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2024-08-09

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共10篇)

1.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篇一

“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别

“在岸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即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国际资金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摆脱了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受国家政府管制与税收限制。因为一方面,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为了避免主权国家干预而形成的“超国家”的资金市场,它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货币发行国无权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场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欧洲货币资金,扩大借贷业务,则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尽力创造宽松的管理气候。因此,这个市场经营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二是突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汇集地的限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极其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须是国内资金供应中心,但欧洲货币市场则超越了这一限制,只要某个地方管制较松、税收优惠或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即使其本身并没有巨量的资金积累,也能成为一个离岸的金融中心。这个特点使许多原本并不著名的国家或地区如卢森堡、拿骚、开曼、巴拿马、巴林及百慕大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利率较之国内金融市场独特,表现在,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存款利率较高,是因为一方面国外存款的风险比国内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限制。而贷款利率略低,是因为欧洲银行享有所在国的免税和免缴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条件,贷款成本相对较低,故以降低贷款利率来招徕顾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为0.25%~0.5%,因此,欧洲货币市场对资金存款人和资金借款人都极具吸引力。

四是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贷关系。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的关系,亦即非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有三种类型的交易活动:①外国投资者与本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本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②本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本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③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通过某一金融中心的银行中介或证券市场,向外国筹资者提供资金第一种和第二种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间的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第三种交易是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又称中转或离岸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才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

五是拥有广泛的银行网络与庞大的资金规模。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网络,它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工具在银行间、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欧洲货币市场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市场,该市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各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企业对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的需求。

六是具有信贷创造机制。欧洲货币市场不仅是信贷中介机制,而且是信贷创造机制。进入该市场的存款,经过银行之间的辗转贷放使信用得到扩大,这些贷款如果存回欧洲货币市场,便构成了货币市场派生的资金来源,把其再贷放出去则形成了欧洲货币市场派生的信用创造。

2.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篇二

国际创业导向反映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过程中体现的总体创新性和前摄精神;而国际市场导向是指企业拥有的一种通过关键市场因素为国外顾客进行价值创造的管理思维。虽然不少学者已经单独研究了创业导向或市场导向对企业各种结果变量的影响及其情境条件, 但是随着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许多研究战略导向的学者都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这两种导向是否具有叠加效应, 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因为出于对创新和探索性活动的追逐, 高创业导向的企业经常颠覆人们对顾客、竞争者和环境的种种假定, 他们非常善于创造新的组织形式、行业格局, 甚至市场环境来发挥他们的竞争优势, 但这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然而, 市场导向却显示出企业对客户、竞争者和其他外生因素的一种态度, 具有高市场导向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驱动能力, 较少关注或怀疑现有市场的一些假设和过程, 非常强调企业的适应性, 因此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但也减少了企业的创新性, 导致企业惯性的产生。由此我们认为市场导向与创业导向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但若可以平衡发展, 似乎可以弥补各自的缺点, 并产生相应的合力。我们的研究问题就此产生:国际创业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之间是否存在互补效应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呢?

二、理论和假设

目前在战略导向领域中, 创业导向、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被广泛认同, 但学界对这两种导向的交互效应是否影响企业成功仍不明晰。例如, Cadogan指出, 目前学界对企业应如何管理自身多种战略导向的研究存在空白。鉴于企业建立和发展这些战略导向需要投入较多资源, 因此对于资源约束更强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 如何更好地管理这两种国际化导向对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尤为重要。

一方面, 国际创业导向虽然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 但创业导向本身所具有的对全球市场机会的激进追逐又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为盲目的国际化扩张不仅会引致企业资源的分散化投资, 无法归核于核心业务;而且随着企业国际化范围的上升, 国际市场的敌对性也会随之增强, 中小企业由于在资源、能力和经验上处于劣势, 很难与大企业在各个市场上进行竞争, 这势必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进而威胁到企业的利润甚至生存, 从而进一步限制企业开拓更多海外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 虽然市场导向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克服不确定性和风险, 但作为一种市场驱动能力, 具有高国际市场导向的企业会更加强调立足现有国际市场的运营以及市场适应性, 而较少关注或怀疑市场的一些假设和过程, 这就会造成企业创新能力的下降以及较高结构惯性的产生, 企业也会因为过分强调确定性和适应性而降低其国际化扩张速度, 使得企业无法领先其竞争者取得其他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 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意图的实现。由此, 根据文献回顾, 我们认为国际创业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互补效应, 其各自优势恰好可以弥补对方劣势。Webb等也暗示, 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可以同时为客户创造和传递价值, 比如提升企业的市场情报活动可以促进企业的创业活动。Hill和Rothaermel也指出, 高水平的企业创业过程也需要高水平的市场导向与之相补充。对于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行为也是如此, 国际市场导向的适应性可以帮助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国际创业导向又可以弥补企业由于较高市场导向所带来的创新性缺失而导致国际化扩张速度减缓问题。由此, 我们得出假设。

假设1中小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与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之间存在正向交互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样本和数据收集程序

我们从南京、无锡、常州、南通、镇江5个城市中随机抽取500家中资背景的制造业外贸企业, 然后派人上门进行问卷填答, 共收回117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23.4%。我们根据ISI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的两位数分类数据对样本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编码, 并合并成五个行业类别, 第一个行业类别是服装制造业 (n=38) , 第二个行业类别是化工、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 (n=20) , 第三个行业类别是金属制品和设备制造业 (n=25) , 第四个行业类别是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行业 (n=17) , 第五个行业类别是其他行业 (n=17) 。

(二) 变量测量

本研究选取企业海外国家数作为衡量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的指标。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市场导向采用的是Knight和Cavusgil所发展的5个题项和9个题项量表。我们的控制变量则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国际化经验、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他们的所有者类型。由于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都来自相同被测者, 因此本文可能会出现共同方差变异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Harman’s one factor test, 对涉及本次研究的所有变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并没有得出一个共同因子。因此, 我们认为共同方差变异不会扭曲我们的结果。

(三) 研究方法

因为因变量属于计数变量, 所以我们首先采用泊松回归进行估计, 但由于本文的因变量呈现过离散 (over dispersion) 趋势, 泊松分布的假设就此打破, 因此我们就采用负二项回归来进行数据分析。

(四) 实证结果

表1给出了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知, 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国际化经验和所在行业等变量之后, 我们发现国际市场导向平方项与国际创业导向的一次项交互系数 (b=0.162, p<0.05) 是很显著的, 这说明我们的假设得到了很好验证。

四、结论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不同于以往学者特别是创业学者过分强调创业导向和营销学者过分强调市场导向与各种结果变量的研究, 本文结果显示, 从一种交互视角出发研究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可能更为合理。这与Atuahene-Gima和Ko的研究结论一致, 即在技术波动性很大和市场高度动态化的环境下, 将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进行交互研究对企业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而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化环境正好为这两种导向的结合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中小企业家如果在现实运营中可以很好地平衡国际创业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之间的关系, 那么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范围可以更广, 同时也可以更加稳健。由此, 本文的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于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影响企业国际化扩张范围的理解, 并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交互作用及其情境条件奠定了基础。

从实践上, 本文也提醒从事国际化扩张的中小企业家在对企业内部多种战略导向进行管理时, 切不可顾此失彼。对海外市场机会的过分激进追求会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带来较高的风险, 然而过分强调某个或某几个海外市场的适应性而忽略企业国际创业导向的培养, 则会引起企业国际化速度下降, 进而令扩张范围受限, 使国际化企业无法享受海外市场扩张范围为企业带来的规模经济优势, 甚至因为丧失某些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而落后于竞争对手。因此, 企业家协同考虑这两种国际化导向, 并在其之间实现平衡对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N=117b.显著性水平:*p<0.1, **p<0.05, ***p<0.01

a.N=117b.显著性水平:*p<0.1, **p<0.05, ***p<0.01

参考文献

[1]Autio E, Sapienza H J, Almeida J G.Effects of age at entry, knowledge intensity, and imitability on international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 (5) :909-924.

[2]Cavusgil S T, Zou S.Marketing strategy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nk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 (1) :1-21.

[3]Cadogan, J.W., 2012.Internationalmarketing, strategic orientations and business success:reflections on the road ahead[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9 (4) , 340-348.

[4]Khanna, T., Rivkin, J.W., 2001.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 (1) , 45-74.

[5]Boso N, Story V M, Cadogan J W.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network ties, and performance: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708-727.

[6]Webb, J.W., Ireland, R.D., Hitt, M.A., Kistruck, G.M., Tihanyi, L., 2011.Where is the opportunity without the customer?An integration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the entrepreneurship process,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9 (4) , 537-554.

[7]Hill, C.W., Rothaermel, F.T., 2003.The performance of incumbent firms in the face of radi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8, 257-274.

3.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篇三

【关键词】国际结算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中途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传统专业方向课程,其内容具有理论实务并重的特点。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结算过程的认知和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涉及贸易和金融操作实务的若干方面,在教学中如果用传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难系统和全面地把握课程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学生又难以通过实际业务操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改进,总结了一套相对成功有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学生也觉得通过课程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为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总结,以便推广交流。

1 国际结算课程的内容再认识

从内涵上讲,国际结算是指国际商业交易主体之间以银行为媒介进行的债权债务清算活动。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国际商业交易的主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与商业贸易活动有关的款项收付问题;对银行来说,主要是一种中间业务的操作流程问题。鉴于国际结算课程主要开设对象的原因,课程主要内容只能限定在与国际有形贸易有关的国际结算领域。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能够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然而却完全可能从事与商业贸易和金融服务有关的财经业务职业,为此,我们将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国际结算工具及其相关制度;二是国际结算的传统方式,包括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结算方式;三是国际结算的新发展,如国际保付代理、福费廷业务等等。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

其中,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课程的知识储备;第三部分内容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认识未来国际结算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来看,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占全部教学时间的30%左右;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大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15%--20%。

2 国际结算各部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再认识

第一部分的内容除了涉及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介绍之外,应着重讲解国际结算的工具及其相关制度,特别是票据制度。在本部分内容中,票据制度的基本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的技术性与逻辑性。学生在初学时一般感觉到晦涩难懂,不太理解一个简单的票据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但如果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制度发展的基本历程,票据在现代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来进行讲解,特别是票据制度的创设和发展在促进商业流通和疏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学生早期学过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来进行认识,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票据制度的知识,不仅对完整理解本课程具有意义,更从前后向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上把握了结算工具及其相关制度对从事财经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内容国际结算的传统方式。其中,信用证结算方式是本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托收结算方式是本部分的次重点;汇款方式则是本部分知识的基础。本部分内容的程序性非常强,完整理解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商务活动和结算活动之间的基本程序性关系,特别是认识银行在现代结算业务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认识现代金融内部体系的运行以及银行在现代资金结算活动中的结算关系、结算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结算活动中最关键的是银行对单据的处理,所以本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单据制作与处理,其基本知识丰富而且实践性强,不仅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基本特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程序性,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系统性思维;将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程序性和银行在国际贸易结算活动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认识目前国内工商企业和银行之间为便利商业活动开展,进行的种种创新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目前银企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国内银行业务创新的驱动力和价值,从而为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领域定位,打下基础。从这几个角度上说,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视野,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内容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新发展。主要讲解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活动的基本原理。本部分内容在全部三个部分内容中,最为抽象,但所涉及的业务活动发展迅猛,成为现代国内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国际业务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加深,这些领域的竞争会逐渐成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国内银企关系的创新,银行国内经营的变革在这些相关领域也会有相当的突破,这必将促使银行对具有国际思维的人才进行争夺。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背景的全面认识,将能够增加对未来金融产业细分、金融深化的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并延伸自己的职业构想,为从事财经具体实务工作打下系统的专业基础。

3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总结与改进的思考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把握经济贸易领域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在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的重要追求。笔者通过五年多来对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得出如下心得体会。

3.1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总结

3.1.1 应当尽量结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领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几年前笔者刚开始接手国际结算教学任务的时候,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严格按照课程内容安排正常开展教学计划的执行。相当多的学生中反映,教学内容虽然可能实用,但不易系统掌握和理解。后来,笔者结合未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结算业务不断增加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的实际,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引导,并反复强调,专业的结算知识是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经贸专才的基本知识素养。于是,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并逐渐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进。

3.1.2 应当在教学中将相关课程内容综合结合起来

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必须将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票据法等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这样不仅易于引导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更易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这门看似非常专业的课程实际上是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理解。

3.1.3 运用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考虑到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强,对培养应用经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情况,经本课程教学组和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协商,建议学院引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和银行结算实务模拟软件;在课后,让学生适时通过模拟实践国际贸易结算和银行结算实务等具体内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4 注重实际操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实务解决能力

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组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后,通过设置适当的课堂练习题目,如给出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填写汇票,填写信用证开证申请,制作结算单据等等;再结合上机模拟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普遍认识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大量的财经实务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增强了未来职业发展的自信心。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前被商业银行和贸易公司聘用,他们普遍反映,国际结算这门课程使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起了关键的作用。

3.2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考

3.2.1将专业英语教学有合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国际结算的专业知识主要来自国际商业习惯的逐渐演进和发展,课程内容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英语与专业表达方式,当前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课程教学组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应当通过双语教学,加强学生运用英语工具处理国际结算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应将国际规则演进与具体应用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去

如前所述,国际结算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际商业习惯在贸易结算领域的系统性发展,而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结算在很多领域的制度也会不断地适应国际商业交易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托收规则的演进,UCP600取代UCP500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门课程强调学生要不断适应国际规则的变化,形成一定国际思维,在教学中分进行引导和灌输,会起到良好效果。

3.2.3注重用综合性案例讲解串联专业知识

实践性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环节。过去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涉及每部分的具体知识,教学方法也主要是再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组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认为,通过组织设置综合性案例,用案例结合讲解具体专业知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每堂课程的的专业知识的把握。

3.2.4应加强和学生沟通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专业知识十分丰富,课程与相关领域的前后向课程联系有比较广的知识联系,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教学组发现,一种教学安排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不断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完善教学方法,并加强课后辅导,使更多的学生完整把握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体系,从而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思维成为帮助学生抓住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2] 易露霞,陈原,叶德万,李忱.面向WTO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3] 梁琦.国际结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黄福涛.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篇四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出现新的不可持续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不断追求的共同愿望。政治、制度、科技、经济往往成为人类寻求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首要选项。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动力是什么?联合国在新发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南方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促进人类实现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最终途径。

可持续发展教育自出现以来,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试图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梦想。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及涉及领域等基本问题的讨论至今都不曾停止。

一、内涵述评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情况,可以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强调教育在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图景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大多数国家认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发展方式,以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和创造新的教育体系,强调更加关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以使人更具主动性、更具批判性、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路线图《构建一个公正、包容的绿色社会》中强调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包容的关键。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增长、提高健康与营养水平、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各国更加突出教育对于变革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模式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中的巨大潜力,更加突出人在改变社会和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巨大能动力。

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置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首要位置,特别将教育作用的着力点落在知识/信息、技能/能力、价值观/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最新出台的《可持续生存: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强调教育在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应该体现在赋予人们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在重新调整人类的生存和工作方式,使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基于此,澳大利亚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七大重要原则:转型与变革、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愿景、参与及合作等,并对如何调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做出了具体阐释。

日本政府提出日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价值观以及行为要求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环境中;确保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从优质教育中受益;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

中国基于对联合国提出的“四个尊重”,即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指向的现实问题看,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问题,如代际和区域之间的平等、男女性别平等、社会宽容、消除贫困、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安定。但世界各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个体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详尽知识,而应该从更加广泛的视角视其为推动社会转型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们视上述问题为己任,从而改变全体人类的意识和行为,让人们从全球和区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创建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教育优先事项协调处主任马克?理查曼德(Mark Richmond)在《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12年报告》测报告中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即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需要全方位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潜在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那么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便能够成为现实。”②

(三)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依托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十年计划”实施中后期逐渐出现的新趋势。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文件中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社会,教育质量是第二个关键因素。教育质量对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绿色技能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同年,《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基于对102个国家的数据调查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启动以来,最大的变化无疑是将素质教育问题纳入探讨的重要内容。关于素质的讨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从一个专题教育领域,推向教育改革辩论的核心。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输模式,向改革模式迈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即人人都应有机会参与人类共同未来的当地及全球讨论,得到越来越多地强调。③

在正规教育体系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力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在于推动教与学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新型教、学方式的大量出现是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革新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④。中国是近些年来在正规教育中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重要国家之一,并提出在教育功能上,要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在教育内容上,要用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公民;在教育自身发展上,要努力实现均衡、优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新要求,中国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教学模式”,并依据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理念结合学科特征,以“探究作业本”为辅助工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合作探究和运用探究等环节设计,以关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实际问题为内容,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传统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实践参考。

根据各国相关政策内容不难看到,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持续发展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释义,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全世界仍然不可阻挡的趋于一致,即越来越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重新定位教育和学习,包括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通过教育转变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变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场基于教育变革的价值观或思想革命,旨在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对现有或传统教育进行调整或变革,重新培养人、改造人,促进个体价值观的变革、生活及行为习惯的彻底革新,并实现人们自主性、创造性和长期性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方式重构和世界变革的过程中,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实现。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变革和反思过程,不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认知融入教育体系,还要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教会人们新知识、新技能,使其能够应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实现经济和社会公正、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优质基础教育的工具,是重新定位现存教育,提高意识的有效工具。⑤

二、内容述评

对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或领域,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支柱的普遍共识。虽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不可持续性”的地方现实和表现往往各不相同,“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之道同样深深植根于地方自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传统之中。鉴于这种地域差异,联合国按照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五大区域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质,是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路径和落脚点。

(一)发达国家:谋求后工业时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生存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体来讲,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各区域的推进仍然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首先,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典、芬兰、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在实现了经济和物质文化的繁荣之后,其可持续发展教育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利用、民主参与、人权、多元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治理、法律制度等在较高水平上的持续进步。

例如,英国可持续学校的国家框架将饮食、能源与水资源、旅行与交通、采购与废物管理、建筑与土地、包容与参与、社区利益、全球视野八个主题作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则将能源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遗产及本土文化遗产教育、灾害预防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议题。

可以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工业化之后来自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旨在促进人类维持更高水平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发展质量。特别是瑞典、芬兰、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均表现出对绿色环境质量、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等可持续发展“时尚”议题的普遍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维护和改善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质量

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美及阿拉伯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即便是在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局部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其内容和目的也是同本国的基本国情和民众生存需要密切联系的,主要集中在包括减贫教育、扫盲教育、女童教育、社会公平、防灾减灾、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区域冲突等主题的社会、健康、人权、和平等几大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寄希望于解决社会敏感矛盾和争端,以争取个体作为社会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而斗争的武器。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由于受特殊社会、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约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如社会冲突、歧视)、经济(如GDP增缓、贫困)、环境(如土地荒漠化)、文化(文盲)、健康(如饥饿、营养不良、HIV-AIDS)、政治(如政党冲突)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因此,缓解非洲地区的发展难题和生存困境,是该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领域或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和平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性别平等和公正;改善健康状况;环境改善;培养相关技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改善政府治理和透明管理。⑥

可以说,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理解和领域划分在世界各国之间均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局势,即各国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并确定多样化的优先领域,但均以促进本国公民和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落脚点。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

②资料来源于《学习促进可持续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和结构审查》。

③资料来源于《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

④资料来源于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研讨会。

⑤资料来源于UNESCO亚太地区文化中心、国际地球宪章、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教育和交流委员会、十年计划国际委员会、联合国大学高级研修所等。

⑥资料来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

5.国际市场开发与民俗学的新课题 篇五

要使企业进入国际经济市场,首先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文化氛围的异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的异同等等,处理不好有时会成为毁坏相互信赖关系的导火索。

中国有句古话,要“入乡随俗”。而在今日社会,需要事先问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乡”后顺利地“随俗”。企业是盈利单位,它以经济运营为主要目标。一般中小企业无力安置专人或设置专门研究异文化的部门。以研究各“乡”之“俗”、即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科,在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恰恰可以发挥作用。民俗学关于他国、他民族习俗、信仰、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企业开发新经济市场时的参谋,促进经济界对异文化的客观理解,帮助企业先知其俗再进入其乡以便顺利展开经营工作。

民俗学在追踪研究传统的遗留以及描述农村地区习俗变迁之外,全面深入地把握各民族文化特性,以其作为经济界理解异文化、开发异文化地区经济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否可以作为民俗学在21世纪的一个紧迫任务呢?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果,只靠计算民俗用品商店或民俗旅游的营业额是无法化衡量出的。缺乏对异文化理解的国际经济市场开发,只能是构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要开发国际经济市场并长久将其维持下去,则需要借助社会科学的力量打好理解当地文化这一经济发展的地基。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益,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之一,可以体现在经济界文化顾问这一角色上。它并不意味着直接进入经济运营系统,然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得多。

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向民俗学者们提供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大展身手的学术空间。新的学术空间也向民俗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俗学研究要以文化上的“知己知彼”为努力的目标,为了解、把握自・他文化的异同而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同一国内的其他民族文化。在条件允许时积极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运用比较研究这面镜子,认识他国文化特征,再反照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对自己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

在异文化地区发展经济,需要对其文化有深刻理解。帮助经济界理解异文化的社会学科之一,是民俗学。这是从一个跨国经济冲突中得到的启示。

注1:见《朝日新闻》1月5日、1月9日、《读卖新闻》201月5日、7日、8日、10日等的报道。由于没有前往当地实地调查的机会,只能借助报纸报道等文字资料,在此说明。

注2:见《朝日新闻》年1月9日、《读卖新闻》2001年1月10日报道。

6.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篇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大纲

一、专业综合理论考试要求和内容

1、商品的品质、数量与包装

基本要求:掌握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度量衡制度、计算重量的方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其它有关法律对卖方交货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的规定,溢、短装条款的规定,包装标志的内容和作用

考试内容:商品的品质、数量与包装

2、贸易术语

基本要求: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与作用,掌握《2010年通则》E、F、C、D各组术语的特点以及对各种贸易术语的解释。

考试内容:11种贸易术语的价格构成,买卖双方责任、费用及分险的划分,FOB、CFR、CIF术语以及FCA、CPT、CIP术语的比较,常见的贸易术语之间的价格换算,佣金的计算,贸易术语与合同的性质,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因素。

3、国际货物运输

基本要求:掌握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班轮运费的计算、海运提单的性质、作用及分类、分批装运和转运条款的规定、装运港和目的港的规定;熟悉海运提单与其它运输单据的区别;了解班轮运输与租船运输的特点、合同中有关装运时间。

考试内容:运输方式、运输单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装运条款。

4、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基本要求:掌握海上货运保险承保责任范围、保险险别的划分、保险金额、保险费的计算、保险单的主要内容、了解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我国外贸企业办理运输保险的基本做法。

考试内容:风险与损失、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保险条款

5、国际货款的收付zizhu8.net

基本要求:掌握主要支付工具,特别是汇票的使用;正确使用汇付和托收方式;托收方式下的风险防范措施;信用证支付的性质、特点;信用证的使用。

考试内容:支付工具、汇付和托收、信用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支付条款

6、商品检索、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检验证书的作用、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的规定、索赔条款的规定、不可抗力的含义、不可抗力条款的规定、仲议的形式和作用;了解商品检验条款的内容、解决争议几种途径的特点、仲裁条款的规定。

考试内容: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仲裁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ZIZHU8.NET

广东自主招生论坛 整理

7、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订

基本要求:了解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商订过程的有关区别。理解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步骤,要约与接受的要件。掌握合同的形式及其基本内容,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合同生效的要件。熟练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商订过程中发盘、还盘、接受的含义与要件。

考试内容:交易磋商的程序、合同的订立

8、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履行

基本要求:掌握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信用证审核的主要内容;了解进出口合同履行的环节及其工作内容、《UCP600》对审证、改证的有关规定、出口常用单据(汇票、发票、装箱单)的缮制、进口索赔应注意的问题。

考试内容: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

二、专业技能考核要求和内容

1、英语自我介绍。

2、看图回答问题。

3、回答考官就学习、生活、职业、社会热点问题的提问。

三、考核形式

专业综合理论考试:闭卷、笔试,满分为150分,时间90分钟。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

专业技能考核:满分为150分,时间10分钟。考试方式:面试

7.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探析 篇七

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

1. 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一般指的是国际上的金融业务在国际领域里操作实施的场所。这些操作实施的活动可以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也还可以是非居民之间的。从此可以看出,我们平常所讲的国际金融市场就是所说的广义上的金融市场。从狭义上来说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国际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长短期借贷的场所。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在国际中非常的高,所有的传统经济活动都几乎依赖于金融活动,金融活动是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

1. 2 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照金融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可以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周期为一年以上或者中长期,也可以成为长期资金市场。国际货币市场是指借贷资金的周期为1 年以内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周期的长短为1 年以上或者以内。

按照交易分割形式的不同主要为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三类。其中以利率、货币、贵金属期货为主要交易方式的为期货市场; 供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就是期权交易市场; 而现货交易市场就是指现货交易活动的场地。

1. 3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通过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动,使得资本得到增加的资本输入国经济发展,此外还使资本的收益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国际金融资金的流通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对世界经济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世界的经济统一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内的资本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配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促进了多国之间的支付能力的高效,使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当资金在国际之间流动,全球经济会发挥出超群的效力。例如当一定数量的资本超过自身能够对名义额进行操作进行金融交易时,会产生许多的衍生工具交易,这便是杠杆效应。借助与衍生工具控制衍生市场,最终造成全球经济与一国的经济互相影响。

2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

2. 1 制度风险取代价格风险

不可避免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业深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而由此产生了众多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不断强化很可能使得过去的金融市场风险由新的金融监管风险所取代。并且随着金融信用风险的不断扩大,两种风险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控制不住,还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的信用崩溃的惨痛代价。

2. 2 金融产品被价格风险取代

虽然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挂钩已经取消,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元汇率以及利率的动荡仍旧是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目前金融市场都是通过美元资产进行统计,一旦美元的价值变化,国际金融信用问题在未来也必将会更加动荡欺负,弊端日益明显。可见价格风险深深地影响着国际金融风险。这将导致各个国家的政策调整以及市场的调整的难度系数大大地提高。纵观这几年的美元变化,动荡不定的,但是更可怕的是美国的操纵美元。价格风险对金融产品风险的取代不容我们忽视。

3 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

当今全球化的潮流,危机四伏的同时,机遇也是隐藏其中。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给全球带来了机遇。

3. 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

在网络计算机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联系史无前例的紧密。不断刷新的新技术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和资金划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根据统计所得,在20 世纪的金融时代只有极少数国家真正的参与其中,并且由他们操纵着金融世界。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金融市场中,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资本能够最大化的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跨国银行的发展使专属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慢慢也允许许多发展中国家加入,实现了金融市场的新兴血液的融入。自此,金融市场形成了涵盖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以及各种不同结构的金融机构的一个完整的统一化局面。

3. 2 证券化的国际金融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回复发展,国际银行的贷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 世纪80 年代,国际银行的信贷总额高达比例的85% ,然而此时已经是信贷在国际金融中的巅峰时代,在次年信贷的同期比率成下降的趋势,在短短的其余的20 世纪80 年代里,国际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转变成了证券。也即在这几年里,国际银行的贷款率在下降而国际证券的比率在上升。而发展到如今,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已经是势不可当,唯有顺从并且抓住这样变化的机遇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 3 创新发展的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唯有创新才能长久,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并且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全球性的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是遗留许多后遗症,是的世界经济的真正恢复有了复杂的阻碍因素。而金融创新将会是突破点,利用新兴的金融工具以及发展各种金融新兴业务,避其锋芒而行之,慢慢地缓解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发展疲软的尴尬。

4 结论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是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敏感的环节,处于世界经济关键地位,受世界经济发展双刃剑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捉摸不定,而深受其影响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也难以预测。因此在面对愈加复杂的全球经济,当我们在面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以谋求经济的良性发展。

摘要:自2001年12月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真正开始走国际路线。劳务、资本以及商品转移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总体表现。纵观中国入世的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已经渐渐地融入国际这个大市场,并且慢慢地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大放光彩,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那么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必然少不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本文解读了国际金融市场,从其机遇与风险两大方面考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机遇,风险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基于R&D融资与配置优化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2]刘冲.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杜晓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6):1070-1079.

[4]贾凯威.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的汇率传递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151-154.

[5]谢跃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J].中国市场,2014(29).

8.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考核内容 篇八

可持续发展教育自出现以来,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试图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梦想。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及涉及领域等基本问题的讨论至今都不曾停止。

一、内涵述评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情况,可以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强调教育在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图景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大多数国家认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发展方式,以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和创造新的教育体系,强调更加关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以使人更具主动性、更具批判性、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路线图《构建一个公正、包容的绿色社会》中强调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包容的关键。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增长、提高健康与营养水平、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各国更加突出教育对于变革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模式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中的巨大潜力,更加突出人在改变社会和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巨大能动力。

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置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首要位置,特别将教育作用的着力点落在知识/信息、技能/能力、价值观/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最新出台的《可持续生存: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强调教育在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应该体现在赋予人们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在重新调整人类的生存和工作方式,使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基于此,澳大利亚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七大重要原则:转型与变革、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愿景、参与及合作等,并对如何调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做出了具体阐释。

日本政府提出日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价值观以及行为要求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环境中;确保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从优质教育中受益;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

中国基于对联合国提出的“四个尊重”,即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指向的现实问题看,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问题,如代际和区域之间的平等、男女性别平等、社会宽容、消除贫困、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安定。但世界各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个体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详尽知识,而应该从更加广泛的视角视其为推动社会转型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们视上述问题为己任,从而改变全体人类的意识和行为,让人们从全球和区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创建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教育优先事项协调处主任马克·理查曼德(Mark Richmond)在《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12年报告》测报告中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即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需要全方位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潜在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那么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便能够成为现实。”②

(三)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依托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十年计划”实施中后期逐渐出现的新趋势。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文件中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社会,教育质量是第二个关键因素。教育质量对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绿色技能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同年,《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基于对102个国家的数据调查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启动以来,最大的变化无疑是将素质教育问题纳入探讨的重要内容。关于素质的讨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从一个专题教育领域,推向教育改革辩论的核心。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输模式,向改革模式迈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即人人都应有机会参与人类共同未来的当地及全球讨论,得到越来越多地强调。③

在正规教育体系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力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在于推动教与学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新型教、学方式的大量出现是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革新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④。中国是近些年来在正规教育中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重要国家之一,并提出在教育功能上,要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在教育内容上,要用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公民;在教育自身发展上,要努力实现均衡、优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新要求,中国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教学模式”,并依据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理念结合学科特征,以“探究作业本”为辅助工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合作探究和运用探究等环节设计,以关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实际问题为内容,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传统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实践参考。

根据各国相关政策内容不难看到,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持续发展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释义,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全世界仍然不可阻挡的趋于一致,即越来越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重新定位教育和学习,包括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通过教育转变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变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场基于教育变革的价值观或思想革命,旨在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对现有或传统教育进行调整或变革,重新培养人、改造人,促进个体价值观的变革、生活及行为习惯的彻底革新,并实现人们自主性、创造性和长期性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方式重构和世界变革的过程中,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实现。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变革和反思过程,不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认知融入教育体系,还要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教会人们新知识、新技能,使其能够应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实现经济和社会公正、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优质基础教育的工具,是重新定位现存教育,提高意识的有效工具。⑤

二、内容述评

对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或领域,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支柱的普遍共识。虽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不可持续性”的地方现实和表现往往各不相同,“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之道同样深深植根于地方自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传统之中。鉴于这种地域差异,联合国按照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五大区域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质,是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路径和落脚点。

(一)发达国家:谋求后工业时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生存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体来讲,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各区域的推进仍然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首先,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典、芬兰、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在实现了经济和物质文化的繁荣之后,其可持续发展教育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利用、民主参与、人权、多元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治理、法律制度等在较高水平上的持续进步。

例如,英国可持续学校的国家框架将饮食、能源与水资源、旅行与交通、采购与废物管理、建筑与土地、包容与参与、社区利益、全球视野八个主题作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则将能源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遗产及本土文化遗产教育、灾害预防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议题。

可以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工业化之后来自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旨在促进人类维持更高水平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发展质量。特别是瑞典、芬兰、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均表现出对绿色环境质量、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等可持续发展“时尚”议题的普遍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维护和改善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质量

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美及阿拉伯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即便是在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局部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其内容和目的也是同本国的基本国情和民众生存需要密切联系的,主要集中在包括减贫教育、扫盲教育、女童教育、社会公平、防灾减灾、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区域冲突等主题的社会、健康、人权、和平等几大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寄希望于解决社会敏感矛盾和争端,以争取个体作为社会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而斗争的武器。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由于受特殊社会、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约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如社会冲突、歧视)、经济(如GDP增缓、贫困)、环境(如土地荒漠化)、文化(文盲)、健康(如饥饿、营养不良、HIV-AIDS)、政治(如政党冲突)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因此,缓解非洲地区的发展难题和生存困境,是该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领域或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和平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性别平等和公正;改善健康状况;环境改善;培养相关技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改善政府治理和透明管理。⑥

可以说,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理解和领域划分在世界各国之间均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局势,即各国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并确定多样化的优先领域,但均以促进本国公民和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落脚点。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

②资料来源于《学习促进可持续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和结构审查》。

③资料来源于《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

④资料来源于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研讨会。

⑤资料来源于UNESCO亚太地区文化中心、国际地球宪章、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教育和交流委员会、十年计划国际委员会、联合国大学高级研修所等。

⑥资料来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

9.论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内容 篇九

货物的品质规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内在质量与外观形态法。商品质条款的主要内容是品名、规格或牌名法。商合同中规定品质规格的方法有两种:凭样品和凭文字与图样法。商在凭样品确定商品品质的合同中,卖方要承担货物品质必须同样品完全一致的责任法。商为避免发生争议,合同中应注明“品质与样品大致相同”法。商凭样品成交适用于从外观上即可确定商品品质的交易法。商凭文字与图样的买卖包括凭规格、等级或标准的买卖,凭说明书的买卖以及凭商标、牌号或产地的买卖法。商对于附有图样、说明书的合同要注明图样、说明书的法律效力法。

2、货物的数量条款

数量条款的主要内容是交货数量、计量单位与计量方法法。商制定数量条款时应注意明确计量单位和度量衡制度法。商在数量方面,合同通常规定有“约数”,但对“约数”的解释容易发生争议,故应在合同中增订“溢短装条款”,明确规定溢短装幅度,如“东北大米500公吨,溢短装3%”,同时规定溢短装的作价方法法。

3、货物的包装条款

包装是指为了有效地保护商品的数量完整和质量要求,把货物装进适当的容器法。商包装条款的主要内容有:包装方式、规格、包装材料、费用和运输标志法。商制定包装条款要明确包装的材料、造型和规格,不应使用“适合海运包装”、“标准出口包装”等含义不清的词句法。商.4、货物的价格条款

价格条款的主要内容有:每一计量单位的价格金额、计价货币、指定交货地点、贸易术语与商品的作价方法等法。商为防止商品价格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在合同中还可以增订黄金或外汇保值条款,明确规定在计价货币币值发生变动时,价格应作相应调整法。

5、货物的装运条款

装运条款的主要内容是:装运时间、运输方式、装运地与目的地、装运方式以装运通知法。商根据不同的贸易术语,装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依照贸易术语来确定装运条款法。商如果合同中定有选择港,则应定明增加的运费、附加费用应由谁承担法。

6、货物的保险条款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保险是指进出口商按照一定险别向保险公司投保并交纳保险费,以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失时,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法。商保险条款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投保人及支付保险费,投保险别和保险条款法。商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保险责任与费用的分担由当事人选择的贸易术语决定,因此投保何种险别以及双方对于保险有何特殊要求都应在合同中定明法。商此外,双方应在合同中定明所采用的保险条款名称,如是采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货物保险条款,还是伦敦保险业协会的协会货物险条款以及其制定或修改日期、投保险别、保险费率等法。

7、货物的支付条款

支付条款的主要内容包括支付手段、支付方式、支付时间和地点法。商支付手段有货币和汇票,主要是汇票法。商付款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由银行提供信用,但通过银行代为办理,如直接付款和托收;另一种是由银行提供信用,如信用证法。商支付时间通常按交

货与付款先后,可分为预付款、即期付款与延期付款法。商付款地点即为付款人或其指定银行所在地法。

8、货物的检验条款

商品检验指由商品检验机关对进出口商品的品质、数量、重量、包装、标记、产地、残损等进行查验分析与公证鉴定,并出具检验证明法。商检验条例主要内容包括:检验机构、检验权与复验权、检验与复验的时间与地点、检验标准与方法以及检验证书法。商在国际贸易中,检验机构主要有官方检验机构、产品的生产或使用部门设立的检验机构、由私人或同业协会开设的公证、鉴定行法。商检验权与复验权的归属,以及检验与复验的时间、地点,在国际货物买卖中,通常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法。商检验的标准和方法,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按买卖双方商定的标准方法、按生产国的标准和方法、按进口国的标准和方法、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的方法法。商检验证书是检验机构出具的证明商品品质数量等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的书面文件,是买卖双方交接货物,议付货款并据以进行索赔的重要法律文件法。商应按照合同的具体约定出具符合合同要求或某些国家特殊法律规定的检验证书法。

9、不可抗力条款

不可抗力条款是指合同订立以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不能避免的、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遭受不可抗力一方可由此免除责任,而对方无权要求赔偿法。商一般来说,不可抗力来自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法。商前者如水灾、旱灾、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后者如战争、暴动、罢工、政府禁令等法。商不可抗力是一个有确切涵义的法律概念,并不是所有的意外事故都可构成不可抗力法。商有时当事人在合同中改变了不可抗力概念通常的含义,因此需要在合同中定明双方公认的不可抗力事故法。

10、仲裁条款

仲裁条款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第三者进行裁决的意思表示法。商仲裁条款的主要内容有:仲裁机构、适用的仲裁程序规则、仲裁地点及裁决效力法。商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仲裁机构、仲裁地点都由双方约定产生,仲裁程序规则一般由选择的仲裁机构决定,仲裁裁决的效力一般是一次性的、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凡订有仲裁协议的双方,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法。

11、法律适用条款

10.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篇十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运动规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时,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带有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对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解开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身中。”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他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的追求,放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实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投入产出分析必然会有一个社会整体福利量的增加,这个增加量就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国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节约社会整体劳动支出;二是通过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输出本国相对富裕的产品和资源,以换回本国相对短缺的产品和资源,从而实现实物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增殖。马克思指出,由于既有的国际经济格局的不合理,决定了在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

国际贸易的作用国际贸易由于实现了资源、商品、资本和技术等的国际交换和重新配置,使国际贸易参与国的消费者用相同成本可以得到的商品的数量要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自己来生产的数量;而且国际贸易还能对一国的生产产生一系列间接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某一时间上因资源有效配置而使利润水平上升,而且表现在国际贸易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

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表1-1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

呢绒酒

英国100120

葡萄牙11080

例如,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 8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90个劳动日;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100个劳动日。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样的条件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才有利呢?依照比较成本说,葡萄牙应把葡萄酒输往英国,换取英国的呢绒。这样对葡萄牙来说比较有利,因其国内用一单位葡萄酒只能换 0.89单位呢绒,若用葡萄酒同英国呢绒交换,则可得1.2 单位呢绒,比本国多得0.31单位。英国用呢绒换葡萄酒,也较国内自行交换有利,因为在英国一单位呢绒只能换0.83单位葡萄酒,而把呢绒输往葡萄牙则可得1.125 单位葡萄酒,多换0.295 单位。这就是说,当甲乙两国相比,乙国各种生产率都低于甲国时,乙国应选择那种与甲国效率相差最小的产品生产,甲国则从乙国进口该产品,这样对甲乙两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因此,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上一篇:抗冰抢险保电先进事迹材料日报下一篇:我是个学国画的小男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