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2024-09-18

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8篇)

1.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一

物理化学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

物理化学学科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重点学科,物理化学课程为校级重点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承担着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系物理化学课程、基础实验课、专业和公共选修课程。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用物理手段(如:热、功、压力、温度等的测量)来研究化学现象,以便找出化学过程中某些最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物理化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对化学现象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从而在理论上指导人们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来造福人类。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是物理与化学的简单组合。对于生命科学工作者来说,物理化学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利用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解释和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并用以指导生命科学研究工作。

2.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二

1 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1微课的起源微课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 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提炼某个简单明了的主要概念, 运用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平台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可能的微短课程[1,2]。并提出微课应该具备五个必须部分:简单明了的核心概念;相关背景材料;教学视频制作;课后问题思考;发布于网络平台。目前国外最成功的微课平台当属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 其微课采用真人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 界面生动, 内容知识点短小明确[1,2]。而且由于其微课视频体量大, 课程较为完整和系统, 不但可以将某一门大的课程通过微课进行系统学习, 学生往往还可以根据其链接举一反三, 从而了解到更多的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其拥有完善的自主评价系统, 每一个微课以后都有相应的测试题, 学生每做完一个题后, 都可以立即查看做题的正确情况、该题涉及的核心概念和解题思路。对于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还专门开辟了讨论区, 以供老师、学生之间及时交流探讨。

1.2 微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微课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和不断更新以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阶段, 不同的学者对微课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但整体上对微课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 (1) 一个主题突出、概念清楚、短小精悍的微视频 (10~20min) , 一个微课视频最好只针对一个知识点; (2) 学习效果评价, 即微练习, 要设计一定的课后习题, 给学生练习, 而且要使学生及时得到答案和详解, 以便学生能进行反思; (3) 老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对微课的反馈意见 (包括微课呈现的形式, 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思考等) , 以便进行及时改进; (4) 微课发布平台, 一个好的平台对微课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我国现今微课发展的一个瓶颈[2]。微课在我国尚不能完全代替课内教学活动,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一种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微课里面的讲解内容经行探讨, 切实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3]。

2 微课是医学生物化学一个新的教改契机

生物医学是当今科学界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学科。生物化学作为其最重要的支持基础学科之一, 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其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阐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生物化学确成为了医学生最不想上的课程之一,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该门课程是从分子层面来讲解体内生物有机大分子的功能、结构、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及不同大分子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 整门课程呈现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理解、内容枯燥繁多、知识点分散、名词概念长且拗口、各个代谢途径交叉反复, 并且代谢过程又有具有较强的有机化学知识, 学生如果课前不进行预习, 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丧失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 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而医学院校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一般是分开上, 而且实验课程多以验证实验为主, 启发性、创新性实验很少或者基本没有, 造成生物化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 这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开始临床工作以后, 很难利用上已学的生物化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多的是靠化验单上的指标来机械的判断。如何激发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利用相关生化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也成为了多年以来生物化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探索的课题。针对现在年轻学生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几乎从不离手, 一有片刻闲暇, 就看视频、刷微博和上社交网站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种现实情况, 微课这种时间短暂、内容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就正好满足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课前课后预习复习生物化学知识点要求。因此微课极有可能成为医学生物化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3 医学生物化学的微课制作应当求精

当然生物化学微课的准备也将成为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笔者认为其制作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精心选材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还暂时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 因此现阶段的主要目标不是把整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完全微课化, 而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从每一章节中抽取一两个典型的知识重点, 精心制作1~2个微课视频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把生物化学课程比作是一部电影的话, 微课教学视频就要像电影的预告片一样, 电影有高潮有低谷, 但预告片一定全是精彩片段。要做到这点, 首先, 选材一定要突出相应章节的重点, 这一点根据教学大纲一般没有多大问题;其次微课呈现的内容除了要紧密围绕教学大纲以外, 还要紧密切合现今科学前沿, 如果照本宣科的话, 很容易给学生以生物化学的知识点都是几十年前甚至是上百年前的发现, 知识结构陈旧, 后续研究已经走到尽头, 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错觉。比如糖代谢章节, 讲到经典的三酸羧循环的时候, 可以结合自身研究和科学前沿, 给学生展示下三酸羧循环的一些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可以调节生命活动、肿瘤细胞为什么要进行有氧糖酵解以及PET-CT检测肿瘤的原理;最后微课展现的内容最好能跟临床直接相关, 在医学院校只有跟临床病例直接相关的课程才能受到学生更多的关注,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有可能马上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要把PBL教学和微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医学生化化学的教学改革。

3.2 严格把控微课视频的质量微课在我国兴起以后, 微课视频数量呈直线上升状态, 但是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用来参与各种教学比赛或者应付检查以后就不再问津, 而且大多微课视频的制作质量还亟待提高[4]。严格意义上来说, 生物化学讲解的知识点其实都是一个个体内动态的过程, 所以现在常用的教学录像型和屏幕录制型微课制作技术不能将其生动的反映出来, 多媒体讲解、动画讲解结合视频剪辑就成为了制作生物化学微课的必然选择[5]。虽然生物化学多媒体材料和动画国外有很多可以免费利用的资源, 但是要将其制作成一个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现状的优秀微课视频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还存在很大的技术困难。针对这点, 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多学生有很强的视频制作技术和视频制作愿望, 在老师将视频材料和逻辑顺序跟学生沟通好以后, 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针对医学生物化学, 可以在微课视频开端用一个病例作为该微课的引子, 比如讲脂质代谢的时候, 微课视频可以以动脉粥样硬化为视频开端, 并在微课最后留下几个相关的思考题。

3.3 课前要及时发布虽然很多学校都有网络教学平台, 甚至微课平台, 但是实际上会时时到这些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所以微课要尽量发在同学们常去的社交网络平台 (如班级的微信群、QQ群等) , 并采取一定激励措施来引导同学们观看学习这些微课视频:如对下载和评论了微课的同学给予一定加分, 对微课视频提出改进意见并被采纳的同学给予微课视频制作署名的优待等。

3.4课内巩固, 课后强化微课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于翻转课堂, 充分发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发布微课以后, 一定要在课堂上留下充足的时间来对微课的内容和相应的思考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思辨, 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比如讲糖代谢的时候, 可以提到糖的有氧氧化是细胞最主要的供能方式, 但是肌肉细胞却不是通过糖的有氧氧化来供能, 这是为什么呢?另外课后给学生留作业题的方式也要随着微课的改变而改变。现在最适合微课的习题方式笔者认为应该是驾校考试APP一类的习题库, 学生既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进行专项复习也可以进行综合练习, 有一分钟做一道题也能有一分收获。当然这个制作工程已经不是单个老师能完成的事情, 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总的说来微课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但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改革的代表模式, 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应用。微课的兴起是人们生活和社交方式改变以后带来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教师要主动的适应并且引领这种改变, 既不能盲目全盘跟进, 也不能裹足不前,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和不断累计的优质微课资源, 一定能为医学生物化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带来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 (6) :26-33.

[2]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 (4) :36-42.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3, 5 (29) :17-18.

[4]唐烨伟, 樊雅琴, 庞敬文, 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36 (4) :74-80.

3.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三

摘 要: 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旨在合理应用“绿色化学”原理对药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改进,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做到从源头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关键词: 绿色化学 药学 实验教学

在当今社会,环保问题日益凸显,雾霾、PM2.5等更是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当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危害之一,其中主要的污染源又是因化学因素产生的。经济和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务必以绿色环保为前提。“绿色化学”又称为清洁化学、环境无害化学和环境友好化学,是指在没有或者只有尽量小的环境副作用的情况下,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设计和生产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从源头上阻止污染,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并且能够妥善处理废物。

药学实验的教学是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学专业的专业相干实验课程大多数与化学有关,是与药学实验与绿色化学联系是最为紧密和最为直接的。我校药学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都要进行制药理论学习和实验,例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剂学实验,等等。在实验教学中,要大批量使用有机溶剂,在试验过程当中无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污染物,是以,在药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增强其绿色化学和保护环境的观念[1]-[2]。

1.改革现有实验内容,渗透和体现环保理念

首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内容的设计和实验的具体实施上进行策划,选择一些极具代表性、综合性强、毒性小的实验内容,同时将在相关的综合性实验中已作安排的一些基础操作,不再单独开设实验。通过这样选择实验项目、调整实验顺序、综合实验内容,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学生在一次实验课上就可以学到多项操作技能,要实现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使用,达到教学效果,同时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1]。其次,物尽其用,努力延长产物的使用周期,一是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产物也是原料,二是调整相关性较多的实验的授课次序,使得实验的试剂得到更充分利用,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和污染。经过如此调整,不仅节约了学校经费,而且有利于创造实验室环境,更有利于树立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3]。

2.改良传统实验,实验过程中渗透和体现环保意识

2.1开展微量或半微量试验,减少实验试剂的使用。微量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所进行的使用尽可能少的试剂的化学实验。微量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一般是常规实验用量的1/10甚至更少,但实验结果仍可以清楚、准确,并能达到安全的目的,减少环境污染。半微量实验是使用最低限度的试剂浓度和用量并且在常规的小量实验仪器和设备中进行的实验。半微量实验无需更多经费投入,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即可,并且实验技术可以得到很容易的推广。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尝试使用这两类试验,在确保实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绿色化学思想对常规试验进行改善,不仅反应的实验现象很是明显,而且节省了试剂用量,极大地减少了废气和废液的排放[3]-[4]。

2.2大力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降低高耗能设备和辅材的使用频率。虚拟仿真实验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并以真正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虚拟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调节和使用,最后由计算机的可视化过程展现实施的实验操作。这类实验可以反复观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实验的仪器设备的寿命,同时节约教学经费,降低实验师的能耗。并且虚拟仿真实验的整个过程都不使用化学试剂,不存在废弃物排放的问题,也杜绝了火灾和爆炸的隐患。可以说,虚拟仿真实验既节省了资源又没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大程度地保证了实验的绿色和安全,达到了废弃物零排放的环保目的[1]。

2.3充分利用当代新技术替代旧工艺,使用绿色溶剂替代原有的化学溶剂,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机溶剂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在传统的药学实验中,都会用到许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有机溶剂,比如三氯甲烷、乙醚等,不仅毒性大,回收也困难。因此,我们要利用目前先进的新技术和绿色溶剂,如:利用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可用于回收有效的材料等优点的膜技术和发挥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化学分析、药物合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作为反应介质取代高毒性的有机溶剂[2],对原有的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实验教学能继续顺利进行,而且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从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实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废气、废液、废渣,如果直接排放而不经处理,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应遵循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妥善处理。首先组织学生依照在实验中产生的有害和有毒气体的酸碱性分别进行处置回收。其次对于废液,应该集中统一处理,直接排放是绝不允许的。最后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渣,应该采用焚烧或稀释后填埋的办法进行处理[5]。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正确妥善的处理“三废”中,从每个细微环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德红,李颖,耿增岩.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环保理念的培养[J].学园,2014,13:26-27.

[2]韩春超,曲仕明.绿色制药概念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推广[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70-71.

[3]杨美珠.“绿色化学”在药学试验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211-212.

[4]王珣,马晓燕,李晓菲.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废液处置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92-194.

[5]胡海霞,李家明,秦瑛.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2010,14(5):613-614.

课题来源: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4.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目的探究如何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方法及成果。方法对比分析循证医学在急诊科临床实践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满意度、治疗效果、诊断符合率等方面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运用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所以,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在急诊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思维,结合临床实践,更好、更快的挽救急救患者的生命。目前,从急诊医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因其跨多个学科的特点,要求医护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引用循证医学思维、学习循证医学得理念、更加具体的了解目前急诊临床实践的应用方法的。本文通过对急诊临床实践诊疗过程中的理念及其具体措施来探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1]。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7月至9月的8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1名,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在8~58岁之间,平均年龄(25.36±4.2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3例,突发事故致伤11例,肾绞痛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41名,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在10~59岁之间,平均年龄(26.16±4.3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2例,突发事故致伤10例,肾绞痛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成立循证小组,包括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共同研究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应用循证医学的成果和理论。首先对患者类型进行分析,包括病史、体征、事业检测结果等,并提出问题,探如何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护理过程中如何加强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怎样加强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合作,提高医院整体的义务水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制定怎样的治疗和护理步骤、肾绞痛患者治疗的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对整体急诊临床医学的提高等问题。在提出相关课题后,小组成员进行专项研究,共同对相关问题进行检索,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本次共检索134篇文献,并分析了我院以往病理,得出如下几项理论成果:①肾绞痛患者应着重注意体征、症状方面的监测,并做好辅助检查;②院前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救治率,应作为急救的一部分在临床中推广;③医护人员应与主治医师加强沟通,并共同制定重症患者的护理计划;④舒适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2]。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不同疾病急诊的标准化流程并在全员进行了推广。对我院的医疗设施、人员设置、科室分布都做了一定的调整。收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着重对急诊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治疗那过程中对先关流程和措施进行验证并改正。治疗结束后,收集两组患者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护理及治疗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评分方面的差异。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治疗依从评分包括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用药依从性、检查配合度等24个项目,共100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经过本次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12%,治疗依从性评分为(91.57±3.22)分。诊断准确率为92.68%,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70.73%,治疗依从性评分为(73.64±5.63)。诊断准确率为75.60%,治疗有效率为85.36%。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3讨论在传统医学中,医生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来对病情进行诊断。而医生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凭借医生经验的治疗方法一般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耽误了正确的诊断延长治疗周期,增加病患痛苦,浪费医疗资源。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及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科学诊疗技术不断开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循证医便是其中之一。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医学的不断实践中发展起来的.[3]。循证医学可以准确地应用当前最好的研究依据,并且结合临床医生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此同时,了解患者的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而得出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了以下步骤方法:首先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及对患者的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匹配,找出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再次,检测临床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其实用性;最后,可以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对病人制定最有效的诊断及诊疗策略。循证医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诊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并有良好的预后治疗方案[4]。综上所述,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将会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利.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杨德兴,李瑶,王碧成,等.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重庆医学,,11:1524-1526.

[3]李婷婷,周光帅,陈侃侃,等.苏北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了解和实践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01:9-12.

5.微电子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五

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也在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医学的发展也对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三个重要发展领域以及仿生系统等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当今最新进展介绍生物医学和微电子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发展。

生物医学电子学是由电子学、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边缘科学,为使得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方式更加精确和科学,所以将电子学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精细的复杂系统,它形成的生物信息处理的优异特性将会给电子学以重要的启示,使电子信息科学以其为一个发展研究方向。在生物医学与电子学交叉作用部分中最活跃、最前沿、作用力最大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

它主要表现在:

1)实现生物医学电子设备的集成化和微型化是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体现在神经电极、生物医学传感器、监护技术、植入式电子系统、生物芯片等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其微型化;

2)按照目前微电子器件微型化趋势,医学器件尺寸很快就会达到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为人们更加精确地研究生物体提供了条件;

3)借鉴生物医学的最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以下将主要从生物医学传感器、植入式电子系统、生物芯片这三个方面结合当前国际上最新进展来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1.1 生物医学传感器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作用是把人体中和生物体包含的生命现象、性质、状态、成分和变量等生理信息转化为与之有确定函数关系的电子信息。生物医学传感器是连接生物医学和电子学的桥梁,所以说它是生物医学电子学中一项最关键的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生物医学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微型化,因为它是实现生物医学设备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基础,它发展将使得生物医学的测量和控制更加精确即达到分子和原子水平,从而把生物医学带入一个崭新时代。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传感器在集成化和微型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微电子和微加工技术以无机物为材料的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CMOS工艺传感器的研制和设计;2)充分汲取了有机物的优点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相结合的生物医学传感器。

比如基于神经细胞的`生物传感器、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 以及微生物传感器等。3)多传感器的集成技术、融合与智能化技术,这样不仅满足了对参数测量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使相互有影响的参数起到互补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4)纳米技术与微电子机械技术这些新的前沿的微电子技术的引入,为纳米封装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将生物医学传感器从二维发展到了基于立体三维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感器。

1.2 植入式电子系统

植入式电子系统是一种埋植在人体或生物体内的电子设备,它用来测量生命体内的生理、生化参数的变化,或用来诊断与治疗一些疾病,即实现在生命体自然状态下体内直接测量和控制功能或者代替功能残缺的器官。随着高可靠性、低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植入式电子系统的能源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无毒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研究的深入,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植入式电子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

植入式电子系统在微电子方面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1)植入式天线的设计技术。主要是解决效率与天线微型化之间的矛盾;

2)RF 射频电路的设计技术。

射频电路是植入体内部分与体外部分通信的关键电路;

3)低功耗植入式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它一方面是要保证植入式系统在有限能源的前提下能在体内长期稳定工作,另一方面是电路产生过多热量会对生命体本身造成危害;

4)植入式系统的能量供给技术。

由于经常把把植入体内设备拿出体外进行充电是不实际的,目前一般采用下述四种方式给体内供能:植入式电源、红外线偶合供能、射频供能或者是利用体内其他能量的转换,比如温差供电、利用血液中氢和氧进行燃料电池反应或利用生物体自身的机械能等;

5)微弱信号的提取技术。

生物信号都是微弱信号,而且往往存在着背景噪音都很强大的情况;

6)一些前沿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

比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线性预测技术来通过脑电实时控制多自由度的假肢的研究,以及基于小波变换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人工耳蜗等;7)植入式电子系统的制作与封装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生物材料来对集成电路进行封装,这样既能保证植入到体内的系统不会对生命体造成危害,也能保证其能在人体环境中长期稳定地工作。

1.3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初指的是分子电子器件。试图把生物活性分子或有机功能分子进行组装,构建一个微功能的单元以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等功能,来研制仿生信息处理系统和生物计算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概念发生了变化。

生物芯片指的是集成了数目巨大的生命信息,可以进行各种生物反应,具有多种操作功能、可以对 DNA/RNA 分子、活体细胞、蛋白分子乃至人体软组织等进行快速并行分析和处理的微器件,简称之为片上的缩微实验室。

其材料的选择很广泛,可以用半导体工业中常用的硅还可以用如玻璃、陶瓷或塑料等其他材料。目前已有多种生物芯片出现,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因芯片,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CR)、毛细管电泳等芯片。

生物芯片的技术主要是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微加工与微电子等三方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它是将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许多分析步骤,利用微电子、微机械、化学、物理和计算机等技术,使样品检测、分析过程能够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自动化。

2、结语

本文对与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七个重要领域中的三个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这些领域的基本研究问题,一方面着重讨论了微电子技术在这些领域中起的关键作用、最新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讨论了生物医学的发展对微电子技术起的巨大推进作用。

6.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六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目前,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检定、安全评价和成果评定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仪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科学的带动下,实验动物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和应用程度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行业,特别是生物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1世纪将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年代,现代医学及生物高科技已成为时代竞争的热点和制高点,因此,实验动物科学倍受重视。发达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40%涉及实验动物,60%的生物学课题需要实验动物。美国肿瘤研究中心,每年的研究经费为2.2亿美元,而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课题占1.4亿美元。有人统计,我国生物医学科研课题的60%以上需要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所占的重要位置。1.生物医学方面

实验动物学与医学、生物学的关系尤为密切,生物医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与实验动物息息相关。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对于医学科学来说,探讨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治疗与治愈机制及其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的机制,无一不是通过动物实验而阐明或证实的。如在癌症的研究中,由于在肿瘤的移植、免疫、治疗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对各种肿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学致癌物质、病毒致癌,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等方面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计划生育研究中有相当大的工作量是在动物身上完成的。外科中器官的移植,必须先在动物身上反复进行实验。其它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糖尿病、肝炎、老年病、艾滋病等都需运用相应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来阐明各方面的机理,最后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目前,对于生物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而这一领域大部分研究材料也是来自实验动物。

2.制药和化工方面

实验动物在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新药的研制,必须通过安全性试验,其中包括动物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毒性试验,三致试验(致癌、致畸、致突变),有的还要利用实验动物模型进行效果试验,证明对机体无毒性或安全可靠、有效后方能申请报批,否则可能会给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如1962年西德某药厂生产一种反应停(Thalidomide)药物给孕妇使用,结果造成畸胎儿发生率增高,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药品出厂前,每批都要用实验动物进行检测,以确保绝对安全。化工产品的毒副作用对生命的影响,都是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因此,实验动物在医药、化工领域里被称为“有生命的试剂”,是各种药理、毒理实验工作的重要条件,成为衡量医药、化工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实验动物也是医药工业上生产疫苗、诊断用血清、某些诊断用抗原、免疫血清等的重要材料,都是将菌毒种等接种于动物体内而制成。例如:从牛体制备牛痘苗,猴肾制备小儿麻痹症疫苗,马体制备白喉、破伤风或气性坏疽等血清,金黄地鼠肾制备乙脑和狂犬病疫苗,小鼠脑内接种脑炎病毒后的脑组织制备血清学检验用的抗原等。

3.在农牧科学方面

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残毒的分析检测离不开实验动物。安全性评价居农药研究开发的首位,必须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进行三致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及迟发性毒性,联合毒性,世代繁殖毒性等试验。新农药的研究开发往往因为它对人类健康有危害而告失败,因此,研究的成功率仅占合成化合物的1/30000,研究周期约需7~8年。没有合格的实验动物来做试验,而造成经济上和时间上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如过去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杀虫日米、杀蟥剂等都因后来发现有致癌作用而停止使用,但有的已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实验动物在畜牧科学方面的应用,主要范围是疫苗制备和鉴定、生理试验、胚胎学研究、饲料营养分析、饲料添加剂、兽药的有害影响等试验,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肉、奶、蛋等畜产品的安全性。

4.轻工业科学方面

人们的吃穿用,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皮毛及化学纤维、生活日常用品、各种化妆品等,特别是化学制品有害成分的影响,都要用实验动物进行安全性试验,证明对人体确实无急慢性毒副作用,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后,方能生产和供应市场。

5.在重工业和环境保护方面

对重工业有害物的鉴定和防治,对整个环境的保护,包括废物的、气体的、光辐射的、声干扰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实验动物都是重要替代者。

6.在国防和军事科学方面

各种武器杀伤效力,化学、辐射、细菌、激光武器的效果和保护,以及在宇宙、航天科学试验中,实验动物都作为人类的替身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7.其他方面

在商品鉴定和国际贸易中,已把实验动物鉴定列为法规,它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数量、质量和信誉。实验动物还在交通、建筑、海洋、石油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决定了它应用的广泛性,因为它具有微生物和遗传背景明确,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纯度高,敏感性强,反应性一致,重现性好以及繁殖快、产仔多,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在科学研究中,它成为“活的试剂”、“活的精密仪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动物模型的意义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实验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动物实验,是生命科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的繁育,以及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测和管理,其目的就是使动物实验研究准确无误而更接近真实,使实验结果具有科学性和重复性。在动物实验中人们发现,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人类或异种动物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并可互为参照,一种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可以成为另一种动物乃至人类的参照物。这样就赋予动物实验更广泛的意义,也使动物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实验研究的结果往往会出乎意外,不受人为的控制,所以关乎人类本身的研究,在人体上进行试验,风险很大;对一些数量很少的珍稀动物,或一些因体型庞大,不易实施操作的种类,往往用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的另一种动物来进行实验研究,代替人类或原来的目标动物,这就是动物实验。为了保证这些动物实验更科学、准确和重复性好,用各种方法把一些需要研究的生理或病理活动相对稳定地显现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身上,供实验研究之用。这就称之为动物实验中的动物模型。

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HumanDiseases)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似性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使用动物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防治措施。

长久以来人们发现,以人本身作为实验对象来推动医学的发展是困难的,临床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局限性,许多实验在道义上和方法学上还受到种种限制。而动物模型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克服了这些不足点,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动物模型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避免了在人身上进行实验所带来的风险

临床上对外伤、中毒、肿痛病因等研究是有一定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很难重复环境污染的作用。辐射对机体的损伤也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实验。而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替难者,在人为设计的实验条件下反复观察和研究。因此,应用动物模型,除了能克服在人类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理论和社会限制外,还容许采用某些不能应用于人类的方法学途径,甚至为了研究需要可以损伤动物组织、器官或处死动物。

(二)临床上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可用动物随时复制出来

临床上平时很难收集到放射病、毒气中毒、烈性传染病等病人,而实验室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随时采用实验性诱发的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出来。

(三)可以克服人类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和发病率低的缺点

一般遗传性、免疫性、代谢性和内分泌等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很低,例如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较降,研究人员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其在动物种群的中发生频率,从而推进研究。同样的途径已成功地应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如血友病、周期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自身免疫介导性疾病等。

临床上某些疾病潜伏期很长,很难进行研究,如肿瘤、慢性气管炎、肺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发展很缓慢,有的可能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些致病因素需要隔代或者几代才能显示出来,人类的寿命期相对来说是很长的,但一个科学家很难有幸进行三代以上的观察,而许多动物由于生命的周期很短,在实验室观察几十代是容易的,如果使用微生物甚至可以观察几百代。

(四)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增强实验材料的可比性

一般说来,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十分复杂的,各种因素均起作用,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可能同时又患有肺脏疾病或肾脏疾病等其他疾病,即使疾病完全相同的病人,因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等各不相同,对疾病的发性发展均有影响。采用动物来复制疾病模型,可以选择相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体重、活动性、健康状态、甚至遗传和微生物等方面严加控制的各种等级的标准实验动物,用单一的病因作用复制成各种疾病。温度、湿度、光照、噪音、饲料等实验条件也可以严格控制。

无论营养学、肿瘤学和环境卫生学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在群体的数量上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一定数量的肿瘤等方式,限定可变性,取得条件一致的模型材料。

(五)可以简化实验操作和样品收集

动物模型作为人类疾病的“缩影”,便于研究者按实验目的需要随时采取各种样品,甚至及时处死动物收集样本,这在临床是难以办到的。实验动物向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实验者的日常管理和实验操作。

(六)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未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知很多病身体除人以外也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其表现可能各有特点。通过对人畜共患病的比较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同一病原体(或病因)对不同机体带来的各种损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使研究工作升毕到立体的水平来揭示某种疾病的本质,从而更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所发生的一切病理变化。

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富有成效的用途,在于能够细致地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这在临床上是办不到的,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7.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法,实践

生物化学主要是对生物分子在结构、功能以及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对生物自身的生命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在实际学习的时候, 由于讲授内容抽象, 且专业术语既繁又杂, 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导致教学进度较慢。另外, 还由于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先进, 只是单纯的机械化教学, 很少联系实际, 造成了学生对生物体内各类物质代谢理解不够, 不能深入地了解各类生物化学知识[1,2]。所以, 本研究主要就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希望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定的贡献。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及学以致用的原则, 让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一种教学措施, 此种教学措施被称为启发式教学法。之前的教学方法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和了解不够充分, 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所以, 启发式教学法是由之前的教学方法逐渐演变而来的, 同时, 在实际教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 并获得了一定成果。以各医学院校开设的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为例, 临床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各个科室工作, 所以, 在进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时, 学生不仅要清楚人体代谢的性质。另外, 对于新陈代谢所造成的疾病和生物化学上相应的核心理论以及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 运用灵活、生动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诱发疾病的原因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掌握医学知识理论, 还能够让学生对疾病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一般从事护理工作, 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的时候, 要着重讲解护理常用临床实践的内容, 例如, 糖尿病病人发病原因以及其平时的护理重点, 又如通过酸性灌肠原理对诱发肝硬化的原因进行讲解等。启发式教学是在之前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又给予创新的教学法, 分析、探讨理论知识, 并进行归纳整理, 让学生开发思维, 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掌握的启发方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 让学生对于事物间的关联以及差异掌握得更加牢固,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2多媒体教学法

最近几年, 我国计算机发展迅速, 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具有可以把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集合起来及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等优势。然而CAI教学法通常会使教师讲解的速度加快, 有些学生只能匆忙摘抄笔记, 而来不及考虑、消化所讲知识, 造成掌握不好重要内容以及不能解决难点的问题。所以, 在进行授课时老师可以把某些重要的以及难度大的内容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同时做一些简明的解释以及讨论, 使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解决其中的问题。例如利用计算机将蛋白质的各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等演示出来, 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将老师作为主体, 恰当运用CAI教学方法, 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问题教学法

学校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需要在教学开始前列大纲, 并且制订教学计划, 还要对不同的计划提出不同的问题, 做好涉及方面的工作, 全面细致地进行整理, 然后给学生进行教学。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抱着为什么的心态萌发自主学习动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入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自身的知识, 对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 同时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以便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及水平[3]。

4病例式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传统教学时学生还没有进行临床试验, 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 对于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后, 方可进行临床试验。因此, 导致了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降低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兴趣。而病例式教学法就是运用实际的病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病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穿插对将病例的探讨, 对该病例出现的状况进行认真讲述, 让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来分析病人患病的原因, 做到对症下药,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和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5小结

综上所述, 教学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更适合的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郭俣, 杨清玲, 马佳,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4) :341-343.

[2]李彬.PBL教学法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9.

8.电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八

摘要:随着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但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实践的平台, 为临床技能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关键词:模拟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教学效果

【分类号】G642.0;R4-4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没有临床实践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师。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与完善, 病人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医疗与技能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一形势下,模拟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借助各种仿真模型,用模拟技术创设出临床场景和仿真患者,以代替真实情景来进行实践教学。

1临床技能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

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1]。同时,它也是实现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角色转换的关键路径。

1.1传统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限制

不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仍旧沿袭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实验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而且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创新型、综合型实验较少。由于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限制,不少实验以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而且由于基础医学实验是与理论课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不计算学分,难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1.2相关法律法规及医患矛盾的影响

199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对医疗事故的防范大大加强,但又没有明确实习医师的法定地位,又加上舆论导向的作用,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只会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对自己实施诊治,对实习医生进行的诊疗活动很难认可和配合。这就使得临床技能训练资源相对不足,实习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机会越来越少,陷入了“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2] 。

2 国内外医学模拟的发展概况

早在16世纪就有人使用人体模型来教授接生的技巧,以减少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现代医学从最早的用粘土和石头来制作简单的模型发展到现代高科技的模拟人,其中产生过无数种模拟教具。医学生用青蕉皮和猪大肠进行缝合打结练习,在进行胸腔穿刺、腰部穿刺、腹部穿刺和骨穿刺时,学生会互相对比寻找位置来进行模拟练习,他们也会相互间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问诊练习、扮演患者练习查体等,这些无不是模拟教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尝试。“模拟”进入快速发展期以该领域较有代表性的美国医学教育科技公司(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ies Incorporation,METI)为例,该公司自1997 年研制出具有“生理驱动功能 ”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开始,随着更高级的虚拟触觉感知技术和力反馈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出更新更高技术的产品(见附表),足见医学模拟技术发展之快[3]。到目前为止,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全面启动了医学模拟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集中在基础技能实验室,如临床技能中心、基础护理实验室等,虽然目前有很多知名院校都建立了模拟中心,但许多都不是很成熟。

3 医学模拟教育在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优势

3.1高仿真性

新一代高端模拟人具备生理型驱动的功能,可以提供和动物一样甚至更好的生理和代谢反应,可以模拟各种病人和临床情况,可以真实的采用临床的医疗设备进行治疗和操作训练,具有逼真的肌体构造,学生可以对其训练学习处理各种临床情景,令学生如同面临真实的诊疗过程。

3.2无风险性

模拟临床教学对学生和患者都不会产生风险,也不会与任何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同时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许多从未见到的病例,错误的治疗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可以暴露出操作错误并及时改正,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3.3可控制性

模拟教学设备可以提供不同情况下的学生培养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实践,比如可用于临床外科学习、临床麻醉学习、护理急救学习等。同时模拟教学设备还可以根据老师或者学生的需要去停止、减缓和重新操作某一培训项目, 和真实的临床场景相比具有可控制性。

4 医学模拟教育在我院临床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我院以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同时也为了实现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800平米的临床医学模拟教学实验室,购置了心肺复苏模拟人、全无线遥控模拟人、胸部引流模拟器、全身体格检查模拟等先进的模拟教学设备,可开展包括内、外、妇、儿、眼科、耳鼻喉、皮肤等多个实验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我院学生临床技能教学的要求,大幅度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反复练习及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机会。我们本着“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4],为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个模拟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对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志广,杨大鹏.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16-18

[2]韩力军,张伯礼,周桂桐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92-94

[3]万学红,姚巡,卿平.现代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 8(6): 413~415

[4]闫晓.医学教学装备的“小康”标准—现代医学模拟中心[J].中国医学装备,2005,(1):59

作者簡介:张祎捷(1968—),女,河南民权人,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内科和临床医学教学研究。

上一篇:沉井的施工技术下一篇:专题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