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理想

2024-09-18

就业理想(共8篇)

1.就业理想 篇一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及自我理想岗位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就业难”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各高校也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我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二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毕业就业形势做了一次调查分析,并对自己理想中的岗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看看我们现在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为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赢得更多筹码。

国贸专业就业形势

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国贸专业热门程度至今未减,但要注意到的是就业的严峻性也逐年加深。很多资料都显示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在数量上仍是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我国与国外的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经济改革初期社会上需要的经贸人才急速增长,使得该类人才非常吃香,于是许多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经贸专业,在几年的时间内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再加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的增长放慢等原因,经贸专业火爆的景象已经时过境迁,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美、日本等地区有较多的知名零售业巨头进入我国,这给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了机会。在银行、保险、财务、管理等许多服务领域,均需大量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惯例、能利用网络营销进行全球沟通的人才。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五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两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五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名该行业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虽然我国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都能受到企业的吹捧,这是因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的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例如: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者非常少,有证书者月薪一般可达五千元,而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进入外贸、外资企业工作,一般都是从单证操作员做起,因此如果大学毕业生求职前取得单证员证书第一份工作的收入就比一般白领高得多。

有业内人士估计,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定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涉及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上海五千多名律师中只有50名左右的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根本做不到每个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都有律师的协助,而涉外律师的收入相当可观,除了涉外法律案件一小时的咨询费可达数百美金。根据近两年的行业发展当前急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信息通讯、生物工程与医药、环

境保护、新材料与新能源、现代农业、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与奥运、世博会相关的建设,与市场开发领域的招商引资、海外融资、上市与开拓海外市场等活动。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特别是有职业证书和实际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猎头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

总而言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在就业市场上还是紧缺的,特别是那些高水平的专才,就业市场上缺口很大,就业形势很好。而普通院校的国贸人才则需要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需求,争取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校学姐学长的就业

在这次作业中我有幸采访了本校07届已经毕业的学姐。该学姐系经管学院国贸专业学生,毕业前获英语双学位,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上海某对外贸易公司。她向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下她的同学毕业后的情况:同学甲毕业后,为了留津,进入一家专业并不对口的国企;同学乙凭借英语双学位的优势,进入天津一家知名的上市国企;同学丙由于实际工作能力突出,成为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大户;同学丁选择继续深造。以上是学长毕业去向的一个缩影,也客观体现了我专业就业方向,但毕竟只是少数几人,不能完全说明国贸专业的就业状况。

最后,为了得到更有力、更实际的资料,我去了“528招聘网”。查询了北京各企事业对国贸专业的网上招聘资料。网上招聘资料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企事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情况,但也可以代表一定的社会现实。在网上招聘的大公司并不多,笔者搜索到的较典型的有三家:平安人寿保险北京分公司;中国家用电器进出口公司;中科华星科贸有限公司。后两家公司在招聘人的要求上略高于其他企事业,中国家用电器进出口公司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最好有自己的客户,本科以上学历,通过英语六级;中科华星科贸有限公司要求更为苛刻:

1、大学本科学历,英语六级以上,听说读写能力俱佳,能够承担对外联系及谈判翻译工作,能够熟练的操作电脑及办公软件

2、文笔佳,沟通协调能力强,思路清晰有条理,具有外贸商务工作三年以上经验者优先

3、有报关员证书,熟悉对外贸易及进出口相关知识者优先

4、积极主动,高度的责任心和坚韧性;而虽然平安人寿对应聘者的要求只是有强烈追求成功的事业心即可,但其潜在竞争应该可以想象应聘者的素质会比较高。这只是三个比较特殊的公司,而其他的公司招聘情况应该更具代表性,这些公司大都招聘大专毕业或高中毕业的懂国际贸易的学生,本科毕业的英语专业或国贸专业学生也在一些公司招聘考虑范围之内。招聘职位以报关员、销售业务员、租船员、外事秘书、外贸业务员、销售主管等为主,大多为国际贸易实务。在性别上,客服和秘书要求女性的较多,在销售、制单等职位上要求男性的居多。对工作年限一般要求两年以上者为佳。综上,可以看出这样几点问题:

1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要求颇高,一般为英语六级以上水平,口语要好,表达流利。

2在性别上,也有职业差异,而大部分有性别限制的公司对女性应聘者的限制较多,换言之,女生在应聘时可能会比男同学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压力。

3本科生的竞争压力过大,与其竞争职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归国的留学人员。这些人的涌入无形中对本科生就业造成冲击。

4普通学校毕业生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差别,前者确实在一些硬性条件上低于后者,用人单位更热衷于对后者的招聘。

5不尽然的是,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及工作经验。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应对未来就业的激烈竞争。

1在校期间,加强口语练习,并打好英语基础,通过英语六级考试。2作为女生,我们不可以因为性别上的原因而对未来就业失去信心,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强。

3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觉得自己有足够时间及勇气,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增加自身竞争力。

4如果想参加工作的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应因自己的学校而低人一等,因该充实自己,增加自身实力,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并考取一些资格认证。

5在校期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添加工作经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附录:

鉴于以上原因,为了得到官方较正式的就业前景资料,笔者登录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网站,并亲自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办公室。以上两所大学在应用经济学领域都有很高地位,国贸专业属国家重点级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三资企业以及政府涉外经济部门等。而人民大学给出的资料也如出一辙:就业去向近年来除了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民营企业等金融机构、外贸机构和公司企业外,到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越来越多,如到4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越来越多等。综上资料所述,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2.就业理想 篇二

教育理想

理想的高度能够决定人生的高度,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而理想教育的高度则取决于整个社会人们教育理想的高度。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认真阅读,积极反思,不断创新;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们期待中的理想教育才能拥有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而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则与他的人生追求、知识水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人们心目中崇高的教育理想应该超越个人功利的狭隘,为所有的教育对象着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注入永恒的动力。

理想教育

确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种教育理想转变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并落实在富有人性化的教育实践中,做到人人都能够为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而勤奋工作。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理想教育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社会对升学率的恶性追求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畸形乃至异化,生源的悬殊差别也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并最终制约一部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也会波及教师的心理,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得理想教育的实现遭遇阻碍。这些问题,虽然并不能完全阻挡我们朝着理想教育前进的脚步,但也会让理想教育面临重重困难,甚至让理想教育举步维艰。

然而,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理想教育也不能止步。我们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与其说理想教育是社会和未来对我们的呼唤,倒不如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通过对理想教育的探讨,能够揭开罩在理想教育上的层层面纱,使理想教育渐趋明朗,让更多的人认识理想教育,理解理想教育,认可理想教育,以摆脱理想教育的象牙塔状态,让理想教育真正步入现实,走进人心。同样,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明确理想教育的内涵,丰富理想教育的底蕴,达成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完美对接,在帮助现实教育实现质的升华和历史性蜕变的同时,收获理想教育的博大与深邃。

理想教育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应该高于社会的一般性要求。但是,我们所追寻的理想教育,却又必须也只能立足在现实的土壤中。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中,才能脚踏实地,直达理想教育高而远的境界。任何脱离现实、追求空中楼阁式的教育都不可能步入理想教育的彼岸。因此,要想实现我们的理想教育目标,必须首先获得社会的支持。要加强理想教育的宣传,展开理想教育的大讨论,让更多的人关心理想教育,思考理想教育,以此提高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感情,并在得到广泛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投身到理想教育活动中来,以便给理想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形成激荡现实世界的滚滚洪流。只有让更多的人理解了理想教育,才能跳出“全民应试”的窠臼,实现“理想教育大家做”的目标。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师生的评价不能过于精细,不该只以量化积分、感性判断的形式呈现,应该有着不拘一格的形式,展示理性的优雅,展现思辨的深度,彰显人性的魅力。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教育,从更高的目标上来考量教育,将教育从功利境界提高到自由境界,从世俗境界升华到理想境界,从单纯的知识境界提升到丰厚的人文境界。要给学校以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鼓励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和教学创新,以创办既能适应社会要求又能显示社区特点的特色教育,而不是拿固有的模式考查学校,更不能用僵化的标准类比学校。学校之间也要开展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显示良性的特质,没有对分数和升学率的刚性要求,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不该狂热到病态的程度。

没有哪一个教师不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人生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传统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变为理想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关注,并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而理想教育的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那么,已经习惯于追求显性教学效果的人们,能不能容许我们在理想教育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前进,这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问题。而当人们对理想教育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是产生误解的时候,作为先行者的我们,还能不能坚守我们的阵地,沿着理想教育的方向“孤独”前行,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实现理想教育

在向理想教育迈进的征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对教育工作要富有激情,并且充满理性,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育人,却也不乏在关键时刻像雄鹰一样展翅护雏的勇气和果敢,以至能够用生命的绝响奏起教育的最强音。

理想教育的实现,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理想教育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土壤里,尽管它高于现实。不管现实的土壤是肥沃,还是相对贫瘠,都要正确对待。置身在生活的洪流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困扰着我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甚至影响到理想教育持续深入的开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跨越教育的功利境地,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关注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把学生视作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主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自觉培育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积极鼓励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努力排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各种障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崇高的教育信念在朴实的教育行为中熠熠闪光。

要想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教师还要养成高尚情操,铸就教育家情怀。教育家不应该作为理想教育的派生物出现,而应该是理想教育诸多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拥有不俗情怀的教育家,我们就要自觉地将对个人生活的关注变为对教育生态的关注,主动地将教育从知识领域提高到道德境界来认识,努力将教育从“功利”状态提升到“无为”状态。

3.就业理想 篇三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大学生就业创业 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个人才能已经不再是企业所关注的唯一重点,良好的品质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将自身追求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树立崇高信念,为自身的努力奋斗指明正确方向。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是以德立身,将崇高的思想道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理想和信念的重要作用丝毫没有发生变化。崇高的思想道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最高指导思想。只有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在求职和创业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充斥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面对这样的新局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尤其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严重影响了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前的社会充满了各种物质诱惑,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在步入社会之后,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造成思想道德水平的滑坡以及理想信念的偏移。同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也开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当中。当代大学生如果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

(二)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主权是一个独立国家最基本的权力,国家主权与社会经济以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但是当前,各种西方思潮及资本主义观念不断涌入,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受到不良思潮影响之后,容易产生社会观的偏移,从而导致其国家主权概念的淡薄,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错误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这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改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个人崇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中心,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的有效指导。要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全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标准,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使其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其次,对当前的高校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进。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的落后观念,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同时,对思想道德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最后,将理想信念的理论教学工作与大学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全球化时代倡导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势下,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要根据全球化的时代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改革,增加国情方面的教育内容,以加强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对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其爱国情怀,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的理想信念。

(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整体体现。在全球化时代,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其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此外,在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时,要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将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人格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57-60.

[2]黄亚玲,宫维明.关于近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5-38.

[3]池海标.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研究[J].金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67-69.

4.就业指导课教案之职业理想与规划 篇四

教案 2008-09-18 10:55 阅读3156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讲座对象与时间:讲座对象为一年级学生,讲座时间为一小时三十分。

一、讲座目的

讲座应达到的目的是:使一年级学生对职业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职培养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对我院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有一定了解,能够树立职业理想并初步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

二、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指导》。

三、讲座大纲

一、就读高职高专教育院校大有前途

很多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总认为是本科落榜生才就读高职。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世界多数国家十分重视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最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完善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性举措,对于培养大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规模上看,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从1998年到2004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37万人,在校数从117万人增长到596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1%和在校数的44.7%。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5%。此外,还有600余所普通本科学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而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截至2004年9月1日,在全国增加了40万高职毕业的情况下,就业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左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截至2004年2月,根据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7所高职高专院校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200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3.34%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高职教育研究所网页2003级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二、职业分类

1、产业和行业

2、我国的职业分类

3、职业分类和行业分类的区别

(参考教材第3~12页)

三、我院各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状况

由就业办提供

四、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教材第90~108页)

一、就业形势与高职生的就业特点。

(一)高职生就业形势

“十五”期间国家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一般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在末来十年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

第二,高职生就业前景看好。从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急需各类人才。专业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从宏观上分析,我国就业岗位的增加将是刚性的。开发中西部、建设小城镇,中国加入WTO等都是衍生出新的行业、职业和岗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十五”期间,我国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已全部超过退休年龄,需要补充大量青年知识分子。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专业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已经严重青黄不接,高职生因其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令人乐观。

高职生就业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尚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高职生仍然在人力资本素质方面处于优越地位,因此,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其主体相比,其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高职生受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小,由于高职毕业生尚不是常规就业市场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职生的需求独立对于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具体而言,我过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就业严峻性,以及类似性与“非典”疫情传播导致的短期就业困难,都会严重影响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需要。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可能在长期中表现出来,而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问题,则往往是以往的矛盾积累的结果。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校和国家,都需要有长期战略,需要未雨绸缪。其次,高职生不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困难群体。无论就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还是就他们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来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都是有竞争优势的。与之相比,下岗职工具有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调整能力差等劣势。而农村进城劳动力则在户籍身份上,甚至在就业机会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因此,如果说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需要更多市场机制以外的政府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亟待消除一系列制度障碍的话,高职生的就业需要的是完全的市场机制,高职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供给导向型的,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结构性供给过剩的现象。这种情况为教育向需求导向型转变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就业生就业及深造体现以下新的情况:

(1)专升本

(2)出国留学

(3)放弃就业。最近几年,申请暂时不就业成为高职毕业生的一种新选择。高职生选择不就业,其原因很复杂,有自己所钟情的专业不景气暂时躲一躲的,有想出国留学的,有想专升本的。

(4)自主创业。近年来自主创业风头甚健。主要有自己创立公司当老板和自由择业两种。

(5)报考公务员。公务员因其职业稳定、地位较高的原因,受到应届毕业生的青睐。我过公务员考试每年进行两次,除博士毕业生只需面试外,其余人员都必须先笔试后面试。

总之,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点,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机遇和便利,同时也给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十五”期间国家急需的几类人才

拒国家人事部预测,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八大类:

(1)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

(2)信息技术人才。

(3)机电一体化人才。

(4)农业科技人才。

(5)环境保护人才。

(6)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

(7)经贸人才。

(8)律师人才。其中,与信息产业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和精通WTO规则的经贸、律师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他们将成为最热门的人才。

一职业理想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一、职业理想与人生

① 职业理想的内涵

职业理想的内涵有4个要点:(1)它反映了个人的职业愿望和需求,是源于显示的有形化构想,是建立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是不同于脱离实际的空想,也不同于远离现实的幻想;(2)它与经济收入联系,与人们提高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追求直接相关;(3)它追求社会对从业者劳动的认可,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4)它表现为一个具体的职业或有一定范围、标准的方向,是具体的追求目标。

案例:桥梁专家茅以升和一个高职生的职业理想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思考,11岁时在家乡看到端午节龙舟比赛中桥塌人亡的悲惨情景,暗下决心:长大一定学造桥。从此,他处处留心桥,观察桥,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在五年里,他记录了二百本笔记,约900万字,摞在一起,足有一人多高。他学成以后,就为人民造桥。1937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中国桥梁建筑史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桥。茅以升的名字和我国许多新建大桥一起,永远留在祖国大江南北。他实现了个人的职业理想,也实现了为人民造福的宏愿。

一位由高职生成长起来的路桥建设先进工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偏远的河边小村,因为没过河的桥,去对岸上学必须绕很大的弯子,走很远的路,还多次遇到过危险。因此,中学毕业时,他根据自身的条件,怀着为人民修路建桥的理想,报考一所高职学院新开设的路桥专业并如愿以偿了。毕业后,他用所学的技术,出色地奋战在路桥建设第一线,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并当上了全行业的先进工作者。

② 职业理想的特点

职业理想随着社会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职业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1)职业理想的社会性

职业理想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们提出和设定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同样,职业理想的实现也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因素,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条件。比如职业流动,从历史上看,由于生产力底,职业种类少,人们选择职业的余地小,职业变换就很少。只有到了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人们选择、变换职业才有了更多的可能,实现职业理想也有了条件。

(2)职业理想的时代性 任何时代的职业理想都受该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方式越先进,社会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精细,职业种类就越多;科学技术越先进,职业演化越迅速,人们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职业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

(3)职业理想的发展性

从社会发展和职业演变的总体看,人们的职业理想随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从社会存在的个体看,一个人的职业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阅历的增强而逐渐由朦胧、幻想变为现实,由波动变化而趋于稳定。

(4)职业理想的阶级性

职业理想是社会意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必然受到社会中不同阶级意识的影响。这就是它的阶级性。

(5)职业理想的个体差异性。

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各人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阳修养水准及人生观,决定着人的职业理想方向;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人对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性;人的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个性特征,对人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理想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加之个体之间的差异,在职业发展上,实际上又充满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理想都与他人有差异,不可能完全雷同。

③职业理想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缺少动力的人,犹如没有燃料的汽车,无法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1)职业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没有追求的目标,就没有动力。在人生道路上,人们通过职业活动来追求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认生价值的实现,追求社会对自己的认同。

职业生活占人生的绝大部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往往要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所以,职业理想的确立,就是为人生实践活动确定了目的,为人生认准了奋斗目标。

(2)职业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的目标越高,直接激发出来的动力就越强。职业理想作为一种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职业理想一经确立,就会激励人们为之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就可以转化为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以坚定意志来获取事业的成功。

职业理想在人生发展中,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对自己献身于其中的事业充满自豪感和光荣感受,而且促使人们产生实现理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职业理想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层面。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个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无论从什么角度去体现人生价值,总要依托某一职业,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必然促使人生价值的实现。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

④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为实现职业理想奠定基础。

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实现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宽敞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扣开职业理想的大门,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奋斗。高职学生必须认识实现职业理想的持久性和艰巨性,珍惜高职在校的学习生活,为实现末来的职业理想打好基础。

实现职业理想要从现在做起。“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之功。”(《荀子·劝学》)也就是说:没有专心致志的学习,就没有豁然贯通的智慧;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著不凡的功绩。在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奋斗中,必须脚踏实地,从眼前的具体事情做起,如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实操训练,搞好每一项社会活动┉人生道路是漫长的,职业理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人的实践能力水平有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先天形成,而是由所处的环境、受教育程度及自身实践状况等因素造成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为培养实现职业理想的能力,必须积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同学们,就让我们珍惜现在宝贵的光阴,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吧!

二、天生我才必有用

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高职毕业生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我们高职生要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每个人都有其特长,也有其不足,要敢于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特长。些一般来说,高职生在理论功底上不如大本生、硕士生,但其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将使他们成为用人需要的人才。只要努力奋斗,具有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特长的高职毕业生,也能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高职生在学习期间,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发展自己、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有目标地弥补自身的差距,主动适应职业的要求。

在择业时,高职毕业生要选择能让自己“扬长避短”的职业,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走出盲目从众、单凭主观愿望择业的误区,做到既不清高自傲、眼高手低,也不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扬长避短,就是要正视自己在职业活动中,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正如《水浒传》所描述的张顺:在陆地上他是李逵的手下败将,可在水中,他却占了上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生应该对照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做自我分析,发现自己胜任这一职业的长处,以此来克服自身的不足,消除自卑的心态,为提升自身素质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首先,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要有自信,要敢说“我能行”。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自卑心态。大胆参加竞争,接受挑战。在自信心建立的同时,必须树立职业理想,这样由自信心引发出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才有行动方向、奋斗目标。

其次,要对照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要求找差距,克服自傲心态。人需要的自信,但过分的自信就是骄傲。自傲的人就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最后必然走向失败。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优点和长处不夸张一分,缺点和长处也不掩盖一分,这样才能为提升自身素质准确地定位,做有效的努力,为今后取得成功达到理想目标奠定基础。

第一节 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植物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即就业环境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是落实职业理想的实施计划。职业生涯设计的实质是追求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

职业生涯设计由分析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件发展台阶、指定发展措施四个环节组成,均着眼于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发展。

一、分析发展条件

分析发展条件是确保职业生涯设计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也是防止设计者把生涯规划设计成脱离实际的空想和远离现实的幻想。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即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

眼高手低是许多青年人走向社会、初涉人世是易犯的毛病。因此,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首先分析自身、家庭条件及变化趋势,分析所处的就业环境、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即进行内外环境的分析,“衡外情,量己力”,客观地把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制定能真正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① 自身条件及变化趋势分析。

自身条件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使职业生涯设计符合本人实际。自我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交往等情况。

自身条件对职业生涯设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材料”根据材料决定用途,防止目标脱离实际;二是扬长避短,使设计能符合自己的长处,让长处得到更好的发挥,并按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弥补自己的短处,以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来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做出最佳的抉择,才能设计出一个即务实又能激励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自我分析即“知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要了解“现在的我”。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潜质。可先记下学习工作简历、爱好、特长,近年职业兴趣的变化及原因,成功和失败的经历,然后根据记录的情况给自己一个书面评价,也可以对自己做些测评。为了提高可靠性,最好能在第一次书面评价半月后,在重新评价一次。

二、要预测“明天的我”。这种预测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对自己通过努力而产生变化的趋势分析。预计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变化可能达到的程度。这即是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实施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安排的基础,要相信自己,知识不够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来补充;技能较差,可以通过刻苦训练来提高;个性有弱点,可以通过努力来调试。

通过了解“现在的我”,预测“明天的我”,细致、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是提高职业生涯设计质量的基础。知己的核心是要找准优势,找出差距。找准优势才能有信心,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扬长”;找出差距,才能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的要求提升自己,才能及时“补短”。

家庭条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对于家庭条件的分析以及变化趋势的预测,实际也是“知己”的一部分,是对自身在社会上所处位置的判断。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成员的健康状况均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分析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变化趋势也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基础。例如,经济条件差就应首先考虑就业,而不是“续本”。家庭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职业变化的因素。例如,家庭挣钱的人少,需要负担的人多,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过几年后,可能挣钱的人多了,而需要负担的人少了,经济条件就会大大的改观。

③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发展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发展分析是“知彼”。所谓知彼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把握,对行业特点及变化趋势的洞察。对自身所处就业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的了解。此类分析即是包括近期和远期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保证。

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即离不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个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小背景。只有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按照行业特点及其变化来设计的职业生涯计划,才是有意义的、能落实的职业生涯规划。

“知彼”不仅要有宏观的知,还应有微观的知。如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要求及其变化趋势;这些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干这一行的晋升和职务阶梯。各阶梯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否了解、熟悉行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职业生涯设计质量高低的重要保证。

“知己”和“知彼”做得越好,越细致、越深刻、越全面,确立职业目标的基础就越牢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来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二、确立发展目标 高职生应当审时度势,为自己设计符合实际的末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是职业理想的进一步地位和具体化。目标之所以有用,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末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将理想的人生化为现实的人生。有目标,生活才不麻木;有追求,生活才有动力。目标是成功的前提。一个人要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必须及早设定明确、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蓝图,休想建成高楼大厦;没有目标,难以拥有美好人生,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才会避免随波逐流,浪费青春。

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之前,需要先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即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我想往哪一路发展?二是我能往哪一路发展?三是我可以往哪一路发展?

高职生应在发展路线上做出四类抉择:一是向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方向发展,还是向公务员发展;二是在企业里,向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技术路线发展,或者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管理路线;三是毕业后,先升本,还是先就业;四是毕业后立即创业,还是先就业,后创业,或者只就业,不创业。发展路线不同,对人的智能、个性要求不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设计是,必须做出发展路线的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各种行动措施沿着职业生涯路线预定的方向前进。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许多管理人员,原本就是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而面向社会招考公务员,椰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报考并被选用的机会。

案例:高职毕业毕业升小顾困扰于是走技术道路呢,还是冲刺管理职位?他请教职业指导人员,并进行了个人类型、就业方向诊断与测试。诊断的结论:小顾表现出研究型与传统型的个性特征,即喜欢需要思考、分析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不喜欢扮演“恶人”,希望与其合作的员工能有序、自主地完成各自的工作。根据他的个性、偏好、职业满足感的特点,职业直到师建议他选择能塑造自己成专业人士的工作。

在发展路线确定之后,就可以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了。确定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专心致志于目标的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于短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为五至十年。目标的设定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

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具体化,是指可预想到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远期目标或人生目标、长期目标,既可以是个奋斗方向、范围,也可以是十分具体、想象、激励作用强的职业。无论确定哪种类型的远期目标,都应以发展条件的分析结果为依据,防止目标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的实际。

大凡最后获得成功的人,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锲而不舍的劲头。不会为一时的风吹草动所左右。在回答想得到什么,想成为怎样一个人?这样的问题时,有许多人都想“鱼”与“熊掌”蒹得,实际上这是很难实现的。如有的人想成就学术,却耐不住一时的寂寞,甚至清贫,于是常常左右为难,最终学术没做好,钱也挣得不多。

三 构建发展台阶

远期目标要通过努力达到一个个阶段目标来实现,即要想达到人生目标、长期目标,必须先完成与人生目标、长期目标方向一致的中、短期目标规定的任务。

远期目标是分阶段实现的,有无具体的阶段目标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志。远期目标的实现不应该企图一步登天,需要奋力攀登一个个由阶段目标构成的台阶。

高职生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尤其是确定近期目标,这实际与择业密切相关。很多人认为选择最热门的职业就意味着对自己最有前途,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职业,然后努力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

可以采取“倒计时”的方式来制定阶段目标,即根据达到远期目标所需要的台阶和希望需要的时间,一步步往回倒着设计。阶段目标有三个特点:一是必须“跳一跳才够的着”,即必须为之付出努力,为之拼搏才能达到,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二是可望又可及,及通过努力能达到,不脱离自身条件,不脱离社会现实;三是要十分具体,及能让自己确定这个职业到底需要你具有什么职业素质,作出哪些努力,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弥补自身的差距。

第一阶段目标,即近期阶段目标,要更具体、更明确,是“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使自己在努力攀登一个个台阶的过程中,首先品尝取胜的乐趣,得到“成功者”的心理体验,树立起“成功者“的信念。

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阶梯形的,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方向,所有的阶段目标都指向远期目标。

案例:16实际意大利杰出的画家达·芬奇开始学画时,启蒙老师委罗基奥给他上的第一堂课,是拿出一个鸡蛋让他照着画。画鸡蛋看起来却很难。达·芬奇拘谨从命,反反复复地画了两年,练出了一手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后来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可以说,他的一幅幅价值连城的名画,就是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在制定职业生涯中要留有余地,职业的目标和方案可有高、中、底三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可能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提供的机会灵活选择。显示中有很多目标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有些人只看到最后到位是的职业形象,忽视要达到这一职业目标要从初级岗位干起。

二、制定发展措施

如果动机不转换成行动,动机终归是动机,目标也只停留在梦想阶段。目标变成显示,需要为之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集体措施是根据“现在的我”变成“明天的我”之间的差距制定措施,不但应该具体,而且要有标准。时间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时候达到这个这个目标,即目标的现实应该有期限;二是什么时间落实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即任务完成的时间落实。

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高职学生尽早制定一个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符合实际、步步攀登、内容翔实、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自己的条件、周边环境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根据这些变化作及时的调整。

一、调整的必要性

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有的变化因素则难以预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需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修正,调整的内容包括发展目标、发展阶梯、发展措施,调整的依据是发长的内、外条件的变化。

成功的职业涯设计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目标的存在只是为了前进指示一个方向,而制定者是目标的创造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更改它,使之更符合自己的理想。不断休整自己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制定规划是为了发展,调整规划也是为了发展。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为适应社会变化,必须经常思考“我要怎么做”、“我的下一个工作要做什么”、“当我做现在的工作时,将为下一个工作做什么准备”等问题,主动去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规划并非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让自己的规划更适应社会、更适合自己。万万不可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技术、新工艺早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人们的就业岗位或因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推广,或因设备更新,或因其任务、职责的变化而对就业者的要求就会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一些人不适应正在从事的事业而流动。而他们对新职业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适应不了就还会继续改变职业方向。

面对变化多端的职业岗位,高职生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也还需要得到实践的经验。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从业者应经常称称自己的“斤两”,并分析所追求的目标及人生价值实现的情况。工作一段时间,就必须反省:自己喜欢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自己的专长是什么?现在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是什么?有哪些工作机会可供选择?与工作有关的其他考虑呢?存在的威胁是什么?许多不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源于自己、对外界变化分析的忽视。调整职业生涯设计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对以往成长经验的反省,检视自己的价值,以适应新的变化。

整调的时机

对于初次走上社会的高职生涯规划调整的最佳时期有两个:一是毕业前夕,有了求职的实践,根据新的就职信息和供需实际,在求职过程中进行调整;二是工作三年左右时,有了从业的实践,根据从业过程对自身条件的检验,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两次调整,既可以是近期目标即具体岗位的调整,也可以是远期目标或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调整。

在工作三年左右时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职生初次择业,难以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的职业;二是在校时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毕竟是从学生的角度看社会,自己确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否符合实际,缺乏实践检验;三是已有从业经历,对社会、对人生有了切身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就业两三年后,重新审视自己,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对今后几年的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

案例:小胡高职毕业后,按照自己设计的目标进入一家外资公司,工资不底,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他从前台做起,先后干过仓库管理、生管助理、厂长助理、行政人士主管、客户服务主管、ISO内审员等,三年转换角色多达七个。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感觉自己就象一块摸布,哪里需要往哪里摸;一旦公司有了适合的人选,我必定退出,因为他们的确比我专业、能干。”这份工作让她睡不好、吃不好,就象患上了职业恐惧感,害怕上班、担心看到老板。

职业指导师认为小胡的职业恐惧感来自于:三年来始终没有明确自己专攻的方向、应积累的相关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打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地”。职业指导师发现她的兴趣是从事指导、激励或与人沟通的工作;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人越多表现的欲望越强烈;与任何一种类型的陌生人打交道,她都能游刃有余。围绕着小胡的职业满足感(适应性)、个人兴趣及行业发展潜力、竞争性、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为她设计了一套职业发展方案:从印刷、培训、快递、办公用品等行业的销售代表,或客户服务出发,经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等职位,最后到达销售总监的位置。

现在,小胡已“跳槽”,接受了一家台资办公家具公司的销售经理职位,干得又起劲、又快乐,很快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

就在一个公司内调动工作岗位而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可有三中选择。一是纵向发展,即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二是横向发展,即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调动,如由部门经理调到办公室任主任。这种横向发展可以发现自身才能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又可以积累各个方面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向核心方向发展,即职务虽然没有晋升,但是却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与公司的各种决策活动。三 调整的步骤方法

步骤一,重新剖析自我。掌握个人条件的变化及其在职业实践中检验的结果,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检验自己的职业素质是否合适所从事的职业,弄清“我能干什么”。在此基础上选择更合适自己的方向,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自己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骤,重新评估职业生涯机会。在从业过程中,内外环境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机遇和挑战。对此,自己要认真地进行重新评估,如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子,所从事的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将如何,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有多大,自己所在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个人的人际关系怎么样等。弄清了这些,就会明白对于自己什么是可以干的,什么是不能干的。

第三步骤,修正职业生涯目标即调整远期目标或阶段目标。

第四步骤,修订落实计划即为制定措施创造条件,制定一个新的自我提升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我应该怎么办?”每过一段时间,职业人要审视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且及时调整自己原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并非放弃,而是与时俱进。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时,调整的过程往往可以使人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和调整能力是从业者终身必备的能力,也是从业者终身受益的能力。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能从事什么工作,更重要的需要知道以什么策略、手段实现职业生涯的进步。

5.就业理想 篇五

“国考”报名结束,重庆市九龙坡区畔山林语小区的张文隽阿姨又提心吊胆起来:“儿子此次„国考‟能否过关?这可是儿子第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了。”张阿姨对记者说,儿子每次报考的都是热门职位,可每次都名落孙山。

同样在重庆,与儿子非要“挤”公务员这座独木桥不同的是,一批年轻人开始目光向下,独辟蹊径,去涉足那些并不需要高学历,平凡普通的行业,诸如卖猪肉、搞家政,甚至擦皮鞋,而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也不错。

路子宽了,才会亮敞

大学生卖肉好不好?擦皮鞋好不好?做搓澡工好不好?这个问题,可能在这些莘莘学子进入象牙塔之前,谁也没有想到过。

“你能想到过在这里卖肉吗?”10月22日,记者来到重庆杨家坪农贸市场,采访了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他在这里已经卖了将近一年的猪肉了。肉贩们都亲切地叫他“毛毛”。这位“毛毛”一点也不鲁莽,相反还带有几分斯文相。这位毕业于重庆航天职大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是有些不好意思,全靠舅舅帮他。“现在,我已经把上学时的贷款还清了。”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重庆市沙坪坝,记者采访了王敏。这位前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如今开起了一家家政公司。她说,她现在手下有十几个姊妹,“干家政活又不丢人,我还能用自己所学的师范专业知识为客户服务”。

就“毛毛”与王敏现象,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王浩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说,学非所用而成大器者实在是太多了。“先当拖拉机手,后当思想家”的案例,也绝非个别。若问大学生就业难吗?说不难似乎有点矫情。就以10月24日刚截止报名的“国考”为例,有150多万的考生通过报名审核。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南川调查队科员”一职竞争比达9470比1,成为今年国考中竞争最激烈的职位。但与此同时,还是有数百个条件严苛、工作艰苦、经常加班的岗位无人问津。

面对这一冷一热的状况,重庆市教委一位负责人表现出担忧。她告诉记者,这说明了我们教育的缺失,也说明了大学生们的浮躁心态。“所谓„热门‟,肯定待遇好,工作相对轻松;所谓„冷门‟,一般来说,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也不太高。”这位负责人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冷门”岗位更能出成绩。

而重庆市就业局的官员则希望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不挤独木桥,多渠道就业。“路子宽了,自然亮敞。”这位官员说。

学历的“面子”与工作的“里子”

据记者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市场化,可是在这过程中,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让许多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们无所适从。

当高等教育演变为个人受教育经历的常态。而我们的传统就业观念,却没有相应的做出改变,许多大学生在没有实际体验之前,观念上已经打上了固有的印象。

以服务业为例,10月22日,记者从重庆市就业局了解到,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美国是80%以上,日本是65%,印度也达到50%,而我国仅为40%左右,这就导致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

重庆市就业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方面降低了该行业提供脑力劳动岗位、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使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迟迟未能升级换代成现代制造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脑力劳动者就业市场的发育。

这位负责人表示:因此,这就需要一大批有胆有识的大学生去闯,去搏击,那么,这样吃螃蟹的人多了,“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遗憾的是,这一行业大学生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否与大学教育设置不尽合理,读书无用思想有关呢?西南政法大学宣传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肯定有关系。只是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择业观念问题。

大学就业多样化将成为常态

几年前,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几年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处于低就业(即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状态,其中有10.4%为自愿低就业;1.6%的人自主创业。

大学就业多样化将成为常态。”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段庸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就业无品第。高等教育确实培养了哲学家、工程师、教授……不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段庸生说,其高素质体现在人格和谐,具有独立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在服务社会及民族担当方面表现得更优。当代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应该带着这样的大学精神走向社会,而不是自我定位为“精英”,待价而沽。

段庸生认为,经济建设的发展,会促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之间本来没有层次品第的高下差异,只有行业的职业特性差异,社会成员的任何人包括大学生,理应不存在行业歧视,所以,大学生的就业是多元的,或成为公职人员,或自主创业,甚至成为贩夫走卒,任何大学的毕业生去引刀为屠,都不应大惊小怪。这正是大学生们放下“精英”的架子,积极投身社会、试水人生的可贵之处。

6.江湖理想与社会理想 篇六

高三一 叶昭晖

提到江湖,人们往往会想到刀光剑影、侠骨柔情,而提到社会,人们往往会想到和谐小康、法制规则。江湖,较为熟知的是武侠小说中豪杰侠客所闯荡的社会,也指有人的地方;而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人的联盟。从二者的定义上不难看出,社会比江湖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分别扎根于江湖和社会的江湖理想和社会理想,也就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的差异。

近期在热播的水浒,可谓是江湖理想与社会理想较量的典范。水浒里的江湖理想有三个方面:一是痛快,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快活一世;二是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上了山哥不大弟不小;三是掌权,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众多好汉为了实现这些江湖理想,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号称专杀贪官污吏,周济穷人,这不禁令我想起每一次朝代更迭的前奏,总会有这么一群人,或煽动服刑的死囚犯,或带领吃不上饭的贫苦农民,或发动本来就有的军队武装,先是占领一点小地方,然后建立政权,跟朝廷对打,打得赢的坐下了江山,打不赢的被满门抄斩,这实在是一个风险与利益同样巨大的赌注。梁山泊上也有许多人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江湖理想,但是更多的人表现出了宋朝程朱理学的后遗症:节气和愚忠。于是就有后人骂宋江断送了梁山泊好汉的未来,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像方腊称皇帝坐天下,还是像宋江吞委屈求招安,都不能够实现这群好汉的江湖理想,这并不仅仅因为客观上兵力的差距,更是因为他们这群好汉的江湖理想,与当时的社会理想不能够充分结合,换言之,这两者还有很大差距。

封建社会的社会理想,往往是“吃饱穿暖”和“老婆孩子热炕头”,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忍耐力和沉默性,在广大农民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迹,忍辱负重是常常用来形容他们的,而忍辱负重,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只要自己还能凑合活着,就不去当历史的炮灰。宋朝在宋江那个时期,已然不是一个清平世界,但还不至于苦到广大人民都活不成,那么那时候的社会理想,自然还是以自家为中心,向往和平的。在这样一种社会理想中,这些梁山的好汉固然值得市井之人敬佩,但要人民放弃自己的社会理想,去追寻江湖理想,恐怕还是有难度的,这种封建社会理想的阶级性、小农性,显然与江湖理想的平等性、激进性不符,也可以说,宋江等人的江湖理想,超越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理想,也正是由于这种理想的超越性,宋江等人才能以败寇的结局名扬天下。

然而,现代社会早已多元化,社会理想的层次也已超越了当年,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江湖理想自始至终没有太大的改变,不管是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还是武侠小说里的剑客浪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平等、博爱、蔑视法度的江湖理想。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这种江湖理想的评价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这是对社会理想的补充,因为它所倡导的平等、正义是人们的期待;也有的人认为江湖理想是对社会理想的挑战,因为它所蕴含的无规则态度和玩世不恭态度,会给社会大众带来危险甚至危害。

在我看来,江湖理想就像是一个警钟,它在社会理想下降的时候响起,提醒人们社会理想中出现了缺陷,提醒人们有人不满意当前的生活,提醒人们该跟社会发点脾气,提醒人们忍耐并不是万能的。然而这个警钟有时候也会敲得太响,变成了一枚重磅炸弹,它虽然发出了很大的声响,唤醒了很多人,但同时也伤害了很多人,让人们发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慨。怎样看待社会中江湖理想,对于那些只有社会理想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纠结的事情,这就像是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群人的游行示威,这内容与自己有点关系,可关系也不大,这时我们怎么办呢?是加入他们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或者伟大点,为了他们的利益奔走疾呼呢?还是默默远离他们继续现在的生活呢?我想每个人的选择都有所不同,但不管选择结果如何,在看到江湖理想与社会理想冲突的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理性,在恰当的忍耐和尊重中做出选择。

7.张大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 篇七

2002年, 张大宪成了北京新天第小区的一名普通的业主, 过着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一年后的一天, 筹备组建业主大会的工作人员突然敲响了张大宪的家门。“让我填个自荐表, 选业委会成员, 我以为业委会就跟居委会一样的, 开开会, 送点米面油, 我当场给拒绝了。”张大宪回忆。

原来, 2002年以前, 张大宪最感兴趣的是房地产投资, 用他的话说:“我只会买房子, 物业公司怎么样我可不关注。”生长在建筑设计师家庭的张大宪, 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建筑设计师。他常常幻想, 如果人民大会堂是我设计的, 那我该多有成就感啊!但由于历史原因, 从小的梦想也只能是一个梦想。张大宪怀揣着这一梦想游历了世界各国, 日本的榻榻米不受性格粗犷的张大宪喜欢;美国、韩国都市里的塔楼也让他觉得很憋闷;甚至觉得郊外的小别墅也有些小里小气。张大宪的目光最终还是聚焦到了欧洲, 简练、现代、充满活力, 色彩大胆而时尚的德式风格、罗马立柱式的建筑让张大宪驻足观看, 久久不会离去。他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浮现那些建筑的样子:清晰的转角、简洁的造型、精确的比例、功能的强调以及良好的施工品质能给人光洁而严谨的整体感觉;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 也常会触动他体内最柔弱的神经。

他最欣赏的是德式建筑的空间营造。德式建筑简洁大气, 非常注重人的活动空间, 无论内部外部都通过有层次的空间营造 (走廊、中庭、院落等) 来满足人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北京现代建筑中所缺乏的。尽管投资过多套房产, 但张大宪没觉得有特别满意的房屋, 尤其是北京的住宅小区。“小区、大楼、电梯、家……一道道的门把人心都隔开了。如果我是一个设计师, 我会设计楼宇式的四合院, 打开户主的心门。”

自称“只会买房子“的张大宪, 新天第小区的这套房子只是他投资业务的其中之一, 组建新天第小区业委会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儿, 甚至他都不知道业委会是什么, 难道跟居委会一样?

由于张大宪的社会地位, 业主大会的工作人员三番五次地找上门来, 当第三次叩响张大宪的家门的时候, 张大宪的老婆忍不住说了一句:“张大宪你充什么牛, 填个表有什么?”于是, 张大宪只好把表填了。

自从当选业委会成员后, 张大宪才了解成立业委会的原因。原来新天第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仅44%, 前期物业萌生退意, 居民感到生活乱了套。业委会成立以后要从中选出主任, 张大宪环视屋内的委员们, 有一个是打过交道的, 便把他的名字写在了选票上。没想到后来除了自己的这一票, 别人都投了张大宪。

突然成了“张主任”的他有些压力, 于是便把有关物权和物业的资料都复印过来, 关着门在家研习了一周, 又和业委员成员们一起探讨, 渐渐悟出些门道来。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官上任三把火, 张大宪的第一把火就放在了物业公司上。张大宪拿着文件找到开发商和物业, 指着一块最不起眼的公共用地温和地说, “看文件上, 这个地儿, 这收入应该给我们吧。”各方一抬眼, 闹了半天就要这点东西啊, 给你给你。

“咱找了一最容易攻破的小事儿, 但你只要做了, 业委会的威信就起来了。”

张大宪拿到手的就是公摊面积收益, “一年二十多万。有了这二十多万, 能为业主们做多少事!”果然, 业委会为这笔收益设立专业账户专款专用。用这笔钱, 老张做了几件事:改造社区监控系统, 业主免费收看卫星电视, 建立各种娱乐设施, “六一”给孩子们买礼物, 定期组织大家一起出游、聚会、球赛等各种社区活动, 业主每年在社区内享受一次医疗体检服务……

之后, 张大宪又把目光对准了商家。和其他许多社区一样, 居民住宅商用问题一直是矛盾焦点。商家进入会带来公共设施过度磨损、普通居民生活受影响、社区不安全因素增多等问题。但民宅商用也确实是现实需要, 况且业主们也需要社区诊所、洗衣店、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

面对这团搅不开的浊水, 张大宪提出了一个“一元方案”:所有在社区开办公司的, 按每平方米每月多交纳一元。一元钱的55%用于电梯及公区设备设施的维修基金;25%用于招聘更高档次保安队伍;10%用于提高保洁员待遇, 增加保洁人员;10%作为机动。这个方法得到了业主大会的认同, 同意票占收回票的88.09%。

第三把火, 张大宪对准了物业费。“业主们对社区、对物业的满意度, 真正的硬指标是物业费缴纳率!”张大宪一语点出了本质当时, 由于部分业主不满意开发商的遗留问题, 拒绝缴纳物业费, 导致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只有44%。而物业公司因为无力追缴, 不得已计划把欠费业主告上法庭。张大宪得知后, 找到物业公司, 提出由业委会帮助追缴。“我们业委会委员每人‘承包’几个欠费业主, 带开发商代表和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上门, 帮助业主解决问题, 当场明确责任,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在业委会的协助下, 小区物业费收缴率已经达到92%。

为什么业委会要帮着物业公司向欠费业主追缴物业费?因为张大宪对物业费有着独到见解:“物业费不仅仅是消费, 而且还是投资。如果大家不缴纳物业费, 物业公司服务跟不上, 小区品质只能下降;相反, 如果进入良性循环, 小区物业搞得好, 大家的房子也就得到保值增值。”

早在2006年6月, 新天第业委会就已经将700万元的公共维修基金, 从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和活期结合的存款方式。仅此一项, 700多万元5年后的增值就高达100多万元, 而且每年还有递增的备用“活钱”。小区更换水箱使用的48.5万元, 用的正是这部分增值收益。

我只是一颗铺路石

至今已经当了8年业委会主任的张大宪, 因带领大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今年换届的时候又被大家选为主任, 继续连任6年, 张大宪无怨无悔。“我要为大家办好事, 否则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张大宪常用“欲罢不能”这四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中国尚处于基层民主化建设的阶段, 业主其实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 他们要维的权是使自己的物权不受到损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张大宪把它作为毕生的事业来经营, 或许在有生之年, 张大宪并不能看到中国实现全面的民主化, 但是他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推动者, 即使只挪动了一小步。基于此, 张大宪总结出了具体实施的目标:

第一, 要做党的政策领导下, 宣传、推广、培训广大业主成熟起来, 认识到业主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 若想获得权利, 义务首先要尽到。

第二, 业主的专业化知识、主人翁意识要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化建设, 业主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 按时交纳物业费是消费的同时也是投资行为, 是一个保值增值的过程。

第三, 要让个别不交物业费的业主认识到, 在损害自己权益的同时, 也损害交纳物业费业主的权益。同等的付出, 才能有同等的回报, 与物业公司是服务的关系。

第四, 业委会不是单独的维权单位, 他需要宣传、普及专业化的知识, 站在和谐多赢的平台上处理事情。本着这个大局再沟通, 让业主住上一个宜居的小区。

张大宪常说, 领头人的素质决定了这个小区的文化。因此他也时刻要求自己在坚持奉献精神和公益精神的同时要保持冷静, 有政治头脑也要有法制观念, 关键时刻能跳到圈外去客观看待整个事情。看起来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是把它作为毕生的坚守。

8.“理想”中的不理想 篇八

[背景描述]

在“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活动中,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等可能性”时,意想不到地出现了“理想化”的结果,就是在统计全班学生抛硬币的结果时,出现了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正好相等的情况。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理想化”结果,学生喝彩,执教者在震惊之后倒显“从容”,马上改变教学预案,删除了展示数学家们实验结果的环节,直接总结抛硬币的公平性。对执教者的处理,听课教师均为之诧异。

[片段回放]

一、……

二、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1.四人小组试验

师:这种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到底公不公平呢?下面我们就四人一小组,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按下列试验要求,每人亲自动手抛一抛硬币,并填好记录单。

试验要求:

(1)每人抛硬币10次,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试验记录单;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

(各小组试验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2.四大组分别汇总数据

师:请各小组将填好的记录单交给各大组的组长,由组长汇总并填好大组汇总表。

(各大组汇总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总数据

各组长汇报,教师填写汇总表如下:

三、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师:今天真巧,出现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正好相等,从以上结果你能判断这样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生1:公平,因为出现两个面朝上的次数相等。

生2:是公平的,因为正好是一半对一半。

师:两个面朝上的次数相等,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刚好一半对一半,就是出现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是公平的。

[案例透析]

这一课,笔者上过,也听过多节,出现这一小概率事件还是第一次。面对这一案例,教师都感到困惑多多,深感概率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我们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现就研讨中的收获与思考,谈点认识。

思考一:学生喝彩什么?——喝彩试验既快又对地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统计与概率”中推理(也称统计推理)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他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的方法去检验。那何必进行试验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随机现象的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且后者需从大量数据中抽象出来。这些单凭口述、思考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因此,教材创设球赛的开球情境,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试验,在亲历活动中体会、理解随机现象的特点,即“单一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事件在经历大量重复试验中表现出规律性”,并不是用通过游戏的结果来猜测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概率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这才是小学阶段学习概率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并缺乏对随机试验的深切体验和深刻认识,一些教师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对试验结果有一些错误的希望。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试图用概率的统计意义(即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或证明设计的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是不妥当的。

学生的喝彩来自无知,但教师不能无为。正是教师的“无为”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概率观,那就是使学生误认为可能性相同就是次数完全一样。对于这些随机试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要,结合试验中单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大量重复试验表现出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说明,使学生在体验中初步感悟统计概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思考二:听课者诧异源自何方?——诧异源自执教者统计概率知识的缺失。

不少听课教师认为,执教者不应去掉以上环节,要让学生经历频率逼近■的过程,对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出现可以给予肯定,但必须予以解释。也有教师施计:可以退一步,去掉某一组的数据重新统计,就能看出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将越来越接近,也就不会让学生误认为可能性相同就是次数完全一样。以上观点都是认为“随着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将越来越接近”。

也难怪教师会有这种认识,人教版的教材培训和苏教版的教参中提供的说法就是如此(受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这种说法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科学的说法。根据统计数学家试验数据的相差数就会发现,随着次数的增加,其相差数趋于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接近。

从相差数来看,试验结果不可能呈现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得到的数据能直观地表现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说数学家的千万次试验,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都非常接近,而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频率将稳定于这个常数。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对单次试验来说),又存在统计规律性(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表现在:随机事件的频率(即事件发生的次数(频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稳定性,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的这种统计定义隐含着另一层意义,常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取X+1次试验结果的频率会比X次试验结果的频率更逼近事件发生的频率。在课堂上引入随机试验,既不是让学生得出次数相等的结果,也不是要验证、证明规则的公平性,更不是要利用试验得到概率的估计值,而是希望学生在进行随机试验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随机的思想,感受、领悟等可能性。

思考三:执教者“从容”出于什么?——从容出于无奈。

从以上分析看出,执教者的“从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从容”更多的是出于无奈。结合上文所述的随机试验的特点,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随机试验中,用试验的方法得出的频率只是概率的估计值,要想得到近似程度较高的概率估计值,通常需要大量的试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容易做到。正因如此,部分教师认为,“理想化”的结果出现时,教师不必震惊,“等可能性”可以从概率的古典定义的角度去认识——因为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且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所以该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却不能通过试验、游戏来验证、证明。试验、游戏则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统计概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

通过讨论,我们的共识是“等可能性”的教学可以用“猜想——试验——分析——推断”的模式来进行,试验的过程可以提到课前进行,为课堂统计数据节省大量时间,并用制条形统计图的办法来分析推断比较合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我们的教师就不会因自己的缺失而无奈,我们的学生也不会因教师的无奈而缺失。

(责编金铃)

endprint

[背景描述]

在“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活动中,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等可能性”时,意想不到地出现了“理想化”的结果,就是在统计全班学生抛硬币的结果时,出现了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正好相等的情况。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理想化”结果,学生喝彩,执教者在震惊之后倒显“从容”,马上改变教学预案,删除了展示数学家们实验结果的环节,直接总结抛硬币的公平性。对执教者的处理,听课教师均为之诧异。

[片段回放]

一、……

二、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1.四人小组试验

师:这种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到底公不公平呢?下面我们就四人一小组,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按下列试验要求,每人亲自动手抛一抛硬币,并填好记录单。

试验要求:

(1)每人抛硬币10次,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试验记录单;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

(各小组试验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2.四大组分别汇总数据

师:请各小组将填好的记录单交给各大组的组长,由组长汇总并填好大组汇总表。

(各大组汇总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总数据

各组长汇报,教师填写汇总表如下:

三、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师:今天真巧,出现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正好相等,从以上结果你能判断这样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生1:公平,因为出现两个面朝上的次数相等。

生2:是公平的,因为正好是一半对一半。

师:两个面朝上的次数相等,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刚好一半对一半,就是出现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是公平的。

[案例透析]

这一课,笔者上过,也听过多节,出现这一小概率事件还是第一次。面对这一案例,教师都感到困惑多多,深感概率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我们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现就研讨中的收获与思考,谈点认识。

思考一:学生喝彩什么?——喝彩试验既快又对地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统计与概率”中推理(也称统计推理)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他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的方法去检验。那何必进行试验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随机现象的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且后者需从大量数据中抽象出来。这些单凭口述、思考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因此,教材创设球赛的开球情境,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试验,在亲历活动中体会、理解随机现象的特点,即“单一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事件在经历大量重复试验中表现出规律性”,并不是用通过游戏的结果来猜测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概率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这才是小学阶段学习概率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并缺乏对随机试验的深切体验和深刻认识,一些教师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对试验结果有一些错误的希望。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试图用概率的统计意义(即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或证明设计的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是不妥当的。

学生的喝彩来自无知,但教师不能无为。正是教师的“无为”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概率观,那就是使学生误认为可能性相同就是次数完全一样。对于这些随机试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要,结合试验中单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大量重复试验表现出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说明,使学生在体验中初步感悟统计概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思考二:听课者诧异源自何方?——诧异源自执教者统计概率知识的缺失。

不少听课教师认为,执教者不应去掉以上环节,要让学生经历频率逼近■的过程,对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出现可以给予肯定,但必须予以解释。也有教师施计:可以退一步,去掉某一组的数据重新统计,就能看出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将越来越接近,也就不会让学生误认为可能性相同就是次数完全一样。以上观点都是认为“随着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将越来越接近”。

也难怪教师会有这种认识,人教版的教材培训和苏教版的教参中提供的说法就是如此(受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这种说法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科学的说法。根据统计数学家试验数据的相差数就会发现,随着次数的增加,其相差数趋于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接近。

从相差数来看,试验结果不可能呈现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得到的数据能直观地表现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说数学家的千万次试验,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都非常接近,而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频率将稳定于这个常数。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对单次试验来说),又存在统计规律性(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表现在:随机事件的频率(即事件发生的次数(频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稳定性,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的这种统计定义隐含着另一层意义,常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取X+1次试验结果的频率会比X次试验结果的频率更逼近事件发生的频率。在课堂上引入随机试验,既不是让学生得出次数相等的结果,也不是要验证、证明规则的公平性,更不是要利用试验得到概率的估计值,而是希望学生在进行随机试验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随机的思想,感受、领悟等可能性。

思考三:执教者“从容”出于什么?——从容出于无奈。

从以上分析看出,执教者的“从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从容”更多的是出于无奈。结合上文所述的随机试验的特点,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随机试验中,用试验的方法得出的频率只是概率的估计值,要想得到近似程度较高的概率估计值,通常需要大量的试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容易做到。正因如此,部分教师认为,“理想化”的结果出现时,教师不必震惊,“等可能性”可以从概率的古典定义的角度去认识——因为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且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所以该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却不能通过试验、游戏来验证、证明。试验、游戏则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统计概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

通过讨论,我们的共识是“等可能性”的教学可以用“猜想——试验——分析——推断”的模式来进行,试验的过程可以提到课前进行,为课堂统计数据节省大量时间,并用制条形统计图的办法来分析推断比较合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我们的教师就不会因自己的缺失而无奈,我们的学生也不会因教师的无奈而缺失。

(责编金铃)

endprint

[背景描述]

在“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活动中,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等可能性”时,意想不到地出现了“理想化”的结果,就是在统计全班学生抛硬币的结果时,出现了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正好相等的情况。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理想化”结果,学生喝彩,执教者在震惊之后倒显“从容”,马上改变教学预案,删除了展示数学家们实验结果的环节,直接总结抛硬币的公平性。对执教者的处理,听课教师均为之诧异。

[片段回放]

一、……

二、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1.四人小组试验

师:这种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到底公不公平呢?下面我们就四人一小组,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按下列试验要求,每人亲自动手抛一抛硬币,并填好记录单。

试验要求:

(1)每人抛硬币10次,抛硬币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试验记录单;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

(各小组试验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2.四大组分别汇总数据

师:请各小组将填好的记录单交给各大组的组长,由组长汇总并填好大组汇总表。

(各大组汇总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总数据

各组长汇报,教师填写汇总表如下:

三、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师:今天真巧,出现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正好相等,从以上结果你能判断这样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生1:公平,因为出现两个面朝上的次数相等。

生2:是公平的,因为正好是一半对一半。

师:两个面朝上的次数相等,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刚好一半对一半,就是出现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是公平的。

[案例透析]

这一课,笔者上过,也听过多节,出现这一小概率事件还是第一次。面对这一案例,教师都感到困惑多多,深感概率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我们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现就研讨中的收获与思考,谈点认识。

思考一:学生喝彩什么?——喝彩试验既快又对地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统计与概率”中推理(也称统计推理)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他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的方法去检验。那何必进行试验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随机现象的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且后者需从大量数据中抽象出来。这些单凭口述、思考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因此,教材创设球赛的开球情境,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试验,在亲历活动中体会、理解随机现象的特点,即“单一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事件在经历大量重复试验中表现出规律性”,并不是用通过游戏的结果来猜测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概率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这才是小学阶段学习概率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并缺乏对随机试验的深切体验和深刻认识,一些教师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对试验结果有一些错误的希望。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试图用概率的统计意义(即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或证明设计的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是不妥当的。

学生的喝彩来自无知,但教师不能无为。正是教师的“无为”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概率观,那就是使学生误认为可能性相同就是次数完全一样。对于这些随机试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要,结合试验中单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大量重复试验表现出的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说明,使学生在体验中初步感悟统计概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思考二:听课者诧异源自何方?——诧异源自执教者统计概率知识的缺失。

不少听课教师认为,执教者不应去掉以上环节,要让学生经历频率逼近■的过程,对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出现可以给予肯定,但必须予以解释。也有教师施计:可以退一步,去掉某一组的数据重新统计,就能看出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将越来越接近,也就不会让学生误认为可能性相同就是次数完全一样。以上观点都是认为“随着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将越来越接近”。

也难怪教师会有这种认识,人教版的教材培训和苏教版的教参中提供的说法就是如此(受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这种说法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科学的说法。根据统计数学家试验数据的相差数就会发现,随着次数的增加,其相差数趋于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接近。

从相差数来看,试验结果不可能呈现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得到的数据能直观地表现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抛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说数学家的千万次试验,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都非常接近,而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频率将稳定于这个常数。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对单次试验来说),又存在统计规律性(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表现在:随机事件的频率(即事件发生的次数(频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稳定性,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的这种统计定义隐含着另一层意义,常常被大家忽略,那就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取X+1次试验结果的频率会比X次试验结果的频率更逼近事件发生的频率。在课堂上引入随机试验,既不是让学生得出次数相等的结果,也不是要验证、证明规则的公平性,更不是要利用试验得到概率的估计值,而是希望学生在进行随机试验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随机的思想,感受、领悟等可能性。

思考三:执教者“从容”出于什么?——从容出于无奈。

从以上分析看出,执教者的“从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从容”更多的是出于无奈。结合上文所述的随机试验的特点,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随机试验中,用试验的方法得出的频率只是概率的估计值,要想得到近似程度较高的概率估计值,通常需要大量的试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容易做到。正因如此,部分教师认为,“理想化”的结果出现时,教师不必震惊,“等可能性”可以从概率的古典定义的角度去认识——因为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且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所以该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却不能通过试验、游戏来验证、证明。试验、游戏则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统计概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

通过讨论,我们的共识是“等可能性”的教学可以用“猜想——试验——分析——推断”的模式来进行,试验的过程可以提到课前进行,为课堂统计数据节省大量时间,并用制条形统计图的办法来分析推断比较合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我们的教师就不会因自己的缺失而无奈,我们的学生也不会因教师的无奈而缺失。

(责编金铃)

上一篇:呼市市委党校学习小结下一篇:员工面试评估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