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2024-07-25

杂谈(共8篇)

1.杂谈 篇一

创业杂谈.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

作者简介:李碧浩,上海六通信息科技有限创办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受EFG创业基金支持开始创业,被誉为大学生创业的“带头大哥”。今天看了“2010创业家年会”的媒体报道,其中有一篇是关于阎焱先生的发言《激情是最廉价的,创业要有成功的DNA》。之前早就听说过阎焱先生的...【创业杂谈】创业带头大哥李碧浩:创业,不需要成功的DNA2010年11月22日 17:02:00作者简介:李碧浩,上海六通信息科技有限创办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受EFG创业基金支持开始创业,被誉为大学生创业的“带头大哥”。

今天看了“2010创业家年会”的媒体报道,其中有一篇是关于阎焱先生的发言《激情是最廉价的,创业要有成功的DNA》。之前早就听说过阎焱先生的大名,创投圈内几乎无人不知。今天看了这篇报道,我可以很武断的下一个结论:阎焱先生对创业的认识是不足的,他没有真正了解创业者跟资本家和资本代言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并不是对阎焱先生有什么成见,作为中国风险投资界的明星和代表人物,阎焱先生显然是非常出色和成功的。可以说,他所持的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意见,而 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成功人士的观点。不能历史地看问题,是大多数成功者的通病。我们有多少成功人士敢说,他出来干的时候是完全想清楚了,完全有能力了才做 的?大概多数人都忘了自己当时的无知和卑微,自己也并没有多少特殊的基因。我们已习惯于根据结果来粉饰过程,把过往的无知和错误合理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非常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站在岸上的人与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和心态完全是不同的,以致于他 们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掌握资源的人看待寻求资源的人,就如同城里人看待农村人,国企看待民企一样,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但一个客观的事实 是,农村人养活了我们所有的人,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80%的就业。

投资者非常清楚创业者的价值,但是在立场上,他们永远是两类人。作为资本家和资本的代言人,对财富的追逐决定性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就如同在一场战争中,他们关心的是战争的胜负。创业者是工兵,在布满地雷的道路上,他们用自己的健康、自由、前途、甚至生命在开路,赢得了战争,他们的存在就有价值。一个残酷 的事实是,这些工兵当中,十个有九个成了炮灰,或者被炸得缺胳膊少腿,大军压境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开路的先锋?

与资本家和资本代言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就是一种人生体验,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生活方式。创业与财富相关,但是财富永远只是副产品。创业者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资本家。创业的成功也绝不仅仅是用财富来衡量的,它更多地取决于创业者的内心感受和创业产生的社会价值。

投资人常常在感慨找不到好的创业项目和团队,创业者常常苦恼于找不到好的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当大家都在抱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今天的乔布斯具有优秀创业者的几乎所有特质,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不是天神下凡。为什么偏偏是他——这个成绩平平、逃学、吸毒、离家出走、让父母哭泣、让周边人恼火的家伙?

优秀的创业者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出来就具有成功的基因。一个人只有走上创业的道路,先把自己放到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才有塑造成优秀创业者的可 能。在这条道路上,创业者可以快速奔跑,可以慢步行走,也可以跪地爬行。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拥有资源的人也很多,但是坚定地选择创业这条道路的 人不多。我们可以培养出职业经理人和打工仔,但是绝对培养不出创业者,指望经济管理学院和“大公司”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业者是不现实的。不幸的是,中国如火 如荼的MBA教育,居然也没有培育出一个像样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大公司”里培养出来的人十有八九也是创不了业的。创业者是一个自我选择和重新塑造的结 果,只有先把自己放在创业的轨道上,然后不断地接受改造,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创业者。

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中国需要更多充当“工兵”的探路者,我们从来不缺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若干年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记得“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因为它在中国的大地上,做了一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情,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星星之火”,只要它还 继续秉承现在的宗旨,播撒创业的种子,若干年以后,一定会形成影响一个时代的力量。

创业的成功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因素。但是有一点是确定和可知的,就是他一定要在该在的道路上。创业从来不需要身份,也不需要完美,不断地试错和调整才是创业的常态。

“创业艰难百战多”,就连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创立的时候也没有很清楚革命具体该怎么干,我们的党纲,从1921年到新中国成立,内容一直在变,策略在变,具体目标也在变,只有一个始终不渝的目标方向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反对创业的“条件论”。创业无论出身,无论贵贱,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干。创业从来不是成功者的专利,你可以从不懂的时候开始干,可以从能力不强的时候开 始干,也可以准备充分了再开始干,只要这条路是你认定的方向。大学生可以,中学生可以,小学生可以,没上过学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正常人,只要你能够不断地 认识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让自己变得适应,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

创业需要理想、需要坚持、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不断改变,唯一不需要的,就是所谓的“成功的DNA”,因为这种DNA,根本就不存在。

2.杂谈 篇二

出料端口径小的锥度泥缸挤出机, 我们称为“正变缸径挤出机”;从进料端向出料端逐步加大螺距的绞刀, 称为“反变螺距绞刀” (这里所说的螺距, 仅是指螺旋主叶本身的螺距) 。

“正变缸径挤出机”由于正变的锥度泥缸, 出口缩小, 增加了泥缸内的压力, 增加了泥料的流动阻力。同时, 在泥料挤出过程中, 泥缸的正变锥度产生对泥料的反向推力, 附加了将泥料向绞刀轴的推力, 降低了绞刀出料端可发挥出的挤出压力及泥料流量。由于加长了泥料的挤压段, 加大了挤泥流动过程中物料间的相互摩擦, 使得多数使用“正变缸径挤出机”的泥缸发烫、泥条温度偏高、动力消耗偏大、螺旋磨损加快。

“正变缸径挤出机”使用的锥度泥缸及其相配的带锥度的绞刀制作难度大。在制砖用户的生产现场做维护时, 很难将磨损后的锥度泥缸及相配的锥度绞刀恢复到尺寸要求。

“正变缸径挤出机”由于出料端口径减小, 为了达到挤出产量的要求, 即使不增加转速, 也要加大出料端绞刀螺距。

由于“等径泥缸挤出机”出口端相对于“正变缸径挤出机”的缸径, 故绞刀直径较大, 在相同产量下, 螺距可以相对取得较小。螺距小, 正面推力加大, 对泥料返流的限制加强, 加上等缸径, 在挤泥过程中, 不会产生正变锥度泥缸的锥度影响, 产生对挤出泥料的反推力及对绞刀轴的正压力。同时, 由于形状简单, 在制作维护上, 均较方便。

“反变缸径挤出机”按此推理, 可以制作成出口缸径大于进口缸径的挤出机。出口口径大, 在相同的产量要求下, 出口螺距可以相对地减小, 泥料的回流受到反变锥度缸径的阻止, 减少了回流量, 增大了挤出压力的能力。陈鹏雄老先生就做了50/60型挤出机的实践, 也就是进口缸径为500 mm, 后段等径泥缸缸径为600 mm, 使用是成功的, 这为进口缸径较小的挤出机扩大产量及生产大尺寸砌块、生产双泥条提供了技术改造的方向。

“正变螺距绞刀”, 其绞刀螺距从受料端向出料端逐步缩小, 设计者的思路同使用“正变缸径”相同, 想让泥料流速加快去补充挤出端, 压实挤出端, 其结果是使挤压段长度加长。按普通的物理学可推论, 加大了绞刀的受力, 同样加大了物料间的摩擦, 加大了泥料对绞刀及泥缸的相互摩擦, 使泥料发热, 加快了泥料对泥缸及绞刀的磨损, 也就加大了主轴消耗的动力。在泥料挤出的同时, 也存在泥料的返流, 据美国资料介绍, 挤出机产量只有理论产量的25%~33%, 为纯理论产量的18%~24%。由于反压力增高, 泥料回流, 挤出量降低了66%~75%。螺旋挤出机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之比叫做推进比ω, 这是挤出机的一项工作性能。实际生产中, 在正常运转情况下, 推进比一般为0.2~0.25, 最高为0.6。因此一般情况下, 泥料的返流达到挤出量的3~4倍, 快速补料的结果是加长挤压段, 也容易造成泥缸堵塞。

“反变螺距绞刀”的设计理念是充分考虑了上级给料挤出机与下级成型挤出机的配合, 上级的给料量实际上应小于下级实际挤出的能力, 充分考虑到绞刀及泥缸磨损后影响, 以及在下级挤出泥料的同时, 在下级绞刀出料段, 有远大于出料流量的返泥流量。尽量让高压挤出段最短。据美国资料, 变螺距绞刀之所以有较高的效率, 是由于每节螺旋中泥料逐渐被压缩, 不像等螺距绞刀是在机头中突然被压缩。按美国同行的说法推论, “等螺距绞刀”的出料端挤压段短, 同样地“反变螺距绞刀”的出料端挤压段就会更短。挤压段短, 按普通物理学推论, 绞刀挤泥过程中, 绞刀出料端高压段对泥缸的作用面积小, 同样的, 泥料对泥缸产生的总挤压力小, 对绞刀旋转的摩擦阻力也小, 泥料间的相对摩擦减少, 挤出泥条不易发热。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正常情况下, 未见泥缸温度明显升高, 泥条温度也未明显升高。更换螺旋时, 打开泥缸, 可看见紧密的挤紧在绞刀头部的泥料很短, 后大半段泥料极松, 开缸就自动掉下。由于后半段泥料是松的, 泥料在送料推进的过程中, 被旋转的螺旋挤压揉练, 排出空气, 又很易被真空机抽出, 这类绞刀, 又称为“排气绞刀”。

“反变螺距绞刀”完全适应于各类塑性成型的要求。有人说“反变螺距绞刀”只适应于软塑挤出, 不适应硬塑挤出, 是没有做科学分析和实践的猜想。笔者亲见北京某砖厂采用“排气绞刀”的实例:该厂采用门头沟侏罗纪硬质煤矸石、房山区的白垩纪不易风化页岩, 两者配比基本是各占一半, 对辊破碎煤矸石粒度控制在3 mm以下, 为了确保坯体不变形, 成型水分控制得较低, 50挤出机, 电流240 A, 真空表读数0.082MPa, 坯体无明显升温;人工干燥室码坯高度6层半;自然干燥生产线, 直接花架到10层半, 均未见坯体有明显变型。一次取样, 泥料比正常出的泥条还略软些, 并不是最干的, 其干基含水率为16.27% (按挤出机行业标准报批稿规定:半硬塑成型干基成型水分16%~19%, 硬塑成型干基成型水分<16%) 。这说明, “排气绞刀”完全适应于硬塑挤出的要求。

“反变螺距绞刀”在出口端螺旋被磨损后, 挤出效率下降, 由于其螺距是从出口端向受料端递减, 而螺旋的抗返泥能力是由出料端向受料端递增的, 提高了挤出机螺旋一次装卸的使用周期, 这对提高耐磨铸铁绞刀使用寿命更有着实际意义。

2 关于挤出机规格型号的标识

挤出机泥缸缸径是影响挤出机性能的主要参数, 主要标识的是受料端绞刀直径 (cm) 及挤出端绞刀直径 (cm) , 让用户一目了然, 有的企业另行制定了一套标注方法, 标识的数字相近, 其代表的含意不同, 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个别企业的60型挤出机, 受料箱内实际绞刀直径还不足500 mm, 用户如未细加考量, 按常规的标识方法购买, 产量达不到期望的生产要求。山东某砖厂因产量达不到生产要求, 将其拆丢在边上当废铁, 另行购买其他单位生产的挤出机使用。

由于挤出机行业标准 (报批稿) 上规定的挤出机产量, 是挤出机必须达到的产量, 而多数挤出机的实际产量, 往往都会超过标准的规定值。按真空挤出机行业标准 (报批稿) , 60型挤出机基本参数如表2。

从表2数据可看出, 行业标准对60型挤出机要求的参数并不高, 众多企业的45型挤出机及50型挤出机大都能达到这个要求。个别企业所提出的产量参数合乎行业标准规定, 原则上也是没有错的。

就单一参数讲, 受料端绞刀的直径与挤出机的产量成正比, 受料端绞刀的直径越小, 挤出机提高产量、改变砖型的潜力越低。建议制砖企业, 购买砖机时, 一定要弄清代号的含意。建议挤出机制造企业应该主动向用户讲清楚标识的代号, 并在广告及说明书上标识清楚, 这是用户应有的知情权。

3 关于挤出机传动设计

国内挤出机, 在主轴两径向轴承设置上, 往往将两径向轴承分装在两个分开的轴承座内。两轴承座分别装置在型钢机架上, 主轴的径向力须通过型钢机架才能传递给另一个径向轴承。由于型钢机架刚性差, 造成挤出机在工作中摇晃, 摇晃严重的, 还会将地脚螺栓拔出来 (详见2009年《砖瓦》杂志第6期中“挤出机摇头与传动安装结构的关系分析”) 。有的制造企业, 应用十字滑块联轴器将主轴同减速器输出轴相连接, 这本身是合理的选择。但是, 所制作的十字凸起和十字槽的同心度、对称度差。同样地, 由于被连接的减速器及主轴的轴承座分别装置在刚性差的型钢机架上, 校正困难, 达不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严重的也会影响整机摇晃。

有的挤出机将主轴制作成半轴, 用夹壳联轴器刚性地将其同减速箱输出轴相联, 造成两根轴、三个径向轴承共一轴心。有的挤出机还为皮带轮设置了单独的轴支撑, 用两个径向轴承支承该轴, 再用刚性联轴器与减速箱的输入轴相联, 造成两根轴、四个径向轴承共一轴心, 造成了过定位。两点决定一条直线, 三点决定一个圆。这类挤出机的部件, 又多是分别安装在同一个用型钢制作的机架上, 多数型钢机架刚性差, 就算加工的平整度很高, 在设备安装时, 又往往被地脚螺栓拉变形, 造成同心度得不到保证。实际上, 多数企业制作的部件, 涉及安装要求的尺寸加工精度不高, 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安装时的校正基准及调试方法、调试工具, 造成运行不平稳, 内耗高, 零部件损坏快。有的制造企业, 制作的机架刚性高, 出厂前调试得较好, 安装后不会造成同心度的降低, 但是, 实际上给用户留下了隐患, 用户一但自行大修, 重新安装这些部件, 很难调试到位。

建议制造企业在加强机架刚性的同时, 设置加工调试安装基准, 并向用户提供安装调试说明书。建议用户在购买设备时, 要向制造企业索取相关的说明书。

建议制定挤出机标准时, 应同时规定向用户提供的相关文件要求。

4 关于挤出机的载荷状态

挤出机设计荷载的选择, 应按企业实际工况选择, 才能确保用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挤出机的工况看起来是比较稳定的, 但随着使用的原料从塑性较好的粘土向硬质煤矸石、难于风化的页岩等转变, 以及对制砖质量要求的提高, 加之原料处理设备的投入及维护跟不上等原因, 物料粒度不稳定, 常有大颗粒物料卡住切坯机推头的钢丝, 有的企业日断铰扣钢丝达300余根, 更换钢丝往往需要停机。成型水分的控制多由搅拌机凭手感觉控制, 干湿度多不稳定, 美国资料介绍:“用于硬塑成型的原料粒度不应超过1 mm, 而软塑成型的原料粒度就不受此限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泥料的含水率降低时, 机口的阻力增大, 一般含水率降低3%, 泥料的硬度增加一倍”。含水率对不同粘土的坯体硬度的影响较大, 有的粘土挤出含水率只降1.2%, 而坯体硬度却可以提高一倍左右。这就是说, 国内挤出机开停次数多, 水分波动大, 实际荷载变动大、冲击大。往往由于成型水分未及时调整, 出现泥料过干, 将绞刀抱死, 有的操作、维护人员不去及时开缸处理, 而是反复开断离合器, 企图冲开抱死的绞刀, 冲击荷载达到正常荷载的数倍, 这在多数企业是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我国挤出机研发人员所不可忽视的。

5 关于浮动轴 (浮动螺旋)

浮动轴 (浮动螺旋、浮动绞刀) 是将挤出机受料箱内受料绞刀端的悬臂主轴断开, 让断开的部分与固定端间采用浮动联接, 类似万向节, 断开部分可随泥料以浮动联接端为圆心浮动。浮动螺旋是利用整体不分节的螺旋, 不设心轴, 螺旋直接同固定端采用浮动联接, 不因出料端的径向移动, 影响固定端, 也即固定端不承受径向荷载, 或少承受径向荷载。由于固定端不承受或少承受径向载荷, 仅靠绞刀受料端的径向轴承, 受到的径向载荷大大降低, 提高了轴承的寿命。同时, 也消除或减轻了挤出机摇头的动力源。

真空挤出机行业标准 (报批稿) 中规定“浮动轴结构绞刀下缘与泥缸衬套内壁不碰擦, 上缘与衬套内壁最大间隙绞刀直径小于或等于500 mm, 应不大于8 mm, 大于500 mm的应不大于绞刀直径的1.6%”。这样的规定, 使得设计的浮动量值过小。见前文“挤出机传动设计上的两个问题”涉及的相关因素, 本身就很难保证主轴与泥缸的同心度, 往往会造成在某些局部不能浮动, 其结果会导致同样的周期性的泥缸摇动, 加大径向轴承的荷载, 有的还会将轴头弯断。

建议突破这个标准规定, 提高挤出机浮动轴结构主轴端的浮动量值。标准中允许浮动量的规定值过小, 既给设计制作提高了难度, 也不符合使用要求。实际使用中, 空机开机初期, 螺旋前端碰擦泥缸, 应是正常的, 空机旋转螺旋, 有擦缸声, 给料后, 泥料立即将螺旋前端上浮, 擦缸声便立即消失。

6 挤出机主机及工具

3.夏季养生杂谈 篇三

一、起居调养

夏争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新陈代谢旺盛。为适应这种变化。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

夏天烈日当顶,中午气温最高。故午饭后,应安排午睡。以避炎热,以求稍息。

酷热盛夏,出汗较多,为祛暑防病,保持皮肤清爽,每天需洗一次温水澡。温水澡除有爽肤除垢作用外。通过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还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供给,增强机体抵抗力。

炎热可致腠理开泄,故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因此,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过于避热趋凉。睡眠时不宜直吹电扇,更不应室外露宿或坐卧于潮湿冷凉之地。在室外乘凉不可太晚,在树荫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也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

衣服要勤换勤洗。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刺激皮肤,而引起汗斑及其他疾病,宜避免。

二、饮食摄养

夏属火,暑湿当令,气温较高,人的消化功能较弱,故饮食宜淡,要少食肥腻性食品,以素为贵,可选用甘寒的蔬菜瓜果,如黄瓜、冬瓜、丝瓜、蕃茄等,这类蔬菜均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暑热汗多,体内水液大量消耗,因此在饮料上,应选用清热生津,解暑清烦的柠檬汁、酸梅汁、苹果汁、菠萝汁、葡萄汁等以补充消耗、解除疲劳,提高食欲。

由于夏令昼长夜短,出汗较多。体力消耗也大,故还要补充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宜常食一些豆类食品(豆腐、豆干、百页等)以及海藻类食品、菌类食品等,不过,适当吃一些肉类、鱼类、蛋类也是必要的。

寒凉伤中,可损伤人的脾胃阳气。即使是酷夏,亦不可贪凉伤饮,导致脾胃运化失健。

夏令尚需适当吃些具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进食欲。多吃一些大蒜和醋,不但开胃,还有杀菌之功效,可减少夏令患胃肠病的机会。

同时,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干净。在烹调方法上宜多采用清蒸、自汁、凉拌等方法。

三、精神养生、

夏属火,与心相应,中医说:心藏神。所以在炎炎的盛夏,要重视心神的调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天应该神清气和,意志愉快,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要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在万物竟长的夏天。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夏令营活动,亦可外出旅游,消夏避暑。此时,举凡懈怠厌倦,郁抑恼怒,皆不利气机的舒展,均非夏令所宜。

四、运动护养

“冬炼三九,夏炼三伏”,就是说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有益。夏季经常参加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消化功能,扩大肺活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运动时间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避免长时间在阳光直射下锻炼。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拳操、气功、太极拳为好。

五、保健防病

夏日骄阳似火,暑热逼人,若长时间的剧烈户外活动。由于大量出汗,如无充足的饮水,易中暑邪。出现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大汗出、口渴等,是中暑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给病人喝些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芦根水。严重时应即送医院救治。预防中暑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过度;注意室内降温及通风;睡眠充足;饮食卫生。

4.名家教学杂谈 篇四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暑假里,我有计划地品读了于永正的专著——《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对于书中每一节课例及专家点评我都反复品味。从这些精彩的课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名家的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是常青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地学习、效仿、借鉴。下面,我就这本书中的阅读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于老师理解词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这个词语时,于老师说:请默读第二件事,想想“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联系课文谈理解。师总结: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多数词语,一读课文就会明白它的意思。同一个词语,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它的意思可能也不一样。这一课的“雪中送炭”就不是指下雪天送来了烧火的木炭。它是说志愿军饿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饿,大娘带着妇女送来打糕。所以说,理解词语不能离开文章。在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时,于老师用小黑板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学生句子读懂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囫囵吞枣”就是读书不认真,没把书读懂。“张冠李戴”就是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再去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原意。我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于老师教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意,这不仅便捷有效,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笔就练字。于老师在课文伊始板书课题时,总会指导学生跟着写,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白杨》一课,于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文章——《白杨》。“白”字上宽下窄;“杨”字右边“横折”的“折”,就是第一个折,要长一点,不然,就像短脖子的企鹅,很难看。大家把课题写一遍。学生写,师巡视,表扬两位写得规范的学生。在《新型玻璃》一课的导入语中,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精神。我觉得,在课堂上,于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三、以读书为本。于老师认为读和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模糊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直觉的感悟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训练任何一种语文能力,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要加强读的训练”。于老师认为,读书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读是识记的需要,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于老师一方面善于激励,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通过反复实践就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提出读书要注意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读、去思,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在这本书中,就体现了于老师的以读书为本的教学理念。①以问促读。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于老师问,这一课内容不难理解,现在我们看看怎么读好它,怎么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志愿军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咱们先读第一节,边读边思考: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几件事?边读边画。②以讲助读。《再见了,亲人》的教学片段中,于老师讲到,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学生读。师又讲到,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一句话读一下?这叫以讲助读。要讲解的,一定要讲,但要精当。③以情促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学生在读故事中理解“爱抚”后,师深沉地讲述: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会更深刻了。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第一次以情促读。在理解“黑洞洞”、“碰壁”的意思后,师用低沉的语气说:“同学们,伯父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再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是第二次以情促读。在学完第八、九两段后,师讲述: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再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动情地范读,这是第三次以情促读。我认为,于老师善于以情促读,多次加温,结果学生一次比一次体会得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四、重视写话练习。在教学《新型玻璃》第二课时,让学生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种玻璃,写出各自的特点、作用,为自己作个广告。在夸自己的同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写,再交流点评。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于老师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同样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写。而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句子比较,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再出示课外的一篇写大公鸡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分辨出事物和联想,体会联想的好处。最后给一篇描写荷花的短文适当的加点联想,使文章更美。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环节,让同学们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写好后,“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在我看来,课堂上,于老师的写话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有收获、有体会、有积累,思维活跃,真可谓“匠心独运”。

五、评价语言激励幽默。于老师在教《新型玻璃》一课,一名学生读了两遍没有读好一句话,老师鼓励他:“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当学生读对时,老师说:“向别人介绍一下经验好不好?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生回答:“要看准课文。”师补充:“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生:三遍。师:三遍不行四遍!反正多着呢!这就是你的经验。明明读错了,却让他介绍经验!明明该批评,却变成了鼓励与表扬!当学生读错了时,他还有这样评价:你很顽强,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直到胜利。这个幽默的细处体现了大师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真是既教书又育人。这就是于老师的评价艺术。

“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是于永正老师所追求的教学思想,在《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这本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于老师就像一部厚重的经典,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读、学习。今后,我会更加刻苦地向名师学习,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阅读心得

安徽淮南师范附小洞山校区 陈燕

一提起 王崧舟老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深邃睿智的眼睛,他语文味十足的《枫桥夜泊》,他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理念,还有他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

近期,忙碌之余,我潜心阅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除了惊叹,更多的是敬佩。我惊叹于他课堂中的那种神韵,那种高超的课堂智慧,那种引领的策略,更敬佩他丰厚的文化底蕴,视语文教育为生命的忘我境界。整本书以“诗意语文”为核心,通过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向我们深度剖析并完美诠释了王老师对于诗意语文的理解:“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整本书细细阐述的诗意语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语感。这也是整本书读完对我触动最大,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地方。诗意语文认为,语感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原点,是一种以精神直觉为内核的,裹挟着人的情感、想象、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和机制,是沟通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枢纽。就语文教育而言,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仔细梳理,自己的启发与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

语感,简言之就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学生而言,有则有,无则无;强则强,弱则弱;敏责敏,钝则钝。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积淀,来实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协助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感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感天地。

由此,我觉得其实这种观点和商友敬老先生倡导的 “活泼泼的教育,活泼泼的人。”不谋而合。学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少一些理性的分析与解释,多一些朗读与感悟;少一些训斥与说教,多一些鼓励与引导。教师的教法不要花哨,却要巧妙,引导不要繁杂,却需有效。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二、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必须构建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体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这一阶段的读务必充分,做到“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到一字。”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以后,可以适当穿插说、议、写等环节。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伊始,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抑扬顿挫地朗读了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一下子就把人们对总理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进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言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言语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言语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在这一阶段,“读”依然十分重要,而且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王老师在《赤壁之战》教学中,紧扣“笑”字,引导学生体会他在笑谁,进而体悟出这简单一笑中所包含的轻蔑、自信、宽慰、喜悦与智慧,而且学生每悟出一处,就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这个笑字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语文学习的妙趣连连。

王老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在学生充分初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住了“极其简单”这四个字,让学生体会简单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极其”?而不是“十分、非常、很”?这引导的过程处处体现了王老师的教学智慧,层层深入,不着痕迹,水到渠成。最后,王老师一句精妙的导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涌动,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把学生引向更深处,触摸到了文章的主旨。

类似这样的实例太多了,《荷花》一文中的“冒”;《鸬鹚》一文中的“抹”;《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纹丝不动”,王老师总能抓住文章中最最精彩的那一点,然后不断扩大,引深,在品词嚼句中,体味情感。归根结底,我认为,这精彩之中包含着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还有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智慧,没有这种种功底,就不会有这种课堂的神韵与魅力。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从表象去模仿,应踏踏实实修炼内功,不断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不断超越自己。

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优美规范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

这一阶段,“读”仍然是主要活动,如果说前一阶段的读主要是“美读”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读则主要应该是“烂读”。烂读是一种无意识的,一遍接一遍地读。通过烂读积淀下来的语感图式,就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的作用。

比如,王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中,在学习总理一丝不苟审阅文件之后,王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带领学生“烂读”的环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夜很静,人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总理依然在写字台前,只见他——(学生接读);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总理揉揉疲倦的眼睛,继续审阅他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学生接读)。一遍遍地动情朗读,学生的情绪高涨,语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

第四步,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习得丰富的语感。王老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环节——为邱少云写碑文。在舒缓而充满着缅怀情绪的轻音乐中,学生自由写话。接着教师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学们,面对着万古长青的苍松翠柏,面对着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面对着战友邱少云的在天之灵,请把你心中的碑文向着高山说,向着大海说,向着先烈的在天之灵说——(指名说)学生们动情 地说着,王老师适时地引导点评,引领学生攀上了高峰,迸发了情感,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语言。

总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四点,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该注意还学生美读涵咏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的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诗意地栖居。”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多美啊,多令人向往啊。这是王老师执著追求的梦,也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梦。

“王崧舟是诗,精神栖息;王崧舟是河,孱孱沁心;王崧舟是土,浑厚粘稠;王崧舟是菘,吐故纳新;王崧舟是舟,沧海一粟;王崧舟是„„”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来形容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我曾听过王老师的课,确实让人震撼,一直以来我很敬佩他,他的教学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越看越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他的课总是那么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

“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就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这是王老师对诗意语文的精辟解释。“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的课让人精神振奋、如闻仙乐,有的课却让人昏昏欲睡、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一些课堂语言有余生动不足、阐述有余文气不足,因此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听不进、不想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 对呀,语文课本该是这样,应该是这样!

那么,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呢?

1、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引用诗文名句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意境,更主要是表现在灵气地解读文本。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来创设。“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也就要拿起这面大旗。

3、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老师。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学习,学会想象,学会感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我们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在充满诗意、富有情感意味的课堂气氛里,探求人生的真谛,学生就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

5.孙权劝学教学杂谈 篇五

【浙江省嘉善新世纪学校郭强】

〖古诗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

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那些文情飞溢的文章时,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自己要先进入角色,以此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与作品人物同生死共命运,激起他们思想感情的浪花——与沈复共回童年,享受美妙的无忧乐趣;在“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羡慕无奕女的卓越才华;更遗憾于仲永才华的无奈消逝。

当然,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来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孙权劝学》一文教学中,为使学生对吕蒙这个人物能够更全面的认识,特意让学生课前去查阅有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课堂交流时,学生对吕蒙作出了全方位的评价,很多资料显示吕蒙是一个善于带兵打战的人,但本文节选的内容却是写不习文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一改常态,努力用心于史书、兵书,以致鲁肃都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吕蒙就这样活脱脱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沉重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引用史实,对历史人物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深深体味到文言教材内涵的博大精深。

【湖北省宜都市毛湖淌中学郑道武】

〖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美丽〗

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参与

法国教育思想家户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对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如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自编自演,体会人物形象;教学诗歌时,让学生唱一唱,画一画,体会意境,领会情感;评讲作文时,让学生组织 “颁奖”活动,教师充当“嘉宾”,一举多得;教学文言文时《孙权劝学》时,让学生创造性表演,兴趣盎然。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旧瓶”也可给它装上“新酒”,变成“记忆仓库”,“思维体操”,“自选超市”,“才艺展示”,“过教师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活跃

了课堂气氛,形成了开放的课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教具学具也是吸引学生参与的方法之一。教学时听录音,给古诗配乐,用电脑操作等等,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自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屈新红】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因文章浅显易懂,且以对话为主,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全文,然后三人一小组,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用白话文把文章内容表演出来,学生根据文中的艺术形象,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效果显著,而且学生兴趣很浓。

【浙江省东阳市郭宅初中陈莉】

〖掬水月在手──德育与语文教学之例说〗

巧设导语,先声夺人

导语犹如一扇门的开启,好的导语能够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使学生渐入佳境。利用文本资源,在阅读之初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也能达到一定的德育功效。如:《孙权劝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几个精彩的故事,题目是:《孟母断织》、《铁杵磨针》、《凿壁借光》、《萤囊映雪》、《悬梁刺股》。有谁知道其中几个的故事情节,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你们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七嘴八舌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则跟学习有关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其中的蕴藏的内涵也深入浅出,再加上都是古代名人的事迹,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体会自然也就更为深刻了。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中学张瑞旭】

〖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初探〗

第三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学习本单元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从过程和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向名人学习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七年级下语文课本的第三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通过学习我们能对名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多角度地认识名人,发现名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并且能获得自己对名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采取单元整合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并且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二步:学生自学课本,整体感知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与辅导。

第三步: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

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

第五步: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第六步:课外拓展,收集课文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课堂交流。

第七步:演讲活动,通过“名人故事大家讲”,“我最崇敬的名人”等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这五步过程中,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第二步和第四步。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生唱戏,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实践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比原来教师授课讲解要好,已显示出以下优势:

1、学生们的活动更具有创意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合作学习的 效果更为明显,无论过去成绩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个组员更加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差生×××,虽基础过差无法担任独立任务,但他在小组中一该懒散拖拉之习惯,小心根据小组要求做发言记录整理,虽烦琐但无怨言,更学会了“不耻最后,敢为稍先”的小组作风。

2、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明显增强。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

3、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一单元的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

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例如我对这一单元的有些专门知识不了解,就请教专家或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我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4、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成绩较差学生的焦虑程度大大降低了,采取追求成功的学习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辅导者和监督者,都对小组和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其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我任教的一⑴班的第三小组(裘录组),组里的一个成员平常不大爱说话,但在讨论“是做‘邓稼先’还是“杨振宁’”时,表现异常兴奋,言辞激烈,甚至课后还把家长也拉进来讨论,他自己更是查了大量的资料,以求驳倒其他人,后来还引发了班级辩论赛,并在家长会上作了表演。

5、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例如我任教班的三个科代表作组长的小组,他们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他们各有千秋,分别求救了不同学科的其他老师做后援,解决了很多专业知识问题,令我深受鼓舞。

【甘肃省张掖市青西中学刘学鹏】

〖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运用对比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皇帝和小孩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真与假、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和《伤仲永》的方仲永,通过两人的横向对比,吕蒙的好学上进与仲永的一事无成便跃然纸上。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河南省郑州市二十中陈慧卿】

〖语文──“秀出”德育〗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实践“秀”德育。

抓住学生认识的深入点。在上《孙权劝学》一课时,当学生已基本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后,我想到我班学生的不爱学习缺少目标的现状,便顺势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鲁肃是一个谋士,认识吕蒙也不是一两天了,他为什么现在才和吕蒙结为朋友而别?”学生很快分析出了原因:那是因为吕蒙成了一个有才略的人,不再是一介武夫了。“那你有没有朋友是因为你的才学而结交的?或者因为他的才学出众你才与他结交呢?”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似乎没有肯定的答案。“那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你准备怎么做呢?”学生都很自然地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要想结交更多更好的朋友,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有才学、有魅力的人。然后,我要求学生课后把自己的经历和反思写成一篇读后感。建立在学生深入认识基础之上的反思教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一段时间,班里的学习风气有所好转。

【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尹丽】

〖语文话题式教学方式的尝试〗

那么,怎样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备课呢?我认为首先和学生一起确定将要研究的话题,比如语文七年级上册都是与自然有关的课文,备课的主题就是“自然”,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孙权劝学》,备课的话题就是“劝学”。再将学生分成学习兴趣小组,从图书、报刊杂志和网络中搜集、选择和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和诗词歌赋,名人名言等,如《孙权劝学》一课,围绕“劝学”,有些同学收集到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也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一个没有知识和墨水的闲居者,等于是一具没有生命的僵尸”,“玉不琢,不成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古今中外名言俗语几十条,并有《劝学》、《师旷治学》、《黄生借书说》、《薛谭学讴》等文章和“孟母三迁”、汉武帝“乐此不疲”和许多名人经过努力学习而成材的故事,经过学生的参与和精心准备后,未学课文已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了教深印象,激发浓厚的兴趣。

在这里,教师的备课也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学生,而应备“可预备性资源”、备知识,应当充分的占有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

不是孤立和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 “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这里的知识是指与这一话题相关的多种材料、多种观点、多种写法。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首先应备好这篇课文的基本知识、能力、情感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引发到相关材料上去。并在课前了解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将这些材料与课文联系起来,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只有充分备好“可预备性资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导得自然,评得恰当。

《孙权劝学》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6.工作杂谈 篇六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工作杂谈

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工作近半年了,在这工作的几个月里,我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换,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蜕变成了一个建筑施工行业的从业者。在工作实践中我了解到了什么是招、投标,什么是合同管理,什么是技术变更,什么是签证,什么是结算,最主要的是我能够熟练的使用了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从刚开始的画柱、梁、板都需要别人指导,到现在的结构、建筑、装修全熟练……但“君子不器”,除了工作我还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我酷爱古筝每天晚饭后练习一个小时的琴,工作忙时练完琴就加班,不忙时就去健身,生活的很充实。在人生的转折路口经历的点点滴滴:有对人生的迷茫,也有对未来的渴望;有工作遇挫的眼泪,也有顺利完成一项任务的欢笑,多可喜亦多可悲……

迷茫篇

大三时为工作还是读研就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其实选择没有对错,关键把自己选择的路走好就对了。我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了中建三局三公司,然后被分到天津大悦城项目合约部做预算。做预算是我毕业之前的择业规划,为这一追求我在大学期间就考了预算员证现在如愿以偿的分到了合约部,理应高兴的,但事实上更迷茫了。因为刚来我们部门就有一个工作一年的师姐辞职回去考研了,她说自己不适合这项工作,考研为了更好地择业。我刚刚从考研和工作的抉择中跳出来,不知纠结了多少次才鼓足勇气选择了工作,没想工作一年了人家还要考研,而我白白的放弃了考研的机会岂不是很可惜!在她辞职后的一个星期里我都在徘徊,我要不要像她一样回去读研啊,权衡着利弊,向同学和父母倾诉着苦恼,在他们的鼓舞和分析下,经过仔细思量我决定还是好好地工作,即然选择了远方,就不顾风雨兼程。想想进建筑行业工作的初衷:建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要不辱使命的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被别人的观点左右,于是我要在已经选择的人生路途中毅然前行。

收获篇

在合约部我是负责广联达图形算量的,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光凭那短暂的三天培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刚开始的工作中很是吃力。遇到不懂的地方很是苦恼,有时经过再三琢磨能够想到很好的处理办法,有时实在想不到经过电话咨询就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学会后心里就像买彩票中奖了的兴奋。有一次我要把图纸的定位轮廓线画到广联达图形中,看着那么多的定位尺寸标注我头都大了,如果一个尺寸一个尺寸的定位,我要画到何年何月啊,领导等着要工程量,必须想个简单点的法子,我灵机一闪:能不能把CAD图导入广联达图形中啊,那样就不用一点一点的定位了,不是墙、柱、门、窗啥都有了吗?先问了工作一年的邓哥,他说没有那样做过,只好打电话咨询,没想到还真有这个功能,我真是大喜过望。在客服人员的再三指导下我终于成功的把CAD图形导入了广联达图形中,那种成就感和高兴劲真是溢于言表,激动的我好几天没睡好觉,梦里还在画图,那几天我工作是异常的酣畅淋漓。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给一个劳务队算墙体抹灰量,那是我第一次手算量生怕算错了,图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计算式核对了一道又一道,在核对的过程中劳务队的人成群结队的来了一趟又一趟催着我要量,当时紧张的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手按计算器抖得的厉害,其中一个量核对了三遍,三遍三个样,真是又气又急,在袁经理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才顺利的把量结出去,经过这次工作的历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基本上能够做到处乱不惊了。现在正处在抢工期阶段,每天任务都很繁重,有一次熬到快凌晨一点中才回去,回到宿舍忘了带钥匙了,在门外吹着凛冽寒风叫了好长时间的门都没开,估计大家睡着了,只好翻窗过去了,当时真的感觉很委屈,但一想到袁经理除了工作还要带孩子还要照顾家,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悟篇

没有休息天的工作着实让人厌倦,但办公室和谐、有趣的气氛时时充满欢声笑语,再加上人来人往的热闹,工作紧张而不失活泼,繁重而不失灵动,也许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不禁享受这种状态了。

在预算工作中我感悟到最主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不管是图形算量还是手算量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自己算的量来龙去脉要烂熟于心,不然给劳务队对量和甲方对量时会吃大亏的。有一次我要分区算工程量,分区时没有认真把握分界线结果分区后的总量和分区前的总量对不上,真是既着急又恼火,接下来我吸取教训就认真到苛刻的态度去算量了。

仔细思索我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尤其是要改变不爱与人交流的性格,因为“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你的世界就小了。”我不能做墙角的花,我要积极的融入集体,彰显自己的价值。还有我曾经给自己定的早起计划,我现在一定要坚持,每天多积累一点专业知识,将来工作才会游刃有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会工作、会生活的人。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7.武学杂谈录(五) 篇七

十九、万籁声回忆录中对国考与上海大赛的捏造

近日有朋友送我一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万籁声回忆录》,读罢,真是大开眼界,原来这是一部集聊斋、封神榜和妄想录之大成的奇作。内中不仅充斥着神鬼灵异之说,更是毫无顾忌地篡改事实,捏造谎言,所述之情形几如疯幻。限于本文的篇幅,我不可能一一例举,本文仅就该书中涉及的万籁声在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的表现和1929年12月在上海国术大赛上的表现做一实事求是的澄清。现将《万籁声回忆录》中有关他在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的相关描写录之如下:

事有凑巧,当晚我患重感冒,周身火烫一般,更加腹泻厉害,翌日不起,自不能参加比赛。原因是从北京乘火车到南京时,途中私人卖烧鸡的,不卫生,吃积滞腹中,那夜发作了,致第二场没有参加。按规定,胜一场者为中等。但我这一场,据同人说很精彩,所以馆长张之江亲到我住楼慰问,并用汽车接我到中央国术馆客室居住,又许我留馆任教务主任之职。我遂迁回国术馆,自有医师前来医治,不数日即愈。但国考结束了,三个等次的人约有六七十,除不大知名地回去二三十人外,还有较好的三四十人,住在馆中,内中以朱国福、朱国祯兄弟和顾汝章、傅振蒿、王少周、杨英侠、鲍刚、马英图、马玉甫等为出色些。我病甫愈,正与天津代表练醉拳的李丽久闲谈,忽朱国祯与顾汝章等二十余人蜂拥而来,把我高高举起,高兴的大叫:“万先生!你第一了!刚才张馆长训话,说:‘你们什么第一,打打摔摔,不成样子;真正的第一是河北总代表万籁声。人家那才是功夫,相隔两三丈远,一个箭步就到了,两拳就把对方打倒。’所以我们特来报喜,你应当是这届真正第一了。”我说:“这是张馆长鼓励大家的,我病了,没有终场,何第一之有。”

又过了几天,约在上午八时左右,诸人一拥而入,都是穿的短打衣裤,甫自演武场练习武功后来的。由朱国祯领头,向我说:“这次比赛后,打了三场,最优等的有我们这二三十人。每天我们在交手,都比不过顾汝章。馆长说:‘真第一的是你,我们有意见,可否你同老顾比试比试,一来让我们开开眼,二来也好证明馆长的话对不对,也让我们以后在外面宣扬,你的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了。”我一看顾汝章全副短打衣靠,正准备厮杀;他大约三十一二岁,我恰好二十六岁。我说好呀!我病已愈,正想试试。一看顾汝章,含笑点头。当时,大家闪出一条小路,长约三四丈的距离,我即伏身而进,他正准备接手,我却用“吐手若奔蛇”的手法,抽撤急进;他只有招架之功,竟无还手之力。向后迅退,迫至壁前,适有一木椅,他一跃上去,我就向他鼻上点他一指,他抱拳大呼:“师兄师兄,打不得,打不得!于是遂罢。”同人大笑,曰:“老顾呀!你同我们比试时,招法缭烂,何以今天你同万老兄动手,一下都没有使出呢?”他也笑说:“我见他一瞪眼,像只饿虎扑食一样,吓了一跳,一身功夫早跑掉了,还打什么呀!”经此之后,无人不说我是第一名。(见该书第96—98页)

上述万籁声的这段文字,其主旨就是万籁声虽然名次为中等,却被“公认”为是本次国考的第一名。其依据为:身为中央国术馆馆长的张之江公开称万籁声是国考真正的第一。并引发本次国考最优等的朱国祯等先向万籁声热烈祝贺,数日后又鼓动顾汝章代表所有高手与万籁声交手,并在交手中被万籁声吓的功夫全无,当即认输。

现在让我们根据当年的史料记载和史实,看看作为中央国术馆馆长的张之江有没有可能宣称万籁声是本次国考第一名。

首先我查阅了当年中央国术馆出版的《第一次国考特刊》,上面记录了馆长张之江在这次国考前和国考中以及国考后的历次讲话,始终就没有提到万籁声,更没有称万籁声是第一的任何记载。此外,我还查阅了1928年10月15日到31日的《申报》、《大公报》及上海《民国日报》等对这次国考进行报道的报纸,从始至终就没有对万籁声评价的任何文字。再让我们看看张之江于国考后在发给考员的国考证书时讲的是什么,张之江说:“此次开会,是国考最后结束,一面为发给证书,一面并表示欢送,国术同志,现在证书等级,除预试及格不分等外,正试分为三等,一,最优等,二,优等,三,中等,每等之中不分先后,因为这次考试,纯为提倡性质,若过于分清,则非严格比赛不可,但严格比赛,恐不便之处甚多,所以略为分别等第,以便识别而已,……”张之江的这次讲话说明的以下两个事实:

1)这次开会是国考结束,发证同时欢送参加国考的同志。说明参加国考的绝大部分人在取得各等次的证书后就离开了中央国术馆,因此不可能出现万籁声所说的“但国考结束了,三个等次的人约有六七十,除不大知名的回去二三十人外,还有较好的三四十人,住在馆中,”这一情景。

2)张之江明确提出这次国考的目的纯为提倡国术,而不是分清谁是第一,每等之中不分先后。同时认为要想分清名次需要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而这是很困难的。因此,张之江认为这次国考根本就不存在谁是第一。所以,张之江怎么可能转过脸去就出尔反尔地宣称在本次国考中只获得中等的万籁声是这次国考的第一呢?!这种说法分明就是捏造!

此外,根据目前所有见到的参加过当年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的老武术家们的回忆,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都没有所谓公认万籁声是第一这个情节。

综上,无论是史料还是逻辑,都证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不可能说过“你们什么第一,打打摔摔,不成样子;真正的第一是河北总代表万籁声”这类话。所以,也就不存在朱国祯等因为张之江的这句话跑去给万籁声祝贺,以及数日后又鼓动顾汝章向万籁声挑战并被万籁声击败这些情节。因此,所谓万籁声在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中被公认第一之说,完全是万籁声自己捏造的谎言,没有任何史料证据为凭。

看过万籁声的这段回忆,实在让人对万籁声的品德产生怀疑,且看万籁声是如何糟改他的好朋友顾汝章的,“他抱拳大呼:师兄师兄,打不得,打不得;于是遂罢。同人大笑,曰:‘老顾呀!你同我们比试时,招法缭烂,何以今天你同万老兄动手,一下都没有使出呢?’他也笑说:‘我见他一瞪眼,像只饿虎扑食一样,吓了一跳,一身功夫早跑掉了,还打什么呀!’经此之后,无人不说我是第一名。”按照万籁声的说法,顾汝章是代表那二三十名最优等获得者向仅获中等的万籁声挑战的,结果被万籁声一瞪眼,就把一身功夫吓跑掉了,果真如此,顾汝章还如何在武林立足,比武胜负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武术家竟被吓破了胆,那不是他的奇耻大辱吗?如果真有这一幕,顾汝章早就名誉扫地,就不可能成为历史上那个顾汝章了。万籁声在其回忆录中捏造的这一情节,竟不惜拿帮助过自己的好友顾汝章的名誉为代价,为自己抬身价。这种卑劣的做法怎能不使人怀疑万籁声的人品。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万籁声是如何捏造他在上海国术大赛上的表现的,现将《万籁声回忆录》中有关他在上海国术大赛的相关描写录之如下:

到了冬季,上海各界为黄河水灾筹款,举行武术对抗赛,进行售票赈灾。支持者为李景林、马子贞等人。在上海的武术家比较多,如佟忠义、刘百川、刘高升、王闰身、王献斋、刘崇俊等等。王子平、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均在座;我师杜心五亦其中之一,列席参观。这时我正闲居上海,不觉技痒。于是,也参加了。

这次的比试,是用抽签法:黑一对红一的办法。第一场,为一混名黑铁塔者与我相对。上手两个回合,他用捆腿,我用化搂跳过;一回身,右掌直插其左目下部,他即掩面而逃。迫之,跳下台逸去,自是算我胜了。翌日,第二场,与上海少林名家佟忠义大徒弟赵云峰遇。在比前,佟偕知名武术家数人来访;指一人曰:“这是万老师。”又向我介绍。这是我的小徒赵云峰,今天与万老师遇,还请给予方便,不要伤了和气。我说:“不比则已,既一交手,我不伤他,他会伤我。你既如此说了,我定先让他几手,你弟子尽管使出真本领,不要怕伤了我!但如几个回合打不倒我,我可要动手了,不要说我不讲交情。”答:“好!”遂去。到了临场交手时,我退让两三个回合,转而快手急进,迫他往后退;又走了两个圈子,他还不肯服输。我说:“你退不退!”不答,我即前探其鼻,他始跳出圈外,抱拳认输,当然也就是我胜了。当天晚上,忽见李景林、马子贞等大会负责人和七八个优胜者来,我起迎,问有何见教?李曰:“现来的,均是这几场比试的优胜者,他们开了会,明天是决定名次的最后一天,前几名,他们是已经预知了的,只有一个问题:打倒最后,都不愿伤人,决定打几下后,即用摔跤决胜负。你万先生的功夫,谁都知道,你动手多伤人门面,挂了彩,不好看,摔跤你千不干?”我说:“现在是比武嘛,并非比摔跤,你能摔,尽管摔可矣,何必问我呢。”李未作答复,曹晏海是总代表,他说了:“万先生,不瞒你说,真要比起来,可能我们都不是你的对手,但我们都这么想;当然,这不是比摔跤,我们同你碰不上。可有一点,你把我们打伤了,对你似乎不利。老实说:武行中,大学生有你这样功夫的人,自古至今,恐怕只有你一个了,我们确实是老粗,江湖出身,你不用同我们争高下。我们开会议决了,你有资格,要面子,我们愿推你第一;你如要奖金,我们分给你。不过,假如你果真定要比,同我们结怨,这对你的资望来说,应是你所不取吧!”我说:“你这话已经说绝了,我还说什么呢?”李副馆长说:“就这样吧!我作证人,你明天不要比了,我们定宣布你第一。”我说:“可以,武术上的义气嘛,你怎么说怎么好,我不再比了。”大会结束后,又请各名家与优胜者,在上海大舞台卖票表演。上海申报,用大号字登载中国大武术家万某,也参加表演,请大家参观。门票三元一张,为水灾筹款三十多万元。我表演了“少林母子连环拳”,孙禄堂、吴鉴泉(吴图南之师)、杨澄甫及我师杜心五,均有所表演了。其他表演杨式、吴式太极拳者为多,其套路甚长,运动又慢,固然有它的长处,但一套常达半小时。因此,台下观众,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侧首他顾,一般表现不耐烦。我见状,自告奋勇,申请表演张式太极拳。在座太极老手皆大喜,愿亦瞻仰我的技艺。立即向台下宣布:现请万某表演张式太极拳;我就出台表演。不到十分钟,拳脚紧凑,一气练完,全场掌声雷动,高声叫好。退至席座,孙禄堂笑谓我说:想不到万老弟还有这一手,大开眼界,我说见笑。凡此种种,上海武术界前宿,在世的都会说得清楚。

上述万籁声的这段文字,其主旨就是万籁声又被“公认”为是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其依据为:这是李景林、马良等在决定本次大赛名次前一天承诺的,并是在曹晏海等人央告下,万籁声才同意的。

现在让我们根据当年的史料记载和史实,看看上海国术大赛是如何进行的,以及万籁声在这次大赛上的表现。

1929年1 1月27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闭幕后,由上海市市长张群、商界大亨虞洽卿、社会闻人张啸林、杜月笙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李景林等随即筹备及组织上海国术大赛,参加这次比赛者共计141人,一些来自全国边远地区的拳手,因未赶上参加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则参加了这次比赛。大赛原定于1929年12月18日开幕,后来因为大雨延至19日下午1时开幕,后因连日大雨,直到12月22日才开始正式比赛,至1930年1月4日举行最终决赛,比赛延续12天,其中元旦休息一天。实际比赛了11天。上海《民国日报》对这次比赛进行了全过程的报道,上海《民国日报》每天公布前一天比赛中获胜者、平手者和表演者的名字,比赛采取双败淘汰制,即连续输两场则被淘汰。万籁声仅在12月25日胜了一场,以后直到比赛结束,在获胜者和打平者的名单中就没有出现万籁声的名字,由此可知,自12月26日万籁声就已经被淘汰或退出比赛。按照万籁声回忆录的说法,在最终决定决赛名次前一天的晚上,也就是1930年1月3日的晚上,李景林、马良及曹晏海等人来到万籁声的住处,承诺宣布他为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并央求他不要参加明天的比赛。这个说法也太荒诞了。试想,李景林、马良及曹晏海等人怎么可能去承诺一个于一周前就已经被淘汰或已经退出本次比赛的人为本次比赛的第一名呢?更为荒诞的是,还央求他不要参加最后的决赛?!这分明是万籁声在胡编乱造。

此外,由于编造,万籁声的这段描写可谓漏洞百出,如他讲本次大赛的负责人李景林和马良承诺公布他是第一名,然而事实是上海《民国日报》及《申报》公布的本次大赛的第一名是曹晏海,在公布的前12名名单中,根本就没有万籁声。难道是李景林忽悠万籁声?以李景林的身份有必要用这么低级的手段去忽悠万籁声吗?!这里万籁声把马良也拉进来,然而马良根本就没有参与这次大赛,马良既不是这次大赛的筹备者和组织者,而且始终没有参与这次大赛的任何活动。他怎么会突然冒出来和李景林一起去承诺万籁声是这次大赛的第一名?!看来万籁声以为他编造一个私下里被公推第一,就可以欺名盗世了。然而谎言总是破绽百出的。再如万籁声对曹晏海的丑化,也是通过捏造曹晏海的话来丑化曹晏海——“曹晏海是总代表,他说了:‘万先生,不瞒你说,真要比起来,可能我们都不是你的对手,但我们都这么想;当然,这不是比摔跤,我们同你碰不上。可有一点,你把我们打伤了,对你似乎不利。老实说:武行中,大学生有你这样功夫的人,自古至今,恐怕只有你一个了,我们确实是老粗,江湖出身,你不用同我们争高下。我们开会议决了,你有资格,要面子,我们愿推你第一;你如要奖金,我们分给你。不过,假如你果真定要比,同我们结怨,这对你的资望来说,应是你所不取吧!’”万籁声捏造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首先是曹晏海承认所有的选手都打不过万籁声,然后央求万籁声不要打,因为跟我们比武有伤万籁声的资望。看看这叫什么话?!捏造这般故事侮辱同道,真不知万籁声的德行丢到什么地方去了。

综上可知,根据史料记载,万籁声在上海国术大赛上只赢了一场,然后就被淘汰或自行退出比赛,所谓万籁声在这次大赛上被公推第一的说法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并且与史实相悖,完全是万籁声自己编造的谎言。

8.中国刀剑杂谈 篇八

据传,中国最早发明武器的人是神农氏,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神农相继以石材和玉材制造武器,由于玉材质脆不适于实战,只能用于仪仗,而后出现了青铜兵器,形制有剑、戈、矛,传说是由蚩尤所发明。蚩尤灭诸侯扩大了领地,终于与黄帝的军队在涿鹿(今河北境内)发生激战,虽然最终蚩尤战败,被黄帝处死,但是蚩尤英勇善战并发明金属制武器,被后人尊为“军神”崇拜,流传千古。

生产与制造

我国的每个朝代都拥有庞大的军队,人数通常有数十万之多。隋炀帝在远征高丽的时候,就有100多万将士,要把这么庞大的部队武装起来,必须有大规模武器生产系统支持,因此不仅有国家直属的机关制造兵器,民间及地方的武器制造坊亦层出不穷。工匠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在唐代,规定刀匠的培训时间为2年。从汉代到明代,我国不仅在刀剑制造数量上超越了各国,而且在钢铁冶炼技术上也居领先地位。成熟的冶炼技术表现为:(1)开发了1200℃以上的高温炉,从而进行高温下的精炼。(2)发明了鼓风炉,能够在冶炼过程中持续提供充分的空气,始终维持炉内高温以达到精炼的效果。(3)成功地利用煤炭作为炼铁的原料,可以迅速获得高温效果。如果在800~900℃的温度中熔化,铁矿含碳就低,炼出来的铁太过柔软。而通过煤炭加热对铁进行锻冶,可去除杂质,提高含碳量,增加铁的硬度。这种炼钢技术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地步。(4)从实践中发现了来回折叠锻打可增加钢材的韧性,淬火可以加强硬度的加工方法,于是有了“百炼钢”或“百劈刀”的说法。把加热的铁急剧冷却提高硬度的淬火技术早为中国人所掌握,并普遍采用这种热处理方式来提高刀具的硬度,尤其是刃口部位。在淬火处理过程中对于水温的控制与水质的挑选特别讲究。到了公元6世纪时,除了水之外,有些还选用野兽的尿液或油脂作为淬火材质。铁经过淬火处理后虽然提高了硬度,但是也变脆了。到了北宋开始采用冷锻法进行加工,刀具的强度随之提高。

关于花纹钢

所谓花纹钢是指为了增加刀具强度与韧性,经反复折叠锤炼而在刀面上所呈现的肌理纹路。纹路的原始意义在于实用,而后发展成一种艺术,纹路的艺术表现自然关乎作品的价值。花纹钢一词是近代人习惯用语,也称为大马士革钢,在日本称为“地肌”,其实这些称呼都不确切。我国称之为锻纹较能反映出其科学涵义与工序方法。

现代人对花纹钢似乎怀有神秘与崇拜心理,其实刀刃纹路是在锻冶过程中所留下的工序痕迹,产生了附加的艺术价值,不应该视为何等神器。除了我国之外,亚洲各国古兵刃大多是所谓的“花纹钢”所做,其中以伊斯兰国家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纹路最为绚丽。就我国古刀剑而言,只要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大多数是花纹钢,但由于材质与锻冶方式有别于亚洲其他国家,因此纹路不易显现,但并不是没有纹路。

现代人由于过分追求纹路,于是采用一定比例的酸性液体涂抹刀具表面使花纹呈现出来,但用酸过量会使刀面发乌而失去其应有的光芒,并使质量受损,因此在追求花纹钢的过程中应重视锻造的质量与纹路的美术效果,而不是有纹路就是宝刀,因为古刀几乎都有纹路,甚至现代遵循古法制造的作品,其纹路的花俏与灿烂也不亚于古刀。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作品本身只有古今、良莠、材质之别,而无真假之分。锻纹呈现的艺术效果与研磨材质及技术有很大关系,在日本使用一种叫作“地艳”的磨石处理淬火波纹,呈现出细致的锻纹;用钢铁材质的“磨棒”处理出如钻石般的钢铁光芒;使用稻草灰、鹿角粉、牛涎等特殊材质处理出晶化现象,呈现出如星点如水云般的纹路。中国如能在刀具研磨材质与技术上有所突破,传说中宝刀的光泽与锋利势必再现。

中国刀剑的鉴赏

刀剑鉴赏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品味,如单以锋利或锻纹来界定一把刃物的优劣既不全面也不科学。刀剑鉴赏大体上应分为刃部及装具两大部分。鉴赏刃部的过程只能用眼力,不能试刀。首先看锻工是否精良,折锻是否精密扎实,刃身的弹性、刃口的硬度及纹路的观赏性。而后看整体刀形刀姿,即所谓的“体佩”,观其平衡与重心的结构,察看有无刀工锻造时所留下的工序瑕疵或后天人为的损伤,刀体表面的研磨水平等。如有雕刻,更得细看雕工,如题材雕刻或血槽都得仔细审视。雕刻通常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如雕工失败则如同画蛇添足,反倒降低了作品价值。装具的鉴赏主要是看整套装具的设计、制作,材质是否具有艺术性、完整性及稀有性,是否发挥了各种材质的特性及特有的艺术魅力,感受作品具备的生命力。平时如果能多看实物、书籍、图片及相互探讨,自然就能积累刀具鉴赏功底,切勿以讹传讹,道听途说,以免误入歧途。除了与同好相互切磋外,更要寻找好的资料与好的氛围,这些都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中国刀剑艺术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精品与资料都略显不足,中国古兵刃的鉴赏学习无法像现代刀具那么易学又快速,爱好者得胆大心细,以科学的态度加上艺术素养,假以时日必有所获。◆

上一篇:大一英语的学习计划下一篇:足球的比赛策划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