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2024-09-01

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精选8篇)

1.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一

近日,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在重庆科技学院召开。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主任林仕梁出席座谈会。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检测处、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分管校领导及就业创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林仕梁充分肯定了重庆市各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尤其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二是要积极转型发展,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三者的关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国家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出未来发展好、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毕业生。

2.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随着1999年起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除了创新现有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外, 必须更新就业和择业观念, 实现高等院校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因此,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自我认识有误区。

首先, 大学生都期望在大城市、行政事业单位、大企业就业。边缘城市和中小城市、乡镇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 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于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公司而言, 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则是绝对不足。其次, 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年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 只要大学毕业, 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 (或企业规模) 、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 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 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再次, 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 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 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 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画等号。

2.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本身存在问题。

(1)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 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 因此, 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 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上: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 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 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 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 内容狭窄, 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 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3) 在就业指导的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 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 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 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 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上:尽管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 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 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 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 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1.面对这样沉重的就业压力, 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 树立加强创业教育, 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 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这实际上也是高校扩招继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果扩招后出来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 将反过来制约扩招的发展, 从而阻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步伐, 这就会出现高等教育的“异化”现象。要避免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 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 以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 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 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 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大学生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3.大学生创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所以,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了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 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高等院校首先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创业教育观念。现行的就业指导属于意愿式的岗前培训、就业前指导、学生应聘技巧以及掌握职业技能等, 但是, 就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来看, 仅靠就业前指导是完全不够的, 很难扭转高等院校就业的尴尬局面。必须拓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三创”教育, 开拓学生思维, 创新就业观念, 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的观念,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思维, 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5.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 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 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 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 把知识理解为可以传承的, 学生的头脑被看做是一种被动的“储存器”, 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学生学习的权力被剥夺, 学习的质量也会受到损害。创业教育条件下, 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 对学生来说, 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 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或教学进行技术性革新, 也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包装, 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彻底的教学改革。

培养大学生具备创业素质, 转变观念, 强化创业意识。首先, 要求大学生在学校夯实基础, 博而后用。在高校改革实施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除了要求大学生学好基础性学科和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 还要求他们拓宽知识面, 学得博、学得深。同时还应要求大学生掌握比较多的财务、经营知识, 准确作出市场判断等创业必需的知识、信息、能力。其次, 要求大学生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的迫切感意识、创业兴趣意识、创业理想意识、创业信念意识以及创业观的形成和培养, 不仅要培养青年学生创业的自我意识, 更要培养他们创业的社会意识。此外,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 勤于思索、善于多维观察问题、善于创意, 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大学生创业要有勇气、有胆略、有信心, 敢于艰苦奋斗, 不轻言放弃。

改革课程, 使课程设置指向创业人才的培养。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 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也就是说, 是实施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 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能够得到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缓解和解决的有效途径。所以, 高等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月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大学生就业》编辑部出版, 2008.

[2]张艳.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对策

一、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调研情况

本次就业创业工作调研在天津的几所高校展开,主要采取座谈调研的形式。其间,开展了就业创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就业困难生座谈,了解到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成效。

1.注重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积极的求职观。通过调研了解,当前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次召开就业推动会、求职指导会、政策宣讲会,并通过班级座谈、个别谈心、走访宿舍等形式深入到毕业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及思想动态,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找准职业定位,提升就业能力。针对部分就业困难、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旨在帮助毕业生战胜就业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建立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

2.建立及时精准的就业服务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宣传力度。为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推出专门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的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现代移动终端平台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同时,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举办创业培训、创业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大赛。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产业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培育有学校或专业特色的创业团队。

3.广泛动员师生员工及校友力量,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调动专业教师与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借助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找工作、送岗位。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走访企业,为毕业生联系实习岗位,向企业推荐毕业生,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宣讲招聘,与企业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或建立合作意向,逐步拓展毕业生就业的平台。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毕业生存在求职定位认知不清、求职目标过高、有业不就的现象。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毕业生求职偏爱“两大一高”型企业,即大城市、大企业和高薪企业,不愿意在小城市或小型私营企业中工作。大部分学生希望成为技术或管理人员,不愿从事销售、策划等有挑战的工作或是环境相对恶劣的基层工作,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分析原因,是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在求职中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供求找准自身定位,调整择业观,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甚至消极待业。

2.对就业市场分析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把握不够,就业总结反馈工作没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依靠教师、校友资源推荐企业来校招聘,或是将收集的招聘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工作重点是实现当年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但是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回访工作,以及企业用工的反馈、人才需求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总结分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专业培养目标”相脱节,甚至影响校企间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三、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思路和措施

1.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择业观”引导,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高校应摸清毕业生底数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就业观念,消除“等、想、靠”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就业理念。同时,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融入思想教育,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宣传,激励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成就精彩人生。继续抓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困难生台账,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指导工作,制订好“一生一策”的就业帮扶计划,力争帮助就业困难生落实就业岗位。

2.健全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要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就业状况跟踪回访工作,建立起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积极深入到企业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强化毕业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科学知识型到应用技能型的转变。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与一线生产实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是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高等院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广泛开展研究,积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并联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确保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1):74-76.

[2]张爱萍,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4(14):24-28.

4.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四

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迅速贯彻,接着召开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谢广祥、杨振超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方志宏主持,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皖部属及省属高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人社厅厅长刘莉、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省财政厅副巡视员陈传文作了交流发言,总结了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提出做好2014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求。杨振超副省长指出,今年全省有31.5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多

1.7万人,加上近年毕业未就业的,全省约有34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宏观就业需求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要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杨振超副省长强调,要坚持就业和创业并重、服务和引导并重、校内和校外并重、当前和长远并重,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改革,力争就业创业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杨振超副省长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协同配合、通力协作,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强化举措,确保完成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谢广祥副省长最后强调,要大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树立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的导向,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鼓励大学生创业,认真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举措,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创业、成功创业。要加强就业创业工作服务,不断完善服务措施,提供更多个性化指导和帮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等技术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远程面试等服务,把方便留给广大毕业生。

5.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五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实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通知》指出,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深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岗位开拓和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高校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地方和高校依托平台联合举办区域性、行业性专场招聘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作用,举办“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等活动,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通知》强调,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配合有关部门优化政策性岗位招录安排,尽早安排高校升学考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考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办好第四季“国聘行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深入挖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科研助理等就业机会,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扩大地方基层项目规模。积极配合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通知》指出,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推进就业育人,引导高校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对存在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培训贷”等问题的用人单位,纳入招聘“黑名单”,并及时向高校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

《通知》强调,精准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高校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健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都得到有效帮助。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线服务。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鼓励各地各高校配套设立省级、校级项目,推动覆盖更多毕业生。

《通知》指出,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要求,稳妥有序推进取消就业报到证。建立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全面推广使用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指导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及时完成毕业去向登记。强化就业统计监测工作,严格落实“四不准”“三严禁”要求,严格执行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测工作违规处理办法。

《通知》强调,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教育部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深化就业工作评价改革,探索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格评价。

《通知》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将省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加强就业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配齐配强就业指导人员。大力宣传就业工作典型高校、用人单位和先进人物,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就业创业政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如何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今年新增大学毕业生求职人数首次超过千万人,将达历史新高。但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就业局势总体上仍保持稳定。从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人数来看,20____年市场用工需求是大于劳动力供给的,这也为今年的就业情况增强了信心。”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董艳指出。

在董艳看来,与总量问题相比,目前更需关注的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基层招聘难”“中小微企业招聘难”“三四线城市招聘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更趋复杂化。

“这是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毕业生尚未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这意味着需要从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调整,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使高校教育及时适应市场实际需求。”董艳说道。

随着“00后”开始走向职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多元化。“灵活就业不受办公场所、用人单位、工作时段等方面的限制,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渠道。”董艳分析道,“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数据看,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相关职业需求旺盛,互联网行业保持了很高的岗位需求,大学生选择去这些领域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择业目光投向了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认可的就业方向。“大学生去基层锻炼实践,少了书生气,多了泥土香。为基层经济社会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对未来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董艳表示,要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毕业生投身基层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和就业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中小企业是最重要的就业岗位创造者。然而,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对就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疫情管控得力,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也成为增加就业压力的因素。”董艳说道。对此,她建议,各地应积极落实减税降费等为中小企业减负的政策,降低成本,激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加强社会招聘信息发布,促进供需对接;在激励中小企业的同时,需要指导和监督企业依法保护员工利益,增加自身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各地积极出台了各类“稳就业”政策,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在产学合作、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等各方面也积极作为。

董艳指出,未来应提供更加精准化的促就业举措:一是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结构性矛盾;二是各地政府部门要稳定和开拓新的就业岗位,推进实施基层就业项目;三是校企要加强合作,做好高水平的前置就业指导;四是加强针对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和社会服务;五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风险,帮助创业大学生从科学技术、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多方面全面适应创业。

学生选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1、考生本人的专长和性格特征。

2、专业的“冷”、“热”。

3、所报考院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就业率包含毕业生总人数、毕业生就业总人数、行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和学校就业率等方面数据和指标。就业质量包括薪酬水平、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就业质量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

4、各种“紧缺人才目录”和各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参考全国各地公布的当地“紧缺人才目录”,以及有关部门、权威机构发布的各个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有关数据。

6.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六

甘孜州四大举措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依托家庭居住地域发展旅游服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创业项目,带动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校特岗教师招考。(2)开发就业岗位。设置公开招考岗位 1522 个,其中,公务员岗位489个、事业人员岗位780个、“三支一扶”岗位89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164个,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公务员、事业人员、“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3)落实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了解就业创业政策,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截止目前,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2期,培训300人,落实创业培训补贴27万元。(4)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结合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管理规范、政策落实、效果良好、留用率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力开发见习岗位,多途径发布信息,使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够及时参加见习。进一步规范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目前已建立就业见习基地32个,开发见习岗位158个,落实就业见习补贴7.8万元。

7.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七

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 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生源质量相对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偏低,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自我约束及自我规划力还较低, 因此有必要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精准化程度,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实效性。开展精准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就是面向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 除给予普遍、常规共性职业指导和培养外, 还需要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就业引导、职业辅导, 促使学生成功就业。

二、目前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现状

( 一)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亟待加强完善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是开展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主阵地, 就西安培华学院而言, 二级学院学生服务站内各类导师是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主力军。但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院级整体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还不清晰, 面向学生开展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还不够系统完整, 相关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备, 缺乏合理统一规划。

( 二) 就业指导教育精准化程度还不够深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单一, 针对性不强, 精准化程度不够。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简单单一方式进行指导, 比如开展集中宣讲讲座, 在指导内容上集中在政策宣讲、求职技能传授等方面, 忽略学生专业差异性,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市场不同要求。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大, 精准化程度不够精深, 各类创业就业导师作用还不充分。

( 三) 各类就业创业指导人员指导能力亟待提升

从目前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现状来看, 整体缺乏稳定性、专业性。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需要出发, 我们的导师队伍一方面比较缺乏专业化指导, 同时缺乏对目前人才市场深入了解。在对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对企业招聘信息解读传达、求职面试指导、简历制作指导、择业定位指导等方面, 都缺乏有力支撑, 就业指导实效性不强。

( 四) 工作中调研工作力度不够

高校在面向毕业生开展的就业质量跟踪调研以及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开展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分析方面都比较薄弱,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更有必要建立调研回访长效机制, 加大调研工作力度, 准确了解学生及人才需求市场的真实状态, 在调研方法上, 需要更多地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类调研工作。

三、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思路

( 一) 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

民办高校应在建立校院两级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基础上, 校级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应在政策制度、体制建设、资源享用上提供保证, 同步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各类导师 ( 如学业、生活、生涯导师) 的发挥作用。由二级学院一把手、主管学生工作院领导担任本院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程设计师, 做好本院机制建设, 对机构、人员、职责分工做出明确设定, 制定相关制度、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实施方案、管理考核等。

( 二) 建设一支专业化且稳定性较强的专兼职队伍

就业创业指导一定是一项全员化的工作, 学业、生活、生涯导师应是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主力军。建设好这支队伍则是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之重。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 能够和大学生互动交流、有效沟通的专业化指导人员队伍。注重对各类就业创业指导人员提供更多专业化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 从职称评定、评优评级、职务晋升、外出学习、工作量统计、年终考核等方面, 为其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 提升其参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积极性。

( 三) 与市场建设实现准确对接

就业创业指导应围绕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建立实习、就业、创业贯通的社会产业需求链。继续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及合作单位的基础上, 加大外联力度, 要根据专业特色, 与长期合作单位加强联系, 举办行业性招聘会, 提升就业推荐精准度。

( 四) 增强指导服务人性化、全程化、多元化、平台化

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特征、技能水平、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及职业定位, 进行深层次、多方面分析, 并提供针对化咨询和服务, 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不同学生, 实施分类指导、个性化一对一指导。在指导服务形式上, 应充分利用校内师资、企业、校友等多方资源, 以普遍指导与个体咨询指导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讲座、班会、沙龙、报告会、外出参观、座谈、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 比如微信、微博、手机APP、短信等。增强就业创业体验, 通过大学生求职工作坊、团体或个体咨询、简历制作及模拟面试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外出参观交流、实践体验等多种实践活动。

( 五) 建立调研机制

应面向不同阶段学生, 开展前期摸底调查, 了解其实际情况及需求;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效果调研, 建立效果评估机制, 了解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反馈和意见。面向学生, 建立跟踪调查档案 ( 或记入学生成长手册) , 实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指导效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随时跟进调查, 将精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实行到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工作各个环节。

摘要:民办高校在新常态下必须转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思路。本文首先分析精准化指导的必要性, 然后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现状, 最后尝试探索实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常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6 (02) .

8.高校创业就业工作总结 篇八

在会上,郑庆顺充分肯定了各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系列举措,他指出,目前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正值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的高峰期,高校毕业生也即将离校,时间紧迫,任务较重,要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是各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体现就业工作价值,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增强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努力体现人生价值。二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创业指导水平。要精准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订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分类造册,精细管理,倡导爱岗敬业。三是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四是要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要按照客观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统计工作,创新就业创业工作评价机制,确保就业创业基础数据客观真实,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和注水。要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提升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每年9月份所有高校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12月份所有高校面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陈健在会上指出,各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共识,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要更新理念,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数据统计,尤其要深入到未就业的毕业生中去,了解掌握就业需求和求职意愿,提供有效帮扶。

上一篇: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半年德育工作计划与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