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2024-09-25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共9篇)

1.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一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摘要:我国在7000多年前就注重营养学说,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自身的营养健康,可见从古到今营养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来说,教育也需要营养。教育在不断创新,“营养的教育”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你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取之精华中正确、恰到好处的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积极转变到积极主动的探索,由普通教学转变成“营养”教学。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行教育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教育

信息技术与创新

营养教学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教育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新是本世纪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新视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引入到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好处,也为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给教学补充了“营养”,其主要表现为:

1、神奇的演示效果吸引学生

现代多媒体电脑能将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讲,学生只能听的教学形式,神奇的演示效果不仅深深地吸引学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2、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拓宽了视野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比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新课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教学有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传统教学只能让教师进行口头描述,而信息技术则能为教师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再现,让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至于是空口白话,让学生不自觉的就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学生自己回家做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家庭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回家的必修课,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更能为学生在课后的主动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增长了,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健康、营养的观念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显而易见营养对人得重要性。人需要营养,动植物需要营养,教育更需要营养。营养教学势在必行。什么是“营养教学”?我们通过上述的总结已经知道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教育的营养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的补充,营养教学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一种教学。对比中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远比我国学生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更为这些国家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供选择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内陆和沿海地区差别较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不容回避,可见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教育的营养状况另人担忧。很多农村地区存在“营养不良”的教学。

营养不良的教育在边远的农村比较常见,由于经济的落后,信息技术的缺乏,教育与信息技术很难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课堂对教师来说有很大要求。首先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要会查找适当的信息,要回运用信息技术,要能把信息技术与枯燥的课本结合起来,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面设计教学环节等等。总之教师自身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应用能力越高,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好,也就更容易、更乐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但是对于我们身处边疆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教育设施受到限制致使很多教师与信息技术相脱节,为此信息技术课堂感觉就是天方夜谭了,更不用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了,正所谓边疆农村教育的“营养不良”,营养的教学也就缺失了。

面对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学生担心,为农村教育担心。为此我们必须马上解决这“营养不良的问题”,把营养的教学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补充营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要求

1.能够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方面的要求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5.积极努力,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而言,不同的年龄层的教师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设施的完善不同。在我所接触教师中,有很多人表示他们认可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呢?这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此我仅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各位商酌。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事物之间是矛盾的,教育也一样,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教育来说都是不利的。教育也常常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这无形中也制约着教育。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多媒体。要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唯一工具。课件的研制、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要以学生现有的状态、实现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多个层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得以提高为支撑点,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所谓的“营养过剩”的教育就是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只是单纯由“人灌”变为“机灌”,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装填的袋子、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所以必须进行营养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我们怎样解决这种营养过剩的教学问题呢?

1、观念的改变

有的老师说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本身是没错的,而将书本知识直接转移到屏幕就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观点,要学会在信息技术中取之精华,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多媒体,我们要选择适合学情的方法。要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否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教学。

2、精心的教学设计

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到底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的、成 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补充“营养”,切忌“营养过剩”

3、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言而喻,将我们的课堂从书本扩展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世界,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如何采集选取适合教学的素材资源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探索的内容,过多的素材往往会给课堂造成“营养过剩”的效果,教师应注意素材的取舍。

4、合理利用,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索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学生往往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和完成作业,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受到抑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多媒体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但是,电脑和网络是信息技术构成的两个主要实体,而正是这两样东西,正在改变着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尽管我们有很多家长对电脑和网络心存余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电脑和网络游戏所毒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样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断在发展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定义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限制我们的下一代尽量少地接触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此我只想说明过多的“营养”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也不断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我们不能只将它当作一种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来看待,应该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注重“营养”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相当大的差异,而每个人的需要和目标也千差万别。当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时,凭其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再者,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使每个人的学习需要也就各不相同了。每个人要在这样的社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人们一直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模式。但是以信息技术为认识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基于学习资源和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的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性、个性的压制,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完全是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主动、自觉、有创造性地学习,并且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纳最具吸引力、最新鲜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融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艺术等问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引导传达给学生,紧密结合相关学科,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从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中重新得到组建,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延伸,增强其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但是,切忌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参考文献:

1、苗逢春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

2、郑国锦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3、莫邦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4、飞鹰教育资源网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和思

5、百度网页-营养学

2.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二

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过去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过去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那么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十年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应由指导学生从“学习使用技术”向“使用技术学习”方向转变, 促进信息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在信息社会应用技术实现变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从2 0 0 0年开始制订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标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简称N E T S·S) ”, 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 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掌握2 1世纪技能, 包括全球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与创造能力、数字化沟通与协作能力等。很明显, 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 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的工具。

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以《规划纲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思想为指导, 制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

/柯清超

建立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标准, 促进学生信息时代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

课程教学改革

各种新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智能终端将给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目前, 国内部分城市已开始推动“电子书包”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 如各种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等, 具有直观生动、海量信息、互动互联等特点, 为新型的课堂教学及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当各种低廉而学习功能强大的终端逐渐走入普通教室, 每位学生拥有一个智能学习终端将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常态,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交互的学习工具和软件, 为学生创建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环境、师生交互的环境、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的环境。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境, 每位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独立终端, 那么他们的交流范围、交流方式、互动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将从目前的1.0发展到2.0版本。在2.0课堂里, 知识传播将从单一的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做笔记、记忆理解, 转变为多元化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学生的互动范围从一个封闭的课堂系统扩大到一个开放的系统。

集成学习终端、数字讲台、无线网络的智能互联教室, 将根据学生特点主动推送学习资源、电子课本, 实现师生的多样化互动, 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 实现学习过程的智能管理。教师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 将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组织更多跨单元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学习或探究学习。在智能网络虚拟学习社区的支持下,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学习项目, 开展由不同国家师生共同组成的“全球化课堂”教学, 以此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数字化沟通协作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借助于传感技术, 学生在课堂里就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气候变化, 感受到植物的生长, 可以在课堂里面仰望星空, 开展各种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学校发展与变革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到2 0 2 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使学校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由各种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和智能校园信息化系统构成的信息服务体系, 成为传播、共享、创造科学知识的平台, 成为未来教育的最重要支撑。它将推动学校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的变革, 它为师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信息协作系统, 为学校提供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平台。

基于智慧校园的教研服务平台,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各种网络学习课程、创新教学案例、优质教学课件, 促进教师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 帮助教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发展与变革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持续、有效地利用技术, 形成技术与教育服务整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适应信息时代的学校文化。

教育模式创新

信息化的重要使命是推动教育创新, 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通过信息技术,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探索技术支持的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 大幅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未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 中央电教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合作, 应用远程教育技术, 改革西部农村学校教育, 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尝试。其中包括“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互联创未来”项目等。这些教育创新项目采用了“一对一”校际远程协作教学的理念, 即一所发达地区学校与一所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结对, 在网络环境支持下, 遵循“均衡、全纳、安全”的原则, 实现发达地区学校和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联、师生互联,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学校的教育创新与改革。在课程与教学方面,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探究学习实践,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城乡学校的互联与互动, 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部-微软 (中国) “携手助学”项目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方面, 也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尝试与探索。“携手助学”项目在中国的实施包括三大部分:创新学校、创新教师与创新学生, 项目通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不同角度促进教育的创新。“创新学校”的目标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环境的建设, 促进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创新教师”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创新教师;“创新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作品大赛, 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微软公司在丹麦资助的创新学校“Hellerup School”是一所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校, 整所学校没有班级和课堂的概念, 孩子们只是根据年龄被安排在不同的楼层, 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师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 应用信息资源中心组织学习内容。学校的大量教育教学活动都依赖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开展, 教学方法大量采用小组学习、“做中学”的项目学习方式。这些教育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将使传统的教和学模式发生重大的突破, 让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它将会改变人类的教育模式、办学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信息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入崭新的教育2.0时代。

3.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三

一、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青少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布置新的教学任务与作业等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而且也能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如让学生自制一幅flash动画或设计一个个人网页等,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热情,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按部就班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他们创新的热情就会受到压制,很容易在新奇感过后兴味索然,对教师传授的内容消极应付,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我在讲授电脑绘画《农家小院》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地点的精美图画把学生带人优美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展现农家生活的场景。这样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场景的变化,体会其内在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幅自己憧憬的家园或校园图。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给老师。通过批阅,我发现其中不乏样式新颖、颇具创新的作品。

二、推行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意义的、饶有性质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或寻求互相间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探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与氛围,精心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发问、想像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我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逐个分析: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有哪些改进的方法?哪些改进的方法最好?怎样进一步完善该程序的功能等等。这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用兴趣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做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般而言,计算机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依葫芦画瓢”,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如对于班容量大的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即可在分组的基础上,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去和同学合作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裹足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整体参与。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学生在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个人的进步。

此外,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研究。如让学生编辑校报、对书刊进行装帧设计、在计算机上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统计与管理等。通过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四

林芳丹

琼海市阳江镇中心小学 邮编:571441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它正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使数以亿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了对全新的、理想的、美好的课堂教学的神往。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集文字、声音、图像、静与动等多种有点于一身,在传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方面,有着其他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媒体已经不再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媒体的目的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深度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教师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也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谈教育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创新。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作用 创新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阵地,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保持饱满的情绪。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唱唱、跳跳,说说儿歌,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或许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习英语年数的增长,这种教学方式已渐渐对他们失去兴趣。而多媒体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定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便是一首歌曲的演唱,如果事先把歌曲做在课件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点击鼠标,自己欣赏,自己演唱,自娱自乐,自己去体验,去接触,享受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兴趣被激发,还怕调不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购物、节日、生日、外出就餐和看病等特殊情景,要想创设真实情景就必须准备大量实物、道具、费时又费力。但是运用电教媒体来展示情景对话就不一样了。色彩鲜艳的图画,或一段小动画,配以对话性的文字,再加上合适的音乐,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小学外研版的第五册module2的shopping.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超市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们是否喜欢购物。顺理成章的引出玲玲和她的妈妈去购物的情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拓展知识,开阔眼界

根据新课标,老师应该补充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让学生能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各自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巧用媒体,能创造出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孩子观看后,不仅可以锻炼说,还可以了解英国国家 人们的真实生活,了解文化差异,拓展学生视野,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如小学外研版第七册模块六Festival有关讲自己喜爱的节日的,通过多媒体介绍中国特色的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与爱国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介绍不同习俗,学生大开眼界,感觉很新鲜,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这一系列和生活有关的场景,学生很有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至关重要。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景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三,活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角色转变,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实现师与生的交互、生与生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信息和学习交流的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协作学习、处理信息的情况,让小学英语课堂有画有声,对于感知、理解新授知识,进行二次输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网络信息技术所营造的语言实践环境为学生处理知识信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无法和多媒体教学相比,在互联网上有大量孩子们喜欢的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让他们充分感知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介词in, on, under这些单词时,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的讲解出来,学生会很好的理解。这样学生才会有热情,才会主动要求学习。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克服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精用多媒体,激励评价,优化课堂

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把生动的直观现象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收到好的效果。如:与课文有关的镜头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结合相应的情节,屏幕上出现一些相应的key words,要求同学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这些key words描述图片中所涉及到的情景,而这些key words正是教学目的中要求掌握的语言要点,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达到预计的教学目的,而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听,说及交际的目的。可以进行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操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如:我在练习中,将所选择的答案隐藏在答案区,提问学生,如果正确,答案将显示在答案区不动,且屏幕上出现“Very good!”或掌声,如果所选的答案是错误的,显示答案,同时屏幕上出现“try again”或“don’t lose heart”。这样就产生了激励效果,使他们在主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通过实践,利用多媒体进行对话、课文、复习教学,使我收益非浅。它把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功能有机、科学地整合在一起,可以创设情景,转化为视听说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英语课程的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有语言评价、实物激励、竞赛评分等形式,还能借助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以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表扬、鼓励他们,使学生有新鲜感。同时这种评价形式也能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他们不甘落后,大胆参与,争取得到更多的“形象”。设计动感十足的“兔子蹦”、“摘果子”、“赛跑”等分组记分竞赛,学生攻克这些设计好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任务时,伴随不同的难度将获得电脑给予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不断挑战新任务的动力。只有这样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其他人对他的赞赏和认可,感受到更多的爱,不断增强自信心,学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要使教学跟上世纪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跛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者。作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有义务不断探索,制作出各种新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坚信,现代信息技术在今后教学中的前景会更加灿烂!【参考文献】

1、李瑛 运用现在信息技术 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海南新教育》2010年229期

2、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张馨,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报》,2003年12月5日第四版

4、《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

5、《英语课程标准》

6、《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组别:教学组 作者:林芳丹

5.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文章作者]陈志强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对此,我认为: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

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另外还需补充一点说明的是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还需注意该课自身的特点。该课只能以学生“做”为主,注意“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明确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目标要求,创设情境。简明叙述,大量时间要交给学生。“精讲”指学生看得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对于一些理论概念(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言简意赅,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技巧。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实践,干与课堂无关的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握

知识。

6.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六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我们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或者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这样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新世纪教学,它所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

[2] 章得者  尝试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3] 廖文胜 《创新教育研究》

[4] 肖川    论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2001.(11).

★ 信息技术课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课课后反思

★ 信息技术课的说课稿

★ 信息技术课观看随笔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篇七

信息技术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启发和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创新教育是以塑造创新人格为核心, 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人说:“兴趣有一种魔力, 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究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 是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 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中在一起, 表现形式灵活, 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 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 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 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 当动画中的运动员成功地跳入水中时, 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而当运动员倾斜跳入水中后, 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 学生几乎全都笑了, 一片水花过后, 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本课的主题, 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解难,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般而言, 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 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解难开始, 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逐步养成质疑解难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 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 并促使其独立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形象, 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思维活动。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 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 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由被动变主动, 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 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 这也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激发想象, 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展开丰富的想象, 激发灵感,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八

一、以兴趣为导引,创设新情境

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新的问题的情境,布置新的教学任务与作业等方式,不但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而且能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如让学生自制flash动画或设计个人网页等,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热情,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按部就班地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创新的热情就会受到压制,学生很容易在新奇感过后顿觉兴味索然,对教师传授的内容消极应付,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可根据教学需求,如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笔者在讲授电脑绘画“桂林山水”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地点的精美图画把学生带入优美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展现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场景的变化,体会其内在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幅自己憧憬或想像的风光画,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给老师,我通过批阅发现其中不乏样式新颖、颇具创新精神的作品。

二、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意义的和学生颇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其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或寻求互相间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探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与氛围,精心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以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发问、想像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笔者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逐个分析: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有哪些改进的方法?哪些改进的方法最好?怎样进一步完善该程序的功能?等等。这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用兴趣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做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在探究中创新

一般而言,计算机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依葫芦画瓢”,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如对于班容量大的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即可在分组的基础上,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去和其他学生合作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裹足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整体参与。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同学在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个人的进步。

此外,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因此我们要努力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研究。如让学生编辑校报,对书刊进行装帧设计,在计算机上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通过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9.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参赛论文) 篇九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

单 位:宾川县金牛镇第三初级中学

作 者:李志成

电 话:***

邮 箱:lzcwjllyf@163.com

邮 编:671600

时 间:2010年9月

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

(宾川县金牛镇第三初级中学 李志成)

摘要:当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时,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其它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相比,多媒体计算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但使用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钻研业务,教书育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促进 教学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其它电教媒体相比,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环境

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概念、应用题、分类、几何等知识教学中,发挥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优化教学环境的作用。

1、优化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因此,概念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关。突破这一难关,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对一些易错的概念,学生要改正过来或是辨析清楚,往往是困难的,就是这次改正过来,下次又会忘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辨析,既具体又形象,又易懂易记,能起到纠一正百的作用。在解答应用题“需要多少时间?”时,有的学生总是答成“ 需要8时间。”,虽然教师多次纠正,但还是有学生“固执己见”。为了纠正这样的问题,可设计这样一个动画故事软件:一次妈妈在检查小明的作业时,发现小明把问题“需要多少时间?”答成“需要8时间。”,就问小明为什么要这么答,小明说“老师说过,问什么就答什么”。妈妈接过话头:“那么问你多重?你就说30重;问你多高?你就说3高;问学校离家有多远?你就说有50远……”还没有等故事放完,下面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叫了起来:“错了,错了……”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纠正,指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了。可见,利用CAI进行概念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对应用题教学的优化

在数学应用题中,有些题目的情景比较简单,或学生比较熟悉,数量关系比较明显,只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一般教具演示、线段图分析、投影手段等辅助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但有些应用题的情景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对这类应用题,使用计算机辅助

教学就容易多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距、相遇、相向、路程、速度和时间等词语,从而理解了题意。这时,教师通过操作,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铁路表示“全程”,铁路的两头各有一列火车在两地准备开出,一阵长鸣后,两列火车在汽笛声中相对开出,直至相遇,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了一个整体,原题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直观、真切、可视、可思。同时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化抽象为形象,将问题的条件与情境联系起来,既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同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很快理解并完整地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这样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有理数认识及分类教学的优化

“有理数的认识”是初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分法的含义,正确区分两种分法,在学生初步学习两种分法后,运用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感知材料,作为学生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整合度,努力实现综合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如:在CAI演示中,一阵愉快的音乐声中,屏幕上出现一排12名背上分别记有5.2、-3.5、1、-3、2、0、-2/

3、-

1、1/

3、1/

2、-3/

2、-2的卡通战士列队演习的场面,教师操作,正数集合:出现记有5.2、1、2、1/

3、1/2的五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正分数集合:出现记有5.2、1/

3、1/2的三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非正数集合:出现记有0、-3.5、-

3、-2/

3、-

1、-2/3,-2的七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负数集合:出现记有-3.5、-

3、-2/

3、-

1、-3/2,-2的六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非负分数集合:出现记有0、5.2、1/

3、1/2的四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这样通过媒体的演示增加密度,强化表象,不断出现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学生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在头脑中较深刻地留下两种分法的过程表象,以至闭上眼睛都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分类的过程。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一种分法是按数学意义来分,另一种是按几何意义来分,从而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局部扩展为整体,形成了正确合理的认知结构。

4、对几何教学的优化

中学几何与高中几何不同,不是一般的论证几何,而是直观的几何和实验几何,只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

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利用CAI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并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计算机图形演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直线认识”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无限”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又无直观的教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象,此时我通过计算机演示如下:

图中第二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学生由此形象地感受到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最后通过总结形成直线的概念。

(2)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画图是几何教学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有了画图操作能力,不仅有助于巩固几何图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动手能力的发展。运用计算机软件分解画图的过程,可使画图步骤清晰,动作明确,学生便于观察和模仿。特别是在画位置不同的图形时,学生能清楚地看清作图的方法,正确运用作图工具。

例:在作图形的高线时要求学生画直角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试画一个直角,发现学生握三角尺的位置及画直角边的方法有错,这时电脑里也可设置一个类似

情节,用三角尺的斜边画直角边,这时“电脑老师”就会评判做错了。然后通过学生探讨正确的方法后再作演示。由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三角尺来画高线。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渗透到数学各种知识的教学,优化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活用媒体辅助,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CAI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恰当运用 CAI手段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时效大有裨益。几年来,通过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试验课的实践,总结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当学生一进入电教室,那些现代化的设备对学生产生的“初态吸引”就足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能将这种兴趣引到教学内容上来,那么这种辅助教学的独特魅力就能显示出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可设计一开始屏幕上出现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操场,在操场环行跑道上拉有绕操场一周的彩带,彩带旁插了一面小红旗,屏幕动态显示一只小兔扛起红旗,绕着操场边的彩带跳了一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得特别仔细。紧接着老师提问:“小兔绕着什么跑?”、“怎样跑才算是一周?”“绕操场一周就是操场的什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学生反应热烈,从而对操场的周长有了初步感知。这样,色彩明快、生动有趣的画面,强有力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抽象的数学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从而起到利用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2、显示过程,形成表象

利用CAI可向学生展示丰富、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由CAI演示,先出现两个点,再出现一段从其中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这样就出现了一条线段。电脑继续演示,一个点消失了,从剩下的一个点引出一条直线向一边无限延长,这样形成的

图形,又叫什么呢?从而自然地得到了“射线”的概念,再讲解“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这一知识点。CAI生动有效的演示规律、模拟过程,将抽象定义形象化,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而这又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一环。

3、架设桥梁,突破难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如果某种东西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生活就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它。”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十分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在教学中,往往遇到重、难点不易解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采用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通过接触、试验,把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从形象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过程,运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先前所述对长方形“周长”概念的讲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后建立“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桥梁,从而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

4、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 9

视,因为通过操作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操作呢?CAI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教学画直角时,如用传统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看,这样存在学生走神的问题,教师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缺陷。而用电脑显示画的过程,学生就容易观察。教师可控制电脑画图的步骤,由学生一起跟电脑来完成,这样画的方法清楚,教学效果好。

三、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当前CAI教学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制作课件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示。这样就会走入两个误区:计算机中心论和CAI至尊论。这是偏离了CAI教学的初衷的。CAI教学既然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在于它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手段。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不难想象,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运用CAI,对提高课堂时效会有什么效果呢?

另外,有的教师对CAI看得过于神秘甚至有些“崇拜”,这是不对的,因为祟拜就意昧着距离,因而也就谈不上随心所欲的运用。其实,多媒体计算机只不过是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一种工具,就像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当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真正提高了课堂时效。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现代化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但更应注意控制教学过程的时间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现代教学改革中,使现代化教学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方法

2、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

3、教育心理学

上一篇:关于惜时勤学的励志名言警句下一篇:多一点孤独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