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

2024-08-14

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8篇)

1.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 篇一

校企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探索论文

1环境科学专业目前面临的现状

197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的名称确定下来,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1973年我国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我国环境类学科开始建设,经过了萌芽和起步阶段(1973~1983年)、发展阶段(1983~1992年)和深化扩展阶段(1992年至今)。截至,我国环境类学科共设有7个专业,300余所高校共开设655个专业点,已形成一个具备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环境科学专业作为环境保护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伴随着国家建设与环保事业的发展,该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环保工程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245个高校设置该专业(20统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环保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应该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但由于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实践教学平台相对欠缺,与企业接触少,企业必须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内容涉及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等诸多方面,势必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如何适应市场变化,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能力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改革思路与措施

校企合作是借助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模式,是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提高实践基地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对人才在技能方面的实际需求,与高校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该模式目标为培养“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学生也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果评价等途径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随着当前社会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已逐渐被接受。

2.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内外)、企业学习资源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体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校内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和实践)、师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学校学习3.5年+企业实践0.5年”的模式,包括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两大部分:在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和人文素质;最后半年由学院领导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配备企业师资与学生比例1∶3,期间由企业及学校共同管理。这种模式的实施,

(1)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2)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3)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与开发;

(4)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5)领取绩效工资,考核成绩和绩效工资相挂钩,激发了学生学习实践和工作的热情,也可以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

2.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我校以特色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与实践能力提高为基础,力求改变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与企事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在基础学习阶段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在专业培养阶段突出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明确办学目标和方向,使得毕业生在掌握扎实宽广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多层次化培养。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积极推进名企名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知名企业加快建立一批产学研实习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合作的企业主要为环境领域的相关企业,如从事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武汉境辉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环境治理、能源管理及循环经济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的湖北吉隆危废处理技术有限公司;集水污染、废气、固体废弃物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工程设计与总承包、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武汉森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熟悉企业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了解企业文化,逐步熟悉国内外环保产业市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造就符合企业需要的环境人才。

3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收获

3.1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

校企共建环境科学专业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学生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掌握的技能、任务目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或工程项目实施,学生接受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管理。这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120人,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实践能力强,学习成绩良好,综合素质较高。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屡创佳绩,毕业论文的质量较好。由于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各类环境保护人才的能力要求,毕业生就业后得到了聘用单位的一致好评。

3.2打造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教师均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和高层次学历,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为例,8人均为博士学历。但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校参加工作,实际上与社会实际接触的机会较少,没有多少社会、企业工作历练,缺少动手能力的训练。然而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基础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专业创新和实践人才的关键之一。各校应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锻炼。除了教师自身的校内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教师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基地得到提升。特别是具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潜质的青年教师在校企共建培养人才新模式中可以快速成长,收获颇丰,实现教师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2.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 篇二

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必要性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资源以及环境, 采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发挥高学历人才真正的作用。

具体来说,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 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需要。

理论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的。笔者作为一名会计类专业的学生, 将会计学的知识从基础到中级再到高级先后都学过, 但常常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如果能够边学边用, 将这些实务性很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相信理论知识会掌握的更加扎实。

2.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 面临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等学校有责任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达到高质量的就业。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使得学生在企业中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与沟通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运作, 高校也可以更加合理的设置自己的课程, 满足社会的需要, 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其可以通过这种模式了解自己的培养方向与就业目标。这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3. 理论创新的需要。

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由于很多高学历人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创新的动力还不足。对于研究生来讲, 若是能够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来研究自己的课题, 那么其研究的结果就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也就更有实践意义。

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式的探讨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满足产、学、研三个目标, 即掌握理论知识, 满足就业需要以及实现理论创新。因此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将实务性以及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校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人员就某个问题为学生讲解, 或者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或者进行短期实习, 以便于更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 高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目前, 应教育部的要求, 很多高校与企业建立起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高校与企业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签订协议, 明确双方的责任以及义务。企业可以在参与产学研基地的过程中, 与高校共同合作完成技术上的攻关。学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 完成自己论文的选题以及研究的突破。

3. 高校可以向企业推荐学生前去实习, 通过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使学生全身投入实习工作当中, 感受企业氛围, 提前体验职场, 培养就业所需各种素质。

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1. 高校需合理设置校企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需根据课程所处阶段的需要, 设置所需的实践模式。从校内实践, 认识实习, 社会实践到毕业实习, 每个层次的实践程度都是不同的, 高校需设置自己的一套体系, 层层推进, 让学生学以致用, 进而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指导实践。

2. 高校需选择合适的企业。

企业作为培养模式的主要环境, 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所以高校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全面而且慎重的考虑。一方面, 高校需选择行业中大中型企业, 这些企业需具有完备的管理设施, 专业的员工素质, 且企业需具有高素质的专门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 被选的企业与高校的实践目标上需具备较高的拟合度, 否则学生实习不得要领,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也就是一纸空谈。

3. 加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控制。

由于这个模式包含的主体有三个, 所以不管是作为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对学生实践的过程加强控制。作为学校来讲, 要按照课程实践目标, 分配学生工作目标, 使得学生不在企业盲目实习, 懂得边实习边思考, 另外, 学校应该按期验收学生的实践学习总结。作为企业来讲, 要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 安排与学生实践目标相一致的工作量, 而不仅仅是当学生作为劳动力或者放任其不管。作为学生, 要懂得在工作的过程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应运, 不懂的知识主动询问企业专业人员以及校内老师。

4. 实践结果验收。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 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验收并对其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实践的总结, 可以知道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以后加以改进。而高校和企业也可通过反馈更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语

我校通过与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 也经常邀请资深企业专业人才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 并与企业合作举办多项活动,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余兴无, 王卫星, 陈玉荣.浅探校企联合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会计之友[J].2009年第三期.

[2]范小红, 许斌, 马海龙.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学校与社会[J].2013.

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析 篇三

关键词:校企联合 培养模式 社会营销

2014年6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由此可见,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校企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一、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双赢、服务、产学结合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培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带动招生与就业良性循环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就是要按照人才市场需求,高校与企业联手,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科研联合攻关,通过创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在校期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最终达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企业获得所需人力资源的共赢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二、现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联合层次浅

更多普通本科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仅仅停留在学校寻找合作企业,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层次上,校企联合培养没能实现从大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专业设置、开发课程到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与评价等全面合作。

2.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校企合作中,一般而言,企业基于节约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思路选择与某些高校“联合”,因此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多,更多是将其用作苦劳力,不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是让其从事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

3.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老师重视理论学习,但是对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不是完全清楚,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僵化甚至过时、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学生到企业实习时令企业觉得实习生“不好用”。

4.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首先,企业以市場为导向,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处于买方市场中的企业获取通用型人力资源比较便宜,通常不乐于主动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使其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另外,企业缺乏安全保障,担心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学生出现安全问题,这将为他们的经营带来困扰,因此想规避风险。

三、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析

由上可见,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企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目的功利化等原因导致普通高校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欠佳,未能实现它的设计初衷。

要解开这个困局,笔者认为需要普通高等学校与企业更换经营思维方式——树立社会营销的经营理念。

社会营销理论以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目标群体的自愿行动为准则,以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为主线,以提高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的营销活动。以此观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企业的发展以高素质的人才为基础,学生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高等院校和企业获得共赢的关键,因此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这一根本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建立以下几种不同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学生自行寻找培养单位(实习单位)模式

普通高等院校制定大四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其中可规定大四学生在所学专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单位标准、拟实习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实习注意事项、实习期间的专业网络课程安排等。大四学生根据学校对于实习单位的要求结合自身志向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并报学校审批。学校一旦审批通过学生上报的实习单位,学生将于大四一年时间内在实习单位工作。学校会定期派实习指导老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调查学生实习情况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工作,并邀请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上司完成对学生的实习考核。

此种模式适合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的普通本科高校。此类高校可以通过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单位甄别优质合作单位,为开展大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2.高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模式

高等学校通过分析历年毕业生就业信息,结合专业特点筛选符合实训教学要求的企业,与拟定的企业沟通建立实训基地相关事宜,并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学生根据教学实践课程要求在一段时间内(通常3-6个月)参加实训基地的特定项目培训。通常来讲,学校要为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向企业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另外,学校会派实习老师在实习基地跟训或挂职锻炼,即能管理学生,又能提升实习老师的专业素质,帮助其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此种模式适合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例如,数控机床专业等。学校通过此模式可使学生的实操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此模式成功与否有赖于企业对于实习基地建设的支持情况。

3.校办企业参与培养大学生模式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出于创收或科研需要建立了自己的校办企业,这也为学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办企业通常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立,它们也需要实习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出现在顾客面前,实习学生可以成为他们人力资源的有力补充,降低其人力资源成本。因为校办企业与高等院校关系密切,所以实习学生也可以在校办企业内获得更多且全面的实习机会和培训机会,因此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此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等学校拥有良性运营的校办企业。例如,五星级酒店、知名软件公司等。

4.高校为企业提供订单人才培养服务模式

企业因为业务扩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补充到工作岗位,它自己没有能力或是不想对大规模“潜在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它将此项培训工作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交由高等院校负责。

高等院校根据企业业务需要设置大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开发课程,由高等学校的老师与企业培训师共同完成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一般是“3+1”模式,即学生一至三年在学校依照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上课,第四年去企业实习,学生实习合格后转为企业正式员工。

该模式是高层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它能很好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目标。此模式的实现有赖于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无缝连接式”的培养合作关系。

总而言之,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具有社会营销理念,着眼于市场需要,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蔡静.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研究——对部分试点高校网络调研综述[J].高等教育管理,2012(1).

[2]董永茂.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6).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胡金林.校企联合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模式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7(2).

[5]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6]姜进.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培养金融人才的新模式[J].浙江金融,2005(3).

4.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 篇四

摘 要:以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为案例,分析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对合作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

关键词: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机制

自以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地区有关企业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合作。通过这几年的合作,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提高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了成长周期,拓宽了就业面。二是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先进适用的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避免了人才培养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三是最大限度满足两地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四是破解了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难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工程教育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中东部校-校-企合作不仅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而且对中部来说,所培养的人才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此外,中东部校-校-企合作搭建了互利双赢的平台,使中东部校企各得其所,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通过资源整合和相互间的人员交流,有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真正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一、中东部校-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多种原因,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发达,其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中部地区需要利用好本地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几年出现了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实行低成本人力资源扩张,对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也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选择。经济的较大差距和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为中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东部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是一个互补双赢的选择,同时对中部学生而言,东部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素质的课堂,也是就业、创业的理想环境。尤其是宁波地区模具企业数量庞大,已经形成国家模具生产基地。邯郸已把装备制造作为今后的主导产业,最近几年,模具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距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相差较大,模具国有大型企业只有12家,中型私有模具企业也就16家,而且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建设和发展邯郸模具经济,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化多功能模具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经过在东部地区“学成归来”,具有东部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专业技术人才。地处发达地区的宁波,高职院校众多,竞争激烈,生源有限,所以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为本地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发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鉴于以上分析,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之间进行人才合作培养,不仅对于中东部高职院校,而且对中东部企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东部地区高职院校一直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进行办学,多年来一直进行着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政府也积极鼓励高职院校走出去,所以在合作办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院校,无论是在师资、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走在其他院校的前面。地处中部城市邯郸的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解放,大胆改革,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也积累了一定的校企合作经验。所有这些,都为中东部高职院校校-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案例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与宁波几个大型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始于20,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互助互学,形成了良好局面。合作之初,采用的是“2.5+0.5”的模式,即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5年,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地区的企业学习、实习半年,然后就地就业或回来就业。这一模式的优点就是理论课比较容易安排,讲授比较系统,但缺点是理论与实践没能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有一定的脱节,结果形成了学习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为了能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经协商采用了“2+0.5+0.5”模式,即学生入学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上学期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学习专业技术课并进行专业实训(即建立邯郸班),第三学年下学期在宁波模具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就克服了“2.5+0.5”模式的缺点。

这几年,共同培养毕业生一百多人,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对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不仅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双师培训、专业设置、教材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其它专业建设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于参与合作的企业来说,获得了优质的生产力,很多联合培养的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成为了中坚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直接或间接的为学院增加收入达30多万。通过校-校-企合作,中部地区学生开阔了眼界,中部院校实现了对东部发达地区实训、师资资源共享。参与合作的各方,都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中东部高职院校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探索

企业没有法定的办学义务,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办法就是使他们感到通过合作有利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校-校-企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通过图1说明校-校-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

图1 校-校-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图

在这个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高职院校以及参与合作的企业以校企双方共赢为原则签署合作协议,界定清楚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框架下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以参与合作院校系主任、专业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领导、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参与合作的中部院校与东部院校进行联合招生,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企业教育培训部与合作院校教务处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方案设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积极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最后在校-校-企共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委员会的监督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从而形成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良好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四、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一)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实习;而当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又因为生产任务可能不足导致难以安排。学校对市场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那些面向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学校对企业需求变化的反应也不可能完全同步。

2.缺少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来促进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实习模式,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被动接受,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实习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应该以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3.课程安排冲突,教学理念冲突,教学资源重组频繁。两校在两年的课程安排方面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导致有的课程学习两次,而有的课程甚至都没涉及到。教学理念方面东部院校以实用型为主,而中部地区偏重于理论。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教学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二)校-校-企合作对策

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是一新事物,需要上下合力,校际协作,校企联动,营造一个适合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的社会大氛围。

1.选择合作院校和企业是关键。在寻求合作院校、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合作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了解合作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专业情况,找到与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利用合作院校现有的优势,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生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

2.落实就业是推动中东部职业教育合作的根本。良好的就业环境可以极大地推动中东部职业教育合作和中东部劳动力资源的有序转移。为解决就业问题,重点做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落实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把学校招生与企业录用,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成立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建立校-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员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4.寻求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形成多种、多家合作。目前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企业是生产经营性的,很多企业所看重的是眼前的直接利益,只感兴趣于选择优秀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费用等问题仍将限制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展开。为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寻求政府的政策激励及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

五、结束语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及东部模具企业通过模具专业校-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联合招生,师资交流,学生交流,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等,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现培养方式改革。在原有的单项、单调的双主体的校际、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扩展至多项多主体的校-校-企合作模式。本文以此案例,对人才联合培养协调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协调运行机制的建立是这一合作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J].高教探索,(03).

[2]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02).

[3]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08).

[4]鲁民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6).

5.药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药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xx年的秋天,我进入了梦想已久的大学,而20xx年的夏天我迎来了第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社会实践。

那么,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我穿着运动鞋,带着我的粉色毡帽,骑着我的二手脚踏车带着希望与渴望,开始了我的找工作的征程。一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期望很高,没有月薪一千不干。经过艰苦的找寻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说我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详,我会通知你的”。经过多次面试的失败,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根本自身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个方面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结了以前的失败的教训,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仅仅是社会实践只要有工作,能供饭吃,任何苛作都干。不经意间看到一家离家不是很远的药房正在招聘,于是我鼓气勇气走进了这家药房。老板看我是女孩子,长的也怪文静的,就让我来做营业员。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心想来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的书,家里花了那么多的钱把我培养长大成人,可现在只能卖卖药算算帐收收钱的小活,想想心里就不甘。再加上刚刚出来工作,对很多事情看不惯,工作的时候总是板着一张脸,总是带着一副不满的情绪上班,使自己上班的时候对顾客总是爱理不理的,带着情绪化上班。致使老板对我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看法。在一次的拿药过程中,拿错了药,结果第二天一个女顾客拿着药过来对着我说你是怎么拿的药,听到这话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心想自己在家在学校那受过这样的气)随即顶了一句:“拿药的时候你不也看着吗,你能怨我啊”。听到这话女顾客的脸都变的通红,准备和我大吵的,老板看到这种情形,就立即过来给人家道歉说:“是自己的失误才耽误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在说这话的同时迎着笑脸,拿着女顾客应该拿的`药双手递到她手上。

致使女顾客才没有发彪。看到这种情形,我真不理解老板为什么这样的低三下四的给她说话。在送走了女顾客之后老板把我喊到他的办公室,倒了杯水,示意我坐下,说;“小钟呀,我知道你不喜欢这里的工作,但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好好的干,即使是你感觉枯燥无味,也要努力把她干好,只要用心你会慢慢发觉这个工作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不仅能体验到工作中的乐趣,也能学到不少和你专业无关的知识,使你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人总是会生病的,多学一点关于医药方面的知识还是有好处的。而你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份工作,不仅你学不到知识,还会感觉到很累很累,就今天的事情来说,顾客就是上帝,不管谁对谁错,我们都不能这样对待顾客。毕竟顾客相信你让你去拿药,你就应该对这件事认真负责。你自己好好的想想,希望今天的谈话对你有所帮助。”心慢慢的平静下来,想想自己总是带着情绪上班才导致这次拿错药的事情发生。老板说的很对,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也要认真对待已经选择的工作,这样才能从社会中学到知识。

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转变了工作态度,总是迎着笑脸面对任何一位顾客。慢慢的和一些老顾客熟悉了,他们也会给我讲一些药理方面的知识,生活中的土方法,比如说,一、起初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五钱、水一碗煎开、加适量的红塘乘热一次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出汗即愈。二、头痛(各种头痛均可):生白罗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四到五天可除根,不能吃花椒和胡椒。三、头晕(头晕眼花):鸭蛋一个,赤豆二十粒,搅匀蒸熟,早晨空服,每日一次,连用七天有特效。不能喝酒和吃辣。四、失眠多梦:睡觉前用半盆热水洗脸,加一两醋双脚浸泡二十分钟,吃生葱白一到两根。五、干咳(感冒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均可):生黑芝麻三钱,冰糖适量,并捣碎开水冲早晨空服,三天痊愈少吃鱼类。还有长期喝中药最好安排在饭后服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汤剂,服用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这些都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药时间做出的大致要求。但在实际用药时,医生会根据就诊者的身体变化随症调整用药,用药的方子不会局限于某一类药。在加上患者长期服药,“是药三分毒”,难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所以建议需要长期喝中药汤剂的人,应该在饭后30-60分钟内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等等一些生活小常识。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生活实践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样是暑期的打工选择,对于医药方面的职位,实习意义多于打工意义,但是对于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却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或许一些托教工作能使自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入。

假期实践应该着重对自己的锻炼而不是让药店老板对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有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这样更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与社会意识。

6.医院药房社会化的可行性 篇六

摘 要:由于医患矛盾经常困扰医务界,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药价虚高的问题,建议实行门诊药房社会化,才能逐步缩小行业差距,优化资源。引入良性竞争,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门诊药房 医患矛盾 社会化 良性竞争

随着今年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实施,以及优良药房管理规范制度的落实,笔者认为在大中城市医院实行医院药房社会化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原因如下。

为了遏制药品流通领域不正之风,规范药品购销行为,我省自9月开始试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但患者似乎并没有享受多少降价实惠,药价仍然居高不下。

医生滥用药现象严重,实行药房社会化有利于切断医师与药品之间的经济利益,杜绝临床大处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用药。

医院是药品销售的主流市场,药房社会化后可以打破对药品销售的垄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在同等条件下为病患服务,解决药价虚高,让利给群众,解除群众看病贵的苦恼。

以我省为例,目前,全省(使用招标药品)已进入第5标、第6标的药品使用阶段。第4标药品以后,政府对药品售价就作了限制,只在招标价基础上顺加15%,高额利润已经取消,而医保中心的介入监控,又使医院为治疗病患者超标范围的医药费埋单,并罚款赔钱。比如我院规定药品收入最高不可超过医院总收入的`46%(实际比例还低于此数的),但这46%只是收入而非利润。利润应是药品批零差。所以,药品利润远低于医院总数收入的46%。由此可见,药房社会化并不会影响医院正常发展,因为今后销售药品不是医院经费来源的主流。

医院为了生存需要,又失去高额利润的药品支持,必然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使患者能享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治疗护理。

我省各家医院已经逐步实施新的处方管理办法,通过计算机管理可防止处方外流的现象,甚至某些大医院与药房协作实行代号保密处方的做法统统叫停了。医生的处方透明公开,病人享有知情权,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家药房购药,这是新处方制度给患者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既然如此,药房社会化并不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

药监部门对社会药房、药店管理严格,处罚严厉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药店的药品质量与服务设施正在逐年完善,品种也比较齐全,甚至超过医院。只要放开竞争,处方药品就会逐渐增多,不必担心药品配不齐现象。

新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生处方一律使用通用名,并让患者自主选择购药,从而切断了医生与药商的关系,就铲除了收取回扣的土壤。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平衡医院与生产流通企业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市场平等竞争,将疗效不确定的暴利型药品淘汰出局,药价由市场决定,病人自主选择,还可以避免医保用药超标现象。优化资源:医院药师资源富余,药师应该可以从繁重而又重复的药品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变职能,发挥其专业特长,紧密联系临床、大力发展临床药学,为病人提供全程化的药学服务,并开展临床用药监测,为病人提供合理、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协助临床医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缩小行业差距,社会药店人才不足,而医院人才济济,可以让一部分药学人员充实到社会药房,以提高技术含量,在三尺柜台上更好地开展药学服务,提高药店的可信度,那么对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实行药房社会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以药养医现象,消除了医患矛盾,改变了看病难、吃药贵的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加端正医德医风,让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回归百姓。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逐步实施,所以在全面实行改革前,一定要充分的调研准备,同时在相应法律法规出台并完善后方可大力推广,从而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颁布,,2,14.

2 处方常用药品通用名目录.卫生部印发,2007,3,26.

7.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篇七

一、在基地完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最重要目的在于弥补我国传统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我院引入了“两段式”教学和“双导师”培养制度。所谓“两段式”教学就是根据工科类专业研究生的特点, 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基地实践培养两个阶段。“双导师”制是在“两段式”教学模式下, 设立校内和企业两个直接对专业研究生负责的导师。其中校内导师由本学院具有导师资格的老师担任, 主要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负责, 并对学生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指导等。而企业导师则由相关企业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担任, 对研究生在培养基地中的实践教学阶段负责, 同时对课题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给予指导并负责实践场地、资金的提供。在校企共建的培养基地中, 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基地的基本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将研究生学习的课

堂直接设在培养基地, 由企业导师和其他相关技术人员讲授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操作技能、经验知识等, 锻炼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下一阶段学生独立开展实践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环节:研究生运用自己

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进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阶段。企业导师主要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并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工程技术等专业实践问题给予指导;而校内导师则需要定期与学生、企业导师交流、沟通, 随时了解研究生课题中遇到的学术问题并给予指导。

3. 在基地完成的其他教学活动: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教

学的各阶段穿插引入多种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补充, 如:专家讲座、课题研讨会等, 在不断提高专业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同时兼顾培养专业研究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复合人才。

二、企业提出论文选题

由于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基地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 因此研究课题也必然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生产中的科研攻关项目提出论文课题题目。研究生论文课题确定后, 校企双方根据课题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及研究生所需的基本素质, 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培养计划及评价标准。在课程设置上, 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发展及课题对人才的要求, 在双方充分调研协商的基础上, 对课程进行灵活多变的设置。除全体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外, 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应着力体现论文课题对岗位要求的一致性、灵活性、自我调节性。

三、在企业引入学术活动

1. 定期聘请教授、学者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举办学

术报告、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通过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感染研究生, 并解答、指导研究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理论技术问题。

2. 每月召集研究生、企业导师及有关技术人员召开课

题研讨会, 汇报课题研究进展、分享课题研究中的实践经验, 针对研究生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集中研究。

3. 基地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科研成果展览会, 会上可以

展示实物作品, 也可以是PPT课件展示等多种形式, 通过学生、企业导师投票的方式进行评优活动, 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基地的管理

1. 学校与企业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合作、成果共

享的方式协商共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 协商达成一致后, 将具体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 校企双方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协议》, 以明确高校与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

2. 协议签订后培养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学校与企业密

切合作并以基地建设和学生培养为纽带, 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术攻关、生产工艺改进等科研项目。企业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基地的建设、研究生培养、项目研究及其他学术科研活动。

3. 由于现代企业生产中的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等项目

难度高、工作量大, 研究生难以独立完成, 这就需要组织课题相近的研究生成立研究生课题小组。小组内成员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研究生运用知识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展示, 分享各自经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严格研究生考勤和课题进展的检查制度, 除研究生

校企导师主要负责外, 基地管理委员会每月委派专门人员对研究生的工作进展进行审查, 对于检查不合格的研究生应做出通报批评、责令延期等处罚。

我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改变了我国传统模式对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在基地教学体系建设中, 构建企业文化学习、基地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并穿插引入学术讲座、技术讲座、实践创新大赛等多种教学活动, 在重点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鉴于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校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由企业提出课题, 研究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校企联合,企业选题,基地教学

参考文献

[1]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8) :1-4.

[2]郑江英, 陈其清, 刘敏, 等.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J].研究生教育 (中国电力教育) , 2011, 188 (1) :44-46.

8.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 篇八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33-01

1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中高校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毕业生高标准的要求,而走与产业界合作进行教育是提高科研成果开发转化的基础和人才培养质量、锻炼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总体说来,对高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为了实现高等学校的最重要的职能—培养人才。对高校而言,企业的环境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是十分理想的实践基地,因而在校企合作中,高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动力来源于对廉价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掌握挑选未来雇员的机会以及建立职工继续教育体系的需求。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利润。在美国和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学生的工资一般是相同岗位长期雇员工资的60%左右,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学生都“物尽其用”,对他们和正式雇员的要求是一样的。企业在使用校企合作学生时就可以对他们直接进行考察,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被直接聘用。企业通过这个途径获取即时可用的人才就节省了一笔培训费用。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企业面临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雇员必须不断的“充电”才能跟得上市场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正视合作教育的问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它们自身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工作,把教育作为它们战略发展的重点并列入规划中,而且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和规范化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们已经建立企业参与高校培养过程的合作体制,并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原则性的指导,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和相应的条件。

校企合作是通过学生来实现的。我们通常都是从高校与企业两个方面来考察合作教育,往往忽略“学生”这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利益原则也是学生动力的来源。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1)取得一定的报酬,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2)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经济因素是吸引学生参加校企合作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统计校企合作中学生的经济收入是合作教育学校要做的重要工作,也是宣传合作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校企合作在国外也被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在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是与就业关联最密切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比较强,就业率比较高。这是校企合作结果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校企合作的优势所在。可见,强烈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所在。高校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己发展所需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则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提高就业能力。

2校企合作面临的难题

2.1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协调

我国职业教育有完备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但在管理体制上一直没有统筹协调起来。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象我院一样由中等职业学校升级后的高职院校,难以立刻摆脱中职教管理的模式。

2.2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模式建立最初是以中职教育为主,学科分类过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及规模扩大,经济活动的周期性特点凸现出来,而高职的专业设置未能随之调整,使学生的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需求不能对接。人才培养空白地带的存在标识着学科专业体系已落后于社会经济的需求。

2.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职教实习基地欠缺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直接联系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实习设备硬件必须与社會经济同步发展。目前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实习设施落后于时代,这更使高职教育陷入难与经济发展直接配套境地。

2.4现有的高职教育师资结构不完善

高职教育的师资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年龄较轻、学历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专业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

3校企合作的实践

3.1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建设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建设对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坚持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掌握本专业涉及的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同时,开展产学研、产教结合的活动,使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课程设置方面,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在内,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必要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避免开设课程过多过深,针对性不强。同时,在选择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根据地方产业编写的相关专业书籍。

3.2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标准是“学会做”。因此,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的笔试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赢互利。具体的作法为:1)考试方式: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笔试为辅,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定;2)考试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应包括技能测试;3)考试成绩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获得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3.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践,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时应遵守的制度并依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工作。

3.5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建设还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郭爱英,王凤强,郭振忠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7,18.

上一篇: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述职测评会上讲话下一篇:初三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