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共8篇)
1.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
“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刘海燕 科学 26号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启蒙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而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做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也是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的教学。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非常大的帮助.作为一门启蒙学科,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科学课难学,渐渐失去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希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科学课程是《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启
蒙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它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素质 创新 动手
怎样让学生有材料、有场地的实验,满足科学课的需求,在这方面真是动了不少脑筋。通过这十多年的一线教学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的实验材料,下面我就以“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为题好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具有一下几个意义:
(1)能弥补学校实验器材和场地不足。
(2)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3)能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创造学的理论认为: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探究”教学模式就是
凸现自然科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根据“过程式”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要旨,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成。
三、课题界定:
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从课本和生活出发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补充实验器材的不足,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涵养,使教师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5、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7、在探究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2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教育》、《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及《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本课题成员老师都参加市级的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邓旭老师在2011年参加了湖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远程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2年1月 ——2014年2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老师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需要的准备材料(1)两个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切去底,一个在靠近瓶颈处钻一个小孔,贴上防水胶布密封。(2)、将两个瓶盖背靠背粘贴在一起,中间钻一个小孔。(3)、一瓶有色彩的水。(4)、约5厘米长蚊香一根。(5)、一个打火机或火柴一盒。上述这些材料属于生活物品,学生
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找到之后,感到很兴奋,很渴望看到这个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过程。老师指导实验过程。第一步:将点燃的蚊香靠近没有去底的瓶口处,向瓶内熏入少量的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借鉴烟雾让学生能清楚看见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第二步:用粘贴好的背靠背的盖子把去底
的瓶子和已熏入烟的瓶子连起来。(图2)
第三步:向去底的瓶子内注入有色彩的水,然
后让学生观察观察,会发现最初有一点水流下
来,这是因为下面的瓶子的空气被压缩,过一
会儿,上面的瓶子的水不会流下来,这说明
面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因此,上面瓶子
图3
有色彩的水不会流下来。(图3)
第四步:揭开下面瓶颈处的防水胶布,然后让
学生观察看见下面瓶子的空气跑出来,让出了
空间,所以上面瓶子有色彩的水流下去了。
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子(生活物品)做这个实验: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出来,让出空间,水流下去占据空间的过程,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又例如:黄芳老师上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一课时,老师开门见山的说:“今天这节课是一堂很有趣的活动课。”你们觉得鸡
蛋撞地球会怎样?有的学生说鸡蛋会破,有的学生说不会破,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学习激情。“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黄老师微笑的说:老师随后出示生活中容易找到物品做实验材料: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保护鸡蛋的装置,黄老师说“鸡蛋撞地球实验”比赛,要到室外进行,“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鸡蛋包装后从三层楼高处落下。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通过学生实验发现:揭开了鸡蛋撞到地球不会破秘密。学生对这个结果感到很开心、惊奇。通过这个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谭柏生老师上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出示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喷嘴、销钉、橡皮筋,这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学生做实验很有兴趣。课题组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例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等教学内容都是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
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李自翔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翔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曹蓝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
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多时间,从2011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14年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3年科学探究,课题组邓旭老师撰写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改进论文,谢家伴老师自制了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让学生直观的看清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教具深受学生青睐,朱向群老师撰写了实验探究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具的应用》论文;谢家伴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
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2013年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聘请上级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我校课题组指导、论证。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
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 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
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2012年上期,学校举行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35班,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6班、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2班、六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1班。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3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例如:六年级216班李俊鹏同学根据所学电的知识,搞了一个小电动机的应用。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黄芳老师上的《鸡蛋撞地球》一课,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极大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鸡蛋撞地球》
师:手拿一个生鸡蛋,生鸡蛋有什么特点?
生:易碎
师:鸡蛋碰石头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鸡蛋会碰破
师:有些人明明知道以卵击石会破,可是他们偏偏让鸡蛋撞地球。
板书《我让鸡蛋撞地球》
师:(请学生读活动主题)“我让鸡蛋撞地球”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鸡蛋会破。
生:鸡蛋不会破。
师:鸡蛋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做实验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
师:检查各组的材料、工具,准备情况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鸡蛋撞不破。
“鸡蛋撞地球”,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鸡蛋的渺小与地球的庞大,鸡蛋的脆弱与地球的坚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学生 的思维产生强烈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科学的探究,对实验的兴趣,对自然界一切未知的向往。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2012年底我校通过了 “标准化实验室”省级验收。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开题三年多,课题组颜晓娟老师在郴州市举行优秀创新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先后有7人次在区级以上上汇报课、公开课。课题组长邓旭老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国家一等奖。谢家伴老师自制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市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探究与实践》荣获国家二等奖,邓旭老师撰写的论文《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荣获区一等奖;《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荣获市一等奖。朱向群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区一等奖、《学具的应用》荣获省二等奖;谢家伴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
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共有三十余名学生在市区比赛中获奖,在2010北湖区中小学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谢家伴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北湖区中小学学校两项常规检查中,朱向群老师荣获先进个人,在2011年下期,邓旭老师撰写的科学组汇报材料荣获市一等奖,2013年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2.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二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3.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三
(1)课题名称。《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
(2)课题组人员组成(略)。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课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多运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淡化了技能教学和轻视体能训练,是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保障而下降,为了使体育课课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进行课课练拓展与实践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3本课题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1)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每节体育课安排五至十分钟的课课练的内容。
(2)高一年级以上下肢及腰腹力量为主。
(3)高二高三年级以上下肢以及耐力为主。
(4)文献资料法、授课指导法,比赛促进法、实践练习法。
4对本课题的认识
(1)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能的基本功能或核心价值付诸实施。增强体能曾被视为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其实这里面大家忽视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逻辑关系: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三维健康”中身体健康是整个人体健康的生命基础,而构成身体健康诸多因素中,如形態、机能、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身体素质(体能),因此,增强体能必然成为增进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切入点。试图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文体育观等概念来抹杀、削弱体育增强体能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以偏盖全,本末倒置。
(2)增强学生体质的疑惑进一步得到明晰。如果体育课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课课练回归体育课似乎就没有必要。许多专家曾认为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取向应该是运动技能的传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下去,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增强体质,那么,三节呢?四节呢?每天一节呢?如果体育课以传习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取向,那么请问,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掌握一种谋生本领还是一种职业技能?为了休闲还是为了娱乐?显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运动技能就是为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本领,说到底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说,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就是一个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过程,这学技能和强身体是高度统一的。
(3)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总是在左右摇摆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体育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了学校体育人始终在求索、在努力、在探讨,在努力寻求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与形式。但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原和再现,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可以重现,可以回归,但是,经历了消亡之后的重现和回归,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它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一代学校体育人的追求。愿我们的课课练少一些单调乏味,少一些强迫压制,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创新。
5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体育课的效率,切实做好体育课工作成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研究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的体质不断得到增强,让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成为体育课这一舞台的亮点。
6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课练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别是健身性方面,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而循序渐进的开展课课练,那么就会把健身以及增强体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部分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下,共同前进,共同完成课课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
(4)体育课课练如果采用与游戏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良好的学习与促进氛围。通过课课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增长学生的运动知识。
4.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
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
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xx年至2016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xx年10月至xx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
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xx年10月至xx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5.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五
一、结题提交材料
在结题时,课题负责人或所在单位应该提交的结题材料分为四类:
1、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一式三份;
2、课题研究过程概述一式一份;
3、课题研究总报告一式两份;课题组成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一式一份;
4、研究过程相关的原始材料(图片、音像、调查问卷、实验研究工作手册等);
5、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或专著以及各种相关证件(或复印件)—式一份,每类最多放三件。
上述材料必须提交文本材料,用a4纸打印,注意排版和行文格式。
二、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鉴定一般需要提交研究成果的主件和附件。附件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性材料,包括原始数据、论文、论著、音像资料以及相关证件等,按照顺序列表于研究报告之后,并附相关材料或复印件,也可以单独装订。主件是结题报告,这是课题完成后撰写的总结性分析报告,是课题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各课题组必须重视并完成好结题报告的撰写。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也各异,可以分为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一般而言,研究报告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导言(或前言)导言是教育科研报告的第一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该课题研究提出的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该项目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可以直接以“目的和意义”或者“前言”作为该部分内容的标题。也可以不使用标题。导言应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字数不宜过多。其文字量不超过全文字数的5%。(二)研究的详细操作过程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主要是交待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教育理论以及具体实践过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据此决定能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这部分中要对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和术语进行解释,尤其是那些一般人不熟悉的术语和容易引起岐义的概念更应该解释清楚。
一是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包括研究设计的组织形式、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的方法与手段:研究所采用的特殊设备、工具等,如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或附有设计图纸、量表、测验题等,可以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简单明了,一般在对研究方法介绍时,其文字量不超过全文字数的5%。二是具体实施过程的详细阐述,包括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可从理论的阐释、实践或现状的调查以及专家的评述等入手)、分为几个步骤或者方面去进行落实的,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从事实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切忌使用“可以”、“大致”、“也许”、“可能”等商榷性、模糊性的词语。这部分是整个报告的主题,一定要进行详细的阐释,文字数量一般应占用整个篇幅文字数的70%或以上。在这一部分的撰写过程中,最好根据报告的格式确定标题,可以使用—、二??,下面再用1.2??.等标题确定层次,但层次不宜太多,一般以三级标题为宜。各级标题应简明扼要,能够概括出本段落的中心意思。
(三)研究结果及反思
主要是介绍课题研究的效果,可以使用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证件作为分析和佐证的材料,在说明研究结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数据或例子,切忌使用模糊性语言笼统地说明,如教师的理念得以转变、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所使用的数据必须来自于真实的调查和分析,不能编造数据或者使用未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所选用的证件(含实验学生的证件、文章)等,必须能够说明与该课题研究密切相关,能够较好地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效果,切忌把所有的证件罗列起来进行说明。该部分的文字量一般不超过全文字数的10%。通常在说明了课题研究的效果后,还需要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找影响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影响课题效果的因素,并探讨下一步改进的意见、措施或者下一阶段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此外,在这部分还常常对该项研究的方法设计进行必要的反思,分析和讨论如果变换研究方法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的哪些变化等。这一部分根据实际内容的多少可长可短,一般不要超过全文字数的5%。(四)研究结论
教育科研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实质部分。结论必须指出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研究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研究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文分散到整个文章的各个部分。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要严谨,逻辑要严密,文字要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其文字量不超过全文的5%。(五)其他 1.附录。
①引文注释。引文注释应按引文出现的先后顺序表明数码或用符号标注,然后依次加以注释。具体格式参照正规刊物的引文标注格式,一定要规范。
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指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参考、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的目录。通常以“主要参考文献”或“主要参考资料”为小标题列出并标明出处,一般放在报告的结尾。具体格式参照正规刊物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注意格式的规范性,切忌笼统。
③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指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重要原始资料,如某些测量的结果和有关研究的定性观察材料等,也要在附录中简明、准确、清楚地加以介绍。
6.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篇六
结题报告
陕西富县高级中学 王智斌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生源质量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早读“比自习还安静”。教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重点、朗读目的、朗读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页西一篇信手翻开,凭兴趣所至念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还有不少同学神情厌倦,金口难开。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正是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无序管理问题,我把提升学生早读课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课题,试图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对早读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语文阅读量,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背诵效率,将早读与高考紧密结合,为高考加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校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工作态度也很认真,对待早读课也非常重视,每节早读课都能带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无论是读的内容还是对读的方法指导都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在拓展方面,步子还比较小,学生读的内容总体还是局限在课本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早读教学设计,对每天或者阶段性的早读安排缺乏通盘考虑,早读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目标。
2、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内容单一化,读的教学资源匮乏,往往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拓展。
3、读的技巧方法单一,教师对于读缺乏有效指导,对于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4、对于早读缺乏当堂或阶段性验收评估,“读”达到什么程度?读的内容有什么要求?读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学生是否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具体,低效无序单调随意性大,我把“语文早读课教法探究”作为研究课题,想通过对早读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有效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如何将语文早读和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早读课教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读书效率低,喜欢讲话甚至抄作业的弊病,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准备系统探讨以下问题:
(1)研究教材,提取教材中适合早读使用的素材;(2)对适用于早读的素材进行改编、整合、拓展;
(3)补充、设计新的早读素材,通过实践检测其可行性并编册;(4)早读课时间和任务的分配;(5)检测早读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从2012级新生开始试验,研究的对象为高一学生,预期一年完成,分课题准备、开展实验,总结反思三个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各阶段都有重点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研究的问题,都有阶段性的研究计划、行动过程、阶段性总结。
第一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级早读的利用从时间的分配、内容的安排、课堂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有针对性的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及阶段计划。
第二步:在高一第一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在早读教法上有新的变化。注重教法、学法有效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第三步:把读的内容扩展到对古今中外一些名著的研读,拓宽学习领域。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教学实践,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分析钻研教材、考纲及图书著作、期刊、论文等,设计适合学生的早读任务或活动。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喜爱的早读活动以及所开展活动的学生意见反馈,设计调查问卷,在本校进行调查研究。
3、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反思和解决问题。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用了一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争取立项。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5月):按照计划进行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3、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6月):撰写研究过程性材料和结题报告,汇编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等。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阶段研究过程性成果形成及分析
高一上半学期,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和方法还没有建构起来,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顺利过渡。
1、安排早读让学生结合练习册、课本等课程资源进行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
首先作为基础内容,字、词、句、章积累背诵的份额必须要占整个学期早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单周的早读由教师先行将课内的生字、成语整理放在电子白板上,由学生阅读课文后结合课下注释给生字注音并且给成语释义。双周的早读可以趣味积累基础知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联系以前学过的或者高考常考词汇整理成趣味小专题的形式,比如说同义副词连用的、有特殊含义的成语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
其次,在学习积累之后,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检验成果的过程,可以通过每节自习最后十分钟对学生进行默写或者成语意思的抽查等活动进行。、根据高一作文教学主要以记叙文为主的特点,早读中我加强对美文以及优秀作文的欣赏。
我动员学生挑选语句优美的片段、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包括每次作文训练中的学生优秀作文)赏析,印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供学生在早读利用电子白板或者已经整理成册的作品集进行阅读赏析和学习,以提高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3、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识,利用早读,安排学生进行演讲。高中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免害羞或胆怯,这时的演讲活动就必不可少了。在每个月8节早自习中抽出一节专门进行自由演讲活动,内容可以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也可以是名家、大家的作品。形式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集体朗诵,这样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现代文阅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二)阶段研究经验性成果及分析
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制定序列化的诵读内容材料,开展灵活多变的早读活动形式,经过阶段性的研究,我认为必须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达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管理也应是全方位的,包括资源的开发、资源的管理、资源的使用、使用的方法、效果评价。
1、早读课教师要有教学设计,确立明确的目标——早读怎么设计? 语文早读课的设计要突出“读”的特点,所设计的内容应当“精”、“短”,有文采,有感染力,可读性强。不仅要把教材上的课文读熟读透,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的领域,扩充知识面,在大量接触利用课外资源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节早读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能力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提高读的质量,而每一节课的小目标达成了,我的大目标才可能达成。
2、合理安排朗读内容,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依托文本汇编出序列化早读课诵读材料——早读读什么?
在早读课的内容管理上,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读好教材上的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补充一些适合高中学生读的课程资源。
(1)穿插汉字的读音、书写、成语、名言警句、格言等基础内容,突出语言语用知识积累与提高。
(2)、穿插“中华诗文名篇名句“ “优美语句赏析”“历史文化名人颁奖词集锦”“励志类文章”“精美短文赏析”“人物传记类精品阅读”,及《陕西高考说明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表》(大纲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文诵读64篇》)
这些早读资料的融入,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诵读的内容,而且所选文章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比较强,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学生若能好好地诵读,对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升,心灵的浸润感染,情感的丰富熏陶,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3.恰当运用多种检测手段,把读背和检测结合起来——怎样对早读进行有效检测?
我还在早读课的评价方法上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的评价方法力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或单个抽查、或集体背诵、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等,这样做一方面督促学生朗读或背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背诵或朗读的兴趣。我还在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中适当地命些有关早读课诵读内容的试题,虽然分值不大,但对促进学生提高早读课的诵读效果还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早读学习,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自己准备了积累本,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常识、精美语段等。
(1)学生基本掌握了课内的字词常识和背诵的课文。
(2)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阅读并积累优美精彩的语段、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不仅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而且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课本知识及拓展的相关知识的分类整理,一方面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为学生作文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4)通过演讲、评比活动等训练,不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比较和借鉴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早读的有效指导师生获得了什么?
在研究实践中,我感觉学生从整体上明显比以前多诵读了不少的经典名段,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能背诵默写。学生学会了合理利用资源、搜集整理资源、借助他人成果、合作探究学习、读写练结合等方法,走出了语文早读低效狭窄的圈子。
(1)我对教材的理解更进了一步,每个单元的诵读材料都要符合这个单元的主题和要求,这也逼着我去钻研教材。
(2)为了找到更好的可供学生诵读的好材料,我每个人都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自身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要指导学生诵读,我教师首先要能诵读好,这也使我自身的诵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4)我原先都只会埋头于教学,阶段性的研究使我的科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受益匪浅。课题组成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形成结论。
研究期间,我自己还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诵读活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让我感到他们是有收获的。如学校的“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集聚了集体的智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实验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课题效果明显。
(三)阶段研究理论性研究成果
研究中始终贯穿新课程理念和新的学生观,师生共同参与到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很好地实践了行动研究法的有关理论,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形成成果,研究中有理论的支持,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六、研究结论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研究和教师的教学同等重要,教师是教学的主题,又是研究的主体,离开研究的教学和离开教学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学同等重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且要不断地更新。
3、教师主动引领学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弥补早读课堂的单调、方法陈旧和阅读数量不足,让早读课真正丰富、新鲜和充实起来,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以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的研究时间较短,感觉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困惑。
1、对于早读课堂规划还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还需要日后不断地改正,使其不断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早读课诵读材料怎样序列化、更加文质兼美,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语文素养起到更大的涵养作用,更进一步贴近我平时的教学,同时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
3、每周语文课早自习40分钟的时间,我应怎样在落实教材文本朗读内容的同时,穿插补充材料,协调好时间分配。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
通过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以科研促教学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的结题过程中,我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同时我更期待有关专家对我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刘秀美 文献来自: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12年 第03期 2.《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新教育 》
陈富清 来自: 《青海师专学报》 2012年 第S1期 3.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教育 宗平《怀化师专学报》 2011年 第03期
4.《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 钟雨 来自:《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 第02期
5.2012年、2013年高考语文考纲及考试说明
7.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七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通过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技巧及策略, 使学生初步掌握上网的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善于从不同的信息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并对信息做出正确的鉴别和评价, 遵守网络道德,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探索与实验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前期准备)
与课题组教师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 对高一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测试、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 有的放矢地制定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 (实验研讨)
本课题以“认知·技术·社会”的理念顺序来实施:
初期:学生学习上网技巧, 此时备课组教师起授课并指导作用。中期: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技巧, 但不熟练, 需要教师的提醒。此时, 教师起引导作用。后期:学生能熟练借助网络获取相应选修课程的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 (总结分析)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 形成了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基本经验, 以教学实例、课题报告、教学网页以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作为成果汇报形式, 并推广应用。
二、研究结果
1.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科书即教材” “以课本为本”等特点。这一切, 在网络状态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形成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三大优点 (学习资源丰富;超文本阅读方式;交互性、适合个体学习) , 满足教学中“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 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构建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网络状态的教学模式
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运用, 给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带来很大的冲击。它将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以丰富的形式 (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 完美地予以展示。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博客、QQ、论坛等, 与学生即时交流讨论, 可以避免某些学生由于对老师的畏惧而不敢当面请教。在这些途径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平等、民主, 当然, 也有相当的自由。
3.网络状态下教学模式中角色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 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 教就是教, 学就是学。而今教材从一本书扩大至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教师则要求他 (她) 既是教学的合作者, 又是组织者;既是学习者, 又是研究者。此时,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情感的疏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之一;学生则要勇于参与学习活动, 学会独立思考, 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4.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 会选择学习内容, 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 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 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他们正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 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另外, 学生还会在课外时间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 丰富知识面, 拓展思维力, 有效地促进课业知识地学习。同时, 也锻炼了求异思维。他们敢于大胆创新, 探索真理, 如: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电子报刊或网页等。
(2)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 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使学生能从搜集的材料中, 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目前, 学生已初步掌握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激发创造信息的潜能。
5.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 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 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对外交流,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并能最大限度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 真假难辨。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 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 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容易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症”, 以致损害健康, 造成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失调。中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主要有孤独抑郁、游戏成瘾、色情成瘾、网恋等。
三、研究思索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时间所限,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 容易给予学生过多的自由与时间。
而我校高一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迅速完成任务后容易去玩电脑游戏或干别的事。因此, 如何把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约束程度及互助精神, 仍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2.互联网上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料, 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健康内容。
8.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篇八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深知,今后教学上的竞争将是课堂教学之间的竞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成为核心。因此我们确定“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校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4月9日申请立项为县级研究课题。
西堡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学生602名,教师36名,学生来自周围11个半浅山或脑山自然村。这些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底蕴薄,教育学生成长的全部重担落在学校教育上,由此我们提出“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有效性;课堂上时间与空间分配的有效性;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内向结构之间的有效搭配;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三个有效目的。
通过研究,形成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教育局哈永彪局长主编的《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肩录、崔允淳、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探究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三、课题实验基本情况分析
课题成立后,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有18名,具体情况见附表(课题组成员情况统计表),实验班级12个,学生657名,全校学生参与课题实验。学校教师分成四个教研组(语文、数理化、政史地、英语教研组)。
实验前我校课堂教学基本分析: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割裂;教学过程和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不到位;渗透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学内容脱离;孤立地机械地确定目标,落实空洞低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教学活动表现出盲从、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的教与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知识生成低效,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40所初中中处于中下水平。
到目前为止,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教师22名,学生997名,教学班19个。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和我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学校发展及今后的教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2月)准备实验初期阶段。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课题理论学习并实施于个人教学之中,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实验阶段。依据课题预案,在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活动中大胆实验,总结教学经验,提炼出教学模式,并完成了相关的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1月)总结验收阶段。
第一学期针对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每位实验教师进一步精炼个人教学模式,总结自己在实施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法。第二学期申请课题验收,教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教学
模式并推广。
五、具体做法
(一)健全课题研究领导机构,明确职责
学校课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负责人:孙启宗
职责:负责本校实验教师的学科培训,安排本校各阶段的具体工作;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收集和整理各种实验资料,及时组织阶段性总结。
教研组课题负责人:郑生周 卢虎德 谢军安 王秀兰
职责:学科培训;开展学科课题研究活动;负责本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制定本年级组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收集各种资料。
实验教师:
李录邦 童成芳 彭秀莲
张廷宏 李菊民 赵玉梅
张有财 郭世娟 刘玉洁
李秀菊 赵洪录 赵生莲
樊昌新 钟宏魁 林淑贤
陈永娟 仲 靖 李桂芳
职责: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具体进行课题研究;定期上研究课;及时收集各种数据;拟定课题研究论文;提供优秀案例;定期拟定反思材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研讨活动,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各阶段针对课题研究总体安排与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了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校集中培训、教研组分散培训、个人自主进修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第一阶段进行了三次课题研究集中培训。第一次是邀请教委教研员夏生鳌就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专题培训,第二次由学校组织,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第三次是各教研组组织了八次以组为单位,专题讲座形式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树立起“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就研究者”的意识,为进一步开展好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邀请教育局教研室领导贾生石、陈兴全、丁生智三位同志来我校就“有效教学”进行了现场指导和专题培训。并且学校自主组织,每学期举行一次“有效教学研讨周”活动。
第三阶段组织两次“开展学生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研讨会,总结学生学法指导有效途径,形成我校各科“培优补差”工作方法,使学生的学习逐步实现乐学、愿学、主动学的学习目的。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与各学科相关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得以形成,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作为教师个人,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了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开展了“四二一”课题研究活动
即每位实验教师在本学期给课题组上一节研究课,一节汇报课,做一次专题讲座,主持一次教研的四个一。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讨会,学期末对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进行评估,做出评价。同时贯穿这样一种思路:每次活动中老师说课、上课、评课以及集中研讨都围绕课题展开。
在开展“四二一”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赵洪录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做法:
A. 以读促学,培养阅读习惯。
B. 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
C. 以改促写,培养学生的写作与鉴赏能力。
D. 课内阅读与写作指导相结合。
E. 集中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培养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再如郑生周老师与张永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研究活动,取长补短,二人上同年级课,撰写不同教案,采用不同方法授课,互相听课,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还有王秀兰教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A. 结合课文的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谈论阅读中的理解和感悟,小组合作发表自己对某事的见解等。
B.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C. 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方法是,由教师设定说话的情境,每天轮流一人依情境说话,其余同学评价。
又如李录邦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提出了“六多六少”。六多是指:多激情、多幽默、多自学、多讨论、多结合、多反馈;六少是指:少离题、少重复、少批评、少冷场、少教条、少死记。不仅对他个人教学有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同样有用。
还如赵生莲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课堂上采用“聆听——感知——体验——表现”的方法依次欣赏音乐,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效果极好。
开展课题实验三年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更新、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实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最终变化。
(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牵头的多种校本教研活动
如课例研究、观看空中课堂、仿课、同课异构、教研沙龙等活动。结合学“洋思”活动,我校组织开展了“学洋思、创精品课堂”的全员讲课竞赛活动,将“洋思”经验融入课题研究之中,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组织了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和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课竞赛活动,加大课题研究的实验力度。
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运用为手段的校本教研格局,即每次教研活动按如下流程进行:
课题研究为龙头——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互动交流——专题研讨、理论提升。
对于如上教科研方式,今后我们将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研究方法与模式。
值得一说的是,我校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形式新,效果好。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骨干教师上课,然后由骨干教师课前说课,听课,课后教师们评课,并根据自己所需向授课教师提问,再由授课教师解答教师的疑问,并做这节课个人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在这样的活动中,有骨干教师示范课、有理论讲座、有点菜式互动交流。不论对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益处,都有收获。三年来,每学期课题组都安排这样的活动,效果良好。
(五)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与“培优补差”活动
在课题实验中,课堂上注重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课前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如何提问、如何做听课笔记,课后如何复习、如何开展单元复习与章节复习等,从学习过程的小事做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做法克服了以往空洞的、宽泛的学习方法及做法。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学生身上看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意思,普遍有了问题意识,有了自学习惯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各实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开展“培优补差”活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这样几种做法:①“生教生”,优秀学生带上进学生;②“生管生”,由责任心强的学生管理作业不及时上交、不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③ “导师制”学生辅导,教师在班级学生中确定个别学生,手把手地教(或优秀生或学困生);④建立学生“日清记录本”,记录对每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背诵的,或计算的,或动手的。
(六)开展假期作业活动
具体做法:每周五教师根据一周学习情况,针对知识漏洞、掌握不透彻的知识、知识重难点,布置假期作业,下周一进行批改,并进行知识补救。这种做法,只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通过这种活动,完成“周周清”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教师能力层次和乡级骨干教师的发展看到效果。
(二)形成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验模式
教师牢固树立了“问题即课题”的课题研究意识,针对课题,解决自己教学中的每个问题,从而形成如下课题研究模式:
(三)产生了具有推广和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教学模式
产生了如历史教学问题导学法、语文教学多元导读法、古诗文教学拓展式六步教学法、英语教学导读式阅读教学法、完形填空三读领悟式教学法、网络背景学案导学法、语文课一测二读三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孙启宗老师的多元导读法和张艳群老师的网络背景下学案导学法,在“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上展示并受好评。
教师卢虎德在历史教学中摸索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艺术精讲——反馈强化——达成练习。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是复习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按老师提前设置的自学提纲开始自学,可以同桌进行,也可以四人一组交流学习(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自学结果(约5分钟的时间);然后老师将自学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艺术精讲(约5分钟的时间);剩余时间开始反馈强化练习(练习的题型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行设计,有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问答题等(包括答案,当然也有老师设计的重点题);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布置的是推荐作业,也让学生自主设计的作业。
这种模式的好处: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强化了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②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有利于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激发情趣、不断进取、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赵洪录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测二读三练”语文导读法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预习检测——导读训练——迁移拓展
具体说明:
预习检测:上课前,先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进行字词及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导读训练:以问题法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研究课文内容,其主要方式为提纲式引领、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迁移拓展: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内容的有关知识进行模仿迁移或拓展延伸练习,以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再如李录邦老师在政治教学中总结出“问题——探导式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问题引入——探索解决——总结点评——反馈运用
流程图文字注解说明:
问题引入:把精心设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确定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寻找来自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刻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索解决:让学生带着要探索的问题广开言路,实话实说。或自学、或讨论、或辩论。
总结点评: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肯定合理部分,舍弃不合理成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反馈运用:教师设计一些创造性的变式问题来检验和反馈。这样的反馈有的可以当堂进行,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同学独立去解决,以完善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学习机制,积累并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郭世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探索出的“一听二读三说”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
一听——整体感知
带问题——听录音
二读——表层感知
步骤:泛读——精读
方法:角色读、情景读、集体读、个人读、比读、赏读
三说——深层理解
方法问题法:提出问题——英语回答——相互纠正
表述法:出示单词词组,造句子,表达思想,复述课文
(四)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后初三中考成绩对比分析:
2. 实验前后初三中考成绩与兄弟学校对比分析:
从与其他两所初中三年来的中考成绩对比中,不难看出,我校教学成绩自2005后,均高于其他两所学校,而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3. 近三年七、八年级成绩对比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近三年我校 七、八年级的成绩呈逐步上升趋势。
注:以上图表数据来源于历年由教育局教研室统计的《湟中县中高考情况统计表》与《湟中县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回顾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还存在如下问题:
1.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 课题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
3. 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上不是很紧密。部分实验教师在研究中往往出现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两张皮的现象。
4. 教学经验的积累缺乏经常性,教学模式的提炼模糊,理论层次不高。
(二)今后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以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新的课题项目,积极探索,大胆实验,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课题研究之路,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八年四月
【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高中课题结题报告11-10
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06-19
读写结合课题结题报告07-07
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07-09
课外阅读课题结题报告10-21
课题结题总报告1211-17
怎样撰写小课题结题报告08-19
2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17
如何撰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08-13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