, 唤起贮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赋予文本新鲜的生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天马行空地去理解, 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和挑剔。任何“脱离文本、反文本”的随意解读和异向思维都将陷入思想的误区。对此, 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努力把多元解读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 使消极阐释转化为积极阐释, 避免阅读负效应的产生。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并非放任自流, 而要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大体统一的标准。多元解读不是“多元标准”, 我们不能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的解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 我每年都订阅10余种报刊, 平均每个月要读数百篇文章 (当然其中一部分只是浏览而已) 。每读到让人怦然心动、欣然思动、肃然行动的文章, 都会在我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激、热爱和幸福, 这种感激和幸福伴随我生活的每一天。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 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 言之有格, 言之有法。

物, 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 就是文章内容实在, 说理透彻, 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否则, 即使语言再优美, 辞藻再华丽, 表达再充分, 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 在动笔之前, 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 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 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 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 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 比如“因材施教”问题, 有多读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多元解读的活动中, 必须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一千个哈姆莱特始终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因此, 我们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 而其中的引导者和操作者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倡导多元化解读, 教师要谨记自己“教”的角色, 把握好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的角度谈“写文章”

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 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 “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 我不禁发出感叹, 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 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 或者“言必称希腊”, 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 言之有物的文章, 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 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 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 认识上有深度, 论证的依据充分, 不人云亦云, 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 能否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 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 缺乏分析论证, 或者人云亦云, 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 思维上就缺少广度, 表达上就难以自由, 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 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 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 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 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 遣词造句准确到位, 文气贯通, 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风格独到, 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 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 文章应当明白晓畅, 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 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 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 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 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 (尤其是新名词) 、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 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 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 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 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 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 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 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 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 还是教师大众, 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 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 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 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 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 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建诵吴永读福与

诵读, 即熟读成诵, 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 读一遍了, 又思量一遍, 思量一遍, 又读一遍。读诵者, 所以助其思理, 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 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 令彻头彻尾, 读教精熟。”如此等等, 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读就包括了诵读。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讲:“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这早年读经的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 平心而论, 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在记忆好的年龄, 确实应当多加诵读。至于讲解, 则可与诵读并重。

3.质量文章 篇三

关键词:时长;字数;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034-6

1、前言

英语写作研究历来是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写作之重要对英语师生来说不言自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对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进行了多向度的探讨。英语写作(尤其是测试条件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托福考试等)往往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要求,因而时长(写作用的时间)与字数(文本长度)对英语写作影响的研究也日益引起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Brown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写篇幅较短的作文,这样可以避免犯同样的语言错误,教师也可以认真批阅作文中的每一个句子(转引自吴红云,2006:37)。Zamel(1983:174)指出,时间是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学生要有时间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时间不应该是写作中的限制因素。Hartman(2001:13)认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构思并体会写作过程是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转引自吴红云,2006:41)。Weigle(2002:52,101,173—174)的观点是:“30分钟的限时考试作文很难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限时考试作文与课程论文写作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课后写作过程是个学习过程,而课堂限时作文只能看作一项测试活动”。国内学者王育祥(1996)、陈慧嫒、吴旭东(1998)、邵继荣(2003)、吴红云(2006)等也曾通过限时作文、非限时作文、有声思维实验作文,周记调查、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过与“写作时间”相关的探索性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有关字数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研究较之时长对英语写作影响的研究要少得多。张在新(1995:43)认为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内容的贫乏、细节的发现与挖掘不够,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大学英语写作较低的字数要求造成的。无独有偶,蔡基刚(2002:50)根据对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英语教师的信函调查结果,认为学生作文缺乏思想、语言干瘪、空话、套话连篇与文章字数要求较短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初明的“写长法”。王初明等人(2000:69—72)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写长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优势是:

“以量促质”、“以篇章带动段落的组织和词句的运用”、

“释放学生的思想创造潜力”、“磨练外语基本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写长法”在某种程度上渗透着文章字数对英语写作影响的重要思想。这些研究开辟了英语写作研究的新领域,然而遗憾的是它们没能在写作时长与字数对英语写作影响方面达成一致,某些观点甚至相左。例如:王育祥认为时间并不是影响英语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限时作文与不限时作文的差异不显著;张在新、禁基刚、王初明也没有能够就考试条件下的英语作文长度提出合理的建议。

本研究尝试从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限时作文入手,调查限时作文条件下,写作时长、字数与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写作时长与字数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影响,以扩大对影响外语写作水平发挥的外在因素的研究范围。本研究的实施情况如下: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被试是南通大学12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来自研究者任教的4个平行班级,已完成了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每组30人,分别从每个班级的高、中、低英语三个水平的学生中随机选取各10名学生组成。四组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相当。

2.2研究步骤:

研究对象被分成20、30、40和50分钟限时作文组,分别就“The Two-day Weekend”、“GIobaI She rtage 0f F res h Water”、“Reading Selectively or Extensively”、“The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iving inCity”四个题目,以100、120、140、160字进行限时写作。这四个题目来自历年四级考试题目,难度系数差异很小。

2.3研究标准

选择检验英语表达水平质量的标准时,研究方法也会因研究任务与研究人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测量口语任务时,Crookes(1989)、Skehan(1992)以及Foster和Skehan(1996)等采用复杂度(complexity)、准确度(accuracy)和流利度(fluency)这几个标准(转引自陈慧媛等,1998:28)。ToweII等人采用语言形式如:表达的语速、句子结构、搭配、词汇短语等(转引自邵继荣,2003:297)。在分析二语学习者写作行为表现时,Sllva所采用的是流利度、准确度、质量和文章结构等(转引自陈慧嫒等,1998:29)。本研究测量标准是语言的准确度、复杂度、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逻辑性。

准确度:正确无误的T单位的总数与整个文章中T单位总数的比率(邵继荣,2004:299)。

复杂度:指T单位(T-unit)与从句的比率。在二语学习研究中,T单位经常被用来分析书面语篇,它指的是一个主句及任何依附于这个主句的从属性句子(ibid:300)。

内容的丰富性与表达的逻辑性:指作文的切题程度、表达的连贯性以及作文的字数是否达到要求。

2.4数据收集

研究对象都是研究者的学生,在获悉实验目的和可能的收获后,他们都积极配合。作文收集后,由四位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批改。评分标准是:内容的丰富性与表达的逻辑性占10分,作文的复杂程度占5分,作文的正确性占5分。每篇作文都由这四位资深老师根据评分标准从这三个方面单独进行打分,各项的最终得分是四个成绩的平均分。

2.5分析手段

数据经收集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统计结果

本研究要求每个学生在两周内共完成英语作文16篇,实收作文总计1920篇,故本研究的样本容量n=1920。为考察时长、字数对英语写作质量的影响,笔者根据学生作文所用时间、规定的字数和各项得分进行了分类与统计(见表

1)。

3.2结果分析

3.2.1时长、字数与二语写作质量的关系

表1的统计数据不难体现出写作时长对学生写作水平发挥的影响。作文字数既定,时间越充裕,写作成绩越理想。例如在100宇的作文中,20分钟条件下的作文成绩最低(12.22);30,40分钟的作文成绩处于中间位置,分别是12.85和13.38;50分钟条件下作文的平均成绩是13.44。写作时长的增加与写作成绩的提高之间似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00、120、140字的作文中,写作时长从20增加到30或从30增加到40分钟时,写作成绩的提高呈现出显著性;写作时长从40增加到50分钟时,成绩虽有所增长,但不显著,只有一个例外出现在160字作文中(见表2)。

字数也会对英语写作质量产生影响。在写作时长既定的情况下,写作成绩随字数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不像时长对成绩的影响那样具有同向性。20分钟的限时写作中,字数从100增加到120或从120增加到140时,成绩随字数的增多呈提高的态势;然而,当字数从140增加到160时,成绩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30、40、50分钟的限时作文中,成绩与字数的关系不像20分钟那样有规律性,但它们都与20分钟限时写作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140字作文成绩总是最高,160字作文威绩最低,且具有显著性。(见表3)。

3.2.2时长、字数与二语写作准确度的关系

时长、字数作为影响二语写作的外在条件,在外语写作研究中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写作时间越充分,作文的准确度越高;文章越长,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本研究的结果与人们的想象似乎有一定的出入。研究发现,100、120、140字的限时作文中,当时长由20增加到30或由30增加到40分钟时,文章的准确度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虽不具备显著性。然而,当写作时长由40增加到50分钟时,100和120字作文的准确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140字作文的准确度增长幅度为0.160字。作文准确度与时长的关系则较为复杂,有时表现为同向,有时又表现为反向,但都具有显著性。(见表4)。

一谈到字数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字数越少,文章越短,作者犯错误的可能性越低,即文本的准确度越高。本实验结果部分验证了这种假设。20、30、40分钟的限时作文中,100字的作文的准确度最高,160字的作文错误出现率最高。然而,本研究结果中还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就文章的准确度而言,140字的作文总是优于120、160字的作文。有关文本字数与准确度的关系见表5

3.2.3时长、字数与二语写作复杂度的关系

二语作文的复杂度比起准确度来说,更能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目的语的运用能力。在追求复杂度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超越自己现有的水平的情况下运用语言,从而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供机会(陈慧媛等,1998)。理论上讲,写作时间越充裕,学生越有可能用复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100、120、140、160字的限时作文中,复杂度随着写作时长的增加而有相应的提高,且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显著性。例如:100、140字的限时作文中,当写作时长从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时或在140、160的限时作文中,当写作时长从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时,复杂度的提高具有显著性(见表6)。

研究表明,文本长度对二语学习者作文文本的复杂度也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的规律性似乎并不是很强。在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这种现象表现出普遍性特征,即:20、30、40、50分钟的限时作文中,140钻空子的作文复杂度最高,有时具有显著性(见表7)。

3.2.4时长、字数与二语写作内容的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即:

“表达思想的初步能力或一般能力”。然而,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要求考生在30分钟的时间内写出120左右字的作文。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不作更高的要求。其直接后果是学生作文篇幅过短、文章主题得不到充分地展开、表明观点时很难顾及细节,更不可能做到内容丰富、有血有肉。可以说,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历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较低的字数要求难脱干系。张在新在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写作问题时,曾指出“英语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内容贫乏、对主要思想和细节的发现与挖掘远远不够,其原因是有限的字数无法要求学生去挖掘文章的深度”(转引自蔡基刚,2002:51)。本研究表明,字数对文章内容的构思、篇幅的布局方面有着重大影响(见表8)。

关于时长对作文内容的影响,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写作的时间越充足,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构思文章的内容,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文章的连贯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边写边修改的机会,从而从内容方面提高写作的质量。另一种观点认为,写作只是获取某个学生的语言样本来判断他们的水平,就像验血一样,抽几毫升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写作。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其直接后果是学生作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思想缺乏。本研究发现,写作时长对文章内容有影响。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写作时间越充分,文章内容越丰富,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越强,写作质量越高。在100、120、140、160限时作文中,当写作时长从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时,文章内容得分的提高都达到了显著性。就时长对内容的影响来说,40分钟是最佳的写作时长(见表9)。

4、讨论

4.1时长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研究表明,时长对写作文本的准确度、复杂度和内容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文本长度确定的情况下,写作时间越长,作者就越有可能用更加复杂的句子结构、更加准确的语言、更加丰富的内容来完成写作任务。50分钟限时作文的复杂度优于20、30、40分钟的限时作文,其原因可能是写作时间越充分,作者就会有越多的机会进行思考,而思考会加重作者的认知负担,认知负担的加重会有利于语言形式复杂度的提高(Skehan,1996)。研究中,50分钟作文的复杂度最高,这是很合乎情理的。但综观其增长幅度,却发现它不像40分钟那样具有显著性。这似乎表明,40分钟的时间长度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复杂度的写作时长。时长对作文准确性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增加避免句法、语法错误的机会来实现的,因为在文章深度方面难以加大的情况下,写作时间越长,学生会花越多的时间来考虑作文的语法功能、句法结构。但研究中,当写作时长由40分钟增加到50分钟时,准确度反而呈降低的趋势。第一种可能是限时作文中,较长对作文质量影响不是没有止境的,它有自身的变化范

畴,超过这个范畴,作者会产生焦虑、紧张、期待过高等对文章准确度产生零影响或负影响的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二种可能与注意的转移有关。从教育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对文章准确度的注意超过一定的时间,注意力就转移到文章的内容和复杂度上去了。为追求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和语言复杂性,学生可能会以牺牲文章的准确度为代价。研究中,40分钟作文的准确度最高,这似乎又表明时长对语言准确度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第三种可能是写作时间越充裕,学生越有可能从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表达的逻辑性上下工夫,从而在文章内容方面提高文章的质量。100、120、140、160字限时作文中,文章内容的得分随着写作时长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写作时长从30增加到40分钟时,文章内容得分的提高呈显著性。这也表明写作时长对文章内容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当写作时长超过一定的范围,时长对学生,尤其是那些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来追求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或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作文内容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结论是:时长对文章的准确度、复杂度和内容都有影响;限时作文条件下,40分钟为最佳的写作时长。这一结论与吴红云(2006)的问卷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4.2字数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作文字数越多,作者就越有机会来追求文章内容的丰富、结构的完美和表达的逻辑。然而,本研究结果发现宇数对作文的准确度、内容、复杂度的影响不是完全相同的,字数的增加并非意味着文章的质量的提高。

研究中,文章质量随字数从100增加到120、140呈正增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字数越多,篇幅越长,学生越有可能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达思想,从而在内容方面提高作文的质量。大量的研究表明文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词汇量的大小关系密切。刘东虹指出词汇量的大小与二语写作的产出能力关系非常密切(2003:185)Uzawa和Cumming认为词汇的缺乏是导致外语写作不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转引自刘东虹,2003:181);马广惠等人通过LISREL测试发现词汇的产出及运用能力对二语写作影响比其他因素更大,并指出产出词汇的能力越大,外语写作质量越高(1999:35)。通过对本次调查中作文样本的分析,笔者清楚地发现词汇量的丰富程度是作文得分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词汇量越大,作者的词汇产出能力越强,作者就越能游刃有余地在文章中运用所学的词汇,甚至是一些低频词汇。另外,字数与文章质量的关系还表现在字数越多,主题越可能得到展开,复杂的句子结构越有可能在文中得到使用。Reynolds认为,中等英语水平学生的限时作文质量常常从文本长短程度得到反映,文章长度的增加常常意味着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来增加新信息来使主题得到充分的发挥(转引自刘东虹,2003:181)。所以,140字作文内容的丰富性与结构的复杂高于100、120宇作文是合平常理的。至于研究中100字作文在准确度方面总是高于120、140、160字作文,其原因可能是进行篇幅较短的作文写作时,作者无法顾及内容的丰富性与语言的复杂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追求语言形式的完美上。

值得一提的是,字数对质量的影响不总是正向的。当字数由140增加到160时,文章的准确度、复杂度、内容的丰富性与表达的逻辑性都出现负增长,只有一个例外发生在20分钟作文的准确度方面,这可能与本研究对象的语言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有关。当作文要求超过其能力水平,文章字数越多,学生越有可能犯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错误,写作过程中越有可能变得紧张与焦虑,使文章变得结构松弛、逻辑性不严密。文章字数越多,学生在T单位运用方面越有其局限性,T单位与从句的比例越低,从而导致文章的准确度、复杂度、内容丰富性与逻辑性的降低。所以,本研究的第二个结论是:字数对文章的质量有影响;限时作文条件下,140字是最佳的文本长度。

5、结语

本调查表明,时E与字数对英语写作质量都会产生影响。限时作文条件下,40分钟是比较理想的测试时间,140字是比较理想的合理长度。在日常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写作时长与字数要求加以重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考试成绩。本调查从两个方面、三个维度对影响二语写作质量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对我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对二语写作教学与测试同样是重要的启示。

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研究只探讨了时长与字数这两个因素对英语写作质量的影响。研究对象虽包括了英语水平高、中、低学生,但没有对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段内分析。另外,本研究结果对类似院校相同教学的参考价值尚待验证。

参考文献

Zamel,V The composition processe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Six csse studies[J].TESOL quarterly.1983:174

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对中国学生写作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50-51

陈慧媛、吴旭东.任务难度与任务条件对EFL写作的影响.现代外语,1998(2):28,29

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5

刘东虹.词汇量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现代外语,2003(2):181,185

邵继荣

任务类型与任务条件对EFL写作的影响[J].国外外语教学,2003(2):297,199,300

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69—72

王育祥.限时作文和不限时作文在检测写作能力中的有效性研究.外语界,1996(1)

吴红云

写作时长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37,41

4.如何提高文章质量 篇四

一、社会阅历增加,以前对待事物的看法随之有多提升或改变,看问题的高度提升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二、以前没有掌握系统的写作方法,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现在做咨询工作后更加注重逻辑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写文章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境界的问题。文章是一个人思想和境界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心态的集中反映。有怎么样的胸怀,就有那样的文章。一个人境界低的人是写不出宏大的文章的,有两个人的文章很喜欢读一个是曹操的还有一个是毛泽东的。比如《观沧海》《短歌行》这些文章的时候曹操还只是一个小军阀,但是通过这些文章完全可以反映出他的志气和心胸。去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人生的三种境界》就是为了说明人生在不同的阶段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否则很容易陷入日常的生活琐事而不能前进的。比如毛泽东的诗词,常常觉得大气磅礴,像经典的《沁园春.雪》几乎是人人都能够背诵。前几天看电视剧《步步惊心》康熙爷在问到若曦如何评价本朝的时候,她心中想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千古一帝,可是现在他还活着,就背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几句,虽然属于编剧的恶搞,但是足见这几句诗的名气之大。

其次,文风的问题。有一本叫《金字塔原理》的书是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推荐的一本书,虽然内容专业但是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我写文章和报告的风格是从读完这本书之后开始转变的,大概是从去年回去广州之后来到虎门后读的也就是《再回首,广州》这篇文章之后便有意应用书中的原理来写文章,比如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要有足够的事实和论证说明这个中心论点,事实最好是自己经历或者身边的事情,篇幅不要过长因为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最多一个小时等等。

再次,体裁的问题。想在职业生涯取得成就的人最好能够以论述文为主,这样的文章是以论述某个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有的人喜欢写散文,其

实散文的要求是最高的—“形散而神不散”。有的人喜欢记流水账式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自己看看到还罢了,可是要发表出来放到公众面前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学习经济管理想要在商界有所成就的人,思维最好朝着理性的模式思考,要拿来发表或者演示的文章或课件最好是经过严密的思考和推理,为了说明一定的论点或者解决一定的问题的,最重要的就是“言之有物”,否则如果老是看完之后给别人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的感觉就很不好了。

还有的人喜欢写诗歌,其实诗歌也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文体。它要求用非常精炼的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意思,中国向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划分。所以鲁迅先生说自己是不轻易写诗的,但是在他的时代写诗是一种逼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常常需要写诗来言志或咏物。可是现在很多人写的诗却实在不敢恭维,在那里拼字,自以为写的意境很高,结果看的人根本不知道写的什么,言之无物。

最后,态度的问题。比如错别字是写文章当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如何能够有效避免文章的错别字呢?我们觉得复查是个不错的办法,自查往往很难发现错误,所以如果可以让身边的信任的人复查,在自己复查至少三遍的基础上,再让其他人复查一遍,应该是可以有效的提高写作的质量。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两种写作风格,一种是李白为代表的讲究的是文章一气呵成,然后就不再修改,这种人天资非常的高属于天才类型的,往往能够在很年青的时候就出名。还有一种是杜甫这种写作风格,就是字斟句酌,认真修改,是属于大气完成的,杜甫的诗就是越到中后期写的越好,尤其晚年写出的都是精品。我们平常人还是效仿后者比较好,对于自己的文章尽量做到仔细检查,认真修改和复查后再发表。

还有就是要发表文章的话,最好在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比如像《哈佛商业评论》《经济学家》《福布斯》《华尔街日报》这些世界公认杂志报刊上,中国的像《中国企业家》《销售与市场》《商界》《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文章只有在这样国际国内的著名商业期刊发表文章才能够提升。我们目前还没有到这样的阶段和高度,很多人在一些小报小刊上喜欢写一些,但是这样的文章写一百篇也不如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一篇。我有一些在读博士的同学,他们博士毕业的条件就是在他们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三篇文章。所以能够在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博士才三篇。我们总觉得我们80、90后

这一代人是能够出若干大师的,这种大师是能够领导国际相关领域前进的方向的,如果你有心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从写文章开始练习吧,因为这是将来无论从事任何领域的一个基本功,要把研究的成功和世人分享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论文的发表。

“文章合围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当自己身边有什么事情发生或者自己对工作和生活有所感悟的时候最好能够马上记录,因为灵感是稍纵即逝的,这些星星点灯式的灵感一现往往能够成为重大创意的源泉。人类的记忆力通常是七天,七天前发生的事情,除非是特别的事情刺激了你,否则的话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我们要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这样日后再想要翻看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创意了。

5.关于质量的文章 篇五

最终一阵风,吹过来,就不明白把自我吹去哪里了

今日帮比我大一级的外院好友在自习室发问卷,就想到了我的高三,凌乱满满的书籍,狭窄的走道。

随着考研的火热,学校的自习室位置供不应求。

与学姐学长有关系的同学,就早已和学姐学长打好招呼了,自然不愁自习室位置了,可是像我们这种孤军奋战上大学的人来说,就仅有靠自我了,至于能不能占到位置,那就仅有寄托在好运上了。

有时,我挺恨我不争气的,挺无能的。

因为不明白服从社会交往规则,真心实意的对他人好,在一些关键和大事上却只得到了提醒,当然得提醒,毕竟是好友嘛!毕竟你把你已占位置的消息告诉了我,并没有掖藏。

这就像室友和好友一同出行一样,遇到好友,也会摈弃孤单的室友,另寻欢乐,最终回来却还问你今日玩得愉快吗毕竟级别不一样,别人是好友,你只是室友而已。

大家在激烈的位置战场上,都已安心的找到所属的位置,仅有像我们这种,不想用冰薄的关系为难学姐学长。

毕竟我与学姐学长之间的关系比起他人来说,确实额度差别很大。

学姐学长也想把位置留给自我关系近的学妹学弟,这很能理解。

我不能理解的是我上大学为什么没有耍的好的学姐学长,最终就只得多绕几圈弯路。

正因为我的社交关系的不争气,所以我异常能理解玉玲用问卷调查时的心境。

如果我们作为好友都不帮她了,她该去找谁帮忙呢好朋友都不帮忙,在学校还有谁能依靠呢我们只是帮忙人,只需尽力尽心的帮忙就能够了,可是她的这个问卷调查合不合格职责在于她,真正焦急的是她。

我们只是旁观者,起到安慰作用而已。

尽管今日发有关考研的问卷调查,注定前路不平坦,我也要坚持,因为她遭受的比我更多。

有时我能从她身上看到我的影子,都是不愿利用如履薄冰的`关系,却还在一旁死守,却还在一旁傻傻的乐观,就算失败了,也可是是落两滴泪,以当做纪念。

追根结底,还是自我没有出息。

在社团做事中没有声色,没有得到过好多大奖,连上个讲台就紧张得发抖,吐齿不清,仪态多变。

别人怎样能注意你,并记住你吗在学业成绩上,英语六级没过,计算机二级也成了老油条,奖学金也是时有时无的,成绩也是平平的,也没有写成过一篇像样的论文,参加活动也挑自我喜不喜爱,然后这些活动结果也统统都坠落悬崖,没有音讯。

自我平庸的太普通,却还在妄想让别人记住你,怎样可能的事。

既不能眼前一亮,也不能经久不忘。

一个小小的我,不知如何行走,此时。

仅有将自我的悲伤书写在文字中,隐藏在毫不留痕迹的文字中,用文字来消遣,用文字来擦泪。

写着写着,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来了,随着鼻涕也掉下来了。

最终,唯独感动了自我。

6.质量文章 篇六

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完善的管理与产品的质量,一座桥梁的如期建成通车依靠合理的施工计划与合格的坚固材料,大环境里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小基层中质量是每个岗位的终极使命。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工作岗位中许多事物都有蝴蝶效应式的变数与定数,一件合格产品的完成需要数道工序为依托,而生产机具的运转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一颗螺栓,或者一根销钉,都会诱发各种意想不到的破坏力。

我所在的项目有两种拌合站,其中50型混凝土搅拌站有两个,九月份抢工期基本天天都有生产任务,当天由于现场工人浇筑速度加快需同时运行两个搅拌站生产,然而1号站偏偏在这个骨节眼上出了问题,微机自动配料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突然之间变干,主机搅拌电流大幅度上升,摇摆不定,根据平时经验一般这种情况只有三种可能,一是水加的过少,再就是骨料或者粉料实际投入量大于设定值,第三就是搅拌时间过短,但是当时的各项数值显示都符合实验室给的配合比要求,如果再大幅度加入水量进行搅拌,那么生产出来混凝土质量难以符合要求,因为城市桥梁工程知识中提到过混凝土的质量不应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的75%。在这种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又根据正常的配合比试生产了一盘料,结果问题依旧如此没有得到丝毫改观,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前场的混凝土供应速度开始有些捉襟见肘,我们也都非常焦急,但越是这种情况越是需要冷静,冷静下来才能用正常思维判断问题的根源,有人说可能是水称的计量问题,也许又是粉料计量问题,又或者是电脑程序出错,也许,可能,大概,这些不确定的怀疑没有任何的确凿根据无法从实际上解决问题。既然有了些方向那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去验证,我知道自己的体重,还算标准85KG,我先后站在粉料称,水称上面,让操作室的人看计量显示数值是否有较大误差,一次,两次,数值都趋向正常,问题的根源在一步步缩小。

2号站依旧毫不停歇的进行生产,搅拌站负责人葛培国现在也焦急的来回观望,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2号站身上,搅拌站二楼内粉料称,水称问题的可能性已经排除,接着就是操作室电脑控制程序,如何去验证?直接快速方法也就只有跟2号站对调进行生产,如果对调后二号站能够正常生产那就基本可以断定是平皮带上计量传感器的问题了,值班站长陈义军没有多想,立马拆掉了电脑主机的各种线路抱到2号站进行测试,但是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这种50型搅拌站操作室配备的是CRT映像管萤幕,后面的电源接头又有些松动,主机装好启动后没有显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天生产任务绝对是场硬仗了,既然是硬仗就一定要干下来,我知道任务当前对于各种问题其实没有人会退缩,我们怕的是关键时刻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拖设备处的后腿,想到上次职工大会报道中,主任张立伟同志还在强调全体员工一定要加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公司、服务项目的工作,我们更没有理由再让时间耗下去了,为了最终确定是否平皮带传感器问题,我们又像测试粉料称一样验证了一遍,果然数值存在明显误差,看到这些数据显示,锁定问题根源,我们更加坚定了修复的决心,那边新的传感器,千斤顶,枕木,梅花,开口扳手已经准备就位……

2号站平皮带上的传感器更换好后,又接着进行了调试,搅拌站又完好如初进行生产使用,我们如释重负都舒了口气,混凝土又开始一车接一车连续不断发往前场。问题总算解决了,没有耽误生产,混凝土保质保量,按理来说应该是件圆满的好事,可我总感觉有些遗憾,我们为了解决问题没有先从大的可疑方面上入手,以至于确定问题的根源有些延迟。不管怎么说经过这次事件我们也攒积了相应的处理问题经验,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工作岗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质量文章 篇七

“何平”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河南日报的评论员, 我有幸多次参与了“何平”文章的策划和撰写, 深感这种大型政论文章较之评论员文章等体裁, 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一是因为其主题重大, 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因为篇幅较长, 一般都在四五千字;三是因为要求很高, 既要论述准确、逻辑严密, 还要富有文采、好读耐读。

如何才能写好这样的大型政论,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重点钻研的课题, 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规律。这里, 笔者想结合《再干一个三十年》, 谈一谈文章的结构问题。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搭架子”, 一篇大文章主题定下来后, 怎样“搭架子”马上就成为最现实的问题。2006年夏, 报社派笔者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学习, 笔者曾经就“任仲平”文章的撰写向米博华、李长虹等领导和老师求教, 他们都讲到了评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要确定主题, “怎么写”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

对于大型政论文章, 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一篇大文章比作一条长长的彩龙, 结构就好比是舞者手中的架子, 只有这架子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条大龙才能舞得生气勃勃。毛泽东同志说:“写文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 文章结构的功能在于“总文理, 统首尾, 定与夺, 合涯际, 弥沦一篇, 使杂而不越者也”。我们向“任仲平”学习, 在“何平”的结构上, 始终考虑三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要反复突出主题。一般来说, 率先点明主题、“一嘴啃住包子馅”便于做文章。同时, 文章的主题作为贯穿整篇文章的红线, 不能脱节和轻易分叉, 更不能断气。

二是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写一篇大文章, 道理与写一般的小文章一样, 要讲究“起、承、转、合”, 大型政论文章在宏观布局上要理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层关系。“何平”与“任仲平”在行文上都采用分小段的形式, 好处是可以更加跳脱、灵活, 但总的来说, 逻辑关系都是比较严密的, 结构上体现出“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是注重文章重点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何平”文章一般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 即点明主题、展开论述、有力结尾的最基本模式, 大家称之为“三段论”。要做到抽丝剥茧、环环相扣, 处理好文章的“榫子”是关键, “榫子”插得好、接得妙, 才能举重若轻, 让整篇文章活起来。

我们以《再干一个三十年》为例, 具体来分析一下此类政论文章的结构。

文章一开头, 就率先点明了主题:

“ (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 世界风云变幻, 神州沧海桑田。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世界格局得以改变;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古老中原英姿焕发。在中国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脚步快慢的今天, 在世界越来越瞩目、越来越青睐中国的今天, 我们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总结这30年的河南, 以期鉴往知来, 启迪今天, 昭示明天。”

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两个段落是“起”之后的“承”, 突出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的变化巨大、河南人的变化同样巨大, 为后面展开论述埋下伏笔。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一个“榫子”, 要把意思“转”到河南这3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上去。

“ (四) 其实, 改革开放30年, 河南的变化又何止是上述这些。从穿着打扮到生活习惯, 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 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 每一种变化都让人如此惊讶, 每一次进步都让入感受如此深刻。

30年奔来眼底, 多少事涌上心头。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 催醒了中州大地, 催动了滚滚发展浪潮, 催生了沧桑巨变。河南从沉寂到奋起, 由追赶到跨越,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以下第五段先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六、七、八段是第一个层面的论述, 主要阐明河南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取得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即:立足于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基础薄弱的基本省情, 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路子。立足于城乡二元分割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 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立足于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基本省情, 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文章第九段是一个小总结, 对上述四段作了结论性“总合”。

第十段和第十一段是这篇文章极其重要的两个转折, 也是第二处有力、巧妙的“榫子”。

(十) 马克思主义认为, 只有思想和观念上的变革, 才会引发行为和物质的变革。检视河南30年的发展之路, 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红线, 一条思想解放的红线穿引其间, 纵贯始终。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 我们冲破了种种羁绊和束缚, 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释放出强大的创造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进步。

(十一) 开封, 这座城市起起落落的轨迹, 总是那样耐人寻味。上世纪90年代初, 一篇《开封何日能“开封”》的报道, 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此后, 《纽约时报》刊登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再度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今天, 这座“七朝古都”开始积极融入郑汴一体化进程, 大力发展开放度最高的文化旅游经济。轻歌曼舞, 诉京都千年梦华;菊海人潮, 展汴梁今朝繁荣。开封曾经置身的历史、观念“围城”及其沉重转身, 是河南痛楚而坚定地扭转积淀深重的思想观念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 就是要“开”思想观念之“封”, “开”人的创造力之“封”。

第十段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深层次递进。河南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的思想解放。第十一段用开封的例子, 更加生动直观地显示了思想解放的伟大现实意义。

第十二段进行了欲扬先抑式的铺垫, 第十三、十四、十五段用精辟的论据总结出了河南人的巨大变化:咬定发展不放松, 河南人更务实了;勇于创新不停步, 河南人更精明了;开放包容展胸襟, 河南人更自信了。

第十六、十七两个段落是这篇文章由“为什么”到“怎么办”转折递进的重要地方, 可以看作是这篇大文章的第三处“榫子”。第十六段既有承上的意味, 更有启下的深意;第十七段则是把笔触从历史拉回到了现实, 宏观地评述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河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第十八、十九、二十段作为最后的“乐章”, 旋律逐渐高昂, 在对前面进行总括的基础上, 雄辩地得出“在1978年至2008年这30年间, 我们找到了振兴河南、实现千千万万中原父老夙愿的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我们积累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丰富经验, 我们坚定了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高举改革开放的火炬走下去的信念。沿着这条道路, 弘扬‘三个协调’的经验,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再干一个30年, 就是我们今天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纪念”这个总结论。应当说, 行文至此, 这样的结论已经是水到渠成,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 (二十一) 携手并肩, 薪火相传, 科学发展, 让我们再干一个30年。”这个有力的短句是“豹尾”的最后一点, 就像黄钟大吕, 令人振聋发聩, 整篇文章到此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发表后, 立即引起河南广大网友的热议。他们在大河网上纷纷留言, 表达内心的感受。

网友“不想注册”说:激情澎湃, 纵横捭阖, 这是我对这篇文章最直接的感受。河南改革开放30年, 大到社会经济, 小到衣食住行, 成就令人瞩目。我们对未来河南的发展充满信心, 也满怀激情。

…………

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无疑是每一位文章作者最感欣慰的事情。这篇“何平”文章是2008年河南日报下工夫打造的重头戏之一, 从年初到年尾, 报业集团编委会领导和总编室评论工作室的同志反复研究琢磨, 因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8.串联文章细节 全面理解文章 篇八

一、关注人物,提高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细节分析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人物,让学生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以建构出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阅读中的细节有些是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的,有的是描述人物语言的,有些使介绍人物行为动作的……不同的细节使学生可以对于人物形象更加熟悉、了解,促进学生在大脑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细节。通过文章描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可以看出穿黑色衣服代表使一种压抑沉重的心理,这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而且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写到了父亲的“蹒跚”,在父亲爬月台的时候用到了“攀”、“缩”、“倾”这几个字。“攀”展现出了父亲年龄大了,行动起来不方便,而且没有东西可以抓,只能用力支撑身体;“缩”表明脚没有地方可以攀登,身体的力量都集中在了手上,十分费劲;“倾”则表现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再矫健敏捷却为了儿子倾尽全力的父亲的形象,心里不由得会有一些酸楚和揪心,从而被这浓浓的父爱所感动,在眼前浮现出来一位父亲的真实形象,心中对于伟大父爱的敬仰油然而生。

二、注重情节,全面掌握

情节是支撑文章的要点,只有大量的作者精心构思的情节才能够展现出文章的魅力和本质。通过对于文章情节的细致描写,学生会全面地看到文章的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对于情节的描写中有些是对于背景信息的描写,有些则是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有些则是对于环境的描写……不同的情节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主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本质和内涵,从而透过这些情节进行思考和探究,感受作者的巧妙构思。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镇上的人们也来听课,那些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这一情节,反映的是法国民众的对侵略者的反抗,体现了他们对韩麦尔先生四十年服务的敬意,更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种朴素的爱。还有对于周围动物的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本是与最后一课学习无关的,但是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写出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国语的气愤,表达了内心对于和平、自由的渴望。另外还有对于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这里的描写写出了一位教学四十余年的老师对于课堂的留恋和不舍,也写出了对于即将要失去的母语的不舍。这些情节的描写有的是直接地表达内心的心情,有的是借助周围的环境来表达内心的思想,使文章主题更加明确,突出了要点。

三、表达技巧,深化认识

阅读文章的表达技巧更是层出不穷,每一个细节的话语看似无心。其实,每一个作家的每一句话都不是随意描写的,都是通过他们的细心构思得到的。这些看似妙笔偶得的文章其实都是经过他们反复推敲和思考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通过阅读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四季的描写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可以说是下了一番功夫。在描写大地的时候用到了“苏醒”,描写草木时用到了“萌发”,写春天的花时用到了“次第开放”,写夏天的植物用到了“孕育果实”,还有秋天的昆虫“销声匿迹”,以及冬天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通过这些词语的精确描写,作者给读者呈现出来了一幅动人的四季的景象,让读者看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生命力。通过这样表达技巧的运用,透过这些细节信息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特点,字里行间都孕育着一种思想和内涵。

四、情感态度,融入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融入情感的文字才有生命力,才能够打动人心,使人久久难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来分析情感,掌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往往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的,一个词,一个句子,都是作者情感的展现。细节处的遣词造句都是作者情感的融入点,他们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构成了文章的灵魂。例如在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一些表示积极的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还有一些消极的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通过对于这些词语的分析和探索,学生可以看到作者借助这些词语表达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爱与恨。这些情感的描述不一定是浓墨重彩,也不用再三强调,其实它就融合在一些细腻轻巧的笔触中,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表达了隽永的情味和思想,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心潮的澎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细节的处理,通过细节来展现文章的精彩,看到渗透在文章细节处的信息和思想,让细节能够看到展现生命、灵魂和情感。学生学会了处理文章细节信息就会看懂文章的思想和内涵,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上一篇: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下一篇:电影《冰雪奇缘2》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