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报告制度

2024-06-17

传染病防治报告制度(精选8篇)

1.传染病防治报告制度 篇一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目录

责任疫情报告人指:本院医护人员

疫情报告程序:各科室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发现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认真逐项填写《疫情报告卡》,并按规定及时限向院感办报告,同时登记于科室的传染病登记簿上。院感办应按《防治法》规定的各种病种及不同报告时限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病人所在地的防疫机构报告。院感办同时做好汇总工作及疫报卡的邮寄。

五、检验科对传染病检查项目阳性及肝功异常的化验单,需加盖“注意疫情报告”章后,报告人应登记留底,同时登记于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及时将检验报告单送交各有关临床科室,不能直接交给患者。

六、凡班外时间发现疫情的,责任报告人应及时报院总值班室,值班人员转报分管院长和区疾控中心。

七、肠道门诊要每月统计腹泻病人就诊人数,并于下月初汇总报防保科,再由防保科上报区疾控中心。

八、门诊和病房必备传染病登记簿和疫情报告卡。14岁以下儿童患者须填写家长姓名,年龄写足岁。

九、病房建立传染病报告医嘱制,住院病人确诊或疑似传染病者医师须立即在医嘱单上填写“疫情报告”,并登记于传染病登记本上,同时填好疫报卡送交院感办。患者出院时要在“出院登记本”备注栏内填写“疫情已报”。

十、院感办负责全院疫情管理和报告的登记汇总统计工作。每月自查一次,并记录结果,在自查中发现疫报不及时、漏报、各项登记

项目不齐全的,按院部有关奖惩规定办理。

十一、对重要疫情要先打电话向有关防疫机构报告,而后再按规定填写疫报卡邮寄。

十二、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非典及禽流感、肺炭疽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其他乙类传染病应6小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上报,同时用电话和传真等方式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包括国家、省、市测试病例)。

十三、疫报工作列入科室考核内容。未依法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各科室内、儿、妇、中医、肠道、皮肤、急诊科、肝病门诊科等做好门诊日志工作。

福州台江医院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版权归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26种)。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1种)。

4、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1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7、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

进行结果反馈。

8、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并加盖疫情以报印章)。

9、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10、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缓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唐寨镇卫生院

进行宣传教育,使师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与相关的体能锻炼知识,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卫生劳动等,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个人卫生意识。

(2)利用家校联系平台、学校宣传橱窗等途径,向家长、社会宣传有关健康教育知识,有关传染病的防治,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做好防治工作。

(3)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学校室内外、校园环境的卫生打扫及检查指导,对一些易忽视的卫生死角,加强检查,组织人力,进行经常性打扫,确保校内环境的整洁。检查结果与班主任量化管理挂钩。

(4)加强学校卫生长效管理,由班主任做好日常的晨检工作。(5)由班主任对体检异常者进行跟踪了解,督促就医,及时反馈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二、校内传染病发生的处理(一)班主任老师

1、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中健康状况动态观察,发现与某些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时,应及时报告行政值日。

2、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提供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

3、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班级学生的发病情况作动态了解后,每天2次报告行政值日。

(二)保健老师

1、负责每天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并记录归档。

2、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负责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班级、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向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非法定传染病:水痘、手足口病、急性结膜炎

3、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暂时隔离,必要时护送相关医院就诊。

4、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每天2次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统计后传真上报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5、对病愈返校的学生,须出具卫生部门的返校证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

6、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学校的疫情解除通知后,即可对学校采取解除控制措施。

(三)学校领导

1、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成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明确分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领导和相关部门及个人职责。

工作任务: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2、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流行的情况,停止进行集体性活动,避免发病班级学生进入集体活动场所(公共电脑教室、实验室等),对发病较多班级的学生,相对限制活动区域,必要时使用备用教室,防止发病班级之间的交叉感染。疫情严重时,报请相关部门后,考虑全校停课。

3、学校需加强同镇疾控中心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学校学生的发病状况。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利用健康教育课、晨会、班会、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坚持正面宣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使之自觉配合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做好学校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发生特点,宣传传染病的危害与防制知识,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5、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时,对发病班级教

室进行彻底消毒,加强教室内空气流通,要经常开窗通风。对厕所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三、严格疫情报告

学校发现疫情要在24小时内上报

1、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2、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等)

报告顺序:班主任(半小时内)→行政值日(1小时内)→疫情报告人排查(2小时内)→分管校领导(1小时内)→校领导(1小时内)→疫情报告人(半小时内)→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两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四、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区级以上医院证明方可上课。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幼儿园的传播流行,确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与报告工作。

二、幼儿园疫情报告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教育局报告。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等,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痛病或其它发生公共卫生事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学校疫情人发现传染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幼儿园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传染病管理责任制

为推进我园健康、稳定发展,坚持“安全 园长是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 对于因病缺勤的幼儿,了解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报告后,及时追查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3、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以最快捷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部门报告,做到不漏报,不瞒报。

4、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共同饮水史时,幼儿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向医务室报告;当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疫情报告人立即向疾控中心报告;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报告;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

三、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果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传染幼儿园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种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曲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诊、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 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等。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看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就于12、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铅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字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传染病检点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

按照远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

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

传染病的预

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改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

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颖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控制传

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期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三、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

应措施;对不能确认的疑似传染病应及时上报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病疫情。

四、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

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当地传染病专科医院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期他有关资料,并

妥善保管。

六、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

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七、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转诊到规定医院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

病报告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一、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二、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餈,新来人员在岗前培

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三、培训时间: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训一次。

四、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五、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

者需补考

至合格为止。

传染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制度

一、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保留三年。

二、电子疫情报告卡、统计表等每月硬盘、软盘备份,全年光盘记录存档。

三、其它疫情管理资料也要妥善保存。

四、对全年的商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一、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每月召开疫情

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三、加强培训工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四、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

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六、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

等工作。

七、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夫的培训,对入入人

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

八、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段晓波(院感办主任)

成员:胡继跃(门诊医师)、王莹(检验科)、冯晓芳(供应室、手术室)、高宇(治疗室)、焦艳琴(输液室)

传染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

一、每月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主要对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

志、住院病人及卡片对照,看是否符合,有无漏报、迟报现象。

二、查登记本、日志及卡片是否填写完整,清楚,及时。

三、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奖惩

1、如传染病漏报率达零且门诊日志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则每年给予500元奖励。

2、出现传染病迟报扣科室质量考核0.1分,当事人扣100元。

3、出现传染病漏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0.2分,当事人扣除全月资金。

4、卡片填写不准确或缺项扣5元。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日期、诊断、初诊/复诊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二、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各科室保存或交保健科保存; 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三、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检验科、泌尿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

一、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二、泌尿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医生处并有记录。

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防治检查工作报告

20**年-20**年,我队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监督、科学处置”的总体要求,完善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检查队伍,健全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综合防治的应变能力,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概况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县目前已形成了组织健全、功能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网络。我队具体承担全县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以抓重点、分阶段的方法,转换监督模式,突出监督重点。两年多来,我队多次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场所、集中式供水单位、学校及幼儿园(含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经过全体卫生监督员的扎实苦干,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医疗卫生、放射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改善,卫生监督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有效维护了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年至今,全县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接种事故发生,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的死亡事故发生。

二、执行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为切实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我队把传染病防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同时我队连续三年均召开了集中开展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工作会,对本年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早作部署,制定下发了开展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有效加强了对传染病防控的安排部署。通过层层分解责任,分级管理,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 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二)加大宣传,重视培训。为提高广大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我队十分重视宣传与培训工作。一是每年把《传染病防治法》学习宣传纳入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组织干部职工学法、懂法、守法,增强依法防治的意识。二是发放资料宣传。利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25全国计划免疫宣传日”“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开展活动的机会,上街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咨询。三是多种形式配合宣传。我们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肺结核、艾滋病、麻疹、甲肝、乙肝、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控制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增强群众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三)明确职责,重点督导。我队按照各股室职能职责组织执法人员对各自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要求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中小学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督导;要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采取定期检查制度、不定期抽查制度及见面约谈等方式严格执法;要求加强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对发热门诊、腹泻门诊进行督查;要求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继续深化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责任感和警惕性。

三、存在问题

在专项检查过程中,我们虽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一是有些单位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重医轻防”的思想较严重,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知之过少;二是传染病防治队伍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培训;三是个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人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漏报、迟报、缓报现象发生,一定程度造成传染病统计的准确性。

四、下一步工作

通过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了被监督单位负责人在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医疗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律意识,为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我队将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教,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法律意识;二是以多种手段促进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和传染病自查制度,完善相关记录,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作流程;三是切实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乡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使之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有效防止各类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五、建议

(一)各级党政机关应充分认识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蔓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在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做到有效预防、有效控制、防治结合。针对辖区内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和重点问题,应周密部署,制定预案,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与宣传、教育、农业、检验检疫、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二)各级党政机关要根据当地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改善传染病诊断和传染病病人救治的设施条件。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要主动向当地人民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情况,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经济支持,做好相关检测试剂、疫苗、消杀药品及医疗救治所需物资的储备工作。

(三)《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或个人处罚力度较小,震慑力不强,致使有些单位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不重视、整改不力或屡教不改,需完善、细化、加重《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处罚措施,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典型案例,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加大加重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及时通报,以儆效尤。

2.传染病防治报告制度 篇二

1 流行特点

临床上常见的犬传染性肝炎是由1型、2型引起犬科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犬, 也可见于其他犬科动物。犬腺病毒1型在犬主要表现为肝炎和眼睛疾患, 犬腺病毒2型主要引起犬的呼吸道疾病和幼犬肠炎。该病的流行及危害要低于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 但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幼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有此病存在的地区, 1岁以内未按程序免疫的犬, 均有可能感染此病。犬不分季节、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但1岁以内的幼犬多发, 幼犬死亡率高达25~40%, 成年犬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多为隐性感染, 即使发病也多能耐过。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冬春季多发, 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也可以外寄生虫为媒介传染, 呼吸型病例可经呼吸道感染。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犬和康复犬,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犬的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唾液、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 和接触污染的用具而传播, 也可以经胎盘感染造成新生幼犬死亡。康复犬可获终生免疫, 但病毒能在肾脏内生存, 并自尿液中排出, 尿中排毒可达180~270天, 是造成其它犬感染的重要疫源。

2 临床症状

2.1 肝炎型

自然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的犬潜伏期2~8天。最急性病例常在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 重症病例精神沉郁, 寒战怕冷, 体温升高至40~41℃, 食欲不振, 渴欲增加, 有时呕吐, 常常腹泻, 粪便有时带血。大多数病犬右腹部的剑状软骨和右季肋部有压痛感, 咽炎、喉炎可致扁挑体肿大, 颈淋巴结发炎可致头颈部水肿, 部分病例眼、鼻有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到特征性症状:眼睛上出现角膜水肿、混浊、角膜变蓝, 临床上也称“蓝眼病”。眼睑痉挛, 羞明流泪, 有大量浆液性分泌物流出, 角膜混浊, 特征是由角膜中心向四周扩展, 眼疼痛反射常在角膜完全浑浊后逐渐减弱, 但若发展为青光眼或角膜穿孔则重新加剧。恢复期时, 混浊的角膜由四周向中心缓慢消退, 混浊消退的犬大多可自愈, 可视粘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幼犬患病时, 常于1~2天内突然死亡;成年犬仅见精神不振, 食欲稍差, 往往不被人注意, 多经4~10天后自行恢复。

2.2 呼吸型

潜伏期5~6天, 患病动物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降低, 呼吸加快, 心跳快, 节律不齐, 呼吸困难, 干咳。

3 病理变化

肝炎型急性死亡病例, 可见腹腔内有血样腹水, 肝脏肿大、色淡, 包膜紧张, 实质呈黄褐色, 并杂有多量暗红色的斑点, 胆囊壁高度水肿, 出血、肥厚, 呈黑红色,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 胸腺点状出血。

呼吸型表现肺膨胀不全, 有充血和不同程度的硬变, 常常表现于肺的前叶和后叶。支气管淋巴结充血、出血。

组织学检查:肝实质呈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窦状隙内有严重的局限性淤血。肝细胞及窦状隙内皮细胞内有包涵体, 一个核内只有一个。在网状内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及脑血管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犬传染性肝炎预防

(1) 防止盲目由国外及外地引进犬, 防止病毒传入, 患病后康复的犬一定要单独饲养, 最少隔离半年以上。防止本病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定期给犬注射疫苗, 免疫程序同犬瘟热免疫一样。本病使用荷兰英特威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只要按免疫程序接种, 均能达到较高保护率。一般免疫程序:幼犬4~6周龄时可用英特威四联疫苗初免, 7~8周龄时免疫英特威犬四联苗二免, 10~12周龄再免疫一次四联苗三免, 以后每年加强一针四联苗, 可取得良好保护。

(2) 一旦发现犬传染性肝炎, 应将病犬迅速严格隔离, 用3%福尔马林、3%氢氧化钠 (火碱) 、漂白粉或动物专用消毒剂对环境、用具进行消毒, 每天一次, 连续7天, 隔离、干燥, 最好停用1~2周, 病死犬应进行焚烧或深埋。停止动物调动和人员交叉接触, 严格禁止与病犬和健康犬接触。对尚未发病, 但有感染可能的假定健康犬及受疫情威胁的犬, 应立即用犬传染性肝炎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同时应用抗病毒药如病毒灵、病毒唑、板蓝根、双黄连等制剂进行口服或注射, 这样能起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待疫情稳定一个星期后再注射犬传染性肝炎疫苗。

4.2 犬传染性肝炎治疗

对于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犬, 可采取中西医诊疗相结合, 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保肝、解毒、控制继发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治疗方案如下, 对发病犬可起到显著的疗效。

4.2.1 高免血清治疗

在疫病早期及时使用犬传染性肝炎高免血清, 小犬每次5ml, 大犬每次10~15ml, 每天一次, 肌肉注射, 连续3天。

4.2.2 免疫增强剂的使用

胸腺肽小犬5mg, 大犬10mg, 肌肉注射, 隔天一次, 连续3次, 干扰素小犬5单位, 大犬10单位, 肌肉注射, 一天一次, 连续5~7天, 也可用转移因子:大犬10单位, 小犬5单位, 一天注射一次, 连续3天。上述药物与高免血清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可以起到抑制病毒繁殖, 加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4.2.3 输糖保肝

静脉滴注10%的葡萄糖液, 按30~50ml/kg体重的剂量补给, 同时加入ATP5~10mg, 肌苷50~100mg, VC0.5g, 一天一次, 连续5~7天, 同时肌注或口服肝泰乐以保肝利胆, 肌注VB12防止组织渗血和出血。每天1次, 连用5天, 起到保肝, 解毒, 供给病犬所需的能量, 在病犬没有食欲情况下有能力抵抗疾病。

4.2.4 抗病毒药

聚肌胞小犬0.5mg, 大犬1~2mg, 肌肉注射, 一天一次、连续3~5天, 抑制病毒繁殖, 缓解病程。

4.2.5 控制继发感染

此病在中后期继发感染细菌, 加重病情, 可用氨苄青霉素10~20mg/kg, 肌肉或静脉注射, 同时配合卡那霉素30~50万, 肌注, 一天2次, 连续一个星期, 可有效控制细菌并发症。出现角膜混浊的病犬可用氯霉素眼药水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少许混合点眼, 一天3次。

4.2.6 中药以泻肝火利湿热为治则

龙胆泻肝汤是治疗肝胆湿火所引起的疾病的有效方剂之一。方组:龙胆草6克, 柴胡4克, 栀子4克, 黄芩4克, 当归3克, 生地4克, 木通3克, 车前3克, 泽泻3克, 炙甘草4克 (10kg以上的病犬药量酌加) 。加水适量煎至1000毫升。另加口服补液盐 (ORS) 灌服。每天1剂, 连用5天。龙胆泻肝汤具有泻肝水利湿热之功效。方中龙胆草主泻肝胆湿炎, 泽泻、木通、车前利尿, 引湿热从尿排出, 以助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 柴胡疏肝胆之气, 黄芩、栀子清上导下助主药清除邪火, 当归、生地养肝血扶正气, 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泻肝火利湿热, 是治疗犬传染性肝炎的有效方剂。

3.传染病防治的现实 篇三

除了传统传染病外,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多年,新出现的各类传染病多达30余种,如SARS、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

此外,虽然说传染病没有国界,但显然在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方面有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差异。如2014年至2015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2012年至今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禽流感疫情以及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即便如艾滋病这样的和人类行为相关的传染病,同样也存在巨大差异。

从地图上看近些年人们关注的一些传染病的分布,大多数虫媒传染病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5度区带,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西尼罗河热等。这个区带覆盖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传染病防控的困难

从传染病防控角度,只要做好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即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或患病动物)、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便可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其中主动免疫是保护个人最为有效的方式,遗憾的是,有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非常有限。至于切断传播途径,只对某些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效,至于那些与行为相关的传染病就好像吸烟、酗酒等一样,靠自觉很难。而对那些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则防不胜防。这大概也是有人拿像新加坡这样环境干净的国家仍然有登革热暴发流行来为防控之难辩解的原因。

因为都要发展,商贸往来不能停止,人员、虫媒便不可能不流动,疾病也就随着人员、货物、虫媒四处传播。

虽然鼠疫、霍乱和黄热病被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可是,如果离境前往疫情国的人员不按要求注射相关疫苗,进入相应国家的海关还不检查疫苗接种证,对一些本来可以预防的传染病,这些旅行者也就成为易感的高危人群。如果患病旅行者在归国入境前自行服用退热药、入境时不进行健康申报,便很可能成为漏网之鱼。等到病情危重再去就诊,如果还不能被诊断,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篇四

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规定,按时提交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安排、总结,措施数据准确。

二、大力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三、承担本单位责任地段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四、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班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认真按法定传染病报告卡片内容要求,一项不漏地填写向报告疫情,疾病控制科在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控制中心;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疾病控制科,由疾病控制科按时汇总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丙类传染病两周内报疾病控制科。各级医疗保健、监督管理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五、医疗保健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一)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院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4.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二)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三)疾病控制科监督对医院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四)疾病控制科组织对密切接触者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 篇五

一、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二、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三、学校传染病病因排查与登记制度

四、学校传染病康复学生复课制度

五、学校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与与报告制度

六、学校传染病疫情登记、晨检报告制度

七、传染病防控定期巡检制度

八、学校流行病学调查制度

九、学校定期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十、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十一、学校突发手足口病应急处理预案

十二、学校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预案

十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十四、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组

十五、学校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理程序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

一、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落实组织领导,强化单位及一把手责任制

1、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检查到位、奖惩到位。

2、建立“群防群控、盖边沉底”的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二、落实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

2、充分利用板报、校报、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信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控制无漏洞。

1、早发现。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晨检应在校医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在传染病流行季节,还可增加午检。对可疑者应由校医做进一步检查、确认。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2、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强弱,必要时对与病人接触的人员进行相应隔离。

3、早报告。校医、为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区教育局,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可对与病人接触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所在场所定期消毒。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室、宿舍、食堂要通风良好; 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七、落实督查、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1、学校领导要熟悉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了解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常查看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

6.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篇六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至少两次以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上级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旗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2、每季度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上级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旗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3、对本院医务人员和村医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疫情报告培训后,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并及时打分,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4、保存培训通知、签到册、课件或讲义、培训效果等记录。

7.农村传染病防治期待更多支持 篇七

8月26日~30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上,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受国务院委托, 报告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 并举行联组会议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询问。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 备受关注。

对贫困患者救助力度加大

在严重流行的传染病中, 肺结核最为突出。我国每年新发肺结核病例多达100万, 每分钟就有2人感染。该病是典型的“贫困病”, 农村贫困地区患者多, 治疗时间长, 易反复, 经济负担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时, 结核病防治是委员首先关注的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回答询问时表示, 结核病是传统的“老牌”传染病, 防治面临特殊困难:大量病例在早期没有症状或是症状轻微, 很容易延误就诊, 造成对周围健康人的传播;我国人口多、病人基数大, 很多都是居家治疗, 很难完全隔离, 影响传染源的控制效果;治疗周期比较长, 一般结核病治疗周期6个月~8个月, 耐药性结核病规范的治疗需要两年, 再加上药物的副作用, 时好时坏, 有的病人不能够坚持完成规范治疗过程。

针对贫困结核病患者负担重的问题, 李斌表示, 国家不断加大投入,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央财政安排结核病的专项防治费用, 从2004年开始对普通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和一线药物的使用免费, 到现在已经累计为1013万名结核病患者进行了免费治疗。今年, 全国7.5万农村耐药性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费用纳入了新农合大病保障。

不光是结核病, 国家对于困难传染病患者的救助有着完整的体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介绍, 首先是通过包括新农合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医保解决不了的, 再通过医疗救助渠道解决。去年, 全国财政共安排了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98亿元。

王保安表示, 虽然这个数量是各级财政千方百计筹措安排的, 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 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会给予更大的支持。

国家投入向西部农村倾斜

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种类多, 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结核病等依然流行, 新发传染病也时常发生。但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地方财力比较薄弱, 难以独立支撑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应对严峻防控形势, 怎么办?这是很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关注的问题。

据了解, 《传染病防治法》第60条规定, 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给予补助;第61条规定, 国家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 扶持基层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回答询问时表示, 近几年国家财政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呈现“倍增”的态势, 其中对中西部给予了明显的倾斜。比如, 包括传染病防治在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中部地区补助60%、东部地区补助10%到50%不等, 更多体现了向中西部的倾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也表示, 2002年到2003年, 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 中央和地方共安排投资269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86.8亿元, 安排42.4亿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区的项目建设, 占中央总投资的近50%。2012年启动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方案》, 中央和地方估算总投资190亿元, 中央对西部地区给予了重点支持, 相关建设项目原则上按照80%的比例给予补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唐世礼建议,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重点解决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改善、设备配置更新、人员素质培训提高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今后的工作, 相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 下一步, 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 结合医改, 进一步加大对传染病防治的投入, “向西部倾斜, 向西部的农村倾斜。”

基层人才匮乏急需补充

“ (传染病防治) 最大的问题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非常薄弱, 无论是人员队伍还是能力建设、基础设施,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郑奎城说。

他举了一个例子。饮用水安全与传染病防治密切相关, 国家饮用水安全标准去年7月1日起实施, 要求检测106项指标, 都达标了这个自来水才是非常安全的。饮用水的检测由全国3000多家疾控机构负责, 但是能检测全部106项的总共不到20家。目前, 农村饮用水要求检测40个项目, 县级疾控机构能全部检测的不到一半, 这说明基层的业务能力与现在的防控任务相比有很大差距。

人是能力的关键。身为乡村医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列席本次会议, 他此前对传染病防治情况专门进行调研, 认为农村传染病防治基础力量薄弱, 最突出的是人员匮乏:基层疾控队伍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 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比例大;村卫生员中专学历 (含中专水平) 占70%左右, 一部分无学历, 而且人员不稳定。这些状况加上基础设施落后, 导致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保健网防治功能残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清泉建议, 当前县、乡医疗机构技术力量、防治手段较为落后, 要高度重视县、乡医疗机构疾病诊断、处理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培养, 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治疗。

针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养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买买提明·牙生建议, 这个问题要从国家层面, 从政策、机制、待遇、发展空间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统筹考虑。“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招生必须体现面向基层。”他表示, 现在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不愿到地县两级疾控机构工作, 国家应该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和措施, 为基层构建一个用得上、留得下、有质量、有水平的疾控队伍, 否则, 按照现在的状况, 将来疾控机构就会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 还可能出现更大更多的问题。

农村环境整治不容忽视

面对严峻的传染病防控形势, 很多人呼吁尽快加强“源头治理”, 其中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是重要的“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丛斌说, 据不完全统计, 近30年来全世界新发传染病达到40多种。新发传染病指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原来没有、突然出现了, 比如艾滋病;另一种是原来基本上被控制或消灭的传染病, 现在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从发病学上讲, 一是病原体的变异, 二是环境的变化, 其中环境变化必须要引起重视。现在森林的砍伐、超过生态容量的开发, 导致自然界物种失衡, 本来是寄生动物体内、在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转移到人身上了, 比如疯牛病。新发传染病3/4是人畜共患病, 所以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也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很难根本解决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清泉认为, 传染病的源头治理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当前要下决心治理农村的面源污染。面源污染造成土壤污染, 也造成地下水污染。不少农村垃圾围村的现象十分严重, 下一场暴雨, 垃圾中各种有害物质、病菌随着雨水到处传播。“这类问题要高度重视, 下决心制定规划, 有效治理。”

唐世礼委员也建议, 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投入, 进一步支持这些地区的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工作, 把环境治理好, 才能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疾病的传染源。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也认为, 农村改水改厕没有完全达标, 成为导致传染源的重要方面, 当前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没有普及到农村, 不少群众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知之甚少, “重医轻防”的观念急需改变。

丛斌委员进一步建议, 要将传染病防治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衔接, 从科学上阐述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促使了新发传染病发生, 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谁也不能置身于外。

8.生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 篇八

【关键词】猪;主要传染病;防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猪存栏、出栏总量世界第一,猪肉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6.7%。我国的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养猪业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传统养殖项目,其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养殖猪,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养猪业又可以为市场供给足够的生鲜猪肉,满足人类日常生活所需。我国的养猪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猪仔的存栏量和出栏量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猪流行病稍有不慎,就会大规模爆发,从而对养殖业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控制猪主要传染病的爆发,一直都是令农民头痛的问题。寻找合适的控制传染病爆发的畜牧策略,是畜牧专家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

1.猪传染病的防治态势

目前,我国的养殖业正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当然养猪业亦不例外。而且,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业主的饲养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猪以及猪肉制品等产品向市场的快速流通,市场交易也日渐频繁。另一方面,猪的养殖业主也在向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猪场、个体经营都在不断地扩大生产、养殖规模,盲目地引进猪仔新品种,然而却忽视了对猪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尤其是个体养猪户,一般存在不重视猪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倾向。现阶段,我国对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与控制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相关的防疫技术、检疫措施和监测手段尚不完善。在农村等广大基层,没有稳定的防疫队伍,防疫工作人员缺乏应对大规模疫病的技术手段和相关经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养殖规模、对传染病的防治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农村主要是以散养为主,并有少量规模化养猪企业,但条件相对较差。这种散养和规模化养猪并存的方式,使得规模化的养殖业主不仅要做好本养殖场的猪传染病防治工作,还要防治个体养猪户猪圈爆发猪传染病,进而扩散到本养殖场。

如何防治我国猪的主要传染病是规模化养猪场的重要议题之一。常用消毒、药物、疫苗等方法去控制。但这种方法有时并不能有效地控制猪的主要传染病。要防治我国猪的主要传染病还应有新的思路。首先应区分疾病的类型,猪的传染病分为细菌性疾病、支原体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而目前危害最大、最难防治的是病毒性疾病。

2.猪传染病防治对策

2.1合适的猪舍

作为猪的长期生活环境,猪舍的小气候环境会直接影响到猪仔的成活率和生产速度。我国目前越来越多的养殖业主实行大规模养殖,但于此同时保育猪中的疾病也日益增加,成活率不断下降。实践经验证明,改善保育猪的猪舍环境,能够大幅度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猪舍的选址最好远离人员来往密集之地,猪舍的自然通风条件要好,猪的排泄物要及时进行清理,保证猪舍干净、卫生。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人员管理,严禁不相关人员进入猪舍,以免带入病菌。

2.2种源控制

猪仔种源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猪的免疫力、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养殖过程中,要坚持科学饲养,建立良性生物体系。大规模的养殖业主,最好自繁自养,自己建立一个种猪群,封闭管理,严禁从疫区引入猪仔,随时对猪仔进行检疫,定期对猪舍进行驱虫管理,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

2.3科学免疫

在科学的养殖管理下,还应当猪群使用药物管理,使用规范、合格的药品,防止其他非法生产的药物流入猪场,确保药物安全。建立一套严密的兽医卫生管理制度,对免疫过程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从源头控制猪传染病的爆发。

2.4环境控制与消毒

加强对猪的饲养和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把猪场建立成一个安全的生物体系。养猪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好消毒工作,严格限制非相关人员进出猪舍,针对不同生长期的猪提供不同的饲料,满足猪群生长的营养需求。在进饲料时,一定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减少应激刺激,从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避免发生继发性感染。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养殖业主必须对猪主要传染病做好防治工作。对猪群的主要传染病的控制,应当从猪舍、猪仔种源和日后的饲养管理、免疫工作等各个环节入手,避免猪群交叉感染,减少猪群的应激刺激,增强猪群本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只有做好猪主要传染病的控制工作,养殖业主才能真正从中获益。与此同时,才能够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猪肉。

【参考文献】

[1]陈伯祥,杨明.国内猪传染病的防治现状回顾及仿制对策的探讨[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9(02).

[2]王林云.防治我国猪主要传染病的畜牧策略[J].北方牧业,2010(04).

[3]甘孟侯.当前我国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2005(05).

[4]吕红.秋冬季节猪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

上一篇:英语备课组决心书下一篇:10月重阳节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