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6-20

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用11篇)

1.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大学生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该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真实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在2009年暑假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状况的问卷调查报告”。

据了解,我校08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267家公司进行了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首先,该调查显示有86%的公司希望通过面试并参考其个人简历对拟聘毕业生的素质进行评定,也有43%的公司选择通过实习期考评来评定,同时也有少部分的公司会通过各类专业技能证书来评定。而影响应聘毕业生取舍的最重要的两项因素是工作能力和经验与综合素质,可见对于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想要顶住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并非难事。

但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有59%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录用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对本科毕业生的选择仅占45%。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半以上的公司认为应届毕业生一方面缺少工作经验,其培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当下大学生眼高手低,导致职业的稳定性差。因此,80%以上的公司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要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还有60%的公司认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素质因同步得到提升。

其次,针对“贵公司认为哪种培养方式更适合贵公司自己的实际需求”这一调查,一半以上的公司认为“订单式”专业设置与培训班相结合的方式比较适合,30%左右的公司选择通过定期专业实习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参与调查的公司最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团队意识、执行力和创新能力。有48%的公司认为作为学生干部的应聘者其执行力最强,也有四分之一的公司认为优秀毕业生的执行力最强。

需要补充的是公司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给出了宝贵的建议,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多元化,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多

元性和社会实用性,更要注重与当前就业的接轨,注重学生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最后,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公司需要毕业生拥有较强的适应性、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自身,专业技能过硬,能够吃苦耐劳。这份调查给我们学校的人才模式及方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可辨的方向。只要应届毕业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就业信息与动向有明确的了解,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自1998年以来, 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同时, 高校青年教师数量持续增加, 缓解了我国高校生师比不断扩大的状况。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高校新任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 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 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缺少了解, 对教学环节较为生疏, 教学经验缺乏。青年教师虽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 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必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笔者于2014下半年, 对本校部分青年教师开展了教学培训需求调查。发放问卷78份, 回收63份, 有效问卷63份, 问卷分析如下。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 男性45人, 占71.4%, 女性18人, 占28.6%;年龄在25-30岁之间居多, 有40人, 占63.5%;博士研究生58人, 占92.1%;高校教龄在5年以下人数最多, 有60人, 占95.2%;职称中讲师有60人, 占95.2%。由此看出, 此次调查对象以5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为主, 符合理工类高校青年教师男性居多、学历高的特点。 (表1) 。

2.2 调查对象所在教学单位的分布

调查对象来自南京邮电大学13个学院 (表2) , 其中来自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调查对象最多, 有11人, 占17.5%, 其次是自动化学院, 有8人, 占12.7%, 来自教学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仅有1人, 占1.6%, 管理学院的有2人, 占3.2%。基本符合各学院青年教师人数分布比例,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3 调查对象学科分类比较

根据调查可看出 (表3) , 调查对象所在学院属于6大学科门类, 分别为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其中调查对象中工学类最多, 有51人, 占81%, 其他门类分布较少, 符合本校学科分布结构。

2.4 调查对象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表4) , 调查对象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课堂教学技能与技巧, 有49人, 占77.78%, 其次为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沟通与管理能力, 分别有40人和35人, 占63.49%和55.56%, 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调查对象选择的最不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仅有9人, 占14.29%。从中可看出, 调查对象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与课堂有关的技能和能力有关, 这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书育人最直接, 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相比之下, 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则最不被调查对象迫切需要提高。这也符合新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较弱的实际情况。

2.5 调查对象已有教学培训项目调查

从调查对象参加过的教学培训项目中可以看出 (表5) , 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是调查对象参加的最多的培训, 分别有54人和13人, 占85.71%和20.63%, 说明学校比较重视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外语培训重视力度不大, 教学研讨与交流参与较少。

2.6 调查对象参加教学培训项目与活动时长分析

调查对象参加教学培训项目与活动总时长 (表6) 少于1个月的最多, 有44人, 占69.8%, 其次为1个月到3个月, 有10人, 占15.9%, 因此有85.7%的调查对象参加教学培训项目与活动总时长少于3个月, 表明调查对象参加培训或活动的总时长总体上较短。

2.7 调查对象最希望参加的教学培训项目分析

从调查对象最希望参加的教学培训项目或活动中可以看出 (表7) , 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班、教学相关讲座与报告和教学沙龙与研讨会是调查对象最希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或活动, 分别有40人次、32人次和24人次, 占63.49%、50.79%和38.1%, 表明调查对象最想提高的是教学能力, 希望通过参加培训班、讲座、沙龙和研讨会的方式提高能力。而教学比赛和是调查对象最不想参加的活动, 仅有5人希望参加, 占7.94%, 这与新任教师教学能力还达不到参加教学比赛的水平有关。

3 建议与策略

利兹伍德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表明, 获得教学的基本技能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所获得的教学专业知识、职业意识、角色认知等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这也是他们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马尔科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相对于儿童来说, 成人学习者不是硬性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 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

3.1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要充分发扬高校“传、帮、带”优秀传统, 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指导, 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 帮助青年教师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引领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示范与教学研究。青年教师须旁听导师授课, 协助导师备课、答疑、辅导和批改作业、协助指导课程设计、学生实习, 使其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基本规范与教学技能。这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3.2 按需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项目

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 如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方式, 了解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需求, 针对青年教师不同的学科背景, 教学实际能力, 邀请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 以专题讲座、教学沙龙、教学研讨等青年教师乐于接受与参与的方式, 开展教学能力专项培训, 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3.3 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学校应以教学名师评选、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契机,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领略优秀教师的授课风范与深厚的学术功底, 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3.4 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在目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开放性的教学公共服务平台。根据青年教师善于网络学习的特点, 并契合网络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可以“碎片化”的优势, 积极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培训, 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4 结论

通过对本校青年教师教学需求的调查, 可以看出, 新入职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历, 专业知识较丰富, 学习能力强, 但教学经验欠缺, 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对教学技能提升有较强烈的需求, 但学校相关教学培训活动相对较少, 校本教学技能培训不足, 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不能满足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

因此,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应重视参训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 基于不同的培训需求, 开展个性化教学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技能培训的主导作用和教师自身的主体作用, 拓展培训渠道, 扩大培训覆盖面, 丰富培训手段, 提供优质培训资源, 点面结合, 探索与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式, 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推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诺尔斯著, 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吴小玲.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及其校本培训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1) :182-183.

[3]田守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10) .

[4]范彦彬, 沈贵鹏, 周萍.项目推动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3) :217-218.

3.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生涯教育;选择;适应

虽然技工院校就业安置工作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等却越来越不尽人意。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善技工院校毕业生生存状况、培养其职业长远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的背景分析

(一)调查机构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是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建设“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技工类院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承担着技工院校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校内机构。

(二)调查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技工院校几乎还很少涉及生涯教育。他们的生存发展、职业适应性等问题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加以研究,也没有好的办法加以疏导,更没有后续的追踪服务。

为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全力推进学生就业,根据团省委“2011年度江苏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部署,就建立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复制的服务体系,盐城技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采取现场问卷的方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盐技师院2009、2010届高级技工和技师两个生源层次的毕业生进行,就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性问题设置问卷。共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85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有效率97.7%。

二、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的信息呈现

(一)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职业选择

专业选择对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约束性,由于自身及家庭对职业狭隘的认识,加之缺乏引导,在校生中仅有少数学生拥有专业思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职业选择性问题在学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上就已经出现了偏差。之后,面对第一份工作,较多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盲从的决策风格,既没有对岗位信息仔细筛选,也不对个体职业价值观进行澄清。

1.人职适配的职业(岗位)才是最好的

适合的职业就是人与职的匹配。兴趣是开心学习、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此外,个人与职业的匹配除了职业兴趣类型,还有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你在选择本职业(岗位)时,对岗位情况了解吗?”调查结果图示:

“你选择本职业(岗位)的依据是什么?”调查结果图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选择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当问及:“你在选择岗位前,进行过职业兴趣的探索和能力的测试或咨询吗?”。85%的学生表示没有这个经历,可见学生缺乏对自我及所从事职业的了解,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测评。

2.毕业生就业取向呈多元化趋势

任何决策都会受到个人能力和动机的限制,信念过多会影响到我们洞察内心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但没有比较,不做、不会选择,甚至面对现实,不懂得决策平衡,同样是非理性的。在问到“是否愿意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问题上,48%的毕业生表示认同,并希望得到有效的帮助。

在职业取向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发展空间、兴趣爱好、薪资水平成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不同层次的生源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技师”层次的学生更在意发展空间,“高级工”层次的学生对薪资水平则更加看重。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理想单位类型的调查,在“国有大型企业”、“欧美独资企业”、“日、韩、台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创业”等选项上,首选“欧美独资企业”,次选“国有大型企业”的偏多。

3.理性的决策始于对自己情绪、需求和独特性的尊重

其实,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发现,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问题上,呈现的是一种对学校的依赖。越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年份,这份依赖越显得沉重。

“你的第一份工作是怎么获得的?”调查结果图示: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的过程,也没有掌握找工作的方法。

4.职业价值观能激励、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也就是个人在从事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它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

“你跳槽的原因是哪些?”(多选)调查结果图示:

价值观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够满足你所有的价值需求,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只有当情感和认知一致时,我们才会感到内在的和谐,我们才感觉自己是一个统合的、高度一致的人,我们也会更容易信任自己的选择,从而更有力量去承担决策的责任。

(二)突破职场“瓶颈”的关键——职业适应

作为职场新人,基本上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职场问题,主要有: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信心、工作经济压力太大、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他们或面对、或逃避,形成了异样的职业生涯和天壤之别的生活境地。我们发现,有的毕业生在经过了不到两年的磨合之后,破解了职场密码,从容应对;有的“跌跌撞撞”,不放弃探求,在突破和接纳中求得平衡;还有的丧失目标,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在焦虑中回到了原点,既不知如何去应对,也不知如何寻求帮助。

1.成功是实现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年轻人只会把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志,这是有失偏颇的。各类调查都显示出“90后”对快乐工作的追求和个性化的典型特征。

“你认为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调查结果图示:

“你是否感到遭遇发展瓶颈?”调查结果图示:

“你认为限制你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调查结果如下图。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不乏机遇和能力,他们真正感受到的是学历及人际关系给自我发展带来的“瓶颈”效应。而这才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和企业用人机制下,给技工院校学生带来的困惑。

2.挑战自我、适者生存是主旋律

求发展,首先要先求生存。当今社会,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是我们内心对主动适应的放弃。工作压力、生活成本等考验着就职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承受压力的韧性,正在转变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同样也激励着他们为后续生涯发展积蓄能量的动力。

粗略调查,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毕业生工资收入在2600至3200之间,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在2800至5200之间,最高的达到万元以上。既显现了两类行业工资结构上的差异,也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弹性业绩与利益划分和对工作能力的高要求。

3.将已有的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在“企业在录用新人重视的因素”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选择了“个人能力”,表明在毕业生的意识层面上的务实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你能适应现有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吗?”,调查结果图示:

4.润滑的人际关系助力职业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对几千名被解雇的男女雇员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在这些被解雇的雇员中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人高出两倍多。每年调动人员中因人际关系不好而无法施展其所长的占90%以上。

4.大学生信用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篇四

您好!非常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调查面向成都大学生,对于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予以严格保密,希望您根据真实情况和感受作答。感谢您的支持与分配!

学校年级性别

1.您是否申办信用卡?

A.是B.否

2.您目前月平均消费水平?

A.501~800B.801~1000C.1001~1500D.1501~2000E.2000以上

3.您目前主要经济来源?

A.有父母提供B.贷款C.奖学金D.打工或勤工助学

4.您对信用卡的以下功能了解哪些?(可多选)

A.刷卡消费(指的就是透支消费)B.预借现金C.资信凭证

D.分期付款E.打折优惠

5.您知道以下哪些程序是可以办信用卡的?(可多选)

A.一张申请表+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张社保卡的复印件

B.一张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已经办下来的信用卡复印件

C.一份信用卡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某张银行的信用卡复印件(6个月以上没有不良还

款记录

D.不清楚

6.您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信用卡?

A.网络B.朋友同学的推荐C.电视广告D.其他

7.您对大学生会员性信用卡的理解是什么?(可多选)

A.刷卡享受会员价B.刷卡积分兑换礼品C.满足购物需求D.方便学生消费

8.您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信用卡?(可多选)

A.买一样短时间内不能经济负担的东西B.买东西时可以享受低折扣

C.免年费随便刷下卡D.图方便或者钱没有带够

E.可以分期付款的东西F.其他

9.如若开发会员性信用卡您希望具有什么功能?(可多选)

A.在大商场购物有低折扣待遇B.高档餐厅消费可以享受到团购价及会员服务

C.在网上消费使用信用卡可以享受会员价D.购买飞机票、火车票及汽车票有相应学生

折扣

E.持卡人生日时可收到银行所赠送的特定商场优惠卷F.信用卡的免息期为两个月

G.其他

10.如果上述功能信用卡均具有,您在半年内会申办信用卡吗?

A.会(跳至12题)B.不会

11.您不申办信用卡的原因?

5.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市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我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眼镜的需求特此调查,你的回答对我们的调查有很大帮助,我们对此不胜感激!

1、你的性别()

A 男B女

2、你的年级是()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D 其他

3、您是否近视()

A 大一 B 大二

4、您是否佩戴眼镜()

A 大一 B 大二

5、您一般在哪里购买眼镜?()

A.品牌店B.商场C.超市D.其他

6、您去配眼镜的原因是?()

A.度数不足B.眼镜损坏C.有新款上市D.其他

7、您佩戴的是哪种类型的眼镜()

A.全框B.半框C.无框D.隐形

8、您选择眼镜时最看重哪方面的因素?(可多选)()

A.款式B.舒适度C.颜色 D.价格E.品牌F.耐用程度G.售后服务

9、哪种促销活动最能吸引您?()

A.赠送相关产品B.现场打折C.贵宾卡(可长期打折)D.其他

10、您每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单位:元)()

A.500以下B.500-800C.800-1000D.1000以上

11、您通常会选择哪种渠道获取商品信息?(可多选)()

A.报刊、杂志B.亲身体验C.上相关网站查询

D.电视广告E.朋友介绍F.营业员推销

12、您眼镜的价格大概是多少?(单位:元)()

A.200以下B.200—300C.300—400D.400以上

13、简单谈谈您对眼镜店的要求跟建议?

6.大学生金融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篇六

你好!非常感谢您参加大学生金融培训需求调查!

伴随着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壮大,高收入水平的金融行业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诱惑力越来越大,是很多同学青昧的行业。尽管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然而大学生专业技能的不足给他们跨足金融业筑上了一层厚厚的壁垒。为此,深入了解目前金融培训市场的需求情况,以便更好的为广大培训用户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也使我们有针对地为大学生培训需求服务,特设此次调查问卷,感谢您的认真填写。请您仔细阅读以下题目,(请您直接在相应的选项字母上划勾,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基本情况]

1、性别:A、男B、女【】

2、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学院: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

[问卷内容]

1、您对金融行业了解多少【】

A、相当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不太了解

2、您是否参加过金融教育培训【】

A、参加过B、没有参加过

3、您是否做过股票等金融投资【】

A、做过实盘B、做过模拟C、没有试过

4、您是否考虑过从事金融行业【】

A、非常想B、想,如果有机会的话C、暂时不想D、不想

5、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阻碍你立足金融业【】(多选)

A、缺乏专业技能B、缺少相关咨询或渠道C、人际关系不足D、金融市场不景气

6、您有参加金融认证培训计划吗【】

A、很想,计划在一周内学习B、想,计划在一个月内参加学习

C、暂时不想D、不想

7、您没有参加培训,或者以后也不打算参加。原因是【】

A、对培训没有太多概念B、接触的培训性价比比较低

C、培训时间、课程和自己的要求存在冲突D、自己很优秀不需要培训

8、您希望通过参加培训认证获得什么【】(多选)

A、能够学到实际技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B、得到一个含金量高的证书,找到好工作

C、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后向更高层次发展D、实习机会

E、迅捷获取用人信息F、人脉资源

9、您选择培训机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多选)

A、课程内容B、教师素质C、硬件设施D、信誉度E、培训费用F、是否能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人际网络G、是否推荐工作

10、如果您打算接受专业培训,您的预算是多少【】

A、500~999B、1000~1999C、2000~3000D、3000以上

如果您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得我们的培训信息,请填写获知方式:

您的姓名: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7、2008、2009、2010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265人,其中2007级59人、2008级68人、2009级63人、2010级75人。男生115人,占43.4%;女生250人,占56.6%。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且依据年级、性别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效标准,筛选出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在对学生进行“目前对各类实践技能需求程度”的调查中列出了25个条目供选择

其中人际沟通知识、外语、法学知识分别占前三位(表1),其需求程度最高,而公共基础课程方面的知识反而需求不大,且高低年级学生具有一致性。这与目前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背道而驰的。目前许多高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医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占用了50%的课时数[3]。但是,在“尚待提高的能力认知”方面,高低年级学生存在有明显差异,调查显示,在多项选择中,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提高,低年级学生更希望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能力,分别占53.3%和56.5%;而且,女生更注重英语听说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分别占32.6%和38.2%。

2.2 在对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合理性的评价方面

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在265人中,认为合理和基本合理146人,占55%;不太合理及不合理98人,占36.9%;不了解21人,占7.9%。同时,低年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略高于高年级学生,这可能跟近几年一直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与调整有关。在265名学生中,有近70%的同学认为应当增加专业课程,68.3%的同学认为应当不变或减少医学专业课。说明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改革意愿,主要集中在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

同时,调查显示,学生对实习实践的合理性评价较低,在265人中,认为实习实践环节基本合理及合理仅占36.6%(97人),相比较而言,课堂教学、作业、毕业论文、考试等环节其合理性评价均在70%以上。

2.3 在对学生进行“大学期间有助于提高实践技能的活动”的调查中

列出了“社会实践(包括兼职和志愿者活动)、实习、考取各类证书、参赛竞赛、学生干部、课题科研、课堂教学”等多个条目(表2),36.9%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20.8%的学生选择参赛竞赛;还有16.2%的学生选择课题调研,在这一项中,女生就明显高于男生。说明学生能力培养活动与性别特征及相关需求具有密切关系。

2.4 在对目前实践教学形式的现状调查中

学生被问及“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时,实践技能培养的形式多为实习占53%,课题调研占36%,校际合作或联合培养的仅占5%。而且,实践教学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在个别访谈中占58.9%(156人),反映实习时间安排经常会与就业招聘时间相冲突,因此,在就业高于一切的大趋势下,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课题调研流于形式也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3 讨论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技能需求和意愿,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

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认知与需求,与自身个性成熟与知识结构有关。大学阶段是学生个性的形成完善期,在与人相处方面正处于摸索阶段,学生很自然将“人际沟通知识”放在各类实践技能需求程度的首位,而对英语、法学方面知识的需求,表达学生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愿意迎接新医改中公立医院并购、重组、改制,民营医院迅速发展、国外资本大量涌入等卫生管理方面的挑战,达到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求实践教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针对性地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新增《管理学专业英语》和《卫生监督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4],将“引导”和“指导”并重,加强对低年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能力的引导。鼓励中、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行设计主题,实施调查,使实践教学得到不断深化。

3.2 关注学生需求的性别差异,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实行实践教育载体多样化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应该注意性别差异,鼓励男女生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调查显示,男生大部分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课外兼职方式接触社会作为提高实践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表明男生更希望在团队中加强沟通和协作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男生比女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发言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另外,男生更多地参与体育和社团活动,以培养组织和协调控制能力。相反,女生更愿意以学生干部和参与课题调研的活动方式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因此,高校在实行实践教育载体多样化的同时,可通过加强导师制的个性化管理,促进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举行专业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指导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兼职活动,扩展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丰富实践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3.3 规范课程体系和实习管理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本着“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加大对应用性公共课的教学投入[5],如外语、法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管理技能等课程。对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专业应用能力及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坚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宽厚”的原则下,加强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依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及时淘汰滞后的专业课程,增加面向学生需求的新课程。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设多学科渗透的选修课,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加大实践、应用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查显示,学生对实习环节的合理性评价较低,提示应当加强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的规划与管理;同时,积极与医疗科研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此外,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推进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工作锻炼计划,大四下学期鼓励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完成带有职业培训性质的毕业实习,并成立由实习单位构成的毕业答辩小组进行全面综合考核。通过在医疗科研机构的实习,毕业生可以更透彻地认识自身的能力、特性、就业潜能等,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地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路迅,张雷.从医院需求看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07,5(2):10~13.

[2]樊立华,张仲.新世纪卫生管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43~45.

[3]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58~461.

[4]安文秀,韩颖,姜峰.高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6):663~665.

8.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健康意识渐渐觉醒,社会体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同时带动了国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本文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需求状况为切入点,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产销对路、供求对接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员 状况调查 需求状况

为了适应国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这一新兴体育专业。社会体育即大众体育,泛指竞技体育、军事体育、校园体育这些领域以外的其他体育。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于我国体育事业实情,培养大批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具备社会体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能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咨询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专业要培养的专业人才类型之一,与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是有效科学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力量。

一、国内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状况

国家《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十分兴旺,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这说明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空间巨大,相应的,群众体育对社体指导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发达国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如下:1.从社会体育事业方面分析,英国、美国、德国主要发展健身俱乐部,而且历史悠久。这些国家的健身俱乐部优点众多,如:设施齐全,发展成熟。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健身俱乐部传统起步较晚,但政府部门对公共设施事业投入巨大,借以达到帮助群众健身的目的;2.在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体育社会指导员已经覆盖到了几乎所有行业,这些国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就业时有广阔的空间选择;3.西方国家在社体指导员的培养过程中,将实践能力视为十分重要的一项标准,并且有关方面的制度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而我国社体指导员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于2001年开始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国家体育总局曾经组织专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总体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指导员总体数量少、人口比例不协调、指导员水平偏低等问题。同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众多发展不平衡处:社会体育指导员级别比例不平衡;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平衡。这些研究为全面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提供了参考和事实依据。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状况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缺口大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每两万余人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而参与锻炼人员与体育指导员的实际比例是7007:1。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数少、人均比例低,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相背离。

(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多

社会体育的发展以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后者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体育的生存和进步。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城市财政支持雄厚,市民余暇时间较多,加之人们正确健康观念逐步形成,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按照国家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合适配备比例是1:1000,但是根据上海体育局的统计数据,按照此标准,上海还差4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经济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实力强劲,可以带动体育消费,由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众多,社会经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复合型人才需求多

社会体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指在深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广博知识修养、健全体魄、健康心理的人才。随着国际交流的密切进行,体育事业也渐渐国际化。例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开办,显示出体育大赛不仅仅是体育的竞技,更是文化、科技、经济、政治交流的盛宴。这种体育大赛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复合型人才支持。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受计划和市场的双重影响

由于受到行政作用和市场的作用,人才的引进和需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在一些单位,人才的流出和引进受指令性影响,甚至受到行政命令影响,这实际上影响了体育市场的秩序。而一些私人体育公司根据公司状况和市场状况引进人才,这与政府体育机构的计划进人模式相反。

三、结语

在我们社会迅速发展和不断转型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现状决定了学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力度。如何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需求状况以及我国社会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13B256。

参考文献:

[1] 韩会君.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66):30-34.

[2] 李明.中日美三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16-31.

9.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九

我们在2012年4月初对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1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发放给所有学生调查问卷108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经过对这些答卷的统计和分析,形成了下述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作为对该专业今后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的依据。

一、背景信息

1、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困境

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范围也比较大,涉及了金融,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教授的知识非常多,这就要求必须要有充足的设施设备来支撑该专业的教学,比如相关的实验室,实践基地,模拟基地还有相关的一系列设施设备等,但学校却没有配备相关的设施设备,这就导致了教学只能传授书本知识和相关经验,并没有真正实践和体会到真正做管理的工作,只能做到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很差。

学生应付性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缺乏社会实践,学生对课程没兴趣,只是应付性地学习,不注重自身积累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学习积极性比较低,不善于去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会去和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交流,探讨想解决的方法。

所以,校方应该主动牵头,提供更多对学生就业、创业及将来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技能培训,弥补实践设施的不足,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来源

108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了该专业学生的来源地,如图1—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的最主要来源是本省,占了71%,所以这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而不是一味的在教室上理论课。

二、分析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编制根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和编排。(调查问卷建附录)

三、分析结果

在有关专业技能培训的调查中,我们得出了数据如图1—2所示

需要开展技需要人际需要人力管需要销售 能培训 技能培训 理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

人数 100 88 75 90

所占比率 92.60% 81.50% 69.40% 83.30%

四、结论和建议

1、需求分析结论

根据本次需求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本专业主要生源有71%来源于本省,有利于多开展实践教学。

(2)有92.6%的同学希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3)有81.5%的同学存在人际交往礼仪方面的不足,希望进行培训。

(4)有69.4%的同学有意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

(5)有83.3%的同学渴望进行销售技能培训。

2、培训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和结论,对技能需求培训的建议如下:

(1)学校应主动与相关培训机构联系,与其合作,来我校对学生进行相关

技能培训。

(2)学校应多开展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3)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五、附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渴望进行哪些技能的培训,特此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各位同学的内心想法。感谢你抽空帮忙完成这份调查问卷,谢谢!(请在选项上打“√”)

1、你的性别A、男B、女

2、你的籍贯A、本省B、邻省C、其他省份

3、你将来的就业方向是?

A、自主创业B、企事业单位C、公务员D、其他

4、你认为学校应该多给我们分析就业形势吗?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5、你认为本专业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吗?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6、你认为学校应该为我们专业开设一些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吗?

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7、你认为需要对我们专业进行人际交往礼仪技能的培训吗?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8、你认为需要对我们专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训吗?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9、你认为需要对我们专业进行必要的销售技能培训吗?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10、还有什么技能是你认为我们专业该掌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概 社

会 调 查

公管1003班赵梦云

《关于城中村村民对政府的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以西安市新城区铁一村、铁二村为例》

前言

调查背景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相当突出,因此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然而,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工作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国家工作的重心。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政府的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又是一种特有的现象,是特殊的农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城市,城中村又将何去何从?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城中村该如何前进和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大城市的发展,更是与城中村人民息息相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农民最迫切的需求,真正的走到农村走到基层去感受他们的苦与乐,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查目的 : 深入群众,深入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政府的需求,希望能够

反映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对象 : 西安市新城区铁一村、铁二村 调查方式 : 调查问卷法、访谈法 主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的对立非常明显,二元结构的鸿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特别是大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而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却被逐渐的“边缘化”,建设进程缓慢。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卫生资源分布最不均衡的国家之一,在加入该组织的190多个国家里,我国居180位。然而,农村的现代化和进步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通常我们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旧城区和“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2003年西安城区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共有187个城中村展开改造建设,通过分批改造的方式将其全面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先行将市政公用、市容园林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覆盖城中村,彻底改变城市管理的“二元”化现状,为今后全面改造打下基础。在每个区至少确定两个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开,铁一村、铁二村就在政府计划改造范围之内。

原本这次的调查是针对城中村状况,但是实际上在做调查的时候,我发现铁一村、铁二村还不算是普通的城中村,他们算是一定程度上的社区。简而言之,这里外表是城中村,实质是社区。这里的人也一样,虽说是居民,但是和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然而,他们的居住环境还不如东八里、西八里这样典型的城中村,街道十分狭小,房屋都是一层的小平房,大概就是我们在电视中才能看得见的那种五六十年代的房子。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很惊异在西安这样的城市竟然还有这么恶劣的居住环境。就房屋产权而言,房子是属于国家的,而非个人。听这里的居民说,他们直到现在还给国家交房租,过去几十年大概是八毛钱一个月,现在每个月还要交二三十块钱。普通的城中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三四层以上的房子以供出租,这就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渠道。而铁一村、铁二村,每一家几乎只有二三十平米的居住面积,更别说是通过出租房屋来获取收入了,大部分人是靠着在外打工来维持生活的。所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这个社区应该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应该具备的就是这里的居民应该具备的。除此之外,这个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老人特别多。这些老人对城中村拆迁的问题也是相当关注,都希望能够回迁,毕竟这是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有的老人还开玩笑的说:“我们这块地过去可都是皇上住的地方,这可都是好地方。”的确如此,虽然说铁一村、铁二村村内的环境不好,但是旁边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环境却是相当优美的。在唐朝这里的大明宫是皇帝朝会、颁诏、庆典、号令全国的场所。铁一村、铁二村所在的新城区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远在西周、秦、汉,这里是京畿之地;在宋、元、明、清,这里是统治者镇守陕西乃至西北的行政指挥中枢;在70多年前,这里的“黄楼”,张学良、杨虎成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里的“七贤庄”,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彻夜工作,为建立民主、统一的新中国顽强战斗,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这次调研中发现了很多值得我深思的事情。一方面,在采访居民的时候,他们普遍反映本社区的环境差,街上到处是垃圾之类的卫生问题,抱怨居委会的管理制度。关于“有困难找不找政府,找不找领导”的问题,居民们反映了领导难找事难办的问题,更有甚者不知道领导是谁以及根本没有参加过基层选举。另一方面,在采访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时候,一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阿姨是这样跟我说的:“居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的,卫生问题吧,我们的保洁员每一天都是按规定打扫的,可是居民个人的素质问题也是一方面,明明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垃圾箱,非要随地乱扔,我们再怎么打扫都没办法保持好的卫生环境。至于选举问题,我们都是通过居民代表选举的,要让每一位居民都参加到选举中来也是不现实的。例如说我们明天上午九点开始投票,有的人要上班,有的人又有别的事要办,所以只能通过局部的代表来进行选举。”这位居委会的阿姨,就是典型的政府行政人员形象的代表,非常的干练,非常的能说会道,和这类人多多交谈也会给我们这些以后将要从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启示。通过这些调查,我们不难看出群众和政府之间互相抱怨的关系,群众认为政府不负责任,政府认为群众不够配合。到底该如何平衡这种关系,能够让群众和政府互相信任,互相依赖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在采访的那么多居民中,大多数或者说几乎全部的人都是希望能够回迁的。虽然说现在我们谁都不能准确的说出这里要拆迁的日期,但是根据国家政策的方向,我们确定这里以至于西安市所有像这样的地方都不会逃脱被拆迁改造的命运。在本次调研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几位老人的谈话。她们是这样说的:“几十年的老根据地了,哪也不想去啊!”“我们全都是三条腿的(拄拐杖的意思)四条腿的(坐轮椅的意思),高楼也上不去了,就只想住现在的平房。”“腿不中、钱没有,怎么能住人家那样的高楼。”这里的房子是五五年盖的,大部分人都是五六年、五七年搬进来的,距今已经将近六十年的光景了。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都是六七十岁,儿女大多数都在外生活,孤寡老人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从事铁路工作的,当时是正式工的现在每个月还能领到国家的退休工资,而没转正的临时工现在连退休工资也没有,每个月只能靠儿女给的一点点生活费过日子。我们都知道,年龄过高的老人独自生活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还有心灵上的孤独,但在这里却是再平常不过的,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问她们这样的问题:“您怎么不去儿女那里住呢?这样最起码也有人照顾您了。”她们是这样回答的:“女儿嫁出去了,儿子家地方也小,人家一家三口住着刚刚好,哪里能容得下我们这些老太婆老头子?你现在还小,以后就知道了,就算是你亲妈,等她以后老了,走不动了,大小便失禁了,你也看着恶心,也不想管。”听到这些,我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不会好过,我们也有老的一天,我们也不想老无所依。如何使这些老人们生活的更幸福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真的需要个人和家庭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

关于城中村到底该如何改造以及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政府文件后,我觉得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村民利益不受侵害。村民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城中村改造必然涉及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因此改革的难点在村民自身。因此,要大力对村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开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将村民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在过渡期内保证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和谐改造,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只有保证了村民的利益,让他们配合政府的拆迁改造,一切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2.切实搞好土地产权转变。土地产权归属问题是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实质所在,只有在转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城中村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城中村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在近期内很难做到,而城中村的改造是近期必须从事的工作。因此,在提出土地产权转变后改造策略的同时,必须着重提出近期切实可行的、在土地产权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的改造策略。寻求一种能让村民满意又不会损害国家利益的解决途径,在土地问题上给农民争取最大的利益。3.积极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和升级。目前城中村村集体经济主要经营形式有三种:商贸服务、土地出租、物业租赁,后两种形式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典型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这种模式无法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只有具备起码的启动资金,城中村改造才能进入议事日程。从短期看,集体资产能否做大做强,集体物业收益能否保值增值是城中村改造能否实现的关键,而转制后的集体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和升级更是新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政府要通过引导城中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来帮助村民们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改造之后对其不闻不问,导致其失去土地后再无收入来源,这样最终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4.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城中村问题的严重性和改造的迫切性,积极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实现城中村合理城市化。其次,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需要相应的全方位的物质、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包括政策、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和社会文化的传播引导,特别要注重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由农村就业转为城市就业的心理要求。

5.引入市场机制。在城中村改造中,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而当地政府又不可能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大规模地投资,因此应进行市场化的开发模式,鼓励开发商、投资商介入参与城中村改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中村的改造向城市现代居住小区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使村民摈弃小农经济意识,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参与、享受城市文明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向城市人的转变。由于市场的导入,还可以盘活村集体经济,使其在组织制度、经营机制上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强化其投资能力、组织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引入城市经营的理念,政府提供服务、便利与优惠措施,鼓励资质良好的公司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全面改造城中村。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将城中村改造收益的一部分转变为社会福利保障,保证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对统建改造房屋给予一定规划控制指标的放宽;对统建改造房屋减免部分税费。

7.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中村在物质形态、社会经济结构等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必须逐步改变村民落后的文化素质和小农经济意识,使其在职业、文化、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根本转变,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乡村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好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如古村落保护、文物保护、传统风俗继承和发扬等,坚持走保护和建设并举的改造之路。

注意:以上主要是针对普通的城中村的改造方案,对于像铁一村、铁二村这样的社区来说,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是不存在的。他们是没有土地的,土地属于国家。这样的社区,也没有集体经济。分析调查问卷:

此次调查问卷共有30份。调查对象分为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各10份。

1.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91%的城中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遏制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89%的居民最关心的是安置补偿的标准;73%的人关注何时能够搬进新居。说明了暴力问题在以往的拆迁过程中时有发生,政府应该对此警觉,严格要求拆迁人员在拆迁过程中以人民的安全为重中之重,决不允许暴力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居民也对政府如何进行安置补偿以及何时搬进新居特别关注,这也关系到居民未来的生活。

2.93%的居民心目中理想的城中村是既有城市味道又有乡村特色的。说明了居民们一方面 向往城市的繁荣发达一方面又有着朴素的乡村情结。这也给我们政府和开发商一种改造的理念,或许我们可以保留或者翻新一些民俗建筑,而不是全部都盖成高楼大厦。3.80%的居民收入主要是靠工资取得,他们没有房租收入,少部分人也有经营收入。4-7.50%的居民对近年来本村的改造发展、经济发展、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以及政府对本村的改造工作重视程度表示比较满意,说明政府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的。8.42%的居民希望城中村改造是彻底改造,使之有都市气派。这一部分主要是年轻人的想法。58%的居民则是希望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不必大改。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年人和中年人的想法。9.90%的居民关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以下政策:物业和土地补偿政策;政府制定本联社经济发展规划。这也提醒政府在制定有关方面政策的时候能够更多的考虑居民的利益。10.93%的居民希望回迁,由于这里大多是孤寡老人,已经住了几十年了,也不想离开。希望政府能够尽可能的完成老人们的愿望,让他们能够回迁。

11.95%的居民希望在城中村改造中由政府来当主导,统一规划。说明了人民还是很相信政府的能力。政府也确实一直在为人民和社会谋福利、做贡献。

12.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的因素包括:出行不便、购物不便、用水用电、居住环境差、入学就医难、消防治安隐患大。这些居民们都有提及,说明本村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13.居民们觉得自己有下列需要: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学习技术,增强就业能力;增强市民意识,提高市民品位;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与平台。这说明居民自身想要提高的愿望是很强烈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他们支持和平台。

14.81%的居民认为制约本村最大的发展瓶颈是自身优势没有发掘以及村内老年人过多,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改造活动。

15.38%的居民想要环境优美的低层住宅,这样更适合居住。62%的居民更喜欢现在的居住环境,因为老年人始终比较恋旧,不容易接受新鲜环境和新事物。

16.居民们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增加收入、医疗、保险方面为自己做工作。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总结访谈内容:

1.铁一村、铁二村的房子是55年盖的房子,大部分居民是由于在铁路上工作而搬迁过来的,有来自潼关、华阴以及河南、陕西各地的人口。多数人是在56、57年居住在这里的,所以大多数居民在这里居住的时间长达60年。

2.根据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记录,铁一村、铁二村共有2043户人。3.大部分居民对本村的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4.虽然有一些人抱怨居委会在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但是居民的生老病死都要经过居委会来办理,所以居委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

5.大部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会找领导,究其原因就是找领导办事难。6.很多老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没什么烦恼,就希望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也有一些中年人开玩笑的说:“最大的烦恼就是没钱啊。”虽然听着是玩笑话,但是事实也就是如此,物价上涨的如此之快,的确让我们有些力不从心,缺钱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烦恼。

7.居民们都期待住进高度城市化的高层住宅小区,但是更多的是担心。因为他们没钱买,所以大概也只能远观了。

8.谈到对政府的需求,多数人表示希望能够改善现在的居住环境以及在城中村改造之后能够回迁。

老百姓到底对政府有什么需求?其实很简单。对于孤寡老人,当然是希望能安享晚年,在拆迁之后还能够和过去的老街坊老邻居住在一起。他们就是担心改造之后没钱买房,无家可归,因此宁愿住在现在破旧的小屋里也不想拆迁。对于中青年人来说,就是希望有工作能够养家糊口,改造后的房子能够买得起。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希望可以有学上,可以开开心心的成长。这些都不是过分的要求,但是对政府来说想要解决好每家每户的问题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2012年两会主要内容中的贫富差距、住房、幸福指数问题都与城中村村民息息相关。

在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我们看到了均价一万以上一平方米的高级住宅小区,看到了年收入十几万的政府官员,看到了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富二代”们;同时,还有更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包括被很多人投之以鄙夷眼光的农民工们,工资以小时、以天计算,月工资不超过1500的打工者们,还有那些住在几十平米的城中村的小黑房子里,每一分钱都计算着花的外来人口。同样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民,他们的生活状况却呈现出两个极端。我们的确没办法消除贫富差距,可要是我们放任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国家的安定、团结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富人的孩子更富,穷人的孩子更穷”这样的现象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看看住在别墅里的人生活的条件和质量,再看看城中村的居住环境。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使这样的差距缩小一些,再缩小一些? 房子问题从古至今都被中国人看作是头等大事。在中国人心里,房子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代表着家的温暖和甜蜜,我们无法像外国人那样的洒脱,可以把房子问题“置之度外”,大部分中国人甚至一辈子都在为一套房子而奋斗,以至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房奴。城中村改造后大部分村民是买不起房子的,几万块钱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城中村的老人们是这样说的:“几万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由此可知,他们是买不起房的,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害怕拆迁。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奢望能够拿到多少的补偿费,只希望这笔钱可以买到一套小户型的房子,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有的人说幸福指数是没办法来作评断的,但是从世界排名来看,这些数据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的。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幸福指数排名112位,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虽然不是决定因素,但幸福仍然跟经济脱不了干系。房价居高不下,一套房子就能够消灭掉一个中产阶级,物价越来越高,人民生活开支大,加上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人们面临着入学、就业、养家、养老等重重难关。虽然排位位居幸福感前列的国家,可能并非收入最高的国家,但却肯定是社会保障最为完善、收支最为均衡的国家。所以说,能不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指数,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以来就一直在为我国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也应当警惕。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以及出现各类热点问题。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和新闻联播里年复一年的增长、增收。中央会议的精神一级一级向下传递,我们大学生也被要求深入研究学习。去年还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底这些由中央自上而下的精神带给了我们什么?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我们需要的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我们要的是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太多的政策让我们眼花缭乱,今天制定,明天更改,后天再推翻,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在这不切实际的“事业”中。就拿“两会”来说,那么多代表千里迢迢去到北京代表人民发言,可真正为人民解决的问题又有多少。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眼下最突出的问题,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问题,房价、物价如何抑制?政府该如何作为?老百姓需要的不是一个“假大空”的政府,而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并实事求是的去做了,才是值得人民拥护的政府。附录

1.调查问卷

关于城中村村(居)民对政府的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西安财经学院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城中村村(居)民对政府的需求状况的调研课题。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城中村情况,发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借鉴之处与不足之处,为政府提供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建议。您的支持是对此项调研最大的帮助!

1.在城中村改造中,作为城中村村(居)民您最关注的问题是()A.安置补偿的标准 B.何时搬进新居 C.房屋拆迁后的生活来源 D.今后的就业问题 E.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F.收入降低问题 G.如何遏制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H.集体分红 I.其他

2.您心目中理想的城中村是怎么样的()A.与城市完全一样 B.有城市味道,又有乡村特色 C.说不清楚 D.其他 3.作为城中村村(居)民,您目前的收入主要依靠()A.房租 B.工资 C.经营收入

D.父母给予 E.其他 4.您对近年来本村的改造与发展的印象如何()A.满意 B.比较满意 C.有成效但仍存在问题 D.不满意 5.您对本村的经济发展满意吗()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6..您对本村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满意吗()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7..您觉得政府对本村的城中村改造工作重视吗()A.重视且实际工作到位 B.比较重视且工作基本到位 C.表面重视实际不到位 D.不重视 8..您希望本村的城中村的改造应该是()A.彻底改造,使之有都市气派 B.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不必大改 C.说不清楚 9..您最关心本村的城中村改造哪方面政策()A.物业和土地补偿政策 B.村留用地 C.政府制定本联社经济发展规划 D.集体土地流转 E.村产业经济发展 F.房屋的确权 G.房租收益、集体分红 H.医疗养老福利、就业问题.10.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果必须征收你的宅基地或物业,哪种补偿方式您能够接受()A.弃产经济补偿 B.回迁 C.无论如何都不接受 D.其他:(请列出): 11..您认为本村的城中村改造应当由谁来主导()A.村民 B.村集体领导 C.政府统一规划 D.都有利有弊,说不好

E.政府制定方案,村领导提建议,村民大会表决 F.其他:(请列出)12..您认为目前给本村村(居)民造成最大的生活不便是哪方面()A.出行不便 B.购物不便 C.用水、用电 D.居住环境差 E.入学就医难 F.消防及治安隐患大

13..您认为对城中村改造中,本村村(居)民最需要的是什么()A.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 B.学习技术,增强就业能力 C.增强市民意识,提高市民品位 D.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与平台 E.其他:(请列出)14..您认为制约本村最大的发展瓶颈是什么()

A.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制约 B.缺乏资金,债权债务复杂且沉重

C.自身优势没有发掘,村集体主动性不够 D.体制改革不到位,村集体的主动性受到制约 E.其他

15..您将来想在怎样的环境内居住生活()

A.高度城市化的高层住宅小区,这样就有更多的土地发展经济 B.环境优美的低层住宅,这样更适合居住 C.我更喜欢现在的环境

16.您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为您做工作()A.就业 B.增加收入 C.养老 D.医疗 E.加强村务管理 F.引导增加集体收入

感谢您的配合!

2.访谈提纲

一、采访对象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铁一村、铁二村村(居)民

二、采访目的及采访主题

1.目的: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深入了解城中村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2.主题:城中村村(居)民对政府的需求状况

三、设计问题

1.您在本村居住多长时间了?

2.本村一共有多少户人?

3.您对本村目前的发展状况怎么看?

4.您怎么看村(居)委会在本村发展中的作用?

5.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题会找村(居委会)领导寻求帮助吗?

6.您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7.您期待住进高度城市化的高层住宅小区吗?

8.您对政府有何需求?

四、实际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1.采访时间:2012年4月07日

2.采访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铁一村、铁二村 3.采访方式:现场观察法和面对面采访

4.可能面临的情况: a.协调村民的时间 b.村民的配合程度 3.照片

一.铁路村和普通城中村对比图 1.铁路村

2.普通城中村(八里村)

二.铁路村周边环境(大明宫遗址公园)

11.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癌患者心理及社会支持需求状况,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抽取1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侧面评估和了解患者社会支持及心理需求动态。结果:癌症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不良心理应激及较低的社会支持需求,侧面反映了应重视和提高对术后患者的需求支持。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心理变化及社会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化、科学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患者心理压力,实践活动中应开展延续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需求。

【关键词】结直肠癌;心理社会支持;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17-01

结直肠恶性肿瘤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40万人,发病率以年4.2%递增[1],其总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例的患者接受肠造口手术。此类患者的综合生活治疗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2]。因此,对于癌症这种终身性疾病,不能单纯依靠外科手术治疗,并且结直肠恶性肿瘤复杂的造口护理及造口并发症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生理及心理压力。所以此类患者需要正确的心理指导。现对2012.11~2013.5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及社会支持需求状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

随机选取2012.11~2013.5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1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其中直肠癌患者77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40例);结肠癌患者3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肛管直肠癌患者43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接受肠造口手术患者51例。所有患者年龄分布于16岁~89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16~29岁患者7例(4.7%),30~50岁患者76例(50.6%),51~70岁49例(32.7%),71~89岁18例(12%)。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有诊断明确的病理报告②术后患者③能进行有效沟通④自愿参加本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家属代填法,即采取6~10人一组的方法,由调查者为调查对象作逐一讲解,向家属说明调查的意义,做好调查前的疏导和指导,确保调查资料的有效性。本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心理需求非常强烈,且内容多样。95.3%以上的患者希望了解病情、治疗效果、预防及护理资料。术后指导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手术成功的保证,94.7%以上的患者希望了解术后相关知识。94.7%的患者要求进行复诊指导,详见表1;94.7%以上的患者担心手术的疗效、害怕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发并渴望得到专科的诊疗及护理。72.0%以上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害怕受到社会的遗弃,详见表2;患者对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心理需求偏低,详见表3;患者在接受造口治疗前,对造口知识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因病情需要行肠造口的患者,所有患者希望了解造口的相关知识,并希望造口患者互相交流经验,详见表4。

3.讨论与对策

3.1讨论

3.1.1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的良好,是结直肠肿瘤患者达到有效康复的基础

术后较大的心理落差和生活不便成为病人康复过程中的阻碍之一。尤其是术后造口的病人,其心理压力均匀明显高于未造瘘的患者,其中惧怕和焦虑两因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抑郁、偏执等因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说明通过特定的心理干预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多数的患者在术后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上的困扰并未消除。焦虑、抑郁、愤怒内疚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心理反应[3]。

3.1.2术后护理不容忽视

对肿瘤患者而言,恶性肿瘤对生命的威胁远远超过手术的风险,相较于手术本身,他们更担心疾病的性质。术后各类管道引发了患者活动受限,焦虑,身体形象受损等诸多生理、心理困扰。术后住院期间,患者自理能力降低,患者因此产生特殊的内疚和自责。

3.1.3结直肠术后造口护理

术后一系列的造口并发症,如皮肤破溃,造口疝,造口内陷等,直接影响病人日后的生活质量[4]。肠造口由于改变了粪便的正常出口,且不能随意控制,术后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均受到严重打击,特殊的身体形象给患者带来社会生活上的不便,使其感到困惑和苦恼,有些患者甚至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他们极需要他人的关心、社会的帮助.因此,做好这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

3.2对策

3.2.1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

患者患病初期处于积极应对的状态,希望自身的病情处于早期阶段或是良性肿瘤,期盼通过手术的方法得到根治,会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及健康教育,在此阶段,医生、护士、家属需要科学的评估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护理计划。94.7%患者存在担心“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治疗检查的伤害”、“疾病的发展、预后”、“治疗的新方法和疗效”等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应对方式等采用更为人性化、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方式,并因时、因地、因具体病情针对性实施个性化护理,这样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3.2.2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干预

有研究显示,病人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患病对整个家庭的负面影响,因担心增加家人负担而不愿意表达自身个心理感受和压力.导致家庭支持不足,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5]。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和自信的恢复。调理干预、心理疏导均能增进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预后,是帮助患者重返社会的有效手段。沟通交流能够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等,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进一步有步骤地暗示、引导、调动其内在的心理抗衡能力,从而缓解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在交流时,护士应掌握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点:①态度诚恳,语言亲切;②与患者谈话时要坐下,姿态自然放松,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③耐心倾听并移情,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温暖;④不随意更改话题或发表个人意见而阻断患者谈话;⑤防止不适的乐观或做出保证;⑥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情;⑦遇到患者不愿交谈时,不勉强,使其感到对他同情和理解;⑧若患者已知癌症扩散,则不应回避患者提出的问题。

3.2.3结直肠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恢复期间要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经过随访、开设造口护理门诊等方式,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问题。有助于患者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摆脱不良心理阴影。

3.2.4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应激,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需求

大多数患者担心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尤其是造口患者,在接受造口治療前,对造口知识基本是一无所知[6],其心理需求及心理冲突度始终要高于保肛患者,部分造口患者不愿意接受社交活动,并产生抑郁和自闭倾向,存在着严重的焦虑及不安情绪。对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护理不能单纯局限于医院,应通过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设公益性的造口护理论坛,造口基础培训班、造口培训基地等将其拓展到医院的造口群体、社会造口群体,从而激发起对生活更美好的渴望和责任感,从患者回归于社会人。

3.2.5注重动态评估,全面实施整体护理

结直肠癌患者在癌症确诊后的一系列反应并非遵循固定模式一成不变,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康复过程中情绪反应的变化和波动。术后康复和生活各方面需需求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会出现诸多生理、心理、社交的困扰。虽然患者能自觉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但仍需护理人员及亲属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治疗的结束并不代表患者身心的良好康复,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应开展延续护理一满足患者的持续性需求,以实现患者的最优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海蓉,原陈珊,邱服斌.结肠癌、直肠癌术后支持性照顾需求差异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41-644

[2]张爱玲询证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7(11):68-69

[3]MuzzinLJ,AndersonNJ,FigueredoAT,etal.Theexperienceofcancer[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1994,38(9):1201-1208.

[4]王婷,陈湘玉.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现况[J].护理研究,2014,6(28):1921-1923

[5]沈钰如摘.终末期疾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研究[J].国外医学,2001,2:95

上一篇:有意思的搞笑歇后语下一篇:多彩的课堂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