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朗读

2024-07-30

所见古诗朗读(精选6篇)

1.所见古诗朗读 篇一

古诗《所见》扩写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沙发里看书,闷热的空气让我喘不过气来。没多久,瞌睡虫就找上我了……

这时,一只长着七彩羽毛的小鸟从窗外飞进来,落在我的肩膀上。它对我眨眨眼睛,便又飞起来,那情形像是示意我跟它走。不知不觉地,我在小鸟的带领下走进了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一缕缕阳光从树叶间的缝隙射进来,留下铜钱般大小的光斑。

站在林荫下,原本烦躁的我,心情变得舒畅了许多……

正当我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时,只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的声音。那歌声越来越近,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牧童骑在一头又肥又大的老黄牛身上唱歌呢!只见他身穿红肚兜,绿裤子,头上戴一顶草帽,草帽下露出两只像葡萄般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的歌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好听极了!

我闭着眼睛沉浸在牧童的歌声里,突然发觉没了响声。睁眼一看,原来他发现大树上又来一位“歌唱家” —— 蝉。它比牧童唱得更响亮,更动听:“知了,知了……” 有时还扇着它那透明的翅膀打拍子呢!

这时我看见小牧童停下脚步,牵住老黄牛身上的绳子,挺直腰板儿,伸长脖子,昂起头,瞪大眼睛,认真地看着那只蝉儿。就连老黄牛也像是遇到“知音”一样,一动不动。

就这样,蝉儿唱着、唱着;牧童看着,看着……

“小宝,你这是看的哪家子书啊?”耳边突然传来了老妈的“咆哮”声,瞬间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睁眼一看,嗨,原来是个梦!低头一瞧,嘿,我正翻到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哈哈!真是日有所读,日有所梦啊!

2.所见古诗朗读 篇二

一、激发朗读兴趣, 读通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诗文的兴趣, 把诗句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着优美的诗文, 以声传情, 体验诗句中的情感, 想象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 是多么惬意的事。诗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 用优美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教学《敕勒歌》一课时, 可借助媒体先让学生一边听着旋律优美欢快的歌曲《草原牧歌》, 一边欣赏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片, 先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 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当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画面所吸引, 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 试一试, 教学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又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曲曾流行歌坛而根据这首诗改编成的歌曲《涛声依旧》, 让动情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 还可利用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故事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营造朗读气氛, 读懂诗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点一二句话, 也许就够了, 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学生读通诗文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以后, 便会想去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 领略诗文的妙趣。这时,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 补充有关资料,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初步理解诗意。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感情朗读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如学生读通《枫桥夜泊》的诗句后, 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对愁眠”即是“对着 (向着) ……发愁而睡不着觉”的意思, 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这些诗句是如何表达了诗人张继怎样的心情, 诗人又可能在忧愁什么呢?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也许是思念亲人。夜幕中, 诗人充满愁绪, 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景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吟诵时要抓住一个“愁”字,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读中领悟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愁苦情思。此时此刻, 一幅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图便会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指导感情朗读, 读活诗文

在学生读懂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 把诗歌读活,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略诗词的意境, 在丰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诗, 陶醉于其中,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古诗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文, 初步体会诗人的愁郁心情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把诗文读活, 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特别要注意“天”、“眠”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 读第一、二句时声调要低, 读出“月落”、“乌啼”、“满天霜”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 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读第三、四句时语调要稍微提高, 读出动感, 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更加增添了诗人几分愁郁的情思。在这样如痴如醉的吟诵中, 学生既读活了诗文, 升华了情感, 又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眼前的这幅“诗人深夜未眠图”便显得更加清晰、更加难忘。再如, 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课,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时, 要注意每个小节后稍予延长, 注意“蹊”“低”“啼”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句, “花———满蹊”声调要提高, 强调花多, 表现出枝繁叶茂;读第二句, 应重读“压”, 显示出春的力度;读三、四句中的“留连——戏蝶”与“自在———娇莺”时语速要稍慢, 以体现“蝴蝶”“娇莺”对春光的眷恋;而读到“时时———舞”与“恰恰———啼”时则要提高声调, 读出动感和声响, 让人们感受到一派“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 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合语言环境, 运用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学习、诵读、积累优秀诗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树立美好的理想。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用所学到的优秀诗文来形容、表达眼前的事物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甚至可以自己即兴创作诗歌来抒发情感,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草原》一课, 当学生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 能马上触景生情地吟咏出《敕勒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当自己身居外地, 遇到节日思念亲人的时候, 能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自己在习作中苦于无肺腑之言来倾诉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时, 能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当同学们临近毕业, 为表达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那是否也会为朋友吟上一首《赠汪伦》呢?

3.对古诗《夜书所见》的新理解 篇三

其一,有老师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于是说“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呢,难道说儿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吗?

其二,更有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刊物上说道:“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白天是很难捉到促织的,只有在夜晚才容易捉到”、“ 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儿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这些说法是有待考证的。第一,有过捉蟋蟀、斗蟋蟀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儿童)捕捉促织主要是因为爱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第二,夜晚拿着灯笼捉蟋蟀绝对比白天难捉到。在白天,促织很难逃过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织只要有机会一跳,不要说古时的灯笼,就连现在拿着手电筒,也难跟踪上。第三,捉蟋蟀很多时候也不用翻动泥土。“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入秋捕获的斗蟋绝大多数都不“住在地表以下”。若教师们不改变这种解释,岂不是误导了学生!

再三,如按原意来理解古诗,全诗的结构就变得有瑕疵,理解“客情”,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发出声音和拂面秋风,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啊!又催起我的怀念感情。”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写事物已经触动了诗人的“客情”, 三四句理应抒发“客情”,不该又描写眼前事物。客居他乡的诗人的“客情”更应是记挂家中亲人,而不会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诗人叶绍翁的作诗才能来看,应该是不会犯如此败笔的。

最后,容笔者再次谈谈对全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xiàn)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全诗)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在教学上,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对的,就得拿出理论依据去坚持,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有误的,就果断地改正,才是我们的教学正道。

4.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篇四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作者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5.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篇五

王淑娴

学习目标:

1、认识《夜书所见》中的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导入: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简介作者。

活动一: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活动任务:讨论“怎样读好这首诗?”

活动任务: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诗读通、读顺,并想想应该怎样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2、组内轮读,注意读出节奏。

3、请一个小组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4、师出示古诗节奏线指名再读古诗。

5、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分析字音、字形及字义。

(3)全班齐读生字。

活动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任务:

1、朗读诗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诗句的意思。

4、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生梳理,相机板书。

活动三:品读诗文,品味诗蕴

活动任务: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活动任务:

1、师配乐范读古诗,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讨论。

3、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梳理,完成板书。

6.所见古诗朗读 篇六

今后, 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挣脱功利化的枷锁,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更有实效, 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古诗文的“朗读”艺术。

一、善于营造情境

现代中学生距离古诗文年代久远, 不容易理解, 因此要反复朗读, 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 尽情发挥想象, 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但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 仅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境, 往往比较单调和空泛。因此, 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 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营造朗读情境, 要做到境与情的和谐, 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如在上《桃花源记》时, 配一曲古筝乐, 带着郊游时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 贴近桃花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 动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妙感觉。

二、善于把握时机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 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 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 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 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 概言之, 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 讲解中的朗读, 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 是为进入文本预热, 要求将字句读通, 音节读准;讲中朗读, 是为深度阅读加温, 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 是为积淀内化铺垫, 要求读熟, 烂熟于胸。

三、善于运用范读

范读是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专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是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专家范读, 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诵技巧的专业性等方面, 无疑具备普通教师和学生较难企及的规范, 是可供教师与学生临摹、借鉴和研讨、探究的标本。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 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 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示范朗读, 可能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读技巧的专业性上会逊色于专家朗读, 但由于真实的在场性, 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和专注的态度朗读, 沉浸到文本中去, 一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

四、善于变换方式

在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 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 应该考虑到古诗文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 采用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方说长篇叙事诗, 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 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而近体诗, 如绝句、律诗等, 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 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

学习古诗文, 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 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语言, 关键是练, 教学古诗文要朗读也是练, 而且是重要的练的观念。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 学生的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 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后才要求朗读的做法。教学古诗文, 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每篇古诗文都要反复朗读,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这样长期坚持, 养成习惯, 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 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 必须改变教法, 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 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既然如此, 如何使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呢?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古诗文,情景,时机,范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王尚文.语感论.2000年.

上一篇:小学课桌椅管理办法下一篇:2011——2012古城幼儿园年度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