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教学模式(共9篇)
1.webquest教学模式 篇一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敦煌石窟》
一、引言:
敦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 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二、任务:
你们的任务将是调查调查敦煌石窟艺术特色、风格演变、主要建筑、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破坏情况和怎么样保护。全班同学将分成五个小组,去收集、整理、研究信息资源。
艺术特色了解组: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风格演变了解问组:了解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
主要建筑了解问组: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分布情况及有特色的石窟资料。
破坏情况了解问组:了解敦煌莫高窟被破坏的情况。保护小组: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方案。
三、过程:
(一)分组研究期 课前准备工作。
1、分组、选出组长。
2、小组讨论工作方案,明确各自的工作。
各小组应分头行动,为各自的任务做准备。你们需要了解以下的内容:
A 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B 了解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
C 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分布情况及有特色的石窟资料。D 了解敦煌莫高窟被破坏的情况。E 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方案。
各小组必须充分利用小组每个成员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的报告:(1)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报告。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2)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报告。
(3)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报告。
(4)敦煌石窟被破坏的情况报告。(5)敦煌石窟不的保护方案报告。
然后,根据以上报告,展开对敦煌石窟艺术价值的评论。 在开始了解前,提供给大家的参考建议: 组内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
请同学们交给我一份每个同学的任务清单,以便老师的辅导。我们在了解各自的信息时,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尽可能的把资料收集的丰富,全面。
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学习内容,而不是由单独一个人去完成的。
我们的小组必须了解简报的表达形式,例如:PPT演示、图像、图片、VCD,DVD等。
制定一个每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计划表,以简报形式布出来。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期限,以便督促每个人按时完成计划。
(二)综合研究期
各小组收集好自己的资料后,把资料初步整理好,并请哥小组代表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答辩,展开对敦煌石窟的评论,然后各小组成员把答辩结果进行整和。最后,请每位同学上交一篇与敦煌石窟相关的论文,字数在1200子左右。再写一篇字数不限的学习心得。四:资源: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网站链接表:
五.评价:
在完成这个“敦煌石窟”学习项目后,各小组成员必须做到: 就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向全班提交一份研究简报,方便同学们交流学习。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交流学习:比如通过自己的画作,漫画,影像资料等
六、结论:
通过本次合作性学习,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价值,认识了敦煌石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合作性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 a、b、主动、全面的学习知识; 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c、了解怎么样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2.webquest教学模式 篇二
“Web”是“网络”的意思, “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WebQuest就是一种“网络专题调查”活动。WebQuest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 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 由教师引导, 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课题自主地进行构建、探索和研究的学习平台。
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能够使教学内容符合当前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保证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时代特征, 能够使学生和老师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过程中获得过程体验和知识内化, 并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WebQuest的创始人,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伯尼·道奇教授认为:WebQuest的设计主要由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束语六部分组成。下面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微处理器”为例 (4课时) , 说明WebQuest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实施过程。
1. 引言———主要提供背景信息和设计动机因素
引言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吸引注意, 提醒学生作好学习的准备。此阶段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探究的缘由, 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使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
实施过程:人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是脑和心脏。那么计算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是CPU, 它是核心, 是最主要的部分, 计算机所有的数据信息都由它来处理。大家知道CPU是怎么样的吗? (出示各种CPU样品) 那它是怎么装在主机里的呢? (指示主板上CPU) 大家注意到CPU的表面有一个商标, 谁知道它是什么品牌吗?生产的厂家是谁?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生产厂家有哪几个?生产的品牌分别是什么?衡量CPU性能好坏的指标有哪些?现在主流的接口标准是什么?如何为我们的计算机选购合适的CPU呢?今天我们要亲自去寻找答案。
2. 任务———主要阐明学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这一部分应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上, 特别是那些推动所有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最终表现或成果。它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完成WebQuest的任务, 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在不同观点的讨论之中确立他们自己的看法。
实施过程: (1) 项目1:什么是CPU?它有什么功能?CPU有哪些组成部分? (2) 项目2:市场上最流行的是哪几种CPU?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各有什么特点?生产的厂家是谁? (3) 项目3:CPU的接口标准有哪些?提供的学习样机是属于哪种接口标准?目前主流的CPU接口是什么标准的? (4) 项目4:CPU的性能指标有哪些?分别列出自己已经明白的和不懂的指标。 (5) 项目5:组装计算机时, 你怎么选择CPU?依据是什么? (6) 项目6:使用计算机时, 如何才能保护好你的CPU?
3. 过程———该部分描述学生在完成WebQuest任务时所经过的步骤 (任务递进分解)
这一部分描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 为其提供一个“脚手架”, 将完整的项目计划分解成若干个片段, 让学生能够继续学习钻研相对单一的任务, 引导他们研究相对困难的步骤, 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他们的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实施过程: (1) 全班分成两个大组, 第一大组任务是项目1到项目3, 第二大组任务是项目4到项目6。第一大组分成3个小组, 分别领取项目1-3;第二大组分成3个小组, 分别领取项目4-6;各小组完成相应任务; (2) 搜索引擎Google的使用技巧学习; (3) 利用Google查找各自的任务:概念理解———图片识别———完成任务; (4) 小组汇总———问题讨论———撰写报告———专题报告。
4. 资源———主要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网站资源
为防止学生在网络空间因信息量巨大而迷失方向, 导致漫无边际地漂流, 因此, 由教师预先指定合适的网站资源将有助于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网站资源可以是包括在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 也可以包括非网络性的资源。由于这些资源是预先选定的, 所以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是可控的、聚合的。一些开放度较高的教学小项目 (如微机组装实训之后的个人总结) , 可以不设定网络资源,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展现学习结果的多样性。
实施过程: (1) 教师下发网页清单 (或者在群空间、FTP上给定一个网页清单文件包) , 指定特定的网站资源; (2) 或学生自行确定需要使用的网站 (最多4个) ; (3) 记录所使用的网站地址和域名。
5. 评价———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完成We-bQuest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教育评价观, 使学生了解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何种评价。确立一个最低限 (阶梯式评价的最低点) , 鼓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好的体验过程。
实施过程: (1) 完成小组项目任务并完成专题报告文本 (汇报后需上交) ; (2) 教师初步检查和评估专题报告文本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签署是否可以进行汇报的意见; (3) 各小组选择一人上讲台进行专题汇报 (通过此形式完成教师的授课过程) , 其他小组听课, 学生对尚未听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 汇报人负责解答, 教师负责引导和协助; (4) 各小组对汇报人的汇报 (授课) 过程进行评分; (5) 教师评分 (结合学习过程和汇报过程、上交的汇报文本给定最终评分) 。
6. 结束语———这是学生进行反思, 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
这一过程总结学生在完成这项活动后学到的内容 (可以涉及非教学内容, 如汇报人的心理体验) , 同时也鼓励他们对相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 以促进学生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扩展到其他领域。
实施过程: (1) 教学内容的简要述评 (教学重点由教师阐述) ; (2) 专题汇报内容、表达的方式及注意事项的简要评判; (3) 教师给定的评分结果、评分理由的阐述。
三、关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思考
1. 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从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教学的垄断者、知识的机械灌输者向学习情境的建构者、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以及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转变。
2. 引言内容的设计
引言的表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是否成功。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是教学过程继续的关键因素。因而, 引言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点, 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真实感以及幽默感等演艺成分的融入。悬而欲决是引言设计的最高境界。
3. 课题任务的确定
当新技术发展领先于教材的内容时, 是采用本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机。同时, WebQuest的课题任务确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的性, 以实现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二是可行性, 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 让学习者感觉经过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三是挑战性, 即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4. 网络资源的选择
网海茫茫, 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探索发现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要通过搜索、整理、筛选和分类, 为学习者提供一些与本课题相关、有探究价值的搜索引擎、链接网址, 提高学习者的探究效率, 避免上网的盲目和误入歧途。这取决于教师对相关学科的网站资源的熟悉程度和有分析地取舍, 工作量较大且与经验有关。
5. 评价体系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评价通常是一种轻过程、重结论的评价方式, 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评价是一种开放的、全程的评价, 是既重视结论, 也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如何建立完善的、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评价体系, 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专题报告式”的学习结果展示和“团体评判式”的评价是可行的, 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也是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引入WebQuest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三:一是以计算机新技术发展为着眼点, 使教学内容紧跟新技术的推出步伐, 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最新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教师只做一个合格的服务者,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以能力为本位, 在分组的教与学活动中, 多让学生上台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力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比如WebQuest教学模式的步骤是否固定不变?本模式课时占用量较大, 应当如何把握整体教学进度?如何保持本模式对学生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在刚推出本教学模式时该如何指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形式的转换等。
摘要:WebQuest教学模式通过引言、任务布置、任务执行、资源提供、评价、总结六个阶段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能够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WebQuest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WebQuest,网络,教学模式,任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 2002, (4) .
[2]奚晓霞.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2) .
[3]李广丽, 陈红丽.基于WebQuest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2) .
[4]肖龙海.学与教的新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5]付桂香.WebQuest教学模式思考[J].林区教学, 2007, (2) .
[6]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webquest教学模式 篇三
鉴于对部分学科内容(如历史、地理)超时空性和广覆盖面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条件下较难开展真实的探究教学,选择WebQuest的方式可以弥补这点不足。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超时间、跨空间的实践学习。下面是以《环球科考家》为主题,利用WebQuest方式设计的网络探究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环球科考家》是在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第六章(世界的居民)之后设计的一节综合探究课。这三章的知识前后联系,但由于知识点较多且相对分散,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内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机整合这三章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采用WebQuest模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拓展视野、感悟生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生活在温带大陆的中国学生难以想象出西伯利亚滴水成冰的严寒、非洲大漠居民在干旱中生活的艰辛、南极企鹅在冰天雪地中嬉戏的生动情景。相关电视节目地传播大大开阔了他们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异国考察的兴趣。初中生对神秘的异国风土人情的向往成为开展“环球科考”这一学习活动的原始动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描述出世界主要的11种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并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2.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知道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是可再生自然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3.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知道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以及不同语言的分布地区,列举出考察地的人文景观,包括代表性的建筑物、风俗习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存的意识。
3.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将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宗教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整合、分析。
2.气候类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
师:同学们,世界一面向我们展示着热带雨林那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一面又向我们呈现出她那极地的冰肌玉骨、层层冰嶂、绝世无双的美丽。我们不是从小就心怀畅想,做着一个跨洋考察,遨游世界的梦吗?今天,我就给大家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做一次环游世界的科考活动。
(二)任务
师:本次活动选择分布范围较广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极地气候作为我们科学考察的对象。同时也选取对上述气候特征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三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作为同学们考察目的地,它们分别为马来西亚、埃及、意大利和南极洲。
师: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四个考察团分别赴上述四个国家(地区)考察。通过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作一份考察报告,作为实践活动课的成果,报告需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根据自己的考察经历,做出科考小贴士,其中包括去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出行的最佳时间,考察路线、时间安排及交通工具等。
2.所去目的地有哪些自然景观(自然风光、植物和动物)。
3.根据自然景观,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目的地有哪些自然资源,按照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
5.所去考察的目的地有哪些人文景观(建筑、名胜古迹),当地人讲什么语言,有什么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
(三)过程
1.搜索资料,自主学习
(1)推选团长,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分工。每个团员都要根据不同角色的要求,承担团内中的一部分任务。
(2)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每个团员都要认真负责地收集数据和资料,并且做好自己的记录。资料的收集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以及各种有效的资源。各考察团在团长地组织下,筛选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图片、文字、表格、视频等),按照任务要求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形成一份完整的考察报告。
(3)各团讨论并总结,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做好汇报准备。
2.汇报成果,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考察团推选一名代表作为本小组的讲解员,将自己小组里搜集的资料,有顺序、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或对该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同时,老师对四个考察团的汇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宗教等知识点原本是零散的,通过用PPT的形式整合成一份考察报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此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织、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思考,了解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教师将学生整合的报告与事前做好的PPT演示文稿(以表格形式呈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自然景观)相对照,将抽象的气候知识与感性的具体图片(学生报告中呈现的真实图片、图表等)相联系,从而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分析各种气候的特点及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四)评价
评价环节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考察开始前,学生必须明确评价的内容,这便于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师:世界是美好的,更是神秘的,多少未知的领域正等待着我们这代年轻的“科考家”去开拓。别忘了把你科考中获得的知识告诉你的家人、朋友、邻居,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世界、走近世界!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点评
这是一堂颇有创新特色的地理课。教师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将学生扮演成前往不同地域的科考家,构建起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科考家们带着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认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既复习了课堂知识,又学会了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一堂高效学习的地理课。通过WebQuest,以科考为线索,以国家为单位,将分布于不同章节的气候、景观、资源和人口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使其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4.webquest教学模式 篇四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 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二、学习任务:
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4、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6、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三、过程和资源:
(一)准备阶段:
1、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链接“在线阅读”内容: 景 人物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 声)
2、观看电影《雷雨》。
3、反思提示:(1)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2)关于《雷雨》,哪些问题是你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能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吗?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3)准备阶段你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何?提醒您注意,它将直接影响到您下一步学习的质量。如果情况不佳,要及时弥补。
(二)课堂研读讨论:
1、设问提示: 要求: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让学生陈述问题,教师进行设问示例)﹡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你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请梳理剧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你欣赏《雷雨》的语言吗?请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雷雨》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力。﹡将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看改编、增删了些什么内容,对电影改编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他问题略去)
2、上资源研读:要求:带着问题研读以下相关资料,研读时把重要的信息复制记录、保存下来。﹡链接关于整体赏评的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曹禺谈<雷雨>》、《李健吾谈<雷雨>》、《曹禺剧作的变化》、《<雷雨>(节选)教学探微》 等十篇。﹡链接关于作者和创作情况的资料:《<雷雨>的诞生》、《曹禺生平及创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链接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永远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发疯》、《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等。﹡链接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我喜欢的繁漪和周冲》、《评<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鲁侍萍》、《关于周朴园》等八篇。﹡链接关于戏剧语言的资料:《论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谈谈<雷雨>的语言》等。﹡链接同龄人对《雷雨》的见解:《人性的生存悲剧》、《<雷雨>的戏剧冲突》等。
3、在线帮助:链接21CN、Yahoo、263 等搜索引擎。(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并激励学生补充、丰富有效资源)
4、课下纸媒体资料研读:书城查阅资料、图书馆借阅资料。
5、课堂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6、学习反思:﹡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你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 ﹡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阅读时,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资源不足,搜索查询了吗?﹡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
(三)撰写文章: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链接小论文的撰写指导以及范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作业形式)
2、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性阅读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四)交流借鉴:
1、论坛交流。
5.《雷雨》webquest案例 篇五
一、课题导言:
从作品的地位及评价争议入手,以十七岁的周冲为接近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引入作品的阅读。
二、学习任务:
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4、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6、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三、过程和资源:
(一)准备阶段:
1、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
2、观看电影《雷雨》。
(二)课堂研读讨论:
1、设问提示:
要求: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让学生陈述问题,教师进行设问示例)﹡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你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请梳理剧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其他问题略去)
2、网上资源研读:
要求:带着问题研读以下相关资料,研读时把重要的信息复制记录、保存下来。
﹡链接关于整体赏评的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曹禺谈<雷雨>》、《李健吾谈<雷雨>》、《曹禺剧作的变化》、《<雷雨>(节选)教学探微》 等十篇。
﹡链接关于作者和创作情况的资料:《<雷雨>的诞生》、《曹禺生平及创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链接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永远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发疯》、《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等。
﹡链接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我喜欢的繁漪和周冲》、《评<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鲁侍萍》、《关于周朴园》等八篇。﹡链接关于戏剧语言的资料:《论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谈谈<雷雨>的语言》等。﹡链接同龄人对《雷雨》的见解:《人性的生存悲剧》、《<雷雨>的戏剧冲突》等。
3、在线帮助:链接21CN、Yahoo、263 等搜索引擎。(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并激励学生补充、丰富有效资源)
4、课下纸媒体资料研读:书城查阅资料、图书馆借阅资料。
5、课堂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6、学习反思:
﹡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
﹡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
﹡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
﹡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你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
﹡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
﹡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
﹡阅读时,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资源不足,搜索查询了吗?
﹡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
(三)撰写文章: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链接小论文的撰写指导以及范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作业形式)
2、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性阅读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四)交流借鉴:
1、论坛交流。
2、上传部分习作,摘要选登精彩见解,供同学阅读、交流、借鉴,亦是学习成果的展示。
四、教学反思:
首先,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形成一个“范例性”WebQuest扩展阅读课案。它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阅读过程,突出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其次,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网络资源的集中,在学生课业负担重、上网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无边际的查询之苦,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驾控比讲读授课更为宽松,学生从研读资料到完成作业,都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操作的个性化与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控研读状态、选择作业层级。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鉴,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第四,课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动性看似不足,但实质上“设问提示”与自主研读资料寻求解答的教学环节中,集中地体现出了激疑、设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动探究性。高质量的设问,是研读解困的动因,但问题意识往往是学生最缺乏的,“设问提示”环节,正是基于刺激学生“知困”的需要而设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阅读由浏览情节的“读过”,上升到带着问题研读相关资料的“读懂”,再到研读中注重设疑解困、生发属于自己的见解的“读透”,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6.webquest教学模式 篇六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
中 期 报 告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冉华
2008年2月
内容提要: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由单一模式向多向互动模式拓展。教师面临的不仅仅是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思考探索在网络教育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何变革教学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本课题就是希望能借助Webquest这一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学习策略的构建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做点尝试。
关键词: webquest教学模式
沟通
多向互动
学习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2005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全省实施。新的《高中语言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要求。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率先改变。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新的模式中,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过程的开放、自由和相对宽松的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虽然这种模式还在探索实践中,还不能系统性的运用到主要必修学科中,然而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热情与对传统教育必修学科的被动、厌恶心态形成了强烈反差让人思索: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模式?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第一线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校于2006年正式恢复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学校逐步装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和相应的教学系统,这为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在大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国内,以惟存教育为中心,这两年陆续有老师开始WebQuest的教学模式相关实践与研究。WebQuest这种教学模板,能使学生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获得新课标所要求的“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5个层面的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国内外的WebQuest研究集中在成熟模板的推广运用上,所涉及课程也以研究性学习为多,还未引伸到主要学科的正式教学中来。而经典的WebQuest模板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方面还有所欠缺,从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WebQuest网页来看,学生只能以作业提交方式和老师进行单向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路径缺失。2005年8月,本课题组成员在王莺老师个人网络“Haloha” 社区成功运行两年,两年中来,她多次利用网络进行尝试教学都有一些可喜的收获,这为我们的探索铺垫了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想把Webquest这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改良,加入新的技术元素,比如互相讨论的论坛、博客、相册等,努力加强它的互动性,使Webquest走进常规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另外,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学习个体的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以此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07年高考大纲在06年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探究”能力的考查,高中阶段要培养的能力就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而我们的课题理念正好与新课程要求接轨。重视通过信息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活动。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界定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导向的主题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
WebQuest区别于其它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师运用WebQuest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博客(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本课题研究利用此形式为学生自己开辟成长日记搭建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拿手的优秀的全展示出来,如开一个展览馆,欢迎别人参观与评价。
社区论坛:也可称简称为BBS。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它为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老师或学生有什么想法、建议要与大家交流就利用这个公告版面发表。后有强大的空间与技术支持人们的跟帖留言、评论以及讨论。教师的网络作业布置常用这个方式发表,学生以回帖的方式来反馈作业。
2、理论假设
“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向”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实现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护理可视化、创意可视化、思想可视化、观念可视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主动化,学习结果的创新化,为多维互动教学 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这过程中学习者在适当的环境下能通过自主、探索与发现、协作、会话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应该建立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身知识结构的重组。在这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处理知识和取得信息,以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方法来与新知识进行交互,与同学和老师平等对话和分享,以达到高效的学习。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研究内容:
①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学习策略的研究; ②基于WebQuest 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 ③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④基本WebQuest的高中语文学习的平台的建设、改善与拓展性研究; ⑤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学习过程的交互方式与途径的研究。研究意义:
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是转变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WebQuest模式的多向互动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它是一种“链接式”学习。它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它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开放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老师的一场职业革命。WebQuest主题学习模式导入,势必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的外延扩展了,不再局限于教学参考与名师教案等,教师要变“讲师”为“导师”。在网络背景下的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指导,首先自己要收集、整理网络中可共享的资源,为自己充电。教师自己有了知识源框架,才可以此引导学生达到深度思维。
②尝试语文学习策略的改革,借此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不高高在上的“权威”,每个学生由于对主题研究兴趣的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课题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利用共享资源在主题框架范围内大胆的探索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设计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知识链接,借助Haloha社区、HalohaBlog、留言板、E-mail 等,尝试实现Web语文学习的新拓展。教师也借此形成和积累有效的高中语文Web教学新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教学能力。本课题研究要求老师必需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网络查询、网络通讯、撰写博客、能用E-mail、BBS等方式与学生沟通。熟练使用FrontPage、Webquest等模板编制网页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课题研究迫使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让自己在教育领域里能一专多能,能纵深发展、横向联系、深入浅出、多向思维。
课题研究不只在于它的物化成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具有无限的价值。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能促使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研究、创新,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优化教学过程,建构新的教育模式,切实全面地提高教学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③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改革高中语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一方面利用Haloha社区自带的站内消息,跟帖功能以及Blog评论留言功能,实现学生学习的多元、即时评价(评价者不仅仅是老师,凡读过帖的人都可以发表见解,形成客观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以学生成长记录为主要元素的个人Blog, 探索过程性评价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本课题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就强调了参加研究人员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课题组老师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组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学习。有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有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摩示范课,然后进行探讨,再分头实践,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
3、规范制度,加强课题管理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依托是网络,所以教师分散自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就能在网站的社区论坛或教师的个人博客中查看到,webquest的课程要依托网络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会在论坛中以主题的形式发布,学生课堂上的收获与交流,也会以跟帖的方式显示在教师的主题后面,网格会自动记录日期与时间,这是不能更改的。因此研究过程的可视化成为本课题管理上的一大特色。
课题组按需求召开例会,着重讨论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平时研究采用网络交流,网站上为课题研究开辟的专门版面,课题组的工作布置会以主题形式发布在网站上,教师交流则直接进入论坛跟帖就能完成。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五、研究成果 教师: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信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促进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不仅掌握了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更紧密地整合的思想方法。两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课题组的老师都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王莺老师的《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冉华老师的《边城》教学设计、蒋薇老师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范陵兰 老师的《孔乙己》WebQuest案例、范恒立老师的《劝学》获无锡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王莺《38度作文》获一等奖。王莺、冉华老师与教研员周仁良老师合作撰写的《WEBQUST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表在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的《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上。
通过学习、研究、实践,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学艺术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2)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推广研究成果。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本课题研究,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了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改进,并注重研究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形成宝贵的课程资源。王莺老师的《38度作文》形成了多届学生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成功实现了学生既能与同班、同级、同校的学生交流还能与已毕业的学长交流。甚至有学生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论坛中来。而老师的教学案例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成为学校宝贵财富,学科组老师共享的教学资源。
学生:
(1)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对研究班调查表明,98%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多媒体课和网络课,认为学习过程生动有趣,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坚持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不经意中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复制、粘贴、另存为、网页浏览、信息检索、发E-mail等,学会了浏览,进行信息的快速收集、快速处理、快速运用。(2)、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语言表达,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学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4)、学习方式有了改观。
通过webquest的课例探究,大部分同学懂得分析看待一个问题,并不能凭仅有的生活阅历去“想当然”是什么,而是学会利用互联网查阅,收集,并以此为凭据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单调的生活轨迹中思维模式有纵深的发展的可能。
六、几点结论:
1、“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的研究”确实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表述能力、探究性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供想象的基础,为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2、“基于webquest的高中语文多向互动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思想的更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问题与思考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面三类:知道、领会和运用,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后面三类学习结果:分析、评价,通常被称为是“高级思维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80%的时间都花在低级思维能力上,只有20%的时间学生才真正运用高级思维能力。女同学们(我校是女子学校)陶醉于对资源进行简单的收集、拷贝、粘贴,很少进行自己的分析、整合和加工,她们往往重视文字的优美华丽而不重内容,她们常陶醉于精心设计自己的博客,连篇转帖别人的作品而原创作品不多见,所以她们的思维品质,只是在低层次上停留而无法深入下去,浏览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少精确而深刻的语言。那么,如何在WebQuest中引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呢?这就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其次,网络课的特点导致学生动的是脑、手,着重训练的是写作表达能力,而基本不动口了,如何有效组织网络课堂的教学,使口语表达不荒废将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7.webquest教学模式 篇七
硬件要求: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
软件要求:办公软件:Office 2000或以上版本;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4.0或以上版本,Flash 5.0或以上版本,Photoshop 6.0或以上版本;常用的媒体播放软件:如Real One Player等;Windows 98以上操作系统等。
1. 介绍
1800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8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从0.73到4.63,产生这么大的飞跃的原因是什么呢?产生这么大的飞跃的原因是化肥的使用。化肥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一种是氮肥。那氮肥是如何生产的,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2. 任务
当地的一个公民组织雇佣了你们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来调查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你们要扮演一个角色,有化学家、生物学家、环保学家和经济学家,要从他们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要建立一个网站,谈论氮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小组每个成员必须根据扮演的角色,认真负责地收集数据和资料,以简报方式写出自己研究的摘要。每一小组必须完成有关专题的研究报告。
(1)化学专家组。1生产氮肥的原料;2氨气的性质;3氨气的利和弊;4铵盐的性质;5氨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等。
(2)生物学专家组。1氮肥的种类;2作物对氮元素的吸收利用;3农作物体内的含氮量;4土壤的氮元素供应; 5氮肥中尿素的用途等。
(3)环保专家组。1氮肥的流失对土壤的污染;2氮肥流失对水体的污染;3氮肥的流失对空气的污染;4氮肥生产的职业病等。
(4)经济学专家组。1氮肥的工业生产和发展;2氨气的工业生产的设备、反应条件、原料;3长效氮肥施用要点;4氮肥如何保存不失效等。
3. 资源
百度——氮 肥:http://baike.baidu.com/view/536764.htm#4;中国化肥网:http://www.cnfia.com.cn/cn/index.html;新农网:http://www.xinnong.com/index.html;世纪图书馆:http://www.redlib.cn/html/1435/1991/986122.htm。
4. 过程
这个“Web Quest”活动的每个小组最终必须向全班提交一份“研究简报”,介绍氮肥的生产原料、氮肥的性质、氮肥的使用、氮肥的污染。尽管报告中的建议和结论要通过整个小组的合作才能形成,但每个“科学家”都要负责好自己的那一部分。
5. 评价
调查与收集信息。初级:没收集与主题相关信息。中级:收集的信息非常少,少许与主题有关。完成得较好组:收集了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与主题相关。典范:收集了大量的信息,都与主题有关。
小组角色职责完成情况。初级:对分配的角色未尽一点责。中级:尽责很少。完成得较好组:差不多完成了所有的职责。典范:完成角色的所有职责。
与组员的合作。初级:不和组员合作。中级:几乎不和组员们合作。完成得较好组:有时和组员合作。典范:常常和组员合作。
角色。初级:未回答布置给角色的问题。中级:回答了几个布置给角色的问题。完成得较好组:回答了多数布置给角色的问题。典范:回答了布置给角色的所有问题,还包括许多有趣的事实。
任务。初级:未说明问题,未提出建议。中级:对氮肥的相关问题,有几个做了详细说明,但没有建议。完成得较好的组:对氮肥有相关问题,有许多做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几个建议。典范:对氮肥的相关问题,有许多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提供了许多建议。
结论。初级:对研究未做阐述。中级:对研究的阐述含糊不清。完成得较好组:对研究有阐述有逻辑性,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典范:对研究做了精辟的阐述,提供了许多可能的解决办法。
完成这项任务,各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学会如何就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一份研究简报;如何把小组中不同领域的研究汇总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如何就自己的报告进行演示和答辩;如何与他人合作。
“Web Quest”这种教学模式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摘要:“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课程单元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资源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方案实施后进行评价与总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学习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8.webquest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WebQuest;作文教学;信息技术;药家鑫事件;因特网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69-03
生活与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反过来,写作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八股式写作大行其道,传统、单一的封闭式作文教学及评价把某些个体对事物的观点、思路、方法强加给学生,致使学生作文模式化,作文评价单一化,作文教学简单化、流程化,再加上现在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生活素材积累贫乏,使作文成为简单、枯燥的强制性学习任务,学生的创造力日益枯竭,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最终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扼杀了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背离了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最终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找到了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新途径。
一、WebQuest简介
Webquest,就其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网络调查”,即学生通过网络来寻求解答某个问题的相关材料、解决方案或者技术支持等,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WebQuest是一个研究性的活动,研究者所需的信息一部分或全部来自于网上。“Web”是网络,“Quest”是寻求、调查,据此,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主题探究”。即webquest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
学生在进行WebQuest网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分为五个模块:
①情境模块。
对活动背景作简明的介绍,让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②任务模块。
任务是切实可行和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目标太高太远,反而使学生失去信心。
③资源模块。
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信息,作为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有了一个定位,可以避免学习者在网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④过程模块。
对学习者利用资源、完成任务,有一个预设步骤,每个步骤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⑤评价模块。
每一项WebQuest都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而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和公正的。作为教师也需要评价自己,在活动中指导的得与失。
实践表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用WebQuest探究式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作文教学的困境与改革机遇
1、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缺陷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高压使学生缺乏写作的动力与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平则鸣”,这是中国的古训;“无故给一个傻瓜一拳,他也会滔滔不绝地同你争辩起来”,这是现代美国人戴尔•卡内基的名言。“不平”是“鸣”的前提条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封闭环境中,在学习压力的反复碾压下,已失去了感受“不平”的机会,怎能“鸣”得出,“鸣”得好呢?
其次,是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缺少认识与兴趣。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大致有“教—写—改—评”四个步骤。首先教师分析命题,点拨思路,提示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互相启发,约需1课时;学生写作,需2课时,有时课时紧张,只能让学生带回去写;教师批改,以两个班一百余篇计,篇篇详批,约需2周时间;再发下去讲评,已在两周之后。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学生早已淡忘,讲评效果不理想;1课时讲评,约可讲3—4篇,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问题缺乏深切感受;教师辛苦批改,学生却往往只关心得分,不认真阅读批语,更谈不上改进了。
2、信息技术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可以改进的,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平台,是个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学习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已蔚然成风。
把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建构网络环境下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是值得一试的。
而现在的中学生已普遍掌握网络技术,大多数能利用网络做搜寻信息查找数据的简单工作,能熟练地使用QQ、BLOG等工具,能上网发帖、跟帖。这保证了学生可以响应,可以配合,可以参与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与实践。作为一种任务驱动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基于WEBQUEST的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在国内正热烈地开展起来。
三.WebQuest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WebQuest网络探究式学习过程,以“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设计如下复式网络主题作文课教学。
1、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药家鑫杀人事件引发的社会争论;
②形成自己对此事的客观评价。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
②培养学生评价、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
2、信息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信息内容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西安音乐学院大二学生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此事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
(2)重点
社会各界对此事的评价。
(3)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事件而又能够取得客观正确的认识。
3、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形成其良好的法律意思和健全的人格。
4、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先自由选择相关信息阅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活学生思想,引起争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创作冲动,继而完成作文写作。
5、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采用的是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新浪新闻网上的文字、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突破难点。
6、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式导入,创设情境。
①每个同学或者亲身经历过交通事故,或者在电视里、网络上见过交通事故报道。请用“我经历(见)过的一次交通事故”来描述一下事故现场的情形。
②对于事故中的受害者,你觉得他们值得同情吗?
无记名数字统计:认为值得同情和无所谓的人数统计。
③如果肇事者对受害者不管不顾甚至为了逃避责任,采取极端手段杀害受害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无记名数字统计:认为非常愤怒和无所谓的人数统计。
④受害者如果是你的亲人或是你自己,对③中提及的这种肇事者,你会原谅他们吗?
过渡:2010年10月20日,发生了西安音乐学院大二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并杀害事故受害者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与深刻反思。下面我们一起浏览网上的相关内容,去了解一下事件的过程和相关的讨论与评价。
(2)浏览网页,了解药家鑫事件的过程及社会各界对此事的评价。
学生浏览过程中,教师巡视控制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答疑。
(3)分组讨论,交流观点。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①对于药家鑫的行为,你有何看法?
②对于药家鑫的死刑判决结果,你有何看法,会同情他吗?
③有人说“药家鑫事件”是由于学校、家庭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造成的,是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
(4)自由发言,组际交流。
教师依次围绕这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阐明观点,并通过举手表决,把学生按照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部分,从而引起争论,教师做启发衔接点评。在每个问题争论终止后,教师对持不同观点的人数进行统计。
(5)终止争论,导向写作。
在学生的争论体现得较为充分、激烈的时候,教师宣布终止争论开始写作,引导学生把争而未果的强烈的表达欲望从嘴上转移到手上。
7、布置作文任务要求
作文题目设计:
(1)必作题:学生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程度,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作文。
①《药家鑫父亲难辞其咎》要求:根据网上对药父教育方式的描述,写一篇观后感。②《药家鑫该不该被判死刑?》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假设和论证。
(2)选作题:(课后完成)
观察课堂上的各项统计数字,你能否从中归纳出什么问题。请结合药家鑫事件这一实例联系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以《药家鑫事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8、完成写作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并发布到论坛上。
9、作文评价
这部分的内容与过程同现在国内已有的网络作文课评价原则、模式、方法基本一致。这里的网络作文评价模块是由WebQues评价模块发展而来的。网络作文的评价,可以通过留言板之类的信息平台交流。网络作文评价与传统作文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网络作文有一个阶段性的操作过程,所以不仅要评价学生网络作文的成果,还要评价学生作文的态度与情感,评价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作文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传统作文是老师评价,学生被动接受,以致效率不高,水平提高不快。现在,学生上网浏览作品,回复自己对作品的意见,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而原作者也能吸取他们合理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作文水准。这种学生间的在线即时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网络作文评价中,教师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意对待学生间的评价,多肯定,多表扬,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网络作文的过程和成果,综合学生的意见,公正地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结论
9.webquest教学模式 篇九
【作者单位:建湖县实验小学 江苏】
前言: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教学涉及知识面较广,加强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广泛培养学生兴趣。WebQuest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教学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其在应用过程中,有效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WebQuest含义
20世纪末,WebQuest理念由美国教育学家伯尼·道奇提出,Web的字面含义表示网络,Quest指的是调查。二者的结合构建了网络探究。新时期,在应用WebQuest模式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网络当中对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搜索,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网络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一套WebQuest教学模式的真实模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向学生布置一个新颖的任务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收获大量的知识、快乐,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WebQuest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运用WebQuest实现合作学习
WebQuest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实现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了合作学习而单独实施WebQuest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更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的探索。小学科学教学整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和教师总结归纳等环节,而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环节当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模式,其同WebQuest有效结合,产生了STAD模式。
2.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教师在教学开始以前,可以首先对班级桌椅进行重新排列,将四人划为一组。这一合作学习环境的构建,能够促使小学生在进入教室的瞬间就感受到合作的气氛。同时,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这种学习气氛,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对本堂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课堂学习气氛的构建,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组内成员的充分信任,在学习和听讲过程中,将更加团结、互助。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容易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3.注重分组科学性
在应用WebQuest模式展开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分组的科学性。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促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拥有语言表达能力强、基础知识好和组织能力强等不同特点的学生,从而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进行互相帮助和协作,同时还应当对男女学生在小组中的比例进行考虑。
4.合作游戏的展开
在不同种类动物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分别将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的特点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死记硬背。现阶段,在应用WebQuest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和掌握。
例如,在小组当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布置任务,促使学生对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设计,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当中搜索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及绘画方法;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组内的白纸进行绘画,组内成员分别对动物的眼睛、四肢、嘴巴等部位进行绘画。
在这种WebQuest合作模式之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会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更加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从而对知识的记忆也将更加深刻。绘画的过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锻炼;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更加顺畅。WebQuest模式下的小学科学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并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其要求现阶段我国各个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WebQuest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应用于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当中的,其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内容掌握更加丰富,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充分进行了动手练习。
【webquest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09-17
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08-05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08-25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反思09-0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10-20
微生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08-15
英语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初探08-07
《阳光》教学设计教学07-22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26
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