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链分析报告

2024-10-19

旅游产业链分析报告(精选8篇)

1.旅游产业链分析报告 篇一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形势趋向好转,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将得以回升,尤其是包括欧美市场在内的远距离市场的复苏和部分公务/商务旅游的增长,有望使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停止下滑。国内旅游政策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2010年旅游市场形势总体看好:国内旅游市场更加红火,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入境旅游市场增幅加大。2010年,中国的入境旅游连续下跌的状况可以扭转,并可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亚太

地区新的亮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基本上以观光旅游为主,未来各地会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打造休闲度假产业,从而使旅游更深度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对中国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2010年,旅游业总体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总体会有一个上扬的趋势。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将会出现比2008年、2009年更高的增长率,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总花费的增长率不仅有望超过2009年的16.1%,甚至还可望超过2006年的17.9%,从而以20%左右或更高一些的增幅与2007年共处“十一五”时期的最高水平。展望2010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国内旅游定将迎来它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发展速度将重新迅

猛起来。

2.旅游产业链分析报告 篇二

工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促进地区经济, 其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在客观上促进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 有助于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广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基础产业建设, 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并涌现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汽车、机械、制药、建材、制糖、化工、电力、食品等为主导的一批优势产业产品。而在漓江流域范围内的桂林、梧州、贺州三市, 其工业总量规模并不突出, 工业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也都要低于全国, 以及全区的平均水平, 这种情况直至2005年才有所改变 (详见表) 。

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2年~2006年

另据统计, 2006年漓江流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98.5亿元, 比上年增长26.4%, 其中的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92.4亿元, 增长25.8%, 而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42.5亿元, 增长率为21.3%。此外在创造利税方面, 规模以上工业2006年实现利税总额29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5.4%,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 增长11.3%, 双双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以上数据表明, “十五”期间一系列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漓江流域工业总体效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但与其他工业发达地区相比, 整体规模偏小, 优势不够突出,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产业构成方面, 虽然漓江流域的工业体系所包含的行业门类众多, 几乎覆盖了整个工业部门, 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农副食品加工、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仍占主导地位, 以2006年为例, 仅这六大行业就完成工业增加值480.8亿元,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 贡献率超过了60%。

二、漓江流域各市的工业产业结构

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因素作用, 漓江流域各市的工业产业及产品构成存在着明显差异。

桂林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 其工业体系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及电子机电产品为主要支撑, 已经形成了产品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并涌现了以燕京啤酒 (桂林漓泉) 、三金药业、天和药业、电力电容器总厂、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生产企业。同时, 在桂林所辖的县域经济部分, 兴安的电力、水泥及酒业生产, 资源的水电能源、化工、冶炼, 龙胜的水电能源及滑石生产, 荔浦的木业加工, 还有永福的酿酒及药品保健品生产和全州的电力、冶炼、酒业生产, 也都各具特色及优势, 是地区的支柱性工业。

梧州是广西最早的工业策源地, 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目前拥有轻工、纺织、机电、船舶、化工、食品、医药、皮塑等多个行业, 其中的日用化工和食品工业更是名闻中外。梧州生产的豆浆晶、龟苓膏、蛋白肠衣、铅笔、锻压设备、工业锅炉等在广西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华牌电池、田七牙膏、冰泉牌豆浆晶等品牌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在林产、林化工业方面, 除了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 依托丰富的松脂资源, 梧州的松香产业年产量已超过10万吨, 是全国四大松香生产基地之一。另外, 梧州的人造宝石加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十分迅猛, 到2002年, 梧州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人造宝石加工基地, 宝石加工网点遍布全市城乡, 其产量占到了全世界产量的50%。

贺州则是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型的特色工业, 初步形成了电力、林化、造纸、制药、电器材料、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体系。其辖区内的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广西区内惟一拥有独立电网的上市公司, 在保证贺州市基本用电的同时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 是“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另外, 贺州的松香加工、造纸产业的发展也较为突出, 在地区工业GDP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各市的具体产业布局方面, 除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 各地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通过市区工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对原有的市区工业中心进行调整的同时,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桂林, 通过采用“一区多园, 滚动开发”的模式, 以国家级的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 又开发了以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精细轻工产业为主的铁山工业园和以化工、建材和特色农副产品产业为主的苏桥工业园, 以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秧塘工业园。通过同样的产业布局调整, 梧州的旺甫工业区, 以及贺州的旺高工业区、信都工业区和平桂西湾工业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业发展较之前有了极大的进步。

三、漓江流域旅游产业链中的工业

传统工业的职能是生产既定的产品, 而生产过程、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文化都是为生产而设定的, 而工业与旅游的结合则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 或是作为提供相关产品设备的支持产业, 或是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 直接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

首先, 作为支持产业, 工业系统为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和安全卫生提供各种设备和旅游商品, 从而成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相关轻纺和手工业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 桂林的珠宝首饰和美术陶瓷业围绕着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制作和销售, 曾一度十分红火, 这些企业因产品具有的独特艺术特征, 被作为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进行开发, 所形成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也就成为了旅游工业的重要构成。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往单纯的购买旅游商品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旅游需求,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某些特殊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其相关的系列活动所吸引, 因而也就出现了将这一系列生产活动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来进行开发而所形成的工业旅游产品, 而这也是旅游工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按产品开发方式的不同, 工业旅游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景观型产品, 主要是水库、水电站等, 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在选址时对地形地貌的特殊要求, 而同时企业又与衍生的风景合为一体, 风景景观在整个工业旅游产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探究这类企业特有的水轮机、变压器、发电机组和中央控制室, 气势磅礴的铁塔和输电线路以及雄伟的钢筋混凝土重力坝等工业建筑, 还可以回归自然, 享受独特的自然风光, 例如桂林的青狮潭水库、全州天湖等。二是民族文化型产品。这类企业或是拥有悠久的历史, 以及传奇的配方或商标故事, 或是作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企业, 代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化水平, 具有历史的因素和民族的情结。其旅游活动主要定位于展示企业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景观, 注重活动的参与性, 也带动了人们对企业产品的关注, 例如桂林的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冰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等。三是企业成长型产品。作为新兴企业, 这类企业一般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而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 同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都是消费品, 让消费者亲眼目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科学的企业文化, 是一种比广告更为形象的宣传方式。开展这类企业的工业旅游, 就其内容而言, 应在生产过程、厂区厂貌参观的基础上, 增加企业产品的展示和创建公益性较强的行业科普景点, 例如桂林的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梧州的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四是综合型产品, 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园区内不仅聚积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企业, 加上园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 便利的交通道路, 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综合优势, 其代表为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铁山工业园区等。

摘要:通过分析漓江流域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以及流域范围内各市的工业产业构成, 对工业在漓江流域旅游产业链中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方式进行总结。

关键词:漓江流域,旅游产业链,工业

参考文献

[1]骆方金:桂林市工业所有制及部门结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4.

[2]覃必元:梧州市主导工业产业的选择与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 1997, 2.

3.旅游产业链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温泉旅游 产业链 环境效应

一、引言

温泉旅游产业是将温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所形成的产物。温泉旅游丰富了人们度假旅游的内容,能够使人获得健康,并且可以推动经济水平发展。温泉旅游对引导消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构建对温泉旅游产业链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二、温泉旅游产业链

对于产业链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产业部门的集结,那么温泉旅游产业链,就是以温泉旅游为中心,并与温泉旅游相关联的产业部门的集结。旅游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后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产业。旅游业与一般产业不同,一般的产业通常是以经营相同的业务或是生产相同的产品进行分类,但是旅游业和众多的行业都有联系,但是这些行业又都不隶属于旅游业。属于旅游业的范围应该是那些聚集在同一旅游区域内为游客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行业[1]。建设产业链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建立旅游产业链应从传统的谋求资源在经济主体上的聚集,转变为谋求资源在地理空间的聚集,通过区域整体的力量来提升旅游业的实力。

温泉旅游在当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受到人们的推崇,温泉旅游是游客在温泉中获得心理与身体的享受过程,可以说温泉旅游是一种体验旅游。温泉旅游以温泉沐浴文化为核心建立起的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休闲活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定假日的完善建立,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休闲文化当中。假日的到来能够有效的推动休闲经济发展,会为温泉旅游产业带来发展机遇。温泉旅游要实现发展,不能墨守成规,温泉旅游开发思想保守陈旧将难以吸引游客的再次光顾。建设旅游产业链能够使各个旅游相关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的局面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旅游产业链当中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旅游要素产业以及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产业链中涉及到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必备要素,还需要将各个产业如交通、娱乐、卫生、通讯等行业共同调动起来。各个产业相互依托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三、环境效应分析

(一)自然环境效应

通常来说,进行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温泉在旅游资源中属于容易污染的资源。当前我国一些旅游区域由于经济能力与设计能力有限,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设计规划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对污染物的处理方面没有建设标准的污染处理设施,这对温泉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必定会造成不良影响。通常来说,温泉旅游都建立在远离城市的景区当中,周围会有较多的植被以及动物。温泉设施在施工期间必定会对植被进行破坏[2]。施工的设施包括房屋、停车场以及其他的基础服务设施,在施工后,永久性建筑占地范围内将导致植被无法在生长。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在施工期间,会有大量的车辆来往与施工区域,噪声以及施工产生的沙尘影响了当地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

温泉景区在运营后会继续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当游客进入景区后,如果景区管理能力不足容易出现游客拥挤的情况,会使观景道路周边的植被遭到踩踏甚至是导致土地板结使得植被生长不良,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一些游客素养不高,存在乱扔垃圾的陋习,特别是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难以降解垃圾,一旦没有进行及时清理将会降低土壤产中的养分影响植物生长。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该实行相应的措施,施工期间尽力在原有地形基础进行,并将施工产生的污染物集中收集并进行专业处理,将污染降至最低。在运营期间对游客的数量进行合理控制,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并强化旅游管理,升级基础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等[3]。

(二)社会环境效应

建立温泉旅游产业必须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温泉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对基础设施完善起到促进作用。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两者相互促进,开发温泉旅游产业不但能够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有利于实现温泉旅游产业链。通常温泉所在地往往位于偏远的山区,交通条件差,开发温泉旅游产业就必须进行交通建设,以此建立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获得大量游客的手段,对于当地的交通情况改善也有积极作用,即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改善了交通,方便了当地居民生活出行。温泉旅游产业的建立对社会经济有推动作用,由于温泉旅游产业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这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运输、餐饮、特产等产业都会因此受益,对于建立温泉旅游产业链有着促进的作用。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与健康,而温泉旅游产业满足了人们养生、休闲、度假的需求,并成为了我国新兴的旅游主题。在温泉旅游产业进入大众生活后,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活动。建立温泉产业链可以更好的发展温泉旅游产业,应该营造高质量的度假环境并打造多样的旅游产品,引领温泉旅游产业走向更好的道路。对温泉旅游产业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对其进行完善,还利于保护环境降低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张金忠.大连温泉旅游空间整合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李静.广东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4.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分析报告 篇四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社会文化等特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所在。一个地区产业成长乃至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该地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新疆已将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引用区位商概念探讨新疆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现状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区位商;新疆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5.旅游产业形势调研报告 篇五

2.发展需求旺盛。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4300 美元,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500 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 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我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沪陕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我省全境,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我省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 3000—4000 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 1.5—2 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我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我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实现空中对接,将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旅游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办发〔2009〕41 号),确定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应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应该改制的没有改制到位。

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省旅游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应用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基础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全省旅游人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旅游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客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平时偏冷。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

游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缺少“航母”,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6.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篇六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抢抓政策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提升目标定位。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将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年”。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六大集聚区,培育五大特色品牌,突出文房四宝、生态休闲主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建设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苏浙皖交汇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积极争创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抢抓政策机遇。今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市XX县、绩溪、旌德三县纳入示范区核心区。全市上下抢抓《纲要》提出的财政、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政府主导,成立高规格领导组,设立产业发展办公室,每年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突出抓好30个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八大工程规划,加快敬亭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文化旅游品牌。

(三)推进态势良好。文化旅游要素整合、基础设施配套、品牌宣传营销和旅游行业管理均有新进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84亿元,占gdp 14.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6%。我市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六城同创”成效明显,率先在全省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美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不配套、要素支撑不到位,景区分散、规模较小,精品不足、品牌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7.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篇七

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为两个方面, 分别为区位因素和政府因素。

1.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旅游目的地本身所在的区位是否具有地理优势。旅游目的地的可抵达性通常作为旅游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某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便利的航空条件和船舶运输线路, 则旅游者可以很方便的抵达旅游目的地, 于是该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区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目的地所在区位是否能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首先, 如果旅游目的地濒临经济发达的地区, 则该地区就会面临一个旅游消费需求较为旺盛的市场。其次, 由于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当某地区接受经济发达地区辐射后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当旅游目的地接受到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后, 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人才、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入该地区, 从而为推动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政府因素。

经济学中把市场比喻成为“看不见的手”, 把政府比喻成为“有形的手”, 正是这两只手相互配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的向前发展。旅游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其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可以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理想的外部环境。当旅游业处在刚起步阶段且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时, 政府此时的重要作用是发挥行政力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速旅游产业建设, 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政府的职能由完全干涉转变为有限调控, 工作重点在于建立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 规范、监管旅游市场秩序等, 指引旅游市场良性发展。当旅游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 旅游市场机制逐渐完善, 此时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政府在运用有限职能的同时要注重体现有效性。在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时, 要本着市场优于政府的原则, 重点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当市场失灵时, 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有效的处理所面对的问题。由此可见, 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旅游产业要持续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支持的。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要依据旅游产业的发展阶段不断转变, 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定各种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制度、政策, 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政府对旅游企业制定减免税收的政策;加大力度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如政府加大对旅游目的地交通系统的投入与建设;引导、鼓励个人投资, 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各种投资渠道;规范、监管旅游市场秩序, 使旅游业能够健康的运转, 如政府加强对旅游社经营行为的监管, 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各种行为实施严惩措施;协调好经济体系有关部门与旅游业的关系, 引导相关部门对旅游业进行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使旅游业与各经济部门协调有序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可分为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 硬件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及环境;软件因素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源。

1. 硬件因素。硬件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与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活动, 能给旅游业带来各种综合效益的事物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通常旅游资源由自然旅游资源 (如:名山、瀑布、草原、蜃景等) 和人文旅游资源 (如:人类文化遗址、园林、著名店铺等) 构成。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和灵魂, 其独具的吸引功能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动力。

旅游产品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 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纪念品而且还包括旅游服务等多种要素。

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多项需求。旅游者所购买的旅游产品是一项综合的服务, 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由多个经济部门共同完成, 所涉及的部门包括:旅游社行业、饭店业、工业、农业等。由此可见, 旅游业能以拉长产业链的方式与相关的产业结成紧密的伙伴, 这是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就要向旅游者推出理想的旅游产品, 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 使旅游业的发展市场化。在进行旅游市场定位时, 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要做好目标市场的调研工作, 掌握好目标群体的需求, 真正做到想游者之所想、做游者之所需, 使得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的每个环节时都尽量达到满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时时发生变化的, 所以市场调研工作要做到时时监控, 随时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 要前瞻性的改造和创新旅游产品, 不仅要满足消费需求还要引领消费时尚。例如:旅游业最初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大多是观光型旅游产品, 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参观旅游景观,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的消费口味发生了变化, 旅游者不仅要观景还要积极参与进去, 于是主题型旅游产品、参与型旅游产品、体验型旅游产品相继问世。总之, 旅游经营者一定要根据市场所需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这样才能使得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 同时基础设施也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系统、水、电、热、气供应系统、废水、废气、废物排污处理系统, 邮电通讯系统等。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好坏体现在该地区的绿化率、卫生清洁程度、气候条件, 同时治安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旅游业要想成为现代产业, 就要大力发展国际旅游, 加快国际化进程, 而旅游目的地要想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 仅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够的, 还要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治理, 这样旅游目的地才能够凭借良好的整体形象立足于国际市场。

2. 软件因素。软件因素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

旅游业发展的快慢要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由旅游企业来推动。通常旅游企业可以分为直接旅游企业、间接旅游企业、旅游配套企业三大类。直接旅游企业是指直接并专门经营旅游业务的企业, 如酒店宾馆、旅行社等。间接旅游企业和旅游配套企业除了要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外还要为其他社会经济部门提供服务。直接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力既直接又显著, 所以文中所提旅游企业为直接旅游企业。旅游活动包括“食、宿、行、游”等多个环节, 不同的旅游企业依据自身的优势向旅游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如旅行社主要负责设计、安排旅游线路, 餐饮住宿企业为旅游者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 旅游交通公司为旅游者提供出行服务。由此可见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着不同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 每一个旅游企业在不同的旅游环节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旅游企业之间以旅游活动为纽带结成同一个利益同盟, 它们之间优势互补、共同生存, 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这就要求提供不同服务的每个旅游企业都要时刻掌握市场的变化动态, 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经营水平的高低。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经营水平体现在它对市场动态的掌握和反应能力、融资能力、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与其他旅游企业的竞合能力等。企业在重视经营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能忽视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管理, 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伴随着管理, 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由此可见管理是经营的基础保障。一个企业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促使经营进入良性的轨道, 相反会成为经营的制约因素。总之, 管理影响着经营的效率。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只有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 从而旅游业才能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旅游业早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事实证明旅游企业集团是旅游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如德国凯撒集团能够很好的协调好集团内部各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 各旅游企业彼此拧成一股绳、团结成一股力量, 以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手段的方式推动集团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正是像这样的旅游集团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也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前进步伐。

经济学中把人力资本作为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 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人才是各行业发展必须争夺的宝贵资源, 同样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旅游业的人力资源需要具备两种素质, 分别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 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与旅游者要紧密的接触, 所以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能够把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服务带给每个旅游者, 而且能够促使整个旅游行业远离造假、欺诈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促使旅游业形成诚信、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旅游业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 从而加快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旅游人力资源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大大提高旅游行业的劳动效率, 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此可见, 德才兼备的旅游人力资本能够帮助旅游产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要:旅游业作为当今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柱产业, 其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只有详细分析掌握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真正使得旅游产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通过提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来引导旅游业不断的升级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9.

[2]蔡万坤, 袁宗堂.中国旅游企业管理大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2:3.

8.旅游产业链分析报告 篇八

关键词: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40-05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ourism in China

LEI Bo

(P. E. Dept.,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malgam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ourism from the following levels: market demand, resource shar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also investigates three modes of industrial convengence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tourism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inter-pervasion convengence between sports and tourism is relatively shallow and doesnt change the intrinsic industrial pattern of them. The patterns of the recombined convengence and the outspread convengence not only enriches industrial content of both sports and tourism but also expedites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pattern, and has given birth to a pack of new patterns of sports tourism which include the attributes of sports and tourism. The convengence preserves the attraction and removes the repulsion from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tourism, which makes sports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optimized.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ngence; converged pattern

产业融合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不仅能够催生新型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效能,而且使参与融合的产业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和专业附加,促进融合产业的共同发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实践中的交集和融合现象不断显现[2],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把“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来研究,而从产业视角研究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果则较少,只有康保苓(2011)、邢中有(2010)、卢长宝、于然海(2011)等学者[3~5]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动因、机理、障碍等内容,对于两大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提出:“创新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促进发展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同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可以看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受国家重视,研究两大产业融合对于落实国家政策和指导行业实践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基本条件分析

1.1 市场需求催生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期望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参与到充满活力气氛、释放自身压抑情绪的活动中,从而达到健康和娱乐身心的目的[6]。旅游消费者以追求旅游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为价值目标,寻求身心愉悦和获得难忘体验成为重要需求。

体育旅游产品具有参与性、刺激性、专业性、挑战性,观赏精彩赛事时的呐喊助威、感受激情,欣赏体育表演时的品味文化、震撼心灵,体验互动项目时的身心刺激、忘我投入,这些难忘的经历都会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1.2 资源共享奠定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资源是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共享能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归属地的区域资源和各自产业资源都可以被两者共享(图1)。

在区域资源上,无论是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公共产业平台等有形资源或是区域品牌等无形资源都能为两大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和品牌号召力。

在产业资源上,体育产业的有形资源如体育景观、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基地及体育用品生产企业,都可以作为旅游产品观赏体验;而旅游产业的有形资源如著名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机构等可以成为特色休闲健身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营销者,借助旅游产业成熟的资源与旅游品牌影响力,体育产业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同样,如历史文化、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事件品牌(体育赛事、体育节会、旅游节会等)等无形资源也都会随着两大产业的协同共享而提升影响力。

1.3 关联互补反映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 关联互补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协同发展、共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能性[5]。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较强的关联互补,有以下表现形式。

1.3.1 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 健身休闲项目、高水平体育赛事、著名体育景观以及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节会,经过旅游营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参与和体验这些充满动感与活力的旅游项目,能够极大地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品质。无论是综合性的奥运会、洲际运动会,还是单项的足球、篮球、赛车等国际赛事,都已演化成缤纷的旅游盛会[7]。

1.3.2 旅游搭建平台,拉动体育消费 利用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汇聚客源,发挥成熟的旅游营销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如滨海景区开发的潜水、游泳、帆板、沙排、冲浪等海洋体育运动,风景优美的山区开展的素质拓展、登山攀岩、越野漂流、滑翔伞等山地运动都是旅游者流连忘返。

1.3.3 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体育所蕴含的精神会成为旅游乃至很多产业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反过来,旅游实力强大同样也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5]。

1.4 科技进步提供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 科技是将被抑制的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产业融合的媒介与纽带。20世纪50年代后期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提高了飞机的速度和飞行距离,刺激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旅游产品的提供[8]。科技降低了产品成本并使产品更容易获取,不仅提高了旅游的便利性,而且使旅游相关行业与旅游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旅游业将众多行业的资源拢于其中并不断丰富产品内涵。这里的“众多行业”无疑就包括体育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帆板运动、飞行滑雪、高山跋涉旅行以及封闭游乐车等体育娱乐项目融入旅游业。第三次世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在不断缩短目的地与客源地距离的同时,也不断拉近产业间的联系,信息沟通能力增强,市场联系加强。无疑也加深了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的信息沟通和市场关联,使两大产业融合的机会增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拓展。总之,交通、通讯、娱乐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1.5 发展趋同预示了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当今社会,旅游业发展迅猛,但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过度旅游开发造成了旅游地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旅游地的文化受到威胁,极大地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绿色、生态、低碳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指向,旅游产业绿色转型势在必行。体育产业作为“低碳经济”中最具成长基础的产业,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9]。两大产业的发展趋同必将会带来产业的协同融合,两者融合发展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析

基于对两大产业市场需求、资源共享、关联互补、科技进步、发展趋同等融合基本条件分析,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是世界潮流。体育与旅游融合的过程就是两大产业在资源、产品、市场方面全面对接的过程(图2)。由于对接的形式和特点不同,形成了渗透型、重组型和延伸型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

2.1 渗透融合模式 体育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是双向的(图2),既包括体育向旅游业的渗透,也包括旅游向体育产业的渗透,通过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丰富了产业内涵,但融合程度较浅,不改变产业原有的形态,没有形成新的业态(图3)。

2.1.1 体育向旅游业的渗透,主要是体育产业资源通过包装和营销转化为旅游产品

2.1.1.1 竞赛表演的旅游开发 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赛事规划上应纳入旅游区域品牌整体建设,时间安排上应结合旅游旺季,设置旅游开发机构,把赛事宣传与旅游宣传相结合,设立游客体验区、纪念品销售区等旅游功能区等举措都是不错的开发形式。在上海,近年来相继举办的世乒赛、特奥会,以及每年都要举办的F1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网球大师赛,都展示了强劲的旅游功能。

2.1.1.2 休闲健身的旅游开发 日益丰足的生活条件和高品质生活追求为休闲健身旅游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休闲健身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应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突出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体验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旅游吸引力。滨海休闲和登山越野健身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参与体验民俗节庆活动等深受游客青睐。

2.1.1.3 体育景观、训练基地、体育用品生产区域的观赏与体验的旅游开发 参观著名的体育场馆、训练基地以及体育用品生产流程是广大体育爱好者喜爱的旅游行程,要在硬件规划和建设上提高吸引力,在软件建设上提升品牌影响力。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在08年奥运会之后一直保持很高游客观赏率,云南海埂足球训练基地和李宁运动装备生产线等也是游客慕名而至的旅游场所之一。

2.1.2 旅游向体育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在旅游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主动融入体育元素

2.1.2.1 青山绿水的大自然美景为休闲健身及体育赛事提供广阔平台 自然环境是人类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为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和资源,而且决定着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规模。很多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休闲健身或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如“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已经成为集体育精神、旅游经济、文化品位为一体的大型盛会。

2.1.2.2 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的体育元素为开展体育文化旅游活动提供资源和环境 人文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序开发其中的体育人文资源,既增强了人文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在景观中融入了一系列北宋民俗体育风情表演,不仅恢复再现了女子马毬、蹴鞠表演、水上秋千、斗鸡、斗狗等,而且还开发了古代攀岩、水上竞标等宋代体育游乐项目,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娱乐集中表现地,具有极高旅游价值。

2.1.2.3 民族、民俗、民间节庆旅游活动成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重要载体 我国多民族和谐共处,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各地极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对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其中所蕴涵的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如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久负盛名,其中的射箭、摔跤、赛马等游牧民族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开发。在中原地区传统庙会和节庆集会上,“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背阁抬阁”等民俗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以独特的礼仪和娱乐性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参与和体验,展现了体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2.2 重组融合模式 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重组融合而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实现了业态创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凭借会展、节庆、产业聚集园、特色项目等纽带和平台,经过重组融合,形成全新的旅游业态——会展体育旅游、节庆体育旅游、体育产业聚集园旅游以及特色体育项目游等(图4)。

2.2.1 会展体育旅游 结合高新技术,突出创意设计,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参与类产品要注重体验,演艺类产品要注重内涵。如我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体育用品博览会利用声光电技术,使游客在体验各种模拟运动时犹如身临其境,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大大提升了商品交易量。

2.2.2 节庆体育旅游 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都是开展体育旅游的良好平台。结合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艺术节,如少林武术节、太极文化节都是极具旅游价值的传统体育节会;结合高新科技打造现代体育旅游节会,如北京丰台科技体育旅游节,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科技体育产品深受青少年喜爱,带动了举家参与,促进了旅游消费。

2.2.3 体育产业聚集园游 高密度会聚体育相关行业,发挥聚集效应,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形成特色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如浙江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都是集健身休闲、电子竞技、体育彩票、体育培训业、体育艺术品、体育赛事及会展策划、演出娱乐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聚集园,吸引大量游客,拉动旅游经济。

2.2.4 特色体育项目游 挖掘特色体育项目的旅游功能,打造独特旅游板块。如北方冰雪运动游、沿海水上运动游等特色项目游都已形成独立的旅游板块,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重组融合形成的全新旅游业态要在产品设计和营销上做文章。产品设计要有前瞻性,发挥聚集优势;产品营销要立体化,网络营销、体验营销、合作营销多方出击;产品宣传要多样化,政府公益宣传、企业宣传、景区宣传、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发挥重组新业态的特色优势,促进新业态的良性发展。

2.3 延伸融合模式 延伸融合主要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4]。体育产业具有强大的延伸能力,体育文化创意业、体育主题酒店餐吧业、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体育博彩业以及特色体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等都是延伸生成的新业态。两大产业的延伸融合是体育产业延伸生成的新业态与旅游产业要素发生了紧密联系,促进了彼此发展,是体育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单项延伸(图5)。

2.3.1 体育文化创意旅游业 旅游本身是文化消费与文化供应二者互动的市场现象。供应者将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获取效益的设计,消费者具有获取体育文化感受的愿望,双方通过旅游达成交易,形成体育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联姻。如河南推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为素材,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推出当年就接游客20万人次,门票收入1 500万元[10],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体育文化创意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效益。

2.3.2 体育旅游主题酒店餐吧业 主题的本质是差异和文化,以知名的体育人和事为主题,通过文化元素布设和功能分区,创建氛围,吸引游客,促进消费。如上海姚(明)餐厅、北京的维京瑞典餐厅(瑞典乒坛名将瓦尔德内尔开设的乒乓主题餐厅)、青岛体育文化主题酒店等都能使游客在消费中感受差异、品味文化。

2.3.3 户外旅游(运动)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自助旅行、登山、越野、攀岩、远足、野营、溯溪、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深受青睐,背包、帐篷、睡袋等户外自助旅行装备供需两旺,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和旅游发展结合紧密,实现双赢。

2.3.4 体育博彩旅游业 合法的体育博彩业能为地方旅游经济注入活力,同样旅游发展也为体育博彩业带来了充足客源,两者相得益彰。著名博彩旅游胜地澳门,赛狗、赛马等即开型体育博彩吸引大量旅游者现场观赛,精神和感官的双重刺激对于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国务院2012年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这些政策必将会推动体育博彩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3.5 特色体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特色体育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为商业目的而购买的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物质产品,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宣传性和便携性。旅游发展是其生命力所在,商品特色会提升旅游品味。如北京奥运会所衍生的纪念品超过了6 000种,为众多亲历奥运的游客留下了难忘回忆,也为奥运特许经营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催生了融合动力,资源共享奠定了融合基础,关联互补反映了融合本质,科技发展提供了融合技术支撑,发展趋同预示了融合可持续发展前景。

3.1.2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两大产业在资源、产品和市场对接和互补的过程 由于对接的形式和特点不同,形成了渗透型、重组型和延伸型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

渗透型融合是双向的,在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融合程度较浅,不改变产业原有的形态,没有形成新的业态。重组型融合是两大产业在价值链各环节实现深度融合,产生了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实现了业态创新。延伸型融合是体育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单项延伸,体育产业延伸生成的新业态与旅游产业要素发生了紧密联系,突破了原有产业边界,赋予两大产业新的附加功能。

3.2 建 议

3.2.1 更新思想观念 要转变产业条块发展的传统观念,树立产业协同发展理念,更新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资源观、产品观、市场营销观。

3.2.2 构建理论体系 要深入分析融合现象,总结提炼融合经验,进行理论归纳,开展学术研讨,构建融合发展理论体系,指导融合实践。

3.2.3 建立合作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两大产业主管部门要联合成立协调机构,专门负责融合运行的总体组织和指导。要放松产业规制,建立融合后的行业新标准,规范市场行为。

3.2.4 加强规划创新营销 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加强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建设,将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纳入同层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融合基础和发展前景,分层次、分类别、分重点扶植和打造较为成熟的体育旅游示范项目,发挥带动作用。创新营销观念,重视总体策划和形象传播,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一体化旅游营销战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方式,提高营销效果。

3.2.5 培养复合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开设体育旅游学历教育,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组织技能培训和认证,为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和保护融合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利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朝辉.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 .旅游学刊,2011,26(6):6-7.

[2] 鲍明晓,赵承磊.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 .体育科研,2011,32(6):4-9.

[3] 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J] .旅游论坛,2011,3(6):45-48.

[4] 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8):1.

[5] 卢长宝,于然海.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 .体育科学,2011,31(9):27-33.

[6] 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30-32.

[7] 汪剑明.体育与旅游融合潜力巨大[N] .中国旅游报,2011-12-26.

[8] 克里斯·库珀,约翰·弗莱彻,等(著),张俐俐,蔡利平(译).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

[9] 王辉.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J] .体育与科学,2010,31(4):59-64.

上一篇:霜降句子下一篇:庆祝第30个教师节演讲比赛的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