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2024-07-19

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通用8篇)

1.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

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7年1月10日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委员

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近五年来,温州市十二届人大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委员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各次重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法履行各项职责,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努力。现将本届五年主要工作情况及几点体会和2017年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一、本届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开展少数民族相关工作监督,促进民族乡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市是全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学生人数全省最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市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共建和谐幸福温州的题中应有之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及脱贫致富奔小康事关温州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几年来,我委始终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本届以来,委员会先后开展了少数民族教育扶持工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等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同时,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来温开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执法检查及其修订调研,多次深入全市7个民族乡镇及部分少数民族村居、学校、生态发展项目基地等调研。目前我市少数民族教育等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温州中学新疆班办学工作中的紧急用车、集体活动交警护行等意见得到落实;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苍南民族中学迁建工作得到推进;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工作得以加强,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增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更加深入。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逐步受到重视,与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民族特色民宿等相结合,促进了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认真开展宗教工作监督调研,促进宗教和睦、社会和谐。温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宗教工作重点地区,宗教活动场所及教职人员量大面广,情况复杂。我们一向重视通过开展相关监督,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届以来,委员会开展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规范化管理、浙江佛学院温州佛学院筹建进展情况等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分别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专委会议听取和审议。认真配合市委做好“三改一拆”涉及宗教违法建筑处置以及善后维稳工作。开展民间信仰场所管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关情况专题调研,并牵头成立了“温州市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会”,相关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参加了纪念永嘉大师诞辰1300周年、弘一大师诞辰135周年、温州佛学院教学综合楼奠基典礼等活动;认真协助常委会领导做好宗教界人士挂钩联系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市政府及民宗等有关部门对我们的监督工作及提出的审议意见很重视,加大了对宗教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了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了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监督,我市率先出台了宗教活动场所规划和《关于做好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佛、道教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等,有力促进了我市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工作与社会和谐稳定。

(三)大力推进温商回归、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助推赶超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连续几年开展了内外温州人互动、招商引资、温商回归等工作专题调研和跟踪督查,推进温商回归、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落实。关于温商回归专题调研的督查报告获得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同时,认真督办《关于做好温商回归投资项目相关配套服务工作的建议》《关于补齐政府服务短板强化“以商招商”的建议》等重点代表建议。常委会分管领导和工委领导根据需要赴异地温州商会开展调研,看望在外温商,了解温商在外地的发展情况,推进异地温州商会的规范化建设,动员和鼓励在外温商回乡考察投资,反哺故里,助推发展。经过连续多年的跟踪监督推进,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招商的实施意见》和《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温商回归、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一年比一年好,2015年获得了省政府二等奖,2016年提前实现了招商引资三年工作超三千亿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对温州行业商协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四)认真开展侨务、对台相关工作调研监督,依法维护侨胞台胞权益。我市是全国重点侨乡和对台工作重点地区,依法维护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的权益,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以来,委员会认真开展了涉侨法律法规、台湾同胞投资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出入境管理法的贯彻实施情况等执法检查,开展了社区侨务工作专题调研,对近年来台胞重点投资项目的落地进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督查,依法推进侨胞和台胞在温投资发展等相关权益的保障与维护。通过监督推进,市政府侨务部门积极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切实维护侨胞权益,把为侨服务落到实处;逐步规范和优化“三侨生”加分行政审批流程、华侨回国定居办理等,不断提高审批效率,近年来,审批审核华侨回国定居、“三侨生”加分、华侨身份认定等数量均列全省之首;重视侨爱工程,进一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积极引导和服务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我市荣获“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3个,“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3个,全国“暖侨敬老”示范点3个,“全国侨法宣传角”15个。同时,积极配合做好2013年、2016年世界温州人大会的相关联络服务工作,参与浙江(温州)台湾周和两岸经贸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多次配合全国人大华侨委和省人大民侨委来温开展侨务立法工作调研。平时注重加强与海外温籍侨团侨领的联系,积极帮助侨领化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围绕促进交流合作,做好外事活动服务和相关监督工作。由于特殊的市情特点,温州是一个备受中外瞩目的开放型城市,海内外人员大进大出,出入境管理和外事工作任务也相对更为突出。我们一直重视推进出入境和外事工作的依法管理和服务,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中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快温州城市国际化步伐。本届以来,委员会先后对我市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出入境管理工作情况、国际友城等相关工作情况开展调研和跟踪监督。同时,还为温州与丹麦斯劳尔森市缔结友好城市牵线搭桥,做好相关初审工作,对市政府提交的荣誉市民评选方案及候选名单进行认真审查把关。通过监督,我市出台了《进一步优化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出入境管理工作不断规范,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对外交往的渠道和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友城工作不断推进,外事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大外事”格局逐步形成,为我市树立和维护了良好的对外形象与和谐稳定的涉外环境。

按照“服务中央整体外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外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悉心做好常委会组团出访和外宾接待等各项外事活动的服务工作。本届以来,我们悉心服务市人大常委会应邀组织17个代表团、随团7批次,共计一百余人次,分赴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议会友好交流访问和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城建、生态环保、立法及侨务侨情等方面工作的学习考察,顺利完成访问考察任务。同时,我们还认真协同市政府及外事部门接待了丹麦、日本、韩国等多批次来温访问考察的国外议会、政府代表团。通过友好往来,达到了宣传温州、广交朋友、扩大交流、促进合作的目的。

(六)认真完成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部署的各项工作。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四边三化”督查、重点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温商领头雁和异地温州商会挂钩联系、乡镇扶贫、重点信访督办、五水共治、大拆大整等相关工作,积极做好“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及驻企服务、市政府驻金融联络组、市委群众路线教育督导组、市委农村巡查组等相关工作;认真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实体经济投资服务平台建设调研、城中村改造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珊溪水库库区环境整治跟踪督查、安全生产工作督查、防洪排涝工作跟踪督查、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旅游工作调研、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情况督查、公检法司依法履职、公正司(执)法情况专项监督、城乡污水治理情况督查、代表联络站调研、贫困人口核查、预算审查监督、人大换届选举督查等重点工作。

(七)围绕增强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方联系和自身建设。为增强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履职水平,我们始终重视加强与上下级人大相关机构、各对口工作部门、常委会各委室及有关人大代表、温籍海外侨团侨领等各有关方面的联系交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加强与上下级人大常委会机关相关专(工)委联动配合,联合开展民族宗教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共同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有关工作的落实。每年适时举行全市民宗侨外工作座谈会,建立了对口联系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除了一年一度的对口部门工作座谈会外,每年还召开两次对口联系部门工作联席会议,由各部门轮流承办,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相互听取工作意见建议,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受到了对口联系部门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每年开展两次专业代表小组活动,每次监督调研和检查视察活动均邀约部分市人大代表一起参与,为代表履职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服务,充分发挥了专业代表的力量与履职积极性。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水平方面,注重建章立制并严格遵守,认真参加常委会理论中心组和机关党委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各项活动,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系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专业知识,认真参加《预算法》、《立法法》和全省人大民侨工作等相关培训学习,认真组织了全市人大民侨工作培训班、宗教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班等,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全委同志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做好人大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工作的几点体会

温州是民族、宗教、华侨、对台、外事工作重点地区,这些工作的性质和对象特殊,政策性、敏感性强。几年来,我们克服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用心筹划,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较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及体会。

一是围绕中心,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工作对象和性质比较特殊,在安排工作内容时,一方面要努力推进与这些特殊群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主题有机结合。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推进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监督工作,促进民宗侨外工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二是突出重点,选准角度确定议题。和其他专门委员会相比,民宗侨外委员会对口联系部门较少,开展监督工作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单一。为避免监督内容出现重复,我们在每年安排监督计划、确定监督议题时,都注意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选择专项内容开展监督。如:民族工作监督中,既有民族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民族工作全面监督,也有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城市民族工作情况、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教育扶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情况等不同角度的专项监督;华侨、对台工作监督中,既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侨务对台工作全面调查,也有社区侨务、台胞投资保障和对台经贸合作、出入境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监督内容;宗教和外事工作监督议题的安排也同样注意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在确定每年的监督内容之前,我们都充分征求各对口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选择那些需要人大帮助推动的工作内容列入监督计划。这样做既有利于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具体化,使监督意见易于落到实处,也体现了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工作内涵,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欢迎。

三是深入调研,跟踪监督力促实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跟踪监督,就难以出实效。受工作的特殊性所限,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工作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机会较少,因此,我们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做好各项专题调研和强化跟踪监督上,努力做到调查研究深入细致,掌握材料翔实丰富,力求提出合理准确的意见和建议,再认真进行跟踪监督,务使监督意见落到实处。提交常委会审议的议题,我们重点突出配合市委的中心工作,连续几年抓好内外温州人互动、招商引资和温商回归工作跟踪督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几年来,我们对各项工作提出的监督意见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推动了一些政策意见的出台和一批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是根据特点,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民族、宗教、华侨、对台和外事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普遍存在原则性较强、具体操作性较弱的特点,加上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范围本身的特殊性,涉密涉外较多,政治性、敏感性强,我们特别注意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努力熟悉法规政策,注意拿捏轻重缓急,不断涵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态格局,在工作中做到善于学习、甘于寂寞、勤于思考、巧于沟通、精于服务。

三、2017年工作建议

2017年,是新一届人大工作的开局之年,新格局,新气象,建议民宗侨外委员会紧紧围绕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中心工作,依法履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服务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下工作建议,供参考:

(一)法律监督

1.在新修订的《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配合省人大对该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监督调研。

2.对《浙江省华侨捐赠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或调研。3.配合省人大开展《浙江省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修订调研。

(二)工作监督

1.对温商回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开展监督调研。2.对侨胞、台胞捐赠项目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监督调研。3.对民族宗教华侨外事相关代表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督办。

(三)做好常委会外事交流活动服务工作。关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成效、国际友城工作情况和荣誉市民授予等工作。

(四)围绕常委会工作中心,配合相关委室开展全局性的重要监督活动。

(五)加强各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积极配合上级人大相关委员会在温开展的各项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对口联系部门、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和专委委员、专业代表小组及异地温州商会、海外温籍侨团、港澳台同胞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加强自身建设。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强化学习,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与监督工作水平。适时举办新一届全市人大民宗侨外工作系统领导干部和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培训班,为更有效能地开展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近年来, 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 少数民族毕业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2009~2015 年之间, 共有39 人, 具体见表1。少数民族毕业生分布在7 个专业, 主要集中在护理专业 (含方向) 共21 人, 53.85%, 见表2。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主要是在江苏省内, 占97.44%, 这与学校招生政策侧重于江苏省内有关, 其中71.79%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南京, 见表3。

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学院近年来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年终就业率都在99%左右, 协议就业率都在80%以上, 整体就业态势较好。2009~2015 年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都为100%, 共有23 名毕业生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其中46.15%的学生在二级以上的医院就业, 见表4。39 名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是在江苏省内就业, 有38 人, 占97.44%, 只有1 人在安徽省就业, 见表5。

三存在问题与应对建议

1.就业率下降

高校1999 年开始扩招之后, 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 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增长,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就业岗位有限, 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状态, 少数民族高职毕业生也受到影响, 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倾向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政策, 加大帮扶力度, 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2.就业质量下降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后, 其思想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大部分不再愿意回到生源地就业, 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就业,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这种思想。家乡有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不愿意去, 而宁愿留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等待机会, 高不成低不就, 错失就业良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学校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大学生回到基层就业, 同时学生自身也要调整思想, 哪里需要到哪里, 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的工作岗位。

3.就业观念陈旧

部分学生面对就业机会的时候, 时常挑挑拣拣, 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盲目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喜好去找工作, 总期待一步到位, 而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 也不愿意去企业就业, 错过最佳就业时机。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全程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找准就业定位, 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主动推销自我。

4.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失衡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 并不完全是因为社会需求减少, 而且很多企业单位迫切需要专业技术型人才, 可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 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姜潮、刘嵘.思政教育视野下高职生就业问题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13~15

3.软件人民生状况调查 篇三

本期特别策划将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配置的资源——教育、就业、人才、收入、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这些正是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民生状况的体现。我们将聚焦大连、深圳、济南、成都、西安等几大软件城市,对软件人的民生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出访菲律宾时,菲律宾财政部长问:“中国财政增长这么快,钱怎么花?”温总理回答说:“第一位是改善民生。”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上,民生问题也被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十七大主打民生牌”——这是《亚洲周刊》一组封面文章的总题,很好地概括出十七大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也从教育、就业、分配与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方面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阐述。软件人的民生状况究竟如何?

教育:实训提升竞争力

眼下,软件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还是通过高等院校。据统计,全国有本科院校678所,其中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有526所,占所有高校的79%,计算机专业是仅次于英语专业的第二大专业。截至2006年底,我国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总数达260万人,其中2006年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72万人。而我国软件从业人员数量截至2006年底为129万人。因此,从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规模上看,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虽然毕业的大学生不少,但由于教学模式的滞后、教学内容脱离企业需求等原因,致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切合企业的需要。一直以来,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有“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感慨。据相关研究机构调查,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需要5~6个月的培训才能开始工作。为此,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对新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以使他们早日进入角色。

对于企业来说,招收没有经验的开发人员进行培训上岗,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人才的高流失率,企业的培训可能只是充当了“黄埔军校”的角色。因此,很多企业并不愿在培训员工上多下功夫。实用型软件人才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由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方联手,共同打造软件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作为中国的外包服务中心,大连把软件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目前全市有软件学院5所,在校学生2.5万人;在22所大学开设了IT相关专业100多个,年输送人才1万多人;职业中专IT专业在校学生1.8万人;社会力量办学的IT培训机构近200家。此外,大连在IT人才技能型、实用化培养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高校与软件企业合作,定单式教育、案例式教育等一些新教育模式出现,形成了一支双师型的人才队伍。积极打造软件人才实训基地,2006年首批宣布8家企业所办的学校、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作为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对大学四年级和大学后人员进行实训,提高他们进入企业时的竞争力。

成都也组建了“软件培训联盟”,专门着手解决软件企业普遍抱怨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实训经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有高校、高职学院和培训机构等28家单位加入“软件培训联盟”。培训联盟将搭建模拟企业形式的实训平台,全面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此合作培训学生。

事实上,软件人的教育问题还不仅局限于软件人自身的教育、再教育,由于众多软件人是从外地来就业,因此,还涉及到软件人子女上学的教育问题,为解决软件人的后顾之忧,相应的配套教育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例如,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厂,考虑到员工的子女就学问题,还专门投资3000万美元,与大连市有关部门共同创办了一所大型国际学校。

背景一:软件产业发展目标

大连:未来五年,力争使软件企业达到2000家,万人企业达到5家以上,千人企业达到50家以上,从业人员将达到20万人,年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

深圳:未来5年,深圳将努力成为中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国际化出口基地。到2010年,软件业年产值达1800亿元,年增长率27%以上,软件出口额达6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30万人。

成都:“十一五”期间实现产业规模翻两番,年均增长3 5 %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达600~800亿元,从业人员达20万人。软件出口3~5亿美元,年均增长45%以上。培育1~2家年经营收入超过30亿元、20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软件企业;

通过CMM/CMMI五级认证和三级认证以上的软件企业分别达10家以上和60家以上。

西安:到2010年,培育千人以上的软件研发企业80家,引进30家跨国软件公司在西安设立研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中心。软件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在“十一五”期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两番,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生产总值达到83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进出口达到10亿美元(按属地计),财税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完成配套基础设施累计5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达到50万人。

济南:到2010年,软件产业累计投资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360亿元,利税38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软件出口企业超过100家,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信息服务业累计投资16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300亿元。

就业:短缺与过剩并存

软件业在高速发展,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在猛涨。然而,软件人才市场却呈现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特征:一方面是众多软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软件人才到底是短缺还是过剩?

从各方数据来看,眼下社会和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据前程无忧发布的无忧指数显示,2007年上半年,IT类职位总体上扬,6月份的IT职位需求量达到了11.27万个有效职位数,其中又以软件工程师职位缺口最大,达2.15万个。

而且,通过信息产业部公布的软件产业发展规划也可以感受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13000亿元人民币,要实现这样的产业规模,没有一定规模的队伍是不行的。未来五年内,预计软件从业人员将达到250万左右,仅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每年就将达到20万人。各地的软件业发展规划也为我们勾画出软件业将来的从业人员数:到2010年,大连软件从业人员将达20万人,成都20万人,深圳更多,是30万人……

于是,从软件基地和企业不断传出人才紧缺的消息,而且,缺人已经成为制约软件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据报道,软件人才的缺乏让有些城市渐渐失去软件业发展的后劲,“我的一个客户在西部某市建立了研发中心,但一年不到就撤了,因为他计划发展200人,结果到40人就上不去了”。

与此同时,高校也在紧锣密鼓地积极培养人才,而且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到了2007年,毕业生更是攀升至495万人。从这一系列不断上升的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普及教育,因此也出现了“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的戏谈。

可以想象当大批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社会时,这些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多个第三方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有些地区大学生就业率已经低于50%。而且,就业的压力不仅落在正在毕业的学生身上,也落在毕业多年的人身上。

就这样,一边是高校和其他各种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另一边是企业发展也确实带来大量的职位空缺,这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软件人才就业市场“供需两旺”的局面;同时,一边是众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边却是数以十万计的软件毕业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些又造成软件人才市场“供需两难”的局面。中国软件人才就业市场可以用“两旺”和“两难”来高度概括,而问题的解决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从多方面查找根源予以解决。

收入:“薪情”还算愉快

软件业似乎一直是高薪的代名词,在很多人眼里,做软件开发的人即使算不上金领,至少也是高薪白领。那么,剔除想象的成分,软件人真的都“薪情愉快”吗?对于“白领”这个称呼,一些软件人并不愿意接受,有人用“一穷二白,领子真白”来形容自己的处境。还有人这样自嘲:“我可不是白领,就是个会写程序的民工。以后千万别提自己是白领,说出去丢人。”在这些人看来,自己相对较高的收入是通过高强度的工作换来的。一位程序员这样说:“虽然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的收入比较高,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工作时间也很长。干我们这行的,加班简直就是宿命,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是经常的。如果按照单位时间的工资来算,我们的收入并不高。”

一位在深圳做软件开发的网友的一番话也代表了很多软件人的观点:“如果用收入水平来衡量的话,我们应该算得上是白领。至少,和那些效益不好的本地国企工人比起来,我们的工资已经是他们的三倍了。虽然现在还买不起大房子,开不起小汽车,但也能凑合着过。”这位网友的观点也反映了各个城市软件人的收入水平——中等偏上。

还有很多软件人虽然拿着并不低的工资,却感受不到安逸和幸福。相反,焦虑和不安却笼罩着他们。究其原因,这恐怕和更高的生活成本有关。最近一段时间物价上涨比较快,尤其是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大大超出了软件人工资的上涨速度,这使得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软件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并不算过分的“居者有其屋”的要求,对于越来越多的软件人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奢望。以深圳为例,按照月收入5000元的标准计算,一个普通软件人三个月左右的工资才能买得起一平方米房子。

此外,软件行业的员工离职率一直比较高,随着居住成本的快速上升,由于收入水平引发的员工离职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降低员工离职率。一些企业在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同时,不仅在员工入职时提供安家费,员工工作后还每月提供住房补贴,以期减轻员工还房贷的压力,或者补贴员工租房的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人的收入水平。

关于未来的软件人薪酬走势,从多家机构的预测来看,未来几年软件人的“薪情”依然看好。普通程序员的收入将依旧处于较高水平,而那些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将占据整个薪资体系中较高的层次。

背景二: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大连:2006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45亿元,出口额4.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全市共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近600家,有33家排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大连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也是国内首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深圳:2006年,软件产值753亿元,出口额29.1亿美元,从业人员近15万人。全市共有软件企业1478家,有46家企业被认定为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软件产业占深圳市GDP的10%,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成都:2006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206.26亿元,出口额1.13亿美元。全市共有软件企业454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7家,3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设立分公司、研发机构和办事处。

西安:2006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12亿元,出口额5500万美元。软件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业态聚集效应初显。全年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46家,聚集了100多家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并成为全国首批5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

济南:2006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25.7亿元,出口额3100万美元。全市共有软件企业563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2家。济南是“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

健康:职业病不容忽视

曾经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大约超过老年知识分子的两倍之多。这数字是否准确暂且不提,但众多软件人都认为这个报告至少反映了他们健康状况堪忧的现状。而且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软件人长期使用电脑,极易患上眼病、颈椎病、皮肤病、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痔疮、电脑(网络)依赖综合症等职业病。

“腕管综合症”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职业病。由于长时间操作电脑,身体保持某一特定姿势,仅有手指活动,手腕关节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活动,逐渐形成腕关节的损伤,会出现手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并出现指关节、腕、肩、颈及背部肌肉酸痛、麻木和痉挛,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神经受损,进而引起手部肌肉萎缩。

电脑操作使人的头部缺乏活动且长时间处于同一种姿势,时间过久则出现颈椎增生。颈椎增生可以压迫神经根,引起肩周炎、上肢活动受限,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颈椎增生还可导致供应大脑枕部的椎动脉受压,引起大脑枕部供血异常,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一些城市的软件园已经注意到软件人的健康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有所举措。以大连软件园为例,在园区内的GE大厦健身中心已经成为很多软件人午休和下班后健身的好去处。而园区周边医院、诊所、药店、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立也成为软件人医疗

健康的有力保障。成都天府软件园也在园区内筹建了天府软件园健身中心,健身中心环境优美、器械齐全,软硬件设施完备,面向园区企业员工开放,为保障园区企业员工的健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软件人的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但是软件业较为发达的各个城市除了软件园区内的一些健身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诊所等,并没有专门针对软件人而设立的医疗康复中心。各地政府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快发展相关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加强针对软件人的医疗康复中心建设,合理配置软件园区内的医疗资源,科学进行园区健康服务中心布局。政府和软件园区应充分关注软件人的医疗卫生健康状况,加大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为软件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心的园区工作环境,并为软件人的医疗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政策:高层次人才受青睐

优秀的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各地政府除了发挥自身的产业、项目、环境等优势,还纷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作为招贤纳士的法宝之一。

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较早,先后出台了《大连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大连市人才工作居住证暂行规定》和《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来大连市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劳动合同的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一次性发放6万至30万元不等的安家补贴。对来连工作但不迁移户口、不调转人事关系的高层次人才,以及虽不符合落户条件,但确属大连市人才资源无法调剂解决的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实行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人才,可获得应用技术研究等专项经费资助等。

深圳市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招揽最优秀的软件人才。从2001年起,深圳就将IT类人才列入“深圳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成为12类重点紧缺专业领域之一。对于紧缺的软件人才,深圳敞开大门、放开引进,突破原有的学历、职称、年龄等限制,鼓励以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深圳工作。

济南市政府在《济南市“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建立信息技术人才专项资金,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制定落实软件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完善软件产业人才引智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济南创业和工作。济南市还专门实行服务外包人才奖励措施,对年薪10万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人员,实行资金补助奖励。对于被济南市服务外包企业聘用的外地人才,可优先解决本地户口,在居留、医疗、保险及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济南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成都市政府在2006年发布了《关于成都市软件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对重点软件企业引进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国内软件高级人才,由所在重点发展区域政府,按其做出的贡献及个人工薪收入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上限为一年不超过10万元。并且整合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高级软件人才的引进和有突出贡献的高级软件人才的奖励,市人事局“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的使用也要重点向软件创新人才倾斜。

西安市对于从外埠调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国外学成归来人员及高级技工等,优先落户。对于加盟高新区的高端软件人才,在三年内,每年补贴6~30万元内的工资性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缴纳金额的40%,用于其个人在高新区租房、购买住房和购买汽车。其子女上学按区内住户对待,并在购房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这些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政策,既为各个城市人才工作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为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数字中崛起在服务中做强

IT业是一个“人脑+电脑”的服务行业,或者说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所以人是IT产业的核心。各区域如果要发展IT行业,那就必须关注人和发展人。落到实处,就是关注I T人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问题,并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不断提高TT人的IT技能、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对IT业的投入就会集中在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围绕人力配套的相关硬投入和软投入上。

随着国内服务外包的迅速崛起,这种对IT人的关注和发展,将会持续加大。原有的“园区+房子+项目”的快速产业发展模式,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对于IT产业发展比较晚的区域或计划持续发展此行业的区域,继续复制原有的发展模式需要慎重。按照原来的产业发展思路,只要是优先或重点发展,就首先考虑规划一块地,盖一系列房子,然后修马路,建学校、宾馆、超市等,最后才考虑要发展的行业,对产业中的人倒不是很关注。

如果是再戴上“高、新、先”帽子的产业,那更是如此。如此反复,似乎只要有一个发展产业的大旗号出来,就会拉动规划地区周边的房地产业、建筑业、餐饮业、零售业、娱乐休闲业、交通业等很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带来除了发展产业以外的很多就业岗位。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要发展的产业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即我们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产业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区域富强了,还是只富不强。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IT产业的发展,是选地盖房子来发展产业,还是先看人才和基础建设后发展产业?如美国硅谷选择加利福尼亚州的狭长地带,是因为此地原来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附近有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世界一流高等学府——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同时还有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可谓此地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印度首选班加罗尔作为印度的“硅谷”,那是因为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在班加罗尔落户——印度太空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实验室、国家软件科技中心等等,大量科学家、工程师聚集在此,同时也是印度电子工业的中心。

那我们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选择发展IT产业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有IT产业的发展厚实基础建设,还是有大量IT人才的储备;是为了区域经济转型,还是为了重建区域产业结构,或是为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当然,我们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总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因为与传统行业相比较,IT业属于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的绿色型服务产业,产业不必因为能源短缺、土地稀缺、资源不足等制约产业发展;所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谓人见人爱,没有理由不喜欢。所以人才成了产业发展的唯一问题。

对于人才的问题,人才密集或高校集中的区域可就地消化吸收、直接转化成IT产业工人,对于人才短缺而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可以培养引进人才。但产业的发展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同时全国有14个国家级的IT产业基地,各地的经济发展不一样,人才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各地对IT人才的投入是否会内耗一些资源?

同时,国内很多软件园距市区较远、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所以出现了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福利问题、海归子女入学问题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当然,如果产业发展已经启动,那我们就需要投入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作为知识密集、国际化程度很高的I T 产业,人才的流动也在所难免。特别是服务外包的崛起,高知人士会相对集中地聚集在这些产业基地。

4.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四

根据《转发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假人民币非法流通状况调查的通知》(粤反假办字[2012]13号)文件精神,我行迅速统筹安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按省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要求,组织全行于2012年9月19日~21日统一开展假人民币非法流通状况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实施

我行根据省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的《广东省调查问卷分配表》从广州市各区中选取历年收缴假币最多的营业网点作为样本抽样。

按照城市与农村兼顾、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兼顾、中青年和老年兼顾的原则,对前来抽样支行办理银行业务的群众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要求抽样支行工作人员耐心对受访群众讲解问卷项目,指导受访群众配合工作人员做好本次调查工作。

二、调研情况

在9月19日~21日全省统一调查期间,十家抽样支行各项调查工作有序进行,200份问卷顺利发放和回收,所有受访群众均能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工作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

(一)受访群众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受访群众共计200名,年龄在12~18岁的13人,19~59岁的166人,60岁以上的21人。学历在初中以下的17人,初高中的71人,大专以上的112人。工作单位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18人,学校或科研院所的12人,私营或外资企业的94人,自由职业者29人,学生18人,暂时待业的12人,退休的17人。居住地在城区的139人,城乡结合部的36人,农村的25人。

(二)群众对假币的认识度。在受访的200名群众中,166人知道如何分辨人民币真假,占受访群众的83%,34人不知道,占受访群众的17%,该项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群众是能够分辨人民币真假的。在分辨人民币真假时,看水印和手摸有凹凸感区是人民群众在辨别人民币真假时常用的方法。

(三)群众获得反假币知识的渠道。在银行组织的宣传活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职业培训、他人传授等渠道中,他人传授、电视报纸杂志和银行组织的宣传活动是群众获得反假币知识最多的渠道,可见银行的反假币知识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但200名受访群众中,只有66名群众收到过反假人民币宣传折页或其他反假货币宣传品,仅占受访人数的33%,说明银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

(四)群众对待假币的处理方式。在近一年中,有43名群众收到过假币,合计金额4200元。群众误收假币主要是没有仔细查看和难以分辨,但有5名群众反映是验钞机没报警导致其误收假币。在误收假币的来源调查中,大部分是由于消费找零误收的,说明假人民币在小面额券中较多。群众在误收假币后一般是放在家中、直接撕掉或交给银行公安等,但也有群众反映会继续使用。

5.市人民医院民族团结工作汇报材料 篇五

——市人民医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市人民医院党委和全院各族职工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市油田党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高度重视医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创建和谐平安医院、加快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将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纳入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中,做到年年有计划安排,有考核评比,通过持之有效地教育引导,全院各族职工、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各族职工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全院未发生一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违法违纪事件,为医院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医院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医院基本情况:

市人民医院是一所以糖尿病、精神卫生康复、中医康复为特色专科,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医院设有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5个,机关后勤科室9个;医院编制床位260张,现有职工516人(合同制人员),少数民族占职工总数的27%;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41名,其中少数民族78人,占23%。现有党支部13个,党员161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3人,占党员总数的15.03%。医院拥有螺旋CT、800MAX光机,彩超,贝克曼CX5型全自动生化仪,ITM酶免全自动分析仪,网络型远程医疗会诊,CR处理系统、腹腔镜等大型设备,固定资产4900多万元。多年来承担着克拉玛依市区、塔城周边、小拐乡等部分县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服务。近年来,医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新外科大楼、输液楼、洗衣房的新建和内科楼改造工程。外科楼、内科楼均分别设置配备了标准化病房、中央空调、中心供氧、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层流手术室等现代化设施,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医院先后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十佳医院”、市级“双文明单位”、“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 荣誉称号。被市慈善总会确定为“扶贫济困”医院和慈善医院。

二、近几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情况

通过多年来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使医院各族职工都切身体会到各民族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是社会繁荣稳定、医院和谐平安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医院先后获得2000—2001“民族团结先进单位”,2004—2005“民族团结先进单位”。2007“扶贫帮困先进单位”。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按照自治区、市油田党委有关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医院党委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医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常抓不懈,以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将全院的党风廉政工作、行业纠风工作和医德医风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确保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院党委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细化,成立了院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院党政工团组织齐抓共管,落实到位,将院、科两级的医疗业务工作与精神文明工作同安排部署、同考核评比,形成了院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体系。每年医院都按照市委下发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和活动主题,力求在活动形式内容上创新,开展受职工欢迎的主题教育,近年来通过开展民族团结知识专题讲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座谈会、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病历展评、民族团结互帮互学“结对子”、民汉团结趣味运动会、评比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了全院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推进了全院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思想统一,提高认识,民族团结“五观”、“三爱”、“四个认同”教育知识深入人心

加强民族理论知识教育,是提升职工队伍思想素质,是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加强对院各族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医院坚持以“团结稳定、强化教育、提高素质、共同进步”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民汉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坚持不懈地抓好对各族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化思想认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利契机,以科室、党支部为单位,结合中心学习组、“三会一课”、党支部书记例会、政工例会和院务会等形式,在全院各族职工之间,党、团员间深入开展“五观”教育、“三爱”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为确保学习的质量和实效性,医院及时联系市新华书店,为基层科室、职工购置相关民族团结教育材料。自2007年以来,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民主工作的有关论述,重点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正确阐明新疆民主史》、《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史》等相关内容,并多次邀请市局“三爱”讲师团来院进行专题讲座。开展了民族团结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等活动,推动学习的纵向深入。通过正确的理论引导,有效提高了全院各族职工的在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论汉族职工还是少数民族职工,都能正确理解和面对市局、医院改革发展出现的形势变化,自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积极拥护和支持医院各项改革措施,保证了职工队伍的良好风气。——发挥好社会职能作用,认真做好“7〃5”事件后的维稳工作。“7〃5”事件后,院党委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市油田党委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和党员干部座谈会,使全院职工及时准确了解事件的真相,认清“三股势力”的险恶用心,开展了“讲事件真相、讲民族团结、讲政策法律”宣讲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同加强“五观”教育结合起来,同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结合起来,重点地宣传“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教育。全院职工在院党委的带领下,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信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积极投身到医院各项维护稳定工作中去。重点学习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编发的《乌鲁木齐“7〃5”事件真相》、《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等学习材料。根据天山办事处综治委和克区综治委的工作安排,医院用维汉两种文字印刷了《关于认清“伊斯兰解放党,反动本质宣传题纲》在医院所有基层科室进行张贴和宣传,7月31日,院团委与党政办共同邀请市委党校的王明春讲师来院进行了《新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专题讲座,全院党员、团员近110余人参加,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积极参与了“7〃5事件”爱心捐款活动,全院党、团员各族职工总计捐款3万余元。

(三)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全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94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74人,占到总数的24%。其中副高以上职称 人,中级职称 人。多年来,为使这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材队伍在专业技术能力上得到快速提高,医院通过派外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大力实施少数民族专业人材培养计划,为医院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材环境,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一是抓好基础性培训,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按照医院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对刚走上岗位,临床经验少的少数民族青年医务人员,重点抓好岗前培训和科室轮转,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带教指导,加强对基础理论技能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病历、处方书写医嘱下达等日常性工作程序,熟悉院、科两级规章制度,积极安排参与院、科室开展的教学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早日完成从实习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

二是多层面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相结合。按照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临床经验丰富、并获得中级职称以上的少数民族医师,重点加强对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能力的培养,通过派外进修、专家“传帮带”、继续医学教育、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快他们在知识更新和业务能力上的提高。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参与和承担院级、市局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等,在全院营造出民汉医务人员学技术、钻科研,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医院每年开展的院级新技术、课题评审活动中,少数民族医师参与人数达50%以上。经过几年的培养,全院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在个人业务能力上成长很快,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院职工的认可。如:急诊科主任帕哈提同志、皮肤科主任丁玲加提同志、第一门诊部、院感科主任古丽巴哈同志,医学美容科毛爱国同志等少数民族同志,成为医院专业技术骨干和科级干部,这些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医院和科室的业务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医院党委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基础工作的同时,更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内涵,延伸创建工作手臂,使创建活动更富于特色,成为维护社会和医院稳定,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桥梁和纽带。

——认真宣传语言文字政策,依法加强医院用字规范管理。规范院内语言文字的使用管理,制定《市人民医院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制度》,由院党政办负责,对院内各类名称牌、指示牌、广告牌和各类医用文书的制作、印制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后,才可以进行使用,严格杜绝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医院加大了自检自查力度,设立院内病历、处方书写检查小组,有专人定期抽查门诊、住院医师的病历、处方书写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两种文字书写方面的问题。2008—2009年我院重新对一、二两个门诊大楼、外科楼、内科楼、医技楼等医疗场所的所有门牌、标志牌和指示牌重新进行了制作和更换,力求更规范、更美观。在院门诊大厅、住院病区的各类公共设施、电子屏幕、就诊流程图和专家宣传栏等,均正确使用了维、汉两种文字,极大方便各族患者就诊。

——推广双语互学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水平。为创造沟通自由,便捷高效的就医、工作环境,在院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医院大力开展“互学双语”活动,为使汉族职工学习和掌握民族医疗用语,医院组织专人统一编写了《民族医疗、护理日常用语64句》学习手册,全院各族职工人手一册,方便了日常工作中的学习;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年医护人员汉语书写水平的培养,医院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医护人员病历展评、处方点评、和护理文书评比活动,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汉语文字的书写水平。目前在全院少数民族医护人员中,已有15人通过HSK汉语水平的测试,其中5人获得HSK—A级证书,7人获得HSK—B级证书,3人获得HSK—C级证书。院团委选派民汉职工参加了由市油田团委举办的首次“互学双语”推广示范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为医院争得了荣誉。

——开展民汉结对互帮、互助活动,民汉职工亲如一家。目前医院共有维、哈、蒙、回、塔塔尔等13个少数民族,对全院各族职工来说,医院更像是一个充满团结、友爱、互助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职工在工作中、生活中互帮互学,建立起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自2007年开展民汉“结对子”以来,全院共结民汉对子60多对,大家在专业技术上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亲如一家,为医院这个大家庭营造了各民族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亲近的民族关系,为医院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锦上添花。如五官科主任敖丽君与维吾尔族医生茹鲜古力同志,妇产科主任高显兰与维吾尔族医生热西旦,精神康复一科主任郑占营和维吾尔族医生玉素甫江等,这些民汉对子,在工作上互相鼓励,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成为科室业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医疗骨干;在医院不仅汉族同志与少数民族同志结对子,而且少数民族同志也主动与汉族同志结对子,如皮肤科主任丁玲加提、急诊科主任帕哈提、保健科医生毕尔多斯、中医科医生哈斯也提,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积极帮助科室汉族同志学习医疗技术,学习维语医疗日常用语,更好的促进了科室中民汉关系的融洽相处。2008——2009年共评选院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9个,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7名,民族团结模范对子16对。

6.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为了加深对乡镇司法所的了解,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根据局领导统一安排部署,这几天先后走访了城郊司法所、桐寨铺镇司法所、桐河乡司法所、张店镇司法所,同三位所长及部分调解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倾听他们对基层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所发挥的作用的认识,并现场观摩了调解工作进行的流程,同时自己也做了相关的记录,后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被调研单位的基本情况

根据实际走访,发现各个司法所都具备了基本的办公条件,人员业务知识丰富,能根据农村民间纠纷的实际特点,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效的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为当地的维)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乡镇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但与此同时,办公设施陈旧、经费不足,部分基层政府轻视司法行政工作、群众对司法所认识存在偏差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基层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体制逐渐转变,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矛盾凸现,特别是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地消解社会矛盾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

“要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制度化的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尽可能把各种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认真处理各种民间纠纷,做好各类调解工作。”而司法所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我县是农业大县,村镇人口众多,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出现阵痛,各种民间纠纷在性质、规模、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调解的范围也从以往的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扩展到公民与法人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拆迁安置、施工扰民、环境污染、劳动争议、拖欠工资及医药费等方面,呈现出成因复杂、主体多元、规模扩大的态势。调解难度大、矛盾易激化,给社会稳定增加了新的不安定和不确定因素,这就给新时期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民调解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中流砥柱,应当发挥影响和带动整个人民调解工作全局的作用,守护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前沿哨所,切实履行职责,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群众,服务社会,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变压力为动力,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三、影响我县司法所更好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因素及相关建议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病,部分基层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的并不是十分顺利、有的举步不前,个别乡镇、村(居)的人调解工作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为此,特建议:

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纠纷排查、登记、学习、廉洁、考评、例会、统计、文书档案、回访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运行;增加经费,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按照“地方财政预算为主,国家财政预算为辅,收益单位适当补充”的原则,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 展;强化专职力量,消除职责任务重叠现象;增加基层调解队伍的稳定性,改革用人选人机制,留住人才;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知识

四、设想——社会化大调解

现代社会是全面开放的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已从过去单一的人与人之间发展到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仅靠单一的人民调解已很难适应解决纠纷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依据我县实际,可尝试组织建立由市县综治办、法院、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土地局参加的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矛盾纠纷信息,研究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指导民调工作,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社会化大调解服务格局的建立,可以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信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促进人民调解事业的健康发展,使人民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发扬光大,使这朵“东方之花”更加绚丽多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7.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业?科技史?调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157-01

云南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无论是人口多少或在云南居住的时间长短,都对云南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云南各民族分布状况

1.1 分布特点

纵观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其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而这种分布格局,则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根据史料记载,全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全部或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民族共有26个。有的聚居,有的散居,遍布云南全省,每一个县都有几种民族。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3;少数民族人口占1/3。从居住面积看,少数民族居住地占全面积的3/4;汉族占1/4。

1.2 分布地域

就云南而言,少数民族分布总体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汉族主要集中于滇东北昆明、昭通、曲靖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集中于滇南、滇西地区。将少数民族做为一个整体来观察, 其地域上的分布特征是很明显的。(1)汉族主要居住在腹心地区和平坝、河谷地区。(2)彝族主要分布在元江以东的地区。彝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3,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民族。(3)白族主要居住在洱海地区,其中,在昆明、元江、南华等地也有少量分布。(4)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以南地区。(5)壮族主要居住在文山地区。(6)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其中,在临沧地区的平坝及元江河谷、金沙江河谷也有少量分布。(7)纳西族主要居住早丽江县和宁蒗县。(8)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族居住在滇西北地区。(9)景颇、阿昌、德昂、佤、拉祜、布朗、基诺等族居住在滇西南地区。(10)苗族和瑶族主要居住在滇东和滇南山区。(11)回族、蒙古族多与汉族杂居于平坝。(12) 布依族和水族居住在云贵边境。

2 云南农业科技发展状况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归纳,云南少数民族的农业技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1 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差异较大

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看,各民族的农业技术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一般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先进的民族,农业技术水平较高;发展缓慢的民族则水平较低。从地理分布看,居住早高寒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民族,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灯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科技发展较居住平坝河谷地区的民族落后。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

2.2 云南民族种类多,地域广阔,农业技术受民族传统和地区自然条件影响,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

同是栽种稻谷,因品种培育不同。傣族长于糯稻,白族擅于粳稻,但是,傣族的软米,白族的硬米,都各具特色。德宏傣族的遮放米、文山壮族的八宝米,品质优良。阿昌族的“毫安公”良种获得“水稻之王”的称誉。

2.3 云南少数民族的农业技术,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进行着密切的科技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汉族在总的发展水平和许多领域比少数民族先进,向少数民族传播先进技术。但是,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优良技术,曾向汉族地区传播,被汉族吸取。例如,稻谷、棉花、玉蜀锦、茶叶的最早栽培者是少数民族所擅长的。

3 云南历史上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状况

《华阳国志》记载:“穿龙池,概稻田”,记叙了在西汉末年,云南昭通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就已“穿龙池,概稻田”,滇池周围地区也已经“开造稻用”。同时,《南诏德化碑》也记载了洱海地区白族人民“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事。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云南远古的人类遗址中发掘出了许多稻谷遗物,对于栽培稻起源研究有于分重要的意义。

3.1 “生荒耕作”现象

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在科技史上称为“生荒耕作”,俗称“刀耕火种”。(即,远古的刀是自制的石刀,近代的刀是买来的钢片)。根据云南发掘出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遗迹表明,至迟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云南各族人民的祖先就用石斧、石刀、石锄等工具,栽种稻谷,从事着磨难工业生产。

3.2 “二牛三夫”耕作法

根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犁田以一牛三夫(疑是二牛三夫之误),前挽、中压、后驱。”唐朝人樊绰《蛮书》对云南少数民族(蛮人)的牛耕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斌秉耒。”目前,大理州部分白族的“二牛三夫”耕作法,与前述《蛮书》、中的耕作法基本相似。

3.3 象耕

唐樊绰《蛮书》卷四“茫蛮”条说:“象打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卷七说:“开南已(以)南养象,大於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田。”“象,开南以南 多有之。或捉得人家多养之,以代耕田也。”至于用于农业生产的“养象耕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西汉时的王充在《论衡》中说:“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今稽,尿为之田,……苍梧多象之地,会稽众鸟所居……象自蹈土,鸟自食萍,土厥草尽,若耕田状,壤糜泥易,人随种之,世俗则谓舜禹田。”这是远古舜禹时代江南象耕的传说,可以启发我们解开唐代云南傣族的象耕之谜,舜禹时代江南的原始耕田法,还未进入牛拉犁的耕作,而是采用“象自蹈土,鸟自食萍,土厥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明代初年以后,由於内地人民用大量移居云南,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傣族地区的农业生产飞跃发展。在耕作技术上,逐步采用牛耕和犁耕。

总而言之,云南是中国的一个边境省份,全省有8个州市的25个县(市)与邻国接壤,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对于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与调查对于补充和丰富中国科技史、世界科技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制定有利于少数发展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光辅.云南科学技术史稿[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

[2] 汪宁生.云南考古[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8.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篇八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具有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生活、便民、利民的优势,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

群众的关注与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调解制度在性质、职能、原则、程序、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民调解体系存在不足日趋显露。就此,笔者谨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提出一些粗识拙见。

一、人民调解与其它几类调解的主要区别

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虽然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适用的原则基本都包括“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但是,作为一种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以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其它各类调解活动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区别,这主要表现在:

(一)范围有所不同。人民调解仅限于调处民间纠纷;行政调解也限定在各行政机关职能管辖范围的纠纷,如治安调解的范围就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轻微的行为;仲裁调解主要是商务活动中发生的合同纠纷以及劳动争议纠纷;法院调解则囊括了所有纠纷,包括自诉刑事案件。

(二)程序有所差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均属诉讼外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除仲裁机关可以作出仲裁裁决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行政机关是无权对纠纷作出处理决定,也不能依职权移送人民法院审理。而法院调解则属诉讼内调解,其中离婚诉讼的调解是法定必经程序,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判。

(三)强制效力各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所达成的协议除当事人自觉履行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不能凭此调解协议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只能另行提起诉讼;仲裁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也不尽有完全法律效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仍然要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确认无误,否则,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当事人只能另行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法院调解则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需要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撤销改判,否则原调解仍需执行。

二、人民调解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一种由宪法、法律规定的注重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具有公益性、民间性、自律性、自愿性的特点,他简便、及时、经济、亲和,在正确处理各种纠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比较广。顺应昭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类调解组织1520个,其中乡镇(街道办事处)调解组织143个,村(居)级调委会1269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74个,区域、行业性调委会16个,其他调委会18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网络的基本形成,对及时有效地调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类纠纷创造了条件。

(二)人民调解的受案范围比较宽泛。由于人民调解是民间群众自治性活动,其受案范围除重特大刑事案件外,一般都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各级调解组织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职级和秉属关系,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参与调解,人民调解组织认为可以受理,调解活动就可以开始。因此,大量的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纠纷都可以在人民调解组织的主持下进行。

(三)人民调解的依据形式多样。法律只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纠纷如果光靠政策、靠依法办事不一定能得到妥善处理。人民调解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双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它不像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非常严格的调解依据,只要不与大政方针相冲突,不违反法律硬性规定,感情因素、公序良俗、调处者的个人威望等都可以影响是否达成调解协议。

(四)人民调解有利于定纷止讼。人民调解有专门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调解形式和运用手段上更为灵活多样,这可以大大降低诉讼成本,方便群众参与。同时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相比,人民调解方法灵活,程序简便,没有时效限制,特别对一些陈年旧事的处理有明显优势。同时人

民调解员与当事人大多是邻里乡亲,情况比较了解,对双方当事人比较熟悉,调解也主要运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涉案人物及事件的背景知识、“地方性知识”来解决纠纷,调查取证、调处都更加方便,对妥善处理纠纷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以人民调解方式结案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民间有这样一种认识:如果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一方被告上法庭,最后无

论法庭如何公正判决,都将伤害彼此的“面子”,甚至形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更有结为世代冤家者。而人民调解双方当事人并未对簿公堂,面对的不是铁面无私的法官,而是本村组、本乡镇的可以信赖的“熟人”,调解人员在以实事为依据,依法律为准绳的前提下,在合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合情合理“和为贵’,调处的结果,并不是一纸判决,而是双方都同意的调解协议,调解以后,双方当事人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友好的、不计前嫌的邻里乡亲。这对全面推进集体制度改革,不断增进农村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看到人民调解对增进人民团结,防止矛盾激化,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人民调解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概括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随意性大。人民调解由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被人操纵利用,调解员可能利用事实上的力量左右调解方案使调解的自愿难以保障,最终演成弱肉强食的格局。

(二)队伍素质不高。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低,适用程序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难以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目的。

(三)缺乏强制效力。调解的结果在效力上缺少权威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出台,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总的说来仍然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一旦反悔,都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三、对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特别随着昭通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种矛盾纠纷也在日渐增多。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也还的确存在很大差距。就下步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笔者谨提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人民调解的认识。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人民调解维护公平、主持正义的宗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通过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不断建立健全调解工作网络。按照“哪里有人群,调解委员会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巩固和完善村、居、企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同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努力使人民调解全面覆盖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努力构建各种工作长效机制。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增强内部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坚持人民调解“六统一”要求,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工作运行和责任追究、奖惩激励等机制,特别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联系,充分发挥镇、街道调解中心作用,重点加强对村一级调解员的配备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处置涉法信访的能力和水平,以努力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四)争取设置司法机关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机制。目前,调解作为一种诉讼程序之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方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人民调解毕竟只是一种民间组织,其主持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所以有必要这样操作: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符合某些条件的人民调解协议,建议创设专门的、合理简便的司法机关确认程序,以便更合理地运用社会调解资源和司法资源。这不仅能有效减少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额外支出,也能维护人民调解的权威性。

(五)全力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如调查取证、制作材料、召开例会、组织培训、宣传教育、调解员补贴、总结表彰等。因此,各级政府应把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划拨,实行专款专用。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调解组织、调解员,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进行宣传和表彰奖励,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尽心尽责地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上一篇:关于友情守信的名言下一篇: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答案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