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2024-08-30

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共12篇)

1.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一

《小学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海林局子弟小学

王慧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大人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课堂上我时常注意学生的一些特别的甚至古怪的行为,生活中也会留意小孩子的举动,我时常脑袋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孩子是怎么想的呢?《小学生心理学》正是一本帮助中我们教师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的知识,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的优秀读物。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它让我走进了小学儿童的内心世界。

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就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小学生,盲目行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 教育效果,还可能给小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消极影响。从书中,我更明白了一个教师,不但要传授孩子知识,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善于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从书中了解到父母在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充满热情、鼓励和温暖。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微笑,但在孩子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一名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二

无疑,在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来愈为严重和突出的情况下,国家教育部出台这样一部《指南》,不仅为幼儿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风向标,对广大家长教育孩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而且对于广大幼儿教师科学地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一《指南》的解读和学习,我觉得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但是,现在一些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为了竞争的需要,或者为了迎合某些家长的要求,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有的甚至在幼儿一入园即向幼儿传授小学知识,甚至向四五岁的幼儿开设各种形式的艺术班、特长班、早教班等等,让幼儿小小年龄便要面对各种名目的作业和练习。这样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不仅让幼儿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和身心健康,甚至还导致一些孩子在小小年龄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对学习产生反感。现在,对照教育部提供的《指南》,广大教师无疑值得警醒,那就是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依照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合适的教育和引导,让幼儿从事属于他那个年龄段所应该做的事,而切不可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一味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强化训练,对孩子进行那种拔苗助长式的过度开发,从而避免出现那些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适得其反的事情。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就像自然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幼儿的身体特质、学习方式和发展情况都各有不同,在不同的学习与发展领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承认差异,是尊重差异;尊重差异,是尊重个人。不承认、不尊重差异,企图用一个模子塑造孩子,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承认并尊重每个幼儿的差异,要允许并肯定他们不同程度的差异和进步发展的快慢,从而让幼儿都能够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目标,而绝不是用一把“尺子”、用一个标准评价和衡量所有的幼儿。

三、尊重幼儿的独特价值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也曾告诫说:“要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总是做题又做题。”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拥有一次,童真、童趣无疑是人生当中最美好和最珍贵的东西,一个人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于其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面对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幼儿个体,面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对各种事物及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尽可能地对其进行鼓励和培养,并尽可能地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放手让孩子们多试一试,多一些感受,多一些体验,并对他们少一些限制,少一些束缚,少一分桎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方式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努力让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兴趣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孩子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3.儿童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 指南 儿童健康 共同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认真学习了《指南》以后,我的感悟是;

一、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在《指南》中把“幼儿健康”放在首位,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呢?

(1)《指南》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尊重儿童”个体价值的理性表达,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

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我在设计区域游戏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区域供幼儿选择,在同一个区域中还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在中班下学期《小鬼显身手》主题中,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开设了各个区域,在美工区的设计区中,有服装、鞋子、房子等不同设计,并且在每一个区域都有范图、半成品、成品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玩法,使他们对游戏充满了乐趣。

(2)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解幼儿,这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当孩子犯了错,教师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孩子不会、不明白的,老师要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而不是责怪孩子,更不能去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会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3)要有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将“美”的事物都展现给我们孩子,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舒适、和谐、美观的外在和内在环境,让幼儿每天都有好心情。

二、在教学中,多与与幼儿交谈、交流。

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我晨间活动中利用孩子自主游戏的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自由活动交谈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的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并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会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会问你一些有趣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分享、交流、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三、和家长需共同关注的问题

(1)“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建议中提到了“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这虽是属于幼儿自我防护的范畴,但我们也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科学的性启蒙教育。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要多关注幼儿性启蒙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消除身体的神秘感,这对于幼儿是很有价值的教育!

(2)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的知识储备特别重要,于是对数学、拼音的学习,有更为强烈的需求。但我明确,在幼儿园“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对于幼儿是不适宜的,也是我们应该杜绝的。在家长会上,我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把幼儿园严禁“小学化”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转变观念,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价值的学习环境,從而培养起良好习惯。

(3)《指南》中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学习,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4.学习《教育心理学》体会 篇四

教育管理学院08级张安明

我本人虽然没有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刻关注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成果的最新动态。为了完成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作业,我在工作之余重新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原来感觉到索然无味的理论因这次的系统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对该学科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重新熟悉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格、班杜拉…熟悉了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明白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书中广泛吸取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书中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师教学的必备,而且特别指出关注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和心育同样重要。目前全国各个地方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回答应该是清楚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要完成从重视少数学生的教学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还要完成从只重视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转变为还重视研究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而这些理论只有通过学习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才能明白。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教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

学习本书我们应该明白如何让学生更新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很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教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教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好和利用好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工作大有裨益,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

5.《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五

初读《积极心理学》,感触不是很深,但是知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研究积极的特质和素质――比如善良、好奇的性格特点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还有价值观、兴趣、天分、才能等。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等。作为一名教师,感受最深的应该是第一张开头的一句话: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柏拉图)

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积极的生命意义。当前的教育直指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不快乐,教学成效和德育成效比较低,因此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厌学、暴力等。所以,我们应该探究新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体验“学习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景象。就像蒋薇美老师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而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激励!呼唤!鼓舞!

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善于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爱、尊重和信任,如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每一个人的生理健康需要的基本营养一样,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心理营养的基本内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孩子时要适时,批评孩子时要适度,用真诚换取孩子的信任,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

2.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家长的培养和教师的指导对这些后天的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积极教育就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发展自己的特长。

6.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六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魏晋时代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里提到的五难,有四难是属于心理方面的,就是说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那么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需求呢?

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再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情绪低沉,为各类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

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十分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

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作为子女,唯有孝顺,才会使老人感到老有所依。

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因为子女、儿孙相聚,总是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但适度的团聚与热闹有益老的人身心健康。

工作需求

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应让老人发挥余热。

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因此,晚辈们应适当满足老的人一些支配权。

健康需求

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家人应多与老人交心、谈心,开阔心胸。

和睦需求

7.儿童哮喘的治疗体会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儿中, 男21例, 女9例, 男∶女为2∶1, 年龄小于5岁的25例, 大于5岁的5例。30例患儿中28例有阵发性咳嗽、咳痰, 呼气困难及肺部听到哮鸣音。28例为长期反复咳嗽。30例中合并肺炎10例, 伴心力衰竭4例, 伴有气胸1例。

1.2 实验室检查

27例周围血嗜酸粒细胞轻度增高 (0.25×109~0.4×109/L) , 血清Ig E增高。X线检查:30例均有双肺过度充气, 肺纹理增多, 10例合并肺炎为双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影, 1例表现为肺野外带呈高度透亮区, 无肺纹理, 可见压缩肺的边缘。

1.3 治疗

经过吸氧, 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重症病例给予纠正酸中毒, 控制心力竭衰治疗, 均临床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哮喘的发作与吸入过敏性抗原微粒或呼吸道感染有关, 吸入的过敏性抗原微粒和附着于支气壁细胞上的抗体 (Ig E) 相互作用, 使 (Ig E) 致敏的靶细胞 (肥大细胞) 释放某些化学物质, 从而刺激迷走神经传入部分引起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痉挛, 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 致使管腔狭窄, 造成呼吸困难。

2.2 诊断

现诊断支气管哮喘采用计分法, 适用于年龄小于3岁者。

(1) 喘息发作≥3次或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 (3分) 。 (2) 肺部出现哮鸣音 (2分) 。 (3) 喘息症状突然发作 (1分) 。 (4) 有其他过敏病史 (1分) 。 (5) 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患病史 (1分) 。总分≥5分者, 确诊为儿童哮喘, 总分<5分者, 为疑似哮喘, 治疗后再作评估。

年龄大于3岁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如下:

(1) 哮喘呈反复发作者 (或可追溯与某种过敏原或刺激因素有关) ; (2) 发作时肺部听到哮鸣音; (3) 平喘药有明显疗效。可疑病例可选用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最大量不超过0.3 ml/次;或以舒喘灵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15 min, 观察有无明显疗效。

2.3 治疗

确诊患儿应立即给予吸氧, 以4~5 L/min为宜, 面罩吸氧更好。然后给予支气管扩张剂, 喘乐宁溶液空气压缩泵喷射吸入, 依呼气困难情况, 5 min~30 min喷射1次, 连用4次。氨茶碱:4~6 mg/kg·min, 1 d 2次或氢化可的松5~10 mg/kg·次, 每日2~4次均可。合并肺炎时用抗生素, 有心力衰竭情况时应用强心治疗, 有酸中毒情况时要纠酸治疗, 合并气胸时应外科手术治疗。

2.4 预防复发

(1) 去除病因, 避免接触过敏原, 患儿卧室宜空气新鲜, 室内布置力求简单, 易于清洁。给予免疫调节剂, 如干扰素α、酮替酚、唯尔本、胸腺肽等,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减少感染的几率。 (2) 过敏原不可避免时应用脱敏治疗。 (3) 应用吸入皮质激素的方法预防哮喘复发, 必可酮吸入治疗, 副作用很少发生, 因为吸入的药物直接与有病变的气管黏膜表面接触而发挥作用, 所需药量非常小, 是口服泼尼松的1/300~1/200。 (4) 色甘酸二钠: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之效, 故可预防哮喘发作。

2.5 心理及精神治疗

8.儿童学习品质解读 篇八

一、幼儿学习品质的定义

学习品质是指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思想、认识、作风上所呈现出的综合特征。幼儿学习品质是幼儿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整个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幼儿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呈现的影响学习效能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等诸多要素。幼儿的学习不同于成人,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不仅仅指幼儿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单一的文化继承活动,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引导对幼儿的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也是构成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学习品质内容的分体解读

1.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幼儿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状态。教师可以从幼儿学习中的主动意识、学习兴趣、坚持态度等方面,综合地评定幼儿的学习态度。并让幼儿通过与成人交往,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幼儿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学习有明确的意义。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着幼儿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来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让孩子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积极参与,探索发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认知世界的兴趣。同时学习中鼓励孩子大胆提问题,自由讨论自然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能大胆说出理由,进一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尊自信。在课堂游戏中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参与,以丰富的想象扩展游戏,并想办法满足幼儿主动做事的愿望,让孩子承担小任务,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锻炼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2.想象力和创造力扶持幼儿的学习能力

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扶持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幼儿正处在学习成长的模仿阶段,模仿力极强,模仿就其实质上是无意识的机械性的行为,是盲目的不自觉的现象。它虽然是幼儿学习新事物的有效学习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的能力。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幼儿的想象力能帮助他们拓展知识,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开创新的思辨能力,教师和家长们千万不要在教育中过分注重模仿和盲从,使幼儿丧失了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如果不注意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之慢慢枯萎消失,就很难再恢复。因此,要保持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要加强管理,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持续保持对周围事物童真的想象,让幼儿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

3.科学的学习方法塑造幼儿的学习行为

幼儿学习行为的培养体现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幼儿学习起来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幼儿教师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观察、实践和合作。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表象来认识世界的,外界事物在他们眼里首先是形状、色彩和声音,观察比较是幼儿最常用的学习行为,教师应指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辨别事物的差异,通过比较和鉴别来进一步加深对差异的记忆印象,让幼儿学会在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异同,进一步掌握事物的规律和特征。好动是幼儿一个显著的特点,幼儿非常愿意摆弄物体进行亲身的操作体验,这有助于他们真正理解事物,达到记忆,并对事物真正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这种学习价值非常高,教师应高度重视,积极创造各种环境让孩子参与体验。家长也应大胆放开,让孩子自己去摸、触、舔、闻、嗅,通过亲身经验、实际操作来直接感知世界。此外,教师要充分重视幼儿同伙伴之间的合作,通过儿童和同龄伙伴之间的言语交流、相互帮助、动作游戏等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幼儿之间的相互观察和模仿,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影响着幼儿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4.循序渐进形成幼儿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可塑性极强,自控能力较差,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使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有时候幼儿不专心听,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书写,边写边玩,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这一意识,形成幼儿自觉的稳定的行动。

三、结语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不变的培养和家园一致的协调配合。学习品质具有持续性、长久性和创造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具备优秀的学习品质能使一个人受益无穷。

9.《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九

一、心理学的理论概要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有目的、有一时的;根据他的练习律,数学学习中的联系环节不可缺少,这点也正好符合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学生在学习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心理的生理的,主观的客观的)。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说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作出评价,而且是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我们平时教学中采用的“及时反馈”、“步步清”也体现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很好的诠释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并非发现学习就是有效地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就是不好的学习方式,教学应当是有意义的接受和有意义的发现并举。教学最主要的一个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重要策略就在于,怎样建立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相应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但运算还有局限性;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必须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缺乏概括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这些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必须注意的。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启示我们: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课改有着几点积极有益的启示:我们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注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我们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二、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程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观念以及这些数学知识、经验、技能、思想观念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我们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建构认知结构中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知的形成过程谈的较少,学生的任务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而被动地思维,结果是学生只记住了数学结论,却没有学到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论和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被动地学习是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新知发生与形成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越强,思维越活跃,认知结构的建构就越快,效果就越好。

2、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

数学认知的核心是数学思维。只有把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数学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个体的知识。教师对有关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合适的思维模拟,进而根据学生的设计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重现学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维方式方法是数学能力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想学生传授知识时,要重视进行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和培养。以前我们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以后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要关注数学思维过程、学生基本思想的教学。

4、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把新知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巩固、保持。如在学习“认识分数”后,有经验的老师会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的数的家族里,在整数、小数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分数”,让学生把分数纳入到数的范畴。

10.学习心理学的收获和体会 篇十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从中发现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研究心理变化与行为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开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情绪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纠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增强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同时也促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自觉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而且还学习掌握了人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即: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可根据不同的人、运用正确的心理学方法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尽量减少冲突,运用心理知识化解一些矛盾。我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除了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

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认识到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的时期,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剧加快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尽力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以适应于社会的环境与发展。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现象,懂得了怎么去调节去把控自我,并同时也使我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更注重于学

会倾听,学会观察和怎么样去帮助开导他人。我觉得自己学习心理学后做任何事情比别人和比以前耐心了,对周围的人也更加宽容了,对有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更加理智了,很少产生冲动的行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态,也可以帮助别人。愿意耐心倾听别人诉说烦恼和痛苦,是对朋友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渲泄出来,是给他们心灵以最大的安慰。

11.门诊儿童输液护理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 门诊;儿童;输液;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23-01

门诊儿童静脉输注是治疗轻症患儿的有效手段,我院门诊小儿静脉输注量每日平均110人次,其中5岁以下患儿占90%以上。门诊输液工作极其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工作极易出现护理缺陷;小儿缺乏表达能力,给输液操作带来很大难度,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注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成为门诊儿童输液区护理管理者重视的问题。现结合临床实际,对我院门诊儿童静脉输注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如下。

1 门诊儿童输液治疗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方面

1.1.1 护士心理压力大 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年龄小、陪护多、治疗时间集中、病情复杂多变,家长对静脉穿刺要求高,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紧张、急躁情绪,影响穿刺一针成功率[1]。由于工作量大,护士对病人解答不耐心、操作不细心,亦可引发护患矛盾。

1.1.2 执行查对制度难度大 门诊儿童输液区患儿多,陪护多,加之患儿哭闹,环境嘈杂;患儿重姓重名现象时有出现,护士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家长容易错误应答;使用输液床位或座椅相对不固定,均增加了查对难度。

1.1.3 责任心不强 个别护士专业技能不扎实,工作态度不认真,不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到位,巡视患儿不及时,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2 医生方面 有些医生处方字迹潦草难认,对药物规格、剂量及适应证了解不够,不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不标注输液滴数。

1.3 药物因素 近年来临床上联合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多,增加了药物配伍禁忌的几率[2]。有些抗生素溶解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的颜色会出现变化,不及时用药则降低药效、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环境因素 在输液高峰季节和高峰时段,病人相对集中,易出现排队等候家长不耐烦现象,造成环境嘈杂、拥挤、家属满意度下降、投诉增多,此时护士工作量大,精神疲劳,也容易出现失误。

1.5 患方因素

1.5.1 家长方面 小儿患病需要输液时,家长往往急躁、迫切希望护士优先给自己的孩子输液,输液后为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愿待在治疗室内,私自脱离护士视线带孩子到治疗区外输液,护士无法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家属期望值高,要求护士输液时一针穿刺成功,如事与愿违,家属便难以接受,引发护患纠纷[3]

1.5.2 患儿方面 婴幼儿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治疗,输液时肢体难以固定,注射时哭闹、天热出汗等原因导致胶布固定不牢,容易出现针头滑脱或静脉破损;反复穿刺不仅加大感染发生几率,且使患儿对输液更加恐惧。这些均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易引发纠纷。

2 门诊小儿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

2.1 护理管理

2.1.1 强化护士职业道德 培养护士“慎独”意识,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认真带教护生,强化护生风险意识和沟通能力。

2.1.2 加强岗位训练,提高操作技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学习药品说明书,明确配伍禁忌;强化技术训练,提高穿刺技术;总结拔针技巧,减轻患儿疼痛。

2.1.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在护理人力安排上实行动态调整、弹性排班、优化组合[4]。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每班安排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好、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本班负责人;排班上按岗设人,设立机动班,遇到突发事件或输液病人猛增,电话通知机动班支援,以缓解人员不足的矛盾。

2.1.4 应用警示标志 因门诊输液不同于住院,没有固定的床位,容易导致错误发生。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我们自制输液牌号和温馨提示卡片,在每次接诊、摆药、配置、穿刺及更换液体时,均增加核对卡片的环节,有效杜绝了差错纠纷。

2.2 规范操作流程

2.2.1 接药流程 接诊护士仔细核对患儿门诊病历、处方、药物,如有疑问,及时与门诊医生电话沟通,确认无误后,为患儿家长发放一个输液牌号,同时在处方左上角处标注牌号,右上角注明日期,并在每组液体前标注瓶次,按照输液次序抄写每天的输液卡,输液卡左上角同样标注牌号;详细告知家属患儿需输液的总天数、每天输液瓶数、特殊药品注意事项,并告知下次输液需要携带的药品及要报的牌号后,将当日所用药品、处方、输液卡一并放入盒中传递到摆药窗口。

2.2.2 摆药流程 摆药护士认真核对处方、输液卡和药品,在瓶签左上角用记号笔明显标记输液牌号,不是整瓶液体的注明液体量;并标记输液总瓶数-现瓶次,在瓶签右半部依次标明患儿姓名、药名及药物剂量后,将处方、输液卡、液体和药品传递给配药护士。

2.2.3 配药流程 配药护士认真核对处方、输液卡、液体、药品,按照瓶次顺序摆药,套上输液器后,将配置好的药液传送到穿刺窗口。

2.2.4 穿刺流程 护士核对药品、处方、输液卡后,与患儿及家属共同核对牌号、姓名,确认无误后穿刺,调节滴速,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填写输液卡,由巡视护士送患儿至座位或观察床上。

2.2.5 巡视或换药流程 巡视护士负责输液巡视,随时观察病情、及时更换或拔除液体工作。每次更换液体时,要求护士必须在治疗室于处方背面填写更换时间并签名,更换前核对患儿的牌号和姓名,待家属确认无误后方可给予更换,调节滴速,填写输液卡,告知注意事项及是否还有下一瓶,只要发现输液瓶颈上挂有提醒卡片提示患儿还有续液,绝对不能拔针,这样有效杜绝换错药或孩子未输完液就拔针的现象发生。输液流程优化是细化护理工作内容的具体体现,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两种自制的警示卡片温馨实用,有效杜绝了差错纠纷,保证了护理安全。

3 健康教育

输液全过程中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向患儿和家属提供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配合、饮食等健康教育知识,让患儿家长了解药物名称、作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自行调节滴速的危险等。嘱家长在患儿输液过程中不要带领其随处走动,以免影响病情观察而延误治疗时机[5],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4 小 结

通过落实以上具体措施,我院门诊儿童输液区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患纠纷明显减少,病人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秋虹.门诊静脉输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1):80-81.

[2] 尚银鸽.小儿输液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A):2667-2668.

[3] 李丹雯,蒋俊.门诊小儿输液护理风险与防范[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8):67-72.

[4] 孙艳新,韩爽.门诊小儿输液的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6):347-348.

12.浅谈儿童钢琴学习要点 篇十二

关键词:教师,儿童,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美好的音乐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 使人身心健康, 所以, 人类对音乐的爱好和需要是非常普遍的。钢琴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而学琴的人群越发趋于低龄化, 儿童学琴已经相当普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 陶冶情操。通过一些技能的训练, 对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很好的作用。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 让孩子从小得到优良的音乐教育, 不仅能使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 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涵养、道德风尚、情操、性格等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普及的和声乐器, 所以, 从很早开始, 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作曲家们, 为钢琴写下了无数的不同种类的钢琴曲。在这些作品中, 包含有很多的作品, 都是属于人类最杰出的创作, 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学习弹钢琴, 能够亲身接触、直接领受这笔财富。

钢琴学习还需注意两点, 首先钢琴的练习和演奏都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 始终要求听觉的专注、敏锐, 十个手指各自独立, 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长久的训练, 必定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健康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其次, 要有相对熟练的技术、技巧, 在诠释作品时就会自然应对, 神情自然。学好钢琴, 必须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的训练。

儿童学习钢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几方面来说明儿童学习钢琴的要点:

一、儿童、教师和家长三者间的重要关系

儿童学习钢琴, 家长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初上课时, 往往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同时又带着紧张的情绪。因此, 让孩子消除紧张的情绪, 使孩子和老师的关系融洽, 是孩子上好课的首要问题。

老师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毕竟很少, 孩子在家, 还需要家长的积极辅导和督促。有些家长认为找到一个好老师, 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上课既不注意听孩子的课, 又很少考虑孩子的问题, 这样对孩子非常不利。聪明的家长为了孩子学好琴, 会认真听老师讲课, 把要求和要领记下来, 然后再孩子弹琴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和老师反映, 这样孩子进步得才会快。

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自发保持着很强烈的兴趣去练琴, 家长应该固定好孩子每天的练琴时间, 让他习惯成自然, 以保持孩子练琴的稳定性。为了增强孩子学琴的兴趣, 可以让他观摩同龄人弹琴, 激发他“争强好胜”的上进心。家长切记不要急于求成, 更不能使用“武力”。孩子毕竟是孩子, 不一定家长明白的孩子就一定能立刻明白。

二、教学方法

儿童对情感的反应极为敏感, 有一定的被动性, 一些儿童因为害怕老师, 不敢提问和回答问题, 甚至从心理上产生弹奏的紧张感, 这样使得老师很难发现儿童真实的性格与才能。对于孩子, 老师可以主动接近, 使孩子把你当做朋友, 等孩子心情放松一些, 再把注意力吸引到钢琴上来。随着孩子和教师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日趋融洽,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尊重老师, 听老师话, 有问题就会问, 有快乐的事也会和老师分享。这样, 老师就能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 而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

三、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 老师正确、适当的批评与表扬, 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方法之一。由于学生的天资和性格都有所不同, 老师的表扬和批评的方式也应不同。对于有用功的学习状态, 回课良好的学生, 要予以适当的表扬;对于努力了但没有得到好的成效的学生, 就应该采取鼓励的教学方式, 而不用功的学生, 虽然回课质量也不错, 也不应表扬, 老师应抓住之中隐藏的“问题”进行指导;对于不用功造成的回课质量差, 应当及时批评, 并严厉教导他改正;对于容易满足, 易骄傲的学生, 不需要太多表扬, 除非骄傲自满的缺点有所改进;对于胆子小,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 要发现和鼓励他的优点, 缺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批评要针对具体缺点, 不能伤害学生, 特别是孩子。

四、曲目选择

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琴完全把“考级”作为目的, 让孩子只弹考级书上的曲目, 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考级”只是钢琴艺术中的一项有益的活动, 而且曲目只是从同类性质曲目中选择出来的极小部分。钢琴技巧训练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决定了只有在学练足够数量某级各类曲目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弹奏好某一级的曲目, 并能进入下一曲目。

孩子初学琴时, 练习的曲目非常重要。不可以只学好听的曲目, 而不弹基本练习。因为想弹得好听, 必须先有弹好的能力。基本练习包括基本的手指练习及各类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分解和弦等, 然后配以练习曲进行辅助。练习曲规模大、曲式结构更完整、有一定音乐性的特定技巧性曲目。老师在选择乐曲时, 一定要注意乐曲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 这样可以使孩子去感受和想象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实践创造

孩子的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 除了在教师上课、家里练习外, 还要让孩子参加一些舞台表演和比赛, 这样孩子通过舞台实践, 能激发起表现音乐的欲望。同时, 当孩子以表演性质把钢琴的音乐美与他人分享时, 必然会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尊重和友谊。在表演的过程中, 孩子也会知道自己弹奏时欠缺什么, 从而在今后的练习中更加努力和认真。总之, 让孩子多参加演出, 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

六、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注重对儿童音乐感的培养。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 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 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的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音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 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

由于钢琴演奏的复杂性决定了钢琴教学有它特有的连续性, 任何层次的钢琴教学有不可避免地面对儿童的启蒙教学任务。如何使钢琴启蒙教学适应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 不仅需要掌握钢琴技巧和方法, 更要充分了解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心理。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了儿童、教师和家长三者间的重要关系、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曲目选择、实践创造、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这几个要点, 说明了儿童学习钢琴要点, 使钢琴教学由枯燥无味变得趣味横生, 把所有教授的钢琴知识和技能转化成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语言。

参考文献

[1]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2.

[2]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12.

上一篇:河北历年中考物理试卷下一篇:维护消费者权益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