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学中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

2024-10-24

画画学中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5篇)

1.画画学中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 篇一

暑假到了,我报名了彩色豆子学画画,一个星期三天上午,分别是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五上午。每天的课程都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星期三上午的科学实验课。第一次上科学实验课老师教我们做了万花筒,我觉得特别好玩!做完万花筒,我往里瞄了一眼,哇,我看见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摇一摇又变了一种,没看到一种我都觉得是最漂亮的。

后来,妈妈告诉我为什么它的名字叫万花筒,是因为它总是千变万化的,没有最漂亮的,只有更漂亮的!我还第一次画了水墨画,虽然有点失败,不过下次我就知道怎么调色了。我相信,等暑假过完,我一定能画出好看的水墨画!

2.画画学中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 篇二

浅谈 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培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文学素养”进一步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本文综合了近年以来教育界对“文学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并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实行文学教育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参考。

一、文学素养的定义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越练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说到底,它与人的其他素养一样,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培养起来。

二、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目前,研究者对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明确的阐述。首先,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其次,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文学教育,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失败。再次,语文特别适合承担审美教育的任务。同时,语文作为重要学科,贯彻整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而且,就艺术类型来说,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把文学教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德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无疑值得继承、发扬。

2、现代研究者指出: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3、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4、随着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被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涉及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直接促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对培养文学素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培养文学素养的实践经验

1、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文学素养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2、只有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

3、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要实现这样的文学教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是先决条件,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4、阅读是培养文学素养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中国的语文教育自古就是偏重读写的教育,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阅读可以使学生正确的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能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

四、因材施教,培养文学素养

1、基于中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广大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学实践中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2、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3、在教学中强化说写实践,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进行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有用,用需好学。李正宣在《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中提到: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而这样的传统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4、太原市东山煤矿中学的课题研究成果《活化教材思想创新读写思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模式构建》介绍了三种实践方案:1、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实施单元整合基础上的读写结合;2、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3、以教材为辐射点,设计专题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这些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对更快、更好的培养文学素养做了有益的探索。

五、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界对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在主流地位,社会甚至部分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

主要表现是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4、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淡化和失落,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5、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因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做了专门的阐述。指出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故此,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这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六、结语

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过程 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8-01

0.前言

中国在语文教育方面是很轻视的一方面,可能由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接触了语文这个领域,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中间的精髓以及它的高深。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明文化,那是非常久远的,有点悠远的历史。所以,其中的内涵我们也是很难去完全弄明白的。特别是对于文学教育,我们知道,能够被称为文学的,大多数都是有其教育意义的。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其中语言的魅力,也能知道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给我们传达的他的思想情感。这是我们能够从文学教育中所在现实生活中所体会不到的。

1.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这种教育的现状

1.1语文在教育教学中得不到重视

我们都知道,从生下来我们就接触着语言,因此我们对于语言有一定的天赋,所以,也许是因为这个,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下意识的就自然轻视了语文的学习。也许大家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临考前,其他考试可能都是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所以在考试前一定会有目的性的复习这些科目,但是你就会在潜意识的自动的忽略语文的学习,好多学生会在心理想,你肯定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好复习的,反正怎么样都能写一些,所以,这个意识下,语文就被忽略了。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竞赛,唯独缺少语文的知识的竞赛,这样,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会大大的降低,而更重视哪些有挑战性的科目。

1.2现在科技的普及让学生的精力受到分散

因为现代科技的兴起,出现了一些娱乐的软件,占据了学生了课余时间,这样他们对一些文学更加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娱乐,自我放松。更他们更加不会去注意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学。所以,这又是会使语文的影响力大大的降低,这是一个致命的因素,文化快餐会很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而你在潜移默化中受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不会去对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样,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就被抛弃了。

2.该怎么样让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渗透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在给学生的教学中,参差进文学教育,这样把語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做到两者的结合,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2.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群体,如果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看的书多,阅读面广,知道的知识内容丰富,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崇拜,这回带动他们的学习,也可以把老师作为一种文学的宣传,这会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会激励着他们去学习,去奋斗,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对老师,让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以及自己的文学素质,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和洗涤,让他们从文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去奋斗自己的人生。

2.3教师在教学课堂要活跃自己的课堂,制造学习的氛围

上好一堂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教学方式之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老师必须要有一种课堂导入,一种制造课堂学习气氛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跟着你的思维方式来,也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思维的锻炼,也有利于老师对自己的提升。

3.结语

语文的教育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医德国家的软实力,这也是培养和传递思想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教育。而文学教育,它也属于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在还没有这么多的文化快餐的时候,人类的那一方心灵的净土,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我们可以通过读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的涵养,所以,这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我们思想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钟敏捷.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3):40-51

[2]宋巧燕.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的地位[J]. 社会科学家. 2012(11):4-18

[3]谢增伟.文学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课的尝试[J]. 文学教育(上). 2013(07):40-84

4.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边缘化趋势 篇四

一.考试的功能目的,套路化,几乎将文学教育彻底颠覆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敢忽视的。高考不仅与学生的前途有关,也与教师的业绩、教学水平,甚至教师的待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谁也不敢放松对考试方略的研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应试上,学生也同样把精力放在如何得分上,真正用心挖掘文本中文学教育的内容,去体验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审美的姿态进入作品的方式逐渐被弱化,即使偶有涉及,那也仅仅是为了答题得分的需要。

特别是对学生“阅读与鉴赏”环节的考查中,尽管考纲也列出了“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大部分十四个考点,但属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考查的有九点,并且“探究”部分强调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近几年则鲜见考查。(详见教育部考试院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则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工具性、实用性内容的把握上,而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目的则完全被抛弃。现在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对答题模式、答题套路的研究上,谁也不敢引导学生做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理解,因为那样的话,学生考试得不了分或者少得分,自然也就误了学生,误了自己,误了学校,罪莫大焉。因而,文学教育的边缘化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重视过度图解与阅读的大众化,导致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文学又不是对政治的简单图解,不是生活的简单镜像,它的本质内容是对人性的本质关注,是对人意欲世界的表现。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则更多地强调文学所承载的政治任务,即所谓的主旋律,而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则又限制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往往强调其政治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一面。古人云“诗无达诂”,但今天的语文阅读则非要达诂不可。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本是一首表达个人旷达放任的词,目前的解读非要说其“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具有消极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结合苏东坡当年罹难的原因,以及他在赤壁的文诗,大概可以窥探出其人生取向。在朝廷不重用,又遭官员排挤的情况下,作者暂时放弃追求,另求人生旷达,又有何不可!之所以被贴上消极的标签恐怕与时代的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

既然这样,文学何必为文学,只要政治标签即可。这样做就使得文学被政治代替,而且沦为政治随意拿捏的工具。

三.过于简单的阅读导向,或许让伤口的所指永远沉没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也许今天认为的正确,被明天否定,又被后天肯定。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边倒式的,板上钉钉式的教育,这也就难怪中学高年级学生或大学生对中学学习内容的质疑。这种质疑在同龄群体中传播,从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边缘化问题。

以《项链》为例。目前的所有教参或主流宣传上都强调:由于资本主义的爱慕虚荣,才导致了路瓦裁夫人的悲剧。这个问题本身就难以让人理解。

导致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她要参加舞会向别人借了一副项链且弄丢了。试想在现实社会中,为了参加一个高档舞会而借衣借手饰的人没有吗?不同的是路瓦栽夫人弄丢了,别人没弄丢,于是就指责路瓦栽夫人虚荣,这公平吗?难道别人的相借就不是为了虚荣吗?那么这种虚荣又叫什么?

有心人不难发现,该小说最后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掉你!”这句话用中国文章的说法叫做“率章显志”。因而我们认为这才是文章的主题,它是告诫所有人,要注意生活细节,以免给自己人的生活添乱。这样的主题本不属于任何主义,简单的贴标答式的概括后,很难让人信服。

四.快餐文化与文化快餐的相互叠加,导致了文学教育边缘化问题

中国的快餐自西方的快餐而起,由此引起的浅尝辄止,速战速决的生活方式与中国餐饮文化中的细嚼慢咽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人以为这只是饮食文化的差异,其实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不多叙)。

另外一种便是西方的所谓文化,主要是影片(特别是动画片),泡沫剧的大量进入,改变了中国人的欣赏口味,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欣赏口味。

以十多年来影响较大的《奥特曼》为例。大家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都普遍有了这么一种认知模式:外来入侵——抵抗无望——英雄横出 ——保卫家园。这种简单而又能让人预测结果的模式普遍为青年人所认可。

它消磨了人奋斗取胜的意志不说,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学的腾挪跌宕、变化万千的形式就不被接纳,不被认可,这自然就导致了真正的文学教育的边缘化。

就目前中学生阅读而言,高中生阅读最多的是卡通画册和网络小说,至于初中生、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要说几乎是清一色的卡通画报。且不说这些充斥着血腥与暴力的内容对中学生的危害,单就其他内容,也会令中学生三观尽毁。纯粹的理想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让世界观尝未形成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拯救世界的“奥特曼”。反传统、反民族、反文化的东西层出不穷,中学生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任何本民族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不知道“我是谁”。而国家乃至学校推荐的名著几乎无人问津。

长此以往,我们期望的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就会被彻底颠覆。

五.强调阅读的从众性,而泯灭了阅读的个性化endprint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见仁见智的阅读,虽然说这种阅读中有重合、有单一,但目前阅读中的单一性往往不被认可。正是由于这种不被认可,导致了文学思维的隋性。而文学思维的隋性,又导致了大家认知的隋性,从而随大流不出错,文学是文学,认知是认知,二者是剥离的且不可调和的局面的产生。

新课标指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个性,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弱肋。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虽说教材更换了几套,但对文章解读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即:阅读的从众性,而不允许阅读的个性化。

仍以前面篇目为例,这些篇目的解说指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解说:“表现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人生局限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意识。”但如果将它解读成“写出了苏东坡对未能建功立业的焦虑,对迫害者的曲折反抗以及自己身处逆境中的自我超脱”显然不成。但实际上从个性化阅读来说,这种解说未必不能成立。

再如对《项链》的解读,一般学生解读出的是:人的一生,要谨慎行事,可能不经意的小事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依据一是作品中莫泊桑的议论: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你或者是救你,只消一点点小事。二是路瓦栽夫人因一挂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但这种解读显然不被允许,它只允许解读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一个是对人生的解读,一个是政治化的图解,其结构是后一种占有绝对优势。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被判为错误,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解读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且试图让自己的解读去从众,去符合大众的要求,因而个性化阅读也就随之而消失或消减,人们希望从文学作品中去享受的个性自由也就被扼杀,自然人们对文学教育的呆板、划一就会产生不满,那么谁又去触摸文学,享受文学呢?

更何况近几年高考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解说方式,更是对中学文学教育边缘化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社会大环境使然

从大的方面说,当今社会的喧嚣,浮躁及快餐文化的大举入侵,造成了当今阅读文学名著的困境,相反那些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的所谓的文学却成了人们的案头必备。这种大的阅读环境成为当今学生自幼接触,受影响的环境,使得学生自少年时就缺少一个真正阅读文学作品的环境。而自小就开始了的应试教育则无疑为这种环境的影响推波助澜,使得语文教学仅成了识字的工具和答题的传授方式,而文学的浸染与熏陶则渐行渐远。

从学生个人而言,由于自己的阅读环境如此,自幼的教育模式如此,他们对文学名著所能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名词术语而已,极少有把文学名著当成自己充实、提高的必备材料。转而阅读充满着毫无逻辑与形象的网络小说、穿越小说,有的高中生甚至仍然沉迷于单一的画片刊物乃至动画片,自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就远他们而去了。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边缘化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许多关心文学教育的专家也都在为之奔走呼吁,但由于诸多原因,收效甚微。因为拯救文学教育靠的不仅是一片热心,更重要的是对时局的执掌能力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希望那些名著承载的人类智慧和理性精神,承载的民族的传统精神和精神家园,能够早日回归到它的本位,让语文教学真正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5.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文学教育的探析 篇五

一、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

在我国,小学生主要是指年龄在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这一类人群,刚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全日制教育。他们在思维方式上还主要以具象的感觉为主,注意力方面正是从无注意力向有注意力发展的阶段。在感情发展方面,道德感、理智性、荣誉感正在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语言的连贯性和自觉性正在形成,思维和表达力比学前教育阶段有较为明显的进步。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块頑石到美玉的初期。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急需知识带来的营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教育就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世界,以激发他们最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文学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方面,要大胆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由于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种类也较少。这样就给小学语文教育创造了时间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场为期半天的文学探秘。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名品《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去,带上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教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察爬山虎到底是什么样子。回来之后,先请大家用几句话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然后,再带领学生去看叶圣陶笔下爬山虎的样子。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中国文学的深奥和美妙之处。爬山虎这一普通的植物,通过文学的描写,不仅栩栩如生,甚至比其本身更美。这样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文学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文学。

小学时代是学生打下文学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通过对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探究,笔者相信,只要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教育、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文学教育,就一定能赢得小学生的喜欢。这样的探索,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2015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教案: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下一篇:男幼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