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

2024-09-24

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共8篇)

1.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 篇一

文学鉴赏活动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感受、欣赏、品评文学形象,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美读品味,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简易的方法,反复美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更加细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的美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使学生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形象,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由感知美、欣赏美到体味作者精心构筑起的艺术天地。

通过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反复美读,把学生带到作品所创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感悟中体味,感受语言,增强语感,提高鉴赏力。

二.启发想象,深化理解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进行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从而实现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跳跃。如从《荷塘月色》中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联想到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感想摇曳多姿无限美态的动人荷叶;写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使学生联想到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朦胧迷离的月色。在这诗与散文相交融的比较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既增强了美感,培养了想象力,又深刻理解了作品。

三.感受形象,审美判断

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审美趣味浓郁,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道德美、艺术美、意境美等,所有这些美又都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在鉴赏的过程中必须感受形象,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人物的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景美,人更美。景,美在清新,美在丰富的内涵;人,美在质朴,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人美化了景,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美化。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这就是凭借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和审美经验作出的审美判断。

四.不同体裁,侧重鉴赏

文学作品体裁样式的不同,其鉴赏的重点也应各有侧重。如诗歌的鉴赏可侧重意境,鉴赏意境时,不停留于客观因素和主观感情的交融渗透的理解上,而应崇尚那高雅蕴藉的余味不尽的意境。

散文可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既要欣赏散文寓意之物象,又要推本溯源,领悟其中所含之理、所寓之情;品味意境后,再琢磨作品体现意蕴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小说应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而另外两要素环境、情节都是为人物服务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情节是推动和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是多元的复杂的,要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思维的分析方法,从而洞察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由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环境和反映出的时代风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这样既能使学生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化修养,又能培养起高尚的人文情感,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陈玉焕,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

2.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 篇二

一、找准通感体验,激发鉴赏兴趣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共鸣和同情基础上的语文学习。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寻找到相通的体验,结合自身的生活点滴积累,致力于细节观察和兴趣共鸣,激发学生的自觉欣赏的主动性,并通过通感表达,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将文学作品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应选取贴合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作为鉴赏对象,引导学生自发感悟,做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如《赶海》中“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 舅舅答应了”。句中的“闹”成为句中的点睛之笔。“闹”之一字除去字面含义,还包含着一种丰富活泼的情趣。对此,学生的反应是积极热烈的。你能试着模仿一下主人公是怎么闹的?你强烈要求家人共同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会怎么做呢?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个闹是闹事,还是热热闹闹呢?多名同学给出了多姿多彩的答复,通过语言和动作等使大家对“闹”字有了直观的趣味感受。 甚至有一名同学改写了句子:“我扭着舅舅的胳膊带我去赶海”, 引发了大家的积极讨论。这对锻词炼句和情感体验的帮助非同一般,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反复推敲揣摩,提高鉴赏能力

推敲揣摩是精读的一项基本内容,通过比对不同的字词,鉴别其中的细微差异,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语感精准是一种较高境界的阅读能力,而要获取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的字词表层意思出发,通过反复的体味和品尝,达到透彻理解。

如《荷花》一文中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的本义学生一般可以领会,但用在此处好处何在?通过提问“是否能用其他字词来替代‘冒’字?”时,学生作了多种回答。在探讨了诸如“顶”“撞”“长”以及“露”等字词之后, 学生领会了“冒”字的传神之处,“冒”既是轻柔可爱的小动作, 也表现了它带给观者出其不意的惊喜。通过对“冒”的揣摩,学生感受到了准确用词和表情达意的乐趣,逐步的推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感受作品的音韵美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汉字作为形音结合的文字形式,具有不朽的魅力。而语言的音韵美感是刺激语言学习和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是通过感性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强化心理感受的过程。对于已经具备了基本理解能力的学生来说,对文学作品中的精美段落进行反复吟诵,使得学生能够直接感受作品的音韵美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情景和意境, 通过语言音韵刺激,达到和加强语言内化的效果。

四、文学鉴赏的终极是培养健全的审美意识

语文学习是一种灵性和流动性的学习,而文学作品鉴赏作为其中的最高形式,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体悟能力。在具体的文学鉴赏过程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就是以人本思想为根,以个体的独特性触碰意识感情的价值普适性,从而产生和谐统一以及共鸣的过程。

审美作为一种本能的意识,其技巧的培养必不可少,而情感表达、视觉意象和思想升华作为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文学鉴赏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逐步地加强。这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殊途同归。

课文《荷花》中有“让咱们再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 在课堂中,学生不限于用语言来表达,我鼓励他们尝试身姿、肢体表达,通过辅助来完善语言赞美。并随同音乐观赏荷花的幻灯图片, 使一堂语文课变为艺术美的感受殿堂。学生们兴致高涨,发言极为积极。“荷花,你就像一个好朋友,那么可爱美丽,简直让我想牵着你的手!”“荷花,你的清香就像一首甜美的摇篮曲,让天空变的高远和闪亮,使我想唱一首遥远童年的歌曲。”“荷花,你的花瓣又白又大,与众不同,你的香气直冲到我的肺里,我快要醉了。”“我和妈妈都喜欢荷花,看到荷花我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妈妈,感受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它是我的幸运花!”这样的表达是文学作品的延伸,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尽管稚嫩,但使我深感兴奋,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得鉴赏主体有了直接的感受和反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了绝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让学生学做文学鉴赏的主人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探索思路,课堂学生情绪的高涨和学习的热情爆发是这一教学方式的直接效果, 但是文学鉴赏之路任重道远,趣味的引导和结合只是开始,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

五、结语

3.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 篇三

关键词:阅读 理解 文学作品 鉴赏

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还要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本文就要从下面几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这样,反复的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的提高鉴赏能力。

然而,读文章也不能马马虎虎的去阅读,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在朗读出文章中的情感时必定是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了揣摩。而在揣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层。

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最基本的一步,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拓宽。

二、学习文学作品知识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另外,还可以计划一些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进行运用。

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自己在课后积累其他的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些其他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可以再课后去扩展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也能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加强。

三、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了解应该算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掌握一些着名作者的基本情况,那样在要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进行了解,那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备的功课。

四、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1.着眼整体,鉴赏局部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是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完整地作品。作品的某一个局部既有它独特的感情,又和其他局部相联系,共同表达主题。因此,在鉴赏局部时不能将其分开来理解,而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对局部进行理解,再融入到整体的文章中。这样能更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根据文章的体裁进行鉴赏

4.文学作品类阅读鉴赏 篇四

教学目标:

1、明确散文复习的目标、思路

2、学习散文规范阅读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规范”成“习惯” 教学重点:

规范阅读方法的点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做练习,熟练掌握方法,准确快速解读文本 课时:两课时 教法:点拨、练习教学过程:

一、明确近十年高考常考文学作品体裁:散文(写景类、状物类、写人类、议论类)

二、平时做题普遍存在问题

1.对文本理解一知半解,靠直觉想象答题,答案脱离文本 2.审题不严密,答非所问 3.答题思路不明确,遗漏要点

4.语言组织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通畅

三、明确复习思路——两大步

●规范阅读步骤:养成规范的阅读习惯

●规范答题:包括答题思路、答题模式、表达术语三方面

四、明确复习目标:

1.平均分15分以上,争取20分,消灭个位数分。2.让“规范”成为“习惯”。

五、规范阅读达成目标

1、明确结构思路

2、基本了解形象特点

3、基本把握感情主旨

六、导入新课

1、回顾第五次月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思路:从标题入手,阅读时注意哪几段写到了“请到阆中来过年”,为什么到阆中来过年。根据此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结构层次:

1-6段,写在厦门过年不让放鞭炮的寡淡无味。引出下文朋友相约到阆中去过年。7-11段,朋友介绍阆中过年与厦门过年的不同点(4个特点)。

12-16段,作者亲赴阆中,品小吃,游古迹,更加坚定到阆中过年的决心,而且表明到阆中过年的急切心情。

2、第六次月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思路:从标题入手,阅读时注意哪几段写到了“汉家寨”,“汉家寨”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根据此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结构层次:

1-4段,写走近汉家寨的过程,描写了铁色戈壁的特点,烘托了汉家寨的环境,为下文写汉家寨作铺垫。

5-28段,写在汉家寨所见所闻(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及汉家寨人顽强勇敢、坚守故土的精神品质)。

29-33段,写作者离开汉家寨及其所感(作者精神境界的升华)。

3、小结

从标题入手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是我们从高一以来一直沿用的方法。阅读过程有以下要求:(1)标明段落序号

(2)阅读时注意哪几段集中写了与标题相关的内容(景、物、人、事),其它段落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段什么关系。

(3)还要注意写了形象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注意:必须养成用笔标注的习惯!

七、学习新课

(一)平时所选大部分文本结构特点:开篇先写其它景物或人事,为正文内容作铺垫,中间部分

是文章主体,最后往往升华主题。因为不直接写主题内容,需要别的内容作铺垫,所以称这类结构为——铺垫式

例:《彩色的荒漠》

1、共8个自然段

2、结构层次:

1-4段,写去往油田路上的所见所感(茫茫的灰色的戈壁、顽强的胡杨林、流动的沙丘、炎热的气候)。

5-7段,写石油工人的拼搏奉献精神和克拉2号气井的壮观,体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

8段,进一步点题,强调自己的感情——难忘 小结: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作铺垫;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最后一段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练习:《岳桦》《马缨花》《绵绵土》《一日的春光》

(二)老师引导分析例文〈灯火〉

1、共19段

2、结构层次:

1-13段:写灯火在我童年时代给我的温暖,并写了祖孙二人在灯下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 14-18段:写长大成年后,在灯光下写作的感受,通过对比衬托煤油灯的灯火对自己的影响及意义 19段:篇末点题,写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小结:因这类文章标题在文中出现频率不高,而且形象具有象征性,因此称之为——含蓄式 练习:《阳光的香味》《春天的梦》

5.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 篇五

一、考纲要求

鉴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二、知识结构

1.现代诗歌的范畴、类别。

2.现代诗歌的鉴赏要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例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对表达技巧的体味和分析。A、B、C三项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均正确。D项是考最后一节,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这点题的诗句已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这里的“我”绝不能再指喻体“鸟”,而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了。

例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2000年春季高考题(京·皖卷)]

[答案]C。

[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A、B、D三项 考 查的是诗歌中的形象,形象所包含的寓意,正确。而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 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赋予了更深层的含 义,它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第二、三节显然就是那个社会的反映。

四、能力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 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3.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第二节参考答案

1.C(“故乡”是比喻的说法,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亲切,贴切)

2.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3.D(“礁石”在这里是一种象征,融进了作者的情感)

4.C(非托物言志)

5.①C ②A(非纪实手法)

6.小学生文学作品鉴赏 篇六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一:小说的表现手法

(一)解读故事,分析人物。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世界。我们在欣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通过总体阅读,迅速把握这篇小说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感受情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把握环境,感受氛围。小说是以写人为核心的,人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小说中的环境对主题意蕴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情绪氛围的营造等都有重要作用,所以,有经验的读者在欣赏小说时就很注意对环境的把握。

(三)理解主题,欣赏技巧。主题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体系中的情感和思想。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所以主题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小说作家在创作时设计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其创作意图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了这些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就能看出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重点二:散文的演变

散文的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讲解中要重点弄清楚以下几点。

1.重点了解《春秋》是怎样的一本书。《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成为后世叙事写人散文的典范。

2.重点了解诸子散文的相关知识。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荣,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3.重点讲解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发展。中国现代散文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四初期,白话散文成就较为突出,特别是适应当时战斗需要而产生的文艺性短论-----杂感(随感录)。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和刘半农等都是这时期杂感的重要作者。

当代散文中,虽然在1949至1966的十七年中,散文留下许多遗憾。但新时期“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就像墨色苍穹上的点点繁星,璀璨异常。当代散文大家金克木、冰心、秦牧、汪曾祺、余光中、季羡林、张中行、林清玄、余秋雨等,他们的一片匠心,昭然可见,或灵妙恢宏,或淳朴恬静。

重点三:散文的语言

语言对散文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成为保持散文体裁艺术魅力的极重要的部分,所以品评散文的语言,是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简洁明快、朴素自然、声调和谐,是散文的三大特点,也是评价作品的主要标准。

(一)简洁明快。语言的简洁明快,虽然也是对一切文学的要求,但对于散文来说,简洁而笔意丰润,明快而无冗词赘句,行文繁简得当,长短句错落有致,使语言更接近于自然状态,这就是散文语言特有的风致。

如“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透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夜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幽幽的谈话中,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语句短促、简洁、集中,语气一波三折,又一气呵成;哽咽中,蕴涵着失子之痛楚;担心中,折射出念子之悲情。可谓长歌当哭,痛定思痛。语言更接近于自然状态,增添了行文的悲悯之情感,一曲慈父怀子的悲歌不禁随“滴答的坠枣之声”弥漫开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二)朴素自然。散文语言的朴素自然,是一种近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作品语言是作者精心加工的结果,但并无雕琢的痕迹;虽然也有不少形容和修饰,但平实而自然,形容得当,修饰适度。古代散文中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开头一段写他少时修葺旧屋为书室、在其间读书坐卧的无限的情趣,语言明快而流畅,生动而自然,朴而不拙,华而不俗,尤其是对修葺以后项脊轩清幽和静谧的环境的描写更是清新动人。

(三)声调和谐。散文语言在声调和节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谐而富有韵味。虽然散文完全可以不讲音韵和对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的,尤其是文句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和谐的篇章,使人时时感到有一种自然的韵律存在。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难点一:散文的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怎样去鉴赏?

(一)了解背景,感同身受。要鉴赏散文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想办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社会环境怎样等,是我们探索散文的重要途径。

(二)揣摩语言,合旨适境。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或者意蕴丰厚或者运用修辞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三)明确意象,建构意境。赏析散文的意境应缘景入情。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作者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建构起符合文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展开联想,丰富想像。所谓“联想和想像”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事与理,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现实到未来,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和丰富。

(五)不同作品的比较鉴赏。“观于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平时的散文鉴赏中,注意联想和思考,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别的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同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自己接触过的别的作品相比,那一个更能打动人。比较是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散文的单篇鉴赏,进入到一定层次后,必须进行同类或不同类单篇作品的相互比较,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鉴赏能力。

难点二:诗歌的演变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曾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要鉴赏诗歌,就要了解诗歌的发展历史。

1.周初,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他们反对剥削、压迫的情绪,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婚姻生活。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产生了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楚辞的内容深刻、广泛。从创作方法上说,它是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

2.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光辉灿烂的时代,诗坛上盛况空前。从诗歌流派上说,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有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创作方法论,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从诗歌运动方面说,有初唐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有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从诗歌的内容上说,或描写山川田园,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揭露统治者的腐败,或反映人民的疾苦,绘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画面。从诗歌体裁上说,则古体、近体并盛,五言、七言兼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生动景象。

3.新诗也要作为重点来讲解。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革命文学的发生,伴之而出现的“白话诗”,使诗歌沿着新的道路发展。郭沫若、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在当时都有很大影响。

难点三:诗歌的鉴赏

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鉴赏既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也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活动,诗歌鉴赏更是一种最高级的文学活动。这就要求教给学生方法。

(一)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作为分析诗歌的依据,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于人们感性认识的,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离开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文学艺术的鉴赏。诗歌尤其是如此。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那么诗歌鉴赏的方式,也主要应当是形象思维。优秀的诗歌,是用生动具

体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的。鉴赏这些诗歌的对候,就要从形象出发,进入作品的意境。由于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受到感动,从中得到教益。

(二)要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鉴赏诗歌,要从审美情趣出发,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只有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人的内在情思和诗歌的深刻内涵体味出来。因为诗歌的构思就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的,如果鉴赏诗歌不发挥联想,那么,多美的诗歌,也会令人感到空洞乏味。

(三)需要真实的情感。鉴赏诗歌要从情感出发,使读者同诗人的情感达到共鸣。诗歌创作需要有真实充沛的情感,鉴赏诗歌也同样需要真实充沛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艺术效能和作用。

(四)诗歌鉴赏还离不开比较。比较,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作家不同创作方法的比较,不同艺术风格的比较,既可以使我们扩大知识视野,又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从文学史角度,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比较。通过对作家、作品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异同。

难点四:戏剧文学欣赏途径和方法

(一)善于把握戏剧冲突。一般说来,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境的设置,和特定戏剧情境引发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否则,就无法形成一系列强有力的动作将剧情推向高潮,人物性格和戏剧主题也就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刻划和展示。

(二)了解戏剧的审美类型。戏剧发展至今,诞生了很多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各有其不同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特征。戏剧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戏剧的审美类型,就直接影响欣赏者对它的基本态度和审美取向,因而,了解戏剧的审美类型是一个很重要的欣赏方法和途径。

(三)多途径分析人物形象。与小说等叙事文学一样,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但受舞台性限制,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多角度精雕细刻。剧本必须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并且人物的感情色彩更为强烈,从而在很短的时间里能抓住观众。

(四)掌握不同戏剧品类的艺术特性

如前所述,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话剧是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戏曲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成熟的戏曲——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年不衰。世界三大古剧中,至今依然存活于舞台并在世界日益扩大影响的,只有中国戏曲。每个剧种在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上各呈异彩,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所以,必须掌握不同戏剧品类尤其戏曲和话剧的不同艺术特性,从而更好地欣赏戏剧文学。

第六章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小说分类不是同一类的一项是 【 】

A、武侠小说 B、章回小说 C、讽刺小说 D、言情小说 2.下面剧本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雷雨》 B、《茶馆》 C、《天鹅湖》 D、《屈原》 3.下面关于戏剧和戏剧文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

B、剧本是戏剧得以演出之“本”,但并不等于戏剧,它只是构成戏剧艺术最重要的因素。C、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D、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境的设置,和特定戏剧情境引发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4.下列诗歌分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B.按时代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C.按结构形式和语言韵律划分,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D.按年代远近可以分为旧诗和新诗。5.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战国策》亦称《国策》,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五四初期,白话散文成就较为突出,特别是适应当时战斗需要而产生的文艺性短论——杂感(随感录)。鲁迅、李大钊、陈独秀、汪曾祺和刘半农等都是这时期杂感的重要作者。C.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D.古代散文是广义的散文,而现代散文多为狭义散文。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C

二、填空题

1.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心理描写、肖像描写。2.现代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3.诗歌按照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4.戏剧文学人物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参考答案:

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写景散文、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3、叙事诗、抒情诗

4、语言

三、判断题

1.《水浒传》是长篇章回体历史武侠小说。„„„„„„„„„„()

2.在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经传、史书不包括在内。„„„„„„„„„„„„()

3.近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4.戏剧文学就是剧本。„„„„„„„„„„„„„„()

参考答案:

1、╳

2、╳

3、√

4、╳

四、简答题

1.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为主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细致而多方面的刻划人物性格;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2.散文形式的灵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结构多种多样。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做结构中心。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2)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3)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

五、分析题

1.赏析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这是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秋天傍晚景色图。作品具体描绘了“山居秋暝”的美丽景色:天色已晚,皓月当空;虽群芳凋谢,但松树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水于山石之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一群洗衣少女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青莲翠竹之中,生活着这样一些勤劳、纯朴、善良的人们。这幅形象美好的生活图景,写得生动而逼真。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第六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离骚》 B.《诗经》 C.《孔雀东南飞》 D.《乐府诗》

2.下列诗歌分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B.按时代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C.按结构形式和语言韵律划分,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D.按年代远近可以分为旧诗和新诗。3.下列属于元代著名的散曲家的是()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睢景臣 D.康海

4.下列不属于“山水游记”名篇的是()

A.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B.苏轼的《石钟山记》 C.方苞的《狱中杂记》 D.柳宗元《永州八记》 5.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战国策》亦称《国策》,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五四初期,白话散文成就较为突出,特别是适应当时战斗需要而产生的文艺性短论-----杂感(随感录)。鲁迅、李大钊、陈独秀、汪曾祺和刘半农等都是这时期杂感的重要作者。

C.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D.古代散文是广义的散文,而现代散文多为狭义散文。

二、填充题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根据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词中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__________,其作品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守音律。

4.词,是格律诗的一种样式,句子长短不齐,也称__________。

5.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光辉灿烂的时代,诗坛上盛况空前。从诗歌流派上说,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有岑参、高适为代表的__________。

6.1920年胡适的诗集__________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7.到了唐宋时代,__________的兴起,是我国散文史上的大事。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先秦散文朴质自由,更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实际上这是文风的全面改革运动。

8.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__________、__________”。9.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________、________”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10.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豪放派,其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广阔,风格多样,旷达洒脱,慷慨激昂。

11.戏剧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戏剧文学__________,可分为悲剧、戏剧和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

2.古体诗

3.九叶派

4.朦胧诗

5.古文运动

6.叙事散文

四、简答题

1.结合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简述联想在鉴赏诗歌时的作用。

2.什么叫细节描写?举例说明细节描写的作用。

3.说说戏剧与戏剧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结合具体篇目简述散文“简洁明快”的特点。

五、论述题

试比较《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D(康海是明代)4.D(顾炎武应为方苞)

5.C

二、填充题 1.人物 情节 环境

2.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或微型小说)3.婉约派 4.长短句 5.边塞诗派 6.《尝试集》 7.古文运动 8.绘画美、建筑美 9.比、兴 10.苏轼、辛弃疾

11.容量的大小 话剧 歌剧 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三、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专指唐代以前的诗体。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句子之间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押韵还可以换韵,对平仄和对仗要求不严格。

3.九叶派:九叶派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4.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

5.古文运动:唐宋时代,一种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先秦散文朴质自由,更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实际上这是文风的全面改革运动。因此唐宋时期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扭转了六朝以来靡丽浮华的文风,确立了以后的古文地位。

6.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四、简答题

1.(1)鉴赏诗歌,要从审美情趣出发,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只有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人的内在情思和诗歌的深刻内涵体味出来。因为诗歌的构思就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上的,如果鉴赏诗歌不发挥联想,那么,多美的诗歌,也会令人感到空洞乏味。(2)我国西北边陲的八月,猛烈的寒风在怒号,铺天盖地的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着,可见气候之恶劣,环境之艰苦了。然而,诗人怀着美好的情思,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联想,写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美妙动人的诗句。当我们鉴赏时,就应该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欣赏它的真正意趣,那样我们就能领会到诗人于大风雪中的惊喜心理和他丰富的情感。鉴赏时还要联想到在恶劣的天气里送别友人,应该是感伤的,然而这里为什么是另一番情调呢?显然和他们的长期军旅生活有关,因此并不以奇寒为苦。作品既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又表现出将士们的乐观情绪。

2.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举例略。

3.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戏剧文学,即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剧本是戏剧得以演出之“本”,但并不等于戏剧,它只是构成戏剧艺术的基本因素之一。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

4.语言的简洁明快,虽然也是对一切文学的要求,但对于散文来说,简洁而笔意丰润,明快而无冗词赘句,行文繁简得当,长短句错落有致,使语言更接近于自然状态,这就是散文语言特有的风致。例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这口语化的短句,简洁明快,语言流畅,在感情上增添了“秋”的韵味;行文上,明快的短句节奏,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与音乐美。短句的修辞效果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鲜明、集中、有力,且节奏感强。

五、论述题

两者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爱憎,这是共同点。不同点:第一,《诗经》中的民歌基本上是抒情诗,尽管其中有的有一定叙事成分,如《七月》、《氓》等,但仍然是带有叙事成分的抒情诗;而“汉乐府”民歌叙事性很强,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都是艺术性很强的完整的叙事诗。第二,从体制上说,《诗经》中的民歌基本是四言,如《硕鼠》、《东山》、《关雎》、《无衣》,当然个别的也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而“汉

7.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篇七

一、广阅精品, 打好扎实的鉴赏基础

一个人的学习一般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能使人获取知识, 提高鉴赏能力, 陶冶情操, 能形成优良的品格, 因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从阅读开始。叶圣陶先生说:“鉴赏二字, 粗略地解释起来, 只有一个‘看’字。”而这个“看”就是阅读。“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晓声”, 大量的阅读有助于读者鉴赏能力的提高。但增加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意味着毫无选择地进行阅读, 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 要落实精读,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篇目, 通过精读细讲, 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举一反三,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以文学作品丰富的内蕴, 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要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能通过想象, 才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 将各自孤立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来培养想象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真正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 往往是既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又具有独特的想象审美空间。同学们仔细品味这些语词时,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古代诗歌极其强调语言的含蓄与蕴藉, 它们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材料。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随时抓住几个富有形象性的词语, 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鉴赏。其次, 利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 一般都保留了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 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文章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用想象去填补其空白。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 情感是文学鉴赏的根, 根越深, 树的枝叶才会越繁茂。鉴赏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载文入情”“沿波讨源”,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愤的丰富而深刻感情。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 增强其审美的内趋力与强度, 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中获得共鸣。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其步入欣赏的佳境。如精心设计欣赏导入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文章导入语吸引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从而提高其鉴赏的自觉性, 真正进入鉴赏过程。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今课标背景下运用极广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进行视觉、触觉、感官等多功能的教学活动, 将其应用于语文文学鉴赏中可极具优势。

在以往语文文学鉴赏教学中, 教师往往易遇到很抽象的知识而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 即使想方设法进行情景诱导, 也因为内容知识点太抽象、形象而使得学生难以对作品提升兴趣, 致使学生知难而退, 文学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多媒体的出现为文学鉴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 更能以直观化特点弥补学生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 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 且多媒体直观的形象演示, 直接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让学生能置身情景中切实感受, 其文学鉴赏能力显著提高。

譬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授深奥的《论语六则》时, 其文章内容难以向学生形象地表述, 为此这位教师用多媒体实现以配乐来进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读音;随后播放孔夫子在杏坛讲学的投影片……这样一来, 以古典艺术导入, 孔子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让学生感觉犹如亲自聆听孔夫子的教诲。在很短的时间里,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字词的含义,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丰富的内涵。

8.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文学鉴赏能力概述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因素: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无论是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还是从文学教育自身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首先要阅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指出;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说,培养阅读的能力就如同培养呼吸的能力一样重要。文学是“人学”,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作为“人学”的文学,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这也是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讨论文学鉴赏能力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其重要性。

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素质。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文学鉴赏就是要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

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赏析教材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震撼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于诗意的景物画面。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美、自然美、理趣美、语言美、结构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容置疑,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就是由鉴赏来实现的,是和审美相结合的。因此,语文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文的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对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精巧细致的结构、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意境、个性分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节的鉴赏过程,本身就是读写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语言技巧美以及和谐的意境美,进而再研究结构是怎样安排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人物场景是怎样设置的。掌握了鉴赏文章的套路,加强了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学生在阅读中,就容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理清结构,正确分析词义。鉴赏是理解感悟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模仿赏析过的一些好文章的结构、语言、表现方法等,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培养鉴赏能力的理论基础

传统鉴赏理论受客观决定主观的影响,认为鉴赏只是被动地解读作家写入作品中的意图。鉴赏的客体,即文学作品在鉴赏中具有决定意义,读者在鉴赏时只是跟着作家的叙述路线走,完全是被动的。鉴赏水平也只是对作品中隐含的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阐释和感悟。

接受理论的诞生则打破了这种作品决定论的局面,从此欣赏不再只是完全被动地跟着作家的路线走,也不再只是对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图的破解,而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尧斯、伊塞尔、瑙漫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接受理论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甚至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思想被尧斯继承并发展,尧斯认为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赋予它的语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感觉中,正是读者的阅读才使其得以现实化。伊塞尔对此则有所纠正,“审美效应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把文本牺牲于理解的主观随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顾及到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凶。在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它产生了相当深广的世界性影响。

该理论提出了文学鉴赏作品内容的未定性、未定点和空白。文学语言不像科学语肓那样,是确定的,它是描写性的,本身就有许多言外之意,再者作家在描写生活时也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都写进文本之中。因此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就留下了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将其填补起来。该理论提出了鉴赏就是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化、现实化。它是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阅读过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间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的文本召唤功能。这是作品的一种固有的功能,即召唤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功能,因为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必须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无限空间,以期待着读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并饱含了现实化的各种可能。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具体地讲就是读者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读者渴望、愿意和能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读者对作品现实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视野所决定的。与读者

的期待视野一致的作品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消极的放弃阅读,或者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适应与自己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据此可以将鉴赏分为:主动鉴赏和被动鉴赏。主动鉴赏,指读者不但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顺应)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被动鉴赏,指读者只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不能鉴赏那些与其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它不能根据文本的召唤结构的需要以调整其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对文本的召唤作出应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选择鉴赏文本。

上述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学生就是读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目标。

四、鉴赏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鉴赏课的着眼点是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为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文学艺术的天窗。目前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相对淡薄,一方面可能是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加强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师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经典文本引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授方法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多读名篇名著,养成深入体会的习惯。文学教育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一节课所鉴赏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但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可行的方法,学生在课外的鉴赏范围却是无限的。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第三,文学鉴赏课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兴趣,逐渐喜爱阅读之后,教师还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阅读选择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虽然这些经典文本所表现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智慧认知等,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而这种“远一点”的审美生活,却正是对我们现时生活的丰富、导引、提升和激励,这也正是生命成长所必需的营养。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巨大的审美震撼、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深刻的人文关怀,必然会逐渐提升阅读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上一篇:合唱队遴选制度下一篇:旅游行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