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精神

2024-08-12

传承文化精神(精选8篇)

1.传承文化精神 篇一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101班主题班会教案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101班开展了有关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活动。

一、活动目的:

让每个少先队员了解长征胜利的悲壮历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让少先队员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发扬长征精神,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从小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出旗

中队长:1934年10月到936年10月,整整两年的时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25000里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 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那么,发扬光大长征精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长征组歌(1)、《突破封锁线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2)、《大会师》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由主持人教唱,然后,全班合唱,雄壮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四、毛泽东长征诗词朗诵比赛

同学1:忆秦娥《娄山关》

同学2:七律《长征》

同学3:清平乐《六盘山》

同学4:沁园春《雪》

五、班主任总结:

长征,是对理想信念的考验;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坚定理想信念,今天依然需要。

没有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多方面的更为严峻的考验。学习和弘扬红军战士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满怀信心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最现实的纪念。同学们,让我们以伟大的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奋发努力吧!

2.传承文化精神 篇二

一、精心设计教育环境,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为了使“勤朴”校训深深植入师生心田, 努力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发动全校师生、家长, 广泛征询专家、名人的建议, 集中智慧, 集思广益, 精心创设了校园环境, 让师生每天都能置身于优美、高雅的育人氛围之中。

为教育引导师生永远牢记“勤朴”校训、“勤朴”精神, 学校把一楼大厅命名为“勤朴”厅。“勤”要求学生学成于勤, 教师业精于勤;“朴”要求学生“质地于朴”, 教师“质心于朴”。学校将校园甬道称作“勤径”、“朴路”, 寓意为“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朴作舟”;勤径短而朴路长, 寓理为“为学短而做人长, 为学易而做人难”。师生每日踏勤径、朴路步入校园, 漫步静思, 立志抒怀。

结合学校的悠久历史, 师生们为学校的专用楼梯赋予了儒雅的文化韵味。将教师专用楼梯命名为“为政”梯, 突出以德治校的思想。将艺术教室专用楼梯命名为“辅仁”梯, 提醒师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学会做人。将学生专用楼梯分别命名为“好学”梯和“乐之”梯, 鼓励学生好学乐学。“为政”、“辅仁”、“好学”、“乐之”各楼梯口, 均设置整容镜一面, 其上图案分别为梅、兰、竹、菊, 取意为:梅之坚、兰之雅、竹之韧、菊之洁;题文勉励全体师生:“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厚德载物, 修己育人”, “文明守纪, 勤奋健美”, “和谐发展, 学有特长”。

走进专用教室, 其中生动的提示语既体现教育者的思想, 又是一种“亚文化”体验。如:图书室———不知则问, 不能则学。多媒体教室———沟通无限。我们精心设计, 让师生用心去感悟。

学校在文化名人李叔同所作《文昌校歌》的基础上, 于2001年8月请著名作曲家王莘老人重新为其谱曲。新校歌意义深远, 韵律优美, 深受师生的喜爱。每天晨曦微露, 师生行于“勤径”、“朴路”之上, 伴着《文昌校歌》, 登临“乐之”、“好学”之梯, 在现代而又古朴、美观而又儒雅的校园中尽享教育的快乐。

“勤朴”教育育心塑魂, 贵在耳濡目染, 我们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文化对于环境的渗透作用彰显着一代代教育人的灵性, 传承着一所学校发展的文脉。

二、精心拓展教育活动, 深化文化育人功效

一直以来, 班集体文化建设是我校德育的特色。在“勤朴”校训深入学生心灵的基础上, 我们引导各个班分别围绕着“勤朴”二字树立和制定适合班集体特点和价值取向的班风和班训, 自行设计班徽, 制定班集体目标, 强调突出特色, 在班集体特色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每学年, 学校都要开展班风、班训、班级目标、班级格言和班徽的展示活动, 以此宣传和引导师生了解各个班的不同精神风貌。如:五年一班制定班训为“不勤于始, 将悔于终”, 让学生明白开始的重要性, 唯有勤奋才能有收获。六年二班的班训为“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天道酬勤, 自强不息”, 而“求实、勤奋”正是他们倡导的班风。

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自律自制、善于思考、团结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把培养良好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起始阶段的重点工作, 将其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 以角色激励为模式, 深入开展班集体角色激励教育活动和特色鲜明的体验活动, 丰富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内容。将“让良好习惯伴随我们成长, 让‘勤朴’精神激励我们成功”的理念贯穿于丰富多彩的特色育人活动之中。

为了传承“马本斋特色中队”活动,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设计了以“良习修美德, 真情迎奥运”为主题的、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迎奥运·志愿者, 新角色·新体验”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 传承英雄精神, 滋养心性品德。

“节约伴我行”、“消费日记账本记载”、“廉洁棋”与“爱心行动”等活动, 旨在教育引导师生以艰苦奋斗为荣, 勤俭节约, 学会理财, 让节俭成为一生享用不尽的美德。师生捐款共同植树, 在学校门前种下碧桃, 寓意为桃李芬芳;在“朴路”种下了两棵银杏, 将其命名为“勤树”“朴树”, 愿“勤朴”精神代代相传……

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教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活动本身只是一种形式, 但当它在学生中产生了凝聚力和实效性的时候, 它就形成了文昌文化的育人特色, 对“勤朴”文化的传承将起到内涵深化作用。

3.传承文化精神 篇三

一、文化与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厘清黄帝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推进民族文化自觉。

张岂之先生对大会主题和文化定义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西方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将文明与文化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界说没有直接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生衍发展的联系,未能揭示中华文化的特质。《决定》从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炼出关于“文化”的界说,即民族的血脉,肯定了中华文化连绵不断,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是在炎黄时代。

黄帝文化是五千年民族血脉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之一。研讨会着重讨论了黄帝文化的内涵、特征等。祭祀黄帝陵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岂之先生认为我们今天祭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而是在肃穆的氛围中,追思中华民族先辈们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振奋民族精神,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认为广义的黄帝文化指黄帝以下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物质、精神、制度文化总和),是由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创造的,也是对黄帝本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志琴研究员认为兼容与综合是龙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元色。杨东晨研究员认为黄帝本源文化的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开拓创新、族团凝聚两种精神。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认为黄帝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文明创造,包括重视农业生产、创建统一天下的社会政治制度等内容,而黄帝崇拜则体现了古代中国精神家园建设人文的、理性的特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何炳武研究员认为黄帝时代开创的物质文明以农耕为核心。广州大学吴小强教授认为:和平与正义、仁义爱民、创造创新,发展融合是黄帝文化精神的鲜明特征。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

我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较早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达到文化自觉高度的人,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文化自觉上升到国策高度。文化自觉问题也成为研讨会的热点。

关于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张岂之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和核心理念。鲁谆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对创造出现代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扩大它的感召力有重大意义。王俊义、陆栋先生则认为文化自觉论可以推动学术界从学理上对文化自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西北大学卫玲教授认为企业如果有文化自觉,就应积极承担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责任。台湾文化大学曾春海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休闲文化可以道家的生命情调为代表,对忧郁症疾病者有疗效作用。

关于文化自觉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研究员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中华文化核心理念是“仁”道。台湾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认为儒家含有浓厚的宗教情操,奠基于人本性的哲学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魏道儒教授认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以人为本”是最显著的特征。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祭祀是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是示范于全社会的特殊仪式。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认为我国历史上个体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不同宗教之间的兼容或合流是相互联系的。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认为在历史上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西北大学龚杰教授强调秦代制度文化是中国制度文化的先例、范例和通例。河北经贸大学武占江教授认为儒家化的法律把儒家文化深深嵌入中国人心中。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提出宋元白莲教由出世向人世转变,以图改造社会秩序。西北大学刘文瑞教授认为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在统治思想上继承的则是西周礼治,周礼是制度文化的源头。苏州科技学院陈建明教授认为天道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文化自觉要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而道德自觉是人的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认为道德自觉是文化自觉灵魂,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实现道德自觉,并对道德自觉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系统论说。西北大学刘宝才教授认为有情感才有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心理基础。道德须尊重人的情感,要培养人的情感,当循人的情感而为。台湾济慈大学林安梧教授注意到儒道佛三教体現的中华文化的王道主义。澳门大学中文系邓国光教授认为,道德自觉是先秦学术的根本气脉,德性自觉与理性思潮有助于推动文明进程。

三、文化继承与创新

研讨会对文化继承与创新作了充分揭示,在若干问题认识上有所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认为史学工作者提升自己,中国史学才有希望有更辉煌的未来。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强调在当今社会中重建礼乐文化、重振乐教的积极意义。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从现代化范式到文明范式的重要转轨,文明范式应是中华民族以广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去实现古今中西之间创造性的融合。暨南大学陈才俊教授认为大学理念应以中西文化会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融会古今、会通中西的新式人才为目的,把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学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邹重华教授强调大学应该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处理好中外文化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认为在晚明“天学”刺激下,明末清初士人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命运进行思考,对于研究中西文化思想交往有借鉴意义。山东财经大学王继训教授认为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历史借鉴作用。

关于理想的中华文化形态,学者们进行了设计。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受限制的市场经济+民主法治+萃取于儒道释三家的生态文化将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西北大学谢阳举教授认为,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仅有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自由和自然相互协调,文化要从自然中不断汲取活水源头。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博士认为正确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

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强调发展科学与民主须以中华固有文化的底蕴为基础。他很重视儒家文化底蕴。比如,他认为,孔子是极为理性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征不信”就道破了实证精神。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句话其实是现代科学态度的极佳诠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更提示了学问的人文本质。

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通过研究侯外庐,阐发了侯老对中国思想出路的认识:第一,发展民主;第二,提倡科学的自然研究和理性精神;第三,发展现代法权观念。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召开的,它有助于人们从文化自觉角度更深入地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作为陕西省“壬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的组成部分,研讨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4.传承精英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 篇四

(本报讯)11月12日周五19点整由宜宾学院团委主办体育素质拓展部协办的武术比赛在体育场隆重开幕。本次武术比赛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同时强健体魄。

据了解,除体育学院专业组选手外,外国语学院等9个学院挑选出来的精英选手也踊跃的参加了本次比赛。非专业组的选手主要参加了太极和三路长拳的比赛,专业组的选手在参加太极和三路长拳的同时也参加了棍法、刀法和剑法的比赛。比赛过程精彩万分,长拳的气势恢宏让人拍手叫绝,太极的游刃有余让人如痴如醉。参赛选手的好身手体现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坚定执着,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强劲的棍法流畅的书写了正直不屈,巧妙的剑法描绘了智慧敏锐。参赛选手熟练地表现赢得了一波又一波如潮的掌声。参加双截棍比赛项目的参赛者的挥洒自如更是赢得阵阵叫好。全场比赛热火朝天,现场火热,气氛灼人。

比赛在笑声中取得了圆满的结束。经过专业评审的专业评定,外语学院取得了非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比赛是短暂的,但是比赛传达的武术精神则是永恒的。

外语学院新闻编辑部

5.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篇五

——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书籍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卡迪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后,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对话。

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警句、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学生阅读。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单元,因为在这一单元里有很多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它告诉我们不要虚度光阴,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人要有自信,失败了不能气馁,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跟学,学人学语”,读了之后,对我的感触很深。我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晚上连上个厕所都不敢,当我读了这本书以后,书中人物的自信、勇敢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自信,慢慢的不在害怕了。也让我认识到只有相信自己,才是最棒的。

《经典诵读》凝聚了古人们语言的精华,向后人展示了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刀不磨要生诱,人不学要落后”。使我明白了只有学习才可以取得进步。“铙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铙人”告诉我,当别人犯下错误时,要懂得宽容、理解……

茫茫书海,好书难求,这本书汇聚了一个个名言警句,汇聚了一个个道理,多去阅读它,爱到的益处也就更多;拓宽知识,丰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好处多多,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找来读读看,这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会让你领悟出更多的道理,会让你成

为一个懂古语的“小神童”。大家都来看看吧!

6.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篇六

2011-06-07

今年(2008年)两会,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名人故居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很多人文资源,是历史文明积淀的载体和象征,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大批的故居、还有风情独特的古村落以及其他遗址正在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名人故居就是物质的史书,如果我们没有足够重视,不好好地保护,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将不复存在,那时再意识到故居、文化场所的重要性可就为时已晚了。

从我们对待名人故居的态度扩散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重视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刚开幕的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就以典雅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妙: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主题:“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也切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馆的正面的墙壁上面有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图案,侧面的墙壁上是百家姓的浮雕。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突出了中国的特征。

中心展区的生命之树是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溅起的优美姿态和植物叶脉舒展生长的形态,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利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投放技术而形成。营造出万物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国礼品售卖厅,设计取自具有中国意象的植物——竹,以竹竿的造型围合而成。接待室的外观和内景都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意境和韵味。

中国馆的设计自始至终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就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要在服从社会群体中去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需要服从自然。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和谐意识,强化了人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强调了人的奉献精神。同学们可以细细地领悟“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你悟透了,作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那你的实践离成功就不远了!

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日本皇太子其乐融融的的长女取名:爱子,称号:敬宫,其“爱”和“敬”出典于中国古籍“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爱之”一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几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博大精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俄罗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我们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也面临挑战,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了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对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应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思想根基。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谐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团结海内外同胞,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前提。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魂就是一个“和”字。“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等。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就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两条鱼的内边天衣无缝,外边为正圆,黑的鱼眼跑到白的上面去了,白的鱼眼跑到黑的上面去了,它揭示的是阴阳对立而又互补的原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哲学上讲三层意思: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用这个“太极图”道理去观察世界,可谓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时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从而今天民族精神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还有诸子百家的丰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现实的思想体系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它对个人的文明养成、健康成长有很现实的意义。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我就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头,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

在台湾、新加坡等地,他们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比我们大陆深得多,所以从文明的总体程度上讲,他们比我们更讲礼仪、仁和。现在我们要重新培育、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个人的文明成长、健康发展服务。

综上三条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在同学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一项针对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所以现在提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紧要。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精华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维志趣与情感心理的集中体现。

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将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统一的民族,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的是英勇抵御异族的侵扰,保卫本民族的家园和生命财产;有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这种精神汇合成一种核心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也是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是我们全面推动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依托。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渗透传统文化的魅力。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他们身上的侠气,最令人神往。什么是侠气?就是既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又能冲破各种名利,笑傲江湖,独立于天地之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我觉得中他达到了侠的最高境界,在他身上正是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剪辑了一段电视剧《天龙八部》的片段,请大家领会一下萧峰身上存在的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侠的最高境界。

刚才这一段是萧峰自杀的场景,萧峰念念于心的,是苍生百姓的安危幸福,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宋辽两国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乐业。辽国百姓也免去征战之苦,天下苍生得以平安,他是为了民族的利益,也是为民造福。

金庸笔下侠义英雄的民族大义,是秉承汉魏以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的。一部中国历史,其实就是汉民族和周边民族互相争斗、交融的历史。民族间的矛盾来源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也源于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民族气节从来都是放在首位的。天下为怀,苍生为念,这是侠的最高理想,这也是金庸的侠意识。萧峰这个人物,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做了一个最好的注释,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前面讲了在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以及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接下来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从而来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实现统一,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更多地强调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应该包括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的责任感,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的使命感。只有在国家利益为上的道德观基础上,面临各种诱惑时,才能毅然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国家也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增强文化认同

认同是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要回答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它包括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养料,“文以载道”,我国民族精神的内容大量地存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要多看,从中多吸取养料,还要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中学习。在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

民族语言——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母语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礼貌用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民族历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近现代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高度认同党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这些精神都以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人文传统——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自身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重视“做人”的准则。弘扬民族精神,要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与道德伦理紧密结合的精华,完善人格。

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要把承担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承担责任——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明确自身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诚信守法——养成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平等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他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勤奋自强——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快、勤劳、勤奋、勤俭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盲目攀比;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联系到我们学校,重点中学是文明的高地,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文化意识、文明程度、完善人格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做得不够好的情况,从小处而言比如礼貌不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你看待世界的一种心态,你是友善热情的,还是冷漠孤立的,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传承文化精神 篇七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分发展方面, 一是专业舞蹈教育, 二是师范舞蹈教育, 三是全民舞蹈教育。然而在全民舞蹈教育方面所做的普及工作还是过少, 导致目前全国群众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了解非常之少。在专门的舞蹈教育高校里, 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舞蹈教学效果并不匹配, 对民族舞蹈的学习热情也不够, 一部分原因来自与课堂教学的模板化, 公式化。再者, 舞蹈教育是一门艺术性教育, 结合了形体语言的表达与艺术形式上的审美, 并且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意识的一种载体, 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 丰富人们爱国主义情操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科教兴国的教育理念的今天, 民族民间舞蹈不应当再只作为小部分人群的欣赏之物, 而应扩大受众广度, 使之传播于全国人民群众之间, 丰富社会大众的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操。

二、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

1.增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 重视文化与舞蹈的融合

在教学方式上, 不能只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法, 教师自己讲个不停, 会封闭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很大的被动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与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 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课堂上的问题, 在课堂中要尽量让学生们感到喜悦和新奇, 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欲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舞蹈教育水平的高低。首先, 舞蹈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意识, 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情感的视觉性艺术, 更是一个综合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对这种舞蹈有了深刻认识, 对其的形成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有着深刻意识才能更好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这需要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教学能力。教育者不仅需要自身有优良的舞蹈水平, 更需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习, 如何将舞蹈的艺术审美和民族文化意识传承给学生才是重中之重。

2.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能力, 不断丰富教学风格

民族教学课程与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民族舞蹈的魅力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增进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一个新鲜的比喻, 一个时髦的词语都可以让学生们觉得老师亲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因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作为首要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有教师的架子,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形体艺术审美教育, 更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和学习, 才可以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使学生真心喜欢并欣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教学目的, 进而在舞蹈教育中使学生更好地传承民族历史文化。

3.实施情景教学, 增强民俗文化氛围

实施情景教学的培养能够增强民俗文化气氛, 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 老师要通过对学生性格的了解, 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 老师应该多鼓励他们, 表扬他们, 让他们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或者经常搞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 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改革, 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的上课内容以及形式。例如在情境中教学, 充分考虑到民族舞蹈的民俗特性, 给学生带来情景体验, 引发学生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引起更深刻的思考,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现民族民俗舞蹈的魅力。再者, 舞蹈文化修养课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设舞蹈文化故事的背景介绍以及舞蹈文化内涵的传递, 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背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历史的产物, 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优秀历史文化的沉淀。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尽管有一些问题矛盾的出现, 但整体上仍然是一个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只有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培养自身艺术修养, 提升教学能力, 丰富教学手段, 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形体技能训练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不断发展, 使我国的优秀民族舞蹈文化得到传承, 不断推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的进步。

摘要:民间民族舞蹈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 而且它在审美教育中也担当着重任。然而在人们逐渐浮躁的今天, 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就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现状展开讨论, 并对其出现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措施, 以期不断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民族文化意识,思考

参考文献

[1]侯晋芳.浅谈高等综合院校舞蹈学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S2) .

[2]黄斯.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 (01) .

8.传承文化精神 篇八

一、追溯“三红”文化的光荣历史

红土地:南雄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是一片充满革命精神的热土,是英雄辈出的沃土。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确认南雄为“中央苏区县”。中央苏区县的确认,足以告慰革命先烈,还历史本来面目,也确认了南雄在中国革命史上相应的历史地位。南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大革命时期起至新中国成立,南雄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从未中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雄县成立了县级苏维埃政府,全县66.7%的乡镇曾建立过基层苏维埃政府,属于中央苏区的区域范围之一。

红军城:南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军城。1925年6月,成立了中共南雄支部,开展了革命斗争。自此,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2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24年红旗不倒,是全省屈指可数的红旗不倒的县之一。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进入南雄,领导南雄人民开展武装斗争。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攻占南雄城,红五军进南雄城后,住在上武庙(现八一路小学)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以及革命事业必胜的道理;号召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

1930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再度攻占南雄城,驻扎在上武庙(现八一路小学)。红军在上武庙(现八一路小学)和下武庙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南雄红色区域与赣南苏区连成一片。是年,中共中央就将南雄划入中央苏区,成为当时34个中央苏区县之一。

红领巾: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中国共产党将红旗的一角作为少先队员的标志,就是要求他们学习先辈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继承革命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勇敢前进。每个少先队员不仅要佩带红领巾,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保持红领巾的荣誉,并为红领巾不断增光添彩。

二、“红色文化”建设:用红色文化浸润“红领巾”的心灵

八一路小学地域优势独特,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紧扣红色教育主题,积极探索做好红色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立足学校教师,放眼全校同学;立足课堂教育,放眼课外活动;立足校内教育,放眼社会实践”,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用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呈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科学育人”的三大亮点。

(一)营造氛围 环境育人

1. 开辟红色文化走廊,再现当年红色历史。为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红色文化熏陶,我校精心设置红色教育景观,精心设计红色走廊文化:教学楼分别以“红色文化”“红色星空”“红色历史”为主题,在走廊墙壁上设置图文并茂的图片,配以文字解说,使学生在校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感受红军当年在南雄战斗、驻扎在八一路小学的的历史,再现当年红军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从而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传承薪火,勤奋学习,建设祖国。

2. 建造红色历史墙和校训、校风墙。为了让学生对红色历史更有直观感,建造红色历史墙,供学生参观、学习、感悟。一是制作红军精神墙: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上进、艰苦奋斗、不胜不休。二是制作校训、校风墙。校训:砥砺奋进;校风:谦恭、文雅、诚信、尊重;教风:善诱、生动、严谨、创新;学风:好学、善思、合作、进取。

3. 巧妙设计,润物无声。在红色文化打造上,学校还注重红色元素的挖掘、渗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如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地设置添加各种具有革命传统色彩的格言警句:一是在校门内的墙壁上设置“五旗”(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和激励性教育标语(我自豪,我是红军小学的好孩子;我能行,我做红军精神的传承人);二是每个班级的班牌制作成“五星”形状,教室内书写“成人成才,做红军精神的传承人”等标语,让红色元素入脑入心。

(二)寓教于乐 活动育人

1. 红色教育学科渗透,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每学期学校对任课教师提出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开展红色故事演讲会;语文老师每月至少组织学生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元素伴随学生成长;音乐老师每期至少教会学生两首红色歌谣,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红歌比赛,让红歌响遍校园;美术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每月组织学生创作一幅反映红色历史的美术作品,每学期组织一次红色文化采风活动及作品展览,让红色文化之美覆盖校园;体育老师要在每节课前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等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行如风、集合排队整齐,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通过这些学科教学,有效地落实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渗透。

2. 红色文化分层落实,细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我校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在一、二年级开展“识党旗、认党徽”教育,主要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红军城的孩子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我是红军城小小解说员”比赛等,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三、四年级中开展“明党史、知党恩”教育,主要开展“红军城小歌手比赛”、“爱国歌曲大家唱”、“弘扬红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传唱红色革命歌曲,激发爱国热情;在五、六年级中开展“知党恩、跟党走”教育,通过参观、听革命传统报告、参加“红军城文明小天使”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自觉地同爱党、爱国结合起来。

3. 开展红色特色教育活动,拓展红色教育外延。我校利用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立足实际,以特色教育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红色特色活动。一是邀请老红军给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二是利用特定节日,如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扫墓活动;每年3月5日开展“清洁红军城、争做文明人”学雷锋志愿活动。三是举办“小红军”体验节,让学生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组织四至六年级学生通过远足形式模拟重走长征路。他们背负重物,徒步10多公里,体验红军长征“不怕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红军精神。四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当红军城小导游,义务讲解、解说。五是开展主题观摩队会,要求每位中队辅导员每学年至少利用红色资源召开一次主题观摩队会,供年级及全校辅导员观摩,把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在体验中成长,道德在实践中提高,情感在认知中升华,信念在教育中坚定,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三)课题研究 科学育人

1.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市级或省级课题。通过全体教师参与,辐射到全体学生,使红色文化在老区教育资源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正是将红色文化融进老区教育资源中,与学科教学整合,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与艺术教育整合,与校园环境整合,着力加强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红色教育的途径,提升了师生的精神力量,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厚重。

2. 编写校本教材——《红土地 红军城 红领巾》。

组织学校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红土地 红军城 红领巾》,该教材将详细地介绍红军在南雄战斗的历史以及南雄红军城内的革命遗址。通过这本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当年在南雄的战斗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

上一篇:冷热与温度课件下一篇:2024第一季度护理考核与评价